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

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

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

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

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3)总体文学:又称为一般文学,是指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常义上的“文学理论”同义。

(4)世界文学:(歌德)希望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消除各民族文学的分歧,促进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19世纪末期的欧洲(法国)。

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最初成就:法国学派

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挑战(争端—融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文学共同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发端于台湾。

第一节诞生与确立

史前期(萌芽期)

古罗马文学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中世纪但丁《神曲》

文艺复兴时期浮士德形象的传播

启蒙运动伏尔泰《论史诗》、《中国孤儿》

(德)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

两位先驱斯达尔夫人《论文学》

歌德

学科形成(形成期)

标志:1、名称的提出:1818年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比较文学教程》。

2、讲座、课程的开设:1827—1830在巴黎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正式诞生:19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

标志:1、创办杂志:匈牙利的梅茨尔的《总体比较文学报》。

马克思、科赫《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史研究》。

2、出版专著: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3、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等学校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贝茨《海涅在法国》。

学科确立

主要发源地:法国

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贝尔“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安“理论上的肯定”

三个第一: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

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总体比较文学报》

第一本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的发展(西方)

巴尔登斯贝克《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歌德在法国》《比较文学评论》

法国学派: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注重影响研究

卡雷“形象学”

基亚《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1、比较文学史文学史上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比较文学只能研究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联系

3、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

第二节新领域的开拓

美国学派产生背景:1、多民族的国家融合;

2、新批品理论的影响;(关注文本细读)

3、国家文学的底蕴。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诞生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美国学派:雷纳·韦克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观点:反对孤立地研究国别文学史;批评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方法,不赞成梵·第根把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隔开。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基本观点:1、比较文学史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

2、比较文学还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

美、法共同点:都赞成比较文学史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

不同点:1、在研究对象上,美将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同时还主张跨学科的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

两个学派的融合: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批评法国学派的狭隘,提出“比较文学史人文主义”。

美布洛克《比较文学新动向》

比较文学的发展(中国)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192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荣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文学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年付东华翻译法·《比较文学史》,1935年《比较文学绪论》发表,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

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意见:

1、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民族界限,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2、比较文学在性质上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只是一种研究方法;

3、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和理论性的特征。

(一)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比较文学史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性体系。其开放性包含三层含义:A、不受时、空及作家作品地位高低及价值大小的限制;

B、它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宽泛的内容,比较文学通过影响和接受的研究引入了读者大众和客观世界;

C、研究方法上,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它以比较分析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

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传记互证等诸法,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

锐性和自觉性。

(二)宏观性

(三)理论性比较研究的最终目的必然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比较文学强调理论性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将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比较美学)防砸十分重要的地位,寻求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

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比较文学进入3个发展阶段,国际比较文学正经受着3段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挑战。

1、比较文学“理论化”的积极意义;

2、中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3、文化研究的热潮。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

法国学派——世界的关系史

(事实联系)

美国学派——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比较文学历史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第二次会议召开(美,教堂山)

——标志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跨越地域、学科

研究美学价值的关系(与法的区别)

中国学派——跨越民族、国家。

文学研究(分支)

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

法:法国具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比较研究

研究对象:

美::没有

法:研究外部联系

研究方法:

美:研究文学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

学科理论支柱:1、建立这门学科的学科依据2、从事这门学科的理论指导

确立学科研究对象的两大原则:1、独特性原则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不与别的学科研究对象重合,只有当某些对象必须由

这门学科来研究的时候,该学科才是充分必要的

2、完全性原则:即确定的研究对象必须是该学科的全部,而不是部分。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一、具备的基本属性:跨越性、可比性和文学性

1、跨越性指跨越民族界限、文化体界限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的问题。

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跨越性是它的先决条件。

2、可比性只有那些具有比较研究可能和比较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才是比较文学的对象。

3、文学性指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学科的性质与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

综上所述,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三者缺一不可。

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包括三种文学关系

亲缘关系(历史事实关系)类同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交叉关系

1、亲缘关系(法国学派):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见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现象。如《狂人日记》同:

主人公都是疯子,社会的小人物,暴露旧社会的黑暗不合理。

2、类同关系(美国学派):在两个或多个民族之见,有些文学现象虽然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

相关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如简爱与子君同:勇敢地冲出封建禁锢,以叛逆精神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为女性的独立、平等和解放而奋斗。

3、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见存在的相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等关系。如诗与

