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述

就研究生学习谈几点想法

相信自己人生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尽快适应专业方向的转变;

树立起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问题;扎实自己的理论功底;

提高自身学术论文水平;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处理好四大关系 :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学习与研究;学习研究与勤工俭学;知识体系与自我信仰。?树立四大意识:哲学意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诚信意识

?学会研究

阅读原著文本;确定研究方向;收集方向材料;拟定研究论题;反复修改写作;

?人自然社会;人发展自由;劳动实践生产;资本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和谐。

?课程要求

? 1.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历程。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理论。

2.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掌握重要概念范畴如实践、劳动、生产等以及基本结论

如不断革命论、一国胜利论等。

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4.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命运作客观评价。

?参考书目

? 1.《马克思主义史》庄福龄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简明马克思主义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庄福龄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

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余源培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5.《走进马克思》孙伯鍨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回到马克思》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7.《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谭培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研究专题

? 1.马恩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2.马恩两种生产理论研究;

3.马恩自然哲学思想研究;

4.马恩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5.马恩主体性理论研究;

6.马恩控制自然思想研究;

7.马恩社会和谐思想研究;

8.马恩社会交往理论研究;9.马恩生产与消费理论研究;10.马恩民生思想研究;

11.马恩劳动与休闲观思想研究;12.马恩实践概念的逻辑生成;13.马恩人的解放思想研

究;14.马恩自由观思想研究;15.马恩生态伦理思想研究;16.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

研究;17.马恩批判理论研究;18.马恩资本理论研究。

教学要点

?走近马克思:谁是马克思?

走近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分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这个幽灵,就是马克思,就是马克思的理论,就是共产主义。

160年前,这个幽灵,使资产阶级颤抖,资产阶级视之为妖魔,为驱逐这个妖魔而结成神圣同盟。

160年后的今天,这个幽灵,却受到西方社会的热捧,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了“马克思热”。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孕育、形成、建设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作为历史科学:它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也有特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文献。

作为理论科学:它有其鲜明的理论特色、严谨的理论体系和跨时代的理论贡献;

从广度、深度和历史跨度上体现出它的博大精深和强劲的活力。

二.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谁?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献身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但将永恒地发挥作用并长存于世,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拥有渊博的知识;终生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终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一生过着清贫艰苦生活。

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

千年风云人物; 千年思想家; 最伟大的德国人; 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

马克思: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

马克思: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哲学家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情景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情景

19世纪40年代;

历史情景:自由资本主义的建立、扩充和迅速发展。

经济发展:产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

政治变革: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基本矛盾:——开始突现;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缺少革命理论的指导;缺少强有力政党组织的领导。

四.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情景

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列宁

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发展阶段,近代哲学的最后成果。德国古典哲学最大成就

哲学革命:批判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批判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学变革: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严密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贡献: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对未来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天才的设想,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实业制度、法朗吉、新和谐村。

批判与改造:

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

吸取: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期

(一)马克思主义奠基时期(1840-1895)

1、酝酿阶段(1840-1844)

2、创立阶段(1844-1848)

3、运用和发展阶段(1848-1871)

4、捍卫和传播阶段(1871-1895)

(二)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酝酿和准备时期(1895-1917)

(三)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连续胜利中重大发展时期(1917-1955)

(四)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曲折前进时期(1956- )

六.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批判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性理论

批判以往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不断地批判自身理论。

2.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首创,并且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观点强调: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一切认识包括理论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3.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具有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革命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

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

本章讨论与交流题:

2,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引起的思考;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1.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资本主义制度的挑战;当代科技革命的挑战;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挑战;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挑战。

2.对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表现

误解(见史不见人);肢解(破坏完整性);曲解(个别当一般);未解(神化僵化片面化);消解(无生命力过时论)。

3.马克思主义在西方

西方马克思主义热: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热

一是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和历史著作的兴趣与日俱增。

从1996 年到1997 年将近10 万册《共产党宣言》在英国销售一空。

2008受金融危机影响,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在德国、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地持续热销。卡尔?马克思又回来了,人们又重新实事求是地讨论他的思想。”

二是从1995后,几乎每年都有1—2次关于马克思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如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第1届马克思大会”,

