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油构造分析

石油构造分析

石油构造分析
石油构造分析

第一章、绪论

中国陆上第一口井——延1井(1907)

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石油城

构造级别tectonics(100m) structural(10m) minor structures(10cm) petro fabrics(1cm) rock mechanics(1um)

油气发现生产1、圈闭2、油源3、充注

主要技术1重力勘探2磁法勘探3电法勘探4地震勘探5测井资料

沉积岩覆盖大部分地球表面,约75%;体积只占整个岩石圈5%

沉积岩仅仅作为薄的地壳覆盖在地球表面。

覆盖是不均匀的,沉积物堆积在局部地区,不严格的称它为沉积盆地。

大部分陆地没有厚的沉积物覆盖,并出现前寒武系火成岩和变质岩。

这些稳定的陆地称之为克拉通(craton)。

沉积盆地不仅是地球演化的档案库,还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人类大多数都集中生活在现今的沉积盆地地区(如世界著名的三角洲大都是大城市所在地),他直接构建人类的生活环境。

沉积盆地还蕴藏着大量种类繁多的资源,例如煤、石油、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以及对人类极需的水资源

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

盆地概念

盆地与沉积盆地是有差别的,在盆地分析中常将沉积省略。沉积盆地sedimentary basin是地球表面相对长时期沉降区域是基底表面相对于海平面长期洼陷或坳陷(depression)并接受充填地区。

沉积盆地既可以接受物源区搬运来的沉积物,也可以充填相对近源火山喷出物质,,也接受原地化学、生物及机械作用形成盆内沉积物。

沉积盆地既可以是大洋深海、大陆架,也可以是海岸、山前、山间地带。

从构造意义上说,沉积盆地是地表的负性区。

地表出沉积盆地以外的其它区域是遭受侵蚀的剥蚀区,及沉积物的物源区,这种剥蚀区是构造上相对隆起的正性区。

隆起正性区遭受侵蚀剥蚀,使其剥蚀下来的物质向负性沉积盆地迁移,并在盆地中堆积下来,这是种均衡调整(或补偿)作用。

盆地(现代地貌盆地)

沉积盆地(沉积实体-相当厚的沉积物,汇水盆地;地貌表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称为工业油气田盆地)

沉积盆地-将其视为整体对其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

盆地术语可指地貌的、构造的和沉积的。

地貌(地形)盆地、沉积盆地、构造盆地

构造盆地:常指强烈构造作用改造的盆地,与原始盆地面貌相差较大。指沉积盆地后期遭受构造变形和与之相关的差异剥蚀的改造,而在后生的向斜或负向构造中保留的沉积实体。沉积盆地分析发展史1、初步的沉积成分与构造背景分析2沉积充填物分析方法3、沉积体系与构造研究4、沉积吗埋藏史与沉降模拟技术5、地震地层学的引入6、盆地模拟技术

第二章、盆地

构造族系最早是Dahlstrom用来描述加拿大的落基山山前构造变形,指具有共同力学成因的一组构造集合体。主要应用在油田尺度或更大尺度构造组合的描述和讨论中。

释义:构造-岩石或岩层形态以及各部分之间关系。族系-来源相同、特征相似一组实体。构造族系-在基本不变边界条件下变形产生的各种有成因联系构造型式集合体。构造型式-不同特点褶皱和断层等岩层变形实体。边界条件-作用在研究区域边界上力或应力,位移及研究区域中岩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等。

定义构造族系依据

构造层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盆地盖层与基底间在变形前原始特征及接触方式。

基底:结晶基底、准沉积基底、变质基底。(其力学性质和物理特征差异直接影响到构造变形特征)

基底和盖层关系:薄皮变形和厚皮变形

位移场:水平收缩(其剖面长度变形后<变形前);差异垂直位移(变形是差异垂直位移导致,主要构造要素表现为差升降运动);水平伸展(剖面长度变形后>变形前);差异水平位移(走划位移)(变形由差异水平位移造成,主要构造要素相对走滑位移分量>倾滑位移分量);区域垂直位移(区域性隆升或沉降,形成不整合面构造和坳陷盆地)。

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从大区域范围来看,局部构造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构造组合。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可与其它地区或不同时代的另一组相关构造进行区别和比较。

构造样式主要是指几何形态,但也具有力学成因意义(在相同动力学条件下可以出现不停构造样式)

研究构造样式的意义。A变形条件相似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B为构造模拟提供依据,解决复杂地区构造问题。C不同的构造的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D为合理解释地震资料提供模式,E可在新区资料较少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去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影响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因素

地层力学性质(相对能干性、层序厚度及垂向结构变化、是否能发生层间滑动。)、岩层变形与地层形成年代关系、主动变形机制、变形与地表的关系(未影响到地表、地表变形并发生剥蚀和充填、断层露出地表)、先存构造影响、边界位移(构造族系位移场内局部位移和构造族系未考虑的边界位移。)

五个构造族:水平收缩(其剖面长度变形后<变形前);差异垂直位移(变形是差异垂直位移导致,主要构造要素表现为差升降运动);水平伸展(剖面长度变形后>变形前);差异水平位移(走划位移)(变形由差异水平位移造成,主要构造要素相对走滑位移分量>倾滑位移分量);区域垂直位移(区域性隆升或沉降,形成不整合面构造和坳陷盆地)。

四个构造系:盖层滑脱(盖层与基底之间存在大型区域性滑脱断层或拆离断层。盖层构造变形发生在区域性滑脱断层上盘,也称薄皮构造);结晶基底卷入(结晶基底与盖层都卷入变形,主要断层切割到结晶基底中。盖层与基底间无大型区域性滑脱断层或拆离断层作为变形

分隔界面);准沉积基底卷入(基底是厚层沉积岩或浅变质岩层。这些基底岩层在盆地沉积盖层发育前可经历,与盖层呈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盆地变形过程中在此卷入变形);变质基底卷入(变质基底是经过较强变质岩层,原始层理已对后续变形不起主导作用,基底岩层在沉积盖层变形过程中一起被卷入变形。)

构造族系和构造样式之间的关系

同一构造族系中可包含多种构造样式。如:薄皮收缩构造中变形样式可是滑脱褶皱,也可是逆冲断层。二者都强调不同构造要素之间成因联系,前者侧重边界变形条件,后者侧重变形几何学特征。构造族系实际上还有很多过渡类型,介于上述各端元构造族系分类。

十种最常见的构造特征

(1)拖曳褶皱:沉积岩受断层拖曳形成褶皱,压性逆断层、张性正断层、剪切平移断层拖曳褶皱有明显差别。

(2)披覆褶皱:因下部坚硬岩层(基底断块)存在,迫使上部沉积中形成褶皱。即“强制褶皱”(Forced fold)。与古地形隆起之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造成背斜不同。

