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司治理的产生内涵与机制

公司治理的产生内涵与机制

公司治理的产生内涵与机制
公司治理的产生内涵与机制

公司治理的产生内涵与机制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内容提要: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存在代理问题和不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就将产生。公司治理可以看作是对初始

合同中没有特别规定的问题作决定的一种机制。本文将着重阐述公司治理主要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公司治理机制包括: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敌意收购和公司的资本结构。所有这些公司治理的机制都是有效的,但是它们本身也有局限性。

关键词: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资本结构

一、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哈特(Hart,1995)认为,在以下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将产生。第一,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或者说是利益冲突问题;第二,存在着交易成本,从而代理问题不能通过一个完全合同来解决。也就是说,存在代理问题和不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就将产生。公司治理可以看作是对初始合同中没有特别规定的问题作决定的一种机制。可见,即使是在一个小型封闭的企业里,公司治理问题也是存在的。当然,公司治理问题在一个大型的公众公司里将更加重要。

在一个典型的英美公众公司拥有众多的小股东。与小型私人控制的企业不同,公众公司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股东虽然还是拥有剩余控制权(即投票权),但分散的小股东无法执行日常的公司管理。因此,现实的情况是,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来选择经理。也就是说,出现了伯勒和米斯(Bede and Means,1932)所说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第二,分散的小股东缺乏监督管理者的内在动力,即不愿意监督管理者。原因是,监督是一个公共物品。如果某一个股东的监督导致公司业绩改善,那么所有的股东都将受益。在监督是有成本的情况下,每一个股东都有搭便车(freerider)的愿望,即希望别的股东而不是自己来行使监督权。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所有的股东都这样想,结果监督将无法出现。

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首先要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且,在一个大型的公众公司里,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和工人各个企业要素的提供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这需要一套治理规则来平衡各方之间的关系。

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微观主体。大型公司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光企业要素提供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企业作为一个主体,它与企业外部各种力量(如上下游企业、社区、政府等)之间也需要一种平衡。公司治理就是要处理这些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内部的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和工人,和企业外部的相关上下游企业、社区、政府。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涉及到企业最优所有权安排问题。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一个外部性问题。如何处理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法律与社会问题。

二、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的英文是“corporate governance”,国内也翻译成“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等。“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1980年代初期。在这之前,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75)曾提出了“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的概念,可以说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已相当接近。

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它要处理的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郑红亮(1998)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资本供给者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方法问题。比如,资本所有者如何使管理者将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回报返还给自己,他们怎样确定管理者没有侵吞他们所提供的资本或将其投资在不好的项目上,他们怎样来控制管理者,等等。张维迎(1996)认为,企业所有权安排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同一个意思,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安排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指,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的问题(即委托代理问题)。杨瑞龙和周业安(1997)也认为,企业治理结构本质上就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Ld Porta等 (2000)从保护外部投资人的角度理解公司治理制度,他们认为,公司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外部投资者用以防止内部人侵蚀的一系列机制。

广义的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它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按照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可以看作是企业各类参与者之间达成的一系列的实际与隐含契约,这些契约规定了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权利、责任以及报酬。企业性质的契约性意味着利益相关者的多元性。为了实现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必须把他们的利益协调起来。

总之,狭义的公司治理强调解决两权分离情况下股东和经营之间的代理问题,而广义的公司治理强调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对于股东之间的关系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却常常被忽视。施莱弗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1997)认为,在多数国家的大公司中,最基本的代理问题并不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外部股东和控制性的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因为控制性股东几乎能够全部控制管理者。所以,在我看来,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下,解决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从而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问题;第二,在股权分散的条件下,如何协调所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特别是保护中小投资者不被大股东侵犯的问题;第三,在股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三、公司治理机制

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以下的严重后果:公众公司的经理将会以损害股东利益(我们假设,股东仅仅追求利润和公司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为代价,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如,经理可能会让自己得到过高的报酬或者在职消费。为了能提高自己的权力,他们可能会执行一些没有利润的投资,还可能会建造自己的“企业帝国”。因此,公司治理机制(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所要解决的是由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造成的“代理人问题”。

