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在古希腊,斯巴达人和雅典人养育孩子的方式非常不同。斯巴达人养育孩子采用野蛮的方式,他们让孩子在残酷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整天挨饿,迫使他们偷取食物并学会狡诈,长大后他们或是成为战士或是成为杀手。与之相反,在雅典,孩子从小学习音乐、诗歌和艺术,家长给予温馨的环境和温暖的关爱,长大后他们大多成为文化、民主与艺术的先锋。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许不会再以那种残忍的方式将孩子训练成战士或杀手,但我们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共情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并相信人性的本善,并能用实际行动分享善良,传播共情与快乐。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需要我们与孩子一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会感知别人的情绪。每当带孩子在街上与人擦肩而过时,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一起想象以下那个人现在有什么感受?让让孩子尽情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那个人看起来是快乐还是悲伤?是皱眉还是微笑?让孩子知道会感知别人的情绪就是共情,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

2、学会转换视角看待事物。与孩子一起安静地坐下来,任意找个水果或其他物品,把它放在桌上,和孩子一起画桌上的物品。需要注意的是,每人要从不同侧面画,并互不干扰,画好后与孩子一起观察两幅画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之处?从另一侧面画的时候,形状和颜色发生了有没有发生改变?

3、学会关心和照顾他人。找一个玩具或孩子喜欢的物品,与孩子一起为这个物品做个“家”,可以使用如报纸、纸箱等各种材料,目的是让这个“家”远离危险,要求孩子照顾玩具,经常到这个“家”探访它。照顾玩具有助于孩子理解别人的需求,以爱和尊重来对待别人的需求,而不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

4、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与孩子一起做一个“变小变高”的游戏。一开始假装自己是小猫或小狗,用手和膝盖爬行,同时可以模仿他它们的叫声,然后让孩子站在椅子上观望,并问孩子这两种视角有什么不同,什么东西从一个视角能看到,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到?最后告诉孩子,无论趴在地上还是站在椅子上,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视角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提高“共情能力”,温暖你我他

提高“共情能力”,温暖你我他 【教学理念】 共情能力,就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感情的能力,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理解他们的感受。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无需经过深思熟虑就能产生。但是,共情能力并不仅仅是表示同情,同情是对别人的悲惨处境感到不舒服。而共情能力则是换位思考,是遵循内心的真实感受,深入到别人的思想里,体验那个人眼中的世界。现在初中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又由于大多独生子女,,长辈关爱有加,所以在认知上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使得他们在人际沟通方面不善于换位思考,更谈不上从对方的角度体察、理解对方的心情,从而造成轻者平时摩擦不断,重者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往。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当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共情能力和同理心,也就拥有了走上社会与他人顺畅沟通的心桥。倘若我们教育的学生都能善于运用同理心,经常换位思考,时刻反省自我,努力提高共情能力,做到真诚交流、真情流露,那么就一定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从而不断走向成功。 【教学目标】 1.了解共情的重要性;理解、掌握人际沟通中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技巧。 2.体验共情的重要,激发同学间友爱之情,提高交往的主动性。 【教学形式】 讲授、游戏活动、心理体验、讨论交流 【教学对象】初二 【活动准备】 1.换位思考小故事素材及轻松柔和的背景音乐, 2.游戏中需要的纸条若干,让学生自己提前准备。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 1、喂水游戏:两个同学一组(在分组和划分角色前先不公布游戏内容),一个人 负责接一杯水喂另一个同学喝,不允许交流。这个游戏主要是看同学能不能在整个环节中考虑到喝水者的感受,并让喝水者很舒服的把这杯水喝下,游戏结束后询问喝水者的感受和喂水同学都考虑了哪些方面,一般会出现的情况如水温、水量、喂水的速度等等。游戏目的:通过此游戏让学生初次体验站在对方角度来为对方着想所获得的感受。 2、吐露心声,寻求共情: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如老师每天辛辛苦苦的教书备课,但总有几个学生上课不能认真听,作业也不及时交,这使我很不开心。 游戏目的: 这个游戏贴近现实,而且与学生息息相关,而选择老师的这个烦恼,平时很多见,学生也容易从老师角度寻找到安慰的语句,让学生再次体验共情所获得的感受。通过上面两个游戏,学生无形中初步有了站在对方角度,为对方着想的思维方式,为接下来“共情”的深入开展作好铺垫。 二、设置环节,揭示主题 环节1、我猜猜:三人一组围坐在一起,之后,请同学A说一下最近发生的一件事,由同学B辩识这件事引起他的情绪是:愤怒、伤心、快乐、紧张、烦躁等,而C同学担任唱反调角色,所说的与B同学完全相反,甚至是毫不相干的事情。同学A再叙述面对两个同学的描述,他自己内心的感受如何。 目的: 通过此环节,同学们发现,当内心的感受被别人理解时,会觉得非常开心,而当内心的

