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时间:2008-04-23字体:大中小

为掌握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效果,卫生部在2006年开展了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介绍,本次调查工作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方案设计及技术指导。为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卫生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先后4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并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开展了现场预试验。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上进行。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农村的1~59岁人群共81775人。

卫生部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城市、农村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差异不显著,西部地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

二、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4%,5~14岁人群为56.58%。15~59岁人群最低,为47.38%。

三、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本次调查1~14岁儿童40129人,其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32732人,占81.56%。1~4岁和5~14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9.39%和50.5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3.37%和43.91%,乙肝疫苗全程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

四、乙肝疫苗免疫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在有预防接种史的儿童中,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未及时接种人群。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表明,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下降。本次调查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发现的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2%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的控制目标也已经实现。

根据1992年和2006年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专家分析认为,《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的要在2010年将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的目标,按照当前的控制策略和保持高的乙肝疫苗接种率,2010年我们一定能实现预定目标。

二、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度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由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时的30%提高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9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由1992年的22%提高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82%,接种率有大幅度提高。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乙肝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按本次调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18%推算,我国仍然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9300万人。尽管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出现下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并且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大量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终身携带,成人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受预防保健服务可及性的限制,快速、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新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特别是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难度较大。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卫生部将进一步加大乙肝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充分认识我国乙肝危害严重性和长期性。加大贯彻落实《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力度,加大对乙肝预防控制的投入。二是继续坚持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认真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做好重点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特别要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逐步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鼓励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三是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中西部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以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资料链接:用语解释

1、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指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是表示人群感染水平高低的指标,携带率越高显示人群感染越严重。

2、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指人群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是衡量人群免疫水平的指标。抗体阳性率高显示人群免疫水平高。

3、行政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9个省(直辖市);

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10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4、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在1周岁以内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

5、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

6、1992~2001年为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时期,期间出生儿童年龄为5~14岁;2002年起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2年以后出生到调查之日满1岁的儿童年龄为1~4岁。

无锡市居民血脂异常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周伟杰

·论著· 无锡市居民血脂异常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周伟杰,诸芸,刘萍,丁新良 江苏省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锡214023 DOI:10.3969/j .issn.1006-9070.2012.06.008基金项目:无锡市科技局项目(CSE000815 )作者简介:周伟杰(1971-) ,男,江苏江阴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营养与食品安全。 摘要:目的 了解无锡市居民血脂异常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抽取无锡市2 102名35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半定量食物频次表(SQFFQ)进行膳食调查并同时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检验。结果 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3.86%,以单纯TG升高为主要类型,占41.2%;农村居民患病率(47.3%)高于城市(40.6%)(P<0.01),55~64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为49.46%;血脂异常组蛋类、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摄入量低于血脂正常组,而食用油的摄入量则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超重组及高血压组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无锡市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膳食中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存,血脂异常与超重肥胖、高血压密切相关。应采取必要干预措施, 降低血脂异常的发生。关键词:居民;血脂异常;危险因素;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膳食调查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70(2012)06-0020-03 Epidemiology survey of dyslipidemia among  residents in Wuxi City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ZHOU Wei-jie*,ZHU Yun,LIU Ping,DING Xin-ling * Wuxi Municipal Center f 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Wuxi 214023,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yslipidemia among residents in Wuxi city.Methods A Total of 2 102persons aged over 35year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the investigation with multi-stage randomcluster sampling.Diet survey with SQFFQ,meanwhile,physical examination,laboratory testing(total cholesterol,high den-sity lipoprotein,triglycerides)were conducted for them,and the data were made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The prevalencerate of dyslipidemia for residents over 35years in Wuxi was 43.86%,and hypertriglyceridemia was the leading category.Thep revalence rate of dyslipidemia in rural area(47.3%)was higher than that of urban area(40.6%),and it was highest for resi-dents ages ranged from 55-64years old.Intakes of eggs,milk,beans and fruits in pati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those in control group,while intake of oil was opposite(P<0.05).The prevalence rate of dyslipidemia for groups of obesity,overweight and hyperten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s(P<0.001).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of dyslipidemia in Wuxi is a higher level,and dyslipidemia showed a younger trend,dyslipidemia is closely related to obesityand hypertension.There are risk factor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diet.Suitable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proposed to improvedietary pattern and strengthen physical activity to control the epidemiology  of dyslipidemia.Key  words:residents;dyslipidemia;risk factors;overweight/obesity;hypertension;hyperlipemia;diet survey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 或)甘油三酯升高,通常称为高血脂症,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致残、 致死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此外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 系[1] 。据卫生部疾病统计,我国每死亡3个人中就有一个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2,3] 。因此,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做好高脂血症防治工作,成为近阶段我国医疗预防工作的重点。本研究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血 脂水平检测,以期了解无锡社区人群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分析评价膳食等因素对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为制定居民高脂血症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月-2009年2月,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无锡市滨湖区4个社区中年龄≥35岁居 民2 400人作为调查对象,实际调查2  102人。·02·江苏预防医学2012年11月第23卷第6期 Jiang su J Prev Med,November,2012,Vol.23,No.6

