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权威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权威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权威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权威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权威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13.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14.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15.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6.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17.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和街道扫集物等,其中医院垃圾和建筑垃圾应予单独处理

18.渗沥水:是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渗沥水的特性决定于它的组成和浓度。特点:

1)成分的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垃圾组成。

2)浓度的可变性:主要取决于填埋时间。

3)组成的特殊性:垃圾中存在的物质在渗沥水中不一定存在;一般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

在渗沥水中不一定有。

4)渗沥水是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渗沥水中几乎不含油类;在渗沥水中很少测到氰化物的存在;渗沥水中几乎不含汞。

19.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0.原生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1.次生矿物质:是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22.土壤质地分类: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土壤,都由粒径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按照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分类,称为土壤质地分类。

23.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的,通常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

24.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25.土壤环境污染: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质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能承受的容量和净化速度时,就破坏了土壤环境的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的积累逐渐占据优势,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性状改变、功能失调、质量下降,导致土壤环境污染。

26.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声音比较的方法,可以得到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的一系列响度相等的声压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27.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现象。

28.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的大小。

29.噪声的频谱分析:将噪声的强度(声压级)按频率顺序展开,使噪声的强度成为频率的函数,并考查其波形,叫做噪声的频率分析(或频谱分析)。

30.环境容量:在一定的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人和生物不受危害的情况下)。

31.准确度:是指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分析结果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度量。

32.精密度: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

33.灵敏度: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常用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

34.测定下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

35.测定上限:是指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量。

36.环境计量:是定量描述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物理量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及浓度(或强度)的一种计量系统。

37.基体:在环境样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一般在1×10-6或1×10-9甚至1×10-12级水平,而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则称为基体。

38.基体效应: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给实际测定中带来的误差,叫做基体效应。

二.填空或选择

1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2 优先监测污染物: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降解;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

③出现频率高,有的可靠检测方法。

3 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控制标准)、环境基础

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类。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行业标准。其中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和标准物质标准等只有国家标准。

** 环境监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

**周报和日报的主要内容有: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级别首要的污染物

4 水质污染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三种主要类型。

5 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6 选择水质监测的分析方法的原则:①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②方法成熟;③抗干扰能力好;④操作简便。

7 对污染形态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测定法、分离测定法、干法和理论计算法。

8 河流检测断面的布设: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9 水样预处理的原则:①最大限度去除干扰物;②回收率高;③操作简便省时;④成本低,对人和环境无影响。

10 吸附法按照吸附机理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活性炭可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或有机物;多孔性高分子聚合物主要用于吸附有机物。

11 离子交换法根据官能团不同可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特殊离子交换树脂。

12 共沉淀法分为:利用吸附作用的共沉淀分离、利用生成混晶的共沉淀分离、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

13 水温测量应在现场进行。常用的测量仪器有水温计,颠倒温度计和热敏电阻温度计。

14 浊度是反映水中的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测定浊度的方法有目视比浊度法,分光光度法,浊度仪法。

15 金属测定中常用仪器分析方法:①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sp)②极谱分析法(阳极溶出伏安法)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16 镉属剧毒金属,可在人体的肝、肾等组织中蓄积,造成脏器组织损伤,尤以对肾脏损害最为明显。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镉的浓度不能超过0.005mg/L。

测定镉的主要方法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17 极谱分析法电解池中的两个电极,一个是滴汞电极(负极),二是汞池电极(正极)或饱和甘汞电极(S.C.E)。

18 极谱分析法常用的定量方法有:直接比较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19 测定水中碱度的方法有:酸碱指示剂滴定法、电位滴定法。

20 测定水的PH值的方法有:玻璃电极法、比色法。

21 玻璃电极法(电位法)测定pH值是以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

22 使用PH计的条件:①玻璃电极在使用之前必须在水中浸泡足够的时间,使之形成一层很薄的膨胀的硅酸层;②标液对体系进行标定。

23 对热导检测器应选氢气或氩气为载气;对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一般选氮气为载气。

24 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检测器有:热导检测器(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25 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其浓度:①与污染物排放源的分布、排放量及地形、地貌、气象等条件密切相关;②污染源类型;③时空分布特点有关。

26 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可归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法两类。

直接采样法: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直接采集少量气

样即可满足检测分析要求。

富集(浓缩)采样法: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一般都比较低,直接采样法往往不能满足分析方法检测限的要求,故需要用富集采样法对空气中污染物进行浓缩。

27 溶液吸收法的吸收效率主要决定于吸收速度和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欲提高吸收速度,必须根据被吸收污染物的性质选择效能好的吸收液。

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等。

填充柱阻留法:吸附型、分配型、反应型。

28 富集采样法分为: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低温冷凝法、扩散(或渗透)法或自然沉降法等。

29 空气污染物监测多用动力采样法,其采样器多由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三部分组成。

