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学总体目标

1、使学生领会掌握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懂得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3、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基本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改进学习策略,指导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第一章人的心理

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结构以及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4、教学时数:4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三大范畴: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共性,是个性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持续状态;心理状态既具有心理过程的特点,又具有个性的特点。个性是指个性心理,即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个别差异;属个性倾向性的心理现象有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属个性心理特征的心理现象有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三、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人类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

(一)心理的物质载体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

3、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二)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

1、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实践中找到依据。

3、人类心理的产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狼孩事件”

(三)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

2、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3、人对现实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

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岁月才得以诞生。

孕育年代的主要心理学思想家有古代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况以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17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让内?笛卡儿(RenéDescartes),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和詹姆士等。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Wundt 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1、行为主义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斯金纳(Skinner,1904-1990)

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华生)

2、格式塔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主要观点: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整体性。

3、精神分析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以及他的弟子。

主要观点:人格动力观(用潜意识、生之本能、死之本能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人格结构观(用本我、自我、超我解释个体人格结构,以冲突、焦虑及防卫作用解释人格结构中三种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

4、认知心理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5、人本主义心理学

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我国心理学发展扼要

主要的一些人和事:

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1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心理系,并成立中国心理学会。

三、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讨论)

心理科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

四、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那些?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任务

1、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心理学的理论任务是从理论上提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是提示各个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并根据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来解决各种具体的心理问题,为社会实践服务。

二、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为了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2、提高教学质量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向

1、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

2、重视精确分析的定量研究

3、强调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4、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研究工具。

(三)、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资料搜集方法

①实验法

A、实验室实验法

B、自然室实验法

②调查法

A、访谈法

B、问卷法

③观察法

A、客观观察法

B、自我观察法

④心理度量法

A、量表法

B、测验法

C、心理物理法

⑤档案法

2、资料分析法

①心理统计法

②逻辑思维推理

3、其它方法

①文献综述法

②个案研究法

③发展研究法

④模拟法

6、作业与思考:(1)心理学研究什么?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对师范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7、参考资料: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2、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3、王垒、王甦·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M.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二章感知觉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知道感觉和知觉是认识过程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门户,也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掌握感觉和知觉的规律及其在人类的实践中,尤其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学会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指导自己的学习。

2、教学重点和难点: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和知觉的规律及其在人类的实践中,尤其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4、教学时数:6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节感觉的概念与分类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二)对感觉的理解:

第一,感觉是个体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是脑的功能。

第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两个物质条件:感觉器官和客观事物,只有当客观事物(刺

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觉才能产生。

第三,通过感觉,个体不仅能反映个体身外的各种事物的个别特性,也能反映个体

本身的各种特性。

第四,感觉是一种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人和动物都具备的。通过感觉,个体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特征,而不能对事物作整体反映。

第五,一切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个体认识

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三)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2、感觉是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3、感觉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感觉剥夺的影响)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都是通过分析器来保证实现的,分析器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感受器;二是神经通道;三是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三、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第二节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是指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该刺激的性质,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它刺激以及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会对这一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影响。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其它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A、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象。

B、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分为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C、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影响。

A、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B、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感觉系统的机能

来弥补。

C、联觉:当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表象,即一种感

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表明,人的感觉系统是一个整体,各种感觉是互相联系的,从而

对客观世界进行全面的反映。

第三节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一、知觉的概述

(一)定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二)对知觉的理解:

第一,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个体对客观

事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初级阶段。

第二,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第三,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产生是多种综合活动的结果。

三、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象一致,可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和错觉。

(一)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它是在人的成长和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二)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

主要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三)运动知觉:个体对事物的静止、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是运动知觉。

第四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并不都作出反应,而是选择其中的少数刺激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当作知觉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②注意的选择作用;③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一般都由各种不同的特性,不同的部分组成,个体在知觉时往往把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①知觉对象各部分的接近、封闭、相似、连续以及简明性;②知觉主体的定势和知识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予以解释并力求用词来标示它。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主要有:①知觉对象的特征;②知觉主体的注意状态;③知觉主体的知识经验。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稳定性和不变性,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同一物体,其表面特征仍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恒常性使人们在观察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能达到对物体特征的

精确知觉,这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主要能力。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主要有:知觉主体的知识经验。

二、知觉的发展与培养

(一)知觉的发展

在初中阶段,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开始出现逻辑性知觉。但初中生的知觉仍可能表现出片面、肤浅、不稳定等特点。

到了高中阶段,知觉更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不稳定性已很少出现,知觉更加全面而深刻。这表明高中生的知觉特性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高中生的知觉精确性尚不够,作出的判断有时尚不准确,表明其知觉特性并未完善。

(二)中学生知觉特性的培养

第一,向学生明确提出知觉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积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直观材料。

第五,为了促进学生知觉特性和观察力的发展,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掌握观察的顺序、观察的重点,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描述观察的结果等

第五节感知规律在教学与其他实践领域中的应用

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制作直观教具时感知规律的应用

1、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

教学中,实物、标本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挂图的制作应在大小、颜色等特性上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其他教具的制作在大小颜色、清晰度、声音响度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

2、对比规律

在制作教具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别和观察,要突出对象和背景的差异,用颜色、线条的粗细等在刺激强度上产生对比,便于学生感知和区分。

3、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

教师在制作教具时一定要使教具本身成为所以刺激中最突出的部分,保证其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其他刺激则成为背景。有时为了保证学生能将对象选择出来,制作教具时可使用夸张手法。