我们将在下文中考察公司治理的一些机制,它们包括,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敌意收购和公司的资本结构。所有这些公司治理的机制都是有用的,但是它们本身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1.董事会结构

在一个公众公司中,对经理层的监督是依靠董事会来执行的。所有者首先选出董事会来代表他们的利益,然后董事会再对经理层实施监督,并对经理层的主要决定进行批准。董事会的结构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董事会结构首先表现为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或外部董事)的比例。对于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结构问题,一般认为,外部董事在监督管理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玛(Fama,1980)认为,把外部董事纳入到专门的委员会中能降低管理者串谋以及掠夺股东利益的可能性。董事会结构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董事会内部的职能分工。根据董事会的职能和作用,董事会内部通常划分为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筹资委员会等等。这些委员会具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和人员。孙永祥(2001)认为,委员会的存在对于董事会很好地发挥作用是有帮助的。第一,它明确了董事会的各种职责,并且,这些职责落实到几个人身上,这有利于发挥董事会作用和提高董事会效率。第二,这些常设的机构有利于董事会直接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也有利于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经营信息的获得。第三,它有利于非执行董事对公司事务的参与。

对于加强董事会监督作用,一般认为解决部分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构建良好的报酬制度,董事的股票所有权能够把董事的利益与股东利益协同起来。一些实证研究表明,高绩效公司的董事比差绩效公司的董事持有更多的股票,董事股票所有权与公司绩效有正向关系。

2.股权结构:所有权集中的作用

既然小股东没有动力去监督经理并实施代理权斗争,那么,改进公司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就是确保公司中有更多的大股东。所以,为了解决投资者搭便车的问题,应使股权适当集中于大股东手中(Shleifer and Vishny,1997)。当控制权集中于少数投资

者手中时,由于占有企业利益的大部分,他们比控制权(如投票权)分散在很多投资者手中时更容易采取一致行动。大股东有动力去搜寻有关企业的信息和监督经理,从而可以避免搭便车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大股东还有足够多的投票权对经理施加压力甚至通过收购来罢免经理(Shleifer and Vishny,1986)。也就是说,大股东通过共同利益最大化和对企业资产的控制来解决代理问题。在英国,一般认为,机构投资者作为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如果一个公司有一个100%的股权持有者,那么也就不存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然而,这样的结果也不是最理想的,至少上市可能带来的收益,即通过分散投资组合来得到的减少风险的收益就没有了。而且,一般来说,在一个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小于100%的情况下,代理问题将会减少,但是并不能消除。第一,大股东还是不能完全地兼顾经理和干涉公司内部事务,因为他们不可能完全地得到监督可能带来的收益。第二,一个大股东将会使用它自己的投票权来为自己牟利,这常常是以损害小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的。例如,大股东能劝说经理来转移利润到大股东的手中,手段是价格转移。由于这个原因,施莱弗和维什尼(1997)指出,一个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要保护大投资者的利益,而且要保护小投资者的利益。大股东的一个更深的问题是,在大股东也是一个大的机构的情况下,这个机构的股东还雇佣一个经理来代表他。然而,这将产生一个新的委托代理问题。特别的,机构的经理是否很好地行使监督的职能是很难讲清楚的,因为他们可能会追求自己的目标。

3.敌意收购: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作用

为了理解敌意收购是如何运行的,我们考虑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在目前管理的情况下的价值为C。但是,某人认为如果管理被改善,他的价值为C+P,所以,这个人可能会收购公司的所有的股权,成本是 C,然后再引入新的管理层,并得到一个资本利得的收益P。

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下,敌意收购的收益可能不如上面假设的情况那么多。因为,第一,收购者不仅会面临来自其他收购者

的竞争。一个收购者的出价将会使其他人意识到以下的事实,即这个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了。这样,一个收购的斗争将会开始,公司的价格将会上升,直至接近C+P。这个收购的斗争将减少收购者的收益。

