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c1025261.html,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作者:王成军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

摘要:如果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当中有一个个体化原则的话。那么,这个原则将是什么?当代学者们对此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然而,如果我们明确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当中,个体等同于实体,而且,他的“个体”是在“形式”和“复合物”这两个意义上谈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在其哲学语境之中,形式才是他可能会承认的个体化原则,既然在他看来,不仅形式自身就是一个“这个”,而且也因其对复合物的本体论的优先性而足以成为复合物的个体化原则。以形式作为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原则,不仅相对于其它个体化方案(“质料”“时空特性”“不需要”)来说是个更具理论优势的方案,而且也是一个完全能在其哲学语境中得到辩护的方案。

关键词:个体化原则;一个“这个”;实体;形式;质料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2-0021-13

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当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个体化原则”(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但这并非意味着谈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是一件徒劳的事情,相反,我们不仅的确可以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和理论重构出隐藏在其哲学表达中的个体化原则.而且还可以由此窥测他关于事物的个体化理论对后世哲学家们在相关问题的讨论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因为,正如数学哲学家JanLukasiewicz所言:“个体化原则问题作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若离开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背景,将很难理解。”

但是,也许正因为亚氏哲学所运用的概念及其理论自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晦涩,要基于他的理论框架来确定一个为他所暗示,或者至少为他可能承认的个体化原则,却并非易事。当代一些哲学家和古典学家对其个体化原则的猜测不断,分歧严重,支持“质料”“形式”或“时空特性”是亚氏个体化原则的人都不在少数,认为他根本没有也不需要一个所谓个体化原则的观点也并不鲜见。本文将论证,如果亚里士多德有一个“个体化原则”的话,那么,基于其形而上学框架,只有“形式”才是他所说的“个体”(individual)的最合适的个体化原则。为此,本文将首先对“个体”以及“个体化原则”给出界定并对已有的关于亚里士多德个体化原则的观点进行粗略检讨,接下来,本文给出以形式作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框架下的“个体化原则”的具体论据和理由,最后,本文将针对这一个体化方案可能面临的异议以及已有辩护方案的缺陷,为之提出一种新的辩护。

一、亚里士多德可能提供的個体化“原则”

笛卡尔与形而上学

浅谈笛卡尔与形而上学 勒奈·笛卡尔作为近代唯理论哲学的创始人不仅奠定了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主要原则,更是为17世纪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时至今日,笛卡尔在西方哲学中仍有着广泛的影响。一些流派、观点都直接或间接与他产生关系,从他的思想和方法中汲取灵感。而他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就是他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 一、笛卡尔之前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个词源于希腊文ta meta ta physica ,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它最初只是安德罗尼柯(Androicus)在整理和分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讨论终极本原问题的著作排在其物理学之后而得名。此书进入中国,由于其内容具有超感性、非经验对象的性质,与魏晋时期的玄学相似,曾被译为“玄学”。后来严复据《易传系辞上》中“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之说,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再后来,在黑格尔那里,“形而上学”被赋予与辩证法相对的,某种机械的,静止的和绝对僵化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也是在这一含义上使用该概念的。 形而上学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尤有重要意义,它是哲学问题的核心和基点,甚至成为哲学的同义词。

1.形而上学意义的开端 从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关于“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始,西方哲学就把探索“始基”,即宇宙自然永恒普遍之本质的形而上学问题提了出来。后来巴门尼德提出更为一般的“存在”作为万物的“始基”,从而奠定了他在形而上学史上的“开端”地位。巴门尼德认为有两条不同的研究途径:一条是主张“存在着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主张“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必然存在。” 保罗·爱德华兹(P.Edwards)在其主编的《哲学百科全书》的“形而上学”篇中这样认为:“最恰当地说,形而上学开始于巴门尼德,因为在他残留的作品中表现,至少是暗示了作为一门独特的哲学探索的形而上学的一些典型特征”。[1] 在巴门尼德之后,苏格拉底(Socratee, 公元前468—前399)对形而上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他把神和心灵作为哲学的对象,对事物的目的进行研究。其次,他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不仅可以推出善就是真,且具有“合理的利己主义”。再次,他对一般伦理定义进行寻求,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对象的确定提供了前提。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内容概要: 【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 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 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可以说,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观点,可是这不是亚里士多德想要谈的主要问题,他想要说的是,怎样的学术是更接近真理更有意义的。他的认识论是为了引出什么才是智慧,从而知道什么才是最接近智慧的学术,也就是对“形而上学”进行定义。 从上面对人的认识的剖析中可以看出,记忆高于单纯的感官,经验高于单纯的记忆,技术高于单纯的经验,亚里士多德从而认为:知道更普遍规律的人更有智慧,为学术本身探求知识比思考实际应用的人更近于智慧。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智慧的诠释。

