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米勒实验。 3.“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难点】 米勒实验。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圣经》片段《创世纪》等。 提问:最早人们认为生命是怎么起源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这些神话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们相信这些神话吗?为什么? 讲授:基督教在西方占统治地位以后,神创论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生命的起源的探索。 学生聆听、观看,感受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并想象原始的地球。 学生回答问题,大胆解释其中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原始地球的形成 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 提问:46亿年前地球上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播放视频]《原始地球环境》。 组织小组间交流:这样的原始地球环境中,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引申提问: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能量条件是什么?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在哪儿? 1.学生观看视频,打开思维的阀门进行想象,用自己的生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地球。 2.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课前收集的人类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如自然发生说、宇生说、热泉生态系统说、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等。 二、米勒实验 讲授:科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猜想:在紫外线、闪电、热能和宇宙射线的激发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氨、氢气、甲烷、硫化氢和水蒸气等相互作用形成有机小分子。 提问:科学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够生成有机小分子吗?如何验证?[课件展示]米勒实验。 提问:米勒实验装置各部分分别模拟什么? 讲授:1周后,在装置底部实验瓶的水溶液中,发现了多种有机小分子,其中有些是组成生命物质的必要成分。 提问:从米勒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让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深入些。 在全班交流成果,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 回答:水蒸气、氢、氨、硫化氢和甲烷等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沸水模拟原始海洋;电极模拟闪电和辐射等环境条件;冷凝器模拟降雨等。 回答: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够生成有机小分子。 三、生命起源学说 讲授:科学家进一步推测,有机小分子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长期演变,最终形成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 提问:1976年,我国吉林地区曾发生了一场罕见的陨石雨,科学家们在陨石表面发现了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你以此能得出怎样的推测结论? 阅读:海洋化学起源学说。 提问:科学家的推测是否正确?在原始海洋能够形成原始生命吗?如何验证? 讲授:我国的科研成果展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转运RNA等) 提问:这些研究成果说明了什么? 讲授: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点——体内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和核酸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素材。 设问:有了基本材料在实验室里是否就可以制造出原始生命呢?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地球原始生命可能从外星球起源。 学生总结归纳:生命是复杂的,生命的起源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四、反馈练习 分析:腐肉生蛆。 提问:有人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勇于对“神创论”提出挑战,比如善于观察的人们看到腐肉生蛆、枯草化萤、青蛙从淤泥中跳了出来、臭水沟里突然出现了老鼠等,便提出了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是由无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甚至可以自然产生。 提问:你们是否赞同自然发生论? 分析: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出示实验装置图片) 提问: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提问:如果不加热肉汤是否会变质?为什么?有无对照?还可以怎样设计对照? 讲授: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伦敦的一个研究所中,还一直保存着19世纪后期为否定自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4.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1课时 精品教案

4. 地球——我们的家园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行为与习惯。 2.知道地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有生命存在的、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有生命存在的、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了解地球给与人。 教学难点:初步归纳出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理由,对地球产生敬畏和珍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 ;生了解如果离开地球,人类是否还能生存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播放《地球的介绍》视频 2.师:看了刚才的视频资料,你了解了什么? 3.师:浩瀚的宇宙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星球,但是有一颗它很特别。蔚蓝色的它或许是茫茫宇宙中唯一有大里生命繁殖,有着人类文明的星球。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它不但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更是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 4.揭示课题:4.地球——我们的家园

