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解题方法及例题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解题方法及例题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解题方法及例题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解题方法及例题

1 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 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2 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3 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数量关系】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 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甲班人数=(98+6)÷2=52(人)

乙班人数=(98-6)÷2=46(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4 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1)杏树有多少棵?248÷(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62×3=186(棵)

答:杏树有62棵,桃树有186棵。

5 差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杏树多124棵。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1)杏树有多少棵?124÷(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62×3=186(棵)

答:果园里杏树是62棵,桃树是186棵。

6 倍比问题

【含义】有两个已知的同类量,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若干倍,解题时先求出这个倍数,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数,这类应用题叫做倍比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一个数量=倍数

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

例1 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解(1)3700千克是100千克的多少倍?3700÷100=37(倍)

(2)可以榨油多少千克?40×37=1480(千克)

列成综合算式40×(3700÷100)=1480(千克)

答:可以榨油1480千克。

7 相遇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解392÷(28+21)=8(小时)

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8 追及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

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

解(1)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75×12=900(千米)

(2)好马几天追上劣马?900÷(120-75)=20(天)

列成综合算式75×12÷(120-75)=900÷45=20(天)

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9 植树问题

【含义】按相等的距离植树,在距离、棵距、棵数这三个量之间,已知其中的两个量,要求第三个量,这类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数量关系】线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1

环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

方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4

三角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3

面积植树棵数=面积÷(棵距×行距)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弄清楚植树问题的类型,然后可以利用公式。

例1 一条河堤136米,每隔2米栽一棵垂柳,头尾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垂柳?

解136÷2+1=68+1=69(棵)

答:一共要栽69棵垂柳。

10 年龄问题

【含义】这类问题是根据题目的内容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但是,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发生变化。

【数量关系】年龄问题往往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尤其与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要紧紧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特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可以利用“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1 爸爸今年35岁,亮亮今年5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几倍?明年呢?

解35÷5=7(倍)

(35+1)÷(5+1)=6(倍)

答: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7倍,

明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6倍。

11 行船问题

【含义】行船问题也就是与航行有关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船速与水速,船速是船只本身航行的速度,也就是船只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速是水流的速度,船只顺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与水速之和;船只逆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与水速之差。

【数量关系】(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顺水速=船速×2-逆水速=逆水速+水速×2

逆水速=船速×2-顺水速=顺水速-水速×2

【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1 一只船顺水行320千米需用8小时,水流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这只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几小时?

解由条件知,顺水速=船速+水速=320÷8,而水速为每小时15千米,所以,船速为每小时320÷8-15=25(千米)

船的逆水速为25-15=10(千米)

船逆水行这段路程的时间为320÷10=32(小时)

答:这只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32小时。

12 列车问题

【含义】这是与列车行驶有关的一些问题,解答时要注意列车车身的长度。

【数量关系】火车过桥:过桥时间=(车长+桥长)÷车速

火车追及:追及时间=(甲车长+乙车长+距离)

÷(甲车速-乙车速)

火车相遇:相遇时间=(甲车长+乙车长+距离)

÷(甲车速+乙车速)

【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1 一座大桥长240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解火车3分钟所行的路程,就是桥长与火车车身长度的和。

(1)火车3分钟行多少米?900×3=2700(米)

(2)这列火车长多少米?2700-2400=300(米)

列成综合算式900×3-2400=300(米)

答:这列火车长300米。

13 时钟问题

【含义】就是研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关系的问题,如两针重合、两针垂直、两针成一线、两针夹角为60度等。时钟问题可与追及问题相类比。

【数量关系】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

二者的速度差为11/12。

通常按追及问题来对待,也可以按差倍问题来计算。

【解题思路和方法】变通为“追及问题”后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例1 从时针指向4点开始,再经过多少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

解钟面的一周分为60格,分针每分钟走一格,每小时走60格;时针每小时走5格,每分钟走5/60=1/12格。每分钟分针比时针多走(1-1/12)=11/12格。4点整,时针在前,分针在后,两针相距20格。所以

分针追上时针的时间为20÷(1-1/12)≈22(分)

答:再经过22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

14 盈亏问题

【含义】根据一定的人数,分配一定的物品,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盈),一次不足(亏),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求人数或物品数,这类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数量关系】一般地说,在两次分配中,如果一次盈,一次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盈+亏)÷分配差

如果两次都盈或都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盈-小盈)÷分配差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亏-小亏)÷分配差

【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1 给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若每人分3个就余11个;若每人分4个就少1个。问有多少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

解按照“参加分配的总人数=(盈+亏)÷分配差”的数量关系:

(1)有小朋友多少人?(11+1)÷(4-3)=12(人)

(2)有多少个苹果?3×12+11=47(个)

答:有小朋友12人,有47个苹果。

15 工程问题

【含义】工程问题主要研究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在

已知条件中,常常不给出工作量的具体数量,只提出“一项工程”、“一块土地”、“一条水渠”、“一件工作”等,在解题时,常常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数量关系】解答工程问题的关键是把工作总量看作“1”,这样,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进而就可以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总工作量÷(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