美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美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W.Ray Kim 孙秘书翻译李杰审校(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全球及美国导致急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原因。由于实施有效的疫苗接种计划及安全注射和健康保健等预防措施,1987年至2004年间美国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下降了80%,该趋势令人鼓舞。但是急性HBV感染的下降并没有减少慢性HBV感染的流行率及其疾病负担。据估计,美国HBV感染率约为0.4%。但这些推测是基于非美国本土出生的HBV感染率较高的少数族群,不具有代表性。来自主动接受筛查人群的数据表明某些少数族群的HBV流行率高于15%。近年的移民趋势提示美国慢性HBV感染者的数量大幅上升。该趋势可从与HBV感染相关的卫生经济负担中反映出来。上世纪90年代与HBV感染相关的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数量增长了数倍。同样,住院总费用也从1990年的3.57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5亿美元。可能由于HBV感染治疗的诸多进展,最近已有很多数据表明,一直呈上升趋势的HBV相关肝病的死亡和申请肝移植登记病例现已达到稳定状态或开始下降。然而就美国慢性HBV感染者的数量正在上升而言,严谨的临床监测和持续的流行病学监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H EPTOLOFY 2009;49:S28-S34) 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美国乃至全球导致急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原因[1]。“疾病负担”指疾病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包含以下几方面:(1)该疾病的频率,以发病率和流行率来衡量;(2)对寿命的影响,如病死率和因过早死亡损失生命年数;(3)发病率,包括健康状况受损和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对医疗保健的需求;(4)财政,包括直接的医疗保健开支和因过早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而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2,3]。目前尚缺乏精确的数据说明HBV感染相关疾病的所有这些参数,现将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的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HBV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感染性的体液如血液、精液以及唾液传播[4]。围生(产) 期传播被认为是HBV在其感染人群中持续存在的主要途径。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孩子即使在围生(产) 期没有发生“垂直”传播,在其幼儿时期仍然有被感染的危险[5]。虽然儿童发生“水平”传播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接触环境中被污染的物品可能是其重要原因。 缩写: 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CC,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gM anti-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IgM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NHANES,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单位: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梅奥临床医学院胃肠病及肝病科。 2009年1月7日收稿,2009年3月10日接受。 本研究由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基金(DK-82843)资助。 通讯作者: W. Ray Kim, M.D.,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Plummer 6), Mayo Clinic, 200 First Street SW, Rochester, MN 55905. E-mail: kim.ray@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15404505.html, and hoofnaglej@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15404505.html,; fax: 507-538-3974. 2009版权由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所有。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InterScienc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15404505.html,). DOI 10.1002/hep.22975 Potential conflict of interest: Grants (none); Consultant (ad hoc and advisoryboard): Bristol-Myers Squibb, Gilead Sciences, Roche.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7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前言 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 -C血症的患病率为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近30年来,中国人群得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得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得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C血症得患病率为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得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 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得血脂异常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她类型得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得升高也存在一定得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得生活方式,就是防治血脂异常与ASCVD得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就是提高血脂异常得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得知晓率与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得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2007年,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得联合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该指南在充分采用中国人群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外研

