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心第二章

发心第二章

发心第二章
发心第二章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

二因素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相互作用论成熟经验自我中心最近发展区

第一节西方和前苏联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

一、17世纪到19世纪初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观点

(一)观点:

到17—18世纪,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兴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二)评价

1.积极作用:

儿童教育工作发展起来,开始建立起幼儿园,编出适合儿童的读物,并关心儿童的游戏。

促进了对儿童“天性”的关心和探讨,儿童心理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

儿童心理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产生

2. 局限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还不能提出对“儿童天性”的正确看法。

二、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二因素论

(一)遗传决定论

1.基本观点: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2.代表人物

(1)英国的高尔登(F.Galton)是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他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2)其他人物:

美国霍尔(G.Stanley Hall)主张复演说,他把儿童在胎儿期和出生后的发展分别看作是动物和人类进化的复演。他曾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奥国彪勒(K.Biihler)也从生物的发展来看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儿童的发展和动物行为的发展一样,经本能、训练、智力三个阶段。

佛洛伊德(S.Freud)也强调本能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特别是性的本能的决定作用。格式塔学派则认为,心理的发展是先验的“格式” (Gestalt) 的形成。

3. 评价:

(1)优点:遗传决定论者不仅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而且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来论证他们的观点。

(2)缺点: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二)环境决定论

1.基本观点:

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2.代表人物:

最早的代表是美国的行为主义者华生(J.B.Watson)。他的一句名言是对环境决定论的极好写照:“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间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

3.评价:

环境决定论者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

(三)二因素论

1.基本观点:

二因素论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主张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2.代表人物:

(1)德国的斯特恩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合并原则”。他说“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实为内在的品质及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2)吴伟士(R.S.Woodworth)提出“相乘说”,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而不能说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

(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他在成熟和学习这两个因素中,更强调成熟的作用。他以其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评价:

(1)二因素论比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更全面一些,比较符合儿童的发展的实际。(2)二因素论并没有克服机械性,没有看到儿童的实践活动和儿童本身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没有看到儿童发展中各种因素的辩证关系,所以也不能解决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三、现代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日内瓦学派的发展理论

(二)巴黎学派

(三)新行为主义学派

(四)精神分析学派

(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六)社会学习理论

(一)日内瓦学派的发展理论

1. 代表人物:皮亚杰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现代瑞士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的思维发展。其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童的道德判断》《智慧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原理》等.

2.基本观点:

(1)几个重要概念

认知结构(cognitive scheme):是指个人在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图式(Scheme):是认知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指思维或动作的一种组织化的模式,个体通过这样的模式去解释一些相关的经验。

适应(adaptation):是通过两个互为补充的活动实现的,即同化和顺应。

同化(assimilation):儿童将外界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利用已有的图式去解释新的刺激的过程。

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调整已有图式来适应新的刺激的过程。

组织(organization):重建已有图式,形成新的更为完整的结构。

平衡(equilibrium):个体认知结构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关系。

皮亚杰认为,同化与顺应共同作用,促进认知的发展。同化和顺应并不总是同时发生,但同化那些与已有图式不一致的刺激,最终会导致认知冲突,从而促使有机体顺应这些刺激。最终的结果将达到适应,即认知结构和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2) 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认为,心理的发展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图式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机制而实现的。同化、顺应和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

(3)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即影响因素)

成熟——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成熟的影响为发展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与现实间,还须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练习、经验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因此,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经验——这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有两种:1.物理经验,这是个体作用于客体,概括出它们的属性2.逻辑数学经验,这是个体作用于客体,从而辨明动作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社会的或教育的影响和物理的经验只有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才能真正起作用。

平衡化——每一个结构的形成,不是两种对立力量的均衡,而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结构的构造主要是平衡化的工作。平衡化是主体对外界干扰所进行的一些积极的反应的一个集合。我们不能把平衡想象成一种静止的、固定的状态,而应该把平衡当作一个持续地追求更好状态的连续的过程。

(4)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1岁半、2岁)

*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6、7岁)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处在感知运动水平。

客体永久性观念开始逐渐形成。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客体从视眼中消失或通过感官无法觉察到时仍然认为物体是存在的。

* 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 最初习惯阶段(1---4个月)

* 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8个月)

* 方法与目的的分化与协调阶段(8—12月)

*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2---18个月)

* 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皮亚杰观察到,一个典型的6个月大婴儿会注意一个诱人的玩具,但如果一个屏幕挡住了视线,他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前运算阶段(2—6、7岁)

* 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儿童的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还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 象征性游戏

* 自我中心

* 不可逆

* 不能达到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 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获得了守恒的概念,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 守恒

* 去中心化

* 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 儿童的思维超过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运用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定义,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水平接近成人。

(5)儿童的自我中心

皮亚杰几十年研究的主要成就是发现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中,而且在儿童的外部行为中也比比皆是。

皮亚杰著名的“三山模型”的实验。向幼儿呈现一个“三座山”的模型(一座山上建有一座小房子,另一座山有红色的十字架,最高的山上覆盖着“白雪”),要幼儿从七张照片中选择一张符合坐在不同位置的洋娃娃观察到的形状.

