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篇一: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

“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

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以上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集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这一设计旨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通过读故事、讲故事的体验,学生对神话传说这一文学体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

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1、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2、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3、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已经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检查学习效果时,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评价作用。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并通过读书解决问题,这样的既训练了学生能力,又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细读故事,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究竟哪些原因使大禹投入了治水中呢?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原因?

1、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理清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引导学生找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

2、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受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教师适时点拨,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顺序,教师确定自己的教学进程,可抓住以下几个句子引导学生着重理解:

a、“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过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引导学生比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不同之处,体会大禹的聪明。) b、“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拄着棍子走路。”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引导学生读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

第27卷 第4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4 2012年8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ug. 2012 收稿日期:2012-06-12 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 孙国江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 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到了《诗经》中,已详细述及大禹治水、甸山的地点。 《诗经?小雅?信南山》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南山即今终南山,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又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丰水源出今陕西西安西南秦岭,东北流与渭水合,注入黄河。《诗经?大雅?韩奕》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梁山在今河北固安县附近。从时间上来看,《信南山》与《文王有声》都是周代流传的史事和祭祀歌谣,且所称颂的都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祖先们的功绩。两首诗中所记大禹甸山的地点都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即周族的发源地,可见大禹治水传说本是流传于该地的一个地方性传说。《韩奕》是关于韩侯的颂歌,与前两首相比应形成较晚,其中所记大禹甸山之处则较前两首偏向于东。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春秋以前应是由周王朝发源地的渭水流域向东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传播的。 春秋末期,较早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路径的典籍当属《墨子》。《墨子?兼爱》记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灑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2]325?334根据毕沅和孙诒让等人的考证,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之界;渔窦即龙门,在今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2)04?0023?04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篇一: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

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 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以上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集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调动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篇一: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的父亲鲧是个神形为白马的悲剧性治水英雄。他为了治水,从天帝那里偷得神土息壤,被天帝发现杀死。鲧死不瞑目,尸身孕育儿子大禹过三年不腐。天帝派天神来剖开鲧的肚腹时;神形为虬龙的大禹趁机蹦 出,一飞冲天! 老虎是大禹的幼年玩伴,长大之后威武凶猛,一直随大禹治水,躯兽击妖,恪尽职守。 大禹治水阻力重重,水神共工指使水怪相柳拼命反对大禹。相柳蛇怪蛇身九头,体形巨大,九张大嘴可以同时吃尽九座山上的食物与动物,所经之地,寸草不生。大禹手持神斧与相柳勇猛搏斗,最后杀死蛇怪,为 民除了大害 大禹巡水遇九尾狐,娶涂山氏女为妻。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第一次儿子在母亲怀里,第二次儿子能够站立,第三次儿子身体高过了母亲的腰。大禹每次强忍思亲之情直奔治水战场。 篇二: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

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隐去龙身,幻化成一个英姿勃勃的少年,额上长着三只闪光明亮的大眼睛。他痛恨天帝残忍无道,滥发大水淹死人民,又杀了自己的父亲。他决心治理好洪水,完成父业,解救人民。水神共工知道鲧的儿子禹又要来治水了,就成心和他作对,掀起了更大的洪波,一直从西方淹到空桑,就是现今山东曲阜的地方。整个中原变成了一片水国。 禹见共工这般凶横,十分气愤,感到要治平洪水,必须先除掉这个祸害。于是就召集天下诸神,在东南海岸的茅山,共商讨伐共工的大事。 四方之神应邀而来。众鸟之神伯益,众林之神乌木由,掌管天条天律的天神童律,掌管时辰的天神庚辰,按时到了茅就连天上的夔龙、应龙也瞒着天帝参加了会议。唯有防风氏姗姗来迟。 禹见事情尚未开始,就有人不遵守号令,为严明纪律,就命人把防风氏杀掉。一两千年后的春秋时候,吴王和越王打仗,越王被围困在会稽山。仗打得很激烈,会稽山都被毁平了。会稽山就是古茅山,因禹在这里会聚诸神,计议事情,后就改叫会稽山。 人们从毁坏的山中发现了一节骨头,这骨头大得出奇,装满了整整一辆大车,几匹壮马还拉不动。有人请教孔子,孔子考证,这就是大禹治水时杀掉的防风氏的残骨。可见当年禹的神力和威力之大了。