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关系

§第25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可知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3、两种对立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与辩证唯物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一理论体系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论是指人们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派系繁多,相互斗争、相互推翻。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争论的焦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是思维的反映,思维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论学派,凡是认为思维是派生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论各种学派。另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但绝大多数哲学家作了肯定的回答。 辩证唯物论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的中国版 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墨家思想,创始人是墨翟。

浅谈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和薄化理论.doc

浅谈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 和薄化理论- 在当今儒家政治哲学的比较研究的成果中,白彤东的近作《旧邦新命》无疑是一份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它对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民主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颇具洞察力和启发性的对比与分析。我赞同其中绝大多数的分析细节和结论,也毫不怀疑其研究价值。但在原则性的态度和方法上,却有两点颇难苟同:一是白彤东对儒家形上学如果不是否定起码也是某种排斥的态度;二是他所使用的疑似过于泛化的薄化策略。由于这两个不同点对于理解儒家政治哲学以及儒家思想均至关重要,我愿在此对它们作一些反思。本文第一节到第三节试图论证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是由于对儒家资源所涉及的各种维度之间的关系未能予以正确理解造成的。第一节简介排斥儒家形而上学的态度,第二节讨论儒家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运用这四个维度及其之间关系来说明为什么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不成立。最后,第四节讨论泛化的薄化策略所引起的问题。 白彤东对儒家形上学的排斥态度可从以下这一段话看出: 我们都知道,宋明儒家发展了儒家的形而上学,而新儒家在这点上基本是追随宋明儒家的。这是很多人偏好晚期儒家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意义有怀疑,那么晚期儒家很强的形而上学倾向就成了问题。与此对照,恰恰因为早期儒家是前形而上学(gre一metaphyical)或非形而上学的,他们的哲学就变得更可取。它更接近于政治问题之根;它对这些问题的处理的锋芒还没有被形而上学的套话(( jargons所掩盖;它们不是形而上

学的而是政治的这一事实也使它更有普适性,因为它更能被持有不同形而上学观点或罗尔斯所称的全能教义( comprehensive doctrines)的人所接受。 这一段涉及了许多问题,有些有争议性如政治的比形而上学的更有普适性吗?早期儒学比宋明儒学更接近政治问题之根吗?如果政治问题之根是个清楚的概念的话;有些不具争议性如早期儒学与宋明儒学相比,形而上学关怀相对要少。我在这里想讨论的是这一段中所透露的如下态度: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怀,尤其是新儒学对宋明儒家的形上问题的讨论,妨碍或掩盖了对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洁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洁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洁 【作者】吴晓明 【作者简介】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200433 【内容提要】欲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必先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而这一性质首先通过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呈现出来。其要义在于从理论上批判地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这一革命是由存在论基础上发动的。先前对马克思哲学的领会往往忽略或者回避了这一点,从而导致某种退化的理解。本文力图通过与当代哲学的对话,特别是通过阐释尼采、基尔凯郭尔及海德格尔对超感性世界及柏拉图主义的抨击,指证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如何先期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并洞穿了它的秘密。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是对形而上学之一种的批判,而是对形而上学之一切的批判。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哲学的进展使得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划时代功绩它曾被历史地遮蔽被历史地再度揭示出来。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全部形而上学/终结 对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估价,实际上是对其哲学革命的估价。而这一估价,最关本质地牵扯到这一哲学革命与全部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如果说,先前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意识还相当表面和薄弱(基本上还只是言辞方面的),那么,为了使这种当代性得到更充分的表现和理解,就必须使上述关系在哲学上得到深入的阐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在本体论(ontology,或存在论、存有论)基础方面发动和展开的,其否定性的结果,便是从根本上终结了全部理性形而上学。为了把握这一结果(仅仅是在否定性结果的意义上),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是使马克思的批判与当代哲学之同一趋向的努力形成对照;因此,在这里我们将要提到的是这样一些理性形而上学的反叛者,即基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 (一) 对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理解构成真正危胁的,是把这一哲学完全局限在近代哲学的范围内,并在这一范围内构成马克思哲学与其他哲学的种种对立。这不仅是一种虚构的神