【解题思路和方法】变通后可以利用上述数量关系的公式。

例1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解题中的“一项工程”是工作总量,由于没有给出这项工程的具体数量,因此,把此项工程看作单位“1”。由于甲队独做需10天完成,那么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乙队单独做需15天完成,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5;两队合做,每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1/10+1/15)。

由此可以列出算式:1÷(1/10+1/15)=1÷1/6=6(天)

答:两队合做需要6天完成。

16 正反比例问题

【含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即商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应用题是正比例意义和解比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应用题是反比例的意义和解比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数量关系】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是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许多典型应用题都可以转化为正反比例问题去解决,而且比较简捷。

【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是:把分率(倍数)转化为比,应用比和比例的性质去解应用题。

正反比例问题与前面讲过的倍比问题基本类似。

例1 修一条公路,已修的是未修的1/3,再修300米后,已修的变成未修的1/2,求这条公路总长是多少米?

解由条件知,公路总长不变。

原已修长度∶总长度=1∶(1+3)=1∶4=3∶12

现已修长度∶总长度=1∶(1+2)=1∶3=4∶12

比较以上两式可知,把总长度当作12份,则300米相当于(4-3)份,从而知公路总长为300÷(4-3)×12=3600(米)

答:这条公路总长3600米。

17 按比例分配问题

【含义】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份。这类题的已知条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比或连比的形式反映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另一种是直接给出份数。

【数量关系】从条件看,已知总量和几个部分量的比;从问题看,求几个部分量各是多少。总份数=比的前后项之和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把各部分量的比转化为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把比的前后项相加求出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以总份数作分母,比的前后项分别作分子),再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量的值。

例1 学校把植树560棵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年级三个班,已知一班有47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5人,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

解总份数为47+48+45=140

一班植树560×47/140=188(棵)

二班植树560×48/140=192(棵)

三班植树560×45/140=180(棵)

答:一、二、三班分别植树188棵、192棵、180棵。

18 百分数问题

【含义】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分数常常可以通分、约分,而百分数则无需;分数既可以表示“率”,也可以表示“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率”;分数的分子、分母必须是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有一个专门的记号“%”。

在实际中和常用到“百分点”这个概念,一个百分点就是1%,两个百分点就是2%。【数量关系】掌握“百分数”、“标准量”“比较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百分数=比较量÷标准量

标准量=比较量÷百分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已知一个数,求它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例1 仓库里有一批化肥,用去720千克,剩下6480千克,用去的与剩下的各占原重量的百分之几?

解(1)用去的占720÷(720+6480)=10%

(2)剩下的占6480÷(720+6480)=90%

答:用去了10%,剩下90%。

19 “牛吃草”问题

【含义】“牛吃草”问题是大科学家牛顿提出的问题,也叫“牛顿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在于要考虑草边吃边长这个因素。

【数量关系】草总量=原有草量+草每天生长量×天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求出草每天的生长量。

例1 一块草地,10头牛20天可以把草吃完,15头牛10天可以把草吃完。问多少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

解草是均匀生长的,所以,草总量=原有草量+草每天生长量×天数。求“多少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就是说5 天内的草总量要5 天吃完的话,得有多少头牛?设每头牛每天吃草量为1,按以下步骤解答:

(1)求草每天的生长量

因为,一方面20天内的草总量就是10头牛20天所吃的草,即(1×10×20);另一方面,20天内的草总量又等于原有草量加上20天内的生长量,所以

1×10×20=原有草量+20天内生长量

同理1×15×10=原有草量+10天内生长量

由此可知(20-10)天内草的生长量为

1×10×20-1×15×10=50

因此,草每天的生长量为50÷(20-10)=5

20 鸡兔同笼问题

【含义】这是古典的算术问题。已知笼子里鸡、兔共有多少只和多少只脚,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问题,叫做第一鸡兔同笼问题。已知鸡兔的总数和鸡脚与兔脚的差,求鸡、兔各是多少的问题叫做第二鸡兔同笼问题。

【数量关系】第一鸡兔同笼问题:

假设全都是鸡,则有

兔数=(实际脚数-2×鸡兔总数)÷(4-2)

假设全都是兔,则有

鸡数=(4×鸡兔总数-实际脚数)÷(4-2)

第二鸡兔同笼问题:

假设全都是鸡,则有

兔数=(2×鸡兔总数-鸡与兔脚之差)÷(4+2)

假设全都是兔,则有

鸡数=(4×鸡兔总数+鸡与兔脚之差)÷(4+2)

【解题思路和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都用假设法,可以先假设都是鸡,也可以假设都是兔。如果先假设都是鸡,然后以兔换鸡;如果先假设都是兔,然后以鸡换兔。这类问题也叫置换问题。通过先假设,再置换,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1 长毛兔子芦花鸡,鸡兔圈在一笼里。数数头有三十五,脚数共有九十四。请你仔

细算一算,多少兔子多少鸡?