《大禹治水》教案(第二课时)

《大禹治水》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研读课文3.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大禹巧妙疏导的治水方法,一心一意的治水精神。 2.能正确、流利、熟练朗读课文,尝试复述课文。 3.通过拓展积累,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故事,并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重、难点: 1.熟读课文,尝试复述。 2.引导探究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所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大禹治水》。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洪水毒蛇猛兽伤害 灾难仍然认识恢复继续消退教训被动 (1)开火车读(横着读); (2)开火车读(竖着读); (3)全班齐读。 3.我们还学习了课文1、2自然段,谁来说说1、2自然段讲了什么? (1)要求用自己的话说。 (2)指名说。 4.小结过渡: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治水失败,百姓们只能继续过着痛苦的生活,怎么办呢? 引出:“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二、学习3、4自然段,体会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 1.出示“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1)理解“继续”。 A.找近义词:连续。 B.选词填空。 连续继续 ①接力赛时,张轩琪摔倒了,他立刻爬起来()向前冲去。 ②洪皓()两年被评为“和乐好少年”。 ③取得成绩不能骄傲,要()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C.学生发现归纳“连续、继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都有接连的意思。 不同:“连续”重点在连着,没有间断。“继续”重点在接着,可以间断。 小结过渡:了解了“继续”的意思,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3、4自然段。 2.自由读3、4自然段,尝试完成表格。 (1)出示表格,小声自由读3、4自然段。 (2)指名完成表格,并试着说说3、4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3)研读第四自然段治水方法部分。 交流出示:“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A.指名读语段,聚焦“疏导”。 用“拆词法”理解:疏通+引导就是疏导;联系上下文“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理解;看图想象等方法多维度理解“疏导”意思。 B.指导朗读,感受治水方法之巧妙。 3.研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治水精神。 (1)大禹治水成功仅仅靠用对方法吗?引导学生关注治水精神。 (2)交流出示:“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多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

大禹治水

第27卷 第5.5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5.5 2012年11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Nov. 2012 收稿日期:2012-06-12 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 孙国江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 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到了《诗经》中,已详细述及大禹治水、甸山的地点。《诗经·小雅·信南山》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南山即今终南山,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又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丰水源出今陕西西安西南秦岭,东北流与渭水合,注入黄河。《诗经·大雅·韩奕》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梁山在今河北固安县附近。从时间上来看,《信南山》与《文王有声》都是周代流传的史事和祭祀歌谣,且所称颂的都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祖先们的功绩。两首诗中所记大禹甸山的地点都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即周族的发源地,可见大禹治水传说本是流传于该地的一个地方性传说。《韩奕》是颂韩侯的颂歌,与前两首相比应形成较晚,其中所记大禹甸山之处则较前两首偏向于东。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春秋以前应是由周王朝发源地的渭水流域向东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传播的。 春秋末期,较早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路径的典籍当属《墨子》。《墨子·兼爱》记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2]325根据毕沅和孙诒让等人的考证,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之界;渔窦即龙门,在今山西河津县附近;渠、孙、皇之水即汧水,源出甘肃,流经陕西入渭河;泒,即雁门泒水,《说文·水部》谓:“泒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2)03-0001-02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 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大汶口文化,其中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就已流传3000多年。2009年《大禹治水的传说》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阜,东部有重峦叠障的神童山,中部是活野平畴,西与水泊梁山相望。孔子唱叹的“逝者如斯夫”的大汶河,横亘东西,穿越县境,境内有数十条汶河支流,经纬交织。 经考证西周时期,遂国便位于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它的国都现为白马庙村,国都西有一山,至今仍叫遂山。与《史记·禹贡》及《诗经·大雅》中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记载相印证,将大禹治水的传说定位于3000多年前。以禹王庙为核心,在周边20公里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从旧石器时代至春秋的文化遗址60余处,其中有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前张庄文化遗址、云山店遗址、大官庄遗址、黄家庵文化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里的大汶口文化(堡头类型)文化遗址。堡头文化遗址出土的1800余件陶器、骨器、玉器及生产用的簇矢、标、梭、渔钩、铲、镰、斧又佐证着从大禹始,中华先民就从大山走向平原,由狩猎逐渐