30 采样记录的内容有:被测污染物的名称及编号;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采样流量和采样体积;采样时的温度、大气压力和天气情况;采样仪器和所用的吸收液;采样者、审核者姓名。

31 测定空气中甲醛常用的方法有:酚试剂分光光度法、乙醛丙酮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32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自然降尘量,颗粒物中化学组分含量等。

33 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内容包括:废气排放量,污染物质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kg/h)。

34 含湿量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冷凝法、干湿球法等。

35 烟道排放组分包括主要气体组分(N2、O2、CO2、H2O)和微量有害气体组分。测定这些组分的目的是考察燃料燃烧情况和为烟尘测定提供计算烟气密度、分子量等参数的数据。

36 静态配气常用的方法有:注射器配气法、配气瓶配气法、塑料袋配气法及高压钢瓶配气法。

37 在固体废物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

38 危险废物特性包括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以及其他毒性。

39 固体废物固有特征:①兼有废物和资源的双重性质;②富集多种污染成分的终态,污染环境的源头;③所含的有害物质呆滞性大,扩散性小;④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灾难性。原则,遵守第一标准方法,第一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方法。

40 腐蚀性的试验方法有两种:①测定PH值;②在55.7°C以下对钢制品的腐蚀率(6.35mm 以上)。

41 反应性的试验方法测定方法包括:①撞击感度测定;②摩擦感度测定;③差热分析测定;

④爆炸点测定;⑤火焰感度测定。

42 遇水反应性试验方法遇水反应性包括:①固体废物与水发生剧烈反应而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可用温升实验测定;②与水反应释放出有害气体,如乙炔、硫化氢、砷化氢、氰化氢等。

43 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焚烧、卫生填埋和堆肥。

焚烧,垃圾的热值是决定性参数;而堆肥需测定生物降解度、堆肥的腐熟程度。至于填埋,则对渗沥水分析和堆场周围苍蝇密度等成为主要项目。

44 渗沥水的特性:①成分的不稳定性;②浓度的可变性;③组成的特殊性;④渗沥水是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

45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目的:①土壤质量现状监测;②土壤污染事故监测;③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④土壤背景值调查。

46 土壤监测方法包括:土壤样品预处理和分析测定方法两部分。

分析测定方法常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分光光度法(SP)、原子荧光法、气相色谱法(GC)、电化学分析法及化学分析法等。

47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前者用于元素的测定,后者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土壤样品分解方法有:酸分解法、碱熔分解法、高压釜分解法、微波炉分解法。

48 土壤中金属化合物铅、镉的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49 环境噪声的来源:①交通噪声;②工厂噪声;③建筑施工噪声;④社会生活噪声。

50 响度(N)的单位叫“宋(sone)”,1sone的定义为声压级为40dB,频率1000Hz,且来自听者正前方的平面波形的强度。

响度级(L N)单位叫“方(phon)”,定义1000Hz纯音声压级的分贝值为响度级的数值,响度级每改变10phon,响度加倍或减半。

51 计权声级通用的有A、B、C和D计权声级。A声级55dB以下;B声级55dB-85dB;C是模仿高强度噪声的频率特性;D频率专用于飞机噪声的测量。

52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制订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监测指标及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系统。

53 蒸馏器可分为:玻璃蒸馏器、金属蒸馏器、石英蒸馏器和亚沸蒸馏器。

54 金属蒸馏器只适用于清洗容器和配制一般试液;去离子水适于配制痕量金属分析用的试液,不适于配制有机分析试液。

55 一级试剂用于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试剂常用于配制定量分析中的普通试液。三级试剂只能用于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中试液和清洁液等。

其他表示方法有:色谱纯试剂(G·C);实验试剂(L·R);指示剂(Ind);生化试剂(B·R);生物染色剂(B·S);高纯物质(E·P)和特殊专用试剂等。

通常,较稳定的试剂,其10-3mol/L溶液可贮存一个月以上,10-4mol/L溶液只能贮存一周,而10-5mol/L溶液需当日配制。

56 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过失误差。

误差的表示方法:绝对误差、相对误差。

57 数据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58 狄克逊(Dixon)检测法:适用于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和剔除离群值。

59 环境计量包括:环境化学计量和环境物理计量。

60均匀是标准物质(RM)第一位和最根本要求,是保证标准物质具有空间一致性的前提。

均匀性的检验可分为:分装前的检验和分装后的检验。稳定性检验采用跟踪检验的方法。三.简答题

1 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目的?(P1)

对象: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各种成分。

目的: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地表水划分为5类。(P12)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3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3级划分及三类的能区?(P24)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

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又划分三类地区。

一类区:如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

二类区: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寨。三类区: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4.水质监测的分析方法、原则。(P34)

原则:①大限度去除干扰物;②回收率高;③操作简便省时;④成本低,对人和环境无影响。方法:1.用于鉴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

①原子吸收法,可测量多种微量、痕量金属元素;②分光光度法,可测定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③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法,用于各种水及底质、生物样品中的元素的同时测定;④电化学法;⑤离子色谱法;⑥其他方法如化学法等。

