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各时期红色经典歌曲介绍

各时期红色经典歌曲介绍

各时期红色经典歌曲介绍

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2390982.html,/view/dfc1171aa76e58fafab00338.html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红歌吹响了奋勇向前的号角,迸发

出人们的革命激情,成为一种犀利的战斗力

从1919年开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逐渐开始建立和发展。随着一些大、专学校音乐专业的建立,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音乐人才,他们借鉴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手法与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创作出反映时代进步精神、追求崇高理想和向往美好生活的优秀歌曲,例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对“五四”时代的青年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追求纯真爱情进行了热情歌唱。同时,随着中国工农运动的兴起,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也逐步在各个地区得到发展。

1921年,在“五一”劳动节的庆祝大会上,根据《梅花三弄》曲调填词的《五一纪念歌》,唱出了“世界大同,劳工神圣”口号,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1922年,在安源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工农联盟歌》等歌曲,安源工人罢工斗争取得胜利后,安源工人创作了一部长篇叙事歌《劳工记》(又名《罢工歌》),这部有1000多行的说唱性叙事歌谣,描述了安源工人斗争从建立组织、发动群众到取得胜利的全过程,表达了工人阶级的自豪感。此外,产生在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中的革命歌曲《奋斗》、《京汉罢工歌》;产生在长沙泥木工人罢工浪潮中的《赶走赵恒惕》;在“五卅运动”中传唱的《工人歌》、《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在省港大罢工中产生的《工农兵得胜利歌》等,都是这一时期在工人运动中起过作用的歌曲,它反映了时代生活中“最尖锐的矛盾,最本质的事物”。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广东海陆丰地区的农民运动掀起了高潮。彭湃亲自编写了《五一劳动节》、《田仔骂田公》、《农会歌》等歌曲,教给农民们歌唱,

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当时,海陆丰农民歌咏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还产生了《工农听说起》、《“七五”莫忘歌》等许多革命歌曲。广西东兰的农民运动,在韦拔群领导下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韦拔群编写了《为人民为革命》、《个个妇女都改装》等革命民歌。农民中还传唱着《列宁岩成立讲习所》、《东兰有个韦拔群》等。

此外,在湖南农民运动中产生了《穷人翻身打阳伞》、《十恨心》等农民歌曲。在湖北农民运动中出现了《土劣逃难》、《困龙也有上天机》等。在当时的工农歌咏活动中,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以及《少年先锋队歌》等在工农群众中也很流传。1926年,中国青年社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革命歌曲集《革命歌声》,收入《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农工歌》、《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15首歌曲。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以后,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十分重视革命文艺的宣传作用,江西成为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又是红色歌谣的故乡。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规定:由“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编制委员会负督促及调查之责”。决议还提出在红军俱乐部中开展音乐、演剧、打花鼓等文艺活动,鼓励收集民歌填入新词。革命根据地的报刊《红色中华》、《红星报》、《青年实话》经常发表新的歌曲作品。当时,由于没有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所以大部分歌曲仍为旧调填新词,曲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采用各地民歌小调,如根据江西、福建的山歌、陕北的信天游进行填词。②采用学堂乐歌的曲调。③采用外国革命歌曲曲调,如根据苏联革命歌曲填词的《霹雳拍》、《进行曲》、《上前线去》;根据美国革命歌曲填词的《保卫根据地战斗曲》等。这时期产生的红军歌曲和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类:①反映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歌曲,如江西的《当兵就要当红军》、《映山红》、《保卫根据地战斗曲》、《剿匪歌》、《红军歌》、《反五次“围剿”歌》、《少共国际师》、《上前线去》等,红军长征途中的《吃牛肉歌》、《渡金沙江胜利歌》、《战斗鼓动歌》、《草地牛皮鞋》、