亚里士多德: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一、历史与现状 在当代分析哲学发展初期,因为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都把取消形而上学作为它们事业的基石,并且其中领军的哲学家反复强调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意义(meaningless),所以分析哲学常常被描述成是反形而上学的。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是不准确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倾向就非常明显,因为他们试图全面阐明现实的本体论结构。这个时期其它的分析哲学家也在不断地探讨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只是他们用逻辑句法或者概念分析这样的术语来掩盖他们通常极端的反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立场。 但是的确在二十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当日常语言哲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分析哲学中自称是一个形而上学家至少是一种不时尚的事情。这种对形而上学的偏见到六十年代初开始得到纠正。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奎因和斯特劳森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斯特劳森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它的目标是对我们在思考和谈论世界时所用的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的最一般的范畴和结构进行系统的刻画。而奎因却把本体论承诺和接受一种理论言谈(discourse)结合在了一起。

在奎因和斯特劳森之后,分析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和刘易斯(David Lewis)。他们俩都同意奎因的基本的本体论假设,即尽管本体论范畴的最终状态对我们来说是不透明的,但是我们仍然有希望做有意义的、甚至好的形而上学工作;因为我们关于终极本体论存在的可错的直觉可以通过我们的形而上学理论在其它我们了解更多的领域中的成功程度来得到约束和评估。然而奎因自己选择把本体论承诺完全和自然科学言谈捆绑在一起,在这一点上齐硕姆和刘易斯都以自己的方式和奎因分道扬镳。齐硕姆把意向的(心灵的)和内涵的(非外延的)概念作为他本体论承诺的一个最基本的部分。而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则把所有的可能世界的真实存在当作他本体论承诺的基础。 对目前活跃在分析的形而上学的第一线的新一代哲学家们来说,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攻击已经成为遥远的 过去,他们几乎不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他们正充满活力地从各个方面来探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问题。例如,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践中最常遇到的物质实体,他们在讨论关于这些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同一性问题、共相(特性)与殊相(个体)问题以及抽象与虚构存在体的问题。从语义和逻辑命题出发,他们在讨论关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问题以及可能世界、本质等与模态理论相关的问题。同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最新科学理论相结合,他们在讨论空间、时间、时间中的物体存在以及因果等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在由认知科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刺激下而兴起的心灵哲学的框架中,他们在讨论伴随性和突现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复习资料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复习资料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的观点)重要原理内容方法论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含义1.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2.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整体和部分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2.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1.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部分离开整体就不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结果。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1+1>2)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自然界是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看问题。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量变。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激变论”。)2.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的时候,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庸俗进化论”。)发展

马克思 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在当代的哲学环境中为形而上学正名显得不但不合时宜,而且显得困难重重。这主要是由于从近代哲学开始的对形而上学的据斥和科学主义的滥觞所形成的对形而上学问题理 解的混乱。虽然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从来也没有象当代这样对待形而上学---无论中外哲学都对形而上学形成了严厉的批判和据斥。可以说,形而上学被康德在他的古典阶段证明了是一种科学的形式而后被黑格尔完善为古典形式的形而上学大成以后,形而上学的哲学前途被人类的意志取消了,形而上学的前途被科学的前途所取代。但是,正象我们看到的科学在当代所经历的那样,当科学本身的形而上学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对科学的本体论反思发现它的形而上学的特征以后,以至于它的发展及其需要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支持时,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将是一种历史的和理性的必然。 之所以形而上学在哲学中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在哲学中,“存在”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是所有哲学都在回答却始终存在的问题。随着理性的进步,应该认为存在问题是哲学应回答的最大的哲学问题。“存在”究竟怎样存在,或者说应当怎样存在是我们的当代的哲学要回答的。人类的知性能否认识存在,以及认识的存在是否就是存在的自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过程构成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在证明着存在的形式化,以形式作为把握存在的方法---从存在到存在形式的思维形式构成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不能引导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时---当存 在的形式出现了形式化的困难之后,当代的哲学必须首先对存在何以为存在的问题给予回答。 但是,我们在回答存在问题之前,首先要考查主体自身的存在,这一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的形式问题,由于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形式的自在从来都没有被怀疑过,这就引起我的怀疑,这一问题就是:人怎样证明自身的存在。我的研究发现,西方哲学除了把人的存在作出 形式化的证明之外,即人具备的时空形式和人以自身的时空形式所进行的思维以外,没有对存在和存在的形式化给出更为可靠的证明,由此,我提出的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人类怎样证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

