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2011年第4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4,2011

第38卷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Vol.38

(总第197期)(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197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张海燕

王忠云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是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价

值主要从地域性差异、文化气质差异和服务个性三个方面体现。重点在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模型,并基于此确定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对策。

〔关键词〕

产业融合;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中图分类号〕F1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11)04-0017-07

〔收稿日期〕2011-03-28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0-),女,甘肃兰州人,吉首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

王忠云(1986-),男,湖南常德人,吉首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X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大湘西文化旅游品牌建

设研究”(2010JD3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湘财教【200870】)。

一、引言

产业融合现象最早出现在信息通讯领域,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打破产业边界,实现融合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便属此范畴。在国外,学者们在探讨民族文化旅游时大多使用“文化旅游”这个概念。文化旅游这一专用概念最早由Mclntosh (1977)提出,而Smith (1977)主编的《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则标志着西方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J.Jafari (1977)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围绕旅游者的量化标准、文化特征及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来界定文化旅游的概念;Harvey (1989)、Zukin (1991)、Britton (1991)认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各地区的政府、群体为了使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区别而采用的一种发展战略;Reinhard Bachleitner (1999)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开发出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艺术、戏剧等

一切文化旅游活动;Hughes.H.Arts (2000)认为当代旅游业发展趋势是由突出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向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精神娱乐效益转变;Yuko Aoyama (2007)认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等。国内学者则从多个角度对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向延振(2002)提出了把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成为旅游产业优势的观点,并指出增添文化含量将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郑岩、李昕、杨琨(2004)指出文化旅游作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旅游产品,在弘扬民族文化,展现地方风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梁振(2005)指出通过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三种基本模式:集锦式、原生态式和主题式;刘训华、王兆峰(2008)从产权的视角,分析了保护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持续发展的作用;王毅(2009)以大湘西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问题进行

7

1

了探讨等。这些研究成果无疑证实了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然趋势。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出于地域文化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民族地区的一个战略选择。随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已成为民族文化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品牌除了聚合效应、衍生效应、带动效应外,还具有磁场、衍生、宣传、放大等效应。新产品能够凭借品牌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品牌能够对新产品带来明显的区隔意义,称为“品牌杠杆力”,[1]这对于新兴产业也是适用的。由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强化品牌个性来体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差异、凸显竞争优势的空间是很大的,品牌是驱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如何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如何将景区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与品牌传播方法相结合,如何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过程中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并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

核心价值构成

美国市场营销学会(1960)将品牌定义为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品牌的含义包括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及用户六个层次,在此笔者借用这六个层次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加以说明:(1)属性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为旅游者提供的基本效用,也就是使用价值,如高质量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优质的服务、丰富的民族文化体验等,虽然品牌的层次高于产品,但是品牌是以产品为基础,通过产品来体现价值的;(2)文化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灵魂,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支撑着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了所代表文化的独特魅力;(3)民族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体现民族个性而加深与旅游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4)旅游者购买某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后将得到其功能利益和情感利益,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属性要转化为功能性或情感性利益以得到旅游者的认可;(5)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核心价值是吸引旅游者前来的最根本原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要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产品本身能够提供的利益来实现其价值;(6)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体现在品牌与旅游者的关系中,争取到旅游者的认同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成功的关键。根据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剖析,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是其核心部分,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一切价值活动都围绕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而展开,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演绎。

唯有独特的东西才能被旅游者从众多相似的信息中注意和感知,[2]差异性反映了旅游者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因而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必须通过寻找其差异性来实现。这种差异性就是指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独特性,包括自然地理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三者的融合形成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独特性。也就是说,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不仅来源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更强调的是基于当地民族文化精髓的品牌精神和价值主张。

(1)理性价值是旅游消费者通过其在整个消费过程所接触到的各种要素而形成的对旅游地的直接价值的评价,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地理特性,从而显示其差异性。从这一角度来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主要是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也就是最直接的旅游吸引物,如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民居建筑、民族工艺品等都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其最大特点在于它们无限多样的展现形态,包括其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静态美等,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形成的是一种显性的视觉感知。由这些资源和产品传达出的独特性、唯一性和稀缺性,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特色性优势,体现了其独特吸引力。

(2)象征性价值是指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品牌个性,所谓品牌个性是企业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风格而产生的区别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品牌特质,是品牌独特性的表现。品牌个性的建立能够帮助旅游目的地很快被旅游者认出,并牢牢记住,为品牌的建立和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品牌

81

个性是品牌文化的集中表现,有什么样的品牌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牌个性,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而言,其品牌个性塑造的核心就是要凸显民族地区的文化气质差异,即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由于大多数的景区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性,那么民族文化旅游要体现其差异性,更要深度挖掘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旅游地的特色中。在设计文化性方面的形象识别和表现手法时,还要体现出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元素。

(3)感性价值是旅游者对民族文化旅游地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的整体感受和评价。在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和民俗风情,这对旅游者来说具有一种新奇感,易被认同和便于参与,亲身体验异地民族民俗文化特征,成为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最明显的一大特色。丰富的参与体验感知,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缤纷多彩、独特的旅游形态。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游客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常常比景区的风光景致、文化内涵还更能影响其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景区服务在标准化基础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差别是一种优势。“非标准化往往才是人们对服务的期望。因此对服务企业而言能够提供有别于他人的服务就代表着自己具有一种优势”。[3]旅游者在民族文化旅游地获得的服务感受若是能与其预期相符,甚至大于他们的预期,这自然就能达到游客满意,最终导向品牌忠诚。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向消费者承诺的核心利益,它代表着品牌对消费者的终极意义和独特价值,是一个品牌最独一无二且最有价值的精髓之所在。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而言,品牌核心价值是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终极追求,是民族文化旅游营销传播活动的中心,并在根本上决定了该品牌体系的独特性、识别性、不可复制性和吸引力。