(3)雁列构造:包括断裂和褶皱,是系列平行叠覆构造,本身相互平行,但与总构造形变走向斜交。

(4)网络状构造:区域范围内,构造线组平面上相互交切,称“锯齿状”或“之”字形。(5)不规则构造带:局部构造成群集中分布,但空间排列、走向延伸没有规律。

(6)平行构造带:相似构造单元平行排列,构造间隔可很近,平面上呈凹凸相间波状条带,并弯曲呈扇形地带和凹港状地带。

(7)侧列式:构造带不连续叠覆构造单元,本身相互平行,于总体形变带走向也平行。(8)孤立式:呈孤立,单独形式,不与其他相似构造排列在一起。

(9)天窗式构造:由两组断层相交形成断块,两条断层间断块为最高隆起部位。相当于墙角断块。

(10)带状构造:不连续狭长构造带,局部走向可能和主要构造走向平行、斜交或垂直。鉴别构造样式基本准则1、局部构造平面和剖面形态2、构造平面展布特征3、沿走向排列重大差异。特别注意:区别关键性构造特征、构造在走向排列上局部重大变化、注意总体区域构造格局。

沉积盆地中与构

造样式半生最常

见油气圈闭

基底卷入型构造

样式:扭性断层组

合、压性断块和基

底逆冲断层、张性

断块、基底翘曲。

扭性断层组合主

要发育的构造环

境是:板块转换边

缘、离散边缘、汇

聚边缘。

切洋壳离散边缘,

扩张轴错断。

切陆壳离散边缘,

形成具有不同沉

积史次级盆地

转换边缘:走向滑

动沿整个平行断

层组分布,或集中

单条主扭断层。

汇聚板块边缘与边缘近平行,属纵向扭断层且均处造山带或岩浆弧轴部。板块侵入方向偏斜造成的。

汇聚板块边缘与边缘斜交,斜向扭断层。多在造山带和前陆地区。断层型式和位移方向符合共轭剪切体系。

离散边缘和板内地堑系统-扭断层发育可能性较小,板内产生机会最小。板内扭断层以单条形式出现,且位移小,半生构造也少。

扭性构造组合三亚类

走向扭动-无明显压与张性特征,单纯扭性

汇聚扭动-伴挤压特征

离散扭动-伴拉张特征

主要取决于侧向运动块体排列方式及边界与区域板块相对运动方向,

初步鉴定扭性断层

平面上雁列式排列特征

构造局限在连续而狭窄线性构造带内。

扭断裂早地震剖面上和地表花状构造

根据断层的三种亚类可构成多种类型油气圈闭:雁列褶皱、雁列正断块、逆冲断层下截断部位和花状构造。

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断层-汇聚板块边缘

压性断块分布限于前陆区,分布局限

基底逆冲断层可广泛发育在前陆区,造山带和海沟向陆侧斜坡上。

压性断块是因为岩石圈板块向下俯冲造成挤压力产生。深部板片范围控制前陆区构造展布区域。

地壳由于受热而变得脆弱也是形成压性断块的原因。

汇聚边缘有两种前陆区

弧后前陆区位于岩浆火山弧和克拉通之间,具有逆冲褶皱带安第斯型或科迪勒拉型-连接板内部或克拉通。

边缘前陆区大陆碰撞发展来的,位于岩浆火山弧与古海沟之间碰撞型或喜马拉雅型褶皱和逆冲断层方向板块边缘或早期海沟。

基底卷入压性断层

较浅-平缓披覆褶皱或翘起单斜中间-陡倾的拖曳褶皱近基底-倾斜断块

压性断块边界断层面可从近直立到低角度逆冲断层

在剖面上断块像是旋转断片,伴生不对称挠曲。

单个构造由简到繁,在挠曲断块边界一翼下倾方向上可看到平行构造轴大型正断层,顶部次级正断层,包括纵向、横向,在某些披覆挠曲上常见。

有些横向断层具有走滑分量,错断翘曲轴,并多以高角度终止在断块边界上。

区别断块、滑脱逆冲、聚合性扭曲

断块构造

网格状格局

压性断块断层较浅、倾角较陡

挤压断块作用特殊标志天窗式构造群和“之“形断层

压性断块挤压特征较陡挠曲

断块构造横截面上的旋转断片和单斜阶梯状外貌

逆冲-褶皱带波状形态

扭动带直线贯穿式主断层和雁列式构造

转换边缘上发育上冲断层方向比较单一,伴雁列褶皱

扭动构造组合和逆冲褶皱带的褶皱形态,扭动作用伴生对称褶皱

识别压性断块和张性断块的标志是断块边界断层特征

下图为基底逆冲断层

压性断块形成富含油气圈闭,汇聚板块环境-基底逆冲断层,超高温,高压复杂变形,所以找油远景不理想。

张性断层正断层广泛发育

次级构造正断层可存在于所有其他构造样式

区域性深层正断层,构成独立张性断块样式

离散边缘个发展阶段上产生,从最初的地壳抬升,初发裂谷,拗拉谷到边缘海,扩张中心以致被动边缘均可形成。在板块内部某些地区可见。

正断层在剖面上是最简单样式之一,平面上形式变化很大。

同向断层-下降盘向盆地中心方向下掉断层

反向断层-下降盘背向盆地中心方向下掉断层

图为离散边缘张性断块

四种张性断层模式

A平直正断层

B犁式正断层

C骨牌式正断层

D低角度滑脱断层带相同点:深部有塑性变形带,上部有脆性变形带

正断层发生在脆性带而吸收与塑性带

不同点:断层向塑性层消失的方式有差异

正断层-转换环境

在转换边缘盆地,一侧边界为大型走滑带,另一侧边界发育正断层。这种格局地层披覆挠曲少见,油气主要靠斜断层和纵断层弯曲、分叉和相互交切来封闭。

张性断块剖面无挤压作用,翘曲比压性断块远不明显,断块断面呈阶梯状且伴有旋转,断层交汇处出现天窗式构造,断层交切点构造起伏达到最大(区域性倾斜或断块旋转)

