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图发展史

地图发展史

地图发展史
地图发展史

一、地图发展史.

(1)

地图学史是研究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

科。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促进现代地图学发展。据苏联学者考证,早在1万

年前即出现用线画与符号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图。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

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陶片地图。中国已发

的最早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王墓的“兆域图”。《管子·地图篇》最早

论述

了地图对军事决策指挥的重要性。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幅地图说明距今2100

年前中国地图绘制已达到相当高水平。古希腊著名天文、地理与地图学家托

密的《地理学指南》是最早的地图学著作,他还创造了地图投影方法并用普通

圆锥投影绘制了世界地图。中国著名地图学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是

于地图编制原理的精辟论述。唐代贾耽、元代朱思本、明代罗洪先等历代地图

学家都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现今保存的1136年石刻《禹迹图》与《华

夷图》也是重要的古代地图代表作。世界著名地图学家墨卡托所创作的墨卡托

投影至今仍为航海图、航空图与宇航图所采用。17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与资

本主义发展,以及罗盘仪与望远镜结合的测绘技术发展,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大

比例尺地形测图,加上探险、考察的大力加强,促进了专题制图的发展。20世

纪30年代航空摄影的出现又使地形测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加速了各种专

题制图的发展。同时地图投影、地图概括、专题制图、综合制图的理论也逐步

形成。70年代遥感、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引进,遥感制图与机助制图技术迅

速发展,不到20年时间已从实验探索进入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引进与其他学科

的渗透,导致地图信息论、地图传输论、地图模型论、地图感受论与地图符号

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不断充实和发展着地图学的理论体系。地图学的发展经历

地图学的历史和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2902014200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1.1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 27 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1.2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 14 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 16 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1.3传统地图学的形成 大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图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形成。一方面,由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地图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地图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原始地图 地图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今天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图1-5)。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图1-6),是制作在粘土陶片上的,绘有山脉,四个城镇和流入海洋的河道。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从近代发现的太平洋海岛原始部落用木柱制作的海岛图,用柳条、贝壳编缀的海道图等,证明原始地图仅起确定位置,辨别方向的作用,可能都是些示意性的模型地图。 在中国,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夏朝的九鼎。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利的象征。在九鼎上除了铸有各种图画外,还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图。后来在《山海经》中,也有绘着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在周代的《周礼》一书中,至少有15处提到有关的图籍,其中13处较明确地记述了地图。专题图中有全国交通图(“司险掌九洲之图,以周知其川林山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这是世界上记述最早的交通图。据史学家考证时间约在公元前1027年,河北平山和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文物,确凿的证明了我国记载古地图的历史事实。 这些地图已有了比例尺和抽象符号的概念,说明了这些时期我国地图发展已开始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过渡。 二、古代地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地图成为军事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管子.地图篇》 指出“凡宾主者,要先审之地图”,精辟阐述了地图的重要性。《战国策·赵策》中记有“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候之地,五倍于秦”,表明当时的地图已具有按比例缩小的概念。《战国策·燕策》中关于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图穷而匕首见”的记述,说明秦代地图在政治上象征着国家领土及主权。《史记》记载,萧何先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反映汉代很重视地图。 我国发现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挖掘出的公元前168年的三幅帛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地形图内容包括自然要素(河流、山脉)和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道路),这和现代地图四大基本要素相似。驻军图用黑、红、蓝三色彩绘,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彩色地图。城邑图上标绘了城垣范围、城门堡、城墙上的楼阁、城区街道、宫殿建筑等。用蓝色绘画城墙上的亭阁,红色双线表示街坊庭院,院内红色普染。城

明代的各种地图

明代的各种地图及《郑和航海图》 从元朝到明朝,前后历经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图学发展虽说没有新的重大发展,但在传统的编制方法上日趋成熟,图种也渐增多,开始出现了全面表示全国山川城镇的地图,还有不少用于军事防务的军事防务图,其中包括首次出现的沿海防务用的海防图、江防图和用于治理水利用的河防图与航海用的航海图等。这时 的地图内容多是贯彻一套基本的特点: 1. 以中国为主,外国作衬映 2. 以传统的计里画方法为数学基础 3. 注重河流、山川的表示精度 在明朝的众多地图中,《郑和航海图》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响的航海图。郑和七次航海,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见的大举,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对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极大的作用。这其中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创作,更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其表示内容、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 1. 从方便使用出发,从起点开始至终点,图幅呈一字排列展开的连续拼接。 2. 采用“对景图”的画法,绘制山形形象与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可把图与实地一一对景,尽快 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3. 绘出平潮时的浅沙、礁石和港口、海岛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与居民地、山地等。 明代的地图较发达,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技术由一些传教士逐步在华传播,地图 制图术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第一次把西方绘制的世界全图传入中国,把中国的资料补充进去,充实丰富了地图内容。续此之后,西方传教士也陆续来华绘制了一些,这些世界地图经过修编后,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成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特点: 1. 把地图的中央经线置于中国,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图面配置。