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即是,非即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从而陷入了无穷的循环之中。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意为鸡不一定从来都是孵化出来的;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也不一定从来都是鸡生出来的。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因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鸡和蛋是进化而来的这只是依据,并非问题的答案,题目要求是分先后,也就是时间顺序。如果解决问题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弄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然后以之为真理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无赖都是先知了。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鸡和蛋作为一种存在,鸡生蛋,蛋成鸡,交替出现这是一种存在形式。在时间轴上,鸡和蛋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如果把当今存在的鸡和蛋的形态作为标准,则

笛卡尔的心灵哲学及其价值(一)

笛卡尔的心灵哲学及其价值(一) 摘要:心灵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因此,笛卡尔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忽略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当代“本体论变革”中的部分思想对笛卡尔心灵哲学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心身关系取消主义解释主义同一论功能主义 最近三、四十年,心灵哲学作为哲学的一大分支,倍受哲学家的关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并且,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这一变革,共同的目的是批判、颠覆常识的心身观和潜藏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的二元论幽灵。而作为二元论的代表者——笛卡尔,就不可避免的成为矛头所指。当然,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给哲学界带来的灾难不可视而不见。但是,当代心灵哲学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并未超出笛卡尔所思考的范围,而且一些重要思想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笛卡尔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起来的,甚至一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超越笛卡尔的思想。 一、笛卡尔关于心灵哲学的基本思想 笛卡尔的关于心灵哲学的思想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自我意识。笛卡尔的方法是以“怀疑”开路的。他的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一沉思”就是普遍的怀疑。我在怀疑,这也是在说,我在思想。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我的存在。在他看来,“我思”必然依附一个主体,那就是我。因此,我是存在的。既然我是存在的,那就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就具有广延的属性,属性又依附一定的实体,因而就推出了“物质实体”。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和本性就是思想。“思”就是以属性而存在的,和上面一样又推出了“心灵实体”。 心身关系。上面已经说了,笛卡尔的“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从属性“广延”和“思”中推出来的。他认为,“广延”和“思”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都不可能还原为对方,因此,它们具有不可还原性,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具有绝对的区别,进而,他就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思想。人和机器。笛卡尔是“人和机器说”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人不是机器,动物才是机器,因为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所以它们也服从物质的普遍规律。他同意将动物和人的肉体看作机器。但是,一旦超出了肉体和物质的范围,进入意识和精神的层面,就不能将动物和人同等对待。 二、笛卡尔的心灵哲学的价值所在 不管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给哲学界带来了何种灾难,我们都不能被关于二元论的批判遮蔽了双眼,而对笛卡尔一概否定,对他的贡献置之不理。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怎样诋毁甚至诅咒他,我们仍应正视他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 笛卡尔为心灵哲学设定了共同的问题和对象。他认为,人是由物质和灵魂两种实体构成的,灵魂的特征是能思而无广延,身体则有广延而不能思。同时他又用身心交感论解释心身相互作用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的理论及其矛盾构成了近现代心身问题讨论的焦点。与此相关的,心与身有没有同一性,有没有“属”与“种”的关系,它们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对此应如何解释,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尽管讨论的方式和论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当代,心灵哲学这一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的变革”,一些哲学家以解构心灵,祛除隐藏在人们心中的二元论幽灵为目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灵哲学的思想。但是,他们讨论的部分问题并未超出笛卡尔所思考的范围,而且一些思想是在笛卡尔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起来的,甚至有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超越笛卡尔。下面,将结合当代本体论变革中的部分思想进行分析,以显示笛卡尔心灵哲学的价值。