基底翘曲基底变形造成盖层宽缓翘曲

可出现在所有地区,是板内克拉通主要构造样式,在某些汇聚型边缘盆地稳定翼,转换边缘盆地稳定翼,及离散型边缘盆地中均可出现。

正向单元包括隆起,台背斜,宽阔鼻状构造,构造阶地,地块和穹窿等。

负向单元有坳陷、台向斜、凹陷等。

发育规模-区域性的,局限性的。

特点-孤立发育,没有一定的方向性。

区域性差异升降是许多板内翘曲成因,造成差异升降的原因是:地壳内部巨大不均匀性,地壳下面发生不规则作用,地幔对流。

大陆岩石圈变薄和沉降机制:岩石圈冷却和受热差异性,相变、塑性流动、壳下侵蚀、熔融物质挤

入和滞留、大型岩浆房垮塌及热隆起后地面切割。深层铲形断裂作用也能引起岩石圈变薄沉降。

基底翘曲和基底卷入型褶皱区别

孤立产状,不规则方向性,无明确走向及依赖断裂发育等特征。

正向基底翘曲,若位于巨厚沉积盖层之下时,是油气运移集中部位。基底翘曲一般发育时间长,有利于在沉积盖层中形成局部削截、不整合、地层交会及超覆现象,所有这些因素都可

以促进油气聚集,且伴生圈闭规模大。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滑脱型逆冲-褶皱组合

汇聚板块边缘主要构造样式。沿弧后活动翼和边缘前陆区分布,也出现在海沟内侧斜坡和外侧隆起区中。在造山带边缘,呈宽阔变形沉积岩带产出。逆冲方向通常是朝向大陆内部。

在区域上-滑脱构造外侧呈花边状弧形,逆冲断层及伴生褶皱平行条带组成。这些逆冲断层和褶皱具有错叠走向排列方式。

在局部上-逆冲断层以锐角叠覆排列,凸起方向与构造传递方向一致,背斜出现于逆冲断层上盘,背斜轴平行与断层走向。

剖面上:复杂犁式断层系断层在深处渐与层理重合。岩性变化及可塑性差别决定断层位置。在软岩石中,逆断层与层面平行或接近平行,在硬岩石中,则与层面斜交。呈阶梯状向上逆冲,沿上升盘运动方向切过上覆地层。块状碳酸盐岩变形区,典型逆冲席有多个平行断片组成,在强塑性岩石为主的地区,则主要在上盘形成不对称褶皱。形成的构造从形变带内侧到外侧,时代逐渐变新。

逆冲构造地震剖面上鉴别:

基本未变形反射层之上有浅部挤压褶皱

下伏反射层最终收敛于后翼倾向上

后翼倾向于构造传递方向相反,逆冲作用并不显示持续区域性隆起,地层在一翼收敛反映滑脱不对称性。

滑脱型逆-褶皱分布形式

逆冲与褶皱组合、在横向上有大范围连续性、逆冲断层带错叠格局、各错叠随波状而弯曲、扭断层有关构造分布较局限、压性断块分布更没有规律、扭断层相关逆冲断层和褶皱理想走向应与变形带斜交而不弯曲、扭动作用伴雁列构造、断块的菱形或交叉走向格局。

主要圈闭:不对称上盘褶皱和逆冲片前缘内,有效圈闭常限于构造带外部,浅到中等深度。滑脱正断层组合

滑脱正断层存在于各种构造带中,多是其它样式次级构造,如褶皱顶部、底辟构造上方均有正断层,均是次级构造。

滑脱正断层发育部位:大型三角洲及被动边缘大陆坡等开放性沉积环境中。

滑脱正断层形成的必备若干条件:大幅度基底沉降、盐岩与泥岩活动、砂岩沉积中心产生盆地充填差异负荷。沉积物向盆地滑动动力:动力滑动作用,盐岩撤离作用,页岩压实作用,差异压实与差异沉降作用,超压泥岩流变作用。

同沉积断层(生长断层)主要特点

1、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剖面上成上陡下缓的凹面向上铲状。

2、上盘即下降盘地层明显增厚-同沉积断层最基本特征和识别标志。同一地层在下降盘与上升盘厚度比称为生长指数,生长指数反映同沉积断层活动强度。

3、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

4、因断距累计,所以任一标志层断距都反映该层沉积以前断层活动引起的断距之后。

5、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一般构成背斜,与断层走向一致,背斜顶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偏移轨迹与断层面大致平行。

逆牵引构造成因

断层上盘沿断层面

下滑时,由于向下

倾角变小而在上部

出现裂口。当出现

裂口时,为弥合这

个空间,上盘下降的拖力使上盘地层下弯,形成你牵引构造(A)。如果地层脆性较高而未能塑性弯曲时,则可能形成反向断层(B)。

生长指数=下降盘厚度/上升盘厚度反映断裂活动强度。

前提和假定条件

断裂水下活动期间,沉积时及时,完全补偿的

生长断层上下盘不能有大沉积间断

地层对比可靠程度和上下盘地层保存条件

不考虑沉积压实因素

盐岩构造具有不依靠构造力而靠自身浮力向上运动能力。常沿断裂、褶皱而二者交切处上侵形成岩株、盐床、盐脉和其他不规则盐体。

泥岩构造不受任何特殊构造环境或边块构造部位限制,分布广泛。

泥岩构造和盐岩构造在地震剖面上反射中断而呈现轮廓,形态上很相似。常共生,形成复合形穹窿背斜。根据声速资料区分两种构造,泥岩声速是盐岩一半。此外,泥岩构造不发育边缘向斜,也可作区分标志

第三章、伸展构造

正断层-水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界断层位移有斜向,地震剖面上正断层是指上盘下降倾向位移分量占明显优势断层。

应力图如下。

正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分类

正断层尺度分类

基底卷入正断层

断陷主编界正断层(位移>1km)次级正断层位移(<1km)

盖层滑脱正断层

主要盖层正断层(位移>100m)次级盖层正断层(位移10~100m) 隐形盖层正断层(位移<10m) 正断层活动方式分类

同生正断层(同沉积正断层,生长断层)同生基底正断层

同生盖层滑脱正断层

后生正断层

后生基底正断层

压实正断层

伸展断陷-地堑与半地堑

a堑垒系统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

b半地堑系统多米诺式正断层控制

c半地堑系统铲式正断层控制

d复式半地堑系统坡坪式正断层控制

拆离断层和滑脱断层

拆离断层指地壳中大型低角度或近水平产状断层,

主要指大型低角度断层,强调断层面上下变形差异

滑脱断层指沿某地层接触界面、不整合面或软弱岩层底面发育。

差异拆离断层不完全沿受岩性控制的先存界面发育,但也受岩层能干性影响。而滑脱断层则没有尺度概念,既可以小型层间断层,也可以大型沿不整合面发育断层。

伸展断陷的半地堑组合

单条主边界正断层上盘下降即构成半地堑断陷,完整地堑可视为两相向倾斜主边界正断层形成半地堑整合而成。

相向组合相对交叠组合

相背组合相交不交叠组合

正断层运动及相关构造变形

地堑、半地堑背部断裂从形成机制、形成时代分为两类。A类与边界断层同时形成、受同一动力机制控制断裂。B类主边界断层伸展位移诱导出次级断裂构造。前者产状与主边界断层相同或呈共轭关系,后者与主边界断层上盘变形有关,位于主边界断层上盘特定构造部位在变形中起调节作用。前者与主边界断层同时形成断裂,后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收到主边界断层位移影响或控制,成为主边界断层次级断裂。