在优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共情能力-政治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共情能力 徐开明 摘要: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地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地能力.培养学生地共情能力,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地需要,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地需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地共情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地共情识别能力、共情理解能力和共情应对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共情应对 徐开明,男,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共情是个体对于他人情感状态产生地情绪反应.“用别人地眼睛看世界,就是共情地形象说法.”任何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地生命个体,都应该具有一定地共情能力.所谓“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地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地能力,它包括“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和共情应对等三个维度”.共情能力是人地基本生存能力之一,是人们立身处世所必需地技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命个体萌生道德感地基础.培养学生地共情能力,不仅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地需要,而且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地需要. 一、培养学生地共情识别能力 婴儿甲面对婴儿乙地哭泣,产生了同样地哭泣行为,这是婴儿甲具有共情识别能力地具体体现.这种共情识别属于元认知范畴,是对认识地认识,是对思考地思考,是指主体对他人和自己地情绪情感地识别与判断能力.共情识别是产生

共情地基础和前提,没有识别能力,也就难以共情,因此,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必须从培养学会共情识别能力开始. 1.在聊天中学会共情识别.识别对方地情绪,需要在一定地氛围之中,为识别创造良好地外部环境.笔者借助于一定地话题情境,以民主、自由、宽松地方式进行对话和探究.通过聊天,“可以暴露学生地真实想法、各种疑问、障碍和矛盾,可以使教师准确了解到学生存在地知识缺陷、道德偏差,从而不留痕迹地给予及时矫正”.通过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地和谐关系,学生地思想闸门充分打开,从而产生了共情识别地强烈动机. 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地合法权益”时,笔者展示了“港城365”节目上曝光地假冒伪劣商品.启发学生思考:你最痛恨地是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地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开始在众多地“假冒伪劣商品”中“识别”、“筛选”起来,建构自己地个性化发言提纲,表达了各自地真情实感,使班级同学获得了情感地共鸣,增强了学生地共情识别能力. 2.在辩论中学会共情识别.识别并不是简单地判断是非,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恰恰相反,学生往往需要在一番思想碰撞之后才能识别出事物地性状与属性,从而形成科学理性地情感,产生较高水平地共情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借助辩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诱发学生地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目标,激发学生在课堂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地多维识别能力. 例如,在“杜绝不良嗜好”地教学中,就如何科学恰当地使用手机,正确处理手机与学习之间地关系,笔者设置了一场课堂辩论.正方立场是“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反方立场是“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班级学生分成两组参与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对手机地利与弊产生了一些理性地认知.有地学生还

刘蒋巍:培养共情能力,让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

培养共情能力,让孩子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 文/刘蒋巍 一.家长们的困惑 “孩子从不理解我的心情,为什么?” “孩子说话和表现不分场合,经常让人尴尬,怎么办?” “孩子从来不会关心朋友,我都担心他交不到朋友!” “和朋友一起玩从来只顾自己开心,这是不是自私的表现?” 二.共情(Empathy) 共情是发生在人际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认知和区分,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和体验,并准确反馈给对方的能力。心理学研究发现,恰当的共情既可以完善儿童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还能显著地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拥有良好共情能力的儿童在同伴中更受欢迎。而存在“共情困难”的儿童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缺陷,进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做好共情能力的提升。 三.行动建议 1.被理解的孩子,更愿意理解他人 回想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你更愿意去理解别人的感受?没错,是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的时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因为孩子年纪小,就不把他的情绪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而是将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要求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绪,动辄说教、恐吓、命令和批评,例如“你怎么一点都不关心别人,真是个坏孩子”,孩子自身的感受被忽视了,便也抽不出余力去关心他人的情绪了。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被理解的孩子,才更愿意去理解他人。 2.游戏比说教更能建立孩子的共情能力 呆板的说教往往会让孩子昏昏欲睡,而游戏却能让孩子充满力量与激情。以