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方面,而其统一性却被忽视了.尽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在其关系中居于次要地位,但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试图坚持对立统一观点的辩证方法来考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关键词:形而上学;辩证法;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即要求人们正确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方法.因此,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的考察,我们需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统一两方面来把握。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就是辩证法,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就是形而上学。以自然界为例,辩证法把自然界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的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而形而上学则把它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可见,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各自总的观点和方法上是根本对立的。 2.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即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辩证法承认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贯彻于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再次,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总之,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从而对立统一规律也就变成了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3.是否承认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即量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较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辩证法既重视量的积累,又重视质的飞跃.形而上学则不然,往往采取两种极端相反的形式,要么否认质变,要么否认量变。是否承认飞跃.是否承认质量互变,也是区分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4.是否承认扬弃。扬弃是包容肯定于自身的否定。辩证法承认扬弃。首先,扬弃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通过其内在矛盾而达到自我否定。其次,扬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扬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因而它最能体现出事物的发展性,也即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再次扬弃是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则否认扬弃,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孤立、绝对看待肯定和否定,否认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这种否定只承认克服,不承认保留,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显然,这仍是一种极端主义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否定观上的对立也是十分尖锐的。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统一于人类认识活动。“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着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其共处的“统一体”就是人类认识活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所回答的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怎么样以及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不仅要以回答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为前题,而且是世界的本质问题的深入和展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树根。有树根就有树干、树枝,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既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成第一哲学,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辩证法看成第二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屈原有名句“路漫漫去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就是坎坷、曲折、遥远的意思,全句翻译过来就是~人生道路的道路很曲折坎坷遥远啊,我要百折不挠地去追求最平最直最宽的金光大道啊。形而上学有和这个名句相近的意思,但意义会更广泛,是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我们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是用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认识全错,但是这种舆论至少诱导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正确认识。孟子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画一份图纸,不能只用直尺、或只用圆规,当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不能只依赖一种哲学思维的,而这里,形而上学好比是一把直尺,而辩证法就好比是一个圆规。他们(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只能各司其职,而不是让一个工种干两份不同的活。形而上学侧重理论研究,辩证法侧重司法实践。 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的形而上学相比,中国古老的《易传系辞》中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亦或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汉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这些人当初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简单的说,几者都是围绕着有形体与无形体展开的说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把物理学这个有形体,来衬托‘后物理学’也就是形而上学这个无形体,什么是有形体?什么是无形体呢?有形体就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人,动物,建筑等等,无形体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理论,概念,定义、定理等等。如果用电脑来作比喻,主机、显示器、键盘等这些硬件就是有形体,而电脑软件就是无形体。用人作比喻,人的四肢百骸就是有形体,而思想就是无形体。《易传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二者(安德罗尼克与易经)极为相似,翻译过来就是;对思想理论(无形体)的归纳总结是真理,对物质(有形体)的研究开发应用是科学。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来,他们为什么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其实讲无形体,讲思想性的东西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们是想通过用有形体作比喻,使人们理解无形体,通过最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最深奥的道理。 形而上学这四个字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形就是几何图形,就是有形体,而,是指沿着,上,就是方向,这里指上下左右内外前后所有方向,学,是指研究,计算等。连贯起来翻译就是,研究哲学要像研究几何学一样,几何学是根据有形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业” 学号:1404122025 姓名:王娅静

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我思故我在 至高的形而上 在时间的拐弯处 你的影子无处不在 穿越过世纪的尘埃 因为一种思想你的光芒一路照耀 在人类精神的花园 你是一片长青的叶子 “I think therefore I am” 来自哲学的呓语谁的声音如梭 在每一个交叉的路口 智者如此说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就被“I think therefore I am” 这句话震撼。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从此,我知道了有个哲学家叫做笛卡尔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浅浅低吟:“I think therefore I am”。也会像他一样问自己一些问题: 你是如何知道,你的身体是存在的呢? 你又是如何知道,你周围的人和物是存在的呢? 笛卡尔就曾经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人和动物以及机器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显而易见的是,我们都有物质客体,但是不同的是,人类的本质并非是物质的,而这个本质,你可以说是寄存在身体里的,但却和身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便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笛卡尔认为意识和肉体是两种完全不同且互相独立的基本存在。这种类型的思想来源于一系列理性思考的演绎。意识和肉体间的区别是由他们完全不同的性质所决定的,也就是“思”和“广延”。 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后面几个章节中笛卡尔提出意识和肉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是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基本观点。所有的物理运动和反映都可以用机械力学的定律来解释,而人类思维的活动是无法用机械力学定律来解释的,人类的活动有物理性的一面又有精神性的一面,于是人类至少是由两种不同的存在(基本实在)构成的。笛卡尔称这两种基本存在是意识与肉体。从笛卡尔的第二个沉思我们可以得知意识一种思考的状态,所以,所有的意识的性质都是思考的:感觉、情绪、理解。而物质的本质是广延的,如:形状、大小、位移、颜色等,简而言之就是占据着空间。这两种存在物的性质都是基本实在,因为不取决于其他存在物的存在而存在。思和广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又清晰地辨别的知道其中一种不取决于另一种性质而存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意识和肉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的结论。如果我们理解意识的性质是思考并且不具有延展性且肉体的性质是延展而不具备思考,这种理解又是清晰地明辨的。于是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说:意识和肉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其中任意一者都可以独立的不依赖于另一者而存在。这样,笛卡尔总结说: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挑战答题

