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备课

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备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备课(鲁教版)

第一部分语文教材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本册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其中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第二单元——以诚待人,第四单元——热爱生命、第五单元——战争中的孩子,第八单元——成长的故事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而第六单元——执着的追求,则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组课文。这册教材,由于课文篇幅长较长,在课文朗读和内容理解方面都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中高年级段的阶段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们把本册教材重新构建了8个板块,分别是:景物描写两个、人物描写两个、童话、散文、小说、应用文。

二、学段教学目标:

1、认识200个字,会写220个字。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略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正确运用逗号、句号、冒号、引号,初步学习分号的用法。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7.拓展课外阅读,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8. 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进行迁移和运用。

77

77

77

77

77

77

第一板块走尽千山万水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补充阅读:《泉城》《趵突泉》《海滨夏夜》《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经典背诵:外选古诗

教学时数:7

板块训练:1.积累优美词语,背诵精彩段落。

2.了解分号的用法,学习排比句式并试着运用。

3.进一步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学写导游词。

课时备课: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桂林山水》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77

2、积累优美的词句。

3、了解分号的用法,学习排比句式并试着运用。

教学准备:预习生字词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和多音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

第一组: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第二组:水平如镜红叶似火

1、搭配词语。

2、理解“波澜壮阔”“峰峦雄伟”(借助画面理解)

第三组: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1、出现了一个共同的字:“啊”。“啊”碰到不同的字读音不一样,j q时读a,v i时读“ya”。

2、读词语。

3、出示句子,读句子。

第四组:真秀啊真奇啊真险啊

1、自己读读,看看“啊”读那个音。奇读ya

2、U读wa n 读na

3、出示句子,读句子。

4、师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5、朗读二、三自然段。

二、理解本文的结构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77

2、读读第一、四自然段,想想这篇课文用了怎样的文章结构?(总——分——总)

三、学习新课,学习运用排比句式。

1.桂林山水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

2.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4. 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5、学习排比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

6. 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7. 练习背诵。

8、作者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泰山和香山呢?(对比)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8、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课文,想象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总结写法,仿写训练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漓江的水真美呀!课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然后用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最后还写了人的感受,你能找出课文当中这样的语句来吗?读一读,按这样的顺序进行仿写一种事物的特点。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

澜:重点指导右边,门里面是“柬”

77

瑕:形近字比较

峦:与“恋”比较

六、积累和运用

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和词语摘抄在自己的课堂记录本上。

课时备课:第二课时

课时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 学习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关注段与段之间自然的衔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读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1. 同学们,你们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色是怎样的?理解“溶洞、石钟乳、石笋”。

2.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三年级我们学过的一篇游记,还记得吗?

《颐和园》,学习游记,我们在欣赏景物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请你看看读课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了哪些景点?

3、在课文中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3. 交流。画出示意图。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朗读、感悟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77

3. 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 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

2. 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 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4. 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三)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四)小练笔,模仿着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记

四、拓展阅读

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从双龙洞到冰壶洞有石级。平时没有锻练,爬了三五十级就气呼呼的,两条腿一步重一步了,两旁的树木山石也无心看了。爬爬歇歇直到冰壶洞口,也没有数一共多少级,大概有三四百级吧。洞口不过小县城的城门那么大,进了洞就得往下走。沿着石壁凿成石级,一边架设木栏杆以防跌下去,跌下去可真不是玩儿的。工友提着汽油灯在前边引导,我留心脚下,踩稳一脚再挪动一脚,觉得往下走也不比向上爬轻松。

忽然听见水声了,再往下没有多少步,声音就非常之大,好像整个洞里充满了这轰轰的声音,真有逼人的气势。就看见一挂瀑布从石隙吐出来,吐出来的地方石势突出,所以瀑布全部悬空,上狭下宽,高大约十丈。身在一个不知道多么大的岩洞里,凭汽油灯的光平视这飞珠溅玉的形象,耳朵里只听见它的轰轰,脸上手上一阵阵地沾着飞来的细水滴,这是平生从未经历的境界,当时的感觉实在难以描述。

