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

(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

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

明代邸报的别称:

邸抄、朝报、除目、京报

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

《万历邸钞》:

《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

《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急选报》: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这份报纸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P25)

1.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

清朝入关后,参照明代官报发行的体制,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

通政使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

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

提塘主要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

清代是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包括谕旨和臣僚章奏哪些应发抄,哪些不宜发抄,往往由皇帝作最后决定。

清代的谕旨和章奏的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官报的发行活动也是逐日进行的。

清代官报的内容,基本上由官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

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2.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清代的提塘分京塘、省塘两种。

京塘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

省塘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

3.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

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主要工作是传抄和发行邸报,此外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活动。

京报:

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通称京报。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大多是印刷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营利。

4.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在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中,各地的提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各省的提塘通称省塘,驻地在各省的省会。各省的提塘,除按规定向各衙门发送官文书和官报外,也在省会内就地设立报房,翻印京报向当地的官绅出售。

在地方报房和“抄日报”人所办的各类报纸中,最受官绅们注意的是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5.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

除利用官报外,清代的封建统治者还广泛地使用过榜、帖示、告示等传播媒介来发

布官方消息。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P36)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 1815 年 8 月 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

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

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米怜于1815年重返马六甲,创建了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传教的工具。这份中文月刊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

每月统记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米怜自创刊起一直担任主编。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主要助手。1832年,伦敦布道会按立梁发为传教士,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821年12月,《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停刊。

罗伯特·马礼逊:(P36)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创办,最早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1804年,“伦敦布道会”设立了中国布道团,并选派同年加入该会的罗伯特·马

礼逊来华传教。1807年9月,马礼逊绕道美国抵达澳门,成为该会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蜜蜂华报》:(P38)

(葡萄牙文周刊),1822 年 9 月 12 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蜜蜂华报》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则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刊的地方。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P57)

1.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答题: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1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 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

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

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

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

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

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

斗争。2 .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王韬: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

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也是维新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政论紧密联系现实,言之有物,文字清新,这种重思想内容而不拘于形式的政

论文写作风格,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

《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的基本新闻思想:(P63)

(1)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

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1.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使报纸成为“博采舆论”的工具。

2.报纸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使“君民上下互相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他主张创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

4.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3)新闻自由

(4)报纸的文风:

王韬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他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

“报章文体”:(P80)

所谓“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一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但没有形成气候。产生过程: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法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体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

这种新文体的特点是:

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于右任:(P102)

中国同盟会会员,1907 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遭查禁,1910 年,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日销两万多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于右任先后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竖三民”报。

“竖三民”报:(P103)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于右任自 1909 年起,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因三份报纸都用“民”字开头,传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癸丑报灾:(P119)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理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必然遭到新闻界舆论的强烈反对,于是袁对自由新闻体制进行了大肆扭曲,通过手中的武力对那些反对自己的报刊、报馆、报人进行严酷的压制,扶持自己的御用报刊,企图控制新闻界,从舆论上支持自己的称帝企图。1913 年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更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凡是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均遭查封,1913 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139 家,较之民国初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在中国新闻史上对“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民初的名记者:(P128)

黄远生、邵飘萍、徐彬彬、张季鸾

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着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 1912 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

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着称于世,是

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 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着》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

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

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

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

“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有以下一些特点:

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

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

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黄远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新闻观点:

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3.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

能听;手能写。

邵漂萍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 1911 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

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 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

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

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 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 年在

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着《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

专着之一。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1917 年 11 月 10 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钟报》(李大钊)、上海《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P134)

陈独秀于 1915 年 9 月 15 日在上海创办的月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前

期的宣传主要是抨击封建主义思想伦理道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

对旧文学,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后期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日益倾向社

会主义,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问题与主义”论战,1917 年初迁到北京出版,1920 年9月改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

伪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论战,1922 年停刊。(《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

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P140)

五四运动前后,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的带动下,进步学生报刊如雨后春笋

般生长起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

学生联合会报》。

《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由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

毛泽东不仅精心编辑这张报纸,还发表政论、述论、杂论将近40篇。《湘江评论》在出版启事中宣布:“本报以宜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毛泽东执笔的《创刊宣言》

是一篇气势磅礴、豪情洋溢的文章。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P148)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新闻学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1918年10月4日成立的北京大

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共中央机关报刊:(P150)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P153)

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史量才:(P177)