中国肝病的发病概况和现状

中国肝病的发病概况与现状 病毒性肝炎有经血液传播,也有经肠道传播,肠道传播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经血液传播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接触比较多的就是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 (一)关于甲型肝炎 中国属于高发国家但不就是最高的,非洲、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很高,其次就是美国北美、澳大利亚等等。从1990年开始统计,中国甲肝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个卫生设施改善,第二方面就就是打甲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使得甲肝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中国甲肝报告的发病情况,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西部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比较高,发病率在20%以上。北京最低,不到十万分之一。从中国甲肝报告的年龄分布来瞧主要就是5—9岁年龄组,学龄儿童为主。北京市2004年与2006年报告的甲肝发病情况年龄分布比较来瞧,小年龄组发病率下降,大年龄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甲型肝炎的流行特点,大城市像北京、上海甲肝疫苗接种比较好,成年人接种甲肝疫苗比较少,相对来说成年人甲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国的甲肝还有一个特点,虽然整体发病率下降,但就是不断有爆发。2004年26 起,2005年33起,2006年43起,2007年52起,小的爆发不断有,通过手足传播,一发生之后影响社会的安定。 我国甲肝疫苗免疫策略,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将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全部纳入国家计划免疫。 (二)关于乙型肝炎 1992年1月1日我国开始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疫苗自费。2002年1月1日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5年6月1日开始,新生儿乙肝疫苗完全免费。 1992年到2002年十年时间,这期间肝炎专家们做了很大努力,开会倡议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专家写了报告,通过肝炎基金会当时的理事长何鲁丽把专家的意见书交给李岚清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批示给财政部与卫生部,2001年11月批准通过,2002年1月1日开始纳入计划免疫,疫苗费用国家出钱。 2008年4月21日卫生部正式发布,通过将近14年,中国在乙肝防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比1992年减少了三千万,以前讲1、2亿携带者,现在就是9300万携带者,十年减少了三千万,这跟乙肝疫苗的接种密切相关。 中国属于乙肝高流行地区,1992年调查中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就是9、75%,十个人里面

我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关键词】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1~3],而血脂水平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4~8]。因此,了解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起步较晚,但近30年来在加强与其他国家同行间的合作和交流中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开展了许多大型的有关血脂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monica)研究(1984—1993年),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年),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1992年基线调查),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低发区的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的对比研究(1992—1994年),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1993年),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interasia)(2000—2001年),第4次全国营养调查(2002年),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多中心协作研究(2004—2006年)等等。此外,还有许多不同地区人群血脂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分布广,尽管这些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代表全国的情况,但这些研究提供了我国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的血脂水平及其分布特征,还有血脂异常患病率等数据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等。从这些研究不仅看到我国人群与欧美等国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同时还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群血脂及其他代谢异常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人群血脂异常对主要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现就上述资料,对我国人群血脂分布特征(地域、民族、性别和年龄),我国人群血脂异常发病率,血脂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以及我国人群血脂临床控制状况分别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1~3],而血脂水平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4~8]。因此,了解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起步较晚,但近30年来在加强与其他国家同行间的合作和交流中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开展了许多大型的有关血脂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monica)研究(1984—1993年),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年),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1992年基线调查),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低发区的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的对比研究(1992—1994年),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1993年),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interasia)(2000—2001年),第4次全国营养调查(2002年),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多中心协作研究(2004—2006年)等等。此外,还有许多不同地区人群血脂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分布广,尽管这些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代表全国的情况,但这些研究提供了我国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的血脂水平及其分布特征,还有血脂异常患病率等数据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等。从这些研究不仅看到我国人群与欧美等国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同时还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群血脂及其他代谢异常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人群血脂异常对主要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现就上述资料,对我国人群血脂分布特征(地域、民族、性别和年龄),我国人群血脂异常发病率,血脂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以及我国人群血脂临床控制状况分别进行简要阐述。 1 我国人群血脂分布的特征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为掌握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效果,卫生部在2006年开展了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介绍,本次调查工作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方案设计及技术指导。为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卫生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先后4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并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开展了现场预试验。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上进行。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农村的1~59岁人群共81775人。卫生部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城市、农村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差异不显著,西部地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 二、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4%,5~14岁人群为56.58%。15~59岁人群最低,为47.38%。 三、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本次调查1~14岁儿童40129人,其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32732人,占81.56%。1~4岁和5~14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9.39%和50.5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3.37%和43.91%,乙肝疫苗全程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 四、乙肝疫苗免疫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在有预防接种史的儿童中,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未及时接种人群。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表明,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下降。本次调查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发现的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2%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的控制目标也已经实现。 根据1992年和2006年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专家分析认为,《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的要在2010年将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的目标,按照当前的控制策略和保持高的乙肝疫苗接种率,2010年我们一定能实现预定目标。 二、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度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由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时的30%提高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9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由1992年的22%提高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82%,接种率有大幅度提高。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乙肝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按本次调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18%推算,我国仍然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9300万人。尽管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出现下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并且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大量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终身携带,成人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受预防保健服务可及性的限制,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时间:2008-04-23字体:大中小 为掌握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效果,卫生部在2006年开展了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介绍,本次调查工作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方案设计及技术指导。为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卫生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先后4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并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开展了现场预试验。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上进行。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农村的1~59岁人群共81775人。 卫生部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城市、农村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差异不显著,西部地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 二、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4%,5~14岁人群为56.58%。15~59岁人群最低,为47.38%。 三、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本次调查1~14岁儿童40129人,其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32732人,占81.56%。1~4岁和5~14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9.39%和50.5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3.37%和43.91%,乙肝疫苗全程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 四、乙肝疫苗免疫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在有预防接种史的儿童中,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未及时接种人群。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表明,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下降。本次调查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发现的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2%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的控制目标也已经实现。

