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复习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第一框

1、斯密的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斯密生活的年代,一方面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随着“圈地运动”的加速、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和科技进步步伐的加快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重商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存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受到严重束缚。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2、叙述斯密的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

(1)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2)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1)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①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②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③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①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②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4、斯密是如何划分阶级结构的?

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5、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

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①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②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框

1、根据斯密的观点,怎样增加国民财富?

(1)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2)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2、斯密对于市场的作用是如何认识的?

(1)斯密看到了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3、斯密认为国家的职能有哪些?

斯密主张限制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自由放任。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应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4、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学说?

(1)内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自己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本国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成本绝对地少于其他国家,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各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2)评价:

①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②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③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第三框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李嘉图同意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同时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3)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2、叙述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

(1)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2)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3)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但他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

第四框

1、李嘉图认为政府的职能有哪些?

李嘉图与斯密一样,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什么是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

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3、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学说?

(1)内容: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2)评价:①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但这一学说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③实际上,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第一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第一,进入19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揭示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19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已经提到了首位,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主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

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第二框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二者关系如何?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过程,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过程,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说来,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实现优胜劣汰。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框

1、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是什么?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得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什么?

(1)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从一个起点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出发点,使价值得到增殖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下去,其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形式之间的转化在时间上必须依次顺利实现。

★5、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6、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资本家集团有哪些?

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资本家集团有:产业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和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分别获得企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和地租。

7、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框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这一矛盾有两个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固定资本的更新。

4、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第一框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

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这次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使资本主义制度到了崩溃的边缘。在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罗斯福临危受命,推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整顿金融业,恢复和稳定农业,复兴工业,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虽然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相违背,但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美国此后连年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

(2)“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经济制度得以形成。这促使了凯恩斯革命的发生,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

第二框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1)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简述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三框

★1、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的原因?

二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黄金期。“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极大的挑战,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兴起。

★2、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有哪些?

(1)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2)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

(3)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4)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3、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有哪些?

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但他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能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新的问题,再加上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符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第四框

★1、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成因: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2)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

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成因: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3)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成因: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市场作用政府干预程度社会保障水平美国模式最大最低较低

德国模式中等中等较高

日本模式最小最高较低

★3、美、德、日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共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第一,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第二,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4、如何评价美、德、日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优缺点?

(1)美国: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2)德国: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日本: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加剧社会不公。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第一框

★1、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一,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其二,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其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意义?

首先,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其次,恢复了国民经济;第三,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3、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市场经济,消灭商品生产,并为消灭货币做好准备。

(2)列宁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

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他仍然把这些变化看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第二框

★1、斯大林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

(1)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反对否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唯意志论;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消灭和创造规律。

(2)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的。

(3)从生产目的的角度,他表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和要求,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哪些认识?

(1)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2)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3)他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

(4)他认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其二,是在生产领域。

3、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

(1)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增长。

(2)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第三框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为什么会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

(1)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一直“以俄为师”。因为:当时苏联是唯一具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且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帮助意义。

(2)1956年后之所以将政策改为“以苏为鉴”是因为:苏联国内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遇到挑战,已经影响到苏联的发展,我国为了避免走弯路,应该

借鉴苏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如何调动国内外的积极因素?

(1)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包括:①国内的工人和农民是基本的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②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可以争取的中立力量。

国内外的消极因素包括:国内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

(2)要调动积极因素,就要依靠基本力量,争取中间力量,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4、毛泽东认为如何协调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比例关系?

毛泽东认为,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第一,协调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决不可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

第二,协调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支援内地工业。

第三,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5、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哪些权力和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6、毛泽东主张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要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7、毛泽东主张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三者兼顾,不能只顾一头。

★8、毛泽东提出向外国学习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第四框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包括哪些方面?

①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②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④价值规律是一所大学校。

★2、毛泽东如何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1)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说法,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2)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3、毛泽东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规律的作用?

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第一框

1、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在此情况下,发展工业需要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2)当时只有苏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国参照苏联的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3、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1)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

(2)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3)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哪些?

(1)所有制结构单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这与我国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忽视市场的作用: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不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逐步创立分别实现了哪些突破?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出,打破了我国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断的提出,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3)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有何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将二者看作社会制度的范畴。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换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3、市场主体主要有哪几类?

企业、家庭和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

4、市场体系是由哪些市场构成?