活动一:我们生存的家园 (一)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 1.图片欣赏我们壮美的祖国河山。 2.说一说: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师: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江河,缤纷的花草,可爱或凶猛的飞禽走……这一切构成了可爱的地球王国。人类依靠地球赐予的自然之物生存或繁行,人类更应该爱护珍惜这些资源。 4.思考:如果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还能生存吗?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2)进行资料展示 (3)学生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能生存吗? (4)师:那我们又可不可以自己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美国在之前就做了尝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建成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圈2号”。8名科研人员满怀希望地走进了这个“世外桃源”,计划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生活两年,为今后人类登陆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地进行探索。但是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实验宣布失败。 5.学生说感受 6.师小结: 在太阳系中,其他星球没有具备地球赠与生命的一些条件,所以也就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doc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分析资料,认知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2.讨论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成分有什么区别;能力目标1.分析资料,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推测,概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学说)的大致过程;2. 分析有关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推测判断;3.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科学评价与推测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命起源的科学报道,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推测,体验探究推测活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体验探索生命奥妙的艰辛。学习方法1.推测判断;2.小组讨论辩论;3.分类归纳学习工具1.图片资料;2.学生讲述有关生命起源的故事;3.internet上的资源学习过程课前准备(事先1周安排)课前召开各班生物课代表和生物兴趣小组长会议,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等。课时1:分析推测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引入新课]推测判断一:“神创论”不攻自破。学生代表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生做出推测判断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安排语言表达较好的学生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不相信。因为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只是神话传说。“神创论“不攻自破。学习结论: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没有科学的证据,只是一种传说,不攻自破。[课堂讨论]推测判断二:化学进化论学说米勒实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阅读资料1:分析原始大气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请同

学们完成两个任务:1.写出原始大气中各个气体成分的化学式?2. 推测在原始大气中为什么没有氧气? 1.h2o、h2、nh3、ch4、co2、h2s;2.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得出;(1)氧元素,化学性质很活泼,少量水分解产生的氧分子,很快与其他物质形成氧化物;(比较科学)([)没有绿色植物,不能释放氧气;(一种猜测)阅读资料2:分析米勒的科学实验出示导学提示,帮助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米勒实验中运用了哪些气体?2.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什么?3.米勒 实验中合成了什么物质?4.米勒实验证明了什么? 1.h2o、h2、nh3、ch42.模拟了原始地球的火花放电;3.合成了多种氨基酸;4.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可以能够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学习结论:米勒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论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实现的。然而,目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到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许多科学家认为从科学实验来找到能够作为“化学进化学说”的证据,难度很大;在这种现状下,促使科学家另辟新径,寻找新的途径来探索生命的起源。推测判断三:宇宙起源学说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阅读资料3:分析陨石成分,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同学们,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大家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1.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来自星外天体;2.星外天体有形成新生命的可能;阅读sts──探索地球外的生命学生分组阅读,分组讨论分析。导学提示: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案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二、课时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过程 教师的主导活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旁注 一、创设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 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 球……) 广袤的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 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 态的生命。 设疑: 地球上最初并没有生命。人类经历 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他生物也是经过 这样的过程,那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 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人们普遍关心 的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地球上的生命 是如何起源的?地球上的生命为什么 学生欣赏并进行质疑 通过设 疑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然后导入本 节课题,进入 新课的学习。