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联,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近二十年来,国内开展了许多有关血脂的流行病学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提供了不同年代中国人群血脂平均水平、分布特征(包括地理、人群、时间)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宝贵数据,而且全面研究了中国人群血脂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死亡危险的关系。本文拟总结其中一些主要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和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者提供参考数据。 一. 中国人群大型血脂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介绍 (一)中国MONICA研究(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研究)(1984-1993)中国MONICA研究对中国16个省市(19个监测中心)500万人群进行了为期10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主要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在1984-1993的10年间,按年龄性别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1984-1985,1988-1989和1993进行了3次包括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在内的横断面的危险因素调查[1,2]。每次横断面研究样本均在20000人以上。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25-64岁。这项大型国际合作研究包括27个国家,为中国人群血脂与多国人群的比较提供宝贵数据。 (二)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 这是一项著名的国际合作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为北京和广州35-54岁工人和农民。研究用国际标准化的方法检查了南北两地工人、农民人群血脂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 (三)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1992年基线调查) 是目前我国样本较大、年龄范围较宽(25-64岁)、地理覆盖面较广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这项研究采用非随机整群选样,加上群内按年龄性别组随机抽样取得样本,年龄范围为35-64岁,样本达到30000人。并在血脂检查中增加了血清甘油三酯(TG)的测定[3]。。 (四)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低发区的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的对比研究(1992-1994)这项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对中国14组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共15000名35-59岁人群的血脂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地理覆盖面较广,且研究了不同职业人群血脂的分布特征。 (五)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1993) 这项研究对中国六大区14万余人群中筛查的11677例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血脂水平进行了横断面的调查。对血清总胆固醇(TC)、LDL-C、HDL-C和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的水平进行了研究分析。 (六)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 InterASIA)(2000-2001) 1