解假设35只全为兔,则

鸡数=(4×35-94)÷(4-2)=23(只)

兔数=35-23=12(只)

也可以先假设35只全为鸡,则

兔数=(94-2×35)÷(4-2)=12(只)

鸡数=35-12=23(只)

答:有鸡23只,有兔12只。

21 方阵问题

【含义】将若干人或物依一定条件排成正方形(简称方阵),根据已知条件求总人数或总物数,这类问题就叫做方阵问题。

【数量关系】(1)方阵每边人数与四周人数的关系:

四周人数=(每边人数-1)×4

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

(2)方阵总人数的求法:

实心方阵:总人数=每边人数×每边人数

空心方阵:总人数=(外边人数)-(内边人数)

内边人数=外边人数-层数×2

(3)若将空心方阵分成四个相等的矩形计算,则:

总人数=(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

【解题思路和方法】方阵问题有实心与空心两种。实心方阵的求法是以每边的数自乘;空心方阵的变化较多,其解答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例1 在育才小学的运动会上,进行体操表演的同学排成方阵,每行22人,参加体操表演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解22×22=484(人)

答:参加体操表演的同学一共有484人。

22 商品利润问题

【含义】这是一种在生产经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包括成本、利润、利润率和亏损、亏损率等方面的问题。

【数量关系】利润=售价-进货价

利润率=(售价-进货价)÷进货价×100%

售价=进货价×(1+利润率)

亏损=进货价-售价

亏损率=(进货价-售价)÷进货价×100%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某商品的平均价格在一月份上调了10%,到二月份又下调了10%,这种商品从原价到二月份的价格变动情况如何?

解设这种商品的原价为1,则一月份售价为(1+10%),二月份的售价为(1+10%)×(1-10%),所以二月份售价比原价下降了

1-(1+10%)×(1-10%)=1%

答:二月份比原价下降了1%。

23 存款利率问题

【含义】把钱存入银行是有一定利息的,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存期这三个因素有关。利率一般有年利率和月利率两种。年利率是指存期一年本金所生利息占本金的百分

数;月利率是指存期一月所生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数。

【数量关系】年(月)利率=利息÷本金÷存款年(月)数×100%

利息=本金×存款年(月)数×年(月)利率

本利和=本金+利息

=本金×[1+年(月)利率×存款年(月)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李大强存入银行1200元,月利率0.8%,到期后连本带利共取出1488元,求存款期多长。

解因为存款期内的总利息是(1488-1200)元,

所以总利率为(1488-1200)÷1200 又因为已知月利率,

所以存款月数为(1488-1200)÷1200÷0.8%=30(月)

答:李大强的存款期是30月即两年半。

24 溶液浓度问题

【含义】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溶液浓度问题。这类问题研究的主要是溶剂(水或其它液体)、溶质、溶液、浓度这几个量的关系。例如,水是一种溶剂,被溶解的东西叫溶质,溶解后的混合物叫溶液。溶质的量在溶液的量中所占的百分数叫浓度,也叫百分比浓度。

【数量关系】溶液=溶剂+溶质

浓度=溶质÷溶液×100%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爷爷有16%的糖水50克,(1)要把它稀释成10%的糖水,需加水多少克?(2)

若要把它变成30%的糖水,需加糖多少克?

解(1)需要加水多少克?50×16%÷10%-50=30(克)

(2)需要加糖多少克?50×(1-16%)÷(1-30%)-50

=10(克)

答:(1)需要加水30克,(2)需要加糖10克。

25 构图布数问题

【含义】这是一种数学游戏,也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数学问题。所谓“构图”,就是设计出一种图形;所谓“布数”,就是把一定的数字填入图中。“构图布数”问题的关键是要符合所给的条件。

【数量关系】根据不同题目的要求而定。

【解题思路和方法】通常多从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和五角星等图形方面考虑。按照题意来构图布数,符合题目所给的条件。

例1 十棵树苗子,要栽五行子,每行四棵子,请你想法子。

解符合题目要求的图形应是一个五角星。

4×5÷2=10

因为五角星的5条边交叉重复,应减去一半。

26 幻方问题

【含义】把n×n个自然数排在正方形的格子中,使各行、各列以及对角线上的各数之和都相等,这样的图叫做幻方。最简单的幻方是三级幻方。

【数量关系】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相等,这个“和”叫做“幻和”。

三级幻方的幻和=45÷3=15

五级幻方的幻和=325÷5=65

【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要确定每行、每列以及每条对角线上各数的和(即幻和),其次是确定正中间方格的数,然后再确定其它方格中的数。

例1 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填入九个方格中,使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解幻和的3倍正好等于这九个数的和,所以幻和为

(1+2+3+4+5+6+7+8+9)÷3=45÷3=15

九个数在这八条线上反复出现构成幻和时,每个数用到的次数不全相同,最中心的那个数要用到四次(即出现在中行、中列、和两条对角线这四条线上),四角的四个数各用到三次,其余的四个数各用到两次。看来,用到四次的“中心数”地位重要,宜优先考虑。

设“中心数”为Χ,因为Χ出现在四条线上,而每条线上三个数之和等于15,所以(1+2+3+4+5+6+7+8+9)+(4-1)Χ=15×4

2 7 6

9 5 1

4 3 8

即45+3Χ=60 所以Χ=5

接着用奇偶分析法寻找其余四个偶数的位置,它们

分别在四个角,再确定其余四个奇数的位置,它们分别

在中行、中列,进一步尝试,容易得到正确的结果。

27 抽屉原则问题

【含义】把3只苹果放进两个抽屉中,会出现哪些结果呢?要么把2只苹果放进一个抽屉,剩下的一个放进另一个抽屉;要么把3只苹果都放进同一个抽屉中。这两种情况可用一句话表示: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了2只或2只以上的苹果。这就是数学中的抽屉原则