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在古希腊,斯巴达人和雅典人养育孩子的方式非常不同。斯巴达人养育孩子采用野蛮的方式,他们让孩子在残酷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整天挨饿,迫使他们偷取食物并学会狡诈,长大后他们或是成为战士或是成为杀手。与之相反,在雅典,孩子从小学习音乐、诗歌和艺术,家长给予温馨的环境和温暖的关爱,长大后他们大多成为文化、民主与艺术的先锋。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许不会再以那种残忍的方式将孩子训练成战士或杀手,但我们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共情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并相信人性的本善,并能用实际行动分享善良,传播共情与快乐。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需要我们与孩子一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会感知别人的情绪。每当带孩子在街上与人擦肩而过时,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一起想象以下那个人现在有什么感受?让让孩子尽情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那个人看起来是快乐还是悲伤?是皱眉还是微笑?让孩子知道会感知别人的情绪就是共情,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 2、学会转换视角看待事物。与孩子一起安静地坐下来,任意找个水果或其他物品,把它放在桌上,和孩子一起画桌上的物品。需要注意的是,每人要从不同侧面画,并互不干扰,画好后与孩子一起观察两幅画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之处?从另一侧面画的时候,形状和颜色发生了有没有发生改变? 3、学会关心和照顾他人。找一个玩具或孩子喜欢的物品,与孩子一起为这个物品做个“家”,可以使用如报纸、纸箱等各种材料,目的是让这个“家”远离危险,要求孩子照顾玩具,经常到这个“家”探访它。照顾玩具有助于孩子理解别人的需求,以爱和尊重来对待别人的需求,而不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 4、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与孩子一起做一个“变小变高”的游戏。一开始假装自己是小猫或小狗,用手和膝盖爬行,同时可以模仿他它们的叫声,然后让孩子站在椅子上观望,并问孩子这两种视角有什么不同,什么东西从一个视角能看到,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到?最后告诉孩子,无论趴在地上还是站在椅子上,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视角不同。

教育孩子最需要“共情”

教育学生最需要“共情” 增城市增江街第二小学周灼荣 摘要;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与感受。在主题班会课上,我巧妙地运用共情之法解决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关键词:共情换位思考体验共鸣 上课铃响,我带着日本地震的相关资料走进教室,准备上《可怕的日本人》主题班会课。 刚开始我和同学们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随之而来的海啸与核泄露给当地群众带来巨大的灾难,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非常有序地应付各种情况,下面同学们说说你的感受。”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谈话中,刘竣杰同学突然蹦出一句话:“日本地震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日本鬼子都该死!”其他的同学也起哄地笑起来。我扫视了一下课室,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不知老师会对他做怎样的处理:是留下来谈话呢,还是把家长请来? 我停了一会儿,对他们说:“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立刻教室里沸腾起来,欢呼着。于是我强调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然后要求每人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写上这世上你最爱的五个人。同学们二话没说,一会儿就写完了。接着我要求每个学生把其中一个人划掉。正当孩子们下笔时,我立刻补充道:“这一划,你手中的笔将变成地震中坍塌的巨石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而他再也没有活过来,永远永远地离开了你们”话音刚落,孩子们都惊异地望着我,我严肃地重申要遵守游戏规则,这时教室静静的,你望我,我望你,谁都没有说话。“孩子们,难道这笔有千斤重吗?怎么还不下笔?”“竣杰,你不是最讲信用的人吗?动动你的小手啊!”小杰低头不语,眼眶红红的。这时我走到小徐前,“小徐,你怎么还不下笔,你不记得了吗?每次考试考砸了,爸爸就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作者:————————————————————————————————日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政治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徐开明 摘要: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共情理解能力和共情应对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共情应对 徐开明,男,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共情是个体对于他人情感状态产生的情绪反应。“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就是共情的形象说法。”任何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生命个体,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所谓“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它包括“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和共情应对等三个维度”。共情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是人们立身处世所必需的技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命个体萌生道德感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不仅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的共情识别能力 婴儿甲面对婴儿乙的哭泣,产生了同样的哭泣行为,这是婴儿甲具有共情识别能力的具体体现。这种共情识别属于元认知范畴,是对认识的认识,是对思考的思考,是指主体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共情识别是产生