2.用于鉴定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①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②气象色谱-质谱法(GC-MS);③其他方法,如分光光度法、化学法等。

5.监控断面和采样点的设计原则。(地面水)(p37)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的处设置监测断面。

①有大量废(污)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②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③饮用水源地;

④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与干流混合处;

⑤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出入口;

⑥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

6.水质监测方案制定的步骤。(地面水,地下水)(P37)

①基础资料的收集(a水文、地质气象资料b工业布局等c水体状况d历年资料)

②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若地下水则为采样点的布设)

③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④采样和监测技术的选择

⑤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7.水样预处理的原则和方法?(P51)

原则:①最大限度去除干扰物;②回收率高;③操作简便省时;④成本低,对人和环境无影响。方法:I.水样消解:当测定含有有机物水样中的无机元素时,需要进行消解处理。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水样消解的方法有湿式消解法和干式分解法(干灰化法)。

II.富集与分离:当水样中欲测组分含量低于方法的测定下限时,就必须进行富集或浓集,当有共存干扰组分时,就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常用的方法有过滤、气提、顶空、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共沉淀、层析等。

8.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原理及优点?(p67)

原理:获得能量的核外电子被激发至高能态十分不稳定,在极短时间(10-8s)便跃迁至基态或其他更低的能级上,同时释放出多余能量,这样的能量是以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的。由于原子在被激发后其外层电子可有不同的跃迁,所以对于指定元素的原子产生一系列不同波长的特征元素线,这些谱线按一定顺序排列,并保持稳定的强度比,称为此元素的特征谱线。优点:灵敏度高、精密度高、基体干扰少、线性范围宽、可做多种元素同时分析。

9.测镉的三种方法和原理(p73—p78)

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火焰原子吸收法原理:将含被测元素溶液通过原子系统喷成细雾,随载气进入火焰,并在火焰中解离成基态原子,当空心阴极灯辐射出待测元素特征波长光通过火焰时,因被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而减弱,常用的火焰是空气-乙炔焰。

②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在强碱性介质中,镉离子与双硫腙反应,生成红色螯合物,于518nm处测其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定量。

③阳极溶出伏安法

极谱分析法是一种在特殊电解条件下,根据被测物质在电极上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电流—电压曲线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阳极溶出伏安法也称反向溶出极谱法,这种方法是先使待测离子于适宜的条件下在微电极上进行富集,然后再利用改变电极电位的方法将富集的金属氧化溶出,并记录其伏安曲线。

10.极谱分析中干扰电流及其消除?

①残余电流,包括杂质电流和电容电流,充电电流由汞滴表面周期性变化产生的。

②迁移电流,静电吸引与本底浓度无关;消除:加入大量支持电解质。

③极谱极大:汞滴的切向运动搅动状态,使之瞬时增大;消除:加入少量<=0.1%极大抑制剂,可使张力下降。

④氧波:溶解氧存在正原电位;消除:通入惰性气体。

11.空气污染监测中采样站(点)布设方法(空气污染采样的分级方法)(P153)

①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

②网格布点法:对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③同心圆布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的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④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

12.空气污染监测采样站(点)布设的原则和要求。(P152)

①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的高,中,低三个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②在污染物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的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③工业较密集的地域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大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

④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

⑤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量一致或标准较低,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⑥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13.用溶液吸收法富集空气污染物的吸收液选择原则?(P159)

①与被采集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快或对其溶解度大。

②污染物质被吸收液吸收以后,要有足够的稳定时间,以满足分析所需时间的要求。

③污染物质被吸收后,应有利于下一步分析测定,最好能直接用于测定。

④吸收液毒性小,价格低,易于够买,且尽可能回收利用。

14.转子流量计的原理?(P164)

转子流量计由一个上粗下细的锥形玻璃管和一个金属制转子组成。当气体由玻璃管下端进入时,由于转子下端的环形孔隙截面积大于转子上端的环形孔隙截面积,所以转子下端气体的流速小于上端的流速,下端的压力大于上端的压力,使转子上升,直到上、下两端的压力差与转子的重量相等时,转子停止不动。气体流量越大,转子升得越高,可以直接从转子上沿位置读出流量。当空气湿度大时,需在进气口前连接一个干燥管,否则,转子吸附水分后重量增加,影响测量结果。

15.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的方法,原理及优缺点?(P220)

I.静态配气法:

方法:注射器配气法、配齐瓶配气法、塑料袋配气法、高压钢瓶配气法。

原理:把一定量的气态或蒸气态的原料气加入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再充入稀释气体,混匀制得。标准气的浓度根据加入原料气和稀释气量及容器容积计算得知。

优缺点:优点是所用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但因有些气体化学性质较活泼,长时间与容器壁接触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容器壁也有吸附作用,故会造成配制气体浓度不准确或其浓度随放置时间而变化,特别是配制低浓度标准气,常引起较大误差。