中国新闻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1912 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一度想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因国民党当局的阻挠而失败。1931 年发起《申报》六十周年纪念活动,推行改革措施,将申报馆建设成为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庞大的文化事业群体。因史量才不肯屈从国民党当局的控制,1934 年 11 月遭国民党特务枪击遇害。

邹韬奋:(P179)

中国新闻史上着名的新闻工作者,曾主编《生活》周刊,创办《大众生活》《永生》周刊、《生活日报》《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等七份报刊,都受

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因勇于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黑暗统治而多次被迫流亡海外,流亡海外期间,写了 30 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在《生活》《新生》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语》。韬奋的一生不懈地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同时负责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

被称为“韬奋精神”。

简述邹韬奋的新闻工作经历。

1925 年创办《生活》周刊,后担任该刊主编,开辟《小言论》专栏,将《生活》周刊由一份内部刊物发展为发行量最高达 155000 份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后因引起

国民党当局不满被查封;邹韬奋流亡海外期间,考察了欧洲各国和美国,写了 30 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发表在《生活》周刊及《新生》周刊上,后汇集成《萍踪寄语》;1935 年 11 月 16 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支持学生运动,主张追求民族解放,发行量再创全国期刊发行的最高纪录,达 20 万份,1936 年 2 月29 日,《大众生活》周刊遭国民党政府查封;1936 年 6 月 7 日,邹韬奋在香港主办《生活日报》,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该报以促进民族解放、积

极推广大众文化为目的,不久后自动停刊; 1936 年 8 月 23 日,创办《生活星期刊》,邹韬奋任主编兼发行人;“七君子”事件后,先后又创办《抗战》《全民

抗战》、香港《大众生活》等报刊;

简述邹韬奋的报刊思想和办报经验。

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三、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四、文风要“明显畅快”;

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六、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邹韬奋认为理想的编辑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一是大公无私;二是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三是文字畅达;四是至少精通一种

外语;

论述“韬奋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韬奋精神就是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邹韬奋自身正

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他把报刊看做人民的耳目喉舌,办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

民族和大众的解放,他把读者当作自己的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他强调报纸的

文风要明显畅快,办报要有个性和特色,新闻工作者要有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

同时还要有真才实学,他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懂得处理好新闻与广告

的关系,所有这些与我们当前新闻事业中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在这些办报经验中,一个高度集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人民的朋友,

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方面,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重视报纸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

经济效益、重视新闻工作者的能力与品格,是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更深层次的体现。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要求,我们所办的报刊才能受读者的欢迎,才能真正为人民谋

福利,才能成为人民的好朋友,所有这些也正是我们当前开展新闻工作,发展新

闻事业所必须重视与遵循的原则,对我们当前的新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现

实意义。

范长江:(P183)

中国着名记者,1935 年 7 月起,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追踪考察了解

红军北上动向和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所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

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1936 年 8 月至 12 月,范长江再次赴内蒙古、绥远等地采访写了多

篇通讯,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冒险从绥远前线取道宁夏、甘肃,最后来到延安,与毛泽东进行了长谈,后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西北近影》《陕北之行》

等多篇通讯,汇集出版了《塞上行》一书。范长江富于政治敏感,勇于探索,他的

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

在我国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西北角》:

我国着名记者范长江,在对西北诸省的风土民情和抗战前夕状况的旅行采访中所写

的旅行通讯,发表于《大公报》上,1936 年 8 月,他将这些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

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戈公振:(P186)

我国着名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家、新闻学专家,曾任《时报》总编辑、《申报》

总经理助理、《申报》总管理设计处副主任等职,1933 年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写成《从东北到庶联》一书,1935 年回国参与筹办《生活日报》,同年病逝。着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等书,《中国报学史》一书被誉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戈公振为我国新闻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报学史》:

中国当代着名报人戈公振所着,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该书于1927 年 11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报学史的定名、报

纸的定义等,后五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

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介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

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也提供了丰

富的史料,该书被誉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P191)

建成并开播于 1940 年底,成为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上海“孤岛”抗日报刊:(P211)

1937 年 11 月 12 日至 1942 年 12 月 8 日之间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

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

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

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

简述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报刊及其宣传和斗争。

《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报纸在孤岛时期改以外商名义出版,成为“洋旗报”中的代表,它们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下出版发行,针对日伪的威胁与迫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揭露日寇暴行,宣传抗日主张,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洋旗报:(P211)