市场体系由一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构成。一般商品市场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第四框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3)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

★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3)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4)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6)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专题复习经济常识之基本经济理论

经济常识之基本经济理论 一、知识结构 二、复习提示 本专题应重点把握的知识有: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 高考尤其应予以关注的知识点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中的增加就业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具体做法即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 三、学科内知识联系 第一、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的知识,分析商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分析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绿色环保产品问题。 第二、运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化及原因,特别是物价上涨问题,分析商品生产者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第三、运用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准确理解宪法确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意义,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第四、运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实践,分析说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垄断、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性,分析说明我国目前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正确性。 第五、用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第六、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分析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性。 第七、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理论分析企业竞争,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八、运用宏观调控的理论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九、联系银行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理解宏观调控。 第十、把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财政、税收的作用联系起来,分析增加财政收入和税收的必要性。 第十一、结合市场交易的原则理解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 四、结合十七大,把握知识联系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 1.全面把握与价值规律有关的五对关系 (1)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是由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个根本原则决定的。 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说到底,仍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在价值规律作用下,竞争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的压力,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优胜劣汰,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使竞争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盲目的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价值规律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价值规律被称为“无形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被称为“有形的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单一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自发地追求自身的利益,造成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具有盲目性,使单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具有滞后性,也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3)价值规律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企业必须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为此,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价值规律促使企业优胜劣汰,这就必然会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企业兼并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企业兼并有利于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企业破产也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的活力,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可以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4)价值规律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因此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有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 考点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劳动二重性理论★★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②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④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 2、劳动二重性意义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 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理论 ①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劳动产品。 ②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 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③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 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④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 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⑤(两种劳动: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无需经过专门训练与学习,每个人都能从事的劳动成为简单劳动;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与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从事的劳动成为复杂劳动。)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两种劳动的启示: ①对个人而言要提高职业技能,可增加收入; ②对国家而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 展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智造)转变。 ③对企业而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管理经济学重点

1、管理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与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2、管理经济学要与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 (1)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与行为。 (2)都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与行为。 3、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抽象的企业),就是以企业与唯一目标即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现实的企业,企业短期的目标就是多样的,利润不过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企业长远的目标就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标来衡量。 (2)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为已知的与确定的。 管理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企业通常就是在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变的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营的(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3)微观经济学就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就是与企业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即企业的一般规律。 管理经济学就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就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结合企业的各种具体条件,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决策。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一)建立经济模型(也叫数学模型) 模型就是用来代表简化了的现实。在管理经济学中,也要利用经济模型来做管理决策。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就是微观经济学分析与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增量分析法就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优点:简便可行、十分实用。 (三)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就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与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弹性就是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使需求分析得以定量化。 (四)关于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有关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就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就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六)机会成本的原理(以后书中的重点) 机会成本就是把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就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七)货币的时间价值 就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决策就就是选择,就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法。 最优方案就就是最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 (一)企业的目标(长期、短期) 1、企业的短期目标: (1)投资者(2)顾客(3)债权人(4)职工 (5)政府 (6)社会公众(7)技术改造 企业的短期目标就是多样化的。利润虽不就是企业唯一的目标,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短期内可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而致力于其她其她目标的实现。 2、企业的长期目标: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与。(企业价值就是能反映长期利润大小的概念) 企业价值 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TR)减去总成本(TC),上述方程式又可表述为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

《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采用的是中国城市出版社的《轻松读懂经济学知识》。本课程是中职学校会计、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 1、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 2、熟悉有关经济学原理的基本图形和基本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教学目标 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有关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开发、发展、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精明理财的经济知识 理财规划不嫌早 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钱少更要会理财 丰足不奢华的新节俭 个人理财的三大误区 如何开展家庭理财 在稳定中增值的储蓄 做明天交易的期货 人人都在谈股票 让你省心的基金 比存款划算的债券 系上安全带的保险 化解风险需理性投资 第二章提升个人价值的经济知识 盘点个人的升值资本 职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为什么高学历拿高薪 关注个人素质短板

不可替代性帮你拿高薪 跳槽未必真划算 树立你的个人品牌 警惕职场原地踏步 需求第一,专业第二 如何缩小工资差异 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 播种快乐,获取职场幸福 第三章管理企业的经济知识追求企业的最适规模 小需求也能催生大产业 重视顾客的满意度 不可忽略的品牌效应 为企业找条新出路 水活源于鲶鱼搅 激励比惩罚更有效 分槽合槽,各得其所 21世纪,人才最贵 简单就是美和高效 一切根源于制度 制度的“热炉法则” 9对隐形素质的挖掘 第四章社会热点中的经济知识人民币升值是好事吗 奥运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摸不着的虚拟经济 扩大内需就要摒弃节俭吗 你所喜欢的拉弗曲线 喧嚣的“黄金周”背后 何谓考试经济热 “她经济”顶起半边天 悄然崛起的会展经济 网络经济的成长 角落里的地下经济 安定是生活的底色 第五章经济思维要用的经济知识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