II.动态配气法:

方法:连续稀释法、负压喷射阀、渗透管法、气提扩散法、电解法。

原理:使已知浓度的原料气与稀释气按恒定比例连续不断的进入混合器混合,从而可以连续不断地配制并供给一定浓度的标准气,两股气流的流量比即稀释倍数,根据稀释倍数计算标准气的浓度。

优缺点:动态配气法不但能提供大量标准气,而且可通过调节原料气和稀释气的流量比获得所需浓度的标准气,尤其适用于配制低浓度的标准气,但这种方法所用的仪器设备较静态配置法复杂,不适于配制高浓度的标准气。

16.如何鉴别废物是否对人类环境造成危害?(P230)

①引起或严重导致人类和动植物死亡率增加。

②引起各种疾病的增加。

③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

④在处理,贮存,运送,处置或其他管理不当时,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会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

17.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点的布设原则和方法?(P270)

布设原则:

①根据监测目的合理划分采样单元。

②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就在哪里布点,并根据技术力量和财力条件,优先布设在那些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③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肥堆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方法: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蛇形布点法、放射状布点法、网格布点法。

18.土壤样品的前处理及保存方法?(P278)

前处理:土壤样品组分复杂,污染组分含量低,并且处于固体状态。在测定之前,往往需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欲测组分转变为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以及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土壤样品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前者主要用于元素的测定,后者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溶剂:有机溶剂,水和酸。

保存方法:对需要保存的土壤样品,要依据欲分析组分性质选择保存方法。风干土样存放于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无污染的样品库内,保存期通常为半年至一年。在保存期内,应定期检查样品存储状况,防止霉变,鼠害和土壤标签脱落等。用于测定挥发性和不稳定性组分的新鲜土样,将其放在玻璃瓶中,置于低于4℃的冰箱内存放,保存半个月。

19.超临界流萃取法(SFE)及其特点?

以超临界流气体(多用CO2)代替传统的有机溶剂,从基质中将所需成分萃取出来并实现分离叫超临界流体萃取。

特点:

①萃取产物是纯天然的,无有机溶剂和对产物和环境的影响。

②萃取速度快。

③尤其适用于对热稳定性能差的物质的萃取。

④转运费用廉价。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题目

环境监测复习题 一、问答题 ①环境污染物作用于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DNA),使之发生突变,导致先天性畸形。生殖细胞突变可遗传性, 环境污染物作用于体细胞,引起体细胞突变也可引起畸形,但无遗传性。 ②生殖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现染色体不离开现象,即在细胞分裂中期成对染色体彼此不分开,以致一个子细胞 多一个染色休,而另一个子细胞少一个染色体,从而造成发育缺陷。 ③核酸的合成过程受破坏而引起畸形。 ④母体正常代谢过程被破坏,使子代细胞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缺乏必需的物质,影响正常发育等等。 ①监视性监测,也叫常规监测和例行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环境质量监测:大气、水、噪声; 污染源监督监测: ②特定目的监测,也叫特例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排污收费、数据仲裁等; 考核验证监测:业务考核、上岗培训、验收监测等; 咨询服务监测: ③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 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 研制监测环境标准物质、制订统一监测分析方法、优化布点、采样等的研究; 国家标准是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标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对环境质量要求也不相同,各地工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构成污染的状况、类别、数量等都不相同;环境中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也不相同,完全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不适宜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水文气象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工业布局、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平衡,划分区域和质量等级,提出实现环境质量要求,同时增加或补充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当地主要污染物的项目及容许浓度,有助于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地方标准应该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地方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以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或因素)与人或生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随时间而变化,不具有法律效力。 环境质量标准:以环境质量基准为基础,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而制定的。她既有法律强制性,又可以根据技术、经济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变化而不断修改、补充。标准要定在最佳实用点上,既不能强调技术先进而使大多数企业难以达到,也不能强调可能迁就现有的落后生产技术与工艺设备。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从信息技术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分为: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了解) 5、环境监测分类: 按监测目的划分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研究性监测(也称科研监测) 6、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 7、环境污染的特点: 时间分布性 空间分布性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颉颃作用)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8、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9、环境监测技术: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10、优先污染物:有毒化学物种类繁多,人们不可能对每一种化学品都进行监测、实行控制,而只能有重点、针对性地对部分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控制。这就必须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11、优先监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12、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 (一)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 (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 (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 (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 Mn)CODMn 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 (1)测定意义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doc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 P1)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 评价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 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 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 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 2连续性 3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 P8) 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 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 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 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分类(P34) 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 P41-47)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 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 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 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 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重点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包括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对物理因子-----热、声、功、电磁辐射、振动及其放射性等的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的物理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和出现的各种反应和信息,如受害状况,生长发育,形态变化等测试的生物监测; 对区域,种群,群落的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的目的:(1)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5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2主动检测,3自动监测。 6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7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8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9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检测10国家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