画哥特式建筑的文学《呼啸山庄》宗教与文学

以上三种关系构成了比较文学对象的客观基础

几种特殊情况的认定:1、卢梭----- 瑞士日内瓦人----- 法国作家

2、晁衡---- 日本人---- 中国唐代诗人

对于这两种情况,在认定时就应采用文学史上传统的定论,并以作家的主要活动地点及其作用的所在地来确定其归属。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1、影响研究

所谓“影响”主要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个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是从本民族的传统和作家本人过去的创作中无法做出解释的,这些外来的因素经过吸收、消化,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之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2、影响研究的定义

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过程划分为放送、传播、接受者三个方面。

3、影响研究的分类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分为: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一)流传学

以“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流传学模式:【一】直线式或辐射式影响研究

1、“一与多”如《歌德与法国》《歌德在英国》《歌德在西班牙》《歌德与中国》

2、“多与一”如外国作家或文学与中国的关系

【二】交叉式影响研究:从直接到间接的接受过程,现实了两个接受主体间的差异性,同时也说明放送者的影响的多质性,如莱蒙托夫从普希金那借用了拜伦诗体故事的模式,并且又直接从拜伦的作品中。。。

【三】循环式影响研究:如《赵氏孤儿》(春秋)——托尔泰改编《中国孤儿》(蒙古)

(二)渊源学: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技巧等来源根据梵第根的分类:渊源学可分为五种方式:笔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旅行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笔述的渊源即见诸文字的如冰心、作品深受基督教影响

2、口述的渊源即不见诸文字如欧洲的浮士德

3、旅行的渊源如拜伦在两次欧洲之行后完成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4、孤立的渊源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一部作品找到另一部文学作品的渊源。如《圣经》中的该隐杀其兄,被上帝成

为第一个杀人者而驱逐出境——拜伦《该隐》赞美该隐的反抗斗争

5、集体的渊源

(三)媒介学: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学或出版物媒介、环境的媒介

1、个体媒介指促成民族、国家间文学发生影响的以个体为单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旅行者、外交人员、文化使

者等。如鲁迅翻译多国作品、日本又通过鲁迅的翻译了解了外国作品。

2、团体媒介指促成民族、国家间文学产生影响的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学术团体、文学文化交流使团等,如文学研

究会

3、文学或出版物媒介指促成民族、国家间文学产生影响的书籍与报刊

4、环境的媒介指促成民族、国家间文学产生影响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如日本对西方文学的接受又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研究范围

1、流传学的实征性特征

(1)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

(2)流传学具有实征性

(3)这种研究既然是从“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重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2、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所受到发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

渊源学的特征:

1、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追溯的研究,和流传学相比较,它把研究的起点从放送者改为接受者,探寻

它的异同文学的源头。

2、渊源学必须以实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

影响研究实现的五个条件(法国学派)梵·第根

1、影响者的条件:要有释放能量

影响者作为施动者应具备释放的能量,必须在某些方面处于优越或领先的地位。

2、接受国的条件之一:社会环境

①政策环境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特别重要

②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条件之二:艺术传统

条件之三:时代机遇

3、被影响者的内在条件:个性与个质

被影响者在思想、个质、个性等方面与影响者的共鸣,则是影响产生的主观原因。

中国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一、16世纪之前西方文学的中国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

二、17、18世纪西方文学的中国影响

(一)中国文学的传播

《诗经》等文学作品西传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试图在儒家经典中寻找上帝的影子

()典小说戏曲的西传1735年法国出版《中华帝国志》包括戏曲《赵氏孤儿》小说《庄子()大()》等

中国长篇小说翻译到欧洲1761 明末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在莫发表

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元杂剧《赵氏孤儿》

(二)中国题材或背景的创作

(三)中国作品的改编

影响最大:《赵氏孤儿》哈切特:《中国孤儿:历史悲剧》、伏尔泰《中国孤儿》、阿瑟·谋飞《中国孤儿》(四)、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影响

50年代唐诗僧寒山的诗歌在?引起热切关注。寒山诗歌中所包涵的恢复人的本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禅味。