3.评价:

优点:

(1)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论家,他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影响着当代的心理学。

(2)皮亚杰理论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质的演变,对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3)皮亚杰把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引进心理学。他认为每一结构都是通过同化、顺应、平衡过程把在它之前的各个结构结合起来而构成的。他为发展心理学树立了一个运用结构论方法的典范。

(4)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丰富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体系。他以创造性的实验和理论阐明了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从而建起一座雄伟的理论大厦。

(5)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供佐证。皮亚杰学说不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的,但是它最终证明辩证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缺点:

(1)沿袭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把“适应”、“同化”、“顺应”、“平衡”生物学概念引入相互作用论,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独特的生物机能。

(2)认知结构的概念过于抽象,有许多现象难以解释。

(3)哲学观点带有片面性。他把反映论看作是一种静止的理论,是客体在大脑中镜子式的反映。这一片面性致使他的学说在强调心理结构的发展和阶段的演变时对心理的内部矛盾

分析的不够。

(二)巴黎学派

1.代表人物:

瓦龙(H.Wallon,1879——1962) 现代有名的法国儿童与教育心理学家,他是西方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位学者。他在研究中既强调生物方面的因素,也强调社会的影响。

2.基本观点

(1)儿童心理发展的辩证观

他认为:研究儿童不能与其周围环境脱离,不能把儿童看作孤独的、与世隔绝的生物体,而应把他看作在越来越高水平上与他的生活环境经常不断地建立起辩证关系的生物体。(2)儿童心理发展的五阶段论

瓦龙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下列五个阶段:

*生后第一年(动作发展前期)

*从会走路到三岁(动作发展后期)

*从三岁到五、六岁(主观性时期)

*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客观性时期)

*十二、三岁以后的青少年期(个性时期)

3. 瓦龙与皮亚杰的观点的异同

相同点:

二者都是从内外因相互作用,即儿童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来看儿童心理的发展。

不同点:

(1)具体分析中,瓦龙既强调生物因素的作用,也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而皮亚杰则强调动作及动作中形成的图式的作用。

(2)从研究重点上看,瓦龙着重于全面地个性发展,侧重于社会方面,皮亚杰着重于儿童的思维发展。

(3)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阶段上看,瓦龙以较全面的心理发展为指标,皮亚杰则以思维的发展为指标。

(4)从研究思想上看,瓦龙较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他认为发展中的平衡的打破只是由于机体的生长和机能的觉醒,似乎也不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三)新行为主义学派

1. 代表人物: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的律师家庭中。中学毕业后,他主修英国文学,想成为一名作家,后来他发现自己“无物可述”,便进入哈佛大学心理系。20世纪50年代前后,他在程序教学、行为矫治等方面取得瞩目的成就。

2.基本观点

(1)操作性行为

他认为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刺激激发,而是时不时地发放出来的行为。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那么这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可能提高。被强化了的操作性行为在类似的环境中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儿童行为强化控制原理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3)理论的应用

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教学。程序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机器应用小步

子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后来呈现的正确答案相符,机器接着呈现下一个问题。

3.评价

优点:

(1)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概念,丰富了华生的S→R的公式的内容,为行为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在教学上可以取得一些积极效果。

(3)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立场比早期行为主义更坚定。

缺点:

斯金纳将人的心理过程归之为行为,因此,他的学说仍有着行为主义的机械性、忽视人的主动性、把人和动物相等看待等缺点。

(四)精神分析学派

1.佛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佛洛伊德(Sigmnud Freud

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精神分析理论是佛洛伊德根据他对病态人格进行研究提出的人格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和欲望同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法律规定等往往是不相容的,因而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这就是人的心理生活深层的“潜意识”。由于潜意识中的成分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就构成了人的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佛洛伊德后来修改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提出了人格学说。人格的组成成分分为三个: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类似于佛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潜意识”的概念。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佛洛伊德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关于无意识的学说:

无意识(潜意识)

前意识

意识

关于人格结构学说:

本我(生理我):服从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我):服从现实原则

超我(理想我):服从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的、协调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

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口唇期(婴儿出生后一年)

*肛门期(1—3岁)

*生殖器期(4—5岁)

*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前)

*生殖期(青春期)

(3)佛洛伊德的方法论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方法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运用这个方法从成人那里探寻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信息。他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暗示,包括梦的分析和移情的研究方法,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方法。如后来常用的谈话法、临床法、个案法都是从佛洛伊德的研究中沿袭和引申出来的。

(4)评价:

优点:

*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把潜意识列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推动了心理学对动机、对儿童性欲、对梦等等的一系列研究。

*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佛洛伊德对于人类的发展提出两个大胆的假设,其一是生命的最初几年是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几年;其二是个体的发展包括在性欲心理的阶段之中。

*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暗示和移情的方法震惊了心理治疗的行业和同仁,最终赢得普遍的认可。

缺点:

精神分析太富主观色彩。从精神分析学说早期的意识和潜意识到后期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原是一套纯思辨的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的体系。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泛性论倾向。他把性本能视为心理发展和各种行为的动力,而且把“性”的含义推得极为广泛。精神分析太富有主观色彩。它的一系列概念玄而又玄,简直有包藏“幽灵”的嫌疑。

2.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埃里克森(E.H.Erikson, 1920—1994)

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当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他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而从出生到成人则经过六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2)关于同一性的概念

同一性就是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较为完善的意识.

(3)同一性渐成说发展的8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怀疑(0—1岁半)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1岁半—3岁)

第三阶段主动创造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一致性对角色分离(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25岁)

第七阶段创造对停滞(25—50岁)

第八阶段完善对失望(50岁以后直至死亡)

(4)评价:

优点:

*把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佛洛伊德的本我过程转移到自我过程,也就是从先天的本能欲望转移到现实关系之中。

*埃里克森突破了佛洛伊德对发展阶段的划定,把人格发展看成是终生的任务,并为各发展阶段提出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

缺点:

他的学说给精神分析注入了活力和带来了新的解释,但从根本上讲,他的变革是不彻底的。同一性渐成说从本质上讲只是一个精心乔装的反理性主义的理论,仍植根于佛洛伊德的理论体系的土壤之中.