向原始农业过度,由穴居到向阳而居的半穴房屋集群定居,并发生了贫富分化,夏禹作为夏始祖的史实是十分可信的,也从大背景上印证着“大禹是宁阳人”的论断是有充足的文化背景支持的。 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宁阳县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除正史外,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庙村);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十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八景之一的“铁牛镇海”,是传说大禹治水时留下镇海眼,绝水患的堌堆山景观;以及为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在大汶河南岸创建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庙内十一株千年古柏参天蔽日,形如华盖,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的古柏树,胸径达1.52米,号称“齐鲁第一柏”,似乎向人们传递着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信息,述说着禹王庙悠长的历史。 现在,人们在宁阳禹王庙的周围发现了多处与大禹治水同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并采集到了大量的文物标本,进一步印证了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特别是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香港收购的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进一步确定了宁阳应为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发源地的霸主地位,它的发现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由此证明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在今天

小学语文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案例

《大禹治水》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精炼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遭罪精神。 二、案例描述 本节课以“禹因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的英雄?”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最初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认为大禹是为了治水而成为英雄,教学中,力图通过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来体会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父亲临终的叮嘱,有心想百姓的胸怀。在了解大禹怎么样治水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治水胜利。 结果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造福了人民。最后总结出大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天下百姓,这种为别人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就称为奉献,回扣了单元主题。从“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间诠释了大禹为什么是英雄,也将这一英雄形象变得伟岸、丰润。 师:这一节课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到四千多年前去看一看,走一走。当时,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这水究竟怎样呢?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101页的插图)指名说。 生:这水好大好大。 生:这水汹涌澎湃。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

大禹神话故事

大禹神话故事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立国始祖。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大禹神话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大禹神话故事篇1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大禹神话故事篇2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

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前言:不论中外,上古史中都有大洪水的片段。而据现代科学考证:大约在10000—20000年前,地球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冰开始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吞没了整个大陆架,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来临了。 一、五帝时代前的洪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幼。于是女娲炼五色 石以补苍天,……”这是《淮南子.览冥训》中的一段关于女娲治水的描述。 从史料上看,在禹之前,女娲及其后的三皇五帝都曾治过水,如果以时间推算,那幺这段治水史的长度至少也有一千年,而禹最早就是五帝中的尧任命 的治水官。二、禹的出世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 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禹的父亲鲧是尧的治 水官,《尚书》、《晋书》等都说他治水九年未成,帝(尧)怒而杀之,然后任命 他的儿子禹去治水。《山海经》中也有鲧治水的传说:说鲧偷了天帝的息壤,用以治水;说息壤能自己生长,所以是堵湮洪水的利器;但鲧只知堵湮,不知疏导,结果洪水决堤后危害反而更大;而鲧的结局也是“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反正鲧的基本情况就是因治水成绩不好,被领导处死,这点大家还都比较认可。传说鲧死以后,其尸三年不腐,然后不知何人用吴刀划开其尸,禹就一 跃而出,而鲧尸则化作一条黄龙飞天而去。三、禹的治水禹是怎样治水的?从《尚书.禹贡》中我们大约能看出一点端倪。《尚书.禹贡》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意思就是说禹将天下划分成9个区域,即天下9州,然