铲式正断层控制半地堑,内部断层向深部延伸可与主边界断层交会,组成链锁断层系统。铲式扇断阶带铲式主边界断层伸展变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铲式正断层上盘调节构造主干正断层位移引起上盘发育滚动背斜,并在构造斜坡及斜坡上发育共轭断层系或反向断层组等。

坡坪式正断层上盘调节构造主干正断层位移引起上盘形成断层相关褶皱变形(正牵引褶皱和滚动背斜)、并在构造斜坡以及斜坡上发育共轭断层系。

坡坪式正断层控制半地堑常是“复式半地堑”,自断层边界向断陷斜坡方向依次为主断陷、中央凸起、断坡凹陷3次级构造单元,中央凸起相应断弯背斜构造、断弯凹陷则是深层断坡控制向斜构造(断坡向斜)

多米诺构造演化平面式正断层旋转受阻产生新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旋转平面式正断层向铲式正断层转化。当正断层转至某一角度后,递进变形促进新正断层形成,新断层切割老旋转正断层伸展变形继续发育。

地堑、半地堑内部次级断层

同向断层倾向与主边界断层相同的断层。

反向断层倾向方向与主边界断层相反的断层。

若地堑深部发育拆离断层或近水平活脱断层(剪切层),当伸展位移量到一定程度后,地堑中断块体下降受到水平滑脱层限制,断块内部将进一步破裂形成新调节正断层。

a共轭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复合地堑

b相向倾斜两组正断层控制相心式复合地堑

c多米诺式正断层控制复合半地堑

d铲式正断层控制复合半地堑

铲式正断层与滚动背斜构造

背斜转折端形态与铲式正断层形态相关,背斜轴面自

上而下向断层方面迁移

逆牵引构造断层上盘沿断层面下滑时,由于向下倾角

度变下而在上部出现裂口,当出现裂口时,为弥合这

个空间上盘下降的拖力使上盘地层

下弯。

伸展断层系统中变换构造

调节构造主干断层位移引起剖面

上盘变形或发育次级断层。

变换构造主干断层位移沿走向变

化引起两盘断块变形或发育横向、

斜向断层等。

变换断层运动性质受被传递主干断

层位态及伸展位移方式、位移量等

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多具有走滑分

量。但变换断层与一般平移断层又

有明显区别,同一变换断层不同段

走滑运动方向可完全相反。

断层软连接和硬连接

分叉线两断层直接相交的线,其位移可直接传递、转换,并通过分叉线协调起来。这种断层连接方式称为硬连接。

断层不直接连接,又保持运动学上联系和协调一致断层组合方式称为软连接。(断层间位移

传递是通过两断层间断块变形来完成)

背向和相向倾斜伸展断层间变换构造样式

同向倾斜

伸展断层

间变换构

造样式

相向倾斜平行延伸伸展断层间变换构造样式

同向倾斜平行延伸伸展断层间变换构造样式

主干伸展断层与次级断层间变换构造样式

不同倾向铲式正断层扇间变换断层

被动大陆边缘变换断层可能与洋中脊转换断层

相连接

主干边界断层间构造变换

主干边界断层软连接型式及其变换带构造

左图从上到下分别为同向倾斜正断层,相向倾斜正断层,背向倾

斜正断层。

变换带类型模式图

上图反向调节带和下图同向调节带

薄皮伸展构造以盆地基底面或盆地内部软弱岩层面为滑脱面伸展构造变形称为薄皮伸展构造或盖层滑脱伸展构造常发育在三角洲沉积体中或被动大陆边缘,并与薄皮收缩构造相关/共生,其主要形成机制与重力滑动有关。

由沉积盖层卷入伸展变形构造

两种主要构造样式分别为铲式正断层系统和多米诺断层系统

平面上可用弓箭法则(右图)判断伸展方向

与薄皮构造相关/共生构造变形主要有与重力滑动成因薄皮逆冲构造共生、与底辟构造共生、与基底卷入构造共生。

薄皮构造主要形成

机制分为构造环

境、重力滑动机制、

底辟拱张机制、区

域引张机制【图片

略,画面脑补】

水平收缩构造

水平收缩基本构造

样式构造变形后剖

面水平长度小于变

形前剖面原始水平

长度基本构造样式逆断层、纵弯褶皱

收缩构造根据基底和盖层的受力为盖层滑脱收缩构造\薄皮收缩构造。基底卷入收缩构造分为结晶基底卷入的收缩构造、准沉积基底卷入收缩构造、变质基底卷入的收缩构造。

逆冲断层的应力状态

逆断层根据倾角分为冲断层(大于30°)和低角度逆断层或逆掩短断层(小于30°)

推覆构造位移数公里以上,倾角近水平大规模逆断层。

逆冲断层通用概念可包含上述概念全部内涵,指位移显著逆断层及其相关构造变形。

坡坪式逆冲断层:断坡是断层切割能干岩层是断层角度较大。段坪是断层切割软弱岩层时断层角度较小。

断层产状变化引起上盘岩层发生褶皱变形。

逆冲构造组合

单向逆冲型叠瓦构造、逆冲双重构造等

背向逆冲型冲起构造

相向逆冲型逆冲三角构造

楔状逆冲型楔状双重构造、楔冲构造

双重构造的组成其中分支断层

中的断片又称为马石

逆双重构造、楔状双重构造(位

移退回)楔状双重构造(位移转

换)

冲起构造/

逆冲三角

构造

反冲断层

(backthrust)是指逆冲断层系中出现的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次级逆冲断层。它是逆冲岩席在前进滑动中因调节在断坡或锋缘前侧所受的阻抗而形成的。有时在应变较弱的断坪上也可能发育。反冲作用可形成冲起构造和构造三角带。(冲起构造中那个次级断层)

