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

领域有【BCD】

A.“子弹论”研究

B. “传播流”研究

C.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D. “使用与满足”研究

2.拉维斯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ACD】

A.环境检测功能

B. 文化娱乐功能

C. 社会协调功能

D.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美国学者赖特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ABCD】

A.环境检测

B. 解释与规定

C.社会化功能

D. 提供娱乐

4.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是【AC】

A. 经济学派

B. 发展学派

C. 批判学派

D. 文化学派

5. 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做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是【ABD】

A.对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研究

B. 1940年的“伊里调查”

C.“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

D.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议程设置”研究

6. 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AB】

A. “观点的公开市场”

B. 自我修正过程

C. 沉默的螺旋

D. 民主参与

7.“培养”理论为称为【ABD】

A. 培养分析

B. 教化分析

C. 媒介素养理论

D. 涵化分析

8. 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

A. 动态性

B. 序列性

C. 系统性

D. 结构性

9.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

A. 媒介即讯息

B. 媒介:人的延伸

C. 热媒介与冷媒介

D.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10.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发

展阶段【ABCD】

A. 口语传播阶段

B. 文字传播时

C. 印刷传播时代

D. 电子传播时代

11.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ABC】

A. 示现的媒介系统

B. 再现的媒介系统

C. 机器媒介系统

D. 电子媒介系统

12.根据D·麦奎尔1969年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调查,各类节目之间共

通的“满足”类型有【ABCD】

A. 心绪转换应用

B. 人际关系效用

C. 自我确认过程

D. 环境监测效用

13.D·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的主要理论有【ACD】

A. 常识理论

B. 培养分析理论

C. 现场理论

D. 社会科学理论

14.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作的传播效果研究额是【ABD】

A. 20世纪20年代的培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

B. 1940年的“伊里调查”

C.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

D. 20世纪40年代关于昼夜广播剧听众的调查研究

15.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是【AC】

A. “观点的公开市场”

B. 沉默的螺旋

C. “自我修正过程”

D. 民主参与

16.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学说,以下媒介当中属于“热媒介”的是【AC】

A. 书籍

B. 漫画

C. 广播

D. 电视

17.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有【ABC】

A. 文化研究

B. 政治经济学派

C.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D. 议程设置理论

18.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这些需求包括【ABCD】

A. 信息需求

B. 娱乐需求

C. 社会关系需求

D. 精神和心里需求

19.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

究领域有【BCD】

A. “强效果”研究

B. “传播流”研究

C.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D. “使用与满足”研究

20.下列著作当中是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的有【CD】

A.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B.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

C. 《人民的选择》

D. 《个人影响》

21.麦克卢汉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

A.媒介即讯息

B.媒介——人的延伸

C.热媒介与冷媒介

D.电子乌托邦

22.信源的可信性包含的要素有【AC】

A.传播者信誉

B.传播者身份

C.专业权威性

D.传播技巧

23.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指标包括【ABD】

A.生活阅历

B.社交性

C.表达能力

D.社会经济地位

2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ABC】

A.传播权

B.知晓权

C.传媒接近权

D.获益权

25.构成“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ABCD】

A.《个人影响》

B.《创新与普及》

C.《人民的选择》

D.《大众传播效果》

26.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结合对大众传播效果进行分类,分为

【ABCD】

A.短期非预期效果

B.长期预期效果

C.长期非预期效果

D.短期预期效果

27.“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以下几方面显示了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态

度【ABD】

A.社会经济地位

B.居住区域

C.教育程度D宗教信仰

28.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

A.动态性

B.序列性

C.系统性

D.结构性

29.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

领域出现了新的理论模式,包括【ABCD】

A.议程设置功能

B.沉默的螺旋

C.“知沟”研究

D.培养分析

30.在传播学研究中,有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分别是【ACD】

A.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B.作为使用者的受众

C.作为“市场”的受众

D.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31.下列属于控制分析中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有【ABCE】

A.广播电台

B.报社

C.电影制片厂

D.电视摄像

E.通讯社

32. 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ABCE】

A.选择性接触机制

B.媒介本身的特性

C.讯息内容

D.受众的规模

E.受众本身的性质

33.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

究领域有【ABE】

A.“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

B.“使用与满足”研究

C.子弹论

D.宏观效果理论

E.“传播流”研究

34. 美国学者P·J·蒂诺奇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因素以外,造

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ABCDE】

A.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B.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C.社交范围的差异