《七律·长征》、《会师歌》等,陕北的《打南沟岔》、《到陕北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②表现革命根据地军民关系的歌曲。如江西的《农友歌》、《井冈山来了毛泽东、》《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送郎当红军》、《十送红军》、《炮火声来战号声》、《苏区干部好作风》、《双双草鞋送红军》、,福建的《韭菜开花》、《正月革命》等,四川的《我随红军闹革命》、《盼红军》等,湖北的《要当红军不怕杀》、《念红军》等,陕北的《哥哥扛钢枪》、《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③歌颂工农政权和革命新生活的歌曲。如江西的《劳苦工农庆翻身》、《两条半枪闹革命》、《共产儿童团歌》、《日头出来一片红》、《只想跟着共产党》、《共产党员恩情永不忘》等,广西的《有了红七军》,陕北的《刘志丹》、《天心顺》等。这些歌曲从战争中孕育、产生、又服务于战争、凝聚成一种精神力量,在战火中成为革命精神的号角和载体。

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歌创作和歌咏活动空前高涨,为动员、团结、鼓舞全民族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1935年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号召、激励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时代最强音。今天,《义勇军进行曲》又赋予中华民族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成为我们的国歌。1936年出现的《救亡进行曲》,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现的《大刀进行曲》,1938年出现的《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1938年、1939年间出现的《黄河大合唱》、《八路军大合唱》等经典之作,都极富战斗豪情。而民歌在这一时期大多表现劳动人民反对内战,反对民族压迫的作品,如:《小放牛》、《五更调》、《孟姜女》、《凤阳花鼓》。反映抗日题材的作品有《王老五》、《游击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优秀作品。《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团结就是力量》在北平、重庆等地的学生中流传开来,他们在国统区游行示威时,挽起臂膀,高唱这首歌,勇往直前;创作于1943年9月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历史的正确选择。

我们的国歌和军歌,都诞生在抗战时期。1939年《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的诞生,标志着我军的军歌、战歌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88年7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正式确定《八路军进行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还有像《战斗进行曲》、《说打就打》、《打得好》、《我为人民扛起枪》、《来一个歼敌大竞赛》等战歌,为培育广大官兵战斗精神、提高巩固部队战斗力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在解放战争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在表现内容、体裁、创作手法及演唱形式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及强烈的战斗号召性,如《靠我们打胜仗》、《起来,穷人们》、《诉苦复仇》、《前进的号声响》、《打它个漂亮的歼灭战》、《团结起来吧庄稼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国民党一团糟》、《两个部队不相同》、《打》、《换枪歌》、《前方有个兵工场》、《青年参军》、《解放军老百姓是一家》、《依靠群众》、《依靠老百姓》、《拥军》、《军爱民民爱军》、《五朵花儿开》、《翻身歌》、《今年的新年不一般》、《庄稼人翻身乐》、《生产忙》、《立功歌》、《人人立功劳》、《刺刀见红更英雄》、《英雄成千万》、《战斗英雄任常伦》、《咱们的工人有力量》、《工人进行曲》、《工人先锋》、《工人就是战场》、《古树开花》、《城市纪律歌》、《山那边哟好地方》、《五指山歌》、《五朵花儿开》等歌曲,颇具影响。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红歌唱响了热爱祖国的旋律,激发出

人们的工作热情,成为一种现实的凝聚力

1949年,共和国成立了,一个新生的人民政权正如喷薄欲出的朝阳冉冉升起,“三座大山”被推倒了,封建的桎梏被打碎了。对新中国由衷的歌颂,成了歌曲创作的重大题材。《歌唱祖国》就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涌现的力作,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1954年,歌曲《在祖国和平的土地上》问世,遒劲有力、开阔昂扬的旋律,令人唱起来豪气万千,听起来颇受鼓舞。对共和国的讴歌,往往又被转化为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伟大的北京》就是一大收获,“伟大的北京,我们