(二)在使用直观教具时感知规律的应用

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具

2、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时候、适当位置呈现直观教具

3、使用教具应当适应学生感知的特点

4、把实物(标本)、图象的直观与言语直观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一)感受性规律的应用

(二)感觉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三)知觉规律的应用

6、作业与思考:

1、举例解释感觉这一心理现象。

2、理解掌握好感觉的规律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①举例说明感觉的适应;②举例说明感觉的对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①举例说明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②举例说明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③举例说明联觉这一心理现象。

3、理解、掌握知觉的概念,说明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4、思考并简答:①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②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③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④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5、举例说明知觉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6、如何利用知觉规律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

7、参考资料:1、林振海,陈传峰,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2、梁宁建,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4、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第三章记忆

1、教学目的:理解掌握记忆这一概念、记忆表象的定义和特征。理解掌握记忆的基本过程及其每一过程的内容和特征、各过程之间的联系。掌握影响识记效果的主客观因素。理解掌握好遗忘规律,领会遗忘曲线的含义。掌握影响长时记忆和遗忘的因素。懂得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了解青少年记忆的特点及良好记忆力的培养途径、方法等。对良好的记忆方法应有一定了解。

2、教学重点和难点:记忆的概念,记忆过程分析,遗忘规律和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4、教学时数:6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memory)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这也是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

(二)对记忆的理解

第一,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个体的过去经验包括:

A、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B、思考过的问题

C、练习过的动作

D、体验过的情感

第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记忆的内容。

第三,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第四,记忆以感知为基础,而且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二、记忆表象

(一)定义: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所出现该事物的形象叫记忆表象。

(二)特征:A、直观性

B、概括性

(三)记忆表象的意义:表象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记忆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

三、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信息加工的时间长短分类

A、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二)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A、形象记忆

B、语言记忆(也叫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运动记忆

第二节记忆过程

一、识记

(一)定义:识记是获得事物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二)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时有无目的分: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时所采用的方法分:

A、机械识记

B、意义识记

(三)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1、识记的目的任务

2、识记活动的性质、任务

3、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二、保持与遗忘

(一)保持

1、定义:它是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即已经识记了信息在头脑中得以巩固的过程。

2、保持的变化:

A、保持材料的量变

B、保持材料的质变

(二)遗忘(forgetting)

1、定义: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再现(也叫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地再认或再现就是遗忘。

2、分类: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3、遗忘的规律:

A、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是先快后慢

B、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则识记后的遗忘也越多。

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有影响。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有影响

E、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有影响。

F、适度的过度学习能减少遗忘。

G、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记忆效果好。

H、识记者的主观因素(个人的动机、兴趣、需要、情感等)和识记时采用的方法等对遗

忘有影响。

三、再认和重现

(一)再认(recognition)

1、定义:对已感知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辩认出来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再认。

2、影响再认的因素

A、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材料的相似性)。

B、时间间隔。

C、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比较、推论等)。

D、个体的经验、定势和期待等。

E、人格特征(场独立性的人再认成绩较好)。

(二)重现

1、定义: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重现也叫再现或回忆(recall)。

2、分类:无意重现和有意重现

直接重现和间接重现

3、回忆策略直接影响回忆的进程和效果,常用且有效的回忆策略有:

A、联想,它是回忆的基础。联想有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等规律。

B、定势和兴趣,它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C、双重提取。寻找关键支点是回忆的重要策略。

D、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提取。

E、与干扰作斗争。

第三节记忆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一、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记忆效果

1、提出识记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规律。

3、重视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4、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制的干扰。

5、构建线索和利用联想规律。

6、重视复述训练。

7、采用精细加工策略。

二、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好学生的复习

1、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2、指导学生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3、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4、复习量要合适。

5、运用适当的过度学习策略。

6、把反复阅读和尝试重现结合起来。

第四节青少年记忆力的培养

一、良好的记忆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精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影响记忆品质的因素:

个体的先天遗传特点对记忆品质有影响;

识记时个体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会影响记忆的敏捷性;

识记息信材料时的方法,加工材料的深度会影响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和精确性;

个体所识记材料的条理性、系统性和理解程度会影响记忆的准备性。

二、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1、青少年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的增加而增加。

3、意义识记的方法占主导。

4、抽象识记的能力有较大发展。

5、记忆的广度日渐增大。

三、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一)掌握科学有效的识记方法。

良好的记忆方法:第一,意义识记和理解识记。第二,多通道协同记忆。第三,记忆术。(二)正确科学地组织好复习。

1、及时复习。

2、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化。

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三)加强正确再认和回忆的实践

1、阅读与试图回忆。

2、有效地进行追忆。

6、思考与作业:(1)什么是记忆?记忆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记忆有什么特点?(2)试比较记忆表象与记忆的关系。(3)记忆有哪些过程?各个记忆过程有什么特点与规律?(4)什么是遗忘?遗忘的规律是什么?(5)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记忆规律?

