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学习过程】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官渡之战

____年,____和____在_____进行决战。_____采取____、____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作用:____。

知识点2 赤壁之战

____年,____同____在____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____采纳部下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作用:____。

知识点3 三国鼎立

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废掉____帝,在____称帝,国号____。____年,_____在_____称帝,国号____,史称____。____年,___称吴王,后于____年在______称帝,国号____。

____年,____派将军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加强了____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____,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唯才是举;实行屯田

(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联军使用火攻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都是以少胜多;胜方都是指挥得当,败方都是骄傲轻敌;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

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史学家)

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周瑜

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

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材料二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材料三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你是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一政治格局的?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

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直击中考】

1.(2015·襄阳)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

B. 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2.(2015·郴州)阅读右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

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A.曹操洛阳

B.刘备成都

C.孙权建业

D.曹丕洛阳

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4.右边的示意图是

A.春秋争霸图

B.赤壁之战图

C.人口南迁图

D.三国鼎立图

5.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

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

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8.(2013·云南省昭通市)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

【学习过程】

【直击中考】

1—8 C D C D D C A C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

三国后期____实力增强,____年,____灭____。

___年,司马懿的孙子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___为都,史称____。他就是____。____年,西晋灭____,统一了全国。三国建立的顺序____、____、____。

三国灭亡的顺序____、____、____。

知识点2八王之乱

___恢复了西周的___制。____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____,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____”,影响:____、____。

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____、____、____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____和____,由西向东迁入____。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____和___,由北向南迁到____;而____迁到____、____及____。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____的____,总称为“____”。

4世纪后期,___族苻氏建立的____统一了____,皇帝____任用汉人____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还大力____,____。缓和了前秦境内____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

1.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

A.西晋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

2.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

A.司马懿B.司马炎

C.司马昭D.司马睿

3.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

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4.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知识点2八王之乱

5.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 A.石崇王恺斗富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七国之乱

6.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

7.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

的是( )

A.回族B.匈奴

C.蒙古D.女真

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8.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 A.氐族和羌族