第二,收购者还将面临来自现任经理的竞争。假设,公司经理目前存在偷懒行为,也就是说,公司没有在一个最高的效率下运行。公司经理的一个战略是,在收购计划出台后,公司经理将会减少偷懒行为,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例如经理层可能会引入负债,承诺自己不会在将来建造企业帝国(见公司治理的另一个机制——资本结构)。这个行为将会提升公司的价值,并因此使得收购者花费更多的钱来控制公司。虽然股东会在这些行动中收益,但是收购者的利润将降低。

4.资本结构

以上讨论的几种公司治理的机制,都涉及到股东或者他们的代表的监督和投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司经理的机制是公司的资本结构,特别是公司对负债的选择。如果公司引进负债,那么,这将限制无效率管理的发生,至少在经理层想还债的情况下是这样的。因此,债务将成为一个束缚和承诺的工具。例如,债务使得以下情况成为可能,即管理层将不会进行大量无效的投资来建设自己的企业帝国。债务的引进,可能是公司的初始所有者在公司上市前引进的结果,也可能是积极的股东在上市后引进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公司的经理在应付外来敌意收购的情况下采用的。值得注意的是,负债成为公司治理的一种有效机制的前提是有效的破产程度。

浅谈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

浅谈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 js1103129 工商管理1班施佳伶 [摘要]内部治理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恰当地组织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使其形成互相配合、协调制衡,以保证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指挥协调顺利的公司治理形式。它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但由于公司外部治理的衰微导致我国内部治理的“形式化”相当严重。本文仅从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出发,剖析监督机制的一般原理和一般内容,旨在探讨我国监督机制实施的主要途径,以期有所裨益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关键字]内部治理;监督机制;原理内容;实施途径 正文: 目前我国企业已步入公司治理改革新阶段。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实现企业在微观层次的“入世”,已经成为政府、企业界及理论界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而公司内部治理也是大家讨论的普遍话题。而公司治理内部的监督机制值得引起大家的认识与思考。 所谓监督机制是指公司的利害相关者针对公司经营者的经营结果、行为或决策所进行的一系列客观而及时的审核、监察与督导的行动。因而公司治理监督机制的内容包括所有者通过公司内部实施的监督,与通过市场和社会即在公司外部进行的监督两方面的内容,前者称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后者称公司外部监督机制。[1]但由于公司外部治理的衰微导致我国内部治理的“形式化”普遍存在,并最终致使公司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不能相互转化的。监督机制的弱化是个原因。这对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原理 现代公司作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典型企业组织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公司财产的原始所有者远离对公司经营者的控制。[2]为了保护所有者的利益,现代公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一套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这种权力

公司治理课后复习题答案(供参考)

第一章公司治理概论 1.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合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 2.公司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公司指依法定程序设立,以赢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2)特征:①公司是一个法人团体,具有法人地位。②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③公司的投资主体一般是多元化的。④公司具有特定的治理结构。⑤公司是依照有关法律进行登记、注册的经济组织。3.说明公司治理的研究主题。P6-9 (1)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治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经营者腐败问题。 第二个主题: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改造。 (2)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围绕如何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的行为展开研究。 第二个主题:研究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公司治理如何界定?P13 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它要处理的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 (2)广义的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它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3)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5. 解释公司治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P17-20 (1)学科性质 ①公司治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②公司治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③公司治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2)特点 ①科学性②艺术性③技术性④文化性⑤演化性 第二章公司治理基本理论与框架 1. 试阐述利益相关者理论。 P77-80 ①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相关者负责,公司不能脱离其他个人和团体而存在,因而,公司应该对这些主体负有社会责任。②企业的目的不能仅限于股东权益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不等于财富创造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才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它将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结合起来。 2.解释公司治理的架构。P32 (1)按照《公司法》所规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大体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2)内部治理是《公司法》所确认的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构成公司治理的基础,主要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博弈均衡安排及其博弈均衡路径。 (3)公司的外部治理主要是指外在市场的倒逼机制,市场竞争压迫公司要有适应市场压力的治理制度安排。公司的外部治理活动场所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国家法律和社会舆论等。 3.解释集团公司的治理边界 4.试说明公司治理机制设计的主要原则?(说明略,P47) (一)激励相容原则 (二)资产专用性原则