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1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与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关系在执行方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12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行业排放标准优先执行。 13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14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较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将监测项目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第二类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16污染物形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端面和削减断面。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17. 18水样类型:(一)瞬时水样: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二)混合水样: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前者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在同一采样点等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体积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后者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所采水样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变化的混合 水样,即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水样 (三)综合水样: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水样 19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冷藏和冷冻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2:加入化学试剂保护法:(1)加入生物抑制剂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用一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 2 空白试验:又叫空白测量,是指用蒸馏水代替样品的测量。其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与实验测量完全相同。 3 静态配气法:是把一定量的气态或蒸汽态的原料气加入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再充入稀释气,混匀制得。 4 生物监测:①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定期、定点分析与测定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方法。 ②受到污染的生物,在生态生理和生化指标、污染物在体内的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和反应,利用这些变化来反映和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称为生物监测法P296 5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 ,简称API)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依据适当的分级质量浓度限值进行等标化,计算得到简单的量纲为一的指数,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 6 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如A 和A 0)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或20):N=10lg 0 A A 。分贝符号为“d B ”,它的量纲为一,在噪声测量中是很重要的参量。 7 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8 化学需氧量COD :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 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 为单位)表示。 9 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 10 简易监测:是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特点是:用比较简单的仪器或方法,便于在现场或野地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往往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即可完成,价格低廉。 11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12遥感监测:是应用探测仪器对远处目标物或现象进行观测,把目标物或现象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识别、分析,揭示某些特性及其变化,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目标物或现象的高度自动化检测手段。 13 突发事件:是指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且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害。或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计划或者认识范围以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潜在危害的一切事件。 14 环炉检测技术:是将样品滴于圆形滤纸的中央,以适当的溶剂冲洗滤纸中央的微量样品,借助于滤纸的毛细管效应,利用冲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淀、萃取或离子交换等作用,将样品中的待测组分选择性地洗出,并通过环炉加热而浓集在外圈,然后用适当的显色剂进行显色,从而达到分离和测定的目的。 15 质量控制图: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图是监测常规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控制分析数据在一定的精密度范围内,保证常规分析数据质量的有效方法。

环境监测第四版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 二、简答思考 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 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 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 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②、连续自动检测,数据传送与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发展很快,使得环境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目的: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一、环境监测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发展 1、被动监测

环境监测考试题库

环境监测考试题库 一、判断题(共50 题) 1、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考核由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样品分析三部分组成。(“ ) 2、空白试验是指除用纯水代替样品外,其它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均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过程,空白试验应与样品测定分开进行。 (X ) 3、配制溶液时为了安全,水要缓慢地加入浓酸或浓碱中,并不断搅拌,待溶液温度冷却到室温后,才能稀释到规定的体积。(X ) 4、工业废水样品应在企业的车间排放口采样。(X ) 5、测定PH 值的样品可放臵数天后进行测定,对其测定值无任何影响。(X ) 6、甲醛法测定大气中SO2时,当显色温度在20 °C±2 °C,比 色皿为lcm 时,要求试剂空白 液不应超过0.03 吸光度。(X ) 7、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砷时,所用锌粒的规格不需严格控制。(X ) 8、对含悬浮物的水样应分别单独定容采样,并全部用于测 定。(“) 9、风罩用于减少风致噪声的影响和保护传声器,故户外测 量时传声器应加戴风罩。(“) 10、在K2Cr2O7 法测定COD 的回流过程中,若溶液颜色变绿,说明水样的COD 适中,可继续进行实验。(X ) 11、水样采集后,立即经0.45卩m滤膜过滤,其滤液消解供

可溶性正磷酸盐的测定。(“) 12、在冬天气温较低,一般采集的较清洁地面水的溶解氧, 往往是过饱和的,这时无须处理就可立即进行BOD5 测定。(X ) 13、如果水样中不存在干扰物时,测定挥发性酚的预蒸馏操作可以省略。( X ) 14、测定挥发酚的NH3-NH4Cl 缓冲液的pH 值不在10.0 ± 0.2 范围内,可用HCl 或NaOH 调节。( X ) 15 、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应带回实验室再固定。( X ) 16、一类污染物应在企业的车间排放口采样。(V ) 17 、pH 标准溶液在冷暗处可长期保存。( X ) 18、总不可过滤固体物质通常在100 °C度下烘干。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005g 。( X ) 19、测定水中悬浮物,通常采用滤膜的孔径为0.45卩m ( V ) 20、水样为淡粉色时,可使用铂钴比色法测定色度。( X ) 21 、测定水样浊度超过100 度时,可酌情少取,用水稀释到50.0ml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V ) 22、硫酸肼有毒、致癌! 使用时应注意。( V ) 23 、测定水中砷时,在加酸消解破坏有机物的过程中,溶液如变黑产生正干扰。( X ) 24、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砷时,锌粒的规格对测定无影响。( X ) 25、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时,硫酸浓度一般控制在 0.5?0.3mol/L(1/2H2S04) ,酸度高时,显色快,但不稳定。