为你歌唱,你是各族人民的心脏。每当我们想起北京,欢乐歌声格外嘹亮.”浸润着如同口语的歌词,充满着炽热情怀的吟唱,使这首歌曲至今传唱不已。1956年,随着故事片《上甘岭》摄制完成,诞生了歌曲艺术精品—《我的祖国》,这首激荡人心、魅力无穷的赞歌,实现了对生活真实的艺术超越。1957年,乔羽同刘炽再度合作,为我国第一部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创作了一首同名主题曲歌,立即获得高度评价,1959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国庆十周年音乐会的演出时,又以其热烈的现场效果,再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之后,《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地任我走》,《我们走在大路上》,《高举革命大旗》等一首首“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颂歌相继产生,形象地浓缩了当时中国基本气质和最强音,即使今天唱起来,依然激情澎湃,精神抖擞。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军旅歌曲。如1950年诞生的《志愿军战歌》,早已被认定为志愿军的标志性的音乐形象。同年产生的《我是一个兵》,是从战争年代向和平建设时期转折的一首代表性歌曲。还有表现我军大练兵的战斗生活、讴歌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歌曲,如《人民海军向前进》、《毛泽东的鹰》、《我爱我的鹰》、《我爱我的祖国》、《当兵为什么光荣》、《进军号》、《海岸炮兵歌》、《人民军队忠于党》、《骑马挎枪走天下》、《等待出航》、《水兵回到海岸上》、《英雄汽车司机员》、《我爱祖国的蓝天》、《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我为祖国守大桥》、《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走上练兵场》、《八一军旗高高飘扬》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流传军营,也为广大群众耳熟能详。这些体现战斗精神的歌等等。这些体现战斗精神的歌曲,其题材、体裁的扩展,也促进了形式风格的创新,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如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和独唱《歌唱二郎山》,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真是乐死人》,是第一首反映实行义务兵役制时新兵情感的代表性作品;《有两个小伙一般高》,表现了两个高炮战士争先恐后打敌机的战斗精神和在荣誉面前互相谦让的美德;《打靶归来》是一首情境化与人物化相结合的队列歌曲,流传至今仍能常唱常新;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长征中的艰难历程,而且体现了非常豪迈的战斗精神。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9),红歌弘扬了励志向上的正气,抒发出人们的

时代真情,成为一种艺术的感染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曾经被禁锢的思想和压抑的情感开始得到释放,人们渴望改变枯燥说教的文化娱乐生活,盼望多题材、多色彩、多风格、多品种的优秀歌曲源源问世,在这种氛围下,形成了我国歌曲创作春色诱人、风光万千的局面。与以往相比,这时期的歌曲语言更丰富、情感更细腻,不断强化着对情感世界的关注与对人性的切入,具有开掘的深度与品格的提升。这种求真、求美以至求高、求雅的艺术价值取向,是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结果,也预示着红歌正走向艺术上的更加成熟与完美。