7、参考资料:

1、林振海,陈传峰,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2、梁宁建,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杨治良·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董志新·记忆惊人的途径·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四章思维与想象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思维和想象这两个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及含义;思维的种类;概念及其获得方式;概念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创造和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阶段;良好的思维品质。

2、教学重点和难点:思维和想象这两个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概念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4、教学时数:6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thinking)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二)思维的主要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其一,思维反映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其二,思维还可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是相互联系的。

另外,思维还有一重要特征: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二、思维的一般过程

(一)思维过程的含义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operation)来实现的。所谓思维过程,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思维过程也称为思维操作(thinking operation)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

综合是在头脑中(思想上)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分析与综合是密切联系的

2、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注意:分析、综合和比较三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去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

物中去的思维过程。概括有感性认识水平的低级概括和理性知识水平的高级概括之分。4、系统化与具体化

系统化是将事物按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类别系统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将已获得的概念或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思维过程。

三、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叫做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去解决问题的思维就是具体形象思维。

3、语词逻辑思维:使用以语词或符号表示的概念、并进行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

维叫做语词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所依据的内容可将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三)根据思维过程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根据思维探求问题解决的方向、范围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五)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概念的获得

一、什么是概念(concept)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概念的质,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

概念和词是分不开的。

(二)概念的种类

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和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

(2)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析取概念(disconjunctive concept)和关系概念

(3)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二、概念的获得

(一)概念获得的途径

个体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个体对概念的获得。主要途径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通过对同类事物的大量例证,经过比较,独立发现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概念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2、概念的同化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利用已经掌握的概念,通过对新概念定义的理解,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方式。

以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得概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已掌握与要学习的新概念有关联的概念;②要对新旧概念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

(二)影响概念获得的因素

1、学习材料

概念的属性或特征影响个体概念的形成。如具有具体特征的图形比抽象图形更容易掌

握。

2、学习者自身因素

知识经验、年龄、性别、智力、动机、情绪、疲劳程度等个体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策略等,都会影响概念的掌握。

3、下定义

下定义是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概念内涵的过程。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能否适时下定义,对学生理解、掌握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科学概念的掌握

掌握科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与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教师在学生概念掌握过程中,要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注意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2、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著作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己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3、正确使用变式

变式是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突出。

4、恰当地使用概念的否定例证

5、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第三节问题的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2、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well-defined problem)和界定含糊的问题(ill-defined problem)。

(2)对抗性问题(adversary problem)和非对抗性问题(non-adversary problem)。

(3)语义丰富的问题(sematic rich problem)和语义贫乏的问题(sematic impoverished problem)

3、问题解决的主要理论

(1)、试误说。

(2)、顿悟说

(3)、信息加工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具体的问題解决的思维过程虽然千差万别,但所有的问题解决过程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等几个阶段。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策略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心理因素。常用的策略有:

(1)算法

算法策略(algorithm strategy)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

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2)启发法

启发法(heuristic method)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常用的启发性策略有:①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 analysis),即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②逆向搜索(backward search),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③爬山法(hill climbing method)是类似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策略,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2、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及其组织方式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domain-specific knowledge)的人,比新手(novice)或者专门知识较少的人,解决相应的问题要容易得多。

3、问题表征形式,即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

4、定势(set):定势又叫心向,是由先前的活动造成的一种以特定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心理

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5、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6、动机

7、情绪

8、人际关系

9、其它个性因素

第四节创造与想象

一、创造

(一)什么是创造

创造,有时也叫创造性(creativity),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领域。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二)创造的心理成分

吉尔福特(Guilford,1967)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主要品质。

流畅性(fluency)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flexibility)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

独特性(originality)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三)创造过程的思维活动

拉斯(J.Wallas,1926)把创造过程的思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其中,酝酿期往往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但这一阶段有助于重新形成问题表征,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豁朗期则往往出现灵感。

二、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分析与综合,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想象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高级的认识过程。

(二)想象的综合过程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分析与综合,加工改造的过程,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原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以下几种独特的形式:

1、粘合: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2、夸张:夸张又称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略去另一些特点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3、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的过程。

4、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三)想象的分类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可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A、定义: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而在头脑中产生

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B、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C、梦在一般情况对身体是没有什么坏处的。

思考与讨论:1、梦与创造性思维

2、梦与人的身体健康(梦是否对疾病有预示作用)

2、有意想象

A、定义: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的,也需要做出意志努力才能在头脑中产生某种

事物形象的过程。

B、有意想象按照其内容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一般可分为:

(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任务、目的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思考与讨论:理想、幻想与空想,并试谈谈你的理想。

(四)想象的功能

1、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

2、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3、想象能满足人的某些需要。

4、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五)想象的品质

个体想象力的好差,常以想象品质来衡量,主要的想象的品质有: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新颖性、想象的现实性。

第五节青少年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个别差异在个体思维活动中的表现。

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二、青少年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

(一)青少年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品质发展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初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有一定发展,但有待进一步发展;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并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二)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品质发展的特点

初、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均有较大发展,但初、高中学生之间有差异。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高中生的这一品质较成熟,但也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三)青少年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品质发展的特点

1、初、高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品质随年龄增大而不断发展。但具思维的灵活性品质的学生初中仅占30%左右,高一以后达40%左右;而且个体间的灵活性的差异到高一后趋于稳定。

2、高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品质在个体间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在初二有显著的表现且年级越高差异越大,到高中后个体间差异趋于稳定。

三、青少年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1、引导学生对知识经验的量与质的累积;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3、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各学科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六节语言与言语

语言(language)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动用这种符号系统交流思想的行为。

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以及社会性和个体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把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声音交流区分开来。

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6、思考与作业:(1)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2)什么是概念?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科学概念?(3)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4)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有哪些?(5)什么是想象?什么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5)以一个初中生为例,分析其思维与想象的发展各有什么特点?