孤岛时期,上海租界内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时称“洋旗报”,这些报纸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因而在 1938 年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十几家报纸均以这样的方式复刊或创刊。“洋旗报”以及其他爱国报刊,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下出版发行,受到了日伪疯狂迫害和摧残,抗日爱国报人不屈不挠地坚持着抗日宣传,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P219)

1945年八九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其中以 1945 年八九月间发起的“拒检运动”声威最大。8 月 7 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

出版社机构的支持下,不顾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重庆 16 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

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9 月 1 日记者节这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此后,由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为了缓和国内外矛盾,国民党当局被迫于宣布自 10 月 1 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但留了一个尾巴,即收复区在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以前除外。至此,拒检运动获得

了巨大的胜利。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九台式”:(P245)

吉林省九台县广播站的建站经验,这一利用电话线路建立广播站的方式称为“九台式”。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P253)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少可供我国新闻事业借鉴的经验。首先,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苏联的新闻工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其次,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编辑、采访、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第一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 1、中国新闻史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关于邸报的产生,“周朝说”的代表者是________。 3、宋代统治者主要是通过“______制度”来控制邸报的内容。 4、小报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_________________报纸。 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称,“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要务”。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重镇是《__________》。 7、《_______》的创刊,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进入到利用新闻媒介的阶段。 8、1918年11月,________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两篇文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1920年8月,《新青年》杂志由同人刊物改组为_____________。 10、1925年6月,________组织出版了《诚言》,专门制造谣言。 11、古田会议后,中共中央军委规定,各军办一种《________》。 12、30年代初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13、30年代中后期,鲁迅利用《申报》副刊《_________》发表了大量杂文。 14、_______年10月,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15、1947年3月后,新华社分东渡黄河部分,称“_________”。 二、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划?,错误答案后划?,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1、中国古代报刊从唐代到辛亥革命,存在1000多年。() 2、太平天国后期,洪仁干提出了创办“新闻馆”的主张。() 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4、外国传教士报刊一直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 5、《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化报刊。()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行小册子完全是为了“排满”。() 7、“暂行报律”风波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虚伪性。() 8、《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大本营。() 9、《中国报学史》是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最早的著作。() 10、受陈独秀影响,《向导》周报一度对北伐持反对态度。() 三、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填空,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 1、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___________年。 A 1927-1949; B 1949-1966; C 1949-1978 2、太平天国革命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________。 A木铎;B墙报; C 教会报刊 3、外国人在华最早创办的近代化中文报刊是________。 A《察世俗每月统计传》;B《澳门新闻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定本制度 2、《时务报》 3、黄远生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5、《红星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 3、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工作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 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时务文体 3、邵飘萍 4、《向导》周报 5、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统区的“拒检运动”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5分)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后来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答题 1、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 2、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延安台建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广播工作者克服技术上的很多困难,该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等,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 1、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2、范长江是著名新闻记者,20世纪30年代两次去西北采访,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人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二: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历年试卷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其中之一是( ) A.