在地震中,逆断层是倾斜断

面上边的岩石向上运动。而

逆冲断层,是指断层面倾角

在30°左右或更小的低角度

逆断层

断层递进逆冲位移过程中,

上盘岩层受断层面形态和

逆冲位移变化制约会发生

褶皱变形

断弯褶皱断展褶皱断滑

褶皱的定义及附图

蛇头背斜

撕裂断层由逆冲断层引起

横向陡倾断层,具走滑位移

特征、调节逆冲位移和位

置,只发育在逆冲断层上盘。图片解释

逆冲断层带变换构造两种主要样式通过撕裂断层逆冲调节带(斜列逆冲叠瓦构造调节带)薄皮收缩构造

逆冲拆离断层与滑脱断层

拆离断层地壳中大型低角度或近水平产状断层,不完全沿受岩性控制现存界面发育,但总体上也受岩层能干性影响。

滑脱断层沿地层接触界面、不整合面或软弱岩层底面发育

薄皮收缩构造发育在低角度拆离逆断层或滑脱逆断层之上,沉积盖层逆冲断层和挤压褶皱变形,前陆地区盖层发生收缩构造变形,基底未变形,或为参与盖层收缩变形。

薄皮逆冲构造:坡坪式你断层和铲式逆断层为主要结构要素。

薄皮褶皱构造:平行褶皱、滑脱褶皱为主要结构要素。

薄皮逆冲构造叠瓦扇构造,双重逆冲构造和楔状构造冲起构造与逆冲三角构造多层次薄皮逆冲断层叠加组合

叠瓦扇构造铲式逆断层有序发展的结果,分为两种模式前展式和后展式自然界中常见的是前展式(由第一个铲式逆冲断层向前展开)

薄皮逆冲构造形成机制

运动学方向判断逆冲位移方

向弓箭法则

1简单重力滑动

2重力扩展说

3侧压作用

4下冲模式

5后推力模式

6孔隙液压说

7多层次滑脱推覆

基底卷入断层产状特征

逆冲断层系统根带、中带、和

前缘带。

根带-造山带轴部或靠山脉侧

前陆盆地边缘

中带-前陆区逆冲楔及背驼式盆地中逆冲楔状体。

前锋-前渊凹陷或前缘隆起内侧斜坡

前陆盆地系统

收缩构造带与毗邻克拉通间大陆地壳上沉积物堆积地区,地区沉降主要是与俯冲作用导致周缘或弧后褶皱逆冲带有关地球动力学过程响应。

据沉积带与逆冲带几何关系分为4个分隔构造沉积带逆冲楔顶部带前渊带前隆带隆外

凹陷带

走滑断层两盘断块体以相对走滑位移为主要运动特征断层

走滑构造与水平剪切作用有关构造变形总和走滑断层引起两盘断块或走滑断层上覆地层变形。

左旋走滑断层位移矢量向右左旋平移断层

右旋走滑断层位移矢量向左右旋平移断层

正走滑断层倾向位移分量为正断层

逆走滑断层倾向位移分量为逆断层

走滑断层垂直位移

水平位移变换为垂直升降位移分布

走滑构造组合

主位移带(PDZ)与走滑构造带走

向一致、连续走滑层位移带

伴生构造走滑构造带内部主要走

滑位移带附近区域,由于走滑位移

引起的各种构造变形伴生构造的局部应变轴方向与走滑构造带变形椭圆中应变方向基本一致。

R同向走滑断层

R’反向走滑断层

P同向剪切破裂

Y剪切

T局部张破裂

另外局部收缩变形雁行式褶皱与逆断

层组

斜压走滑盆地

在走滑挤压主位移带或正花状构造隆

起边缘发育,在盆地形状窄而长。也可

能在扭压作用下,产生向斜下弯。

走滑构造识别标志

水平错位雁列构造花状构造直线延

伸辫状型式

剖面识别

走滑断层是近直立断层,如地层产状近水平,剖面上无地层垂直位移。

花状构造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走滑带内部构造和夹块剖面上地层不连续现象

地震上品质差反射层不对应、上下断层不协调。

花状构造主要特征

与基底有关在深部主位移近垂直向上分散并重新结合呈喇叭形状

并置岩块明显不同基底类型单个地层单元厚变岩相突变

一条剖面上的分离同一剖面上正逆分离断层不同平面上断层引起分离幅度不同

平面标志

走滑断层面依次发展形成网状断层带

线性延伸或带状展布,两侧地质界线水平错开,斜列盖层褶皱

扭动沉积特征

扭动沉积盆地窄而深,两侧不对称,构造较复杂,相变大,很窄范围发育很厚沉积相,碎屑成分和邻近可能物源地区不相匹配。

扭动活动时期发生大规模、快速倾向滑动,角砾岩堆积并向盆地中心急剧过渡为细粒沉积

随盆地发育沉积发生迁移。沉积作用和构造活动同期发生,沉积物时代沿走向变新,厚度极大,沉积速度快,形成沉积柱体

同时代沉积物中由于邻近沉积单元加厚,而形成局部不整合。

薄皮与厚皮走滑断层

常与薄皮收缩构造、薄皮伸展构造共生

基底卷入走滑构造盆地基底与沉积盖层共同发生走滑构造变形

盆地基底岩层中主干走滑断层向上直接切割所有盖层岩层,也可在基底顶面或盖层岩层内部消失。

基底走滑断层与盖层也可以产生滑脱,但滑脱并未破坏基底与盖层在走滑构造变形方面统一性。

基底与盖层关系对走滑构造影响。

基底走滑位移越大,盖层走滑变形也愈强烈

盖层厚度越大,基底走滑位移引起走滑变形带宽度越大

盖层岩层中发育有较厚软岩层时,基底走滑位移引起盖层走滑变形宽度越大。

盖层岩层中发育有较厚软弱岩层也容易发育雁列滑脱褶皱,而盖层褶皱变形宽度一般比盖层走滑断层带宽度更大。

走滑构造演化趋势

盖层走滑变形带宽度在走滑构造演化中会变化。

基底走滑断层发育早期,盖层发育较宽雁列褶皱。

随走滑位移量增大,盖层雁列褶皱宽度加大并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出现各种刺激破裂

走滑递进变形使基底走滑断层与盖层走滑断层连接起来后,盖层走滑变形带宽度变窄,走滑位移相对集中在贯穿基底与盖层主干走滑断层上。

第五章、底辟构造

底辟作用地壳深部塑性物质向上运移及其对上覆岩层构造作用,形成构造变形称底辟构造。按照底辟核岩性可以分为:岩浆岩底辟构造,变质岩底辟构造,低密度沉积岩层底辟构造。沉积盆地常见底辟构造如:盐岩、膏盐岩、泥岩底辟构造。

底辟核与上覆岩层关系:

隐刺穿底辟,刺穿底辟。

底辟核顶部埋藏深度:

深层底辟大于3000米、

中层底辟1200-3000米、

浅层底辟小于1200米。盐底辟构造样式盐穹由盐类岩石底辟形成构造,也称盐丘。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