B.鲜卑族和匈奴族

C.匈奴族和羯族

D.羌族和鲜卑族

9.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B.匈奴

C.氐族D.羯族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以上序号所代表的西晋时期内迁各民族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2)当时的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压迫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感知目标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概况(2)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3)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作用 过程与方法:(1)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2)形成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人口的南迁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 计安排 复备标注 复习过程一、本单元知识脉络讲解 1.曹操发展壮大的原因 2.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概况 3.三国的概况 4.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 5.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作用 6.北方人口的南迁、少数民族的内迁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科技 二、重点问题讲解 1.曹操壮大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招贤纳士,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3)实行屯田 (4)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2.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2.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4.南方社会安定 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利于发展的措施 3. 孝文帝改革 目的:便于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内容:(1)迁都:494年从洛阳迁到平城(2)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4.三次战役概况 时间交战双方特点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20年广东省中考历史复习考试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光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的激化下,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指的是( B)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2.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C)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下列政权中,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C) 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 A.①③⑤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了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C)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5.《晋书》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戎狄”最可能是( A) ①鲜卑族②氐族③女真族④蒙古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他著此书的目的是( D)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强调发展手工业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7.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美不胜收,书法名家也是不胜枚举。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的书法家是( A)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张旭8.唐代诗人杜甫的《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反映出( A) A.佛教文化的影响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北方人口的南迁 D.南朝建筑技术高超9.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D) A.历史剧《三国》 B.罗贯中《三国演义》 C.司马光《资治通鉴》 D.诸葛亮《出师表》 10.“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元宏’。”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B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回族的形成 D.唐蕃“和同为一家”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1分) 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1分)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3分)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1分)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以上探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1分) 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要积极引进人才;要积极引进新技术。(1分,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全国中考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题练习(选择题,含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2016?烟台)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论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官渡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辨析能力. 【解答】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故A项的推论是正确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B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故C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故选D. 2、(2016?聊城)“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州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从题干“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可知是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故选B. 3、(2016?菏泽)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解答】据题干框表关键信息“周瑜--曹操”“5万--20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可知是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 故选C 4、(2016?海南)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综合与测试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A B C D 2.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 5.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99 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 6.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纸币“交子”的出现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筒车的广泛应用 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10.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11.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 B.祖冲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12.《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A.天文学著作 B.医学著作 C.农学著作 D.数学著作 1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更迭”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应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4.小李在一次知识竞赛中,遇到一个难题,是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请你帮他作答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势力强盛,因此打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15.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A.恢复北方生产 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 17.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18.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圣才出品】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魏《新律》、西晋《泰始律》及北朝《齐律》的立法成就。 答:(1)《新律》的立法成就 《新律》虽属“删约旧科,傍采汉律”而成,但与汉代旧律相比,所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立法成就。 ①第一项改革内容是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李悝编撰《法经》时,《具法》位居第六篇,这次制定《新律》,将《具律》提前,置于全律篇首,并改为《刑名》,解决了原来的“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的弊端,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与地位,并且使之名副其实,堪称我国古代法典篇章体例结构的重大创新。 ②第二项改革内容是精简“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这次制定《新律》时,大量剔除“不宜复以为法”的内容,分门别类编成《州郡令》等单行法规,而把基本法典的篇目及其内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合并,最终编成《新律》十八篇。经过这次大规模的修订法律活动,大大扩充了基本法典的篇目与内容,使新的律令体系“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克服了原来国家基本法典“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事寡则罪漏”的缺陷,既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导地位,也使其篇目分类更为系统、条理、规范,推动了立法技术的进步。 ③第三项改革内容是明令废止旧刑罚体系,确立新五刑制度。在制定《新律》的过程中,曹魏政权按照刑罚制度的实际需要,“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更依古义制为五刑”,正式规定于第一篇《刑名》中,“以为律首”。这项刑罚体系的改革,在墨、劓、剕、宫、大辟之类的旧五刑制度之外,首次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新五刑制度。它共有七种刑名三十七等,包括死刑三等、髡刑四等、完刑与作刑各三等、赎刑十一等、罚金六等、杂抵罪七等。其中的

2013·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中考试题

2013·甘肃省白银市 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3·海南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2013·黑龙江省龙东地区 3.北魏时期,把都城迁到洛阳的皇帝是 A.孝文帝 B.阿骨打C.阿保机D.元昊 2013·江苏省无锡市 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随州市 9.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对这一巨大变迁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 B.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C.自然条件变化,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 D.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10.公元前60年和清乾隆时期,我国为加强管理,在新疆分别设置 ①西域都护②北庭都护③伊犁将军④新疆行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13·威海市 3.下列战役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长平之战③郾城大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2013·玉溪市 4.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史实,下面正确的是(B) A.经济重心南移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 C.曹操建立魏国D.孝文帝迁都洛阳 2013·湛江市 2.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A.采用汉姓B.改穿汉族服装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 2013·长沙市 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 3.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 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5.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这说明了当时()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7.“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8.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2020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 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