1996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世界社会主义学者第1届大会,

同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96伦敦马克思大会”,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00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世界社会主义学者第2届大会”,每次会议都盛况空前。

当时法国的《人道报》撰文指出:

“从纽约到东京,从圣彼得堡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

三是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进行千年伟人、风云人物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是千年最伟大的科学家。

四是西方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学者。

如德里达、吉登斯、福斯特,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思潮流派。

“马克思热”现象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仍为当今时代所需要。

英国广播公司发起评选的栏目主持人布拉格说,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马克思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国公众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布莱尔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热

说明西方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今天暴露的种种社会弊病;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是正确的;说明科学的理论是能够征服人心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是永葆青春活力的!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颇具影响原因: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三是不少杰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不是把书本做教条,而是始终站在时代和学术的前沿,对新出现的现实问题及时做出理论概括。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坚持与发展;批判与继承;继往开来。实践失误;理论教条化;

宣传官方化;价值观多元化。

第二讲预习:

马恩是如何实现世界观的转变的?

马克思是如何探索“历史之谜”的?

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内容。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理论酝酿时期

(1841-1844)

本章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经历两个“转变”:

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

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实现历史性转变:

借助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走出唯心主义,走近唯物主义;

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

1、马克思思想的起点(1818-1883)

中学时期(1830-1835)

中学毕业论文题目:《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大学时期(1835-1841)

柏林大学是当时黑格尔思想的中心。当时的德国学术界,完全在黑格尔思想的笼罩下。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哲学:

关键:大学期间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黑格尔哲学成为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起点

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2、恩格斯思想的起点(1820-1895)

不来梅时期(1838-1841)

不来梅的生活斗争,使年青的恩格斯开始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走上了革命民主主义的道路。

青年德意志:19世纪30年代产生于德国的一个文学团体。

1839年恩格斯发表了《乌培谷来信》

批判宗教虔诚主义,树立了无神论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1、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

《莱茵报》实践时期(1842-1843)

马克思积极参加现实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马克思更深入地探讨了物质利益及其同等级和国家、法的关系。

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判断事物。

既然国家和法“屈从”于林木占有者的利益,那么物质利益决定国家和法。

《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马克思触摸到了由社会利益形成的客观社会关系对国家和法的活动起着制约作用。

与《科隆日报》论战

“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

结论:

1.以黑格尔哲学为武器进行斗争,把国家和法看成是理性的表现.认为法律是实现自由的

客观形式,深信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的改革,而现实的理性国家正是通过哲学的批判才得到发展的;

2.看到了私人利益对国家和法有不可抗拒的决定作用。指出在以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里

面,法律是建立在不平等上面的。因此,法律不能决定社会制度,而只是社会制度的表现。

克罗茨纳赫时期(1843.5-1843.9)

主要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问题的批判研究,成为他实现两个转变的契机。

首先,提出市民社会的概念

黑格尔:

市民社会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介于家庭和国家之间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国家(理念)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

马克思:

市民社会乃是“私人利益的体系”或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

其次,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臵。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德法年鉴》时期(1843-1844)

主要成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

《论犹太人问题》

探讨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第一,把反对宗教的斗争,看成是政治斗争的前导。

第二,强调政治解放不是人类解放。

第三,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口号,认为只有人类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否定私有财产是无产阶级的客观要求。而无产阶级的解放,必然包含全人类的解放。

这是《德法年鉴》时期的最大成就。

2、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柏林时期(1841-1842)

恩格斯脱离以文学为主要特征的青年德意志运动,投身到以哲学为主要特征的青年黑格尔运动。

《谢林论黑格尔》

《谢林与启示》

《谢林——基督哲学家》。

曼彻斯特时期(1842-1844)

《伦敦来信》

首先认识到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重大作用。

是思想原则还是物质利益最终决定社会的发展进程,这是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斗争的重要问题。

《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对共产主义发表了他的看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主要任务是批判地研究“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

《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批判了卡莱尔为封建专制势力效劳的泛神论与英雄史观。

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是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实现的。

同马克思的合作是恩格斯革命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三)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异同点

1、相同点

第一,都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

第二,都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

第三,都坚持参加了现实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政治或经济学的分析;