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和其他的综合分析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一(含答案)

试题一 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基础》适用班级: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岩石: 2、矿物: 3、沉积岩: 4、地质作用: 5、构造运动: 6、沉积相: 7、油气的运移: 8、石油: 9、油气藏: 10、圈闭: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地球的形状为的椭球体。 2、外力地质作用是指以为主要能源而引起地表形态和发生 变化的地质作用。 3、成岩作用的方式主要有:、、。 4、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有趋向于的习惯,晶体的这种习惯称结晶 习性或简称晶习。 5、深成侵入作用形成的岩体主要呈、产出。 6、促使岩石变质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及。 7、层理由、、等要素组成。

8、生物演化的特点是:、、。 9、年代地层单位包括、、、、时间带六级。 10、通常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将构造运动划分为运动和运动两 类。 11、断层的要素有:、、、。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岩石是否发生变质的标志是要看其有无重结晶现象或有无形状的改变。() 2、在碳酸盐岩中,方解石含量大于50%的为石灰岩类,白云石含量大于50%的 为白云岩类。() 3、湖成三角洲亚相属于碎屑湖泊相。() 4、地层接触关系通常指上下地层的产状变化关系。() 5、采收率是可采储量与剩余可采储量的比值。()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碎屑岩的结构与储油物性的关系如何? 2、粘土岩的研究意义是什么? 3、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是什么? 4、简述断层的分类。

5、油气藏有哪些类型? 五、作图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绘图示意断层的产状要素 2、绘图示意褶曲根据形态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油气生成的外在条件有哪些?

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 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为了在分章阐述各种油气聚集构造类型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之前,对它们的区域构造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有一个总体的概念作者在本章将周中介绍T.P.Harding.和J.D.Lowell的构造样式的概念和构造样式的分类.由于这一分类把近代板块理论研究引入到实际的油气勘探领域,把盆地构造和盆地内油气圈闭的构造研究与板块构造的部位、性质和演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油气聚集的构造分析,在认识上大大提高一步。因此,介绍这一分类,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又都是有价值的。 第一节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 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过去,地质学家们曾提出过几种不同的构造样式分类方案。但是这些分类没有明确考虑沉积盆地内的深层地下构造以及其伴生的油气圈闭。有些曾经一度流行的方案,如苏联的别洛乌索夫(1959)提出的以垂直涌动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只是一种以有限形变机制为依据的形态分类,因而是不够完善的,在石油勘探的应用上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深入,成功地把地壳的形变过程和岩石圈板块运动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概念。这样,构造样式的分类就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依据。 本书主要参考了T。P。Harding 及J。D。Lowell (1979)提出的分类方案。该分类最大的优点是将板块构造的分析和油气勘探紧密结合,明确提出了各种构造样式在板块构造中主要发育部位以及鉴别准则,并阐述了影响构造样式形态和产状变化因素。因此,它是诸多分类中较好的一种方案。 Harding 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据此,将构造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八种基本构造样式。 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使之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例如中、新生界盆地的基底,应为前中生界地层,包括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以至更古老的变质岩,它的机械强度和岩层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 基底卷入性构造样式包括: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和翘曲;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有: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和泥底辟构造等。

石油勘探概念大全(DOC)

石油地质名词 油田Oil Field------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Gas Field------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汽藏的总和。 石油Petroleum------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燃气Natural Gas----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汽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 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Oil Water Contact----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Dual Porosity ---- 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均质油藏Homogeneous Reservoir----- 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 非均质油藏Heterogeneous Reservoir -----具有不同性质的油藏,包括双重介质油藏;裂缝西个油藏;多层油藏 弹性趋动-----油井开井后压力下降,油层中液体会发生弹性膨账,体积增大,而把原油推向井底。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

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 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和其他的综合分析图件;查明有含油、气希望的圈闭,提出钻探井位。 三.钻井 经过石油工作者的勘探会发现储油区块, 利用专用设备和技术,在预先选定的地表位置处,向下或一侧钻出一定直径的圆柱孔眼,并钻达地下油气层的工作,称为钻井。 在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的各项任务中,钻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如寻找和证实含油气构造、获得工业油流、探明已证实的含油气构造的含油气面积和储量,取得有关油田的地质资料和开发数据,最后将原油从地下取到地面上来等等,无一不是通过钻井来完成的。钻井是勘探与开采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勘探和开发石油的重要手段。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3.重烃:指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生成的辛烷以上的液态石油烃,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 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5.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6.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7.膨胀系数:膨胀系数是表征物体热膨胀性质的物理量 8.压缩系数:是描述物体压缩性大小的物理量。 9..临界温度:液体能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 10.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 11.干气: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 12.湿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13.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 1、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2、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藏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3、门限温度:随沉积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成石油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门限温度。 4、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应的最小深度称为称门限深度。 5、烃源岩(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6、镜质体反射率(Ro):良好有机质成熟指标。 1、孔隙: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2、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3、有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4、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之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5、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6、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7、原生孔隙:原生孔隙是指在岩石沉积或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孔隙 8、次生孔隙:次生孔隙是指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和溶洞。 9、排驱压力:指某一岩样中的湿润相流体被非湿润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低压力。 10、盖层: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2、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排出(或运移)。 3、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二次运移包括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导层内的运移,也包括了油气藏破坏以后的运移。 1、油气聚集作用: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2、差异聚集:在离烃源灶最近,溢出点海拔最低的圈闭中,形成气藏;距离稍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油藏;距离更远,溢出点海拔更高者可能含水。这就是差异聚集。