绥化地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绥化地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7T09:44:14.57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杨亚丽[导读] 调查方法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统一的调查表,由调查者逐一询问调查对象。 杨亚丽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 感染;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6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90-02 乙肝感染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为了解乙肝在绥化地区不同人群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笔者等对绥化的部分1~65岁人群进行了乙肝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1调查对象与实验方法 1.1调查对象在全市各个地区调查,包括周围各县、乡镇、农村、牧区等地,每地区设立办事处一处,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1~65岁常住人口选取3个年龄组,各年龄组调查一定人数。全市共抽取4 031人。 1.2实验方法: 1.2.1调查方法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统一的调查表,由调查者逐一询问调查对象。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肝炎患病史、乙肝相关因素调查、免疫接种史等。 1.2.2实验室检测对所有2周岁以上人群均采集静脉血4 ml,对满12月龄但不足2周岁的儿童采集静脉血2 ml。用ELISA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统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试剂采用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BV血清学标志物ELISA检测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和判断结果。试剂批号为20070921,全部实验在试剂有效期内实施。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 1 2.0分析实验资料。 2结果 2.1人群HBsAg和HBV感染率的年龄分布 HBsAg感染情况(χ2=48.629,P<0.01),说明不同年龄人群的HBV感染率有显著差异。HBV 感染情况(χ2=69.255,P<0.01),说明在不同年龄的人群的HBV感染率有显著差异。调查可以看出,HBsAg阳性率总体趋势为随年龄组的增高逐渐增高,人群HBsAg阳性率在1~10岁组仅为1.11%,56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率达8.8%以上,比10岁以下儿童高了6倍多。HBsAg人群总体阳性率2.75%比1992年调查结果6.35%有明显降低。HBV人群总体感染率5 3.66%比1992年调查结果37.16%有明显增高。 2.2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人群HBsAg和HBV感染率的分布根据数据显示,用SPSS 12.0软件进行χ2检验,针对HBsAg和HBV感染情况(P<0.01),说明在城区、农村、乡镇生活的不同人群的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均有显著差异。农村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于城区和乡镇,乡镇人群的HBV感染率高于城区。 2.3乙肝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绥化地区人群有关乙肝感染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量化,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首先分别对每个元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对单因素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采用非条件的多因素逐步Logistic分析。 3讨论 此次结果显示绥化1~65岁人群HBsAg感染率和HBV感染率分别为2.75%和53.66%,与2002年绥化的调查结果(HBsAg感染率和HBV 感染率分别为6.35%和37.16%)[1]相比,HBsAg感染率明显下降,HBV感染率有升高。 在绥化地区HBV感染人群和无HBV感染人群在内窥镜诊疗史、输血史、针灸史、创伤美容史、足疗店修脚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手术史、理发店修面、刮胡须史、有无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史方面无明显差异。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有无针灸史、有无创伤美容史这两个因素为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接种乙肝疫苗为保护性因素。随着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我国母婴传播病例下降,医源性传播(主要通过口腔诊疗、内窥镜诊疗、输血史、针灸等行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和性传播等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2]。因此,为了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加强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使用,强调不使用消毒不严格的针灸针进行诊疗,不接触未经严格消毒的纹眉、绣眉、纹眼线、纹唇线、纹身、打耳洞等创伤美容用器械对预防乙肝传染是必要的。 国内一些报道显示10 mIU/ml剂量的3针乙肝疫苗注射人群的抗 HBs水平可达到97%以上[3],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绥化地区2002年以后出生的3针和多于3针疫苗接种人群的抗 HBs阳性率是60.10%,说明该区乙肝疫苗的远期免疫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研究发现,我国乙肝疫苗免疫失败与病毒变异无关,疫苗剂量及其注射时机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专家提出,对高危母亲所生婴儿最好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接种时间越早越好。有研究发现,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下降速度较快。因此,为保证疫苗的持久保护性,应加大新生儿基础免疫的乙肝疫苗剂量。有研究表明,在接种乙肝血源疫苗16~18年后、乙肝酵母重组疫苗6~9年后,有一部分儿童乙肝表面抗体转阴,但在加强一针乙肝疫苗后,80%~95%儿童乙肝表面抗体转阳,说明他们虽然乙肝表面抗体转阴,但仍有免疫记忆。因此,在乙肝高流行地区,对丧失免疫记忆者应再次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研究者还发现,城市人群疫苗免疫效果优于农村,这主要与农村婴儿出生时未及时接种和接种技术不够规范有关。因此,统一我国农村地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和规范免疫技术是提高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4]。由于乙肝疫苗的无应答和低应答人仍可被HBV感染,所以绥化地区加强对人群普遍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的落实、保证乙肝疫苗免疫的远期效果是必要的。同时,加强乙肝疫苗的人群普种对绥化地区乙肝感染预防工作也是必要的。参考文献 [1]戴志澄,祁国明. 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下卷)(1992-1995年)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王青,匡姗姗,韩真明,等. 重庆市乙型肝炎感染现状及流行因素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34(15):2828 2829,2832 [3]赵传卫. 乙肝疫苗免疫剂量与接种效果的观察 [J]. 贵州医药, 2007,31(5):461 [4]秋玲. 乙肝疫苗免疫需“咬住”计量与时机 [N].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 03 03(22)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肝病的发病概况和现状