D.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E.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

35. 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

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ABDE】

A.拉扎斯菲尔德

B.拉斯韦尔

C.米德

D.卢因

E.霍夫兰

36. 传播学者库利“镜中我”的概念包含了【ABC】

A.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B.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C.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D.自己对自己的想象与期待

E.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37. 以下理论属于传播学宏观效果理论假说的是【BCD】

A.两级传播说

B.知沟假说

C.培养分析

D.议程设置说

E.有限效果论

38. 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指标包括【ABCD】

A.生活阅历

B.社交性

C.表达能力

D.社会经济地位

E.工作表现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

属活字排版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2.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是19世纪30年代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的事情是大众报

刊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新闻纸”向“观点纸”

的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运营的转变。

3.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媒介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中,英国和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

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制度,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采用的是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的制度,美国虽然主要采用私有企业制度,但规定实行特许制。

4.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分析的“IPP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

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5.英国学者P·戈尔丁关于传播效果的分类,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结合,将大

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6.英国传播学者D·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

论,它们是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7.“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

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8.人们可以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可信性包括两

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二是专业权威性。

9.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拉斯韦尔。他首次提出了购成传播

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人称之为“五W模式”的过程模式。10.传播权和知晓权的思想,起源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权在民和天赋

人权的学说,在现代社会已形成了普遍的人权和民主原则。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主要有: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12.如果说印刷传播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

制,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则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13.对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曾概括为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

传承功能等三个方面,而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指明了大众传播在以上三个方面之外还具有娱乐功能;而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则强调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等三种功能。

14.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5.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

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6.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当中,英国和日本的广播电视事业

采用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制度,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采用的是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的制度,意大利则有一种公私合营制度,美国虽然主要采用私有企业制度,

但规定实行特许制。

17.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

域有“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18.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19.“意见领袖”是拉扎斯非尔德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

20.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

传承功能。

21.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

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2.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

属活字排版印刷。

23.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优先式解读),二是

妥协式解读,三是反向解读(对抗式解读)。

24.传播学经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

25.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

系统和机器媒介系统这三类。

26.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这几个基本要素构

成的。

27.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

28.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

理学家G?H?米德。

29.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指出了大众传播的四个社会

功能: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30.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

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31.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

32.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主要

探讨大众传播与舆论形成的关系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1. 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

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2. “拟态环境”

也就是信息环境,它不是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 “媒介依存症”

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4. “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于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电子乌托邦的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的。

5. 施拉姆

传播学科的创立者、奠基人。(1分)最早在大学创办传播学研究所并主编传播学教材并开设学位课程。(1分)研究领域涉及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方面。(2分)也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1分)

6. 信息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3分)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1分)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1分)

7. 两级传播

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2分):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大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大众”。这就是两级传播。(3分)

8. “IPP指数”

“IPP指数”即政治既有倾向指数。(2分)所谓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3分)

9.拟态环境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0.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仪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11.把关人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12.子弹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有一种传播效果研究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又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3. 经验学派

指的是以经验性方法而非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3分)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2分)

14. 信息环境

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2分)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3分)

15. 人内传播

也叫做内向传播或自我传播,(1分)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2分)处理的结果转化为信息输出前的预备状态(2分)。

16.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2分)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3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如何解释“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2. 为什么说“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 社会责任的媒介规范理论有哪些原理原则?

4. 什么是媒介技术的数字化?新媒介的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社会意义

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

5.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应当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

(2)知晓:

(3)传媒接近权:

6. 简析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里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

提出的。(1分)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是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3分)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送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4分)总之,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2分)

7. 简述大众传媒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1)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2)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3)舆论导向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议程设置”作为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8. 简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1)传播者不但掌握传播工具和手段,而求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

(2)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收程度上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

(3)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含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的权威性,及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的资格。

9.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

诺依曼在论述“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中做了明确说明。在她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渡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10.“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发现,在人们做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意见领袖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11.简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把受众看做是大众传媒的市场,是一种普遍的受众观。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

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1.大众媒体是一种经营组织;2.大众媒体的产品或服务能满足消费者需求;3.媒体活动室市场活动,传媒机构之间的竞争对象自然是消费者。这一观点反应了传媒活动的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解释了受众作为消费者的行为特点。

12.简述受众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受众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它的主要观点有:1.受众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与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为受众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有自己的媒体;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体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体更符合社会理想。