上世纪80年代,红歌呈现春暖花开的发展态势。从1979年由以《祝酒歌》为代表的15首获奖歌曲开始,到1980年以《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再见吧妈妈》为代表的24首“优秀群众歌曲评奖”,再到1984年以《十五的月亮》、《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为代表的30首“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获奖歌曲,均为当代歌曲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后,“西北风”歌潮漫卷神州,涌现出《一无所有》、《信天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恋的故乡》、《心愿》、《黄土高坡》、《黄河源头》等一大批将西北地区极富阳刚之气、民族韵致与通俗风格融为一体的歌曲作品,以集束式的方式推向社会。连这一时期的电视剧、电影歌曲如《少年壮志不言愁》、《心中的太阳》等,亦均是一批以西北、而尤其是陕北民歌为音乐主要动机的、在社会上一唱即响的歌曲。随之,《长江之歌》、《难忘今宵》、《让世界充满爱》、《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当兵的历史》、《血染的风采》、《军营男子汉》、《爱的奉献》、《说句心里话》、《故乡是北京》、《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好大一棵树》、《丹顶鹤的故事》、《弯弯的月亮》、《好人一生平安》等一系列影响颇大的作品,构成了一条星汉灿烂、光耀天下的歌曲艺术长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红歌事业更是百花盛开欣欣向荣。尤为抢眼的是流行歌曲的异军突起,比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父老乡亲》、《前门情思——大碗茶》、《山不转水转》、《夕阳红》、《涛声依旧》、《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同桌的你》、《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封家书》、《雾里看花》、《歌声与微笑》、《当兵的人》、《牵挂你的人是我》、《祝你平安》、《青藏高原》、《阿姐鼓》、《霸王别姬》、《你是这样的人》、《红旗飘飘》、《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常回家看看》、《为了谁》、《懂你》、《好日子》等等。更为可喜的是,继80年代涌现出的《我们美丽的祖国》、《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嘀哩,嘀哩》等之后,又产生了诸如《采蘑菇的小姑娘》、《采一束鲜花》、《妈妈格桑拉》、《数鸭子》等一批优秀少年儿童歌曲。多元化的创作思路、多色彩的艺术探究、多角度地触及生活与多类型地抒写人生,是这一时期歌曲作品的特征。

迈进21世纪的门槛,红歌适应受众的审美需求,尽可能抢占主流媒体的传播平台,在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努力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提升,其中改编和翻唱经典老歌,成为一种时尚,如《母亲》、《梅花引》、《超越梦想》、《儿行千里》、《哈什噶尔女郎》、《断桥遗梦》、《亲吻祖国》、《天路》、《父亲》、《远情》等歌曲迅速蹿红,“中国女性摇滚第一人”斯琴格日乐翻唱了许多民歌,如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云南民歌“蝴蝶泉边”,蒙古民歌“暖吉娅”,蒙古民歌“敖包相会”,蒙古民歌“蓝瓦顶的寺庙”,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俄罗斯民歌“小路”“喀秋莎”等。索朗旺姆演唱的《再唱山歌给党听》、宋祖英演唱的《又唱浏阳河》,李谷一与周笔畅合唱《浏阳河2008》使新民歌成为时尚流行的红歌经典。今年初,歌坛新秀胡彦斌精心挑选了《北京的金山上》、《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唱了数十载、唱遍大江南北的红歌,重新编曲演唱,推出了名为《红歌》的专辑,以“新瓶装好酒”的形式再次高唱那些曾动人心魄的旋律。

与此同时,红歌得到了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强势传播。江西电视台整理出人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又适宜电视表演(唱)的红歌200多首,通过连续举办了“中国红歌会”,普及和推广红歌,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三年来,报名参加的群众达13万多人,有3000多人通过江西卫视荧屏演唱了各个时期的经典红歌,收看“中国红歌会”的观众超过2亿,有100多万人次通过短信电话网络表达对红歌的喜爱。200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红歌会放歌北京人民大会堂,为近万名首都群众奉献了一台气势磅礴的红歌盛会!最近,江西电视台再次扛起红歌的大旗,重磅推出特别节目---“红歌九十年”,这组电视节目分上、中、下三个篇章,分别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和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9)的经典红歌,由红歌原唱歌唱家、著名歌手和优秀红歌手倾情演唱,浓墨重彩地向全国观众展现红歌的艺术魅力,并开启第四届中国红歌会的华彩大幕!

伟大的事业铸造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从《国际歌》到《过雪山草地》,从《绣金匾》到《春天的故事》,从抗震救灾的《生死不离》到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不断涌现的具有革命性、战斗性、群众性的红歌,像雄伟的画卷,像壮丽的史诗,艺术地记录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征程。今天,我们重温和传唱经典红歌,其实是一种追忆、一种传承、一种昭示,而感受和感悟红歌的过程,就是向思想深处不断开掘、理性之光不断升华、感情之火不断燃烧的过程,我们的灵魂因此更加净化,我们的精神因此愈发振奋。因此可以说,红歌唱出的是一种豪情,催生的是一股精神,体现出一种气节,激发出一种动力,是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载体,是人们心灵的向往和精神的追求!让我们用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创作更多的红歌!让我们用充沛的激情、嘹亮的嗓音唱响精彩的红歌!