中国三维地图的发展历程

中国三维地图的发展历程 三维地图(Three dimensional map),俗称三维电子地图或3D电子地图,就是以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对现实世界或其中一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三维、抽象的描述。网络三维电子地图不仅通过直观的地理实景模拟表现方式,为用户提供地图查询、出行导航等地图检索功能,同时集成生活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虚拟社区、出行导航等一系列服务。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学、网络、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三维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地图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向多媒体、网络和三维方向发展。 随着街景技术的兴起,电子地图再一次迈开了前进的步伐。通过航空摄影、街景测量、三维建模,形成了所见即所得的三维街景地图,此类地图甚至可以模拟第一人称视角,让您足不出户便可畅游世界各地街景。 与三维电子地图相关的系统大多集中在三维可视化方面。但最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大量三维电子地图的研究。世界著名的CAD Center认识到三维电子地图和实时三维仿真的重要性已经研制了Virtual Kyoto.他们认为基于三维电子地图的3D GIS很快将在公共服务、城市旅游、城市规划等各领域产生广泛的应用。美国著名的三维仿真软件Vega(一般都基于Multigen Creator 建模)也已经把自己的三维仿真产品与GIS相结合了。推出了SitBuilder 3D产品。 国内三维电子地图也早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E都市地图、广州都市圈、北京灵图、武汉天元等多家研究单位和公司都在三维电子地图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也开发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软件产品。 三维电子地图以其直观的三维地形、地物代替了抽象的二维地图符号。在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交通、城市仿真领域、大型工程浏览、军事指挥、测绘和土地管理部门和基于空间信息的分析决策中产生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粗略汇编整理的中国三维地图领域的发展脉络,各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和相关学者有更多的信息可以邮件交流965896441@https://www.wendangku.net/doc/7914577847.html,。 公元前3世纪(前210年)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有一张绘制的秦始皇大型立体地图,该地体能够较为直观形象地表示实地地形,成为表达和传播地理只是

地图发展史

一、地图发展史. (1) 地图学史是研究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 学 科。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促进现代地图学发展。据苏联学者考证,早在1万 年前即出现用线画与符号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图。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 元 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陶片地图。中国已发 现 的最早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王墓的“兆域图”。《管子·地图篇》最早 论述 了地图对军事决策指挥的重要性。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幅地图说明距今2100 年前中国地图绘制已达到相当高水平。古希腊著名天文、地理与地图学家托 勒 密的《地理学指南》是最早的地图学著作,他还创造了地图投影方法并用普通 圆锥投影绘制了世界地图。中国著名地图学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是 关

于地图编制原理的精辟论述。唐代贾耽、元代朱思本、明代罗洪先等历代地图 学家都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现今保存的1136年石刻《禹迹图》与《华 夷图》也是重要的古代地图代表作。世界著名地图学家墨卡托所创作的墨卡托 投影至今仍为航海图、航空图与宇航图所采用。17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与资 本主义发展,以及罗盘仪与望远镜结合的测绘技术发展,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大 比例尺地形测图,加上探险、考察的大力加强,促进了专题制图的发展。20世 纪30年代航空摄影的出现又使地形测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加速了各种专 题制图的发展。同时地图投影、地图概括、专题制图、综合制图的理论也逐步 形成。70年代遥感、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引进,遥感制图与机助制图技术迅 速发展,不到20年时间已从实验探索进入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引进与其他学科 的渗透,导致地图信息论、地图传输论、地图模型论、地图感受论与地图符号 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不断充实和发展着地图学的理论体系。地图学的发展经历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

地图发展史

地图发展史

一、地图发展史. (1) 地图学史是研究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 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学科。 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 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 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 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 结历史规律,促进现代地图学发展。据苏 联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即出现用线画 与符号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图。现今保存最 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 制的地图和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陶片地 图。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地图是春秋战国时 期中山王墓的“兆域图”。《管子·地图篇》 最早论述了地图对军事决策指挥的重要 性。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幅地图说明距今 2100年前中国地图绘制已达到相当高水 平。古希腊著名天文、地理与地图学家托 勒密的《地理学指南》是最早的地图学著 作,他还创造了地图投影方法并用普通圆 锥投影绘制了世界地图。中国著名地图学