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西方影响

(一)《伊索寓言》

18世纪前中西文学交流的特点

1、质的方面:重思想资源而轻文学本体,重功利而轻审美。

2、量的方面:欧洲文学传授中国文学影响的例子,明显多于中国文学对欧洲文学的汲取。

二、近代翻译文学及其影响

(一)林纾:成就最高的近代翻译家

林纾与王寿昌合作,翻译《巴黎茶花遗事》文言文翻译,偏文学

(二)严复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贡献

两大贡献:1、翻译《天淀论》重在全科学

3、提出性,达,雅

平行研究

一、定义: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

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可分文类学主题学比较诗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研究方法:历史的实证方法和审美的批评方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够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简单说,即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平行研究的可行性

1、文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

(1)普适性:对社会发展和人性的综合研究上。

(2)差异性——就哲学来说

中国1、多谈人和事西方1、大多与科学有关

2、强调统一,整体和谐2、注重差异、多元、矛盾

3、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3、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4、投向过去,小国寡民,尧舜时代4、历史观方面主张往前看

2、文学的普适性与差异性

文学共同性表现在”一切文学创作的经验是统一的”,宏观上说,即人心与?心相比

1)人类具有共同的生命形式,情感相似.<廊桥遗梦>

2)文学文极具存在形势在各民族文学中有许多共性,各民族文学都有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

三、平行研究可比性的分类

1、对等同类的比较:纸明显是同类的两个或多个文学现象的比较。中西悲剧

(1)中西文化内涵不同

①西方人重对人的生命本体的探究,中国人重对人的社会命运的显示。

②西方人悲剧的建构基础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中国悲剧的创作意图是形而下的现实裁判。

③西方悲剧是一种”诗”文化,而中国悲剧是”史”文化

④西方悲剧偏于性命层面的人文反思,中国悲剧则偏重于生存层面的道德评价

(2)美学基调不同

西方悲剧以”悲壮”激发观众,中国悲剧多以”悲苦”感染人群.

前者潜在阳刚之气,后者娴熟着阴柔之情

西方悲剧:严肃完整有一定行动的情节的模仿(亚里士多德)

好人遭难——过失说

(3)艺术处理不同

西方以正面形象的死亡,毁灭等惨烈情景作为结局,而中国悲剧却往往在”大团圆”中落下帷幕.因之,审美效果也不同.西方悲剧通过主人公的死亡或毁灭这样极端化的人事渲染,给观众以强烈的振动和刺激;而中国悲剧则通过”大团圆”的处理,给人一种”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伤感之后的”抚慰”与”宽解”

2、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比较有没有可比性,其外延不是同一关系,但若把问题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则使

对象的外延部分适合,而且使对象之间的表面上的不可比较变成本质上的可比,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比较分析中,在更深更少的文学、文化层次上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四、确定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的角度

1、从文学自身要素寻求可比性.

人类文学都遵循共同的规律,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结构布局以及创作心理,欣赏心理方面,都有一个相通的”元心”,因而具有可比因素.

(1)相同或相似的题材

文学是人的生存境遇与心灵感受的艺术表现,其题材自然有不少相同相似的因素.如战争题材,爱情题材,家

庭生活题材,教育题材等.

(2)相通的主题

孤独主题,异化主题,求索主题等

人变虫《变形记》《促敌》

(3)相似的人物形象

吝啬鬼形象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波流希金严监生

共同点:吝啬

不同点:狠毒算计享乐对金钱渴望迂腐,穿着如乞丐两根灯芯

(4)艺术表现的类似

心理描写肖像描写悬念运用倒叙插叙手法

东西方抒情诗的比较

一、相同点

1、中西方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上邪》

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的《菩萨蛮》明代的《子夜歌》郭沫若的《VENUS》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

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

中国缺少的是西方那种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拜伦雪莱普希金雨果普列威尔《在公园里》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受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影响,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

的情诗少,但民间情况不一样,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型,在西方由于受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西方呈现两头大的S型.

二、中西情诗的6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较多李白的《长相思》白居易《长恨歌》苏轼《江城子》西方关

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比较多《萨福的相思》中世纪骑士抒情诗《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

2、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和悲愤之情多吊亡诗而少求爱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

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祝英台近”西方则多写慕情求爱诗而少吊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雨果“致一位女子”

3、中西方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中国诗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陆游的《钗头凤》而西方诗多写身体大胆而热烈

4、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

可期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西方坚信死后仍能在天国相见米尔顿的《吊亡妻》

5、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中国:闲庭深院,沉香庭畔,罗帐半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