未来孩子最需要的九大核心竞争力

未来孩子最需要的九大核心竞争力 1、智力 父母们急于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并且想让他们变得更聪明,但深究这一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父母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这样他们的未来就有了保证。但遗憾的是,智商实在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未来是否会成功的依据之一,因为真正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通常都是没法测出来的,比如懂得欣赏别人的态度、自我控制能力、坚持性等等。而且,人类的智力不是智商测试中的一串数字,而更像是一锅食材丰富的炖肉,就像妈妈不断改变炖肉的配料和做法一样,不同家庭烹制智力大餐的方法也可谓各有千秋。 判断一个人聪不聪明不能简简单单地看智商测试的分数,因为智商测试更注重考察逻辑、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反映出一个人全面的智力水平。而且研究显示,人的一生中,智商一直在波动,而且特别容易受到环境、个人(如情绪、身体状况)的影响。某一次的测试或表现并不能证明什么。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观察要比仅仅一个分数更有参考价值。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根据能不能爬树来判断一只鱼的能力,那你一生都会认为它是愚蠢的。”——阿伯特·爱因斯坦 2、好奇心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的实验室是整个世界,但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却一点一点地减少甚至消失。哈佛商学院的两位学者花了6年时间对3000多位富有革新精神的执行官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革新者们所具有的各种特质的最大共同点,就是进行探索的意愿,简单说,就是——好奇。 如何促进:首先要意识到好奇心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然后想办法做一些事来鼓励孩子天生的求知欲,比如抓住他们正在感兴趣的事物或主题做进一步的扩展,耐心对待他们的“为什么”,启发并带领他们一起寻找答案,而不是只满足于所谓“正确”的答案。和孩子交换对一件事的看法,这会让他们更有自信而且渴望继续探索。 3、自制力 关于儿童的自我控制力,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研究人员给每个孩子一块饼干,告诉他们如果忍不住可以吃,但如果能等到他回来饼干还没有动,就再多给他一块。后续的研究发现,与只能撑住1分钟的孩子相比,能够撑住15分钟的孩子将来在SAT考试(相当于美国的“高考”)中平均得分高出210分,并由此得出结论:与智商相比,自我控制力在预测孩子将来学习成绩方面更加可靠。自制力的高低取决于孩子是否能够过滤掉各种干扰,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在今天这个充满了感官刺激,鼓吹大家及时行乐的世界里,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可以另我们眼前的世界瞬间改变,它就是感恩之心。感恩之心的有无,对于人生,关系巨大。同样出现了一件事情,有感恩之心的人,会用特别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而无此心的人,则会用充满阴暗的目光去审视。长期下来,这两种人的一生会截然不同的。我最近遇到很多身体不好的老人,究其原因,都是心态极其不好,埋怨满腹,这样身体哪里会好呢?这让我深深感到,药物只可救一时之急,而养心才能解终身之厄。 可是,我同样发现,给这些老人讲调心的道理,作用几乎为零,当时她们想明白了,一个小时以后就旧态如故,为什么呢?因为一生养成的心态了,难以改正的。 所以,我深知在孩子阶段,把这种感恩之心的道理告诉孩子多么的重要,这等于给了他们一盏灯,有了这盏灯,在日后的日子里,当他们长大了,当爸爸妈妈不在他们的身边的时候,他们能够以平和之心对待世界,以感激之心对待人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健康、幸福。 所以,父母们需要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时,把这盏世界上最明亮的灯,交给孩子。 下面,依然是我妹妹罗玲对感恩之心的思考: ——————以下摘录罗玲文章:

感恩之心 真正的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是通往幸福的捷径,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感恩的心态对于健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5分钟的感激心态,就能使神经系统趋向平静、使身心达到和谐状态。每天15分钟的感恩思考,能使人体对抗外来细菌的免疫抗体大幅度增加,使良性荷尔蒙分泌量显著提高,同时压力荷尔蒙明显降低。因此,培养感恩的心态可以帮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一生。 感激的心态也是富足和幸福的象征。畅销书《秘密》和《力量》的作者朗达.拜恩相信,感激是最好的祈祷方式,是强大的“倍增器”。因为感恩是爱的最高表现形式。每一次觉得感激,我们就是在付出爱。她认为“当你感谢你所拥有的事物时,无论它们有多小,你都会得到更多那样的事物”。在她看来,“每一秒都是个感谢和倍增你喜爱事物的机会”。她连从厨房走到卧室时都不忘了去感恩。 我想她说的有道理,至少我们得承认,感恩可以把我们的眼光专注于生活中的好的事物上来。当我们时刻在寻找感激的目标时,我们眼里的世界就变成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不管是否真的能吸引来更多的好事,已经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这不也就很好了吗? 总之,我相信,感恩之心可以把你的生活转入一个新的轨道,把你的世界变得更美丽。 不过,尽管我们都知道感恩的好处,可是很多人并没有身体力行地在做。怎样培养感恩的心态呢? 首先,我们要善于去发现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的价值。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因为我们对周围太多有价值的东西熟视无睹,我们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享

共情及其培养

会天心理 官网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2607711.html, 共情及其培养 缘起 我给学生上社会心理学课,讲到“利他”一节时,我对学生的建议是:危机时刻的利他行为一定要讲科学,比如在见义勇为时,要懂得斗智和斗勇相结合。 健康的利他是会带来双赢结果的,而且常常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赢。利他有很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作为社会人,生命的意义感很大一部分源于与他人的建设性联结。而能够维护建设性关系的关键就在于彼此的付出,也就是彼此间的利他。所以,利他是一个人和一个社会能够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石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利他就是健康的利己。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投身到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是利他精神的体现。但是,我也注意到很多人因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而使利他愿望难以化做具体有效的行动。基于此,我决定从培养学生具备共情能力入手,使其具备利他的基础。什么是共情训练开始前,我问学生:“你们通常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我把前十个写在黑板上,罗列如下:“善良、乐观、真诚、热情、诚信、有内涵、谦虚、积极、善解人意、宽容”。 我又问学生:“在这些人格特质中如果只允许你们保留四个,你们会选哪四个?”大家热烈讨论后,决定留下以下四个:“善良、乐观、真诚、善解人意”。

起初,大家对善良和善解人意的理解有歧异,有的同学认为是一回事。其实两者是有差异的,善良是一种态度,善解人意则既是态度又是方法。善良的人如果缺乏善解人意的能力,就难以体现他的善良,在利他时也往往会造成误解。比如在大学里经济状况好的同学,如果他去买奢侈的物品送给经济困难的同学,或给经济困难的同学过奢侈的生日,结果会让人心理负担很重,甚至心生怨恨,这就是缺乏善解人意的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善解人意与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共情(empathy)很相近,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与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作为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为一种能力,它表现为能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操作角度看,共情可以分解为: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意图,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共情的重要性共情之所以是利他行为的基础,是因为具备共情特质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别人的需要与苦恼,并能在必要时以得体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与帮助,因此,非常有助于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日常生活中,有共情习惯的人很少与别人发生冲突,因为他总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并以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即使与他人产生矛盾,具备共情能力的人也能平和地以建设性方式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对人最大限度的体谅、理解和关心通常也会为我们赢得别人的理解关心,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因此,共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我的学生在作业中谈到他们对共情重要性的认识:

幼儿发展核心素养1

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小编的话: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已过去3个月,在一片热议声中却很少听到核心素养与学前教育关系的讨论,估计很多一线教师和小编有着同样的困惑: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相关专家、教研员、园长与教师的观点,希望大家看完后能明白: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到底在哪里。专家说 共情陪伴奠定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根本是什么?又该如何促进幼儿相关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社会能力 建构一个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础,包含4个维度、16项关键经验的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型。 根据我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学习,结合幼儿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我认为“心理社会能力”是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心理社会能力,原本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将其简称为“心力”,与“体力”和“脑力”相对应)。 在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中,对幼儿而言最重要、最基础的是健康生活,特别是其中重点提及的“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能正确