最新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

《环境监测分析》期末考试试卷(B卷) 学院: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10分) 1.综合水样; 2. 等速采样; 3.硫酸盐化速率; 4.土壤单项污染指数 二、问答题(共50分) 1.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有什么区别?二者在数量上有何关系?为什么?(9分) 2.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实用于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9分) 3.比较重量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和非色散红外吸收法三种测定水中石油类物质的原理和优缺点。(9分) 4. 常用哪些方法提取生物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脂肪提取器提取法有何优点?(8分) 5. 有一地势平坦的田块,由于用污水灌溉,土壤被铅、汞和苯并(a)芘污染,试设计一个监测方案,包括布设监测点、采集土样、土样制备和预处理,以及选择分析测定方法。(15分) 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监测某水样的BOD5时,采用稀释法测定数据为:水样在培养前溶解氧浓度是4.73mg/L;水样在培养后溶解氧浓度是 2.16mg/L;取原水样100mL加稀释水至1000mL。稀释水在培养前溶解氧浓度是0.12mg/L;稀释水样在培养后溶解氧浓度是0.04mg/L,求水样的BOD5为多少? 2. 监测某采样点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时,用装有5 mL吸收液的筛板式吸收管采样,采样流量为0.30 L/min,采样时间为60 min,采样后用光度法测定并计算得知全部吸收液中含2.0μg NO2,已知采样点的温度为5℃,大气压为100 Kpa,求大气中二氧化氮的浓度。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第二章 2. 答:监测方案的制定:收集基础资料;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 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至少布设三个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1)对照断面: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2)控制断面: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500—1000 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 水质的影响。 (3)削减断面:布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 米以外处,了解 河段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当水面宽≤ 50m 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 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 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 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 时,只在水面下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 时,在1/2 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 时,在水面下和河底以上 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 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处、河底以 上处及1/2 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 答:(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 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 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答: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 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 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 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 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6.答:预处理方案: 取一份水样,加适量的硫酸和5%的高锰酸钾溶液,混均加热煮沸、冷却,滴 加盐酸羟胺溶液破坏过量的高锰酸钾,加适量的EDTA 掩蔽铜等共存离子的干扰, 再加入双硫腙试剂,可以测定汞。 另取一份水样,加硫酸和硝酸溶液消解后,分成几份,分别加新亚铜灵试剂, 用分光光度法测铜的含量;加双硫腙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铅的含量。 另取一份水样,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常压蒸馏,蒸馏液用氨基安替吡林分光光 度法测定酚 8. 答: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挥发酚时,如果含量低, 则经预蒸馏分离后,需再用三氯甲烷萃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六六六、DDT 时, 需用石油醚萃取。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P1)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 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 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 2连续性 3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P8) 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分类(P34) 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P41-47)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 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对标准偏差的比值。 x s x t μ-= 三、测定结果的统计检验 t (Student )检验 有限次测定的统计假设检验,其实质是检验有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终极版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及公共卫生学等方法,间断或连续地测定代表环境 质量的指标数据,研究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监视环境质量变化的过程。 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监督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工程性监测监视性监测即常规监测,是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监测。是为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 状况 监督性监测,由其所辖监测部门依法对所辖地区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 定期监测的行为 特定目的监测:是为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分为:污染事故应急 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追踪性、持续性、生产性、执法性 环境监测的要求: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精密性。 监测方法要求的特点:监测数据的特点: 优先监测是指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国家级标准和地方性标准2个级别 我国环境标准依据其性质和功能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 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保护的其他标准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对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含全部技术和管理的活动和措 施 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其采样断面一般分为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 背景断面:原则上应设在水系源头处或未受污染的上游河段,若选定断面处于地球化学异常区,则要在异常区的上、下游分别设置;若有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则设在水土流失区的上游对照断面,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 控制断面:为确定特定污染源对水体的影响,评价污染状况,以控制污染物排放而设置的采