三、产业融合视角下民族文化

旅游品牌的构建

品牌建构是形成品牌的过程。这一过程解决了有无品牌的问题,品牌适宜性与准确性的问题,同时品牌建构完成了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与特色的突出。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诸多要素,而各个要素又包含于一定的子系统中,需要系统规划。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系统可归纳为品牌定位、品牌设计与开发、品牌营销和品牌管理四个方面,但整个构建过程不是单向有序进行的,其中品牌管理贯穿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始终,另外,构建过程中还暗含了品牌的再定位、再开发、不间断的营销和管理等反复的行为过程。以各个子系统为线索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品牌构建的基础和灵魂,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其定位战略在多大程度上击中了旅游者的心灵。[4]Stanley Plog (2004)对定位的解释是:定位就是确定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品质,从而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现其有别于竞争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内含利益)。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定位的作用就在于寻找和选定能体现差异化的品牌核心个性的目的地特有品质,既要彰显民族文化旅游地的景观特色,更要展现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为有效影响游客的决策倾向提供依据。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必须将民族地区的发展理念、文化和价值联系起来,在进行定位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进行定位的物质基础,自然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底色,能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核心能力,是区域间旅游竞争的基础。客源市场是进行定位的主导因素,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欲望、需求结构及变动是不同的,既然定位是要找到民族文化旅游在目标旅游者心目中的位置,因而要重视客源市场的分析,以期使品牌定位能与旅游者相符合,得到旅游者的认可。竞争环境分析是进行定位的依据,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和地区特色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进而影响区域产业规模、价值收益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

在综合分析宏观和微观发展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客源市场规模和特征,同时对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条件进行

91

图1产业融合视角下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模型

评价,提出对目的地核心价值的多个备选方案,然后通过专家评审和社会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目的地的核心价值,进而明确品牌定位,这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定位的一般过程。但在产业融合视角下,还需对原有旅游品牌进行重新定位,以使它们符合民族文化旅游的主题。

(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设计与开发

景区的品牌设计是品牌形象的塑造,它将品牌的核心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形成对品牌所包含的文化和理念的认知。[5]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立不仅需要特色显著的名称、文化突出的内容,更需要鲜明有力、稳定易辨的品牌形象。即通过名称、标志和口号等表现元素去有效地反映和强化品牌定位所确定下来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核心价值,使得这些价值在品牌传播过程中能够被迅速、充分地了解和记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设计由听觉要素、视觉要素、心理感知要素和综合感知要素四个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系统(见图2),这些要素决定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能否被旅游者识别、认知以及认知的程度。

在确定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之后,就要围绕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开发,以构成品牌形象的要素。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中,民族文化和资源通常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代表民族文化旅游地的独有特色,这些特色在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激发起强烈的情感纽带。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不是各种资源要素的简单聚集,而是相互依存的各个要素合力集成的价值系统,由此,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还取决于品牌支撑要素的整体协同效应,这些要素包括文化旅游企业、政府部门、文化旅游服务人员、目的地居民、旅游环境等。

(三)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营销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传播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介向旅游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者)传递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信息,从而使他们了解和信赖民族旅游地的旅游产品,提高对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在头脑中留下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鲜明印象,最终提高民族文化旅游的竞争力、扩大客源市场。图3说明的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通过传播使其与旅游者产生共鸣,从而使现有旅游者影响潜在旅游者,最终实现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认同和忠诚的过程,同时

02

图2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设计与开发系统

图3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传播过程

也是旅游者的品牌体验从认知层到情感层,再到关系层,形成亲密的“品牌—顾客”关系,最后形成品牌忠诚的过程。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传播可通过整合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方式实现,具体而言,可选择广告、公共关系、印刷材料、行业展销、人员促销、销售推广、以民族文化旅游企业为代表的分销渠道等大量营销手段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持久性和统一性的沟通宣传。

(四)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的目的在于维系品牌塑造系统的正常运转,不断升级、壮大品牌实力,使品牌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6]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管理贯穿于品牌构建的全过程,涉及处理品牌经营中的各种反馈,根据市场反馈对先前创立的品牌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品牌再次投入市场,跟踪修正品牌的营销,积极收集各种新的市场反馈,进一步修正品牌,然后再使这一过程得以良性循环。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维护是品牌管理中的

评估、反馈和控制阶段,其核心是协调和统一旅游者、民族文化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认知,即根据旅游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强化、维护、延伸或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以及其战略目标,并运用有效的手段、措施保证品牌形象的塑造、传播及其战略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商标的保护也是品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不合理的文化旅游产权制度进行重构,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名称、品牌产品、品牌标志、商标和企业传递形象等实施知识产权保护。[7]

品牌保护主要是从知识产权的角度,以注册商标、注册联合商标和注册防御商标为补充,保护旅游景区的品牌资产,对侵犯品牌知识产权的行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这不仅能够保护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创造的无形资产,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法律手段上保证了该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专有品牌的建立,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1