认识与评估自我”等,恰恰是心理社会能力的核心内容,都可以、也应该在幼儿时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这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将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具体细化为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4个维度—— ◆情绪管理: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4项关键经验; ◆自我认知:包括自我知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性别角色4项关键经验; ◆人际沟通:包括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3项关键经验; ◆社会适应:包括行为习惯、挫折应对、合作分享、冲突化解、直面欺凌5项关键经验。 这样,我们就建构了一个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础,包含4个维度、16项关键经验的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型。 学前阶段是个体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相比在知识和智力上获得发展,幼儿更加需要在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层面上有所收获。他们要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控制自我,学习如何处理生活和人际问题等。 这些幼年时期的经历,就是在特定情境下教师和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会印刻在幼儿的大脑神经里,并在成年后产生对应的行为特征。关键词:共情陪伴 共情能力对孩子社会规则的习得、道德认知的发展及社会互动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以绘本为载体-提升幼儿的共情能力资料

以绘本为载体-提升幼儿的共情能力

以绘本为载体,提升幼儿的共情能力 作者:梁菁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绘本是一种新兴的儿童文学形式,它恰到好处地结合了图画与文字,是反映和贴近儿童心理的绝佳素材。对于幼儿来讲,绘本将晦涩难懂的人生哲学变成了直观的画面,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兴趣,提升幼儿的共情能力。通过论述共情的定义引出绘本教学对于提高幼儿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并采用绘本作为主要媒介,结合角色扮演游戏,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 关键词:绘本教学;共情能力;幼儿教育 一、共情作用概述 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简单地说共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研究显示:它和社交能力呈正相关。 二、“共情”对于幼儿成长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M.L.Hoftmen,1975)的研究推论:人类同理心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六个月大的婴幼儿,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环境及家庭教养的影响,开始有意识地感受他人的行为与情绪。共情能力可以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群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学会共情,就等于手中有了开启人际交往大门的钥匙,学会体会身边朋友的心思意念,彼此能产生亲和感。 三、绘本对于提升幼儿共情能力的积极作用 绘本选题包罗万象:情绪、人际关系、生命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等,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创意性以及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契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不管插图色彩丰富还是单调、故事情节曲折还是简单,都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心理辅导媒介。在绘本教育中,借助对书中角色与情节的认同,与自己的经验相比较,了解书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而领悟出新的概念、方法,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于生活经验比较欠缺的幼儿来说,使用绘本提高共情能力是一项可行度较高的工作。 四、以绘本为手段,提高幼儿的共情能力 (一)绘本选取原则 因为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经验相对缺乏,对于晦涩的道理处于懵懂阶段,并且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要从绘本教育中提高幼儿的共情能力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内容主题与幼儿共情能力相关,较能突出地体现尊重、接纳、关怀、服务他人等培养目标;第二,具有良好的故事性、文学艺术性,图画富有吸引力;第三,适合幼儿的阅读能力与成熟程度,包含绘本的背

(完整word版)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孩子的特点和交流(精)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孩子的特点和交流 一.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事对孩子接纳,尊重,共情。 所谓接纳就是要求对各种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要能积极关注和理解,最主要的是对那些顽皮的,不符合教育者自我标准的,甚至有些令人讨厌的坏习惯的孩子要克服自己的好恶去接纳他们,慢慢了解他们,跟他们做朋友,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交流和沟通去完成自己的教学。 尊重就是不要太过分地强调大人和孩子的概念,要把他们当做和你平等的小大人,尽量不用训斥责罚,其实跟他们讲道理他们是能理解的,最主要的是自己的榜样作用,希望孩子怎样自己就一定要怎样,对于言行不一的人孩子会很失望甚至跟着学。 共情就是用心去体会此时此地你面对的孩子的内心感受,用他们的思维和思考习惯来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更贴近他们的内心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二.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方式 1. 对小学生的教育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学习特点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这个时期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避免填鸭式教育和疲劳教育,特别是我们教育机构更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有了较大的压力如果到了这里还是没完没了的学习作业考试只能是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在这个时期我们教育者要注重策略的培养,包括记忆策略,应对策略等。这一时期也是孩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独立性日益增长,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培养将是关键。 2. 对中学生的教育 中学时期孩子正处在生理发展的第二发展加速期,心理上处在自我意识成长与心理能力的滞后(心理断乳期,渴望得到家人,老师,朋友的接纳和尊重。记忆方面,记忆容量超出成人,能自觉运用意义记忆,有效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记忆效果达最佳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