歌头纳兰信德《菩萨蛮·回之》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华兹华斯的露西组诗

6、中西情诗不同风格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之美诗经中的关雎汉乐府迢迢牵牛星西方

情书大胆直率热烈明快多阳刚之气波兰宁夫人的十四行诗拜伦雅典的少女华兹华斯的致黛西

三、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

1、社会与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

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父母没有任何地位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

2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注重生儿育女,不重视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重男女之大妨,婚外情是严厉禁止的。而西方人往往将恋爱与婚姻当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有“爱情至上”的传统,将爱情看做是一种情感的历险,“婚外情”一般是不受到谴责的

3不同的诗歌价值观: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论,讲究“发乎情,止乎礼”,讲究“温柔敦厚”就是在当代,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也是受到批评的。而在西方,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强调诗是客观的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华斯强调“自然”科尔律令强调“想象”,雪莱强调“情感”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注意倾向。

跨学科研究

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把文学与人类的其他只是领域以及其他创造性活动,作为两个比较级,研究他们之间的种种关系

特点:A:文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形式化趋向:对文学现象进行微观定量的分析研究通过数学化和形式化的语言处理文学信息,如利用计算机,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进行文体风格的分析等作者艺术个性的辨析B:文学研究对其他学科理论移植:移植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的方法或其他艺术思维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或现象,提示出文学的多种属性和功能,促使文学研究的发展更新

C:文学与其他学科,艺术作品之间关系的平等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与其他学科内容以及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异同,更加显出文学在其结构因素,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等方面的突出特点(文学与宗教)

2三个限制条件:

A 与文学作比较研究的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系统性

B跨学科研究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身体系,这个自身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

C在一个名族范围内,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文学等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

3内容:文学与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电视等)之间存在等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关系

A 文学与绘画:无形的画与有形的诗——诗与画都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出于自然,发出真情,意境清新

苏轼评王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B 文学与影视:影视艺术综合运用光影声结合的技术,通真形像也,表现文本,并以极为直观,方便,的欣赏方式

走进影视的冲击,使传统文学形式走向萧条,促使文学反思和革新

影视冲击下文学的革新

1影视的要求也正在改变书写文学外语言和结构 2 创作中竟可能的去掉概述和评论,推崇省略和空白

3影视中灵活的镜头转换对小说叙述技巧的推动。

C文学与音乐:表现为音响的运用戴望舒《雨巷》

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区别

1从研究对象来看,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不同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影响路径,媒介以及起点和终点等,平行研究关注的却是却是没有明显的渊源关系的,文学现象的异同以及其相关的内外因素和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

2 影响研究采用的是历史实证法,是以可靠的事实材料去证明彼此间存在的影响关系,其中流传学是以起点出发去寻找终点,而渊源学则反其道而行,有终点寻找起点。而平行研究运用却是逻辑的美学的分析法,它无意去考证研究对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他比较分析其间的异同,主要是为了探询文学共同的本质特征及其审美内涵,并去研究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性。

3影响研究一般只限与学科范围之内,它研究的具体内,容又往往与文学作品相关的一些边缘问题,如版本,译本的考辩,作者经历的询问,作者之间的交流,以及作品的流传过程等方面的考证,而不是文本中的内涵和价值。

平行研究则常常是跨学科的研究,如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等方面的多元交叉关系,平行研究的视野开阔,范围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文学本身和艺术的本质,即“文学性”。

阐发研究

内容:1文学理论对作品的阐发 2 理论对理论的相互阐发,把不同民族文学的理论,观念,方法相互发现,印证,阐释,以达到完善某种文学观念,理论和方法的目的、3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注意事项:把在相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生成的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尽管这些现象之间并无直接的关系,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类,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学现象的相同与不同点。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的的方法和审美的批评方法,是比较文学史上存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类比指研究两部没有必然联系的作品之间的风俗,结构,预期或关联的作家,作品间的相似之处,以发现共同性。

对比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体系的特点,从而使两者的特征相行突出,这是一种求异研究,准确的指出共同体系或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的解释这些类同和差别的原因,

1为什么以“对话”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1从比较文学研究的独特性来看,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的文学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其跨文化,研究者事先已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自我”的本能,若不能以平等的对话态度看待他者,势必以先入之见而形式片面的结论

2从比较文学学科史发展史来看,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曾出现危机和错误导向,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自我中心”这种自我中心表现为两个方面,西方中心,本土中心