学习强国挑战答题选 1、【A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 A.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是否承认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A 】(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3、【B】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 . 社会关系的形成 C .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D . 社会分工的不同 4、【C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主要是由于 A.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革命的动力 B.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C.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革命胜利后,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A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不包括() A . 感觉 B . 概念 C . 判断 D . 推理 6、【A 】()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A、旗帜鲜明讲政治 B、立场坚定 C、坚持真理 D、为人民服务 7、【A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C、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D、一场阶级革命 8、【A 】艰苦奋斗的主旨在于()。 A.奋斗 B.奉献 C.立志 D.实践 9、【C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D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

A.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的出现 B.社会分工的出现 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社会公有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1、【D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变化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2、【B 】国家、社会、学校和()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A、父母 B、家庭 C、监护人 D、兄弟姐妹 13、【B】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14、【C 】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____中明确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把医学当作儒者尽孝道的必修之学。 A、《针灸甲乙经》 B、《外台秘要方》 C、《备急千金要方》 D、《本草纲目》 15、【B 】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瀚海”是指____。 A、大海 B、沙漠 C、星河湖泊 16、【A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____讲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A、《闪闪的红星》 B、《鸡毛信》 C、《小兵张嘎》 17、【B 】《项脊轩志》有云:“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____。 A、每隔三天或者五天 B、农历每月十五 C、农历三月初五 18、【B 】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____。 A、卢浮宫 B、北京故宫 C、凡尔赛宫 D、曲阜孔庙 19、【A 】从咣咣响的绿皮车到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____”高铁列车,中国铁路不断提速,高铁网越织越密,中国高铁里程也已占世界高铁里程的2/3。 A、复兴号 B、和谐号 C、解放号 D、辽宁号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联分析

在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的双重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重大课题,它掣肘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人们对哲学的基本态度和感受方式。为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回答以下诸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持何种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怎样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何关联等。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学术界关注与讨论的焦点,本文试图依据学界争鸣作一番学术梳理和论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持何种态度? “拒斥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恐怖”、“走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终结”、“超越形而上学”等等说法表征着反形而上学已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学界大部分学者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亦不例外地对形而上学持鲜明批判态度。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1],并多次谈到“消灭哲学”.马克思指出:“神学的批判家”对哲学的“神学的批判”本身并未超出“哲学的腐烂过程”[2]4-5,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针对德国的实践政治派,马克思指出“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并诟病理论政治派的根本缺陷:“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3]8这似乎表明马克思把自己的理论不再称作形而上学或哲学,也没有像其他哲学家那样刻意创制出一套具有严整体系的哲学。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根植于西方传统文化,并针对德国古典哲学予以富有特质的批判。 自古希腊哲学以降,西方哲学的主流形态为形而上学,作为传统西方哲学的综合及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则把形而上学推向了极致,其主要而清晰的特征即是“思辨”.黑格尔公开宣称自己的哲学就是思辨哲学。所谓思辨哲学,即以完全撇开感性具体的最抽象的绝对理念为核心,通过范畴形式进行纯粹思维活动把握无限实在,即表现为一种实体思维方式,它预设一个不证自明的绝对实体,以此出发来说明一切具体事物的生成死毁,披着“用思辨的蜘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3]300,拘泥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认定思想支配世界,“思想和概念是决定性的本原,一定的思想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理解的物质世界的神秘之物”[4]4.从而整个世界成了思想的世界,整个历史成了思想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不过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4]10,“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4]6.“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 子”、绕弯子。[4]38这种古典哲学总是“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若有其事地念着谁也听不懂的咒语”,说着“迂腐晦涩的言辞”和“笨拙枯燥的语句”,“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没有完全摆脱德国庸人的习气”[5]10,“没有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4]81,除了拨弄“唯心主义怪想”就是不能触动现实本身。在马克思看来,要走出思辨形而上学的内在困境、揭穿其思想的神秘外观,就必须丢掉“实体这个空洞字眼” [4]81、“实体这堆粪便”[4]42.传统形而上学自我“神正论”的批判除了批判还是批判,什么都没做。“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4]9,但“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化为怪影、幽灵、怪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