7、参考资料:

1、林振海,陈传峰,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司马贺·人类的认知·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第五章注意

1、教学目的:掌握注意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及其变化规律,懂得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掌握有意注意发生的条件及其变化规律,懂得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掌握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和注意分散(分心)的联系与区别;对注意起伏现象有一定的认识;掌握良好注意品质的内容及其培养途径。

2、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意、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注意的转移和注意分散(分心)的联系与区别。

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4、教学时数:5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特征: A、指向性

B、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意识状态,也称为心理特性。

问题:注意与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等)的区别与联系?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问题:如何理解注意在教师教学中的意义?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往往伴随着一些特有的外部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

1、出现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停止

3、呼吸发生变化

4、形神特殊变化

问题: 1、学生上课分心有什么样的外部表现?

2、作为一个老师,怎样从自身做起,才能不致于让学生上课分心?

四、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的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1、定义: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新异性

C、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D、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人的主观状态

A、需要和直接兴趣

B、情绪与精神状态

C、知识以及经验

(二)有意注意

1、定义: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目的、任务

(2)合理组织活动

(3)稳定的间接兴趣

(4)良好的意志品质

(5)丰富的知识经验

(三)有意后注意:

1、定义: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2、产生条件;

(1)明确目的、任务

(2)加强实践环节

第二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与教学: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一、运用无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无意注意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以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分心”的原因。教学中应善于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过程中,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1、尽可能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安静。

2、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尽量减少学生迟到、分心、讲话等现象。

3、教学方法避免单调呆板,控制好教学各环节的节奏。

4、教学内容切忌枯燥乏味、杂乱无章。

(二)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善于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作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在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2、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做到新颖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相结合。

3、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

4、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二、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2、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疲劳现象发生。

3、严格要求学生,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引导学生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王明珠 一、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郭德俊主编,刘惠军副主编 二、授课班级:15汉语言文学①②③班 三、辅导内容(各章重难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什么?P2 二、心理学为什么就是中间科学?P6 1、心理现象的本质就是脑的机能,心理学要研究脑对心理的关系与作用,研究的 目标与手段跟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3、综上两点,说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就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功能就是什么?P6-7 1、描述与测量 2、解释与说明 3、预测与控制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P10-13 1、观察法(播放延迟满足实验的视频) 2、心理测量法 3、实验法 4、个案法 五、20世纪心理学有哪些派别?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谁?

第一章意识与注意 一、如何理解意识概念?P25 1、意识就是一种觉知。 2、意识就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3、意识就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有哪几种?P27-28 1、睡眠与梦 2、催眠 3、白日梦与幻想 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三、什么就是注意?它有何特点?P31 1、注意就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四、注意有哪些分类?P32-35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能引起 无意注意的条件:(1)相对强烈的刺激;(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3)不断变化的刺激;(4)刺激物与周围事物的反差。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 注意的条件就是:(1)培养间接兴趣;(2)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3)丰富的经验;(4)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随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注意的品质主要指什么?P35-37 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示图) 3、注意的分配。条件:(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就是高度熟练的;(2) 注意的分配还取决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 4、注意的转移。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什么就是感觉?感觉有哪些种类? 1、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上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第一类就是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肤觉五种。第二类 感觉就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与机体觉。 二、感觉阈限。 1、人的感官与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 的感觉能力,称为感觉阈限(感受性)。 2、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 3、绝对阈限:个体觉察到刺激存在的最低强度。 三、三色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什么?它在解释颜色感觉时与对立过程理论有哪 些不同?P57-58 1、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与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 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就是基本

2019幸福心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分)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1.0分)正确答案:C A、生理需要 B、尊重 C、自我实现 D、爱与归属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正确答案:B ?A、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待人待物往往缺乏赞扬 ?B、一个人积极情感体验多,那么他的幸福感一定也高 ?C、中国的80、90后青年对物质幸福的体验更少,因为物质要求太容易满足 ?D、在保罗·萨缪尔森看来,幸福就是效用与欲望的比值 3尼采是()哲学家。(1.0分)正确答案:A ?A、德国B、法国C、美国D、英国 4下列不属于主观幸福感基本特点的是()。(1.0分)正确答案:D ?A、主观性B、整体性C、稳定性D、相对性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正确答案:D ?A、幸福需要自我暗示B、幸福可能来自比较 ?C、有目标的生活使人幸福D、幸福可以来自于对别人的依靠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1.0分)正确答案:A ?A、对自己的信念一定要非常执着 ?B、好的想法要用,但它仍然是个故事 ?C、对幸福的迷思源于文化的偏见和性别的差异

?D、关注确实在发生的事情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1.0分)正确答案:C ?A、某些电影由于满足了人们的希望感而受到欢迎 ?B、人们开心的时候,生理也会有变化 ?C、行为取样来测量一个人是否幸福,只需要一个取样即可 ?D、在幸福的指标中,中国人比较看重外界评价 8丹尼尔·吉尔伯特研究发现,人类对未来情绪的预知能力()。正确答案:B ?A、非常强大B、非常有限C、不存在D、比较强大 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层次的需求是()。(1.0分)正确答案:B ?A、安全需求B、生理需求C、尊重需要D、爱和归属需要 10以下属于培养乐观心态的方法是()。(1.0分)正确答案:C ?A、积极幻想B、想象现在自己是最好的C、写出大小目标D、及时倾述 11西方幸福观里关注理性思考的是()。(1.0分)正确答案:B ?A、快乐论B、现实论C、宗教论D、经验论 12在北美的研究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无信仰的更幸福,原因不包括()。(1.0分)正确答案:B ?A、宗教信仰让人发现生活的意义 ?B、宗教仪式会带人进入一种神秘超越的状态 ?C、定期参加宗教活动能让人获得社会支持