问题。

【数量关系】基本的抽屉原则是:如果把n+1个物体(也叫元素)放到n个抽屉中,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中放着2个或更多的物体(元素)。

抽屉原则可以推广为:如果有m个抽屉,有k×m+r(0<r≤m)个元素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中要放(k+1)个或更多的元素。

通俗地说,如果元素的个数是抽屉个数的k倍多一些,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要放(k+1)个或更多的元素。

【解题思路和方法】(1)改造抽屉,指出元素;

(2)把元素放入(或取出)抽屉;

(3)说明理由,得出结论。

例1 育才小学有367个1999年出生的学生,那么其中至少有几个学生的生日是同

一天的?

解由于1999年是润年,全年共有366天,可以看作366个“抽屉”,把367个1999年出生的学生看作367个“元素”。367个“元素”放进366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中放有2个或更多的“元素”。

这说明至少有2个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的。

28 公约公倍问题

【含义】需要用公约数、公倍数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公约数、公倍数问题。

【数量关系】绝大多数要用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来解答。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确定题目中要用最大公约数或者最小公倍数,再求出答案。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最常用的是“短除法”。

例1 一张硬纸板长60厘米,宽56厘米,现在需要把它剪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最大的正方形,不许有剩余。问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解硬纸板的长和宽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所求的边长。

60和56的最大公约数是4。

答: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

29 最值问题

【含义】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既要讲求效率,又要节约能源,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这类应用题叫做最值问题。

【数量关系】一般是求最大值或最小值。

【解题思路和方法】按照题目的要求,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1 在火炉上烤饼,饼的两面都要烤,每烤一面需要3分钟,炉上只能同时放两块饼,现在需要烤三块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解先将两块饼同时放上烤,3分钟后都熟了一面,这时将第一块饼取出,放入第三块饼,翻过第二块饼。再过3分钟取出熟了的第二块饼,翻过第三块饼,又放入第一块饼烤另一面,再烤3分钟即可。这样做,用的时间最少,为9分钟。

答:最少需要9分钟。

30 列方程问题

【含义】把应用题中的未知数用字母Χ代替,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通过解这个方程而得到应用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就叫做列方程解应用题。【数量关系】方程的等号两边数量相等。

【解题思路和方法】可以概括为“审、设、列、解、验、答”六字法。

小学数学50道经典应用题解题思路+模板

小学数学50道经典应用题解题思路+模板 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解题思路: 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 答题: 解:一把椅子的价钱: 288÷(10-1)=32(元) 一张桌子的价钱: 32×10=320(元) 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解题思路: 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 答题: 解:45+5×3=45+15=60(千克) 答:3箱梨重60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解题思路: 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答题: 解:4×2÷4=8÷4=2(千米) 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 4、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解题思路: 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答题: 解:0.6÷[13-(13+7)÷2]=0.6÷[13—20÷2]=0.6÷3=0.2(元)答:每支铅笔0.2元。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二年级用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 二年级用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余数的妙用 本系列贡献者:[知识要点] 1.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余数要比除数小; 3.会解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 [范例解析] 例1如图1-1。把14个乒乓球平均分给三个班,每班分得几个?还余下几个? 解 14÷3 = 4余2 每班分得4个还余2个。 例2下面三个竖式,哪个对?哪个不对?为什么不对? 解第一个竖式不对,它的余数8比除数5还大,还可商1,即商应为8; 第二个竖式也不对,因商和除数的积不能大于被除数; 第三个竖式是对的,余数3小于除数5。 说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时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是: 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余数 = 除数×商 例3把11、12、13、14、15、16、17分别除以3时,各得哪些余数? 解 11÷3 = 3余2; 12÷3 = 4余0; 13÷3 = 4余1; 14÷3 = 4余2; 15÷3 = 5余0; 16÷3 = 5余1; 17÷3 = 5余2。 说明一串连续数除以同一个数,因为它们的余数小于除数,所以余数重复出现。 “余数”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不少的用处呢! 例4国庆节挂彩灯,用六种颜色的灯泡,按红、黄、蓝、白、绿、紫的次序装配,总共要装50只灯,每种颜色的灯泡各需要多少只? 解可以这样想,六种颜色的灯泡作为一组,50只灯泡可以分成 50÷6 = 8(组)余2(只) 于是,其中有四种颜色的灯泡各配8只,另两种颜色的灯泡各配9只。 例5今天是星期三,再过20天是星期几? 解今天是星期三,因为一个星期有7天,以星期一为星期的第一天计算,因已经过了3天。所以有 (20+3)÷7 = 3余2 即再过20天是星期二。 例6把4、7、18、2四个数填入下式的括号中。 ()÷() = ()余()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镇头小学石琳静 [摘要]我们在教学中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引领学生专心倾听、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都要坚持做到“读、找、想、算、答”五步。即一要准确地读三遍题;二要找出条件和问题;三要想好算法;四要正确地列式计算;五要作答。 [关键词]解题步骤要求审题习惯审题方法判断和分析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简单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始,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要准确的解答应用题就要从提高解题能力上下功夫,为今后学习复杂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帮助学生明确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要求 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都要坚持做到“读、找、想、算、答”五步。即一要准确地读三遍题;二要找出条件和问题;三要想好算法;四要正确地列式计算;五要作答。 为了使学生养成习惯,课上只要讲应用题,我自己都坚持按五步去做,给学生做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准确地读题,正确理解题意。我要求学生每读一遍题,就在题的前边画一道,读完三遍,画出“△”。然后用单横线画出两个条件。分别注明①和②,用双横线画出问题,