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2019·绵阳]据《方舆胜览》记载,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据此可知( ) 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 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 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 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2.[2019·青岛]“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3.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5.[2019·德州]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探究,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的先后顺序是 ( ) A.东晋—孙吴—宋—齐—梁—陈 B.孙吴—东晋—齐—宋—陈—梁 C.孙吴—宋—齐—梁—陈—东晋 D.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7.[2019·连云港]“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8.“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 9.[2019·赤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0.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建立北魏政权的古代少数民族是( )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1.[2019·烟台]“(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2.“……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 ) A.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综合测试2北师大版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单项选择题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士兵不习水战 B.骄傲轻敌 C.后方起兵 D.士兵疲惫 2.下列人物不曾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3.如果请你为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准备道具,你不应该在剧中的餐桌上摆放的食品是() A.玉米 B.葡萄 C.石榴 D.核桃 4.西晋的存在时间是() A.265年——316年 B.266年——316年 C.265年——317年 D.266年——317年 5.影响淝水之战结局的关键因素是() A、战术运用 B、后勤供应 C、天时地利 D、人心向背 6.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南北的是() A.曹魏 B.东吴 C.西晋 D.蜀汉 7.在4世纪和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分别是() A.匈奴、氐 B. 匈奴、鲜卑 C. 氐、鲜卑 D. 鲜卑、羌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好 B.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地区社会秩序安定 D.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9.下列以洛阳为都城的政权是() A.曹魏、西晋、北魏 B.西晋、前秦、北魏 C.曹魏、西晋、前秦 D.曹魏、前秦、北魏 10.为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北魏孝文帝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11.三国时期,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是()

A.吴 B.蜀汉 C.西晋 D.魏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统一全国的政权是()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13.南朝时期,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 A.平城 B.洛阳 C.建康 D.西安 14.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 A.发现圆周率 B.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C.找到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D.推算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 15.下列著作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九章算术》②《缀术》③《齐民要术》④《水经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6.“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谁的作品的高度评价() A.顾恺之 B、王羲之 C.郦道元 D、王献之 17.五胡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匈奴 B.氐 C.羯 D.鲜卑 18.三国时期,“夷洲”指的是() A.吴国 B.海南岛 C.台湾 D.南洋各国 19.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0.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叙述,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佛教空前盛行 B.封建国家大分裂 C.民族出现大融合 D.国家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①杜甫对谁的高度评价?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4)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4) 一、选择题 1.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 2.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3.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4.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5.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6.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7.“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 8.“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口口口口”应为() 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11.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 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12.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一、刀剑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冶炼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冷兵器的质量有很大的改进。三国时期的锻造技术已相当高。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诸葛亮集》卷四引《诸葛亮别传》)。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炼精钢,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曹植《宝刀赋》),锋利无比。孙权“作千口剑、万口刀..皆是南钢越炭作之。”(《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剑录》)。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北齐书·方技传》)。 二、铠甲 三国两晋以来,铁铠甲数量质量均有提高。首先是门类增多。曹植《先帝赐臣铠表》言及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马铠等等。铠甲的防护部位日益增大。三国初的马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构成,形制相当完备,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之中。铠甲的坚硬度增强。刘宋时官造“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宋书·殷孝祖传》)。此铠是否沿用诸葛亮“五折刚铠”(《诸葛亮集》卷二《作刚铠教》)的制法,已难知其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铠甲多由官造。《隋书·刑法志》言南朝齐梁刑制,“劫身皆斩,妻子补兵。遇赦降死者,■面为劫字,髠钳、补冶、锁士终身”。冶、锁士专为朝廷造兵器甲仗。私家亦可自造衣甲。《晋书·祖逖传》:“(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凛,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于是逖“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 三、抛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抛射兵器也获得显著的发展。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矢长八寸”指的是箭链长度,“十矢俱发”指齐射而非连发。只有齐射,才能构成密集火力,对敌骑兵部队大量杀伤。1964 年成都郸县出土蜀汉景耀四年(261)制弩机一张,机上铭文注明开弓拉力为“十石,”据考定为诸葛亮连弩弩机。“十石”之力,合今五百三十四点六市斤,非一般人力所能开弓。连弩有如此劲力,开弓不易,若单发显然大大慢于一般弩箭的发射速度。按汉代“六石”弩射程为二百六十米,“十石”弩当射得更远,这就提高了弓弩抗御骑兵的能力。诸葛亮连弩已是机巧非凡,而魏马钧见之,日:“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并说改进之“可令加五倍”(《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晋宋时称穿透力极强的弓弩为“万钧神弩”。东晋末刘裕破卢循,“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无不摧陷”(《宋书·武帝纪》)。南齐末,杨公则攻东昏侯,“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梁书·杨公则传》)。 曹操善用“发石车”。官渡之战,曹军坚守营垒,“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马钧研究发石车并加以改进,“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尝试以车轮县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马钧对发石车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抛射兵器的威力,但未获统治者采纳。南朝称抛石器为“拍”,称发石车为”拍车”。《陈书·黄法■传》:“(太建)五年,大举北伐..于是乃为拍车及步舰,竖拍以逼历阳。”《南史·黄法■传》作“抛车”,拍抛一音之转。船上置拍,称“拍舰”。《陈书·徐世谱传》:“侯景之乱..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临海王光大元年(567),淳于量、吴明彻破华皎,“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贼舰发拍皆尽,然后官军以大舰拍之,贼舰皆碎,没于中流”(《陈书·华皎传》)。陈将程灵洗击周,”灵洗引大舰临城发拍,击楼堞皆碎”(《资治通鉴》卷一