2

的健康发展。

四、产业融合视角下民族文化

旅游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打好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基础

产业融合是产业价值链和资源的整合过程,能增强品牌价值。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但可为各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且两者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型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更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体验经济时代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因此,有必要转变经营观念,从单一的“民族文化业”经营角度或“旅游业”角度的经营理念中挣脱出来,逐步形成适应市场形式的新观念,致力于民族文化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形成统一的、专业的、运作高效的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向文化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另外,还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依托网络技术为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提供集“资讯、交流、营销、商务、撮合交易”五位一体的产业联合发展平台,整合高质量、高品质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直接合作机会。在完善的产业融合互动机制下,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将为其品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挖掘文化内涵,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

旅游的本质是追求奇异,追求与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不同的感受和观感,是旅游者寻找和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因此,在塑造品牌形象时,应主要坚持特色性原则,只有具备自己鲜明的形象特色,才能既便于旅游者认识,又便于利用特色在竞争中取胜。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地区,在塑造民族文化旅游形象时,要深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根据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挖掘内容,并根据其地域特点进行整体包装、提升和推广,通过无形资产的增值带动有形资产的升值,从而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整体价值。如民族节庆活动是民族地区以宗教、传统艺术等文化背景为依托,在其他相关行业配合下,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而举行的固定或非固定的盛大庆典活动,展现的是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习俗和人文精神,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营造的功能。通过组织民族节庆活动,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是深刻挖掘和创新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形象,增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文化价值个性。

(三)企业联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塑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

旅游产品和服务是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核心载体,若没有良好的旅游产品和完善的服务支持,品牌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创新旅游产品和完善旅游服务,创造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形象,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实际吸引力。从产业融合的角度讲,就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的优势,通过资源、技术、手段等的互补,联合开发具有品牌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那么企业就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围绕这六大要素来进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具体来讲,“吃”的开发实际上就是民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立足于本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代表性风味的特色餐饮食品和系列风味食品,以满足游客需要。“住”的开发就是对民族地区传统民居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主要体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无论是建筑式样还是内部设施上,都要体现出民族的生活特色。“行”的开发可以对民族地区具有特色的交通工具进行开发,如搭乘蒙古族勒勒车、骑马游览等。“游”的开发就是改变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可以开发典型的民族村寨,建设一些展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园、博物馆等。“购”的开发就是生产和提供为旅游者所喜爱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如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等,游客购买后可以作为有纪念意义的收藏品或居家装饰的艺术品,这给游客带来无穷的民族文化内涵回味。“娱”的开发,可以结合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这一特色优势开发新的吸引游客参与型的娱乐性旅游项目,如举办一些民族歌舞篝火晚会,其中穿插具有民族民俗的对歌、猜谜、祝酒等活动,举办游客参与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等。这些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都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

22

(四)借助产业融合运作的有效模式,推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对于一个品牌,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将其推广,使消费群体都知道有这样的品牌,这个品牌都包含着什么样的信息。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产业,它也需要宣传和包装,才能在旅游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推广需要广泛的市场基础和多元的营销渠道,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可以借助产业融合运作的有效模式来进行宣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旅游圈吸引模式。这是一种集约化的经营开发模式,是指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协作区域,对区域内的文化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和集约包装,其最终发展目标是本文化旅游圈内交通和通讯联系网络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旅游经济发展均衡化、旅游接待规范化等,这种模式可以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集中展示给游客。第二,项目开发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是将特有的文化精品资源和相关文化以及可以借助的其他旅游元素进行整合,通过创新策划,设计包装成文化内涵深厚,震撼力、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的文化艺术项目,向游客集中展示文化旅游项目或服务所释放出的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魅力,以此提高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民族文化旅游节庆与会展推广模式。利用传统的民族节日在旅游景区内开展大型的节庆活动,同时开展会展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节日+会展模式,这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的有效方式。节庆、会展活动可以将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服务、娱乐、背景、人力等要素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和整合,营造与平常迥异而浓厚的旅游氛围,其成功举办能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还能引起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参考文献〕

〔1〕何佳讯.品牌形象策划———透视品牌经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徐栖玲,陈宏巨.试论旅游服务品牌及其创建[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4〕曲颖,李天元.基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过程的定位主题口号评价———以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01).

〔5〕朱强华,张振超.旅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型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6〕赖坤,张鼎灵.“两山一湖”格局下宣城旅游品牌塑造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

〔7〕王兆峰,杨琴.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01).

Research of Establishing Ethnic Tourist Products

Brand i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View

ZHANG Haiyan,WANG Zhongyun

(Jishou University,Jishou416000)

[Abstract]Establishing ethnic tourist products brand is a significant countermeasure to improv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Its core value mainly embodies from three aspects:regional discrepancy,cultural ethos discrepancy and service difference.The key point of implementation lies in establishing ethnic cultural tourist product brand model from industrial integration view.Based on this,the countermeasure of establishing ethnic cultural tourist product brand should be setup.