第四,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和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是同步的。

2、不同点

马克思:哲学——政治学批判

恩格斯:社会学——经济学批判

二、各种思想材料的创造性融合与重铸

(一)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研究的必然性

一是莱茵报时期的社会实践。

二是从思想上感到研究经济学的必要。

马克思的任务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解剖市民社会并从而寻找全部历史的基础。

三是恩格斯的影响。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思想

《手稿》地位:《手稿》基本结构:

《手稿》主要内容:

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经批判;以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

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

第一,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

研究主要问题:利润、地租、工资

揭示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经济根源: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

揭示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不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

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第二,对黑格尔哲学体系作了全面的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绝对精神

↓逻辑阶段(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逻辑学)--自然阶段(自然哲学)--精神阶段(精神现象学)--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哲学)

合理内核:

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

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从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第三,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了论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共产主义:

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这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在这种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第四,建立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成果。

马克思:异化劳动四规定

1,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

工人生产的越多,他的产品的数量越大,自己占有的产品越少、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产品价值越高,他自己越成为廉价的商品。

2,工人与劳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

3,人与人的类本质异化。

异化劳动使劳动变成了一种强制性劳动,从而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象动物一样的生存。

4,人与人相异化。

“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

他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人的异己统治力量。”

劳动的异化造成如下结果:

劳动创造宫殿,但给工人创造贫民窟;劳动创造美,但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创造智慧,但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劳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

感到不幸。

异化劳动的根源及消灭途径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又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消灭异化劳动的途径,必须消灭雇佣劳动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第五,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初步探索。

首次形成了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

“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二)马恩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神圣家族》的历史意义

1845年2月,《神圣家族》发表。

全称:《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起因:鲍威尔及其伙伴的“批判的批判”活动。

1、批判自我意识的思辨哲学,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青年黑格尔派所鼓吹的“自我意识”之中,而正是在被他们所蔑视的“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3、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作了精辟论述。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本章思考题:

2、马克思是如何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

2、试述马克思在《莱茵报》的社会实践对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性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时期

(1845-1848)

本章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探索“历史之迷”的艰难道路

二、新世界观的草创与初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三、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探索“历史之迷”的艰难道路

1、历史主体是理解“真正历史的钥匙”

《博士论文》:马克思是从“理性王国”中抽象探索历史之谜。

古希腊哲学的整个进程和哲学关注对象:

实体——主观精神——主体。

马克思十分颂扬理念的力量,认为自我意识是理解真正历史的钥匙。

2、市民社会与“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从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角度探索“历史之迷”。

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3、异化劳动与“历史之谜”的论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经济学角度探索和论证人类历史之谜。

这一批判性探索是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来进行的。

主要结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并说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理论。

4、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历史之谜探索的主要成果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探索是马克思通过批判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进行的。

马克思:《评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第一次提出论证了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制定了生产力概念。

二、新世界观的草创与初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新世界观的纲领: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的地位和意义:

第一次对自己的哲学作了科学的规定,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主要内容:

1、制定新唯物主义的必要性和逻辑先导(第1条)

对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批判

对唯心主义能动性(主体理论)的抽象性质的批判

三次批判:

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主客体关系的确立;

对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批判;

对鲍威尔从主体性上论证英雄史观的批判。

批判的积极成果:

对人的感性活动的理解——工业和商业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新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钥匙(第2条)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现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3、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第3-4条)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4、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初步理解(第5-9条)

5、“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功能(第10-11)

7、“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

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布鲁塞尔会晤和唯物史观的制定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全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写作原因:历史地位:全书结构:

基本思想:

1.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2.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的物质生产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3.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社会关系——物质关系——交往关系=交往形式=市民社会

4.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

5.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是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

生产活动——社会分工——所有制——阶级产生

6.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辩证运动规律

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交往形式将会被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7.揭示了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市民社会决定全部的政治的和观念的上层建筑。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8. 形成了关于社会形态的学说

五种社会形态:

唯物史观的完整表述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

整个历史的基础;

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

产生的过程,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

释观念的东西”。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1、建党准备

1846年初马恩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马恩特别关心先进的德国工人阶级和“正义者同盟”。