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是关于地图编制原理的精辟论述。唐代贾耽、元代朱思本、明代罗洪先等历代地图学家都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现今保存的1136年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也是重要的古代地图代表作。世界著名地图学家墨卡托所创作的墨卡托投影至今仍为航海图、航空图与宇航图所采用。17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罗盘仪与望远镜结合的测绘技术发展,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加上探险、考察的大力加强,促进了专题制图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航空摄影的出现又使地形测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加速了各种专题制图的发展。同时地图投影、地图概括、专题制图、综合制图的理论也逐步形成。70年代遥感、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引进,遥感制图与机助制图技术迅速发展,不到20年时间已从实验探索进入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引进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导致地图信息论、地图传输论、地图模型论、地图感受论与地图符号学等

《地图学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史 学号:1007135117 姓名:倪金敏 指导老师:胡腾 时间:2014年12月01日 摘要 中国地图学史是研究中国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 图学分支学科。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 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促进现代地图学发展。 关键词:地图;中国古代;绘制; 一、地图产生的需要与必要 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尚未创造文字以前,原始人类很早就知道在地面上或石板上绘画简单的图形或用石块、贝壳来模拟所看到现象的形状、大小、方向或相对位置等。在我国已发现的6000多处原始社会人类活动遗址中,有多处在陶钵或甲骨上刻划着几何形线条或多种多样的图案和图象,可以认为这是原始形态的简陋地图。现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地图,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前制作在粘土片上的古代巴比伦地图,图上表示了山脉、四个城镇、流入海洋的河流及其他地理特征,这是古代地图中有代表性的作品。1955年美国著名学者克拉默(Kramer)在耶鲁大学发现了纪元前1500年前画在泥板面上的《尼普尔城邑图》。尽管它们的内容和表示方法很简单,但已反映出地图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二、中国历代地图发展史 中国古代,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发展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时期,出于军事、政治、丧葬以及社会经济的需要,地图品种也随之增多,在《周礼》中曾有十几处记载有:“司徒所掌之图”(这是掌管土地和矿产用的专题地图)、“冢宰之图”(这是表示疆域户籍为内容的行政区划图)、“司马之图”(这可能是全国性地图)、“宗伯之图”(这是表示墓地范围地图)。1972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的《孙膑兵法》残简上,刻有讲述地形、地图对用兵重要性的文字外,还有“附地图九卷”之说。上述这些地图,都由于历史久远已经失传。能够见到的战国时期的地图,是1977年发掘中山王墓葬时发现的镌刻在铜版上的“兆域图”,这是用金银镶嵌的墓葬平面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图上标明有宫垣及坟墓所在的地点,建筑物各部分的名称、大小、位置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时间在公元前299年前后,证实了《周礼》的记载是可信的。 (二)、西汉时期绘图技艺发展迅速 到了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农业、水利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加上军事扩张,地图测绘出现繁荣。当时已有了简单的测量工具和测算学,可以测定“高、远、深、宽”,绘制了不少地图,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但无实物保存。1973年12月在发掘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时,发现了两千一百多年前(公元前168)绘在帛上的三张彩色地图,分别为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图上包括的范围大致是现今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比例尺约为1∶18万,内容和现代地图大致相同。水系比较详细,主支流区分明显,按流水方向用线划符号由细到粗表示生动自然;用封闭曲线描绘地形山体及走向;居民地按行政单位以不同符号表示县、乡、里三级;道路用实线与虚线表示出不同等级。内容十分丰富,表示方法与绘图工艺水平都较高。在《驻军图》上还用颜色按两层平面表示,这些都与现代地图的表示方法相近似。因此,该图在国内外的地图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研究古代地图的发展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三)、西晋绘图逐步精确 中国古代著名地图学家是西晋的裴秀(公元223—271),他主持编制了《地形方丈图》和《禹贡地域图》18幅,总结了前人的制图经验,创造了著名的地图绘制原理“制图六体”。在《晋书·裴秀传》中记有“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