比较文学产于西方,很长时间,西方中心意识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西方研究者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展,二是西方研究者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3从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看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探寻民族文学特色,而是在文化系统之间传统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平等有效的对话关系,为人类不同国家名族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不同体系的文化互识,互补,互鉴做出努力和贡献。

第二编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16、文类学定义:文类学(即文学体裁)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规范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互相影响与演变。

17、文类学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文学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三分法、四分法)。(2)文学理论批评研究。(3)文学风格的研究。(4)文类使用批评。(5)文学体裁研究。

18、缺类研究定义: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盛行,而在其他国家却没有出现的现象。换句话说,一些国家的某些文学体裁和样式在另一些国家没有直接对应的形式。

19.主题学定义: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与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他的不同处理,并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20、主题研究与主题学的区别:(1)一般的主题研究探求的是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的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与形式如;唐璜特点:好色、无赖 {西班牙剧作家蒂尔奈写了剧作《塞维利亚的嘲弄者和石头客人》莫里哀《唐璜》(好色)群众长篇史诗《唐璜》(追求自由)普希金《时刻》(原名《唐璜》)} (2)研究历史来源,主题学直到19世纪才开始发端,而主题研究则是有了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21.狭义的主题学研究分类:(1)各国文学所表现出的人类永恒的经验,包括爱情、死亡(2)各国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类与社会的冲突比如命运冲突《俄狄浦斯王》《睡美人》(3)各国文学中出现的相似的人物类型,这是作品人物的比较研究如人们对叛逆的女性、多余人、妓女等的研究《罪与罚》(4)是比较不同国家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现象及其所体现的哲理如黄昏。

22、主题学研究的意义:(1)通过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理来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如曹雪芹《红楼梦》把家族衰落看作必然,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普鲁斯《追忆逝水年华》对衰落有一种原抗感(天主教、家庭的影响)(2)通过不同作品的相似主题思想的差异,来分析文体的艺术特征。如《罗密欧与茱丽叶》和《西厢记》(3)通过同一或相似的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表现可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各国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如对妓女主题上,中国:妓女在从良过程中受到阻碍(恶势力、负心汉) VS 西:两人真挚感情(4)通过主题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文学规律,进而认识人类的共同性

23、主题与母题的区别:(1)母题是作品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它是客观的而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和倾向性的,它不提出任何问题。主题是母题经由作者处理之后从中归纳出的某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如战争、爱恨。(2)母题的数量是有限的,主题是无限的。据学者统计,母题只有一百多个,但不同的母题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主题。(3)母题一般与情境有关,主题与人物有关。

24、译介学定义: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5、译介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的区别:(1)研究角度的不同。比较文学学者研究翻译,多把其研究对象(译者、译品或翻译行为)置于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文化或社会的巨大背景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如钟玲对寒山寺。(2)研究重点不同。传统翻译研究多注重于语言的转换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理论问题,而比较文学学者关心的是在这些转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种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它们的相互理解和交融,相互误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误释而导致的文化扭曲与变形,等等。(3)最根本的区别还是在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传统翻译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和指导翻译实践,而比较文学学者则把翻译看做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他把任何一个翻译行为的结果(也即译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在乎这个结果在质量上的高低优劣),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他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26、形象学定义::研究异国形象如何被想象,制造,流传的过程,找出折射在他者形象上的自我形象,分析形象产生的规律及其深沉的社会文化背景.

27、形象学的形象和一般的文学研究的形象的区别:(1)范围: a.形象学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异族形象,而文艺理论所体现的形象却可以是异国异族的形象,更多的是集中在本民族文学中的自我形象或者外国文学中刻画的本民族人物文学形象. b.形象学的形象出了来源于虚构的文学的文学作品外,还可以来自游记,历史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即一切精神产品,而文艺理论的形象只能来自虚构的文学作品. (2).存在方式:文艺理论的形象通常局限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只作为刻画人物的手段去研究,而形象学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还可以是器物,风俗,景物,甚至是观点,言语也即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 (3)研究重点:一般文学形象注重它的独创性和逼真性,探讨某一种形象是否具有、生动,饱含情感,是否给人以实感,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否反映了现实以及能否体现形象的创新.而形象学认为隐藏在异国异族的形象背后的是创造者自我民族的形象,它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定作用,形象映照的是形象创造者的自我形象.