13. 你是如何理解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这一观点的。

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2分)而是各个时代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2分)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2分)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2分)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2分)

14. 简述“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这两种传播技巧各自的利弊。

(1)“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2分),但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3分)(2)“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发言机会,可以“公平感”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2分),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效果。(3分)

15. 简析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1)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2)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3)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4)记者、编辑的个人判断只有在与传媒组织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发生实质性影响。

16. 简述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1)任何民众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3分)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2分)

(3)社会各阶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2分)

(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3分)

17. 简述“使用与满足”这一研究视角的重要意义。

“使用与满足”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1分)

(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的内容进行选择的能动活动,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3分).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子弹论”有重要作用(3分).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有助于矫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3分).

五、综合分析题(本题共30分)

1.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文学家W·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了人们的行为。40年代末,传播学者拉斯韦尔进一步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环境检测”功能。60年代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国际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这些观点都是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的环境认知活动的影响问题。试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联系实际,阐述舆论导向在大众传媒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答:首先要解释一下何谓舆论和舆论导向,所谓舆论就是公众意见,而舆论导向意味着运用舆论引导人们的意识,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由于媒介存在着宣传的组织目标,所以舆论导向是必须的,而传播学的研究又告诉我们舆论导向是可能的。

接下来要指出形成舆论导向必须首先构造受众对于环境的认知,而大众媒介的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视人们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而之所以大众媒介能够如此,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不再是主要依靠直接经验,而是基本依赖于媒介所创造出来的信息环境。媒介在创造信息环境的时候,是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将人们的注意力导向特定方向,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根据传播学的宏观效果研究,我们知道,媒介在这一方面极有效的,所以科恩会说在告诉读者想什么的方面,大众媒介是惊人成功的。

但是,舆论导向不只是在特定议题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它还要将社会公众的态度和价值观导向与社会管理者一致,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形成与维护,并且使社会成员按照管理者的意志行事,起到行为示范的效果。然而,媒介在这一方面,研究揭示了效果并不好,在告诉人们怎样想这一方面是不成功的。(运用传播流等有限效果理论)那么,媒介为了有效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该怎么做呢?媒介不应该把舆论导向当作一

个短期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众媒介首先是通过事实报道和提供娱乐的方式传达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的的传播内容,媒体的事实报道和娱乐节目已经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倾向,这些可以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塑造人们的社会观和现实观,从而让人们自觉地按照某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要求进行思考,自然得出和舆论导向一致的结论。(这部分要有培养理论说明)

最后,要强调指出无论媒介怎样运用各种方式的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但舆论导向的有效最终必须基于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容纳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声音。否则舆论导向就会沦为舆论操纵。而任何操纵纵然得逞于一时,却不可能得逞于永远。当媒介真实客观地创造出信息环境,并充分给予公众讨论公共问题的空间的时候,人们是可通过理性达到正确的共识,换言之,舆论导向的真义正在此处。2. 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早在1974年,N.卡茨曼就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信息沟”理论。请阐述“信息沟”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答:

“信息沟”的主要观点包括: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

每个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的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

信息优势。

(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以上四点每点5分,共20分)

“信息沟”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城乡和城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但在新传播媒介领域,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则是很明显的。(3分)另一方面,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个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3分)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3分)

3.“培养理论”的社会传播观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只有在此共识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大众传媒在形成“共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大众传播的案例,阐述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哪些独特优势?

答:

1.概述培养分析理论内涵

2.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

A.电视拥有众多的受众,时间最长

B.不需要印刷媒体所需要的识字能力

C.把视听手段结合起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

D.现代人丛幼年时代就与电视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时间和现实中的世界区别开来

E.电视广泛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部分

3.作用:无论多么重要的事件或问题,不经电视报道就难以被人认知;反之,微不足道的事情经过电视媒介的大肆渲染,也会成为重大事件。

4. 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国际报道的影响时曾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请结合大众传播的案例,阐述媒介的“议程设置”如何对信息环境的构建产生作用。答: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发现: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这就是“议程设置功能”假说。(8分)

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第一种机制称作“知觉模式”,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3分)第二种机制称作“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3分)第三种机制称作“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作的判断。(3分)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优先顺序”,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3分)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传播效果中认知、态度、行动这三个层面的认知阶段,揭示了传播媒介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性质。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反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10分)

传播学总论复习资料

1、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2、内向传播的主要环节(概念)