“正义者同盟”组织

宗旨:

“使世上一切人享受自由,使任何人都不比别人生活的好些或坏些”。

口号:“人人皆兄弟”。

2、批判各种错误思潮

反对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

反对以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义;

反对蒲鲁东改良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首次公开表述:《哲学的贫困》及其意义

1846年普鲁东出版《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

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批判普鲁东的《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批判了普鲁东的经济学观点、社会主义观点以及他运用的哲学方法。

著作地位:

《哲学的贫困》,全名为《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

写作起因:全书结构:

主要内容

1、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1)批判蒲鲁东唯心主义观点,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是马克思认为,经济学的范畴不过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二是经济学的观念、范畴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马克思用大量篇幅精确地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马克思科学地规定了生产力概念,提出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肯定了生产力的作用。

人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生产工具的作用: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

第三,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述

“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2)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

2、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1)批判蒲鲁东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理解上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认为,交换是分工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交换价值的产生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客观事实所决定的,而决不是取决于人们的意愿。

(2)批判蒲鲁东的价值论核心——构成价值说

蒲鲁东把构成价值是经济矛盾体系的基石。

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商品价值和劳动的价值。

(3)批判蒲鲁东的改良主义幻想,阐述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

(4)首先,阐述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认为,“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其次,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目标。

“工人阶级的发展进程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资产阶级社会;从此将不再有任何意义上的政权了。”

(三)共产主义划时代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正义者同盟”的改组

在1847年6月召开的同盟一大上,大会根据马恩会前的提议,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正式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恩格斯为大会草拟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这是用无产阶级新世界观拟定的第一个国际工人政党的纲领性草案。它为同盟的改组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章程第一条明确指出:

“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

会议委托恩格斯起草新的草案。这就是共产主义纲领第二个稿本——《共产主义原理》。

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七篇序言的丰富思想内容

第一,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1872年德文版序言: “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第二,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

关于宣言的性质:

《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

关于宣言的任务:

“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这样《宣言》就宣判了资本主义的死刑。(1882年俄文版序言)

第三,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

“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

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

历史,

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

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

第四,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五,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第六,论证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原理。

在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1848年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这个革命准备了基础”。

在这篇序言的最后,恩格斯还满怀激情地预见: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无产阶级的新纪元正在到来。

第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思想。

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

《共产党宣言》正文由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构成。

引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目的和任务。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切旧势力深感恐慌,为了驱逐这个“幽灵”

纷纷结成同盟。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到处遭到污蔑和咒骂。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

马恩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正确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马恩揭示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马恩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严正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亦即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即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国家消亡,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马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

指出了它们的实质和危害,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并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要实现自己的纲领,除了要有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原则来指导,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还应该有相应的斗争策略原则来加以保证。

在结束语里,马恩明确规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道路:“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宣言》是马恩同各种社会主义流派长期斗争的全面、科学的总结,是科学共产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光辉成果。《宣言》对科学共产主义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

为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周祥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

斯大林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

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本章思考题

2、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试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创立的伟大意义。

3、试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形态理论。

4、《共产党宣言》是如何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5、《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它的历史意义如何?

●讨论题

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哪几种途径得出共产主义结论的?(1848年前)

2、试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市民社会理论。

3、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推荐名单

专业教科书 1、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 专业基础著作 1、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2、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苏】纳尔斯基等:《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马绍孟等:《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侯惠勤:《准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 1、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版。

4、[英]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5、[加]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叶卫平:《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7、孙伯鍨等:《西方“马克思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陈先达等:《被肢解的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0、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1、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周凡、李惠斌主编:《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3、复旦大学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2007》,人民出版社,2007。 14、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 1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 16、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 17、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 1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 19、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 五、传记: 1、梅林:《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65。 2、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Ⅰ、Ⅱ、Ⅲ册,三联书店,1965. 3、费多谢耶夫等:《卡尔·马克思》,三联书店,1980. 4、格姆科夫等:《恩格斯传》,三联书店,1980. 5、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2015年09月18日18:08卢婷婷点击:[308]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编码:S0305202 学分:2总学时:36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建屯(副教授)、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课程的主要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和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讲座 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 学 分:2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部 开课教师:张志忠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二、讲授提纲与内容 第一部分 (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困惑 2、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及其伟大意义 2、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3、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和多方面的展开 1、《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2、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文艺观、伦理观、宗教观、军事观 3、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4、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与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探索 5、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四)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1、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2、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4、法国、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五)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1、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斗争 2、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3、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4、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5、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六)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4、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 (七)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 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2、关于毛泽东思想 3、关于邓小平理论 4、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关于科学发展观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1、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3、苏东剧变以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 第三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三、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明确开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意义的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理论素养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学习本课必须做到:

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名词解释(4*5=20)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实践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2、论述题(25*2=50)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 3、论证题(30*1=30)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 2003年 1、名词解释(5*5=25)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经验批判主义 2、简述题(15*5=7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3、论述题(25*2=50)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及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启示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2004年 1、名词解释(5*5=2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主义 2、理论综述题(15*5=7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讨综述 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 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评述 3、综合分析题(25*2=5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 举出马恩著作中至少两个观点的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005年 1、名词解释(4*5=20)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超帝国主义论垄断资本学派 《“论俄国社会问题”跋》《哥达纲领批判》 2、原著理解(10*3=30) 马克思指出:“品二重的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既一方面作为一定的产品而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的包含着(潜在的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料.

兰州大学 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 >>是马克思在 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劳动发生了异化, 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 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 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 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 浪漫主义(理想主义)1835以前 理性理想主义1835-1836 理性现实主义1837-1842 感性现实主义1843-1844 实践唯物主义1845以后 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章1837-1843年 事件: 1835-1836波恩大学 1836-1841柏林大学 1841夏,波恩谋求教职,后放弃 1842头几个月,为《德意志年鉴》写稿:《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 1842年4月为《莱茵报》写稿;1842年10月,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查封前马克思辞职。随后马克思与卢格商定到巴黎办《德法年鉴》1843年6月至10月,克罗茨纳赫笔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笔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评论文章 1843年10月,去巴黎 著作: 《中学作文》1835 《给父亲的信》1837 《博士论文》1838-1841 《为〈莱茵报〉写的文章》184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为《博士论文》所做的笔记: “有一条心理规律是这样的:一旦理论理性在自身内达到自由,就转变成实践能量,并任意从冥国的阴影里显现出来,面对世界的外部现实……但是哲学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正是这种批判以其本质衡量个别的事物,以思想衡量特殊的现实。但是哲学的这种直接实现,在其最内在的本质中是充满矛盾的,而且正是其本质显现于现象中并在现象中留下印迹。”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基本批判是,正如在宗教中人创造了创造者上帝而人又依赖于他一样,黑格尔从国家观念出发,并让所有其他东西——家庭和各种社会群体——依赖于这种观念。马克思说:“思想被彻底主观化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被理解为它们的内在虚构活动。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下下是积极的形式;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可是由于思想被主观化了,所以现实的主体——市民社会、家庭等等——就变成思想的非现实客观环节,指的是别的东西。”① 马克思手稿的其余部分讨论黑格尔的三个特定问题:民主、官僚政治和选举权。 在对民主的评论中,马克思所概述的观点,是人道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社会的基本因素;是自由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因为人被说成是一种公共的存在;最后,马克思通过预言国家的灭亡而超越了共和主义。马克思说:“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的人;……最近,法国人以这样的方式构想了这一点:政治国家消失于真正的民主制。只有这样的政治国家,即作为制度的政治国家,不再适用于整体时,那么这一点才是真的。”② 黑格尔宣布,官僚政治拥有国家和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调解功能。然而,马克思认为,官僚政治促进政治分裂(对于它自身的存在来说,这是基本的),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了社会:“国家的目的变成了行政办事机构的目的,反过来也一样。官僚政治是无人能逃脱的圈子。它的等级制是信息的等级制。上级认为下级洞察了详细情况,而下级认为上级洞察了普遍的东西,他们就这样互相欺骗。”③黑格尔过于重视进入官僚政治的竞争本质,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说:“……在真正的国家中,问题不在于每个市民是否有可能献身于作为特殊等级的普遍等级,而在于这一等级是否有能力成为真正普遍的等级,即成为一切市民的地位。”④在手稿的结尾处,马克思解释了他是如何思考关于克服社会分裂的问题的,答案在普遍选择权里可以发现:“这里并不涉及:市民社会应该通过议员行使立法权,还是全体人员都应该单个地行使立法权。这里涉及的倒是:扩大选举并尽可能普及选举,即扩大并尽可能普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无论在法国或在英国,这都是围绕着政治改革进行的争论焦点。”⑤马克思继续用他复杂的语言,描述普遍选举权如何通过将人作为公共存在的社会本质带回到社会,来造成市民社会的改革。人的社会本质被窃取,而转交给制度领域,从而对人的真正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在不受限制的选举中(选举和被选举),市民社会才第一次真正上升到自身的抽象,上升到政治存在,作为自己真正普遍的和基本的存在。但是,这种抽象之完成同时也就是抽象之扬弃。市民社会使自己的政治存在成为现实的存在,成为真正的存在,它也就使自己的市民存在成为非根本的存在,从而与自己的政治存在相对立。随着一方的分离,另一方,即它的对立面也就垮台了。在抽象的政治国家中,选举改革就是市民社会的瓦解。”⑥ 第二章1843-1844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1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7页。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6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表现。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是内容极为丰富和深刻的严整思想体系。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学科学说的是两位德国年青的思想家与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当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一个整体,以此作为开篇说起。 