28、形象学中的形象的特征:(1)被动性特征:他者形象是一种自我观念模式的生成物,他不是现实的复制品或者相似物,它是一种被篡改,被阉割的产物,如<<红楼梦>>中的西洋真国女子,通中国的五仇,会作诗填词. (2)程式化特征:形象自生成以后往往容易趋向于一种程式化,定型化,如”中国公主”形象. (3)偏离形象特征:他者形象的产生往往是注视者按照自己文化形象中的模式,程序重组,重写的,因此带有明显的主观理解的成分.

29、形象中的注视着与他者的关系:(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构建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想色彩.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驱使下,注视着在权利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构建一种凌驾在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想.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他认为他者处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30、类型学定义:类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文学范围内的一种比较文学。它所重视的是不同时空中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同,相似,其研究对象拥有共同的诗学特征。

31、类型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类型学主要是研究文学现象中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不受文化,语言,国度,时代的限制,而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大提线相似的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思想意识。共同的审美体验,共同的艺术思维而产生的共同诗学品性。

32、类型学研究的范围:(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2)各种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现象。甚至在不同历史时代产生的现象(3)彼此独立地兴起的各现象所具有的类型共同性(4)学特征是文学史上客观存在的,他们内在的联系着并可构成一定的诗学特征

33、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角度;(1)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如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和唐杜苟鹤的《松宣杂记》(2)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如《解放了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3)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利费恩》里的密西西比河(4)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经典的体现

34、比较诗学的定义: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诗学(poetics)在西方泛指文学理论。

35、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1)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这是一种整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2)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中西文论中术语的差异很大,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术语大多空灵圆活,缺乏明晰的逻辑层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诗意的,点到为止的描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飘逸、风骨、沉郁、雄浑……;二是玄妙,无固定所指,如阴阳。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其内涵会有所不同或变化,但是肯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定。

36、阐发研究的定义: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在互相参考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近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37、中西诗学精神上的差异: (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较多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而中国较多的是人与自然的融洽和亲和 (2)对人的看法上,西方重视人的外在实际行动,而东方重视人的内在情感 (3)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中国人则较多地看到它们整体性、统一性;4、在历史观上,西方人尚变,中国人尚通。

38、比较诗学研究的价值: (1)对于不同的诗学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凸现出它们各自的美学特征和理论价值; (2)随着比较诗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将能够从中探寻并提升出人类共同的文学规律,从而为建构新的人类共同的诗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3) 比较诗学能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的思维空间。对于研究者来说,比较诗学可以为其扩大参考的维度,增添更宏阔的视域,更多的文化的向度,使其能够改变以往单一的思维模式,避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封闭保守。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精品】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 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 1.1 复习笔记 一、后现代理论与非文学化、泛文化化 (一)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 从根本上说,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来自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消解。 1.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长期以来,无论中外,文学的涵盖面都是非常宽泛的。 (2)文学这一相对独立的领域像别的领域一样,近几十年来受到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一种情形是从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导致对文学的否定。 (3)语言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表达人类最精妙、最深沉的感情,甚至无法说明一朵花的神秘,因此,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就是虚幻的。 (4)文学自身的失落,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丧失,导致文学研究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于是种种“超批评”大量涌现。 2.文学的非文学化 (1)文学自身本质特征的丧失; (2)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3.文学的“泛文化化” (1)文学的“泛文化化”的含义“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2)文学泛文化化的原因 ①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关的符号学、叙事学把文学研究变成语言学研究 它们过分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而往往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把文学文本等同于任何一种文本,这样,文学文本就有了文化文本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研究被语言学研究取代。 ②新历史主义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历史主义是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但在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却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不仅颠覆旧历史主义关于历史真实、确定性等观念,而且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整个人类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新历史主义的创造者是葛林伯雷。 ③女性主义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的一种理论 女性主义早期阶段较多关注文学,但后期则逐渐转向文化的各个领域。新马克思主义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其关注的焦点始终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因此二者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必然导致文学研究向文化领域转移。 (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的原因 (1)比较文学本来就是一门跨民族文学、跨学科、跨文化的学问,其研究领域似乎比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要大。由于比较文学自身理论的不完善,加上解构大潮的冲击,它的研究近年来迅速向更大的领域扩展,研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文化的层面。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影响研究,六七十年代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平行研究,八九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则主要是文化研究了。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比较文学期末 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建立,有些事件值得一提,如: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1900年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列入议题。同年,贝茨编定了《比较文学书目》 2 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的《比较文学论》 3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列文雷马克韦斯坦因 4 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5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有影响研究平行阐发接受研究四种。 6 中国比较文学萌生于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格义”研究法,是渊源 7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8响研究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三方面研究。 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之一。由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最早提出,是法国学派的基本特质。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影响的超越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它的研究步骤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影响存在的提出;材料的搜求和考订;假设的证明;影响的深入研究。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是其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是比较文学学者新开拓的一个领域。是美国学派基于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批评而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结论。 它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作家、作品的比较。平行研究是注重文学性的一种研究。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新提出的名称,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它与一般的文艺理论研究不同,它要求研究者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有国际的角度,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关键是要脱离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来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西诗学的比较。比较诗学的领域极其广阔,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 ?文类学:文类,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发现,有些文类在一个民族文学中产生之后,流传演化的历史轨迹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找到;不同民族文学的类型也有许多是相似的。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文学类型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就是“文类学”。 ?形象学: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它脱胎于影响研究,诞生于法国。它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并不要求从史实或现实求证像不像,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的原样复制。它的任务,就是探索异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比较文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迅猛发展,而“比较文学概论”也已经成为高校中文院系的必修课,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它和外国文学也就是东西方文学以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文科的学生,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学生全面介绍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介绍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之后,能够初步运用有关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作出具有比较性眼光的学术研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世界范围内有联系的文学现象,并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 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闭卷考试。 题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总计10分