销售心理学教案课程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顺序号:( 3 )

新课导入:从消费者自身需求出发,分析和研究了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帮助销售人员根据消费者现场消费行为划分出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分类销售服务工作。分析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众多因素,包括:文化因素、商品因素、购物环境的因素等,让销售人员加强自身地学习和积累,从而有宽泛的和深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说服和帮助消费者决策购买。 第四章消费者购买需求与购买行为分析 第一节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与动机 市场营销活动激发和影响的是人们的消费欲望。 消费者的一切消费行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欲望或者需求导致的。 一、消费者需要、动机的概念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需要是指由人自身生理条件或者社会因素所导致的那种欠缺的或未满足 的主观感受状态。 ?所谓动机,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推动其实际活动以满足其欲望和需求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 由未满足的需要所造成的紧张状态产生的,而且是人的所有消费行为产生的根本动力和深层原因。 二、消费者需要的分类 ?人类的消费需要是多方面的,十分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消费需要进行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划分为上述 五种基本类型。其中,生理的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存和发展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也是各类需要中必须首先满足的最基本的需要。唯有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后,人们才有可能再产生新的其他方面的需要。 三、消费者需要的特征与形态 ?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需要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尽管 如此,消费者的需要仍具有某些共同的趋向性和规律性。这些共同性体现于消费者需要的基本特征之中。 ?消费者需要的特征。 ?消费者需要的基本形态。 四、消费者购买动机类型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消费者的需要一样,也是复杂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 式对其进行分类。用概括的方法对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两大类:生理性购买动机和心理性购买动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消费者出于单纯生理性购买动机的行为已经少见,通常是两类动机交织在一起,其中一类起主导作用。对在质量、效能、外观等方面基本相似的商品,消费者总要从中选择能获得心理上最大满足的一种。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实质 教学方法与课时:讲授法3 课时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或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感过程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世界,而且还在认识过程基础上对这个世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意志过程人对客观事物不仅感受它,认识它,同时还要加工,改造它。为了加工、改造客观事物就要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类活动就叫做意志行动。 (2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等。个性倾向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它反映了人与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能力、气质、性格,在每一个具体人上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 2 .科学的心理观。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普通心理学教案(全)

普通心理学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章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 ?????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 —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幸福心理学答案

幸福心理学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一) 1【单选题】下列对丹尼尔·卡尼曼说法错误的是()。 A、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B、196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 C、是心理学家 D、主要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 我的答案:B 2【多选题】“幸福热”在组织层面上的表现为()。 A、幸福组织 B、幸福企业 C、幸福热成为越来越响亮的口号 D、企业幸福感 我的答案:ABD 3【判断题】美国对主流经济学提出批判的背景是GDP增长了几倍但是民众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长。() 我的答案:√ 4【判断题】“幸福热”的时代表现在地方层面、媒体层面和学术层面。() 我的答案:√ 5【判断题】赛利格曼曾在哈佛开设了幸福公开课,使得这门课程被广泛关注。() 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二) 1【单选题】关于幸福感与物质水平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水平越高,人们越幸福 B、物质水平的提高不一定能带来幸福 C、物质水平越低,幸福感越高 D、物质水平和幸福感无明显关系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下列关于相对剥夺感说法错误的是()。 A、会与参照全体进行比较 B、会产生消极情绪 C、觉得一切环境都在欺负自己 D、当人们将自己处境和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处在劣势,会产生剥夺感 我的答案:C 3【多选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排(),预计到2020年将跃升世界()。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四位

我的答案:AD 4【多选题】选择自由就意味着()。 A、承担责任 B、独立面对困难 C、更具有幸福感 D、学会解决问题 我的答案:ABD 5【判断题】有选择困难的人他们怕选择错误后所要承担的后果。() 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三) 1【单选题】做梦大概需要花费的时间是()。 A、几个小时 B、若干秒 C、若干分钟 D、一两分钟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下列属于菲利普·津巴多撰写的书籍是()。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心理学与生活》 C、《犯罪行为心理学》 D、《梦的解析》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社会学集化现象认为,当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全组的决定与个人决定相比较()。 A、更保守 B、更冒险 C、既不冒险也不保守 D、二者没有关联 我的答案:B 4【多选题】每个人认知过程是不一样的,情绪过程也不一样,所产生的行为也不一样,这与个人()有关。 A、个性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行为反应 D、自我意识 我的答案:ABD 5【判断题】人们大概每隔几夜就要做一次梦。() 我的答案:× 6【判断题】从大样本的数据看,异常聪明的人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比其他人更健康。() 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四) 1【多选题】属于与人一般的交往的是()。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训练等方式,形成大学生心理和谐、心理平衡、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素质。 二、具体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2、技能目标:体验、领悟和训练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技能 3、综合素质目标:实践、学会和养成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形成相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难点:设计相应的情景,引导大学生对相关心理知识、技能技巧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实践模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理素养和能力。 解决办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认真探讨,努力设计;加强活动,加强沟通,尊重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教学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课题教学步骤与实践环节设计: v 诗情画意心灵曲 v ……跃跃欲试游戏操 v ………你说我说身边事 v …………心有灵犀一点通 v ……………体验感悟X X乐 v ………………学会X X并不难 v …………………放飞心灵你最美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测试法,比较法,示范模仿感悟法,实践训练体验法,图表统计展示法等。用得最多、最受学生欢迎和科学实用的方法是示范模仿感悟法和实践训练体验法。这是跟学科性质有关联的。