感觉: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作出反应

知觉:感觉的集合,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综合

表象:记忆中感觉的或知觉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知包括两个方面:外沿和内涵

判断:通过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思维活动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中和关系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3、符号的基本属性

第一符号的指代性

符号的指代性是指符号是指出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第二符号的社会共有性

符号包括符号形式和符号意义两方面。符号形式是指人们感官可以感知到得部分,如文字的字体、语言、图像等,符号意义是指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和概念。

一种符号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经历过历史的积累而创造、发展与丰富的因此符号具有社会性,是一定社会成员所共有的。

虽然符号式社会共有的,但是并非所有方面都是社会共有的。社会中人们共有的是符号的形式、符号的指说对象和符号的部分意义,而不是全部意义。

符号意义可分为表示性意义和内涵性意义

第三符号的发展性

人们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符号,人们旧的符号也在不断地被改造和淘汰。有的保持原有符号形式,但是赋予了新生的意义,有的包含了原有的意义,却更换了新的符号形式。

4、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代替语词

2.善于传播态度和情感

3.补充和强化语词

4.可以独立传达信息

5.可以辅助语言符号的传播,一方面可以加强和扩大语言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削弱或抵消语言传播的效果。

5、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的属性,又具有文化的属性

5.大众传播的过程属于单向性传播很强的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书)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整体或个人

2.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3.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

4.受众广泛、成分复杂

5.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6、拉斯韦尔五个“W”模式

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at channel)→对谁(Whom)→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7、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1.受众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大众传媒

2.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互动逐渐减少,而更多地与大众传媒交往。大众传播逐渐取代人际传播。

3.听众、观众和读者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在消失

4.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和文化渗透

8、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主张

1.大众传播不受政府控制,传播者具有传播的自由

2.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应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

3.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

9、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

3.正确舆论导向与监督的原则

4.真实性原则

5.党性原则

10、把关的原因

1.信息的差异性

2.传播者传播目的的差异性

3.受众的差异性

把关的过程及影响把关者的因素

把关过程:

①搜集信息②过滤信息③制作信息④传播信息

影响因素:

①政治、法律因素②经济因素③社会、文化因素④信息自身的因素⑤组织的自身的因素⑥技术因素⑦受众因素⑧传播者个人因素

11、大众传播的共通性

1.综合性:它们向社会传播的内容是综合的。就具体的媒介个体而言,它的内容日益专业话,而就整个媒介的内容体系而言,它们的综合性依旧,甚至有强化的趋势,因为越是专业化分工就越需要各专业媒介的社会整合。

2.公开性:大众传播的内容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因而它必然是公开的,不具有隐蔽性。不过传播目的不同,有时可以通过特殊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对公开性进行调整或强

化或淡化。

3.开放性:大众传播的内容是连续不断地进入与输入的,因而它是变化的、开放的系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适时变化调整。

4. 大众性:大众传播媒介面对的是大众,它传播的内容必然是以大众作为自己的诉求对象。因而传播内容在诉求点、诉求方式、诉求时间与空间等方面要适应大众的接收。当然,进入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的分众化趋势日见明显,其实这是就单个媒介的内容与对象而言,专业化必然导致分众化,但是即使是分众,分众群体也是具有大众的特征。

12、大众传播内容的范畴

1.低级趣味内容:不断触怒批评家,广泛传布并拥有广泛受众的内容,是这个系统的核心。

2.无争议内容:广泛传布并有广大受众,但媒介批评家很少议论的媒介内容。

3.高级趣味内容:有时得到广泛传布但并不一定拥有广泛受众的媒介内容。

13、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在观念上经历的三个基本发展阶段

1.节目的制播导向阶段:

早期阶段,那是传播内容——节目以传播者为中心节目产生出来便可以传播出去,无所谓受众及其他要素的介入。

2.节目的说服导向阶段较:

第一阶段的硬性生产与传播史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内容生产开始顾及受众,由于想要说服受众,所以传播者即节目生产者便创造出一些新的节目招数,以吸引受众。节目生产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增强,但是其支配者仍然是传播者。

3.节目的受众导向阶段:

由于传播市场饱和以受众为核心。传播者只是决定因素之一关心传播市场,关心受众是此阶段节目生产的首位工作。

14、施拉姆对媒介分析原则

1.它们所刺激的感官

2.反馈的机会

3.速度的控制

4.讯息代码

5.增殖的力量

6.保存信息的力量

7.克服弃取的力量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15、受众的特征

1.每种大众传媒的受众大都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由于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民族特征不同,在传播活动中显示了不同的特征。