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 A.蜀、东晋、隋 B.东汉、南宋、隋 C.蜀、东晋、金 D.蜀、西夏、元 2.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 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出现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出现 ③南方自 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4.“(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 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 5.下图是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图中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影响是 (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A. ①③④ B.①②③ B.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史书记载:西晋时期,洛阳的汉族官僚和贵族争相使用胡床、方凳等少数民族家具。而靠近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也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由此可知,在生活习俗上 ( ) A.北方少数民族深受汉族影响 B.北方汉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影响 C.西晋时已经没有民族界限 D.北方汉族完全放弃了原有习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 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 之象。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填空 1.曹不兴是(吴)国画家,画屏风有(点墨成蝇)之说,善画(佛像),画大象有(心敏手运,须臾立成)之说。 2.西晋卫协的绘画趋向(精细)和注意(风范气韵)的追求。 3.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形象,他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善画(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系(刘宋)时期的画家。 4.张僧繇yáo绘画用笔风格是(疏体线描),“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祥),吸收外来画法(南京一乘寺的凹凸花),活跃于(肖梁)时期。 5.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是(北齐)时期的画家,善画梵像,宗教艺术中创(曹家祥),“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被称为(曹衣出水)。 6.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著有(画品录),谢赫提出绘画的作用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7.戴逵是与(顾恺之)同一时期的画家赫雕塑家,他是首创(中国是佛像)的雕塑家。 8.戴逵把(脱胎漆器)的工艺技术运用于雕塑方面,创造了(夹纻zhù)形象,克服了造型尺寸增大而重量加重的矛盾。 9.(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诗篇。 10.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顾恺之)。 11.西晋有最高水平的画家是(卫协)。 12.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画家是(陆探微)。 13.被称为“笔才一二,象以应焉”的画家是(张僧繇)。 14.佛教画创“曹衣出水”的画家是(曹仲达)。 15.六法处于(谢赫)。 16.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七贤图)画像砖,刻画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 17.江苏丹阳南朝墓出土的(羽人戏龙)等画像砖。 18.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中的(孝子列女)在题材上与顾恺之的《女史箴 第9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 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 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 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 一)三国鼎立与结束: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正式形成。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二)东晋与十六国 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 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其中,宋疆域最大;自梁武帝萧衍后,南朝实力明显劣于北朝。589年,隋灭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2 、了解“赤壁之战” 和曹操 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3、通过认识我国 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综合归 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归纳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 (四)教学重点了解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五)教学难点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所做的突出的历史贡献;进而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 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以此引起学生兴趣, 并把学生引入课堂. 【叙述】我们一起欣赏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 请问,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大家能了解多少呢? 【活动】”猜一猜”他们都是谁?引入到东汉' 末年时期。 承转】东汉末年发生了黄巾起义,软弱无力的东汉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军阀镇 压,结果导致了军阀割据(展示地图),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北方割据势 力极多,而且互相争斗,战乱不休。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最后是谁统一了北方? (曹操)曹操并不是象三国演义里讲得完全是个反面人物,他是我国古代著名