幸福心理学课后作业与答案(20190522012250)

幸福与心理学(一)已完成成绩: 80.0 分 1 【单选题】下列对丹尼尔·卡尼曼说法错误的是()。 A、 2002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B、 1961 年获得经济学博士 C、是心理学家 D、主要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 我的答案: B 得分: 20.0 分 2 【多选题】“幸福热”在组织层面上的表现为()。 A、幸福组织 B、幸福企业 C、幸福热成为越来越响亮的口号 D、企业幸福感 我的答案: ABD 得分:20.0 分 3 【判断题】“幸福热”的时代表现在地方层面、媒体层面和学术层面。() 我的答案:得分: 0.0 分 4 【判断题】美国对主流经济学提出批判的背景是GDP 增长了几倍但是民众幸福感并没有同 步增长。 () 我的答案:√得分:20.0 分 5 【判断题】赛利格曼曾在哈佛开设了幸福公开课,使得这门课程被广泛关注。() 我的答案:×得分: 20.0 分 幸福与心理学(二)已完成成绩: 80.0 分

1 【单选题】下列关于相对剥夺感说法错误的是()。 A、会与参照全体进行比较 B、会产生消极情绪 C、觉得一切环境都在欺负自己 D、当人们将自己处境和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处在劣势,会产生剥夺感 我的答案: C 得分: 20.0 分 2 【单选题】关于幸福感与物质水平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水平越高 ,人们越幸福 B、物质水平的提高不一定能带来幸福 C、物质水平越低 ,幸福感越高 D、物质水平和幸福感无明显关系 我的答案: D 得分: 0.0 分 3 【多选题】选择自由就意味着()。 A、承担责任 B、独立面对困难 C、更具有幸福感 D、学会解决问题 我的答案: ABD 得分:20.0 分 4 【多选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世界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排(),预计到 2020 年将跃升 世界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四位 D、第五位 我的答案: BD 得分:20.0 分 5

教育心理学教案模板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 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 (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

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标: 1、领会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 重点:心理过程的涵义 难点:心理实质 教学步骤: 导入:我们要探究心理学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 新授: 一、什么是心理?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5、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

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大脑受损,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精神变态。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的心理的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不可能有人的心理产生。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脱离正常的社会环境,人的身心都受到伤害。“狼孩”、“感觉剥夺”、“社交剥夺”变成痴呆儿,大学生身心受到摧残,科学家变得不适应社会。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一种反应: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的,所以任何的反映都带上了个人主体的特点(比如: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人的心理能够支配和调解人的行为。 三、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 )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是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 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 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 动机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积极性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性格 能力

幸福心理学答案

幸福心理学答案 首页进度资料通知考试讨论答疑 幸福心理学费俊峰课程评价 返回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20) 姓名:王富菊班级:默认班级成绩:88.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追求目标的同时,()才是带来幸福的要素。(1.0分)1.0 分 A、 制定计划 B、 去倾诉 C、 去行动 D、 去遐想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在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中,实证性研究阶段是()。(1.0分)1.0 分A、

20世纪50年代以前 B、 20世纪50-80年代 C、 20世纪80-9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至今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按照幸福心理学角度,人们在择业时应选择与()一致的工作,比较容易获得幸福感。(1.0分)1.0 分 A、 个人的专业 B、 个人的性格特征 C、 个人的能力 D、 社会主流价值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一般而言,有目标的人与没目标的人相比,成功率()。(1.0分)1.0 分 A、 无法确定 B、 一样 C、

D、 更高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 好的天气会带来积极的情绪 B、 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C、 对监狱里的服刑人员来说,学习一项技能是非常重要的D、 学历越高,对就业的帮助越大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内在自我的两个部分是()。(1.0分)0.0 分 A、 接纳自我和拒绝自我 B、 思考自我和接纳自我 C、 思考自我和观察自我 D、 拒绝自我和观察自我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7关于柏拉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家庭心理学教案

家庭心理学教案 Family Psychology 第一章家庭心理学概论及家庭概论 前言: 一、什么是家庭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自1960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特别是1985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认可《家庭心理学》这个分支领域之后,它不仅有专属的组织及专业期刊外,同时在美国几个大学也陆续成立了《家庭心理学》的人才训练及专业期刊外,同时成立了有关的训练课程及学系,各项研究活动可谓方兴未艾。家庭心理学是有关家庭机构的心理学,选择家庭内相互作用这个主题的有关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理论现实性。有些观点认为心理学是把家庭现象与社会背景隔离开来研究的,把家庭内部关系在先进的信息社会中如何演进。本课程用读者熟悉的概念类型过程等来阐述信息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同时,给读者指出理论在临时性和可完善性方面的局限和缺陷。家庭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地求助于家庭之外的指示,比如心理普及,社会化的各种途径(新闻媒介,家庭,夫妻)从十分矛盾的人道主义中得到启发。 二、为什么要学家庭心理学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成家,我们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是“温馨的港湾,心灵的驿站,情感的归宿,社会的细胞。”家是我们把心放在那里的地方,是我们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和伦理理想的地方。而在变动的现代社会中,家庭这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裂变,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变化:试婚、离婚、婚外恋、家庭暴力、望子成龙、黄昏恋等。要想理解在这种种变化现象背后人们的想法,有不免有着太多的感情色彩和道德标准。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对事物做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应偏重于有关家庭内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学,正是将家庭现象与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兼顾微观和宏观角度的多角度考虑。给家庭心理学下定义,可以成为某种智力开发的动力。与其阐述什么是家庭关系,我们更想阐述一些心理学家分析家庭关系的方式。客观分析婚姻家庭的诸般现象,科学地解读家庭内各成员的心理及与社会交换时的心理变化和状态,不仅是促使每个人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建造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积极有效的突破口。 第一章从学科的角度讲述家庭心理学的研究基础,有关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简要介绍,后面就各阶段的发展变化中的心理特征作探讨。 1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家庭机构 家庭是什么 家庭的界定——谁是家庭成员 什么是家庭的机能 家庭现在濒临危机吗 心理学是追求美的,以科学为依据的一整套知识,是研究处于发展序列中的个体,追求心理结构平衡、有序、和谐,促进人的意义表达,是关于心理上的美学色彩,揭示的是发展序列和发展差异。是研究人的内隐过程(知觉感觉等)和外显样态(言语表情等)。 社会学是追求善的,以正义为本的一系列疑问,对社会公平的渴求,人文关怀的特色。一滴水见阳光,决不放过你!不让你的泪白流!是研究特定的一群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人是社会结构中的人,也叫群体学,机构组织权力以及人所处的境况研究。最主要关注:谁是弱势怎么形成了弱势公