样断面。排污口下游 500?1000m处。由各控制断面所控制的纳污量不应小于该河段总纳污量的80%。 在各控制断面下游,若河段长度超过10km,还应设消减断面 消减断面:最后一排污口1500m以外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应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要求如下:⑴对流域或水系要设立背景断面、控制断面和入海口断面。⑵根据水体功能区设置监测 断面,同一水体功能区至少要设置1个监测断面⑶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排污口处⑷监 测断面力求与水文断面一致⑸监测断面的布设应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监测工作的实际状况和 需要⑹监测断面的设置数量,以最少的断面、垂线和测点取得代表性最好的监测数据⑺湖泊、水库通常只设置监测垂线 在一条宽80m、平均水深8m的主河道的控制断面上设置采样点,按要求至少设4个 水面宽垂线数水深采样点数水深分层情况采样点数 地下水监测项目:对不同用途的地下水还要选测一些特殊项目 水样采集注意事项:1)地表水质监测通常采集瞬时水样2)测DO、BOD和有机污染物等 项目时,水样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用水封口3)测定油类、BOD、DO、硫化物、 余氯、粪大肠菌群、悬浮物、放射性等项目,要单独采样 4 )测定油类的水样,应在水面至 30mm采集柱状水样,并单独采样,全部用于测定,并且采集瓶不能用采集的水样冲洗5)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的沉积物 6 )采集水样时,为防止金属沉淀,需要在水样中加入硝酸试 剂 污水水样的采集:当水深 >1m时,应在表层下1/4深度处采样;当水深<=1m 时,在水深的1/2处采 样。注意事项:1 )用样品容器直接采样时,必须用水样冲洗三次后再行采样。 但当水面有浮油时,采油的容器不能清洗2)采样时应注意除去水面的杂物、垃圾等3)用 于测定悬浮物、油类、BOD、硫化物、余氯等项目,必须单独定容采样,全部用于测定

环境监测第四版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 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 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 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 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②、连续自动检测,数据传送与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发展很快,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提高。 ③、小型便携式、简易快捷式的监测技术发展,使得环境监测能快速适应各种条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重点考点精选