“大禹治水”故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材料一 《大禹治水》以中国上古传说为蓝本,讲述了大禹临危受命,带领百姓与洪水抗争,并逐渐成长为民族英雄的故事。 在中国动画学会会长余培侠看来,“用意,用情、用景”是这部动画成功的关键.“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民间传说,都是国产动画天然的宝库,也是打造国产动画最优质的基因。”余培侠说。 专家认为,在这部动画片中,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的关系--这“三个关系”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并进一步展现出英雄情怀、家国情怀、史诗情怀,这种情怀表达具有世界性。 “要让中国动画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余培侠说,“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式、手段,才能增加文化的感染力,情感的穿透力。” (摘编自2019年6月3日“人民网”,有改动)材料二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人们的观影需求逐渐呈现出分众化、多样化的态势,促使电影创作向多样化的方向探索.“受这一潮流影响,部分动画电影创作者从低幼化的窄巷中走了出来,开始投身全年龄段乃至专门针对成人群体的创作之中.”张斌宁则从厘清概念入手,论证了这一观点:“动画是一种表现形式,因其超越了每秒24帧的运动速率、摒弃了真人表演而在电影家族中独树一帜它或许形式有些‘低幼’,但它和真人电影一样,可以承载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反映深刻的思想主题。” 张斌宁接着说,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00后”与“90后”成为影院观众的主力。作为“网生代”,他们涉猎广泛,对动画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不仅熟谙各种动画形式风格,还在长期观赏过程中培养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了敏锐的鉴别能力.“《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十万个冷笑话》等片取得市场佳绩,便是他们观影需求集中爆发的体现,这证明了内涵深刻的内容、情感复杂的角色之于动画作品的重要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以成年人为目标观众的动画电影的市场潜力。” (摘编自2019年9月21日“人民网”)材料三 专家指出,“网络小说+动画”的跨媒介开发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但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缺乏成功的作品,近期一批改编动画作品的亮眼表现,正为业界证明了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化学反应”足以产生巨大能量和潜力。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他的名字叫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后

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

大禹治水读后感20篇

大禹治水读后感20篇 大禹治水读后感(一): 《大禹治水》我已经听了许多遍,可是今日,我又将这篇文章读了一遍,又有了许多感悟。 禹,名文命,伪姓,禹的父亲鲧由四岳推举去治理洪水,他用堵塞的方法治水,一连九年都没有收到功效。看到那里,我依然很为鲧着急,怪他不去动脑筋想办法。 所以,当舜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在羽山处死了鲧。之后,舜又命禹去治水。禹理解了命令。他先实地勘察,了解各地的地形,然后,挖渠沟,疏导水流。在禹治水时,十三年之间一向离家在外,在这期间,他以往三次走过家门,但去没有进去。最终,经过他的努力,疏通了河流,使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看完以后,我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样,五味俱全。我悲伤,悲伤鲧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被处死;我开心,开心鲧有一个这么聪明的孩子,帮他完成了业绩。我明白一个大道理:做事不要堵塞,要用疏通、引导的方法。 大禹治水读后感(二): 今日读了孩子小学二年级——新语文读本4里的课文《大禹治水》,故事讲的是: 古时候黄河一带闹水灾,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于是大禹开始治水,他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

改堵为疏,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制服了洪水,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读后感: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进取组织人民治理洪水,齐心协力,共同战胜灾难,那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十分值得人们学习。然而,故事的编写者关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描述,不知是表扬还是批评,老婆在家里哭过家门而不入、妻子生小孩走过家门而不入,之后看到儿子,也是挥挥手就走,难道13年的时间进一下家门就会耽误大事,又不是住上两天。 在创立和谐社会的今日,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与爱心;配偶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这才是自然而健康的展现。然而文中却看不到夫妻的情爱和对子女的爱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育孩子凡事从小事做起,既爱家,又爱国家,做到有血有肉、又有丰富的情感,让每个家庭的小和谐来促成整个社会的大和谐,这样才会给以后的社会注入更多的温暖。 大禹治水读后感(三): 利用假期空闲时间我读了几个小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禹治水》,讲的是古代时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人民的生活流离失所。有个叫大禹的人为了天下人民的安全治理水害,在这期间大禹曾三次走过家门,但一次都没有进去看看自我的亲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最终疏通了九条河道,使洪水沿着新的河道流入大海的故事。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大禹是个十分无私。十分了不起的人,说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大禹治水》(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大禹治水》(四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大禹治水》一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小狐狸画春天》二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小贝挖宝》三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小黑鱼》四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大禹治水 》一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幼儿进行过“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 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活动延伸】 观看壁画并讲述故事。 大禹治水 禹是一位神仙,他来到人间和阿娇姑娘结了婚,住在山洞里。有一年洪水泛滥,禹告别新婚的妻子,号召人和天神们团结起来到会稽山集合,商量治理洪水的办法。 禹在去会稽山的路上遇到乡亲,乡亲告诉他阿娇怀孕了。禹听了很高兴,但是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他只好托乡亲转达他对妻子的问候。人和神都按时赶到了会稽山。禹说:“我想应该用疏导的方法,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到大海里去。”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于是,禹带领众人动手开凿河道,挖出的泥土用来填平洪水冲成的大坑。 大家不停地工作,修了一条又一条河道。又是一天,禹带领人们经过自己的家乡。一位乡亲告诉他阿娇生病了,希望他回家去看看。禹非常想念妻子,可是他想了想说:“治水是大家的事,不能因为我而耽搁了大家。”他托乡亲把草药带给阿娇,又和大家一起上路了。禹去疏导另一条河道时,又经过自己的家乡。一位乡亲对他说:“阿娇快生孩子了,你快去看看她吧!”禹叹了口气说:“不,我回家一天,就耽误一天治水的工作。”禹三次路过自已的家门都没有回家,乡亲们听了这件事十分感动,干起活来更加努力。