2.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受到人际传播与社会联系的影响。

3.受众由成分复杂的一大批人构成,且不是一成不变的。

4.由于受众个人心理结构的差异,表现在对信息内容的选择、认知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5.由于传受双方的时间间隔,传者对受众的了解间接而笼统。

16、受众的权利

1.通过传播获知信息或称知情权

2.使用传媒进行交流的权利

3.受众享有讨论的权利

4.受众在受到新闻侵害时有要求补偿的权利

17、网络本体特征的分析

网络是通过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信息服务并由个人电脑收传的新型传媒。

网络传播的特征:

1.网络是视听合一的媒介

2.网络时效性强

3.网络保存性强选择性强

4.信息量大,传播内容丰富,获得信息便捷,传输成本低廉,兼容性强

网络传播手段:

网络是多种传播手段综合运用的媒介,包括画面、声音、文字版面、图片。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概论重点 最新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概念题 1.国际传播(湖南师大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8年研;南昌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南开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麦克布莱德报告(北邮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于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信息主权(兰州大学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9年研;山

西大学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重庆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4.“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上海财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阶段(北邮2009年研) 答:“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②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③从1984年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到现在。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旨在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新闻传播控制的行为,以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新闻传播不均衡、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既是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文化霸权(苏州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 答:文化霸权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

传媒2020年12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传媒2020年12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 核试题 1:文革后最早的电视广告是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播出的? A、雷达表广告 B、联想集团广告 C、茅台酒广告 D、参桂补酒广告 答案:D 2:梅尔文·德福勒认为,美国大众传播内容系统的核心是? A、低级趣味内容 B、高级趣味内容 C、无争议内容 D、无效果内容 答案:A 3:如果说“阳春白雪”通常指的是高雅文化,那么“下里巴人”则是? A、大众文化 B、小众文化 C、精英文化 D、传统文化 答案:A 4:最早的定期报纸出现在哪个国家? A、意大利

C、德国 D、美国 答案:C 5:下列人物中,哪位属于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物? A、希特勒 B、斯大林 C、弥尔顿 D、麦奎尔 答案:C 6:下列哪种媒介,具有极强的便携性和伴随性,同时受众门槛最低?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答案:B 7: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答案:D 8:美国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通过哪种媒介发表了“炉边谈话”?

B、杂志 C、广播 D、电视 答案:C 9:下列成语可用于形容大众文化的是? A、阳春白雪 B、下里巴人 C、引商刻羽 D、曲高和寡 答案:B 10:对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A、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 B、大众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倾向 C、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果 D、大众媒介改变态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答案:C 11:怀特认为,报纸编辑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是? A、运输者 B、传令官 C、把关人 D、舆论领袖 答案:C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过程及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见表4-1)★★

表4-1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考点二: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 它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5W模式”见表4-2。 表4-2 “5W模式”

图4-1 “5W 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一文中提出。香农—韦弗模式见表4-3。 表4-3 香农—韦弗模式 图4-2 香农—韦弗模式

考点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 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见表4-4。 表4-4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图4-3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见表4-5) 表4-5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111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 传播的定义

要点具体内容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见表1-2) 表1-2 信息

要点具体内容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 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

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 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 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②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a.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b.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概念题 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 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 相关试题: (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 (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 答:信宿即受传者。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信宿是相对于信源而言的。信宿是信息动态运行一个周期的最终环节。其功能是接收情报信息,并选择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直接或间接地为某一目的服务。信宿可以把信息资源转化为人类的巨大物质财富,在信息的再生产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巨大的反馈作用。 4.精神交往理论(华中师大2019年研) 答:精神交往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生产和交往两类。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关系性的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它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该理论启示我们在考察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时,应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唯物辩证关系。

传播学概论试题

传播学概论试题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 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 的观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是(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完整word版)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有两个要素a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B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因此传播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3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即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为能量,物质,信息。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传播基本类型)-自我人际组织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a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1.加速度发展的趋势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b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C传播是经济与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6学习传播学意义:一般意义 a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b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指导推进实际工作。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7广告学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A广告传播理论是广告活动全面性的理论指导 B有助于广告人面对环境的挑战 C为制定广告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符号★★★ 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 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不仅仅是提出了信息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传播与信息 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 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联系与区别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联系(相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