四、原苏联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和观点

(一)巴甫洛夫学派的儿童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二)维果茨基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一)巴甫洛夫学派儿童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1.观点:

巴甫洛夫对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立了他的学说,为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克拉斯诺高尔斯基、卡萨特金、伊凡诺夫—斯莫林斯基、科里佐娃等,根据巴甫洛夫的学说,研究了儿童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儿童的神经类型等。

2.评价:

1)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思想,以及先天素质与后天影响合金的思想,为正确理解发展过程中儿童与其周围生活条件的相互作用、先天素质与后天影响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想。

2)如果把巴甫洛夫学说的作用绝对化,认为它能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全部生理基础,能够说明所有的发展,那也是错误的。

(二)维果茨基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1.维果茨基(1896—1934)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职员家庭。先后在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若干高等学校教心理学。

著作有:《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思维与语言》。

2. 基本观点:

1)心理发展观

他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强调人的发展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他为了正确解决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单独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他人指导下完成任务之间的差异,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最近发展区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他强调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3.评价:

1)贡献

*他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认为意识是高级心理机能的一种系统,反对行为主义把意识排斥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之外的错误,是一种可贵的正确观点。

*他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集中体现了他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观,对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开创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他是第一个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建立比较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并取得学术界公认的第一人。

其他理论

1、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

2、劳沦兹的习性学理论

3、信息加工理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二节我国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一、我国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关于心理发展的思想

(二)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后的观点

二、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一)遗传和生理发展是儿童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3、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1、社会生活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

(三)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1.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2.遗传素质及其以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影响。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是动态的。

(四)儿童心理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

1、儿童心理发展的矛盾是什么

2、儿童心理的矛盾运动是在生理的矛盾运动基础上产生的,是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反映

3、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儿童本身的积极主动作用

4、儿童的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三评价

1.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点。

2.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正确反映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及其关系。

概念核查

1、“成长是-----一系列相邻时期之间的差别。人格发展是自我和社会的共同使命,(因此)在任何时候,一个人既是自我又是社会的一员。”

2、“在传统观念中,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能够对其所作所为负责,也应该在犯错误的时候受到惩罚。当科学分析揭示了行为和环境之间确定无疑的控制关系后,就需要重新审视这一观念。”

3、“使隐藏在心灵深处的东西能被意识到是一项完全可能实现的任务。”

4、认为儿童是在积极地建构知识,从而促进了发现式教学法实施的理论。

5、认为认知发展是受社会调节的,没有一个普遍的认知阶段的理论。

6、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刺激的输入、转换、输出的系统,即推理、问题解决等。

7、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复杂的交织体。

第三节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

(二)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稳定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1.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儿童心理的下一阶段的一些特征在上一阶段末尾已开始萌芽,而上一阶段的一些特征在下一阶段开始时常常还留有痕迹。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即有可变性。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一)以生理发展为划分标准:

1.美国人柏曼提出以内分泌腺功能优势为标准,把儿童发展分为:胸腺期(幼年)、松果腺期(童年)和性腺期(青年)。

2.佛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也是以生理发展为划分标准的。

(二)以种系演化为划分标准:

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按人类进化的进程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幼儿期(六岁以前)相当于从哺乳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意识的学习期(从入学到十三岁)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青年成熟期(十四到十八岁)近代文化阶段。

(三)以人格特征为划分标准:

埃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如前所述)。

(四)以活动形式为划分标准:

原苏联心理学家厄尔康宁以儿童主导活动为标准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直接的情感性交际活动(0—1岁)、

操作实物的活动(1—3岁)、

游戏活动(3—7岁)、

学习活动(7—11岁)、

社会公益活动(11—15岁)、

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五)以思维的发展为划分标准

(六)以现行学制为划分标准

(七)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矛盾运动的特点和主导活动为划分标准

我国学者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婴儿期(1岁前)、前幼儿早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8岁)。

1、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在心理发展中各起什么作用?

2、皮亚杰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如何划分?

3、精神分析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4、苏联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