[Key words]industrial integration;ethnic cultural product;brand establishing

〔责任编辑李红雨〕

3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1章项目概况 (4) 1.1 项目名称 (4) 1.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4) 1.2.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4) 1.2.2 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5) 1.2.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6) 1.2.4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7) 1.3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7) 1.4 项目建设期 (8) 1.5 项目执行机构 (8)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8) 2.1.1 项目建设背景 (8) 2.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8) 2.1.3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10) 2.2 项目创新 (11) 2.2.1 项目建设理念创新 (11) 2.2.2 项目建设技术路径创新 (11) 2.2.3 项目融资机制创新 (11) 2.3 项目的效果及示范作用 (12) 2.3.1 项目预期效果 (12) 2.3.2 项目示范作用 (12)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 (12) 3.1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2) 3.1.1国家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12) 3.1.2 项目区农民有热切期望 (13) 3.1.3 有成熟技术与人才队伍,劳力充足 (13) 3.2项目建设的不利因素 (13) —1—

3.4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方案 (15) 3.4.1项目建设名称 (15) 3.4.2项目建设目标 (15) 3.4.3项目建设地点 (15) 3.4.4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16) 3.4.4.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16) 3.4.4.2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18) 3.4.4.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19) 3.4.4.4 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20) 3. 5项目主要技术路线 (20) 3.6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21) 3.4.8产品方案 (22) 3.4.9建设期限 (23) 3.4.10技术保障措施 (23) 第4章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27) 4.1 投资估算 (27) 4.1.1基本建设投资 (27) 4.1.2建设期利息和承诺费 (27) 4.1.3流动资金估算 (27) 4.2 国内配套资金 (29) 4.3贷款规模及用途 (29) 第5章项目业主简况及实施组织安排 (30) 5.1 项目业主简要情况 (30) 5.1.1 项目农户 (30) 5.1.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0) 5.3 项目准备、实施组织安排 (33) 5.3.1项目领导小组 (34) 5.3.2项目管理联合办公室 (34) 5.3.3项目技术咨询委员会 (34) 第6章偿还及担保责任 (34) —2—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探究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民族众多,饮食文化也多种多样。饮食对于人类的日常生 活是很重要的一环,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自然也是“千锤百炼”,经历了各种 各样的影响和变化。民族性是饮食中很突出的一个特性,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 的民族,饮食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过,在后续的交流中,民族融合的出现 也对饮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融合;饮食文化;影响 引言 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强调物质、精神文化共同发展,并着力推动少数民族 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过程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 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并对推进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维护各民族团结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餐饮业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部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饮食类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所占的 比例进一步提高。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中,出现 了“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 艺等70多种制作技术。更多饮食类项目也出现在各地区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中。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对饮食文化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 论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民族饮食习俗文化有着独到的制作技术和深厚的文化 意蕴,应该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饮食不仅是食品,也是生活方式和 文化体验的一种体现,中国很多老字号餐饮酒店都保留着几道传统的、正宗的菜品,这些食品彰显了独特的品牌形象、蕴含着自身的饮食习俗文化。他还通过收 集文物和文献等,用照片、文字或者视频的方式将民族饮食及对应的习俗文化保 存下来,申请了专利或者成立专项基金对此加以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中国以行 业协会为主,以当地民族美食为纽带,联合相关餐饮企业建立了传统饮食产业化 基地,以促进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还有一些饮食产业基地在地方政府 的支持下建立并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产业集群。 2 民族饮食融合的主要途径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战乱、动荡、朝代更替等变化,中原是经济文化 发展相对发达的地方。周边的少数民族看到中原的蓬勃发展,自然会心之向往。 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上就有关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记载,这些少 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人一同生活,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他们为中原带去新的菜品、烹饪手段等。同时,他们也会受到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同理,在社会动荡 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也会朝着四周扩散,在少数民族区域与之一同生活时,也会 带去新的变化。正是在这种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民族融合,饮食文化自然 也随之受到影响。 3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内容 3.1 深入探究饮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伴随人类一直在发展演变的,是最能代表地方性、民族 性的文化。保护探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就很难实现民族饮 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内涵的了解,以更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请报告(项目识别)

附件: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结果规划贷款 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立 项 申 请 报 告 湖南省农委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第1章项目概况 (4) 1.1 项目名称 (4) 1.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4) 1.2.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4) 1.2.2 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5) 1.2.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6) 1.2.4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7) 1.3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7) 1.4 项目建设期 (7) 1.5 项目执行机构 (7)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7) 2.1.1 项目建设背景 (8) 2.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8) 2.1.3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9) 2.2 项目创新 (10) 2.2.1 项目建设理念创新 (10) 2.2.2 项目建设技术路径创新 (11) 2.2.3 项目融资机制创新 (11) 2.3 项目的效果及示范作用 (11) 2.3.1 项目预期效果 (11) 2.3.2 项目示范作用 (11)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 (12) 3.1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2) 3.1.1国家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12) 3.1.2 项目区农民有热切期望 (12) 3.1.3 有成熟技术与人才队伍,劳力充足 (12) —1—

3.2项目建设的不利因素 (13) 3.4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方案 (14) 3.4.1项目建设名称 (14) 3.4.2项目建设目标 (14) 3.4.3项目建设地点 (14) 3.4.4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14) 3.4.4.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15) 3.4.4.2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17) 3.4.4.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17) 3.4.4.4 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18) 3. 5项目主要技术路线 (19) 3.6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19) 3.4.8产品方案 (20) 3.4.9建设期限 (21) 3.4.10技术保障措施 (21) 第4章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24) 4.1 投资估算 (24) 4.1.1基本建设投资 (25) 4.1.2建设期利息和承诺费 (25) 4.1.3流动资金估算 (25) 4.2 国内配套资金 (26) 4.3贷款规模及用途 (26) 第5章项目业主简况及实施组织安排 (27) 5.1 项目业主简要情况 (27) 5.1.1 项目农户 (27) 5.1.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7) 5.3 项目准备、实施组织安排 (30) 5.3.1项目领导小组 (30) 5.3.2项目管理联合办公室 (30) 5.3.3项目技术咨询委员会 (31) —2—