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 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 备标准国家级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水体污染监测 (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之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当 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 就会造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2)水体污染类型:化学、(酸碱、有机物、无机物)、物理、生物 (3)设置采样断面: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质情况而设置。这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数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口下游雾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在流经特殊地区(如饮用水源地、风景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4)采样点位的确定:设置监测断面 后,应根据水面宽度确定断面上的采样 垂线,再根据采样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 采样垂线:对江、河水系,当水面宽 <=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度50~100m时,在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度>100m 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中泓及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采样点: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 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时,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上0.5m处以及1/2水深处。 2、洗涤:洗液、自来水、蒸馏水、水样。洗涤方法与监测项目有关。 3、水样的运输与保存 (1)水样运输注意:1为避免水样在运输过程择中震动、碰撞导致损失或玷污,将其装箱,并用泡沫塑料或纸条挤紧,在箱顶贴上标记。2需冷藏的样品,应采取冷保存的措施;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冻裂样品瓶 (2)水样的保存:各种水质的水样,从采集到分析测定的这段时间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的化学作用的影响,会引起水样某些物理参数以及化学组分的变化,不能及时运输或尽快分析时,则应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要求,放在性能稳定的材料制作的容器中,采取适宜的保存措施。 1、冷藏或冷冻法;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1)加入生物抑制剂(2)调节pH(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4、水样的预处理; 必要性:(1)含有悬浮物(2)成分复杂,干扰测定(3)待测组分含量低(4)待测成分形态各异 目的:消除干扰,满足测定要求 方法:1去掉悬浮物、2消解(湿式消解、干灰化) 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 合物。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 淀。 湿式消解法:1酸法:单酸(混酸)+ 氧化剂;2碱法:碱+氧化剂,(蒸干后, 水或稀碱溶解) 干灰分法:氧化剂为氧气,又称高温分 解法,不适合测定易挥发组分, 富集与分离:目的:清除干扰,提高测 定准确度和重现性。 常用方法:过滤、气提、顶空、蒸馏、 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共沉淀、 层析等 蒸馏:利用水样中各污染组分具有不同 的沸点而使其彼此分离 萃取:1、溶剂萃取法:基于物质在互 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进 行组分的分离与富集;2、固体萃取法 (SPE):水样中欲测组分与共存干扰 组分在固相萃取剂上作用力强弱不同, 使它们彼此分离。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吸附法:利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将水 样中的一种或数种组分吸附于表面,再 用适宜溶剂加热或吹气等方法将欲测 组分解吸,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 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 共沉淀法:系指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 在形成沉淀(载体)过程中,将共存的 某些痕量组分一起载带沉淀出来的现 象。 氧化还原电位:铂电极作为指示电极, 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与水样组 成原电池。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测 定; 原理: 试液(压缩空气/废液)雾滴(原 子化)气态原子,基态气态 原子,激发态 将含有待测元素的样品溶液通过原子 化系统喷成细雾,随载气进入火焰,在 火焰中解离成基态原子。 组成: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 检测系统。(填空题) 标准加入法:取四分相同体积的样品溶 液,从第二份起,按比例加入不同量的 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并稀释至相同的 体积。(外推曲线) (2)冷原子吸收光度法:测汞仪。(常 温,不需要原子化设备) (3)双硫腙分光光度法:在强碱性介 质中,铬离子与双硫腙反应,生成红色 螯合物(反应形式同汞),用三氯甲烷 萃取分离后,与518nm处测其吸光度, 用标准曲线法定量。其测定范围为 1~60ug/L 4、含氮化合物 氨氮:纳氏试剂光度法:在经絮凝沉淀 或蒸馏法预处理的水样中,加入碘化汞 和碘化钾的强碱溶液(纳氏试剂),则 与氨反应生成黄棕色胶态化合物,此颜 色在较宽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强烈吸收, 通常使用410nm~425nm范围波长光比 色定量。 滴定法:取一定体积的水样,将其pH 调至6.0~7.4加入氧化镁使呈微碱性, 加热蒸馏,释出的氨用硼酸溶液吸收。 取全部吸收液,以甲基红-亚甲蓝作为 指示剂,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绿色转 变成淡紫色,根据硫酸标准溶液消耗量 和水样体积计算氨氮含量。 亚硝酸盐氮:N-(1-柰基)-乙二胺分光 光度法:在pH为1.8+-0.3的酸性介质 中,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环酰胺反应, 生成重氮盐,再与N-(1-柰基)-乙二胺 偶合成红色染料,与540nm处进行比 色测定。 硝酸盐氮: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硝酸 盐在无水存在情况下与酚二磺酸反应, 生成硝基二磺酸酚,于碱性溶液中又生 成黄色的硝基酚二磺酸三钾盐。 5、溶解氧(5分大题) 原理: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 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 锰,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棕色沉淀。 加酸后,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并与碘离子 反应,释出游离碘。以淀粉作为指示剂, 用硫代硫酸钠滴定释出的碘,即可计算 出溶解氧的含量。 测定步骤:采样、溶解氧的固定(加 1ml硫酸锰,2ml碱性碘化钾,混合静 置待棕色沉淀降到瓶底)、碘析出(加 1.5ml硫酸,混合,放置)、滴定(取 1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锥形瓶,用硫 代硫酸钠滴定至淡黄,加1ml淀粉,继 续滴定至蓝色刚退去,记录硫代硫酸钠 的用量) 计算:DO=C*V硫代硫酸钠 *8*1000/100*f(c,硫代硫酸钠的浓 度。) 干扰以及消除:正干扰:Fe3+,NO2-、 叠氮化钠消除 负干扰:Fe2+,过量的高锰酸钾用草酸 褪色,KF除Fe3+ 6、有机污染物的测定(5分大题) (1)重络酸钾法CODcr:原理:在水 样中加入已知量的重络酸钾溶液,并在 强酸介质下以银盐作为催化剂,经沸腾 回流后,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用硫酸 亚铁铵溶液滴定水样中未被还原的重 络酸钾,由消耗的硫酸亚铁铵的量换算 成消耗氧的质量浓度(反应式如下) 颜色变化:消化:橙黄-黄或黄中带绿; 滴定:黄-蓝绿-红棕 适用性:0.25mol/l的重络酸钾溶液可 测定大于50mg/l的COD值,用 0.025mol/l重络酸钾溶液可测定 5~50mg/l的COD值,但准确度较差 注意事项:无机还原性物质如亚硝酸 盐、硫化物及二价铁盐将使结果增加, 将其需氧量作为水样的COD值的一部 分是可取的,氯离子是主要干扰。 计算:COD=(V o-Vt)*C*8*1000/V2 (C: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浓度、V o:空白 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溶液的体积、Vt水 样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溶液的体积、V2: 水样体积。) mol/l (2)、高锰酸指数法CODmn:颜色变化: 紫红-无-微红。自身指示剂高锰酸钾 (过量草酸钠) 适用性:CODmn<4.5mg/l。氯离子浓度 <300mg/l 轻度污染,且氯离子浓度较高时选用碱 性高锰酸钾,且测得结果碱法为酸法的 三分之二。 CODcr的氧化率高达90%,而CODmn 则为50% 10、生化需氧量,BOD5: 定义: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 物在水解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 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同时亦包括如 硫化物、亚铁等还原性无机物氧化所消 耗的氧量,但这部分通常很少。 阶段:第一阶段:含碳物质氧化阶段, 主要是含碳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 水;第二阶段:硝化阶段,主要是含氮 化合物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亚硝 酸盐和硝酸盐稀释水:加一定的营养物 质,使pH为7.2,BOD5<0.2mg/l 11、铬:测定方法:二苯碳酰二肼分光 光度法(5分大题) 六价铬:在酸性介质中,六价铬与二苯 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于 540nm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清洁水可 直接测定,色度不大的水样,可用丙酮 代替显色剂的空白水样作参比测定,对 浑浊、色度较深的水样,以氢氧化锌做 共沉淀剂调节pH为8~9除去 Cr3+,Fe3+,Cu2+,干扰物质为亚硫酸 盐、二价铁、等还原性物质和次氯酸盐 等氧化性物质。 总铬:在酸性溶液中,首先,将水样中 的三价铬用高锰酸钾氧化成六价铬,过 量的高锰酸钾用亚硝酸钠分解,过量的 亚硝酸钠用尿素分解;然后,加入二苯 碳酰二肼显色,于540nm处进行分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