《管理经济学》整理 绪 论 P3 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P 3~P4 识记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及重要意义:P 4~P6 识记 三、 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在短期内,企业可以暂时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 1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它包括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技术改造。 领会 P6 企业价值的定义——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即:企业价值=∑=+n t t t i 1)1(π=∑=+-n t t t t i TC TR 1)1( 式中πt 是第t 年的预期利润,i 是资金利息率,t 表示第几年(从第1年,即下一年到第n 年即最后一年),由于利润等于 总销售收入(TR )减去总成本(TC ),式中TRt 是企业在第t 年的总销售收入,TCt 是企业在第t 年的总成本。 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利润=销售收入-企业成本 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它属于历史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出,支未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 P7 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 机会成本——定义: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它才是真正的成本。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 ①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息。 P8 ②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 ③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零。 ④机器原来生产A ,可得利润X 元,现在改生产B ——生产A 可得到的利润X 元。

⑤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按市价计算。 ⑥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⑦机器设备折旧——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实际支出的部分,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不可用于决策) 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企业利润-会计成本 P7 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识记+计算(外+内) 简单应用销售收入-机会成本=销售收入- +计算 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正常利润的定义——是指企业主如果把投于企业的资金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是为了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识记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公式:全部机会成本=资金机会成本+薪水机会成本+折旧机会成本+销售机会成本+经营费用机会成本 管理经济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P3 经济模型定义——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 P4 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边际分析法定义——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 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P4 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P5识记+计算 会计成本的定义——是指会计帐上记录下来的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是面向未了的。会计成本不反映因对资源的使用做出了选择而带来的全部牺牲,因而它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P5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P13 需求 需求量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P13 识记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①产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一个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价格↑→需求量↓) P13识记②消费者的收入(指平均收入)—一般地,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向相同方向变化。(收入↑→需求量↑) ③相关产品的价格—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价格↑→需求量↑;互补品价格↑→需求量↓ ④消费者的爱好 ⑤广告费用 ⑥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即:Q x=f(P x,P y,T,I,E,A,…) P14 识记 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或Q D=f(p)。P15 识记 它可以分为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P16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的规律——它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的曲线。P16 识记 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的位移。识记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P16 识记 需求量变动的规律:价格↑→需求量↓;价格↓→需求量↑。P16 需求的定义——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P16 供给 供给量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钟产品或劳务的数量。P18 识记 则是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特定的供给量。P20

经济常识习题及答案

实战演习: 1、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D )。 A、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处理好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C、中央与地方分权 D、政企职 能分开 2、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B )。 A、保护型经济 B、竞争型经济 C、垄断 型经济D、封闭型经济 3、市场调节是指(B )。 A、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案,有目的、有计划 地进行调节 B、通过市场竞争,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进行调节 C、把市场作为基础和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 D、以市场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宏观调控 4、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C )。 A、政府放弃宏观调控 B、政府加 强宏观调控 C、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 D、计划与 市场相结合 5、货币的本质是(A)。 A、商品交换的媒介 B、衡量商 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C、一般等价物 D、社会财 富的代表 6、因为变质而卖不出去的商品有没有价值,下列看法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C) A、有价值,因为这些商品同样凝结了人类的一般 劳动 B、没有价值,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意味着生产商 品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 C、有价值,只不过这些商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 D、没有价值,但仍然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D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私人劳动 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D、具体劳动 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8、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A )。 A、公司制 B、股份合作制 C、业主 制D、合伙制 9、影响社会总供求形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A )。 A、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B、进口商 品的规模和水平 C、出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 D、商品储 备动用的规模 10、据《经济学家》杂志刊登,1995年全球保险费用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经济学家》指出,私人保险费用支出最多的国家往往是最富有的。在这些国家,购买保险是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其主要原因是(B )。 A、贫穷国家开展保险事业的效用很小 B、经济实力是保险业的坚实后盾,现代保险业日 益发达 C、保险费占CNP比重的增长导致了基础投资不 足 D、保险只是富人或富国的事 11、企业兼并(D )。 A、可以跨地区、跨行业,但不能跨所有制 B、可以跨行业、跨所有制,但不能跨地区 C、可以跨所有制、跨地区,但不能跨行业 D、既可以跨地区、跨所有制,也可以跨行业 1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A )。 A、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 B、提 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C、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D、推 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3、存款储蓄有多种形式,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形式是(A )。 A、活期存款 B、整存整取 C、零存整 取D、整存零取