产业融合视角下东郊记忆的旅游业态创新研究

产业融合视角下东郊记忆的旅游业态创新研究-旅游管理 产业融合视角下东郊记忆的旅游业态创新研究 贺轶宁刘旭昊黄馨淇 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产业融合与旅游业态的研究,分析了东郊记忆业态发展的困境,对东郊记忆的业态发展提出相应的战略发展,为东郊记忆旅游业态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业态的关系 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业态从本质上都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种创新。旅游行业间的融合催生了旅游业态的出现,旅游业态的发展又进一步深化了旅游产业的融合。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融合和旅游业态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等的发展,需要丰富多样的旅游业态来来满足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而旅游业态的创新,产业融合是产生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东郊记忆业态发展研究 (一)东郊记忆业态现状 东郊记忆园区引入了不同规模和风格的音乐现场演艺、酒吧、咖啡、影院、剧场等体验性业态,特色餐饮、酒店、礼品店等配套商业,还植入了“成都艺术超市”等关联艺术业态。形成七大业态业态,商务办公、演艺与展览、音乐培训、音乐主题零售、酒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化餐饮。 (二)东郊记忆业态发展困境 1、产业链短,业态要素培育不充分 东郊记忆旅游产业链条太短,导致旅游企业间联系不紧密、产业关联性不强、

相关要素业态培育不充分。同时,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增长方式粗放。例如园区内留声岁月咖啡馆与星空间咖啡馆,类似的咖啡馆近距离重复建设,打破了资源供需关系的平衡,导致市场的无理性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东郊记忆产业园区扶持力度不够,新业态发展受到限制 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产业间的融合化发展、旅游新业态的培育开发更是如此。东郊记忆缺乏专门的支持保障体系对旅游产业融合进行扶持,虽然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协调、推进旅游业的融合化发展,但与入驻企业间的交流不够,新型旅游业态无法在创业园区平台层面获得支持和鼓励。 3、高素质人才缺乏,旅游业态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东郊记忆园区管理层的不作为,导致园区内旅游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差,难以吸引行业高素质、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来东郊记忆园区发展,致使旅游新业态的培育和开发缺乏人力资源保障,对园区未来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旅游业态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没有后劲。 三、产业融合视角下东郊记忆旅游业态的创新 (一)东郊记忆业态创新的战略目标 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业态创新就是为了提高该地区旅游建设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东郊记忆的客源市场,实现区域经济效益。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东郊记忆园区内旅游业态资源也没有得到整合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郊记忆业态的发展建设。加大区域内业态的开发程度,鼓励业态创新,实现该区域内创新业态的建设与推动,建立东郊记忆创意园区,是东郊记忆业态创新的一大战略。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

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9888884.html, 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张锐 来源:《商情》2020年第09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力量的不断发展,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开始迅速蓬勃生长,很多人们习惯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开始倾向于乡村的旅游生活,乡村旅游成为了振兴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产业采用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的手段来吸引旅客,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和传承。本文从文旅融合的基本思想入手,分析文旅融合的实际意义以及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从旅游环境、活动、服务等方面给予一些思路。 【关键词】文旅融合 ;乡村旅游 ;发展研究 一、文旅融合的思想 (一)文旅融合的理论思想 文化是旅游的基础;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本身便是一种人们的文化活动,因此在旅游的过程中会产生和创造文化。在旅游活动中是不能脱离文化而生的,旅游传播文化、保护文化,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当地文化、融入当地风俗、了解当地特色是至关重要的,文化和旅游是如影随形的共同发展。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但是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却缺少途径和方式,旅游活动便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出处。旅游的原生性和本质都在强调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旅游不仅能够产生和创造文化还能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的综合性很强正好适合广泛内涵的文化形式。 (二)文旅融合的实际思想 我国旅游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升级和转型的重任,文旅融合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做法。首先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来增强旅游产品中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丰富的内涵可以吸引很多游客的到来;其次丰富文化的差异性还可以造就旅游产品的多种多样,一方面为各地的旅游胜地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增强加了旅游产品的种类,提供了更多的市场选择机会;最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行为在提升了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发挥了促进的作用,促进旅游事业中的竞争和发展。 二、文旅融合的意义 (一)打造旅游特色,增强旅游吸引力

依据-促进科技,金融及产业融合发展计划的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 实施意见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吉林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融合实施意见》等精神,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一)总体思路。 按照“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融合实施意见”的改革要求,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任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着力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形成科技与金融创新协同效应,吸引市内外、省内外以及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我市科技型企业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要求。