77

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这个比拟是工友说给我听的,听了他说的,抬头看瀑布,越看越有意味。这个比拟比较把石钟乳比做狮子和象之类,意境高得多了。

在那个位置上仰望,瀑布正承着洞口射进来的光,所以不须照灯,通体雪亮。所谓残星,其实是白色石钟乳的反光。

这个瀑布不象一般瀑布,底下没有潭,落到洞底就成伏流,是双龙洞泉水的上源。

课时备课:第三课时

课时内容:《七月的天山》

课时目标:

1.积累优美词语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 想一想作者写了游览时看到的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讨论。

小结写法:作者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物。在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其次要把移步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2.朗读课文,思考并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3.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4.第四自然段写野花时,用了排比句,找出来,读一读。

判断第四自然段中“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是否是排比句,说明理由,并把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5.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课时备课:第四课时

课时内容:《泉城》《趵突泉》《海滨夏夜》

课时目标:

朗读欣赏文章,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77

1.默读,看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泉?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小组内朗读比赛。

3.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描写的《趵突泉》一文更加令人神往,请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描写趵突泉美丽景色的句子。

4. 自由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5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交流句子,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6.自主阅读:《海滨夏夜》

海滨夏夜

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则又不停地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闪烁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课时备课:第五、六课时

课时内容:作文

课时目标:

用本板块学到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77

话引入:在假期,很多同学外出旅游了,有的同学虽然没有旅游,但是经常到我们的公园去玩,在旅游或者游览公园时,你都看到了什么美景?(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 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 梳理: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景物。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 典型性: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 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 要有一定的顺序

2. 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排比和比喻等表现手法;

3.语言优美,可以选用从教材中积累的词语。

五、拟定草稿。

六、修改。自己修改,同位互改。

七、全班修改。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再次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课时备课:第七课时

课时内容:《古诗两首》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说说古诗大意。

4.积累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准备:

77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读

请同学们阅读导语部分,看看导语部分提示了我们哪些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独坐敬亭山》

(一)释题目,简介作者

1.题目意思: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二)理解诗意

1.朗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诗意,思考后面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4.读诗,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寂寞孤独)

4.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5.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诵读、背诵古诗

1.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背诵

三、教学《望洞庭》

(一)简介作者,题目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我们学过他的作品《陋室铭》。

《望洞庭》是诗人在明月当空的夜晚,经过洞庭湖时,记下所见的景象。由此名为“望洞庭”

77

(二)理解诗意

1.朗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重点理解:

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中所用的比喻修辞手法。

(2)作者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展示古诗

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描写祖国山水风光的的古诗,来读一读。

五、拓展古诗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

1、出示课件:

2、朗读背诵

拓展古诗: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3《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只独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77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6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7《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77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9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第二板块人物描写

教学内容:《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

拓展阅读:《没了诚信,我一天也不会快乐》《人生开关》《救人的哈里森》77

教学课时:5课时

板块训练主题: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

课时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精湛、迷惑不解、教诲”等词语。多音字:据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4、关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揭示第二单元的学习主题

阅读“单元导读”,并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的主题和学习任务是什么?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拮据梦寐以求馈赠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惬意多音字:据

2. 指名轮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畅。

3.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

1. 探究: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难呢?文章又是怎么写出父亲“难”的表现的?圈画出有关语句。

2. 交流、探寻“难”的原因,读重点语句: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重点品读“拮据”)

(2)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重点品读“梦寐以求”)

3. 读重点词句,品析“难”的表现:

(1):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重点扣住描写神态的词“神情严肃”)

(2):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重点扣住描写动作的词:“赶”)

(3):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重点扣住“擦”字,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抉择之难。)

4.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一个人只要获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7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