普心第八章语言知识树状图

语言、言语 语言的一般概念 言语的生理机制 语言理解 言语的产生(表达) 语言的特征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结构性:语言具有语法和逻辑。 意义性和指代性:语言都有一定的含义,让人们可以相互理解、互相交流;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 社会性与个体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它和个体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意识性:语言是一种高级意识,是一种觉察。 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个体运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语言具有特有的功能:①保存和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②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③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 语言作为物质刺激具有特殊性:词是一种抽象符号,词语是对现实事物的概括。 语言的结构 音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自由语素可独立成词;粘着语素则必须和其他语素组合才能成词。 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 句子: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所看到的语句的形式,或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 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意思。 语言的种类 外部语言 内部语言 对话语言 情境性:他与交谈双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 简略性:在对话语言中,说话的双方往往只用简单的句子,甚至个别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交际性:对话语言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流。 反应性:交谈的双方需要随时根据对方的谈话来调整自己的谈话。 独白语言 个体性:独白语言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支持物是自己的谈话主题和吐露的词句,以及听众。 开展性:为了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独白语言具有开展的形式。连贯具有论证性,还要配合语调、语素、表情、手势 计划性:独白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由于对语言本身的质量有较高要求,所以事先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书面语言 随意性:书写者可以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阅读者可以反复阅读。 开展性:比独白语言更加开展,要求词句精确、语法正确、逻辑严密。 计划性:书面语言往往需要较长的酝酿时间。 概念: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计划外部语言。 隐蔽性:内部语言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 简略性:内部语言比对话语言更简略,这和它执行的功能(不用于直接交流)有关。 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语言的加工 语言的表征 概念: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分布表征,一个单词的各种特征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与其他单词共同使用每一种信息。 概念:语言加工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分类一 自动化加工: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意识控制。 受控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资源,受意识控制。 分类二 模块化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交互作用式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词汇加工影响句子加工。 “启动效应”:梅耶尔等人提出,启动词、目标词。P297 研究语言的意义 (1)语言使人不仅会受到各种具体刺激物(第一信号系统)的影响,而且会受到词(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 (2)使人进抽象、逻辑的思维。 (3)使人形成意识与自我意识。 (4)使人通过内部语言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言语的发音机制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言语活动:通过脑损伤、割裂脑以及功能磁共振的研究发现言语功能区主要位于左半球。早期切除左半球,右半球可能起代偿作用。 呼吸器官:言语发音的原动力是由呼吸器官产生的气流。气流从外界经口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又由肺部按相反的方向排出体外。 喉头和声带:声带长在喉头里面,是主要的发音体。声带由附着在喉头上的两片黏膜构成,中间的缝隙叫声门。声带附着在可以自由活动的软骨上, 可自由开合。声带是人类发音器官中形成音乐的唯一的发音体。 口腔、鼻腔和咽腔:口腔、鼻腔和咽腔起共鸣器的作用。 布洛卡区(说):位于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运动型失语症。通过弓形束与威尔尼克区相连。 (1)有人认为布洛卡区能产生详细而协调的发音程序。 (2)可能提供了语言的语法结构。 (3)具有语言调节机制(损伤后出现语言惰性)。 (4)包括布洛卡区在内的大脑左半球额叶,特别是前额部皮质,还和语言动机和愿望的形成有关。 (5)患者对语言的理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他们很难理解冠词、连词以及其他功能词的含义。 威尔尼克区(听):位于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听觉型失语症。 患者表现为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对词义作出错误判断;谈吐自由,语速很快但话语没有意义。 角回(读):位于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读症。 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书面语言和口语的转换。患者能看到物体,但丧失了正确综合,即作出正确匹配的能力。 一些人的研究说明,角回部位存储着语法和拼写的规则。 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写):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写症。 概念、特征: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意义的过程。特征是主动处理和补充性解释。语言理解可分为三级:(一)词汇理解、(二)句子理解、(三)课文理解。 语音知觉 语音的物理性质:音调、音强、音长、音色。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英语辅音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有九种。见课本P307 表8—1 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 词汇理解 语音类似性:两个音节共同包含的特征越多,被试就越容易混淆。 语音强度:当语音强度为5dB时可觉察语音的存在;当强度为70dB时清晰度达100%;强度超过130dB时则会产生压痛感。 噪音掩蔽:噪音强度越大,对语音的掩蔽作用越大。 语境:人们对语言的知觉常受到语境的影响。“音位恢复效应”说明人们对个别音位的感知是受语境影响的。P309 语法、语义的作用:在口语知觉时,语义和句法的信息对提高语言的清晰度有重要的作用。 概念: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称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单词的部位信息:许多研究表明,单词中的起首字母与结尾字母在单词辨认中有重要作用。汉字左边的特征比右边的特征重要,上边的特征比下边的特征重要。 正字法规则: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即文字部件的位置)。正字法规则是人们识别字词时必须依靠的一种内隐知识。 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词长效应”——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笔画数效应”——一个汉字所包含的笔画越多,识别时间越长。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的汉字较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的汉字容易再认。详见P311。 字词的使用频率:“频率效应”——单词的使用频率高,人对单词的察觉阈限就低;使用频率低,察觉阈限就高。 语音的作用:语音在语义获取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见P312。 语境的作用:预警提供的信息促进或抑制了对单词的识别。对高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低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语义的作用:意义较多的词(多义词)比意义较少的词(单义词)更容易识别。人对单词的识别是直接的感觉信息和各种非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句子理解 句子的类型:理解时间:真肯定句<假肯定句<假否定句<真否定句。因为①否定句在句法上比肯定句复杂②加工阶段多于肯定句③否定句有较多的意义含义不明确 词序: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语境:在言语交际时,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的知识,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 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断句不同句义不同。在语义知识的帮助下,即使词序出现颠倒,人们对语言材料也不会产生误解。 课文理解 推理:可以增加信息或者建立连接。 语境:能使读者已有的知识和当前话语信息整合起来。使非字面意义的理解变得很容易,还可高效地消解歧义。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结局等内容。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速度。 语言产生的性质:语言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 语言产生的阶段 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 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即全人类共同的,它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结果。他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生来具有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发挥作用的结果。 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受目标指引的活动,它产生于人们交际或交流思想的需要。 ●语言表达是在一定的动机的支配下产生的,表达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就会不同。 ●语言表达还取决于说者对情境的分析和对听者的正确了解。 对于说话者,Grice(1975)提出四条原则:①适量的原则(话题之内)②质量的原则(尽量真实)③关系的原则(与会话目的相关)④方式的原则(言谈清楚)

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总结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77.00%是由房早诱发,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平均为:372.8±40.8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平均为:431.6±435.3ms,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平均为:831±105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平均为:715±101ms。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多由房早诱发,且能够引起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较不能引起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更短,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较未诱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前周期更长。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动态心电图 房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病,阵发性房颤又是风湿性心脏病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倂发症,房颤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血栓的重要原因,目前对其发病机制还不明确[1]。我们对风湿性心脏病倂阵发性房颤的80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名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男性48名,女性32名,年龄从37岁至69岁不等,平均年龄45.2岁±7.3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临床表现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 1.2方法 动态心电图分析仪为MEIGAOYI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每个患者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每位患者监测时间设定为24小时,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信号分析,对异位的QRS波群要进行确认。我们把房颤时间持续在30秒以上者且能自行终止的房颤定义为阵发性房颤。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统计如下指标:每位患者发作阵发性房颤的次数、每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诱发房颤的所有异位心律次数,包括由房早诱发次数、房速诱发次数、房扑诱发次数及室早诱发次数;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联律前周期和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联律前周期。 1.3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 作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显

普心各章节总复习(选择题)