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征讨袁绍胜利后,写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觉得他的壮心是什么?他将遇到的对 手是谁?(介绍孙、刘期间可请学生讲述“三顾茅庐” 、“隆中对”的故 事) 【活动】人物模拟:假如你是曹营的一位高级谋士,你会怎样为主进言?其目的是过 渡到下面的分析。【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和两大军事集团的优势和劣势. 曹操大军南下,首先碰到刘备,刘备挡得住吗?挡不住只能逃,那么孙权单独挡得住 吗?也挡不住,那怎么办?他们只能联合起来,于是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 壁,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此展开。(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对比)【赏析】赤壁之战行进图和”火烧赤壁”短片. 【总结】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一时间无力再南下,孙权保住了江东、江南地方,而刘备则取得荆州,并进而取得四川一带,最终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是否知道三国分别是哪三国,分别是谁建立的? 【活动】小游戏“动动手”给学生提供三国形势图和有关人物、都城,请学生把它放到指定的位置。 【转述】220年,曹丕称帝,建立北魏,都城洛阳;221 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城建业。各国安定下来,发展经济。魏国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发达,闻名全国;吴国发展造船业,230 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 【探究】讨论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大家可以自由讨论,最后派代表把结论说出来。学生发言后总结:1、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国家的分裂成了既成的事实,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出示图“北方人民南迁” ,让学生观察,问:北方人民为什么要南迁?割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六章 宋辽金)【圣才出品】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概念题 1.张杜律 答:“张杜律”是曹魏时期《晋律》的又一称谓。曹魏末年,晋王司马昭即命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以汉、魏律为基础,修定律令。历时四年,至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完成,次年颁行全国,史称《晋律》或《泰始律》。该律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为晋武帝首肯“诏班天下”,与律文同具法律效力,故后人把张、杜的注解与《晋律》视为一体,又称《晋律》为“张杜律”。这一形式成为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律疏并行的先河。《晋律》共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字。《晋律》为东晋、宋、齐沿用,至南朝梁武帝改律共承用达二百三十五年,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行世最久的一部法典,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促进了封建法律和律学的发展。 2.《北齐律》(青岛大学2011年研) 答:《北齐律》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部重要法典。公元550年,东魏权臣高洋自立为帝,改东魏为北齐。初沿用《麟趾格》,至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在封述等人主持下,以《北魏律》为蓝本,校正古今,锐意创新,省并篇名,务存清约,编定成《北齐律》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隋唐法典影响最直接的一部法典。在体例上,《北齐律》把“刑名”、“法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仍置于全律之首,作为总则统率其余ll篇(即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北齐律》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启隋唐律之先河,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近人程树德说:“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尤以齐律

为最。” 3.九品中正制 答:九品官人之法是魏文帝黄初元年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定的,九品中正制创始于魏,沿用至宋、齐、梁、陈各代。规定郡设小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中正官的职责是依照家世、才能、德行、将辖区内的士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小中正将品评结果申报大中正,再经大中正申报司徒,最后由中央按品第高下任官。这一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士族制度,保障了士族垄断政治统治权的特殊地位。但由于“九品”之分标准不确定,凭中正官的主观臆断,再加上请托、权势、裙带关系等影响,不但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势,使士族与庶族相隔天壤,矛盾愈益加深,且弊端丛生,贿赂公行,加速了士族、官员的腐化。 4.重罪十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重罪十条”首先正式规定于《北齐律》中,是为加强镇压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而设。此“重罪十条”即后世法典中之“十恶”,即将直接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最严重的十种犯罪置于律首。这十条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北齐律》所定“重罪十条”,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予以概括,包罗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隋唐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十恶”定制,并为宋、元、明、清历代所承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