马克思恩格斯在半个世纪的艰难岁月中,以他们的惊人的毅力和渊博的学识,为创建一门崭新的社会历史科学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研究既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遗产,又分析概括了社会实践的丰富经验和创造,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众多学科领域实现了空前的革命变革,第一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两个伟大发现上: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改变上千年来用唯心主义解释历史的传统,第一次把历史的变迁和说明置于社会物质生产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历史观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二是从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天然合理”的神话,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为科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了科学的论证。正是这样两个伟大的发现,破天荒地开辟了正确解释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科学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批判了唯心史观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不断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作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伟大理论纲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问世。《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阐述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提出了党的基本策略原理。《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世界观深刻地分析了历史和现实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显著特征。 在科学道路上永不停留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不仅创立了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以此为核心,向着历史的深处和科学的广阔领域开拓。为了科学地阐明人类历史的来龙去脉,为了探索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不仅探索了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共产主义的情景,揭示了它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而且探索了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社会形态,直至史前时期的原始社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姓名: 学号: 班级:思政2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书报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一个和马克思主义接触很多的专业,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不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所以在一学期的学习里我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有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和发展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丰富的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其次,我了解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是有过许多次思想转变的,他的思想转变历程是:(1)1835—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这是其思想的起点;(2)1841—1843年,《莱茵报》时期,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3)1843—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达到了初步的唯物主义认识,明显地转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研究,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了论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经历了这几次思想的转变马克思思想基本形成了。 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门课程实在是有太多需要知识我们去学习,所以在这学期短暂的学习中我并没有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全部东西,我就不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容了。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中国化的部分,有很多体会与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说来,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很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浅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生产关系理论摘要: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在马克 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有着丰富的生产关系理论。本文对其主要方面作些探索性的研究,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内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生产关系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在生产的“四环说”。 (一)生产关系的内涵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对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指出,它包括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它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以上所说的对生产关系具体内容的表述,显然完全不一致。这就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人们习惯上马克思的表述概括为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把斯大林的表述概括为“三分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就有人对“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其后展开了激烈讨论,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1857 ~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虽然都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但它们的实质不是物,而是在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下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把资本看成一种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特殊的生产关系,就说明了资本这种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就像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样,它的灭亡也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不仅认为商品、货币、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而且认为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也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马克思论述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第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或矛盾,揭露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认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成为商品。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构成社会总劳动。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 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由于交换才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关系。因此,在商品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直接的社会关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自我整理版