新闻 B.揭帖 C.牌报 D.进奏院状 2.小报产生并流行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年份是( ) A.1813 B.1815 C.1817 D.1822 4.第一份在北京出版的近代报刊是( ) A.《依泾杂说》 B.《天下新闻》 C.《遐迩贯珍》 D.《中西闻见录》 5.《字林西报》的创刊地点是( ) A.香港 B.广州 C.上海 D.宁波 6.1874年,香港《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是( ) A.王韬 B.郑观应 C.容闳 D.郑贯公 7.《时务报》创刊于( ) A.1895 B.1896 C.1897 D.1898 8.《湘报》的主编是( ) A.梁启超 B.熊希龄 C.谭嗣同 D.唐才常 9.《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 ) A.胡璋 B.章太炎 C.陈范 D.章士钊 10.郑贯公等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 ) A.《开智录》 B.《浙江潮》 C.《国民报》 D.《直说》 11.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地点是( ) A.日本横滨 B.美国旧金山 C.日本东京 D.香港 12.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是( ) A.徐彬彬 B.邵飘萍 C.黄远生 D.张季鸾 13.《新青年》的创办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4.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15.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是( ) A.《热血日报》 B.《政治周报》 C.《向导》 D.《前锋》 16.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是( ) A.《新闻学大意》 B.《实际应用新闻学》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1开元杂报:(无存)泛指开元年间(713—742)流传在外的官报,内容为记录皇帝、臣僚活动的杂乱报道,没固定期刊和报头,为抄件。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进奏院状”: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由进奏官发给藩镇节度使,介绍朝廷政事动态、消息,手抄件。“敦煌进奏院状”:887年(唐),沙洲,现存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报纸。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产生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时间:1815.8.5(2)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麦都斯(3)地点:马六甲,少量至广州(4)内容:主要为基督教教义及圣经翻译,少量的封建伦理和天文地理诗文(5)雕版印刷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时间:1833.8创刊于广州,1837至新加坡(2)创办人:德国郭实腊(郭士立)(3)内容:少量宗教,全面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文学艺术 5教会中文报刊《万国公报》:(1)1868—1874:前身《中国教会新报》,周刊,宗教性报纸,主旨宣传基督教教义(2)1874—1883:更名《万国公报》,读者群体扩大,减少宗教性内容,以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行情为主,目的是影响干预洋务运动。(3)1889—1907,广学会,复刊改为月刊,主旨“开放中国上层人士思想”,大量发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介绍西学知识,引起社会关注。(4)主编、撰稿人:林乐知、李提摩太 6《申报》(1872—1949国民党报刊):(1)创刊:1872,英国商人美查,1916史量才出任总经理(2)性质:商业报纸,以赢利为首要目的(3)特点:①经营管理:a降低成本b重视发行c大量招登广告d多种经营②内容上:a尽量中国化b重视言论c重视新闻报道:(娱乐版面)猎奇性、趣味性、时效性d刊登文艺作品 7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活动(评价=特点+性质+影响) 传教士与近代报业:(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①时间:1815.8.5②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麦都斯③地点:马六甲,少量至广州④内容:主要为基督教教义及圣经翻译,少量的封建伦理和天文地理诗文⑤雕版印刷(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①时间:1833.8创刊于广州,1837至新加坡②创办人:德国郭实腊(郭士立)③内容:少量宗教,全面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文学艺术; 外报在香港的发展(3)《香港公报》:香港第一份近代英文报纸,主编英军翻译马儒翰,1841.5出版(4)《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月刊,1853.9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科技知识,铅字印刷。 外报在上海的发展:(5)《字林西报》(1864—1951):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也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纯英国风格的商业报,但政治性比较强,是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借当局的喉舌,有“英国官报”之称。(6)教会中文报刊《万国公报》:①1868—1874:前身《中国教会新报》,周刊,宗教性报纸,主旨宣传基督教教义②1874—1883:更名《万国公报》,读者群体扩大,减少宗教性内容,以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行情为主,目的是影响干预洋务运动。③1889—1907,广学会,复刊改为月刊,主旨“开放中国上层人士思想”,大量发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介绍西学知识,引起社会关注。④主编、撰稿人:林乐知、李提摩太(7)《申报》(1872—1949国民党报刊):A创刊:1872,英国商人美查,1916史量才出任总经理B性质:商业报纸,以赢利为首要目的C特点:①经营管理:a降低成本b重视发行c大量招登广告d多种经营②内容上:a尽量中国化b 重视言论c重视新闻报道:(娱乐版面)猎奇性、趣味性、时效性d刊登文艺作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宣称“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的报刊是() A.《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D.《各国消息》 3、马礼逊的儿子、英军翻译马儒翰所创办的报纸是() A.《南华早报》 B.《中国邮报》 C.《蜜蜂华报》 D.《香港钞报》 4、得到上海工部局资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观点的英文报纸是() A.《香港船头货价纸》 B.《教会新报》 C.《北华捷报》 D.《圣心报》 5、提出文章“贵在乎纪事述情,直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的报人是() A.洪仁玕 B.王韬 C.郑观应 D.陈炽 6、1891年,《广报》因触犯广东总督李小泉而被查封,其罪名是() A.破坏纲常、犯上作乱 B.莠言乱政、淆乱是非 C、颠覆政府、背叛祖国 D.宣传革命、结党营私 7、主编过《湘学新报》和《湘学报》,因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而遭杀害的是() A.唐才常 B.康广仁 C.谭嗣同 D.熊希龄 8、1900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的机构是()