伸展盆地拆离构造分析及石油地质意义

第22卷第4期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V o l 122N o 142000年12月  JOU RNAL O F X I πAN EN G I N EER I N G UN I V ER S IT Y D ec 12000 伸展盆地拆离构造分析及石油地质意义 郑大海,杨明慧,杨斌谊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 岩石圈的层状结构使拆离作用在沉积盆地中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拆离作用具有4种岩 石圈伸展模式。拆离构造具有发育剪切滑移带、多级次滑脱、构造形态上下不协调、发育动力变质岩和地层重复或缺失等特征。拆离作用形成的几种伴生构造可作为油气储集的地质体。 [关键词] 沉积盆地;拆离作用;伴生构造 [中图分类号] P 5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955(2000)040014 03 [作者简介] 郑大海(1972),男,在读硕士生,盆地构造专业。 1 概念与分类 [收稿日期] 2000 01 30 滑脱这一概念早在本世纪初即由国外学者提出,用以描述变形作用沿一个(或几个)地层层面拆 离的现象,随着对地球结构的认识加深,地质学家们 已公认地球的结构是一个圈层系统,岩石圈本身也 是一个层状系统,由于地层的温度、压力、组分和强 度等特征随深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在这样一 种层状系统中的变形和构造也必将是成层的。自60 年代至今,随着地球物理探测调查工作的开展,人们认识到大量的拆离断层、犁式断层、铲式断层、薄皮构造及其他大量各种形式的伸展构造组合、不同尺度上的界面在构造变形中的差异以及板块构造学说 的兴起,使重力构造学说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在我国,马杏垣在对河南嵩山地区的研究过程中,对 重力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重力不稳和密度不 均可作为构造驱动力的观点,使我国在这方面与世 界上保持了同步,对指导生产与实践活动起了极大 的促进作用。 对于重力构造的分类,前人已有较细致的研究。 V an B emm den 的波动说理论将重力构造分为表皮 型、中皮型、深皮型和壳下型;马杏垣将重力构造分 为侧向运动和垂向运动两大类,每一大类又有较细致的分类;N o rth (1964)根据是否需要挤压力和活 动岩体被运载的方式,分为自由滑动、 挤压滑动、挤压塌滑和自由塌滑5类;索书田将地壳上部层次的 重力滑动构造,分为两大类和8个亚类。在实际情况 当中,垂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常常是相 辅相成,甚至有时可相互转化,两大类之间必然存在 一些过渡类型,以两种方向其中某一种占优势为主, 因此在滑动构造进行命名时,可用一些复合型的名 词,而不必拘泥于固有的分类模式。 2 大陆岩石圈伸展的拆离断层模式 大规模的拆离断层将脆性的上地壳与下部韧性 地层分离开来。在拆离带以发育糜棱岩为特征,并沿 拆离面发生大规模的位移,有时拆离断层向下以缓 倾的形式进入到地壳剪切带中,有时仅仅中止于纯 剪切变形带。L ister 等(1991)在对被动大陆边缘研 究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岩石圈成层分布、不同层变形 特点不尽相同的因素,给出5种与岩石圈伸展有关 的拆离断层模式(图1):①拆离面穿越上下地壳,以 单一拆离带形式出现;②拆离面穿越上下地壳时,由于分界面上下层位的强度不同,断层形态发生变化以断坪、断坡形式出现,反映出上下变形的不一致

油田石油勘探论文石油气田开采论文

油田石油勘探论文石油气田开采论文 渤海湾盆地辽东东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摘要:辽东东地区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构造格局和构造样式多样,本区勘探程度低,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其油气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勘探进程。通过对洲油气成藏特点的深入研究,明确了油气的优势运移方向,归纳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有利地推进了该区的勘探进程。 关键词:辽东东;郯庐断裂;三角洲;油气成藏模式 1 概况 辽东东区块位于辽东湾东部,紧邻大连、旅顺、烟台等大中型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区域构造位于辽东湾坳陷、渤中坳陷的东部,营口隆起西缘,勘探面积5331.365km2。胜顺油田东距海岸线约41km,距蛇岛约28km。 2 石油地质特征 2.1地层发育特征 综合钻井和地震资料,辽东东探区与渤海湾海域的地层发育相似,在太古界结晶变质岩之上,发育了中上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及第四系四套沉积岩系,区域缺失古生界、三叠系。古近系EK-Es4为充填式沉积,Es3-Ed,盆缘构造带地层超覆、剥蚀作用转换频繁,为多期次超覆剥蚀残留地层;新近系为超覆、披覆式沉积。 2.2沉积特征 沙四孔店时期郯庐断裂以左旋剪切挤压为主,产生大量的北西

向断裂基性岩浆沿断裂侵入或喷发,形成溢流玄武岩属于溢流玄武岩火山亚相的火山熔岩斜坡微相。沙一段地层应为滨浅湖亚相沉积,砂体可能为滨浅湖滩坝砂,砂体不发育。东营组为半深湖-滨浅湖相-三角洲沉积,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或前缘相,砂体的展布主要沿主河道分布,砂体分布范围不大,区域上看砂泥比较低。明化镇组下部及馆上段发育厚层块状辫状河砂体。 2.3构造发育特征 辽东地区区域构造位于渤中坳陷、下辽河坳陷与胶辽隆起的接合部,属于坳陷西斜坡盆缘构造带。在整体东高西低的背景上,辽东东区块南部可划分出构造样式不同的三个带,自西向东分别为西部洼陷带、中部走滑断裂构造带和东部地层超覆构造带。探区经历了三次强烈构造变动,不整合面发育,东营组与沙四-孔店组之间、东营组与馆陶组、明化镇组与第四系之间存在区域不整合,缺失了沙河街组上部的地层。同时新构造运动在该区表现明显,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区内主要发育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西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五个方向的断层,平面上成呈NE和NW向的雁列式分布,断层倾角大、落差小;剖面上呈花状构造、负花状构造等;明化镇组及以上地层,次级断层发育。 3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3.1充足的油源条件 辽东东地区紧邻辽东凹陷、渤东凹陷、渤中凹陷和庙西凹陷。烃源岩层系多、厚度大、分布广,发育有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doc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x2=10分) 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 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 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0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 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燃 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x1=30分) 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 、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界、是—、统。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 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 二、泥盆纪、志留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 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O