加快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支撑、政企紧密合作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的基础平台、政策体系和良好外部环境,带动社会资源竞相投入科技创新,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局面。要科技投融资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型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用奋斗业绩不断开创新时代吉林省全面振兴发展。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 (三)培育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设立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引导基金,按一定比例参股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社会投资机构等共同组建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基金和种子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滚动发展,为在孵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渠道。逐步设立科技孵化器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本地区联动方式,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成立科技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基金,扶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进一步支持民间资本开展科技创业服务厅融资机构投资,对投资于本地区孵化期、初创期企业的服务厅融资机构,按照投资额一定比例给予支持。 (四)设立服务厅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由服务厅融资机构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用于支持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加强对本地区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的金融扶持力度,综合采取创业投资、股权资助、信贷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绩效奖励等方式,支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2011年第4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4,2011 第38卷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Vol.38 (总第197期)(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197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张海燕 王忠云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是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价 值主要从地域性差异、文化气质差异和服务个性三个方面体现。重点在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模型,并基于此确定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对策。 〔关键词〕 产业融合;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中图分类号〕F1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11)04-0017-07 〔收稿日期〕2011-03-28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0-),女,甘肃兰州人,吉首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 王忠云(1986-),男,湖南常德人,吉首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X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大湘西文化旅游品牌建 设研究”(2010JD3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湘财教【200870】)。 一、引言 产业融合现象最早出现在信息通讯领域,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打破产业边界,实现融合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便属此范畴。在国外,学者们在探讨民族文化旅游时大多使用“文化旅游”这个概念。文化旅游这一专用概念最早由Mclntosh (1977)提出,而Smith (1977)主编的《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则标志着西方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J.Jafari (1977)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围绕旅游者的量化标准、文化特征及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来界定文化旅游的概念;Harvey (1989)、Zukin (1991)、Britton (1991)认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各地区的政府、群体为了使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区别而采用的一种发展战略;Reinhard Bachleitner (1999)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开发出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艺术、戏剧等 一切文化旅游活动;Hughes.H.Arts (2000)认为当代旅游业发展趋势是由突出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向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精神娱乐效益转变;Yuko Aoyama (2007)认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等。国内学者则从多个角度对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向延振(2002)提出了把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成为旅游产业优势的观点,并指出增添文化含量将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郑岩、李昕、杨琨(2004)指出文化旅游作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旅游产品,在弘扬民族文化,展现地方风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梁振(2005)指出通过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三种基本模式:集锦式、原生态式和主题式;刘训华、王兆峰(2008)从产权的视角,分析了保护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持续发展的作用;王毅(2009)以大湘西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问题进行 7 1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华夏”与“夷狄”之别 “华夏”指中原民族,又称诸夏。 “夷狄”则泛指周边少数民族。 区别“华夏”与“夷狄”的标准,既有地理因素和血缘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因素。中国:有城郭可守,有墟市可利,有田土可耕,赋税可纳,婚姻仕进可荣。 夷狄:无城郭无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生,全民擅骑射,勇猛剽悍。 二、中国历史上三次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高潮 游牧经济的脆弱与游牧民族的南迁。 第一次:汉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唐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次:唐----元代的民族融合,突厥、党项、女真、契丹、蒙古、色目人等民族的南迁 第三次:清朝满洲、蒙古族的大量南迁 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制朝仪 ,制礼仪,行汉服,改用汉语,南迁洛阳,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中国文化中的异族文化因子 1、作物和饮食方法: 葡萄:张骞从大宛带回,唐代,伊朗人和突厥人又把葡萄酒的酿制技术传入中国。菠菜:唐由波斯传入,又称为“波斯草”,中国道士用来克丹毒,还可“解酒毒”。石榴:又称“安石榴”,原产伊朗及其附近地区,唐代传入中国。 胡饭与春卷饼食(胡饼)乳酪萨其马(满语“sacima ”)涮羊肉 2、家具和坐姿 几案—桌椅;矮式—高式;席地而坐—垂足坐。 3、音乐舞蹈 宫廷音乐:隋唐宫廷乐舞对外族乐舞的吸收 中国乐器的主干来自外域:琵琶(伊兰语barbat),唢呐(波斯语surna)。 4、服饰 汉族服饰由“上衣下裙”到“上衣下裤”的演变 演变过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朝宫廷服饰—南北朝民间服饰——唐朝常服(对襟紧身上衣与裤子的结合)裤子,旗袍,马褂 5、语言与文字——现代汉语中的“胡言胡语” A、来自中亚和南亚各国的语言文字: 源于印度:“琉璃”出自梵文,源于波斯:“狮子”“琥珀”,源于西域:“葡萄”“苜蓿”,源于阿拉伯:鹦鹉又称“八哥”。 B、来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站”原指“管理驿站的人”,后为驿传的中转地和中途停靠点,如车站;“胡同”:原意为“水井”,后指街巷;“戈壁”:指“草木难生的地方”。 满语:“吉林”,满语意为“一带”;“蒙古包”的“包”是满语“家”、“屋”之意。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探究-最新范文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对旅游功能和旅游业态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旅游在传统休闲、观光和体验功能基础上,需要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以旅游与文创融合发展形成新资源,拓展旅游与文化产品的新市场。因此,本文着手分析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通过探讨旅游与文创产业的融合效应,发现二者深度互动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近些年,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迅速,成为城镇居民休闲放松、体验生态、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同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也开始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主要业态,将乡村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性开展新型旅游模式,是乡村旅游经济转型的大势所趋,有利于盘活农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形式,赋予乡村旅游新的生命