边画边小声读出条件和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我还经常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去做了。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或减,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或除,我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进行练习。我把全班62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小组指定一个组长。当拿出一道应用题时,就让小组讨论基本数量关系,每人说一遍,会的教不会的,以好带差。还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把所想的那句话写下来。如分析了“做4个朵花要用2张纸,有8张可以做几朵花?”后要写出“8张里面有几个2张?”分析了“兔有7只,鸡的只数是兔的5倍,有鸡多少只?”要写出“7只的5倍是多少只?”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知道在列式前必须分析数量关系。 三、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较灵活题的能力 所谓灵活题,一种是语言结构与普通提问不同,如“小荣认识56个字,小光认识48个字,普通提问是“小光比小荣少认几个字?”如改为“小光再认几个字就和小荣认的同样多?”有的学生就不懂了。 另一种灵活题就是“逆向叙述题”,其叙述顺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学生对这种题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灵活题的能力,助学生掌握几种理解题意的方法。 1.实物演示法 如,我常用一些图片演示“发了→还剩→原有”的关系;或用一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归纳汇总30种题型资料讲解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归纳汇总30种题型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归纳汇总30种题型 1 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1 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 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 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2 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3 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 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甲班人数=(98+6)÷2=52(人) 乙班人数=(98-6)÷2=46(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4 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步骤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及解题步骤 1、剧院共有500个座位,一年级197人,二年级201人。 (1)剧院能同时容纳两个年级看电影吗? 197+201=398(人) 398<500 答:剧院能同时容纳两个年级看电影。 (2)假如有空位,还空几个座位? 500-398=102(个) 2、商店卖出340袋大米,卖出的面粉比大米多54袋,卖出面粉多少袋? 340+54=394(袋) 3、洗衣机568元,比录音机贵280元,录音机多少元钱? 568-280=288(元) 4、小东立定跳远跳了140厘米,小黑比小东多跳30厘米,小强比小东少跳38厘米。 (1)小黑跳了多少厘米? 140+30=170(厘米) (2)小强跳了多少厘米? 140-38=102(厘米) 5、三年级捐435元,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捐78元,五年级捐的比四年级少27元。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捐多少钱? 435+78+435 =513+435 =948(元) (2)五年级捐了多少钱? 435+78-27 =513-27 =486(元) 6、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在折千纸鹤。小黑折了203只纸鹤,小明折的比小黑多47只,小王折的比小黑少20只。 ①小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 203+47=250(只) ②小黑和小王大约一共折了多少只? 203-20=183(只) 203+183≈400(只) 200200 7、光明小学女生有496人,男生比女生多64人,男生有多少人?学校一共有多少人? 496+64=560(人) 496+560=1056(人) 8、有一桶油,第一次倒出125千克,第二次倒出的比第一次少30千克,两次一共倒出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大全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大全 小升初应用题大全,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 =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答:需要1.92元。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 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解(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90÷3÷3=10(公顷)(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10×5×6=300(公顷)列成综合算式90÷3÷3×5×6=10×30=300(公顷)答:5台拖拉机6天耕地300公顷。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解(1)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100÷5÷4=5(吨)(2)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5×7=35(吨) (3)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105÷35=3(次)列成综合算式105÷(100÷5÷4×7)=3(次)答:需要运3次。2归总问题【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 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3.2×791=2531.2(米)(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2531.2÷2.8=904(套)列成综合算式3.2×791÷2.8=904(套)答:

小学应用题解题思路

(一)整数和小数的应用 简单应用题 (1) 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 解题步骤: a 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帮助理解题意。 b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工作。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手,逐步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 C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复合应用题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 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 7 ) 解答加法应用题: 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b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8 ) 解答减法应用题: a求剩余的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小学数学各类应用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基本关系式是:两数差÷倍数差=较小数。 例:有两堆煤,第二堆比第一堆多40吨,如果从第二堆中拿出5吨煤给第一堆,这时第二堆煤的重量正好是第一堆的3倍。原来两堆煤各有多少吨? 分析:原来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多40吨,给了第一堆5吨后,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就只多40-5×2吨,由基本关系式列式是: (40-5×2)÷(3-1)-5 =(40-10)÷2-5 =30÷2-5 =15-5 =10(吨)第一堆煤的重量10+40=50(吨)→第二堆煤的重量 答:第一堆煤有10吨,第二堆煤有50吨 和差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一般关系式有:(和-差)÷2=较小数(和+差)÷2=较大数。 例:甲乙两数的和是24,甲数比乙数少4,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4+4)÷2 =28÷2 =14 乙数(24-4)÷2 =20÷2 =10 甲数 答:甲数是10,乙数是14 还原问题: 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变化后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未知数的问题,一般叫做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是逆解应用题。一般根据加、减法,乘、除法的互逆运算的关系。由题目所叙述的的顺序,倒过来逆顺序的思考,从最后一个已知条件出发,逆推而上,求得结果。 例:仓库里有一些大米,第一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第二天售出的重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这个仓库原来有大米多少吨? 分析:如果第二天刚好售出剩下的一半,就应是19+12吨。第一天售出以后,剩下的吨数是(19+12)×2吨。以下类推。 列式:[(19+12)×2-12]×2 =[31×2-12]×2 =[62-12]×2 =50×2 =100(吨)答:这个仓库原来有大米100吨。 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五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