《大禹治水》教学案例

《大禹治水》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大禹治水》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 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 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 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 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 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 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二、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 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 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 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 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 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 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 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 文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 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 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 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 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 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 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 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3、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 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 和爱戴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五、教学设想 以上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集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 官参与,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六、教学准备:

从大禹治水传说看当代中国江河防

从大禹治水传说看当代中国江河防洪 经济与管理学院 黄巽2009302700006 内容摘要:江河洪水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人身、财产安全的主要灾难之一。从大禹治水到现在,我国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洪水冲击。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用自己的行动抗洪抢险,保护了自己的家园。然而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除了大量的精力,金钱,有时,甚至是生命。对于我们,如何防洪呢?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我们将会看到一些方案,我们将会从古人的智慧中,思考当代中国江河防洪。关键词:大禹治水;当代江河;洪水治理;鲧;古史传说 很小的时候,便第一次从家母口中听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来到嵩山后,一改以往的治水的方法,变塞堵为疏导,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决定在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轘辕山打开一条疏洪与泻流的通道。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多灾的华夏大地变为适合居住和生产之地。大禹治水的事迹也在不断为后人所缅怀。听完这个故事后,因为当时太小。对洪水并没有太多的概念,自然也没有太多的感触。只觉得大禹很厉害,带领人民保护了家园,救了很多人的命。 等到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自己听到的故事是简化的,据说在大禹之前他的父亲鲧是最开始负责治水的人,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采用“堵”水的方法,没有把洪水制服。于是鲧被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大禹三国家门而不入最后通过改变方法治好了洪水。鲧用的方法是阻塞和用土堵水的方法,大禹则是通过疏通分流的方法,让洪水排到海里,最后成功完成了父亲的意愿,保卫了家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待洪水的两个不同方法。鲧的土挡法,大禹的疏通法。结果疏通才能治理洪水,挡住只能让洪水更加迅猛泛滥。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在我国当代的江河防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大禹治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是通淤、分流;二为沟洫的修治。治理洪水只治理一个地方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治理洪水也需要全面治理,范围很广阔。这就好比现在我国的江河防洪治理,下游受灾严重,却是因为上游的自然原因和很多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仅仅在洪水来的时候下游治理是不够的,这样只能治标不治本。从上游中游下游自己的问题上入手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防治。大禹当时治水的地域主要在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这些水灾较大的地区,故治水重点应在古充州、古豫州、古冀州、古荆州、古雍州这样一些地方。治水需要有效的工具,从今天出土的考古资料看,在当时是具备制作出治水工具的能力的。 通过对大禹治水故事的解读,我们发现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遏制和阻拦。“川流不息”,一味地堵住洪水,洪水仍会留到别处,就好比现在的江河防洪,一味地修高堤坝只能暂时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然而不及时分流排淤,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仍然可能冲垮大坝,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说,治水主要是方法的问题。当代中国江河防洪通过修建水利水坝错开洪水涨幅期,使河流水量可以相对稳定地