三、选择题(10x2=20分) 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 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 5、石油和天然气与(c )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6、下列岩石中,储油条件最好的是(d )o A.火成岩 B.变质岩 C.粘土岩 D.沉积岩 7、沉积岩一般可分为(b )o 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 B.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 D.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 8、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b )。 A.风化■—搬运一剥蚀一沉积一成岩 B.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C.剥蚀一风化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D.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9、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o A.生物发育 B.气候状况 C.地球化学条件 D.自然地理条件 10、在沉积相的分类中,湖泊相属于(a )相。 A.陆 B.海 C.滨海 D.浅海 四、简答题(5x5=25分) 1、以下胶结类型分别属于哪一?类?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经典再现、珍藏版)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汽藏的总和。 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燃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汽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 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均质油藏--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 非均质油藏--具有不同性质的油藏,包括双重介质油藏;裂缝西个油藏;多层油藏 弹性趋动--油井开井后压力下降,油层中液体会发生弹性膨账,体积增大,而把原油推向井底。 水压趋动--靠油藏边水。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原油推向井底。 地质储量--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所储原油总量。 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剩余可采储量--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 采收率--油田采出的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一、解释概念: 1石油: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 2天然气:(广义)所谓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它们常为各种气体化合物活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成因复杂、产状多样。(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多于生物成因有关。 3正烷烃分布曲线: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生物标志化合物: 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轻质油的荧光为浅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和黄色,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 5石油的旋光性:当偏光通过石油时,偏光面会旋转一定角度,这个角度叫做旋光角。凡焗油能使偏光面发生旋转的特性,称为旋光性。 6气藏气: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呈纯气藏得天然气。 7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8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9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0油田水矿化度:油田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或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溶解状态的固体物质总量。) 11*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12沥青:沉积有机质中可以被有机溶剂溶解的部分 13成熟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 14*门限深度:达到生油门限的深度。 15*门限温度:达到生油门限的温度。 16生油窗:生油量达到最高峰,即为主要生油期或生油窗。 17液态窗(液态石油存生):地壳中液态烃(石油)存在的温度范围。 18TTI:标识时间和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热成熟度的影响。 19同位素:是原子核内具有相同数量的带正电质子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的原子,可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 20石油热裂解:高温下脂肪族结构破裂为较小分子,生成为较高氢含量的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等烃类,并使石油所含芳香烃浓缩集中。 21石油热焦化:高温下贫氢石油(一般以含杂元素-芳香烃为主)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贫氢的固态残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同时残余干酪根也变得贫氢。 22湿气指数:(C2~C4)/(C1~C4)的比值即为湿气指数。 23二次生油:在地质发展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如经历过数次升降作用,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可能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抬升,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了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即所谓“二次生油”。 24生油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生油岩。 25生油层: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2=10分) 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 油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 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 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 燃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1=30分) 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 盆地、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 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 二、泥盆纪、志留纪、石炭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 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三、选择题(10×2=20分) 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 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 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 5、石油和天然气与( c ) 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6、下列岩石中,储油条件最好的是( d )。 A.火成岩 B.变质岩 C.粘土岩 D.沉积岩 7、沉积岩一般可分为( b )。 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 B.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 D.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 8、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b )。 A.风化—搬运—剥蚀—沉积—成岩 B.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C.剥蚀—风化—搬运—沉积—成岩 D.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9、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生物发育 B.气候状况 C.地球化学条件 D.自然地理条件10、在沉积相的分类中,湖泊相属于( a )相。 A.陆 B.海 C.滨海 D.浅海 四、简答题(5×5=25分) 1、以下胶结类型分别属于哪一类?

石油基本知识

地球物理测井的基本概念 定义 简称测井,是在钻孔中使用测量电、声、热、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仪器,以辨别地下岩石和流体性质的方法,是勘探和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手段。 任务 在石油的勘探和开发阶段,需要对所钻井眼的垂直剖面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划分井剖面的岩性、准确地确定各种不同地质年代的泥岩、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的埋藏深度,进而判断有渗透性的含油、气、水的储集层的位置,然后估算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等参数,为探明含油、气层的井下形态,计算储量及制定油气层开采技术措施,提供资料和数据。 测井能够测量的一些性质 1)岩石的电子密度(岩石重量的函数); 2)岩石的声波传播时间(岩石的压缩技术的函数); 3)井眼不同距离处岩石的电阻率(岩石含水量的函数); 4)中子吸收率(岩石含氢量的函数); 5)岩石或井液界面的自然电位(在岩石或井眼中水的函数); 6)在岩石中钻的井眼大小; 7)井眼中流体流量与密度; 8)与岩石或井眼环境有关的其它性质。 测井方法 按研究的物理性质分类 电法测井(electrical logging):也称电阻率测井,是在钻孔中采用布置在不同部位的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来测定岩石(包括其中的流体)电阻率的方法。通常所用的三电阻率测井系列是:深侧向、浅侧向和微侧向电阻率测井。 声波测井(acoustic logging):包括声速测井和声幅测井两种方法。声速测井是利用不同的岩石和流体对声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特性进行的一种测井方法。通过在井中放置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记录声波从发射探头经地层传播到接收探头的时间差值,所以声速测井也叫时差测井。用时差测井曲线可以求出储集层的孔隙度,相应地辨别岩性,特别是易于识别含气的储集层。声幅测井放射性测井(radioactivel logging):放射性测井即是在钻孔中测量放射性的方法,一般有两大类:中子测井与自然伽马测井。中子测井是用中子源向地层中发射连续的快中子流,这些中子与地层中的原子核碰撞而损失一部分能量,用深测器(计数器)测定这些能量用以计算地层的孔隙度并辨别其中流体性质。自然伽马测井是测量地层和流体中不稳定元素的自然放射性发出的伽马射线,用以判断岩石性质,特别是泥质和粘土岩。 其它测井(井温测井、井径测井):井温测井又称热测井,它可以进行地温梯度的测量;可以在产液井中寻找产液的井段,在注入井中寻找注入的井段;对热力采油井,可以通过邻井的井温测量检查注蒸汽的效果;可以评价压裂酸化施工的效果等。井径测井仪是用来测量钻孔直径的。在未下套管的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西南石油大学)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 1、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这些 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地质作用、水文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P3) 2、工程地质问题:指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 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P3-4) 二、地壳及其物质组成 1.软流圈:在地幔顶部(约50-250km)存在一个地震波速度减低带,该带约有 5%的物质为熔融状态,易于发生塑性流动的圈层 2.地质作用是指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P5) 3.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P6) ①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按其作用方 式可分为四种: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②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有太阳辐射热引起并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按其作用 方式分为五种: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4.颜色是矿物最直观的一种性质,最常见的有自色与他色两种类型。(P7) 5.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后进行观察,他对于 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鉴定意义。(P7) 6.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矿物有软到硬依次为:1—滑石,2— 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P8) 7.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分完全、中 等和不完全等级别。例如:云母沿解理面可剥离成极薄的薄片,为极完全解理;石盐沿解理面破裂成立方体具有完全解理。(P8) 8.断口是指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阉着解理面以外的方向破裂的破裂面 9.岩石的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P8) 火成岩大多具有块状;沉积岩是有外力作用将风化剥蚀的物质搬运后逐层沉积形成,所以具层状构造;变质岩在变质作用中岩石受到较高的温度和具有一定方向的挤压作用,其组成矿物则依一定方向并行排列,因而具有偏离构造。(P10) 10.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在大陆或海洋,在地表或地 下都有广泛分布。火成岩的结构主要是指矿物颗粒的大小和结晶程度等,最常见的有:①、显晶质结构,主要是深沉岩具有的结构;②斑状结构,主要是浅成岩或喷出岩所具有的结构;③隐晶质结构,常为浅成岩或喷出岩所具有的结构;④玻璃质结构,为喷出岩所具有的结构。(P10-11) 11.火成岩的构造是指岩石外表的整体特征,常见的有:①块状构造;②气孔与 杏仁构造;③流纹构造(特有)(P11) 12.。火成岩的分类:1按火成岩的SIO2含量,分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