30种典型应用题

小学数学30种典型应用题讲解 应用题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 没有特定的解答规律的两步以上运算的应用题,叫做一般应用题。 题目中有特殊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典型应用题. 以下主要研究30类典型应用题: 1 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3 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4 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练习题40带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练习题40带答案解析 一、北师大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二年级下册应用题 1. (1)上面的图形中,有________锐角;________个钝角。 (2)在图形中加画一条线段,使它增加3个直角。 2.看图回答 (1)一共有多少袋麦子? (2)麦子比稻谷多多少袋? 3.小林家门口的公交站为始发站,每隔30分开出一辆。小林和妈妈赶到公交站时,已经是6:35,6时30分的公交车已开出。若搭乘下一班公交车,还需要等多少分? 4.写一写,画一画 5.给下面的图中增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4个直角。

6.上学去。 (1)小强到学校比小华到学校远多少米? (2)小华到小强家,叫小强一起去学校,小华一共走了多少米? 7.汪老师与36名同学去公园坐摩天轮,每个车厢坐4人,至少需要坐几个车厢? 8. (1)20元钱刚好买5份薯条,薯条多少钱一份? (2)小红拿20元钱买3个汉堡,应找回多少钱? (3)买一个汉堡、一杯饮料和一份薯条,一共要多少钱? 9.下面是小刘爸爸记录的这一周汽车的里程表读数。(每天收车时记录) 时间上周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里程表读数357千米440千米628千米705千米754千米782千米866千米923千米 (2)星期二和星期三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3)星期五和星期日相比,哪一天跑的路程多?多多少千米?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10.把下面的图形按要求补充完整。 11.去公园划船。

(1)他们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2)如果每条船每时租金为4元,那么25元钱最多可以供1条船划几时?12.用30个▲拼下面的小船,可以拼出多少只?还剩几个▲? 13.下列物体表面有直角的在()里画“√”。 14.学校图书室有24本《成语故事》. (1)每班发6本,可以发给几个班? (2)每班发7本,可以发给几个班,还剩几本? 15.购物。 (1)明明带了30元钱可以买几个文具盒? (2)红红带了120元钱,买了一辆玩具汽车,剩下的钱还够买一个书包吗?16.有60千克苹果,如果每筐装8千克,至少需要装多少筐? 17.27元最多可以买几杯果汁?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及方法30类典型应用题: 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元 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2、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4、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5、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6、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3、和差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小学数学经典应用题解题思路及模板

1. 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解题思路: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 解:一把椅子的价钱:288÷(10-1)=32(元) 一张桌子的价钱:32×10=320(元) 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 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解题思路: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 解:45+5×3=45+15=60(千克) 答:3箱梨重60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解题思路: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解:4×2÷4=8÷4=2(千米) 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 4. 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解题思路: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答题: 解:0.6÷[13-(13+7)÷2]=0.6÷[13—20÷2]=0.6÷3=0.2(元) 答:每支铅笔0.2元。 5. 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解题思路: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解:0.6÷[13-(13+7)÷2]=0.6÷[13—20÷2]=0.6÷3=0.2(元) 答:每支铅笔0.2元。

必备小升初数学典型应用题答题技巧

必备2019小升初数学典型应用题答题技巧典型应用题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 数量关系式(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 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 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 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00 ,所用的时间为,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60 千米,所用的时间是,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2 ÷ =75 (千米) (2)归一问题: 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