《普通心理学》总复习之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脑的(C )。” A、反应活动 B、干涉活动 C、反映活动 D、返回联系 4、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C)。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脑 D、大脑皮层 5、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A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原则 D、主观性原则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A )。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9、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B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10、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11、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 )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 D、主观意识 13、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有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B) A、反映形式 B、感应性 C、反应活动 D、心理现象 14、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气味和足迹追踪猎物等,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 反映活动的机能是(C) A、生物反映形式 B、物理反映形式 C、心理反映形式 D、化学反映形式 15、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D) A、感知活动 B、思维活动 C、想象活动 D、意识活动 16、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D) A、思维 B、意志 C、意识 D、心理 17、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物体具有感应性只表明其有生命,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心理发 生的标志是有(C) A、物质的反映形式 B、刺激感应性 C、信号性反应 D、生物反映形式 18、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与外界环境变 化的觉知和认识是(D) A、思维活动 B、语言活动 C、认识活动 D、意识活动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 )。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反射弧 2、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官是(B)。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丁真俄色活佛(2012-08-23 08:38:02) 进一步,我们面对可恶的人,面对无法容忍的事去锻炼。我们看看事情的背后,为什么我觉得对面的人可恶呢?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无法容忍呢?别在别人身上找,在别人身上找出任何问题都不算自己有智慧,在别人身上找到一百个错误和理由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大丈夫。别人的问题只能他自己才能解决,谁也没有办法代劳,所以我们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要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为什么觉得某人可恶呢?仅仅是我们自己名利没有放下,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名,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利。 从亲人慢慢到不如意的对镜,我们逐渐修行,锻炼我们的菩提心。不然弟子们总是说,“师父,我的愤怒可厉害了,遇到什么事都发火,这怎么办呢?”很多时候我只能抚慰他们,没有快捷的方法可以对治愤怒。其实菩提心可以对治愤怒,但要慢慢从父母、亲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让我愤怒的人、让我情绪激烈的人,一点点锻炼出来。要求人们一下子变得能够理解别人、马上具备慈悲心是不可能的。人们无法理解,因为他们满脑子都是道理,满脑子都是谁对谁错,满脑子都是定义。他会说,“我对他那么好,他不应该欺骗我,不应该隐瞒我”,“难道我说错了吗?难道我做错了吗?他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人们总是以理论去生活,而社会却不是依靠理论而存在的。有些人又走向了反面的极端,变得很阴暗、很狡诈,认为没什么道理可讲,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他们觉得利益就是应该的,权力就是应该的,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应该的。那样表述,菩提心和霸权主义的态度似乎没有差别了,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应该的、不应该的”,其实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奢求有什么应该的,不追逐那个应该的东西,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短见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想到的是自大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追逐的是无常。千万别混淆,我们说的是无常,有为的一切法都是不长久的,具备非确定性的元素,所以我们要从自己顽固的观点里找问题,去破除它。我们不再认为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可理解的,哪些是不可饶恕的,都没有。我们宽广、自在、淡然,自在的当下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修炼这个呢? 从极激烈的状况中修习菩提心是逐渐达成的,一定要从简单开始,经历中性的状况,再面对激烈的对镜,这对每个修习者都是重要的。我们遇到问题已经气得胃胀了、肝疼了,还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没办法。最好我们一步一步去修炼,一步一步去做,才会在关键的问题上产生作用。平时的功夫练好了,敌人来了可以打;平时连身体都不锻炼,敌人来了怎么办,当然是逃跑呀!未雨绸缪是很重要的。 慈悲的定义是什么呢?愿众生离苦就是慈悲。《四节论》中讲:“愿一切众生离于痛苦的愿望就是慈悲”。在我们修炼过程中产生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自然产生的慈悲是妙慈悲;有分别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看到仇敌的无助就像看到儿女的微弱一样,这是无量的慈悲心。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后者称为特发性房颤。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一般将房颤分为三种类型:能够自行终止者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发作持续48h以上未能自行转复而需要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后才能转复的称为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经治疗也不能终止的房颤(发作持续≥7天)为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本文主要介绍阵发性房颤的治疗。 一、发作时的处理 (一)一般处理:如处理原发疾病,心电监测,必要时吸氧,给予镇静剂。 (二)急性转复的适应证:阵发房颤转复的适应证为:主要是可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房颤或房扑,如合并旁道逆传型预激综合征、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室率特别快的房颤或房扑。 (三)急性转复的方法:以上情况临床状态一般比较紧急,故电转复是迅速有效的方法,转复后血流动力学情况往往能迅速改善。电转复前一般无法进行充分的药物准备。如果病情相对稳定,可试用药物转复。静脉给普罗帕酮、依布利特、多非利特、胺碘酮终止房颤可能有效。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首选胺碘酮,没有器质性

心脏病者可首选Ic类药(如普罗帕酮)。近年有报道用普罗帕酮 450-600mg顿服终止房颤发作,成功率较高,但首次应用最好在住院或有心电监护的条件下进行。在药物效果不好或出现血压下降,症状加重等情况时,应尽快电转复。 (四)控制心室率:对大多数快速阵发房颤或房扑可只进行心室率的控制,心室率减慢后病人的症状减轻,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经常可以自行转复。心功能正常者可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地高辛。对常规控制室率措施无效或有禁忌时可考虑用静脉胺碘酮。心功能受损(LVEF<40%)时可考虑地高辛、地尔硫卓、胺碘酮。预激伴房颤/房扑若考虑药物治疗时,可用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普鲁卡因胺、胺碘酮、氟卡胺,不可用钙拮抗剂、腺苷、β受体阻滞剂或洋地黄。 二、阵发房颤的慢性治疗 (一)预防发作:维持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否能预防栓塞不详。阵发房颤有明显症状,转复后复发,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治疗者可以考虑维持窦律。治疗目标与持续房颤的复发有所不同,即使有发作,但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症状减轻即可。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年龄,左房扩大是复发的预示因素。应注意纠正可逆性病因,对首次发作或频率很少的发作可不必用药。对"孤立性"房颤,可先试用β受体阻滞剂,然后可首选Ic类药与莫雷西嗪,除此之外亦可选索他洛尔、双异丙吡胺、氟