大禹治水并非传说

大禹治水并非传说 一件记述大禹治水故事约2900年前铸有98字长篇铭文的西周(suí)公盨,近日入藏保利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展出。其上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文辞体例前所未见,被学者们称誉为“金文之最(*)”。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将极大推动中国古史研究,堪称近年来重大文物考古新发现。 这件公盨,是2019年春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当时盖已失,只存器身,且大半为土锈所掩,显露出的部分铭文文辞古奥,难以释读,甚至给人以无头无尾之感。其内在价值不为人知,正辗转各处,待价而售。虽然不识其“庐山真面目”,但对于上近百字的青铜铭文,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预感到这其中可能蕴藏着“大文章”。在征得货主同意、未付款的情况下,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带回北京邀请专家予以审鉴。经过清理保护,著名青铜器学者和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马承源、陈佩芬、裘锡圭、朱凤瀚、李零等先后对其进行了仔细而周祥的鉴定和研究。 专家们认为,这件是西周中期国的某一代国君公所作的青铜礼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教授认为,这个国即“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作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国家。据史书记载,遂国世代恪守舜的明德,也因其德行美好,

周武王将其长女太姬下嫁给遂国的胡公满,并封之于陈,建立了陈国。 上所铸98字长篇铭文,字体优美,行款疏朗:字数不算很多,但字字珠玑,几无废言。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后,那些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平原之上。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随后,铭文又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 古人云:长铭铜器一件,足抵《尚书》一篇。说的是发现一篇长篇青铜铭文,就如同发现一篇相当于《尚书》这样重要的古代文献。这件器物的铭文不仅字数长,而且与以往所发现的纪名、纪事类的青铜铭文截然不同,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其体例、格式前所未见,别具一格,内容更是极为重要。 公盨铭文中所记述的禹,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千古传唱的历史人物,被尊为夏、商、周三代圣王之首。他还是夏王朝的奠基人,没有大禹,便没有夏,更没有“华夏”。但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功名显赫、至为关键的人物,是否真有其人,夏王朝是否确实存在,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受争议的课

大禹治水地 汉阳神话园(大型组图)

大禹治水地汉阳神话园(大型组图) 该园区以大禹治水神话雕塑为主体,展示大禹治水精神。有玉面人像、商代双龙门、应龙画河海、大禹降生、鲧治水、搏杀相柳、三过家门、南方治水神话传说、镇江柱等12组雕塑景观。 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在其名文《晴川阁修复记》中饱蘸激情赞美长江:“大江发源于青海高原,会纳百川,浸成巨渎。……若论风光之明媚、形势之雄奇,盖未有过于武汉者。以有黄鹤楼、晴川阁夹江而峙,可收上下四方壮观于眼底也。汉阳龟山,旧名大别,其东麓有禹功矶,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处,后世为禹王祠祀之。 ……” 神话园的入口就在雄伟的长江大桥汉阳桥头堡脚下,只见防汛堤的闸口两边,两个巨大的石刻人面像圆睁两眼,凝视着每一个游人,坚毅的下巴,下垂的大耳环,古拙的面孔,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气息。像的原型是与大禹时代基本相当的湖北天门出土距今4000年石家河文化玉面人像,文献记载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居民很可能是传说中被舜和禹多次讨伐的三苗民族。 迈入神话园,道路中央横卧着一块黄色巨石,上面醒目地镌

刻着“大禹神话园”5个红色大字,字体端庄古朴,是专门从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摘出拼成的。巨石稍后,一对高达6米的铜铸巨龙从道路两边拔地而起,四目面对,相向拱立,形成龙门,格外壮观。这是按号称中国“天下第一龙”的玉猪龙放大制作的。 玉猪龙门 大禹治水神话园 龙门简介石牌 高大的椭圆形玉猪龙门内,罩着远方波涛滚滚的长江,更罩着一个雄奇的雕塑作品——应龙画江河。 应龙画江河 只见年轻的大禹,精神抖擞,英姿勃勃,手持治水工具耒,指挥长着双翼的应龙开挖河道,一旁乌龟背着神土“息壤”,亦步亦趋,不离左右。应龙身躯庞大,前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