力和活力。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1.丰富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随着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紧凑的城市生活给人们生理和精神上均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焦虑的城市环境催生了人们追求慢生活的精神追求,这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放松与休闲的慢节奏生活的场所,有效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助力。但是,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旅游资源的利用相对较为单一,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递减,需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农村传统文化作为特色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一种创新,以文化创意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既挖掘了农村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又拓展了乡村旅游发展空间,丰富了乡村旅游资源种类,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2.创新乡村旅游模式,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经过了快速发展时期后,其单一的资源开发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关产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旅游业的跨界融合打破了原有旅游发展模式的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09T16:59:11.850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9年第1期作者:席武辉[导读]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是针对经济型社会表现出来的规律,这也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思路。 席武辉兰州航空工业职工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是针对经济型社会表现出来的规律,这也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思路。如果可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效融合,那么中国旅游业将迸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经济产业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产业融合随着社会文化活动的增加,节日庆祝、展览和会议等的活动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文化创意发展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探究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特色和传统底蕴。在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够更完美地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一、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实状况 在中国当前新常态经济的状况之下,经济产业的结构正处于不断转型的进程之中。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的人均收入也逐年增加,人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这样就推动了第三产业的需求和发展。旅游产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乡村旅游,新常态的背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就我村旅游发展的目前现状来说,经历过了早期的扩张发展之后,依然出现了发展瓶颈期,只是专注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投入,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开始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想要使得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现今的新常态仍然需要改革和优化。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就包括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就目前现状而言,推动这两者的融合发展已经具有了极为长远的影响意义。首先,文化创意的融合。能够使乡村旅游产业收获更多发展知识,融入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衍生出更多的周边产品和文化产品,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并且创意产业融合能够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发展根基就是生态环境,为了更好保护环境的资源,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在满足了当代人民娱乐文化的同时还要保障子孙后代的权益。把文化创意产业放入其中,有利于丰富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保护现在存在的生态资源,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提升文化资源利用率,可以更好地使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两者的互相融合也可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社会大众的需求已经逐渐向个性化和多样化转变,传统的旅游产业竞争已然十分激烈,为了更好地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率,需要不断地开拓思路,而文化创意产业则依赖于人的创新思路,两者互相融合则有助于促进发展模式的优化和转型。 三、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并发展 3.1 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乡村旅游的新空间 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是喜农家乐发展模式或者是古村镇形势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需要借助附近已然成型的旅游景区中消费者吸引力,真正调动‘衣食住行游购娱’的功能要素,满足中国民众群体体验乡村民情的观光需求。但是在新常态之下,加入更具有文化内涵的产业创意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空间。把文化空间和自然空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借助乡村的展览,节庆,庙会等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活动,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底蕴,这样就可以避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重复性和低层次,运用创新的思路来开发乡村旅游的衍生产品,可以更好满足乡村文化的需求。 3.2 民间文化艺术融入乡村旅游的价值内涵 乡村之中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民俗风情,并且还具有源远的传统文化底蕴,在这之中传统民间艺术成为了传统乡村文化的组成内容。民间手工艺术内容即为多样复杂,是当地民间生活的直接反映,其中可以包括物业,皮影,艺术,刺绣,陶瓷,剪纸微雕等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新常态之下,融入创意产业的发展,持续开发民间艺术活动的内涵,让传统区域的这些文化。成为乡村的旅游特色之一。与此同时,还要让他的发展成为乡村旅游重要增长点,让社会上的广大民众对民间的文化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在享受轻松旅游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比如我国大兴的黑陶工艺,不仅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还结合了文化创意产业,把黑头工艺演变成为当地浓郁的地方风俗特色,达到自身优秀品牌形象,确实避免中国乡村旅游重复性和低端式运行。保证乡村文化有效传承,提高乡村经济效益,提高乡村百姓的经济生活水平。 3.3 研究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结合的产业链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旅游文化的需求正逐年递增。乡村旅游正是中国旅游产业的分支之一,凭借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做主要吸引点。但是他的传统发展模式确实存在些许的局限性,大多都是凭借于自然生态的环境,缺少长远的发展体系,发展可持续性存在一定缺陷。目前文化产业创意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点,将其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可以实现融合发展,有利于构成一体化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在融入‘技术+文化+品牌+时尚’的产业特色,构筑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并且通过该局面可以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比如可以借助于乡村雅致自然风光,加入文化创意产业和民族风情的因素,开创出更具乡村特色的产业和文化品牌,比如民俗创意风光村,乡村客栈,新型乡村酒庄等实体产业园,都是文化品牌的一部分。并且基于这种拓展的文化品牌特色,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聚拢效应,铸就乡村特色文化地区,真正提供目前乡村旅游收入的来源单一问题。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互相融合,实际上,是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美丽的自然资源互相集合,铸就乡村旅游的新特色品牌,提取多个乡村地区的差异性和个性文化内容,促进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的共同发展,切实提高乡村地区旅游吸引力。 四、结束语 新时期时代背景,中国经济结构迫切需要持续的优化和调整,新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变目标。中国经济仍然面对巨大的改革,面对经济发展难题,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旅游不仅这些年最受欢迎消费方式,同样也促进经济的带动。但是如何能够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也变成了社会层面的关注点。把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实现中国乡村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探讨

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探讨 中共浦北县委党校陈贤东 【摘要】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是适应当今市场需求,推进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现代农村经济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以“旅游+”来引领农村经济产业融合,对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产生强力的拉动作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关键词】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转型 今天的城市高楼林立, 生活节奏紧张,人们生活空间日趋缩小,环境污染也在加速。节假日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也日益凸显。因此,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现代农村经济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产生强力的拉动作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一、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形势 (一)国外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兴旺发达 英、法、德、美、日、荷兰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通过政策支持