略说佛难的成因与对治作者不详内容较为精要

略说佛难的成因与对治 回家人根据禅七讲解整理 修行人有很多的难处,也听人常说:不学佛的人还好,有八难;学佛的人反而有九难,多了个佛难。修行人的佛难大体可分为三种:外难、内难、法难。 佛难之一:外难 外,顾名思义,就是身边的环境:比如家庭、交际圈、工作单位等等……外难,就是自己觉得和身外的环境闹了别扭。 外难之一:持戒难 有的朋友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在夫妻性生活的多寡有无的问题上,就跟配偶有矛盾了。严重的还要提出离婚,会造成很多的人谤佛,该如何处理呢? 其实不要只为自己修行方便而一蹴而就,可以先善巧随机地避开一些佛菩萨的节日和十斋日,这就可以慢慢地进入一种好的境界。 外难之二:亲人难 家庭的难处也是修行人经常遇到的。 比如有人在家里持戒,但父母还没有信佛,于是他的母亲感觉到:她就生了这样一个心肝宝贝,这个孩子是她一生中的心血和希望,而她突然间发现孩子改变了,变得跟他们不一样了,与他们的行为观念异类了……父母开始心痛了,担心了。 比如在饭桌上:你开始学佛吃斋,他们吃荤腥,鸡腿啊、兔肉啊……并且让你吃,而你则摇头不干,这就出现了难处。亲人们开始对你不理解,害怕你缺营养等等……总是劝你吃,甚至逼你吃。还有劝你喝酒与持酒戒的冲突;父母用犯了盗而来的不正当钱财来给你用……这些统统的都是修行人的难处。 不修行还好,一修行了,世俗生活中的普通事都成了大问题了。修行前,这些问题向来都没有放在心里;而修行后,都成为困扰修行人的大难题了。 一位朋友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他丈人听说女婿学佛持戒了,非常高兴地炒了一碗米饭。

不过炒米饭的时候,没有把锅刷干净,前面做菜后遗留下了一个葱花。刚巧那个葱花就混在这朋友的米饭里面。 朋友吃到中间的时候,一嚼,味道不对啊!叭!一口就吐到桌子上了,气得把那碗米饭,吭的一声,倒扣在桌子上,当即火冒三丈:“你们这是破我的戒律,简直就是魔头!” 当时全家七八口人全都愣愣地看着。这朋友觉得还不解恨,内心的愤怒没有发泄完,就立即吼了第二句:“瞧你们吃的,都是动物的尸体!你们吃的还香着呢!以后你们吃别人一两,下地狱还别人八斤!!!” 然后扭头就走,这可是真事!最后他家人们都说:“他学佛学痴了”;“这个人不行了,学佛学得蠢到家了……” 这个是典型的佛难。 外难之三:事业难 很多人学佛以后,不会做生意了。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发现处处都是戒律,连抬头不敢正视对方,尤其当对面是漂亮的异性的时候,眼都不敢瞅人家了。 还有的做生意要么不敢赚钱,要么赚了钱以后,不敢往家拿,要么怕多赚了别人的钱。 一学佛就到处遇到难处。 外难之四:对比难 很多朋友总爱和别人对比。 比如有的朋友,未修行以前,身体都处在一种放逸的状态。学佛后把很多的戒律书从头到尾研究,发现自己的身体要达到戒律的要求有很大距离。不能干这个,不能吃那个。就算找个地方坐着,也是妄想不断。就很后悔:“哎,你说我怎么老这样,我怎么老比不上别人啊?” 其实别人也都打妄想,只不过会伪装又不说罢了。 老是后悔妄想多,老和别人比较,这种人就开始自卑,学佛以后发现自己真的什么也不是了,抬头一看别人都是大菩萨,唯一自己是凡夫。仅仅说自己是凡夫还不要紧,还有把自己说是地狱中的凡夫,天天在痛苦中,又成佛难了。 外难之五:交际难 有的朋友在社会交往上遇到困难。在不学佛的时候,有好多狐朋狗友,酒肉交情;学佛以后,自己周围接触的学佛人就多了,开始跟他们做朋友,挺好的。但是在新圈子里的时候又发现问题了:发现这些人很不符合自己心里的标准,尤其是一些老太太,还有一些学佛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情绪和情感)【圣才出品】

第10章情绪和情感 1.什么是情绪?它具有哪些功能? 答:(1)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2)情绪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 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通过各种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②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③组织功能 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④信号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2.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答:(1)情绪的维度与极性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2)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的意义 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对于人们理解情绪的性质和对情绪进行度量是有一定意义的。情绪维度的确定对于情绪测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它才能对情绪体验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 3.情绪与情感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2)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和自罪感等。由此产生的复合情绪有上百种。 (3)罗素提出了情绪分类的环形模式。他认为情绪可划分为两个维度:愉快度和强度。愉快度又可分为愉快与不愉快;强度又可分为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由此可以组合成四个类型:愉快—高等强度是高兴,愉快——中等强度是轻松,不愉快—中等强度是厌烦,不愉快—高等强度是惊恐。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症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症状*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并发症*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饮食注意事项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吃什么好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能吃什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症状1、症状与是否伴有心脏疾病、心肌的状态及发作持续时间有关,严重者可出现低心排量、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不同程度的心悸、头晕,突然发作与突然终止,可由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多有反复发作史,心率突然增快至每rain150-250次,可持续数秒、数小时或数日。发作停止时心率突然减慢,恢复正常。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心率200次/min以下,持续时间较短的,大多仅有突然心悸感,有时伴恐惧、不安和多尿。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动过速频率超过200次/min,持继发作时间较长,可引起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血压下降、头晕、黑朦甚至昏厥、抽搐发作(阿一斯综合征),以及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发作持续超过24小时者,易引发心力衰竭。 2、小儿常突然烦躁不安、面色青灰、皮肤湿冷、呼吸增快、脉搏细微等,时间长者可出现肝进行性增大,少数肺部可出现啰