经济常识知识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商品 1、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不一定是商品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商品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物物交换:商品商品(W—W) B.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C.货币的产生:商品货币商品(W—G—W) 注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标志着货币的产生 2、贵金属金银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3、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给某种商品标价) 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要求: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③要求: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贮藏手段:只能是足值的金银条块,不可以是纸币 (4)支付手段:主要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5)世界货币:钱在国与国之间转移。只有发达国家的纸币才有此职能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三、纸币 1、纸币的产生: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2、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3、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汇总(行管版) 一.绪论: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 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经济模型: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 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 确的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 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会计成本的差额,它反映企业通过经营增加了 多少货币收入,会计师计算会计利润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作为征税的根据等。(会计利润 =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6、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的差额,经济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经济利润 =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7、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零时,企业的利润。指业主如果把他在本企业的投资 用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即为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必须给他的最少的报酬,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8、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9、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帐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内涵成本=机会成本-外显成本) 二.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1、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购 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2、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一般的,↑↑)、相关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消费者爱好、广告费用(一般,在限度内↑↑)和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一般,价格看涨,需求量↑)等。 3、需求曲线:是假定需求函数中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 系的表达式,或 QD=f (p),需求曲线具有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规律。可分为 个人、企业、行业三种需求曲线。 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 关系。行业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个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 格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常识选修知识点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得理论遗产 一、亚当·斯密与瞧不见得手 1、15世纪重商主义得基本观点 (1)金银就是社会财富得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得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得顺差,财富来自流通领域。 (2)要实现国家财富得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得“民穷国富”。因此,她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得政策。 2、斯密“富国裕民”主张 (1)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得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给人民提供充足得收入。 (3)给国家提供充分得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3、斯密得劳动价值理论 (1)对商品得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得认识 ①科学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得概念;认为商品具有使用 价值与交换价值,商品得交换价值不就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得。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得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劳动价值论就是二元论 ①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价值得源泉,认为商品得价值就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得劳动量所决定得。 ②局限性。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得关系,认为商品得价值就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得。 4、斯密得劳动与分工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得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得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得主要途径就是分工。这就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得工作技巧与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得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得发明与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得发展与国民财富得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与交换得措施,自由放任得政策. (2)简要评析 ①瞧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得制约,这就是难得可贵得。 ②但她颠倒了分工与交换得关系。实际上就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就是交换决定分工。 5、斯密关于市场得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得基本观点 (1)基本观点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

绪论:一?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同:前者与后者都是研究企业的行为,都要根据对企业目标的假设,再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异:(1 )后者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而前者则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2)后者是以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为假设的,而前者则认为实现企业的目标从短期看,只能是有条件地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从长期看,则是追求企 业价值的最大化(3)后者是以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已知为假设的,据此来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而前者则认为企业的环境信息是不确定的,因而需要依靠多种学科的知识对 有关数据进行预测和估计,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具体决策。 二、管经的理论和支柱 主要有:建立经济模型,边际分析法,需求弹性原理,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机会成本概念和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管经的决策准则 1、企业目标:企业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2、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可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1)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一一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 息。(2)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一一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3)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一一零。(4)机器原来生产A,可得利润X元,现在改生产B―― 生产A可得到的利润X元。(5)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一一按市价计算。(6)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7) 机器设备折旧一一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3、经济利润的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4、机会成本=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名词解释: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经济模型: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 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企业的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的现值之和。 6、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会计成本的差额,它反映企业通过经营增加了多少货币收 入,会计师计算会计利润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作为征 税的根据等。 7、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的差额,经济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

经济学常识选择题

经济学常识练习题 专题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18世纪中后期,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A.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 B.殖民战争的爆发 C.“圈地运动”的加速 D.大批失去土地的劳动者的出现 2.为了增加国家财富,重商主义者主张()。 A.富国裕民 B.民穷国富 C.国穷民富 D.民穷国穷 3.在重商主义者看来,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是()。 A.谷物 B.布匹 C.牲畜 D.金银 4.斯密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这一观点()。 A.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B.正确地揭示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C.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D.掩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5.斯密所主张的经济学目标是()。 A.富国裕民 B.民穷国富 C.扩大出口 D.经济自由 6.李嘉图认为,增加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是()。 A.降低工人工资 B.发展对外贸易 C.实现财富增长 D.降低劳动力价值 7.下列关于工资的说法中,符合李嘉图观点的是()。 ①工资是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②工资高低与利润率成正比③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④相对工资从量的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及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本国生产的食物等必需品的价值,可以()。 A.提高本国劳动力的价值 B.带来农业、商业和制造业的繁荣 C.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D.降低个人购买的各种必需品的价格 9.李嘉图认为,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当每个人都可随意使用资本的时候,他自然会寻找那种最有利的行业。商品价格的波动,使资本恰好按照必要的数量而不致过多地分配到某种商品的生产上。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市场能够()。 A.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B.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C.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D.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近年来,我国商品出口结构出现了由纺织、服装、鞋帽等低附加值的产品和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为主,到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2006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2%。同期,纺织、家电、玩具、鞋等传统商品的出口增速呈现回落趋势。钢坯、未锻轧铝、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35.6%、20%和10.7%。材料表明()。 A.我国已完全改变以低附加值产品和“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