地图的起源与发展.doc

地图的起源与发展 地图起源很早,传说在人类发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了地图。人类要在一个地方定居,开展生存活动,就要记录下这地方的山川、水泽、土地状况。出走远地就要辨别方向、熟识路途的山丘、沟壑、河流、湖泽、树木、道路,要出得去,回得来。没有文字就用符号、线段、极简易的图形描绘成示意地图。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决定在洛河流域建洛邑。《尚书》中《洛诰》就记述了有人就图兴建的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和管理需要,出现了不同用途的地图。《周礼》中列举执掌不同用途地图的部门二十余个。有的掌“版图”(户籍图)、有的掌“土地之图”、有的掌“金玉锡石之地图”、有的掌“天下图”(全国性区划图)、还有的掌“兆域之图”(墓葬地图)等。1977年河北平山县发现战国时中山王陵墓形式范围示意图。 战国时期,军事地图更为普遍。《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分别附图9卷和4卷。《管子·地图篇》曾道,凡统帅军队者,必事先详尽熟悉和掌握军事活动地区的地图。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三幅西汉初年地图。一幅为地形图,一幅为驻军图,另一幅为城邑图。距今已有2100多年。 中国公元3世纪,已提出绘制平面地图的科学理论。西晋时山西闻喜人裴秀(223~271)主持绘制《禹贡地域图》,明确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 唐以后,贾耽(730~805)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海内华夷图》。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地图。保存在西安碑林宋代(1136年)刻的《华夷图》、《禹迹图》和保存在苏州又修正了《华夷图》中失误的宋代石刻《地理图》,是人们能看到最早的石刻地图。元代朱思本总结唐宋前人经验,根据已有图籍,辅之实地调查,编成《舆地图》2卷。明代罗洪先将其改成分幅图,名为《广舆图》,是最早的地图集。清康熙间,政府主持,聘用西洋教士,对全国实地测量,绘制出《皇舆全图》。1869年(同治6年),晚清杨守敬整理和编制了历代舆地图,用

地图发展历程

地图,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对环境空间认知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各种活动的有力工具。 “人类在信息传播方面有三项重大发明,即语言、音乐和地图,而其中最古老的是地图”。 我们的祖先一直寻找描述和分析地球表面空间事物的工具,从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市政建设管理、疆土区域的划分以及行军打仗,都离不开空间信息,长期以来最普通的工具就是地图。 在中国,地图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广泛应用,在内容选取和表示方法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地图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 在西方,距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地图是古巴比伦的陶片地图,迄今已经有450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块手掌大小的陶片,上面画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北方的山地,流过南方的沼泽地,中间是古老的巴比伦城,是相当于我国《山海经》图一类的原始形态的地图。

真正能够称得上地图的,应该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幅帛地图和公元2世纪时古希腊地理和地图学家托勒密在《地理学导言》一书中所绘的地图,后者在时间上比马王堆出土的帛地图和平山县出土的《兆域图》晚三至五百年。 1973年冬天,中国考古学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进行古墓发掘,其中在马王堆的三号汉墓中发掘出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这三幅地图各是一幅地形图、驻军图与城邑图。 这三幅地图的出现,给中国的地图史提供了最早的宝贵实物资料。由于三幅地图出于西汉文帝12年(公元168年)下葬的马王堆三号墓中,因此其制作年代距今已有2100多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制作的地图,也是三幅当今世界上无比珍贵的中国古地图 西方现存古代实物地图——托勒密地图 古代杰出的地图学者为地图制图理论和制图方法的创立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期地图科学的先驱—托勒密和裴秀 ·16世纪地图学两位巨匠—墨卡托和罗洪先

中历史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中历史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历史地图在历史教材中是与课本文字部分密切配合的“图像系统”,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成为历史知识的载体,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知识的传播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养的功效,承担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的任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地图读图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观图 观图是读图的第一步,正确观察历史地图的类型、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相对应的读图措施,以求达到明白图的类型、内容、要点。现教材中,历史地图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关系四大类。不同类型的地图,又各有特点,观图时要采取不同的观图方式和侧重点。 1、政治类地图 此类地图涵盖了三种情形,具体如下: A:形势图:应根据其反映的主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如:“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要重点观察各政权的(名称、都城)的相对位置与范围。 B、殖民扩张、领土扩张图:殖民者的殖民活动区域或侵占的领土是观察的重点。 C、疆域图:重点观察国家(政权)及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及四周边界和范围。 2、经济类图 A、农作物、手工业分布图:重点观察典型物产分布地、手工业中心及其具体位置。 B、河流水利图:重点观察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称、位置及与其连接的河流。运河图一定要搞清楚各河段的名称,连接的河流及重要的城市。 3、军事类图 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重点观察进攻方进攻路线及战场、战役的位置名称及敌对双方的控制区域对比变化等。 4、对外关系图 该类图重点观察对外交往路线,尤其是陆路、海路交通出发点、所到达的区域、沿途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二、析图 析图即对历史地图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以求达到准 确理解,把握地图的内涵。如果说观图是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那么析图就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1.析图要注意类同、相近知识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 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地图的前后知识的联系性,要将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同或相近范畴的地图进行比较,挖掘历史地图自身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判断历史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在比较鉴别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大运河地图。隋朝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程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并把沿途的通都大邑连辍在一起,保证隋王朝能够获取最富饶地区的资源。元朝时,洛阳不再是中心,元世祖在位时开凿了位于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不再绕道洛阳,使大运河的行 程大大缩短。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阶段大运河的发展变化过程。隋朝大运河通过东都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运河不经洛阳,截弯取直。这是适应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军事需要而出现的,并且随着不同时期统治者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2.析图要运用辨证的思维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