A.兴中会 B.广学会 C.新学会 D.马礼逊教育会 9、1904年,改良派人士在上海创办的《时报》宣称() A.“吾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乃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 B.“作报人的心是中国的” C.“忠告政府,指导国民” D.“灌输世界之知识,造成健全之舆论。” 10.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A.“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B.“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C.“不得妄议国体、诽谤革命” D.“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11、带头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的报纸是() A.《民哀日报》 B.《帝国日报》 C.《大同报》 D.《亚细亚日报》 12、1920年底至1921年初,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抱怨() A.《新青年》过多刊登白话文,忽视古代经典 B.《新青年》差不多成了《苏俄》的汉译本 C.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 D.鬼神之势大张,国家之运告终 13、1921年到1922年,英国的路透社、日本的东方社、美国的美联社、德国的海通社等相继在华建立分社,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称这种现象为() A.黑暗的中国社会的明灯 B.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 C.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突破口 D.新闻的侵略 14、中共成立后不久领导出版的《妇女声》半月刊致力于() A.推动中华女界联合会加入世界人权公约组织 B.宣传被压迫阶级的解放,促醒女子加入劳动运动 C.在全国重要城市建立女子学校 D.帮助妇女解放思想,鼓动知识女性回到家庭 15、为加强新闻管制、牵制社会舆论,国民党政府于1933年在南京、上海、天津、北平等重要城市设立了() A.中宣部特别办事处 B.新闻检查所 C.中宣部新闻代办处 D.新闻登记所 16、1933年,红色中华社利用仅有的一部收报机抄收中央社和塔斯社电讯,选编成油印单页资料,报送() A.共产国际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 一,简答题 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宋代如此高压严苛的传播制度下,广大人民的新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非法的报纸便出现了。 这些非法的报纸被称为“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朝廷屡禁不止,衍生至日后的各朝代。 在北宋仁宗时期,发生了“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这读起来十分拗口的事件是说,在北宋开始有一些负责抄录新闻的官员,将一些“不让往外播”的新闻抄录下来并另行传播。到了南宋宋神宗时期,“小报”已经发展到“印卖都市”的程度了,这说明我国在11世纪已经有了印刷新闻。小报的内容是朝廷上还没有定论的事、朝廷百官言论、街市传闻,甚至有些编者的杜撰捏造。 小报还有一批“记者”,这些人“以探报此等事为生”。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有记载:“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意思是,在中央负责摘抄邸报的人都心向“小报”,这些人是“小报”的记者,探访朝廷秘闻。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2,简述我国新闻教育和研究开端的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推选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

2004年4月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卷答案

2004年4月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卷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其中之一是( ) A.新闻 B.揭帖 C.牌报 D.进奏院状 2.小报产生并流行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年份是( ) A.1813 B.1815 C.1817 D.1822 4.第一份在北京出版的近代报刊是( ) A.《依泾杂说》 B.《天下新闻》 C.《遐迩贯珍》 D.《中西闻见录》 5.《字林西报》的创刊地点是( ) A.香港 B.广州 C.上海 D.宁波 6.1874年,香港《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是( ) A.王韬 B.郑观应 C.容闳 D.郑贯公 7.《时务报》创刊于( ) A.1895 B.1896 C.1897 D.1898 8.《湘报》的主编是( ) A.梁启超 B.熊希龄 C.谭嗣同 D.唐才常 9.《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 ) A.胡璋 B.章太炎 C.陈范 D.章士钊 10.郑贯公等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 ) A.《开智录》 B.《浙江潮》 C.《国民报》 D.《直说》 11.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地点是( ) A.日本横滨 B.美国旧金山 C.日本东京 D.香港 12.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是( ) A.徐彬彬 B.邵飘萍 C.黄远生 D.张季鸾 13.《新青年》的创办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4.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15.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是( ) A.《热血日报》 B.《政治周报》 C.《向导》 D.《前锋》 16.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是( ) A.《新闻学大意》 B.《实际应用新闻学》 C.《新闻学撮要》 D.《新闻材料采集法》 17.1922年5月正式成为团中央第一个机关报的是( ) A.《先驱》 B.《中国青年》 C.《少年先锋》 D.《青年周刊》 18.中国第一座官办的广播电台是( ) A.北京广播电台 B.上海广播电台 C.天津广播电台 D.哈尔滨广播电台 19.“红中社”的创建年份是( ) A.1930 B.1931 C.1932 D.1933 20.1934年在浙江海宁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的著名报人是( ) A.邵飘萍 B.黄远生 C.史量才 D.沈荩 21.抗战时期,国统区新闻事业最集中的地方是( ) A.桂林 B.重庆 C.贵阳 D.西安 22.1939年10月毛泽东撰写发刊词的党内刊物是( )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 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 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 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 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基本目的:参政 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 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 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 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易于表达民意舆情。 (5)于今天的报纸最为接近。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全国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全国 09-04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形成是在() A.语言产生之前 B.语言产生之后 C.文字产生之后 D.报纸产生之后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的时间是() A.1815年 B.1823年 C.1828年 D.1833年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和主编是() A.郭士立 B.麦都思 C.安东尼奥 D.米怜 4.鸦片战争后,英文商业报刊中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的是() A.《中国之友》 B.《香港纪录报》 C.《孖剌报》 D.《德臣报》 5.《昭文新报》创刊的地点是() A.上海 B.南京 C.汉口 D.香港 6.广州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日报是() A.《述报》 B.《广报》 C.《汇报》 D.《循环日报》 7.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 A.王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徐勤 8.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万国公报》 B.《强学报》 1