经济学常识主观考试汇总

经济学常识主观考试汇总

————————————————————————————————作者:————————————————————————————————日期:

2015-12(2).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乎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从社会上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就业(9分) 2015-12(2) 答:①在市场主体方面,劳动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企业要不短发展壮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②在市场体系方面,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就业控制。 ③在宏观调控方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努力为增加就业创造条件。 2014-12(2)材料一:某工业大省正在兴起一股“机器人换人”的浪潮。该省某地区截至2013年7月已有15个“机器人换人”改造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企业生产用工平均减少25%,人均产出提升30%,产品合格率提升2.8个百分点。同年1-7月,该地区相应的技改投资达104.42亿元,同比增加60.7%,占工业投资比重的88.6%。作为工业大国,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15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面对诱人的前景,我国近年来已建成30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机器人换人”后,有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机器人创造的,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反驳这种观点。(8分) 答: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同一,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机器人是具体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工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③上述观点否定了人类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是错误的。 2013-14⑵在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中,汽车生产企业会以提供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需求;而通过借贷刺激社会总需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最早提出以赤字财政扩大有效需求的经济学家是谁。其理论依据是什么。(10分) 答:①凯恩斯。②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木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行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为此,凯恩斯提出了赤字财政政策。 2012-12(3)“南方谈话”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运用《经济学常识》相关知识简述,为什么还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分) 答:①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④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1-12(2)“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单一直徘徊在4.0—4.3%之间。在经济意义上,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运用劳动二重性的知识予以说明。(8分) 答:①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②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③失业人口无法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2010-12(2)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9分) 答: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②商品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等手段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客观上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因而价格会下降。 ③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时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低碳商品供给增加,使价格下降。2009-12(2)材料二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峰会上指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 运用经济学常识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9分)

最新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需求 需求和供给是构成市场的两个基本因素。 一、需求量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购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者劳务的数量。 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 一定条件,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如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以及消费者爱好等)。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上涨,其需求量就会减少;产品价格下跌,其需求量就会增加。反比关系。 2、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收入提高,需求量就会增加;消费者收入水平下降,需求量也就减少。正比关系。 3、相关产品的价格。相关产品分为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产品的价格上升,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产品的价格下降,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替代品之间成正比关系。互补品,产品的价格上升,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产品的价格下降,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互补品之间成反比关系。 4、消费者的爱好。 5、广告费。 6、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如果价格看涨,需求量就会增加;如果价格看跌,需求量就会减少。 三、需求函数 需求量就是影响它的诸因素的函数。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 Qx = f(Px , Py , T , I , E , A , …) Qx,为对某产品的需求量; Px,为某产品的价格; Py,为替代品(或者互补品)的价格; T,为消费者的爱好; I,为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E,为对价格的期望; A,为广告费。 题【例1-1】,略,重点,p15

四、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假设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QD= f(p)。 见【图1-1】,p15 个人需求曲线,表示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企业需求曲线,表示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动规律,价格上涨,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 为什么?这是因为: 1)由于价格降低,消费者用同样的钱可一个买到更多的东西; 2)原来因为价格贵买不起的消费者,也来买了; 3)过去因为价贵使用替代品的消费者,现在因为降价也来买了。 所以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同样道理,价格上涨,需求量就会减少。 五、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求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个需求曲线。 需求量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不变,从而需求曲线维持不动,这时,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发生了变动,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了位移,这种变动就称为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供给 一、供给量 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1、产品的价格。价格上涨,供给量就会增加。正比关系。 2、产品的成本。如果产品的价格既定,成本越高,利润越少,从而企业的供给量也就减少。反比关系。 3、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价格看涨,就会多生产。 三、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式 Qs = f(P , C , E , …)

高中经济学常识总结

高中经济学常识归纳总结 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