题型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 题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 题型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总计4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三、知识点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的“四跨”以及“各种文学关系”。 2、理解并掌握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3、重点掌握“比较文学”一词的产生,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国家的出现和提出者;掌握比较

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比较文学读书笔记

题目: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以韩国汉诗为中心 作者刘志峰(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期刊:中国比较文学2014 年第1 期 时间:2014年1月20日 论证思路: 一、“长安形象”考辨 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的基本特征(首先应是“异国形象”;其次要反映本国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再次要体现异国与本国的文化关系。)通过合新罗、高丽、朝鲜等韩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诗人作品中“长安”的指代来分析“长安形象”是否是异国形象。 经过诗人的诗句分析:新罗、高丽、朝鲜汉诗中出现的“长安”分别为:唐长安、高丽开京和朝鲜汉阳,进一步解释认为韩国汉诗中的长安是否属于形象学“异国形象”的研究范畴的原因:○1韩国汉诗“长安”的原型是异国城市,形象是外来的;○2虽然长安形象由唐代诗人原创,但韩国历代诗人继承了这些形象,同时结合高丽、朝鲜的实际情形,对原有长安形象进行了加工再创造;○3新罗、高丽、朝鲜的历代文官阶层有着很高的汉文学创作能力,他们已经成为了韩国长安形象的创作主体,反映出了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韩国历代文人根据长安形象含义和分析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重新定义“长安形象”,即,在东亚文明圈范围内,以汉唐长安城为母体,衍生出的与长安等特定城市(如高丽开京、朝鲜汉阳)相关的景观、生活、风俗等一系列的文学形象,当中包含着深沉的人文情感。 二、唐诗、汉诗“长安形象”对比 1.外在可见形象 通过规模外观、自然景物、传统风俗三个方面中来来对比韩国与中国同时期的作品中的异同。其中有相似之处,又有在其中加入本土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的是节日风俗,元日———换桃符和五彩衣,上元———踏桥,灯夕———观灯,端午——荡秋千。 2.内在情感形象 高丽、朝鲜汉诗中的长安形象主要体现出了受容性和偏离性两大特点,是通过忆长安、望长安的方面来感受韩国与中国在当时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缘由的比较得来。 三、长安形象里的中韩文化关系 两个诗文中的现象进行分析:高丽中期开始,高丽文人明知长安是汉唐之都,还用其来指代开京的原因,在此之前,却很少见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北宋灭亡和高丽的发展关系的影响朝鲜时期的长安汉诗规模巨大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受到明清文学批评的影响。 个人评价:本文通过“长安形象”考辨、唐诗、汉诗“长安形象”对比、“长安形象”中的中韩文化关系,考证了韩国历代汉诗中“长安”的含义,比较了中韩“长安形象”的承接与异同,揭示了“长安形象”背后的中韩文化交流关系进行层层分析与论证。但是对于唐宋文化对于高丽、朝鲜等国产生的影响分析过于单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