红歌作者蒋开儒: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后写成中国梦

2013-06-07 10:22:52

字号:T T

摘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歌曲,毛泽东时代有《东方红》,邓小平南巡后唱《春天的故事》,之后有《走进新时代》,现在则开始唱《中国梦》。

“我的作品有时好像和理论同步产生,为什么呢?因为人民的愿望和领袖的态度有时候是吻合的。”

捕捉并熟记领袖说过的经典语录,是蒋开儒每天的必修课。

《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走红,让董文华和张也出场费飙升到几十万一场,但蒋开儒的回报是一年几百块的版税。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歌曲,毛泽东时代有《东方红》,邓小平南巡后唱《春天的故事》,之后有《走进新时代》,现在则开始唱《中国梦》。

自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第一次阐述“中国梦”以来,至少有四个版本的歌曲《中国梦》在各地流传。5月下旬,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歌唱演员张也演唱的版本——梦桃源、梦大同、梦一个天下为公……作词为蒋开儒。

78岁的蒋开儒,是中国最知名的红色歌曲词作者之一。他的前两首成名作——《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至今仍是各类晚会压轴曲目。前者歌颂邓小平,后者是一首讴歌江泽民时代的作品。

在中国,赞美领袖和国家的歌曲不计其数,但像蒋开儒这样与时代同步写歌并获官方肯定的人,却并不多见。

“我写歌不是拍谁的马屁,不是迎合这个时代,而是从个人感悟出发。”2013年5月30日,蒋开儒在深圳家中对南方周末记者总结他的创作秘诀,“我的作品有时好像和理论同步产生,为什么?因为人民的愿望和领袖的思想是吻合的。”

中央台5月播的《中国梦》,是六年前拍的版本。它的诞生,源自蒋开儒的一次广西钦州之行。

2007年7月1日,蒋开儒受邀给广西钦州的干部讲课。上午,蒋开儒受邀参观钦州,经过一处广场时,看到标语牌上写着:“广西沿海发展应形成新的一极。”

这是2006年8月胡锦涛在听取广西工作汇报时说的一句话。蒋开儒当时觉得很亲切,就停车拍了照。车上,蒋想起了胡锦涛说过的另一句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捕捉并熟记领袖说过的经典语录,是蒋开儒每天的必修课。

在钦州一个上午参观下来,蒋开儒印象最深的是“钦州人爱做梦”。钦州原本是个农业市,但2003年钦州提出了要建“大工业、大港口、大旅游”,四年后梦圆了。这让蒋开儒想起,“我们国家也好像做了一个梦,而且这梦站起来了”。

他又联想起2500年前老祖宗就一直在做梦,“《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蒋开儒说,他的国学功底来自家庭教育,母亲彭群恕毕业于长沙女子师范,父亲蒋冠南是黄埔军校四期学员。

中午,蒋开儒一气呵成,写下一首小诗,取名《中国梦》。晚上,时任钦州市委书记黄道伟约见蒋开儒,想请蒋给钦州市写一首歌。蒋开儒就拿出《中国梦》朗诵起来:“中国人,爱做梦,千年美梦,一脉相

通……”在第二段,蒋还提到了领袖们的成就和理念:“梦回归,梦嫦娥,梦一个小康繁荣……”

蒋开儒写完后很忐忑,心里拿不准。黄道伟听完说了三句话:“《春天的故事》写了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写了中国特色,《中国梦》写了上下两千年。”