2016-2017旅游心理学教案

教案 姓名贾振振 2016-2017 学年第 2 学期时间节次 1-2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的心理现象 动态-稳定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差异性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 能否被知觉意识无意识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认知过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的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形成的,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 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标志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现在正被人觉知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 二个体心理和行为 行为: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人际关系,团体,社会习惯,时尚 第二节心理学的分类作用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门类 基础领域普通,实验,比较,发展,生理,社会 应用领域教育, 管理 ,劳动, 医学 ,商业 ,军事 ,司法 ,运动 作用 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observation)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进而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内省法 2 实验法(experiment)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产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形式: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 测量法(test) 测量法是指使用测量工具对具有某一属性的对象给出可资比较的数值而采用的方法。量表 4 调查法(survey) 指对不能直接研究的心理现象,需要收集有关的侧面资料,以间接了解有关人员的心理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幸福心理学

有时候我们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坐在那里想要看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脑子里充斥着各种念头,让你的内心不能平静。于是,你可能打开一本书,没有看上几页,又匆匆合上了。 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可以拿着一本小说一口气读完的畅快淋漓?你是否记得小时候可以旁若无人的在那里玩着自己的玩具?那个时候我们很单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长大了,我们的头脑承载了太多的信息量:求学,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等等–这每一件事都包含了无数的信息量要求我们掌握。于是,焦虑来了,烦恼来了,我们的内心变得不再平静。 现在,我正在过着一种简化的生活,利用简化的力量管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在一种完全平静的状态。今天小方就说说如何使自己的内心处于一个平静的状态,排除外界的干扰,专心致志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享受这种乐趣。 一、停止抱怨这个世界。 我们的周围有太多人抱怨这个世界了。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各色各样的人的抱怨。妈妈抱怨家务活太多,她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朋友抱怨学校食堂的饭菜太难吃了。打篮球的时候,还有人抱怨篮球没气。如果你做一个统计,一天下来有多少人在抱怨,我想这个数字会让你吃惊的。 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好啊,为什么要去抱怨呢?我充满烦恼的今天不正是昨天殒身之人所祈求的明天么?我们应该充满感激的看待这个世界啊。感谢这些苦难,让我还能体会到人间的痛楚。 有的时候,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问题的人所处的境界不同罢了。 也许你的生活很贫困,也许你没有朋友,也许你没有工作,也许你没有家人,所以你急切地希望减轻自己身上沉重的负担。然而,命运有时不是那么顺畅,总会有一两件事情让你陷入抱怨的深渊中。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会抱怨自己的出身,父母,上司…… 停止你的抱怨吧,让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你埋怨的这些事物,并不是导致你现在处境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自己的心态。而这些处境永远都不会改变,除非你愿意改变自己的心态。 当我抱怨自己弹跳能力不好的时候,我在大街上面见到了没有腿的人。 当我抱怨这盘菜里有个苍蝇的时候,我在路边与拾荒者擦身而过。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整体架构问题 1.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发现人的普遍的心理规律,否则难以涵盖人的心理内容。 2.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体心理和超自我心理。从而使心理学由狭小的个体研究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心理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 3.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意识,又要研究人的潜意识,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为。 这样我们才能吸收各种研究取向的长处,避免其片面性,收到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心理学的实效。 因此,可以把把心理学规定为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服务心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服务心理学教学大纲

《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空中乘务 学时: 32学时 一、课程概述 学科地位:《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是为培养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心理服务理念,提高学生的心理服务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专业核心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科性质:《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新兴学科,是民航服务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的:开设《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空中乘务基础能力。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把握民航服务过程中的旅客心理、自我心理等基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培养学生心理服务的理念,提高学生心理服务的能力。 课程目标:知识方面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民航服务工作所需要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能力方面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服务的能力,进而提高民航服务质量;素质方面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服务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描述