这么繁盛?外星球上有没有可能出现生命? 二、学习新课——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 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 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那么,今天 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 呢?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 将各组收集到的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 观点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报, 推测判断一:“神创论” 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理由是什 么? 结论:神创论的观点是完全不正确 的。 推测判断二:宇生学说 同学们,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大 家可以对宇生学说作出什么推测? 学生分组进行资料交 流,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 点 小组1:学生代表讲述 “女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 生做出推测判断 不相信。因为没有确凿 的科学证据,只是神话传说。 人类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 猿。 小组2:学生代表介绍宇 生学说资料 小组2分析陨石成分, 作出推测陨石中含有构成生 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 学生的推测判断 1、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来 自星外天体; 本环节 是这节课的 重点环节,通 过采用教师 引导、讲解与 学生小组合 作交流学习 相结合的方 式,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学 生主体的教 学模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显微镜下的世界 城关小学邓永亮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 2课时 2、做酸奶 2课时 3、馒头发霉了 2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2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1-2) 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 城关小学邓永亮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水样和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第二课时 1、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生命的起源》教案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重点) ②了解米勒的实验与结果。 ③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2.能力目标 ①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难 点) 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来的,生命是物质的, 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的教育。 ②通过介绍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起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所以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方法教学,其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学生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却不甚清楚。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 课前准备: 《生命的起源》课件第一课时;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及生命起源相关内容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及时间安排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 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候地面上火山喷 发、熔岩横流;天空中电闪雷鸣,或赤日炎炎, 与现在的环境迥然不同。那么当时或者几十亿 年前、几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 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样出现的呢?关于这些问 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为关注,人们不断地 去探索和追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论。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越 来越深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个热点 ——生命的起源。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对生物 课产生好感。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20分钟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 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如果生物不 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 的?——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 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 白石生羊等。 (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看书3—4页) 结合课本示意图讨论分析回答: 1.原始大气的成分有那些?这些物质是从那里 来的?原始大气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什么明 显不同? 2.原始生命起源的场所是?据你 推测此时地球表面温度应该?(很高;较低) 3.根据课本内容和你收集的资料,你认为原始 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 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 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 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 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 有任何亲缘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书第 3—4页结合课本示意图讨 论分析回答,并找出疑难 问题。 让学生发表自 己的观点,充分

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教案

泰山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12.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教案 曹县常乐集镇中心小学施保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来哦界地球的内部构造;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自主探究地球奥秘的愿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懂得要保护好地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猜吗 2、课件出示谜面:形状圆圆像太阳,自己不能发光亮,青山绿水花儿美,它是生命的故乡。(地 球) 3、说起地球,老师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热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最可爱、最美丽的家园,美丽的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出示图片,让生看图,师解说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作为地球的女儿,我们对这颗养育我们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走进地球,了解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揭示课题: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 二讲授新课 (一)地球外貌 1、出示课件: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学生观看后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地球是圆的、太漂亮了、很美、蓝色的) 2、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说说地球的外形特点。 出示课件:①地球是什么形状②地球是什么颜色③地球上有什麽 A、地球是个大圆球-赤道略鼓、两极稍扁不规则的球体(板书) B、蓝色C有高山、海洋、平原、河流、 丘陵、盆地等等。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程 师: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并通过卫星拍摄到的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而且是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圆球体。可是在以前,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并不了解我们脚下的颗星球,"天圆地方"的说法曾经一度很流行。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图片(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人们看不到地球这样的照片,得不出地球整体的样子的印象) 问:谁先发现地球是圆的呢出示课件:后来人们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个球体呢请同学读书56页的方框内的内容,从内容中你知道了什么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一支由5条海船、234人组成的远航队从西班牙圣卡罗出发了。一直向西航行。1521年3月,船队终于抵达一个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群岛。经过休整,麦哲伦船队继续西行来到现在的菲律宾群岛。由于麦哲伦干涉了岛内的斗争,当他帮助一个部族进攻另一个部族时,受了重伤,最后被土著人矛刺斧砍而死。他的助手埃里·卡诺带领剩下的两条船逃离了这个群岛。1522年9月6日,埃里·卡诺带领幸存者乘着“维多利亚”号终于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这次历时3年的环球航行,以确凿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有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宣告结束。麦哲伦等人在科学史、航海史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个功绩,现在的地球仪都标记着当年麦哲伦航行的路线。下面我们通过地图看当年麦哲伦走过的航线。 地球有多大呢出示课件。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地球的周长、半径、表面积各是多少)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千米,周长是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51100万平方千米。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安胜军 2018.2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本节内容采自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本节所用课时为1课时。因此,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该节内容所在的第三章整体都在讲述生物是怎么来的以及之后是如何进化的,而这之后,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也近于尾声。可以这样说,第三章学习之后,学生的整个关于地球生物的知识体系才算初步建立起来,而作为第三章的开篇——本节的是 很重要了。因此,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和敢于怀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教学难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球上现存生物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学生初步的生物相关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即将完成,只差最后一块重要内容,即现存的这些生物又是怎么来的。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我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讨论法讲授法的方式展开,同时应用了课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学生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关于这个问题学生不可能亲自去探究,但是让学生明确对研究生命的起源中要有一定的证据和逻辑。通过资料一步一步提问,层层引导学生顺着前辈科学家的思路去思考、去讨论、去尝试。学生年龄、知识储备以及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所以我将在每个问题后给与他们及时的提示和准确答案。这样,虽然很遗憾地没有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学生在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下,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我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在引入环节,我用图片的形式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然后再给出几十亿年前原始地球样貌(荒凉、死寂、没有任何生物)的图片。在两副截然不同的图片的视觉冲击下,学生们的头脑中自然产生了一个疑问“现在的生物是怎么来的呢?”由此,我引出了今天这堂课的话题。因而不少学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我用一张特殊表格进行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观点:神创论、自然发生论、化学进化论、宇宙生命论、深海热泉论等。 生命是怎样来源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出几种假说,神创论、自然发生说等,这些没有科学依据,下面通过模拟当时的地球环境来看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全 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