两人一拍即合,蒋开儒随即推荐肖白作曲——肖是《相约九八》的曲作者,《走进新时代》的演唱者张也演唱。之后在北部湾取景拍了歌曲MV,打算在中央台播放。

地方政府掏钱拍主旋律MV在国家电视台播放,当时蔚然成风。除了宣传当地风光,亦可作为礼物献给党。《中国梦》是钦州给“十七大”的献礼作品。《走进新时代》最初也是深圳为庆祝“香港回归”而作。

在钦州市,《中国梦》却引起了不小争议。“有官员担心‘梦’会被误解。”当时还有另一个担心:“天下为公”太敏感,这跟当时电视剧《走向共和》热播后的一段争议有关。

中央台播了几次后,《中国梦》这首歌就沉寂了。蒋开儒对副歌部分一直不满意,他一边修改,一边等待这首歌复活的机会。

十八大召开前夕,一个名叫胡晓玲的女歌手找到蒋开儒,想重新演绎《中国梦》,说是给十八大献礼。这次牵头拍摄的是广东惠州市委。

2012年9月22日,《中国梦》在人民大会堂首发,人民网报道称,中宣部和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对作品给予了肯定。

十八大召开前一天,11月7日,蒋开儒和胡晓玲还获邀在北大百年讲堂做了一次《中国梦》音乐会。蒋开儒回忆,当时部级领导去了两个,司局级领导有三十多个。

副歌的稿子最终完成,是在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之后。蒋开儒清晰地记得:“总书记上任第15天(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当时我就感觉,他把中国梦给定义了,中国梦就是复兴梦。”蒋开儒说,习近平第二次提到中国梦的时候,他还看到了中国梦新的定义:“人民梦”。

2013年3月下旬,中宣部相关司局领导在北京约见蒋开儒:“《中国梦》现在有好几个版本,我们希望有一首能得到普遍承认,期待你能把中国梦做得更精彩些。”

去机场路上,蒋开儒用手机修改副歌,后来又觉得太文学化,不够口语。2013年5月,最终副歌改为:“中国梦,复兴梦;中国梦,人民梦;每个人都圆自己的梦,一起放飞东方的龙。”

蒋开儒写了一辈子的红歌,但这并非他最初的人生志向。

1949年,这位国民党军官的儿子放弃了跟家人逃往台湾的机会,留守大陆。但海外关系、地主后代等历史问题,很快堵住了他的人生去路。

1959年,他遭到部队“清洗”,被发配到黑龙江穆棱县体委工作。因为政审不过关,这位县里的标枪冠军无缘参加省田径运动会。心灰意冷之际,蒋开儒投身文艺。在穆棱县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晚会上,蒋开儒凭借一首《穆棱县》赢得了县领导赏识,被调到文化馆当创作员。

《穆棱县》充满了对穆棱的溢美之词,这大概是蒋开儒创作的第一首红歌。之后,他的歌颂对象变成了毛主席、守卫边境和反修。歌颂形式从戏剧、相声,到河南坠子、快板书,不一而足。

“党叫我干啥就干啥,当时流行什么我就写什么。”蒋开儒回忆,“那时候不允许鲁迅存在,只能歌颂,不能批评。”

作品的阶级性是蒋开儒牢记的创作准则。蒋开儒对政治特别敏感——“不是我喜欢政治,是政治连着我的命”。

到“文革”结束,他创作了不下100部作品,并多次受邀到省里演出。但署名一直署的是“穆棱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集体创作”。

尽管如此,“文革”一来,他还是被批斗了,机关大院的大字报上写着——“蒋开儒: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大毒草”。原来,蒋开儒

曾歌颂过当地一位忆苦思甜的典型高淑兰。在那首诗中,蒋以高的口吻写道:“毛主席啊,毛主席,我祖祖辈辈都忘不了你。”在造反派看来,蒋开儒说忘不了毛主席,其实是他祖祖辈辈都恨毛主席。