中国肝病的发病概况和现状 病毒性肝炎有经血液传播,也有经肠道传播,肠道传播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经血液传播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接触比较多的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一)关于甲型肝炎 中国属于高发国家但不是最高的,非洲、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很高,其次是美国北美、澳大利亚等等。从1990年开始统计,中国甲肝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个卫生设施改善,第二方面就是打甲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使得甲肝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中国甲肝报告的发病情况,问题比较严重的是西部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比较高,发病率在20%以上。北京最低,不到十万分之一。从中国甲肝报告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是5—9岁年龄组,学龄儿童为主。北京市2004年和2006年报告的甲肝发病情况年龄分布比较来看,小年龄组发病率下降,大年龄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这是中国现在的甲型肝炎的流行特点,大城市像北京、上海甲肝疫苗接种比较好,成年人接种甲肝疫苗比较少,相对来说成年人甲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国的甲肝还有一个特点,虽然整体发病率下降,但是不断有爆发。2004年26起,2005年33起,2006年43起,2007年52起,小的爆发不断有,通过手足传播,一发生之后影响社会的安定。 我国甲肝疫苗免疫策略,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将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全部纳入国家计划免疫。 (二)关于乙型肝炎 1992年1月1日我国开始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疫苗自费。2002年1月1日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5年6月1日开始,新生儿乙肝疫苗完全免费。 1992年到2002年十年时间,这期间肝炎专家们做了很大努力,开会倡议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专家写了报告,通过肝炎基金会当时的理事长何鲁丽把专家的意见书交给李岚清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批示给财政部和卫生部,2001年11月批准通过,2002年1月1日开始纳入计划免疫,疫苗费用国家出钱。 2008年4月21日卫生部正式发布,通过将近14年,中国在乙肝防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比1992年减少了三千万,以前讲1.2亿携带者,现在是9300万携带者,十年减少了三千万,这跟乙肝疫苗的接种密切相关。 中国属于乙肝高流行地区,1992年调查中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9.75%,十个人里面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作为危险因素 一、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由以下研究证实:(1)动物实验;(2)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与化学研究;(3)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脂检查;(4)遗传性高脂血症易早发冠心病;(5)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发现;(6)干预性预防治疗试验的结果。血清TC在4.5mmol /L(173mg/d1)以下冠心病较少,冠心病人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192-250mg/d1),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 二、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LDL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佯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其证据来自:(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家族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易患冠心病;(3)干预性试验中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减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9mmol/L(35mg/dl)属于过低,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高0.4mmol/L(15mg/d1),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 三、甘油三酯(TG) 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小时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TG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循环于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如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则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高,血TG>2mmol/L(176mg/d1)并伴有LDL-C高或HDL-C 低则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四、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血脂异常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指血中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超过正常值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or hyperlipoproteinemia)是指由于机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导致TC、LDL-C 或TG异常增高,是一个可改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急性胰腺炎等,致残、致死率高[2]。高脂血症和低HDL-C 血症统称为血脂异常,常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常以冠心病及脑中风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为首发表现,这类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尚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步升高。本文对血脂异常的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血脂异常的流行现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出现了极大的改变,进而导致疾病谱出现十分明显的变化。当人们致力于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与治疗的过程中,慢性非传染疾病渐渐变成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高血脂的发病率呈现日益上升的态势,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危险要素[3]。针对这种情况,掌握高脂血症的基本知识与流行病学分布情况,对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4 年10 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表明: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病率上升迅速。欧美国家,人群以高总胆固醇血症为主要特点;而在我国人群中血脂代谢异常类型以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为主。2002 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居民与营养状况调查”,在对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调查中发现: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老年人患病率明显高于青年。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并趋年轻化[4]。我国血脂异常患者的患病率因调查对象的职业、年龄、性别以及地区不同而差异很大。 2相关危险因素 2.1遗传因素尽管大多数人都受到一定的饮食影响,但是有些人饮食的效果比其他人更敏感。一个人可以吃大量的动物脂肪,总胆固醇水平不超越期望的水平。另一个人可以按照严格的低脂饮食,总胆固醇不低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种差异似乎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一个人的基因构成影响人体使用和处置脂肪的速度。此外,紧靠体重来预测胆固醇的水平是不确切的。有些超重的人具有较低的胆固醇水平,有的瘦的人有很高的水平。另外,有些疾病,包括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血脂异常,常导致血脂水平增加。糖尿病的控制不佳或肾功能衰竭可引起总胆固醇水平或甘油三酯水平增加。某些肝脏疾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可引起总胆固醇水平增加[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