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磊口三中杨超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十一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一、说教材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了解“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并不难,但是对于生命起源的另外一个学说“化学进化论”可能会了解得比较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结合科学史的学习,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大体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资料收集能力; 2、锻炼学生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化学进化过程 2、难点:“化学进化论”中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分组辩论法 五、课前准备:①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图示;②关于生命起源的素材 六、说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3-5分钟) 提出问题: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问题很具有争议性,引发学生们激烈的争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 最后老师总结: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关于生命的起源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同时给这节课定下一个基调,本节课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进行。2、分组准备(10-13分钟) 根据生命的起源的多种说法:神造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给学生分组,同时老师参与并代表支持神话传说论和自然发生论。 分组完成,给学生10分钟时间准备辩论材料。 3、小组辩论(15-20分钟) 老师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先陈述自己所代表的观点,如:女娲造人,石猴孙悟空等例子,给同学们提供示范。随后进行小组辩论。 4、老师总结,小组评价。(3-5分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1课时教案(公开课)

教学教案思维导图流程 4. 地球——我们的家园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行为与习惯。 2.知道地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有生命存在的、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有生命存在的、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了解地球给与人。

教学难点:初步归纳出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理由,对地球产生敬畏和珍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 ;生了解如果离开地球,人类是否还能生存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播放《地球的介绍》视频 2.师:看了刚才的视频资料,你了解了什么? 3.师:浩瀚的宇宙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星球,但是有一颗它很特别。蔚蓝色的它或许是茫茫宇宙中唯一有大里生命繁殖,有着人类文明的星球。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它不但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更是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 4.揭示课题:4.地球——我们的家园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我们生存的家园 (一)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 1.图片欣赏我们壮美的祖国河山。 2.说一说: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师: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江河,缤纷的花草,可爱或凶猛的飞禽走……这一切构成了可爱的地球王国。人类依靠地球赐予的自

然之物生存或繁行,人类更应该爱护珍惜这些资源。 4.思考:如果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还能生存吗?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2)进行资料展示 (3)学生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能生存吗? (4)师:那我们又可不可以自己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美国在之前就做了尝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建成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圈2号”。8名科研人员满怀希望地走进了这个“世外桃源”,计划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生活两年,为今后人类登陆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地进行探索。但是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实验宣布失败。 5.学生说感受 6.师小结: 在太阳系中,其他星球没有具备地球赠与生命的一些条件,所以也就很 难有生命。地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有生命存在的、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地球资源,珍爱地球为我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课我在成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科学知识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重难点: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 自己的收集结果。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