1.教学重点:讲清各章中知觉、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客我交往,沟通,语言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并明确这些知识在民航服务工作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本课程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应用性很强,而且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了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所以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模式:构建“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注重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讲“需要”时,侧重谈“如何根据不同旅客的心理特征把握旅客的需求”?讲“首因效应”时,侧重谈“民航服务人员应如何给旅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讲“气质”时,侧重谈“民航服务人员如何对不同气质类型的旅客进行服务。”等。 4.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运用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法时,给学生展示了案例。如:讲到“机场环境对知觉效果的影响”时,以“新首都国际机场”为例,给学生文字介绍,并展示图片,与学生共同分析机场环境对知觉效果的影响;讲到“服装对知觉效果的影响”时,给学生展示国航、南航、海航等服装设计图片和设计风格,与学生共同分析服装对知觉效果的影响;讲人际交往,心理素质及气质类型时运用心理测验量表进行测试,让学生对自己有客观公正的认识,提高能力。 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课堂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紧密结合民航服务领域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学习,做到学有所用。 5.各章课外作业题的设计:

尔雅通识课《幸福心理学》课后作业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1.1 1塞利格曼是()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我的答案:A 2“幸福热”在学术层面的时代表现不包括:()。 A、幸福教育论 B、幸福学 C、幸福企业 D、积极心理学 我的答案:C 3丹尼尔·卡尔曼是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A、经济学 B、教育学 C、哲学 D、心理学 我的答案:A 4央视提出“向幸福出发”等口号是“幸福热”在媒体层面的时代表现。() 我的答案:√ 5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幸福感跟收入增长一样快。()

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1.2 1社会投射的心理后果不包括()。 A、相对比较 B、相对剥夺感 C、受害者心态 D、单一选择 我的答案:D 2总觉得自己被欺负,对一切事物都觉得不公平,这是典型的()。 A、相对比较 B、相对剥夺感 C、受害者心态 D、弱势群体感 我的答案:C 3现实表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这一悖论表现为:()。 A、财富带给人们的并不是幸福 B、财富能带给人们幸福 C、财富跟幸福无关 D、财富跟幸福呈正比例关系 我的答案:A 4当你拥有自由时,可以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的答案:×

5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排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将跃升为世界第二位。() 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1.3 1心理学的目标不包括()。 A、预测发生的事情 B、控制发生的事情 C、理解发生的事情 D、改变人的命运 我的答案:D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我的答案:√ 3异常聪明的人一般身体和心理上没有普通人那么健康。()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1.4 1斯滕伯格所提出的爱的内涵要素中不包括如下()。 A、激情 B、亲密 C、承诺 D、思念 我的答案:D

普通心理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绪论(教学设计) (引入)大家好,很高兴大家来参加《普通心理学》学习。请问谁看过TVB拍的《读心神探》,《谈判专家》,《法证先锋》 等电视剧吗?其实这些电视剧都与心理学都有着或多或少 的联系,例如微表情,犯罪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 们每个人和他人进行交流这也需要我们了解心理学,学习其 中的交流技巧,就算谈个男女朋友这也更需要心理学技巧的。 Okey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就开始学习的心理学吧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基础教材,是学习者习得系统的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把握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本教材着重关注一下几点:①科学性;着力反应国内外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并得到诸多实证研究支持,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心理学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②专业性:着力反映有关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经典性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本教材分为十七章节,每章节大约有三到六小节的内容。(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心理学概念,研究对象,实质,任务,研究方 法及心理学发展

②掌握心理学基本原则和技巧 ③分析心理学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对心理学案例进行正确的分 析 ②能够自主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课时安排 本教材有十七章节,主要学习第一,六,九,十,十一,十五,十六,十七章节的内容,其他章节的内容将为大家粗略的进行讲解。本学期有十七周,有三十四个课时进行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学上有很多名词需要解释进行记忆,并且都比较长难记,还有许多的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主张 (四)教学方式 讲授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关于本章内容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进行问答,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但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评论。教师让学生预习所学的内容,然后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章内容,和教师的指导下一起制作本章知识结构图,并且使知识结构图延展开来,接下来教师减少对学生的帮助,然后让学生自主独立学习。(支

民航服务心理学教案

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教案 第一次课 一、主要内容 第一章民航服务的心理基础 第一节心理现象的分类 第一节以心理为基础做好民航服务的意义(重点) 第三节民航服务心理的研究原则与方法(难点) 二、教学的目的 1.了解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掌握民航服务的基本特点,理解民航服务的本质特征 3.了解民航服务心理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民航服务的心理基础 一、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以心理为基础做好民航服务的意义 一、民航服务的定义 1、狭义的服务 2、广义的服务 二、民航服务的特征 三、掌握心理知识对民航服务的意义 1、对民航服务营销的意义 2、对提高民航服务质量的意义 3、对民航服务人员自身的意义 第三节民航服务心理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民航服务心理的研究原则 二、民航服务心理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第二章社会知觉在民航服务中的应用(重点) 第一节社会知觉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难点) 二、教学的目的 1、理解社会知觉的基本特征,注重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理解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注意满足旅客的不同需求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案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知觉的含义和特征 一、知觉的概念:感觉器官对事物整体的反应 二、社会知觉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接近律、相似率、连续率 2.选择性 3、理解性 第二节影响旅客社会知觉的因素 一、刺激因素—航空公司自身的影响因素 1、机场环境对旅客社会知觉的影响 2、机舱环境对旅客社会知觉的影响 3、空乘服务人员的服装对旅客社会知觉的影响 4、服务举措与手段对旅客社会知觉影响 5、飞机班次、时间对旅客社会知觉影响 6、民航服务对旅客社会知觉的影响 二、个体因素—影响旅客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兴趣 2、需要和动机 3、经验和期望 4、阶层意识 5、其他个体因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