有▲标识为08资料版,后附上第几题为08版资料 标有“粗线”为老师复习提及的双层线的为出现在多于一份复习资料,比较重要 ▲名词解释:(1-5)第一部分 1、欧洲1848年革命:是指1848~1849年主要发生在法国、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摧毁了反动的神圣同盟和维也纳体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锻炼了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以及革命群众,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普列汉诺夫:(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①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了深刻的思考。他以哲学知识和社会历史经验,论证了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②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的经济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作了较为深刻的思考。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③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者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必须依靠暴力来实行阶级统治。 3、巴黎公社: 革命发生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导致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还没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4、《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内容: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历程和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③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任务;④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思想观念;⑤对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⑥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和政治斗争的策略。 5、考茨基 1、市民社会 答:马克思、恩格斯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沿袭传统社会学的术语将其称为“市民社会”,即社会的经济基础。 3、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起义是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巴黎无产阶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为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武装斗争。革命后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武装起义虽然仅进行了72天,但它却以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第一次演习,载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史册。 4、十月革命(下面有作为简答的)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向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对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斯密教条 他们把积累仅仅看成是资本转化为工资的过程,仅仅看成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能力的增长过程,把剩余价值当做是利润,地租,工资。 6、马赫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

马克思恩格斯 1、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 NO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 NO2:《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NO3:《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NO4:《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NO5:《宣言》所作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NO6:《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NO7:《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2、《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理,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说来,它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是以如下基本原理来支撑的。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E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F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G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文献综述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小作业 课题名称:2012年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前沿文献综述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学生姓名梁方兴 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学号2018130004 指导教师申健 完成日期二零一三年十月

摘要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中出现了“还原论”和“结合论”,两种观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必须要做到逻辑还原,文本还原和历史还原三者有机统一,相互论证。而研究马克思理论发展史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当前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础理论还原论结合论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任何学科只有有了其思想史,发展史的时候才是一个完整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理论、条件理论、道路理论、主体理论、阶段理论、规律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七个方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史。马克思主义是在回答时代新课题推动历史前进中丰富发展的;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不断创新的;是在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中实现飞跃的。 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种重要的手段就是回归历史,回归经典,在这种回顾的过程中要避免两种歧途。一种是不加思考照搬苏联的教条主义。苏联范式最大的毛病是对历史的解读是部分解读,对马克思主义原意的部分屏蔽。以至于这种体系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不能完整也不会正确。另一种歧途是一味求新,求变。东欧剧变后,苏联威信全无,人们对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未加区分地一概予以否定和摒弃。这就无异于在泼出洗澡水时连带着将盆中婴儿也给抛弃了。 一、马克思发展史的基础理论 1、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理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质理论。既然是发展,肯定有新的观点,新的理论。那么就产生一个二元问题,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怎么样的新观点,新理论,从归属性上来讲,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会在哪些层面与意义上,产生新的观点和理论。前者是总体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后者是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我党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条件理论 马克思主义已经发展了160多年。是什么因素、什么力量使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得以可能,使马克思主义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理论上,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条件问题、动力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多种角度,首先是内因和外因的思考方法。内因,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能够发展,首先在于它是科学,是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的基本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还在于它的开放性。其实,一切科学、真理都是开放的。它能够吸收来自现实实践、来自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材料。外因,则是客观历史形势和条件的变化、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发展。 3、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理论 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道路问题。实践、斗争、研究、传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形式或条件,不在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问题中考察。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这一问题的实际意义,是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曲折的问题,用西方学者的话说,是马克思主义“危机”问题。那么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危机是出现过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英国学者阿·齐曼斯基提出一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周期”理论。所谓“马克思主义发展周期”,总的是指“正统与开放和折衷提法之间的摇摆”。具体地说,它是由如下四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

2014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路线的科学,全面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重要理论科学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杰出代表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忠实记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联系,历史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历史,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征。 二.考核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 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应把握几个重要的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理论产生的时代和实践背景;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创新点和理论贡献,四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征。学习本课程,关键是要掌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1.采取闭卷形式 2.具体考试题型为:简答题和论述题。 四.应该着重把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2.理解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3.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熟练掌握唯物史观的创立及意义; 2.熟练掌握《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内容及意义; 3.熟练掌握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意义; 4.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奠定。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1.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2.熟练掌握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 3.熟练掌握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回顾和总结; 4.掌握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四)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1.理解伯恩斯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2.理解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斯坦主义的斗争; 3.了解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五)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1.了解列宁主义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