二年级数学 表内乘法应用题教案 人教版

表内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掌握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解答这种类型的应用题. 2.通过乘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分析、比较区别等能力.并使学生们学会简单地分析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3.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学生们养成认真审题、正确解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2×5=4×2=5×1= 5×3=4×3=5×5=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同学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还开始试着运用简易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一个难点,这一部分内容融入了等式的性质,以及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有助于同学们对所学的算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如何应用方程来解应用题呢?同学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一些技巧。 一、首先是审题,确定未知数。 审题,理解题意。就是全面分析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特别要把牵涉到的一些概念术语弄清,如同向、相向、增加到、增加了等,并确立未知数。即用x表示所求的数量或有关的未知量。在小学阶段同学们遇到的应用题并不十分复杂,一般只需要直接把要求的数量设为未知数,如:“学校图书馆里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科技书有49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在这道题目中只有“文艺书的数量”不知道,所以只要设“文艺书的数量”为未知数x就可以了。 二、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关键。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因而“等式”是列 方程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寻找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如上题中“科技书得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这是理解本题题目意思的关键。仔细审题发现“文艺书本数的2倍加上47本就是科技书的本数”故本题的等量关系为:文艺书本数的2倍+47=科技书的本数。上题中的方程可以列为:“2x+47=495” 三、解方程,求出未知数得值。 解方程时应当注意把等号对齐。如: 2x+47=495 2x+47——47=495——47 ←应将“2x”看做一个整体。 2x=448 2x÷2=448÷2 x=224 四、检验也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必不可少的。 检验并写出答案.检验时,一是要将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二是检查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的要舍去,保留符合题意的解. 1)将求得的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中检验。如果左右两 - 1 -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类型解题思路.doc

实用标准文档 小学数学应用题复习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每次毕业考试所 占比例较大 ,因此在总复习中它至关重要。应用题的系统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 对应用题的复习教学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小学的应用题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 、简单应用题 : (1)简单应用题的含义: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 . 2、复合应用题: (1)复合应用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 . (2)主要类型: (1)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2)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3)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4)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5)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 3.复合应用题中典型应用题: 题 型 数量关系解题思路 题 含义例名和方法 称 总量÷份数= 1 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数量, 1 份数先求出单归份是多少(即单一量×所占份数一量,以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所求几份的一量为标问为标准,求出所要求数量准,求出所题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另一总量÷(总要求的数叫做归一问题。量÷份数)=所量。 求份数。例:买 5 支铅笔要 0.6 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 支,需要多少钱? 解( 1)买 1 支铅笔多少钱? 0.6÷5= 0.12 (元)( 2)买 16 支铅笔要多少钱? 0.12 ×16 =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 ÷5 ×16 =0.12 ×16 =1.92 (元)答:需要 1.92 元。 归解题时,先找出“总 1 份数量×份数先求出总例: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总数量”,然后再根据=总量数量,再根服用布 3.2米,改进裁剪方

小学六年级应用题解题方法资料

关于小学六年级应用题解法 其实关于小学或是中学的教学教案相当的多,仔细看了很多,都觉得大同小异,并且都是按照相应的步骤来书写的。但是既然是培训老师的教案,那就要具有相对应的自我特色,并且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个别的差异进行教学。并且小学六年级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实就是应用题的解读。 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很多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就是理解很就读能力有限。要想解决好小学生的难题就应该从一下极点入手。 这也是我长期总结的经验,虽然我们最为老师的也并不一定说是全知全能的,但是理解能力还是稍微高于他们一点的。 一,理解题:前面都已经说了,要想孩子真正的解答应用题就要从理解能力入手。并不是会做就可以了,理解才是关键。所以一个 好的老师不是一开始就给孩子讲解方法或是讲解技巧,而是让孩子 真正的理解应用题的寓意以及重点。比如说一件商品的进价和标价 他都不明白,即便你讲解了他还是不会理解,最终导致这一类的应 用题永远都不会做。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真真正正的理解题 的意思和用意。我觉得这才是解题的关键,并且适用于任何问题。 二,找条件:这其实是所有解用题的前提。面已经说了理解的用意了,接下来就应该真正的去找准题的条件和关键点了。要解题就应该好 好梳理一下应用的条件,明白其中的关键条件一件各自的关系(最 好把关键的条件写在草稿本上,然后在进行梳理,让孩子逐步的去 理解其中的关系)。找准关键和其中的关系后就开始去解读问题的 用意了。 三,理解问题:我认为这是解题的重点了。简单点说就是理解问题的意思了,如果连问题都不明白只是把题的条件梳理了,那有什么意 义?所以要解题,就应该把题目的问题搞清楚(这也是解所有题的 至关重要的地方)。当问题搞清楚了,也不要急着去马上解题,还 应该再次的梳理一下全局。这也就是接下来的要点。 四,梳理全局:前面一件把理解,条件,问题都搞清楚了,那就下来就应该解题了吗?不是,而是应该再次的全局的统筹此题(这也是 做题的要点)。再次全面的理解梳理全局,了解所有问题和步骤, 再次的统筹全题。接下才应该去全面的去解决题目了。 五,开始解题和做题:接下来就就开始全面的开始解题了,但是还是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准确的写上所有的条 件,坚持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不能偷工减料。并且还要注意一点 就是相应的书写是否得当和规范。 六,检查和校验:做完题之后不能就此落笔,还应该好好的检查和

(完整版)小学数学50道经典应用题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50道经典应用题解题思路 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应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本的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觉得难的原因,今天小数老师整理了小学阶段典型的50道常考应用题,希望大家能认真做,熟练掌握每种题型,对平时做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哦! 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解题思路: 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答题: 解:一把椅子的价钱: 288÷(10-1)=32(元) 一张桌子的价钱: 32×10=320(元) 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解题思路: 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答题: 解:45+5×3=45+15=60(千克) 答:3箱梨重60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解题思路: 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答题:

解:4×2÷4=8÷4=2(千米) 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 4、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解题思路: 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 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 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答题: 解:0.6÷[13-(13+7)÷2]=0.6÷[13—20÷2]=0.6÷3=0.2(元) 答:每支铅笔0.2元。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解题思路: 根据已知两车上午8时从两站出发,下午2点返回原车站,可求出两车所行驶的时 间。根据两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可求两车行驶的总路程。 答题: 解:下午2点是14时。 往返用的时间:14-8=6(时) 两地间路程:(40+45)×6÷2=85×6÷2=255(千米) 答:两地相距255千米。 6、学校组织两个课外兴趣小组去郊外活动。第一小组每小时走4.5千米,第二小组每小时行3.5千米。两组同时出发1小时后,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一个果园,用了1小时,再去追第二小组。多长时间能追上第二小组? 解题思路: 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果园时间,第二小组多行了[3.5-(4.5-3.5)]?千米,也就是 第一组要追赶的路程。又知第一组每小时比第二组快(?4.5-3.5)千米,由此便可 求出追赶的时间。 答题:

二年级除法应用题

二年级数学是表内除法应用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应用题. 2.通过分析解答两类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3.创设适当的情境,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根据分析正确的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在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 1.看题回答问题(可以用投影片或用实物投影出示) 5×3=15 15÷3=5 15÷3=5 提问:看到这几个算式,你都想到了什么? 【(1)这三个式子中都有3、5、15这三个数; (2)这三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解答; (3)乘法和除法有关系.】 2.看图回答问题. 师:谁能先把三个算式中的一个变成问题,然后再编出一道文字叙述题?[(1)3个5相加是多少?(2)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3)15里面有几个5?] 3.导入新课. 师:如果我们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文字叙述题就好像人的骨架,而具体的事件和事件的情节就好像是人的血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几道应用题,看一看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一些什么新的发现. 新授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发现题组与线段图和文字叙述题之间的关系. 3.教学例3 (1)问:谁来说说,第一题应该怎样想? (2)几个同学为一组,用小圆片代替题目中的小金鱼,用铅笔代替鱼缸分一分,看看第二题和第三题的结果是多少.分完以后,同组的同学再一起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每道题该怎么想. (3)找两个组的学生汇报分的方法和列式解答的方法. (4)思考讨论:第二题和第三题与文字叙述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第二题和第三题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问:后面两道题跟第一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教师小结:看来,这三道应用题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题组,只不过是每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做题时做到认真审题. (6)如果老师把这道题的数和情节变了,你还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吗? 4.教学例4. (1)直接出示例4的两道题. (2)出示想一想提纲,小组讨论操作,讨论后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 ①例4的两道题与例3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变化? ②借助小圆片,按照题目的意思分一分,摆一摆. ③摆完后互相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3)问:例4中的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巩固复习. 1.用8米长的绳子,做4条同样长的跳绳,一条有多长? 2.用8米长的绳子,做2米长的跳绳,可以做几条? 归纳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画一画数一数游戏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6的乘法口诀. 游戏准备画有100个圆点的纸. 游戏过程1.教师分纸,并讲解游戏规则:在纸上任意画竖、横两条线,把这100个圆点分成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圆点组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把每一部分内所包含的圆点数加起来,和仍为100.要求:又快又正确地数出每一部分内所包含的圆点数. 2.此游戏可由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朋友任意画线,另一个小朋友计算. 游戏说明 1.可由横行的圆点数乘以竖行的圆点数得出,如下图所示: 2.此游戏还可用于熟悉7-9的乘法口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对应思路

【对应思路】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特点是一个数量对应着一个分率,也就是一个数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这种关系叫做对应关系。找对应关系的思路,我们把它叫做对应思路。 例1 有一块菜地和一块麦地,菜地的一半和麦地的三分之一放在一起是91公亩,麦地的一半和菜地的三分之一放在一起是84公亩,那么,菜地是几公亩? 分析(用对应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我们不妨用对应思路去思索。如能找出91公亩、84公亩的对应分率,此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但题中有对应分率两个,究竟相当于总公亩数的几分之几呢?这是解题的关键。而我们一时还弄不清楚,现将条件排列起来寻找。 求出总公亩数后,我们仍未找到菜地或麦地占总公亩数的几分之几,故还不能直接求出菜地或麦地的公亩数。但我们把条件稍作组合,就可以求出

分析到这一步,那么再去求菜地有多少公亩,则就变成了一道很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了。 例2 蓄水池有甲、丙两条进水管,和乙、丁两条排水管,要灌满一池水,单开甲管需要3小时,单开丙管需要5小时,要排完一池水,单开乙管 顺序,循环各开水管,每次每管开一小时,问多少时间后水开始溢出水池? 分析(用对应思路考虑): 本题数量关系复杂,但仍属分数应用题,所以仍可用对应思路寻找解题途径。 首先要找出甲、丙两管每小时灌水相当于一池水的几分之几,乙、丁两管每小时排水相当于一池水的几分之几,然后才能计算。 通过转化找到了对应分率就容易计算了。假设甲、乙、丙、丁四个水管按顺序各开1小时,共开4小时,池内灌进的水是全池的:

也就是20小时以后,池内有水 总共是多少时间后水开始溢出水池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