1979年5月,他飞到香港与分别30年的家人团聚。“如果没有邓小平,我们家人无法团圆,我预感到我个人的春天来了。”蒋开儒回忆,他的另一个判断是政策变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提了,一句新口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香港50天,蒋开儒写了38首诗,都与政治无关,只关乎亲情。在一首《拥抱》中,蒋写道:“这不是梦,这不是梦,你抱着春雨,我

抱着春风,两颗心贴在一起跳动,冰雪悄悄消融。”春雨、春风,这两个词也出现在了后来的《春天的故事》里。

蒋开儒说,香港之行让他的创作从阶级性向人性转变,“以前创作任何故事都要十分警惕,生怕站错队。但到了香港,没有人对我的话上纲上线”。

1992年,在一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感召下,57岁的蒋开儒只身南下深圳闯荡。在深圳兜了一圈后,他预感到整个国家的春天来了。

去银行取钱,蒋开儒经常看到有人用黑色塑料袋,装满十万、二十万元的现金,而他当时在穆棱的工资才两百多。这一幕变成了《春天的故事》里那句“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他在深圳市的外边走,看到有铁丝网围着,原来里边叫“关内”,外边是“关外”。站在铁丝网边,蒋开儒想起了小平的南巡讲话。“印象最深的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蒋回忆,“为了计划和市场,我们曾经斗得你死我活!小平就在深圳画了一个圈,圈里搞市场,叫‘关内’,圈外搞计划,叫‘关外’。”

感觉一来,蒋开儒很快写出了第一句:“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接着便一气呵成写了这首《春天的故事》。

最初它是以诗歌的形式在《深圳特区报》副刊发表的。那是1993年1月。之后它在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深圳赛区落选,后来经时任广东省青联常委叶旭全推荐,直接交给组委会。

据叶旭全后来对媒体回忆,有评委认为这是政治歌曲,“画了一个圈”、“一位老人”太过通俗。也有评委认为,正是因为通俗、有生活气息,才更能显示人民对小平的崇敬。这首落选歌曲最终夺得大赛金奖第一名。

1994年10月,这部由张国立执导、董文华演唱的MV在中央台播出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被选入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1995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登上了春晚舞台……

蒋开儒最关心的是:小平听过这首歌吗?他喜欢吗?2002年1月的一个早晨,在深圳莲花山邓小平塑像前,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和妹妹邓先群约见蒋开儒。邓垦告诉他:“小平听过,也看过MV,他很喜欢听,很喜欢看,可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蒋开儒对邓垦说:“他听了,他看了,说明他知道老百姓喜欢他。领袖和人民就有了神交,我在这个中间能够做一点点,感到特别幸福。”

还有一次,邓小平的女儿邓林在深圳办摄影展。蒋开儒去找她签名,顺带送了张《春天的故事》给她。蒋开儒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邓林当时对我说:‘你对我父亲的历史定位很准确。’我说:‘我不敢,你父亲是领袖,我是老百姓。’”

《春天的故事》走红,让蒋开儒获得体制内的推崇。1996年年末,深圳市罗湖区邀请蒋开儒给香港回归写一组歌,共10首。前9首很快写完了,最后一首,他想歌颂党,“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香港回归”。这首歌就是后来的《走进新时代》。

当时,蒋开儒给自己定了很高的标准:不仅党内能唱,党外也能唱;国内能唱,国外也能唱。两个月过去,蒋开儒还是一点灵感都没有。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当时深圳一位领导对蒋开儒说:“《春天的故事》还能唱多久?赶快写出新歌来。”这句话刺激了他:“我听出了他的话外音,小平去世后,外界有种担心:政策会不会变回去。”

最终江泽民的一段话,让他的疑虑烟消云散。1997年5月29日,时任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

讲话,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

“这句话让我觉得改革开放会继续下去,春天的故事会继续下去。”蒋开儒回忆,第二天,他在日记里写了三句话:“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蒋开儒给这首歌取名《中国有幸》。蒋开儒说,“当时写这首歌不是为了歌颂谁,而是出于我自己对领路人的期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