音。年长儿还可自诉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并发症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可出 现呼吸困难、心绞痛、低血压、少尿和昏厥。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饮食注意事项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吃什么好食疗方: 痰火扰心者用粳米30g左右煮粥,兑入竹沥30-60g,稍煮即可。供早晚或或上、下午点心服食。 淤血内阻者用桃仁红花羹(桃仁10g、红花10g、藕粉100g),先煎桃仁、红花取汁200ml,加入藕粉搅拌即成;或薤白粥(薤白10-15g、粳米60g煮粥);或人参粥(用人参末3g、粳米60g煮粥);或何首乌粥(何首乌30-60g、粳米60g煮粥);或羊肉粥(新鲜羊肉90-150g、粳米500g煮粥);或百合粥(百合粉30g、粳米60g、冰糖适量)。 气血两虚者使用黄芪粥(生黄芪、何首乌各30-60g、粳米200g、大枣2-3枚、陈皮末1g,红糖少许煮粥);或用人参末3g、枸杞30g、粳米200g,冰糖少许煮粥食用亦可。rym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网阳虚火旺者宜食用芝麻粥、荷叶粥。 心阳虚脱者饮食调理是最重要的辅助治疗。可用冬虫夏草

十二、人格(普心)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心》: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 《普》: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补充: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方式和自我调控系统等。人格不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 2、人格的特征 《心》:整体性(布洛伊勒提出精神分裂症术语)《普》:统合性 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自我的持续性。人格的跨情景一致性。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属于人格特征。人格稳定性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独特性 社会性《普》:功能性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特质是指个人在大多数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特性。 特制的性质:1、特质是真实存在于特定个体中的一种神经生理结构;2、特质决定或引导我们的行为;3、特质是一种可以明显加以辨别的特性;4、一种特质与其它特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5、有与特质不一致的行为或习惯,但这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6、特质可以用连续的尺度来加以测量。 《心》:⑴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理论 个案研究法;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而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质;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刺激变量→特质→反应)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同一文化中人们可以相互比较的人格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并不是众人都具有的)、中心特质(构成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和次要特质(指一个人的一些表面的特点并且不一定是很稳定的,相当于习惯和态度)。 ⑵卡特尔的特质分类理论 (建立在奥尔波特等通过字典的检索形容词被用来描述个体的差异) 人格的可见部分成为表面特质;卡特尔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观察和履历研究等所获得的表面特质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发现更为基本的人格特质称为潜源特质。表面特质和潜源特质即可能是个别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潜源特质又可分为体质特质(由先天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和环境特质(由后天环境因素决定,如焦虑、有恒性)。为此卡特尔还提出“多元抽象变异(MAVA)”用来确定各种特质中遗传与环境分别影响的程度。模型最下层的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趋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表现在直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同时受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题库-普心第十章题库

第十章题库 一单项选择 1.个体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的记忆属于(外显记忆) 2.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动作记忆) 3.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限是(1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5.下列属于短时记忆的是(工作记忆) 6.早晨起床后背诵外语单词效果好,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前摄抑制) 7.记忆过程包括下列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8.(语义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方式 9.没有意识参与的记忆属于(内隐记忆) 10.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学习较长的系列材料时,开端和末尾部 分一般遗忘的较少,而中间遗忘的较多 11.当过去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够识别出来的心 理现象是(再认) 12.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进行(及时复习) 13.过去经验过的事物或对象虽然不在眼前,但能够在头脑中被反映叫(回忆) 14.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2秒) 15.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了无意识影响的记忆叫(内隐记忆) 16.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记忆是(内 隐记忆) 17.在意思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即(外显记忆) 18.能随意的提取记忆信息,能对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的记忆是(外显记 忆) 19.经过练习形成运动机能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20.(定位说)理论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是 由脑的特定部位产生的 21.(反响回路说)能够较好的解释短时记忆的生理机制 22.各种感觉的后象就是(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 23.具有加工信息与存储信息的双重功能的记忆叫(工作记忆) 24.(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的 结果 25.(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26.潜移默化涉及的是(内隐记忆) 27.头脑中呈现当年老师做实验来说明油比水轻时的样子是(情景记忆) 28.进入到瞬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到短时记忆阶段, 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29.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在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 于(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30.斯滕伯格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发现,对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采用的是(系列全

普心试题

2014心一普通心理学模拟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 A、1879年 B、1869年 C、1905年 D、1910年 2、“若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或者乞丐和盗贼。”此言来自(B) A、杜威 B、华生 C、考夫卡 D、弗洛伊德 3、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机能是不对称的,其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C) A、言语功能 B、数学计算功能 C、空间形象知觉功能 D、抽象思维功能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直觉的(B) A、选择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 5、由于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D) A、焦虑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6、立体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利用的视觉原理是(C) A、双眼视轴辐合 B、运动视差 C、双眼视差 D、眼睛的调解 7、在暗适应过程中,视觉感受性在(A) A、提高 B、降低 C、先高后低的变化 D、先低后高的变化 8、内部感觉不包括(D)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9、神经系统可分为(A) A、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B、脊神经和脑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植物性神经和自主神经 10、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不包括(B) A、认知 B、知觉和思维 C、动机和情绪 D、能力和人格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少选或多选均无分) 1、皮肤感觉包括(ABCD) A、触觉 B、压觉 C、痛觉 D、温觉和冷觉 2、下列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人物是(BE) A、艾利克森 B、马斯洛 C、班杜拉 D、桑代克 E、罗杰斯 3、下列对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ADE)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B、神经元的形态很像去壳核桃 C、神经元拥有许多突触 D、神经元也就使神经细胞 E、神经元的功能是在神经系统内接收、整合与传递信息 4、以下关于气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BE) A、取决于个体的血型 B、与性格、能力无关 C、生而有之 D、无所谓好坏 E、不需要调控 5、感觉反映的是(AC)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三、填空题(共5小题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视网膜边缘密集着细胞,它对光比较敏感。视杆弱 2、无脊椎动物的心理水平停留在阶段,动物进化到灵长类,出现了