C.《时务报》 D.《国闻报》 9.《时务报》创刊的地点是()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长沙 10.维新派在华南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 A.《湘学新报》 B.《湘学报》 C.《湘报》 D.《知新报》 11.《国闻报》的创办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唐才常 12.1893年孙中山与葡裔印刷商飞南弟合作出版的中葡双语报纸是() A.《镜海丛报》 B.《濠镜报》 C.《濠镜晚报》 D.《澳门时报》 13.《苏报》创刊的时间是() A.1895年 B.1896年 C.1898年 D.1900年 14.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 A.《中国日报》 B.《二十世纪之支那》 C.《开智录》 D.《民报》 l5.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清议报》 B.《新民丛报》 C.《文兴日报》 D.《新中国报》 16.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大公报》 B.《京话日报》 C.《时报》 D.《香港商报》 17.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是() A.《广州纪录报》 B.《字林西报》 C.《大陆》 D.《中国日报》 18.辛亥革命时期,正面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是() A.《民报发刊词》 B.《正仇满论》 1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4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1976—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了解新闻改革和进展情况。 重点和难点: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媒体的发展。 4、中国进入WTO后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 第一节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界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新闻界揭露批判了“四人帮”的种种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拨乱反正。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宣传报道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障碍,直接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行。 三、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新闻界学习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示,恢复和发扬了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媒介逐渐摒弃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宣传模式,开始按新闻规律办事。批评报道得以恢复和加强;读者工作受到重视。 第二节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事业 一、加强经济报道,推进经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了转移。新闻媒体报道推进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报道了大城市和大企业的改革举措,推进了经济改革。 二、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新闻界对其进行了斗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三、新闻改革的起步及其经验教训 随着新闻数量的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界学习江泽民和李瑞环对新闻界的讲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新闻改革。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加快和深化了经济改革。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了普遍重视;新闻界和海外的交住日益频繁。 二、新闻业务的改进和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 新闻界告别了铅与火,改为激光照排,联网编辑,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4月全国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新闻”概念的出现是在(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2.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出现在(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3.人们把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出现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是( ) A.马礼逊 B.米怜 C.麦都思 D.吉德 5.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 ) A.《天下新闻》 B.《各国消息》 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D.《蜜蜂华报》 6.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近代报纸是( ) A.《明报》 B.《邸报》 C.《京报》 D.《昭文新报》 7.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是( ) 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弢园文录外编》 D.《国闻汇编》 8.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 A.《中外纪闻》 B.《强学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9.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 ) A.王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徐勤 10.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 ) A.《中国日报》 B.《二十世纪之支那》 C.《开智录》 D.《民报》 11.1900年,胡璋把他创办的《苏报》出售给了(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士钊 D.陈范 12.“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条款第一次载入的中国国家根本大法是( ) A.《大清报律》 B.《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C.南京临时政府的《暂行报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杂志,创刊时名为( ) A.《中国青年》 B.《青年杂志》 C.《新青年》 D.《新青年杂志》 14.《新青年》第2卷第5号刊载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作者是( ) A.陈独秀 B.鲁迅 C.胡适 D.李大钊 15.毛泽东早年写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曾连载于( ) A.《劳动界》 B.《劳动音》 C.《每周评论》 D.《湘江评论》 16.1921年2月到1922年2月间,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连载于天津( )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