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方案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 实施方案 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开展XXX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申报工作的通知》(XXX农通[XXX]24号)文件精神,经筛选决定XXX县XXX街道作为XXX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其中XXX街道花红村作为项目核心示范区,镇辖其余村为辐射带动区。试点严格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原则,坚持以高山生态茶、精品水果为产业发展为基础,以“XXX县桂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以公司企业为龙头,农民为主体,以“园区+公司+村集体+农民”利益联结为纽带,不断创新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深入探索并构建“园区+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观光、农旅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因地制宜,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1.基本情况 1.1XXX县XXX街道的基本情况 XXX办事处地处XXX县县城东北部,东与XXX镇毗邻,东南、南邻XXX镇,西接XXX街道办事处、北接XXX街道办事处。境内为喀斯特地貌,地势呈东高西低倾斜,辖区面积4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3亩(水田1979亩,旱地3436亩),林地面积21.1 公顷,森林复盖率43.5%。辖8个行政村、4个社区、102个村(居)民组。总户数为13456户,

人口总数:53294人,农业人口:31862人,非农业人口:21432人,流动人口1485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60人。城镇化率40.2 %。居住着汉、穿青人、蔡家、白、仡佬、布依、彝、水、回、苗、蒙古等十多种民族。 办事处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电力设施完善,水利设施日趋齐备。城区内名胜古迹星落棋布,街道整洁,明清风格的古街古朴典雅,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适宜于发展旅游业。城乡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年度公用设施维护建设总投资为10.188万元,万人拥有医疗卫生床位19个,办事处管辖学校4所,有教师92人,学生2920人。自来水普及率为58%,城市道路硬化率为96%,城市公共汽车数量为10辆。 XXX县XXX街道办事处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平均海拔1319米。年平均温度15°C,年降雨量1580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光照充足,水源充沛,立体气候明显。 XXX县XXX街道办事处以山地为主,丘陵、盆地、河谷交错分布,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且气候温和,自然生态优越,蔬菜病虫害较少发生且容易防治。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三废”污染少,土壤和浇灌水中有害物质含量低,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具有大范围、大规模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潜力。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特色产业,旅游,养殖业等,名特产品:天麻,竹荪,砂锅等。

分析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

分析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分析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 郭柳剑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影视旅游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产业融合的趋势,由此可见从产业融合视角下对影视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影视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影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产业融合视角下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将产业融合与影视旅游发展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我国影视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引言 影视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如今,影视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时尚、前沿的专项旅游项目。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纷纷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因此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分析影视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不仅能够加快影视旅游业的产业融合速度,还能够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影视旅游的概述 所谓影视旅游在西方常常被成为电影引导旅游,它具体是指旅游的目的地曾经出现在荧屏上、电视中、影视中,促使旅游者更多的来到某地进行旅游。著名学者刘滨谊曾经明确的指出:“影视旅游的原因就是利用影视拍摄、演出、制作的全过程,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的一种过程。”对比国内外的影视旅游具体定义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影视和旅游都是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活动,两个概念能够互为补充,完美契合,从而为影视旅游下一个更加完整的定义:“影视旅游主要是指

由于影视著作、播映和模仿相关影视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例如:在影视旅游业发展中,影视外景地、影视基地都可以作为影视旅游业活动的项目。 三、产业融合的概述 产业融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由数字技术革命衍生的一种新型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直到20年9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为新型产业革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产业融合理念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在1994年美国学术论坛提出:“通过计算机、电信、以及电子信息的发展和传播,更多的产业融合项目得到空前的发展。”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融合实质上是一个动态互动交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是根据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这一条规律发展的。 (二)信息产业融合趋势加强,无论是电信行业、电视行业、广播行业、还是出版印刷行业,都属于信息产业融合的趋势和范畴,信息产业融合将音乐、视频、文件、照片等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进行信息传递。 (三)技术产业融合是根本,技术产业的创新,是很多新型产品融入其中,通过战略调整,将新产品、新服务供应到新的市场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长期以往企业边界消失,从而实现了产业融合。 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的特点 (一)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发展 从影视诞生开始,它就具备了吸引旅游者的功能,在影视发展的早期,这种吸引是没有意识的。例如:电影《庐山恋》对庐山的宣传,电影《西游记》对九寨沟的宣传等,这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不具有主动意识,人们也常常

文化融合的好处

文化融合的好处: 1、多元文化是美好生活的诉求Multi-cultural aspirations of a better life 2、你知道什么是文化融合吗?Do you know what is cultural integration ?文化融合就是学习、传播和综合运用各种优秀文化。Cultural integration is the study, dissemination and use of a variety of excellent culture 3、你知道海尔公司吗?它在实施自己的市场化战略时充分运用了中外的文化融合满足了不同类型的人们的不同需求Do you know Haier?Make full use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theimplementation of market strategy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eople.就这样,海尔步入了全球化战略阶段This entered the stage of the Haier globalization strategy 5、你喜欢肯德基吗?你喜欢吃面包吗?可是这些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一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刺激了中国的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个你不能否认。Do you like KFC?You like to eat bread? But these are the kind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but also greatly enriched the Chinese people's eating habits, to stimulate China'sconsumption, and promoting economic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