普心第十章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中介。(客观事物--需要--情绪) 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包括主观体验(感受)、外部表现(表情)和生理唤醒(神经激活)三种成分。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 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有人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2. 区别 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 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而情感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 ④从强度和外部表现看,情绪的强度相对较大,外部表现较明显;情感的强度不如情绪强烈,外部表现不如情绪明显。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 适应功能 (一)动机功能 (二)组织功能 (四) 信号功能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主要指情绪的特性,包括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每个特性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具有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此外,情绪还有肯定与否定两极. (二)情绪维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 (1) 冯特的三维理论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此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 施洛伯格的三维理论情绪的维度: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三维模式图(图10-1),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3)普拉切克的三维理论三个维度:强度、相似性、两极性。(图10-2) 2.四维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具有:强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 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1. 我国传统分类 2. 伊扎德分类法 3.克雷奇分类法 4. 罗素的环形情绪分类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1. 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2.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为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一、选择题 1、梦是(D) A.影响身体健康的一种现象 B.情景具有连续性 C、内容具有显著的情境性 D.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2、梦是潜意识冲的和愿望的表现,是哪个学派的观点(B) A.生理心理学 B、精神分析 C、认知观点 D、生态学理论 3、快速眼动睡眠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是(C) A、越来越多 B、呈U型变化 C、越来越少 D、呈倒U型变化 4、梦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哪个阶段(C) A、深度失眠阶段 B、浅睡眠阶段 C、快速眼动睡眠 D、快波睡眠阶段 5、下列关于催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催眠是一种意识状态 B、催眠时脑电活动与个体清醒时一样 C、催眠与睡眠状态相同 D、容易受暗示的人容易被催眠 6、在睡眠的哪个阶段,脑电波的形状与清醒的状态脑电波类似(A) A、快速眼动睡眠 B、慢波睡眠阶段 C、深度睡眠阶段 D、快波睡眠阶段 7、下列哪种学派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人在梦中依然进行一定的信息加工(B) A、生理学观点 B、认知学派 C、精神分析 D、行为主义 8、下面哪一项与个人的意志努力关系密切(B)

A、随意后注意 B、随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以上都是 9、有特定的目的,不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A) A、随意后注意 B、随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0、我们通常用(A)来研究选择性注意 A、双耳分听实验 B、警戒作业 C、双作业操作实验 D、速度实验 11、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出现而只注意其中一种刺激的注意叫(C) A、持续性注意 B、无意识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分配性注意 12、课堂上突然闯进来一个人,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 叫 (不随意注意) 13、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14、熟练的驾驶汽车是利用 (随意后注意) 15、下列属于注意的基本特点的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6、由情景引起的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反射叫(朝向反射) 17、心理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在进行双手协调操作时,还能进行计数活动,这体现了(注意分配) 18、根据一定的要求,将注意从一个刺激转移到另外一个刺激上叫(注意转移) 19、新颖独特、强烈的刺激物引起的注意属于(不随意注意) 20、下面哪种实验范式可以用来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耳分听) 21、注意的早起选择理论与晚期选择理论差异在于(过滤器的位置)

净土宗菩提心内涵

净土宗菩提心内涵: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大安法师]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1日 来源:东林寺作者:大安法师 净业行人的愿往生心,乃浊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觉莲华,洁净希有。非大智大勇,难以具足如此愿心。这种愿心具化为厌离行与欣求行。是故净宗愿门的本质内涵,即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然对凡惑众生来说,厌欣心的生起殊为不易。善导大师敏锐见到:“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望甚深,方得往生。”释迦本师针对旷劫轮转的迷倒众生,开折摄二门,激扬生死凡夫令起厌欣。众生耽恋娑婆五欲六尘,释尊则极言娑婆五恶五痛五烧之苦来折伏众生;众生矇然不知净土,释尊则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无苦纯乐来摄受众生。折伏意在警醒众生的沈迷,令起厌离秽土心;摄受意在鼓扬众生的善根,令生欣求净土心。此土大火聚,炎烧逼恼;彼土清凉池,熙怡畅乐;取舍趋避,不容片刻耽延。释迦如悲父,在娑婆秽土遣送众生;弥陀如慈母,在极乐净土摄受众生。一遣一接,折摄并运,配合默契,共成普度众生的佛事。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吾人契入念佛法门的先决前提。如果我们于三界火宅中嘻怡流连,贪恋世乐,不厌不舍,对西方净土的殊妙不生神往之心,如此心态,于净宗之法将不得其门而入。《观经》中韦提希夫人作为娑婆苦恼凡夫的代表,正是具足厌欣心行,得以成就往生净业。韦提希夫人遭逢儿子阿阇世杀父囚母的恶逆,深感人心惨毒、世间剧苦,三界六道亦无安心之地,是故愿舍秽身,求生净土:“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韦提希深切的厌欣心感得释尊宣说念佛出世大法、弥陀住立空中放光加持,致使韦提希当即证得往生。身为国太夫人的韦提希如果没有儿子悖逆的苦迫,或在骄奢逸乐中醉生梦死,何能发起愿生净土的出世心?是故对阎浮提众生来说,困苦忧患正是成就厌欣行的逆增上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人宜将五浊恶世的一切苦境作为深信切愿的发起序。 厌欣心的滋培是净业行人修持的重大科目。吾人宜熟稔净宗经典所描述的西方净土种种功德庄严,用以作为返观娑婆秽土的参照系。刻刻提撕,激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慈云大师曾将娑婆、安养二土苦乐情状概述为十种: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