八年级下生物《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 一、教材与课程资源 (一)教学容 1、地位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本节是在学生完成了“生物的生殖、发育及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延续之后,自然过渡到了关于“生物进化”的学习。而对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生命的起源”自然是其研究的开端。所以,本节容既是前两章的延续,又是本章学习容的起点,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技能层面上,都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但是,这一节的容如生命是从原始海洋中产生的概念、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等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处理不好则艰涩乏味,不但知识容的理解会不到位,更无法达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推测能力的目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识重难点:①原始地球表面的变化;化学进化的过程。 ②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能力重难点: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通过制作“斯帕兰扎尼肉汤实验”的《翻转课堂》,完成该实验的教学容。 2、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料,完成课前的小组活动(探讨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并找到自己小组成员最支持的一个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完成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教学。 3、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通过“斯帕兰扎尼肉汤实验”的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探讨肉汤腐败与不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客观事实的能力,完成技能训练部分的教学。

二、容标准和教学目标 (一)容标准 本节课涉及到的容标准是“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对这一容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描述”属于了解性的知识层次水平。 2、结合“容标准”及相关的课程资源,本节课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二维目标上加以拓展,以期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②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增强实事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三、学生分析 (一)学习基础。 1、学生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本节课的容之前,学生都会通过书籍、报纸、电视和网络等途径掌握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经验能够为本节课的学习降低难度,但是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不利于形成对“生命起源”的激烈探讨。 2、学生的技能态度。 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容,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和质疑精神。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已经基本具备了这些能力,但是在逻辑推理能力上稍有欠缺,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 3、学生的特点风格。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条件、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大致过程、米勒的实验及其说明的问题、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顺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大致过程,渗透生命是物质的、生命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参考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首先提出生命物质与世界上其他各种物质一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生命物质的发生即生命起源,生命物质的发展即生物进化。引出生命起源的课题。 2、关于生命起源的教学,开始可组织学生讨论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各样的说法。要求学生把他们知道的各种说法的主要内容、论点简述出来,并对各种说法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提出各种说法的论据。如果学生说不全,教师可做为参与讨论者,与学生一起议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将学生不知的或知之不全的内容提出来。这样,教师是以一个与学生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而不是以一个居高临下的教育者的身份来教育学生。 讨论中如果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争论,教师不要轻易地否定某种意见,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教师应该将讨论或争论引导到化学进化的假说方面来。为了能使

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可在课下通过板报、课外小组活动或其他方式,将有关生命起源的一些资料、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课前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讨论中引导学生对各种说法进行比较、评价,最后的结论是:化学进化的假说有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并为广大学者所承认,因此这种假说更为科学、可信。由此引出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 3、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教学,可运用谈话法,联系生命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的旧知识,过渡到生命的起源必先产生有机物的内容上来。按此思路,教学中可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如果通过化学进化,生命一旦产生,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应该是什么?②生命物质的成分中最体现上述特征的是哪些物质?③蛋白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哪些物质?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化学进化的假说认为生命起源必先产生出小分子的有机物,而这些小分子有机物的产生又是有条件的,从而过渡到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条件的教学内容上。 4、由于学生在地理课上没有学习过关于地球形成的知识,所以教师可运用讲述法来讲述地球大气和地球海洋的形成,以及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其他条件。最后由学生来归纳总结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三方面的条件:①物质条件即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②能量条件即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③场所条件即原始海洋。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正是原始地球提供了这些条件,才使得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无机物,在获得一定能量的条件下,形成了一些有机物,汇集到原始海洋中,为生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种推测能否用实验来证实呢?如果用实验来证实的话,实验方法上应该有什么特点呢?提出以上两问题,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模拟实验法”的结论,让学生明确非模拟实验是不能证实上述推测的。 5、运用直观媒体讲述米勒实验的装置后,由学生分析装置是如何模拟原始地球状况的?实验结果产生了氨基酸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学生分析回答这两个问题后,教师小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出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大致过程(下一课时再进行学习)。 第二课时: 1、第二课时的开始可以让学生回忆第一课时所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如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假说为什么能为广大学者所承认?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了哪些条件?米勒的实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