公司治理试题a

商学院本科生200—200学年第学期 《公司治理》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 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人数为(C) A. 5人以上? B. 最好1人? C. 2人以上200人以下? D. 7人以上 2.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股东法定人数为(A ) A. 50人以下? B. 2人以上? C. 2人以上50人以下? D. 1人以上50人以下 3.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人数为( A) A. 5-19人? B. 6-20人? C. 7-17人? D. 8-20人 4. 公司监事会成员人数最少为(C ) A. 1人? B. 2人? C. 3人? D. 4人 5. 现行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最低比例为(B) A. 1/2? B. 1/3? C. 1/4? D. 1/5 6. 普通股东会议每年召开的次数为(A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7. 下列不属于股东会议的表决制度(D ) A. 举手表决? B. 投票表决? C. 代理投票制? D. 网络投票 8. 从公司演化的角度看,下列不是董事会形式(D ) A. 立宪董事会? B. 咨询董事会? C. 社团董事会? D. 底限董事会 9. 下列不属于跨国公司治理问题的是(C ) A. 缺乏适用于跨国公司治理的法律框架? B. 国内部门无力监管跨国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 C. 对跨国公司的社会

责任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D. 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 10. 下列不属于网络组织微观治理机制的是(B ) A. 学习创新? B. 激励约束? C. 决策协调? D. 信任机制 得分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5分,每小题分) 1. 下列属于企业制度形态的有( BCDE ) A. 手工业作坊 B. 个人业主制 C. 合伙制 D. 两合制 E. 公司制 2. 下列属于国外公司治理问题产生背景的有(ABCD ) A. 人们普遍对经理人员与日俱增的高报酬感到不满? B. 股东诉讼事件大量增加? C. 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增大? D. 恶意收购中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E.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管理者腐败问题 3. 公司股东大会(股东会)的主要职权有(ADE ) A. 修改公司章程? B. 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 C. 审议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D. 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E. 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 4. 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行使的职权有(ABCDE ) A. 检查公司财务? B. 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C. 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D. 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 E. 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 5. 下列属于机构投资者的是(ABCDE ) A. 基金公司? B. 证券公司? C. 信托投资公司? D. 财务公司? E. 保险公司 6. 下列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结构和基本制度描述正确的是(ACDE ) A. 可以不召开股东大会? B. 董事会人数一般为2到14人? C. 股东人数较少的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 D. 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 E. 可以不设立监事会 7. 下列属于恶意并购应变措施的有(ABCD ) A. 诉诸法律? B. 定向股份回购? C. 资产重组与债务重组? D. 毒丸防御 E. 减少注册资本 8. 下列属于董事、高管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行为有(ABCDE )

关于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的通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文件 广东证监〔2007〕15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治理 长效机制建设的通知 各上市公司: 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公司字〔2007〕28号)和《关于做好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证监公司字〔2007〕29号)的要求,我局自2007年4月起动员组织辖区上市公司全面开展了加强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截至2007年10月底,辖区除1家上市公司因申请破产重整未参加专项活动外,其余81家须开展治理专项活动的上市公司基本完成了治理自查、公众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工作。 从辖区开展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情况看,各上市公司治理意识普遍提高,解决了一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公司治理总体 1

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本次活动中,还涌现了中远航运、美的电器、科达机电等一批治理良好、运作规范的先进典型,他们的经验对于其他上市公司完善治理机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辖区上市公司治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上市公司未能按照中国证监会通知要求的时限完成治理整改工作;一些公司经营运作缺乏独立性,内部治理各层级权责不清,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规范有效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仍未形成,责任追究机制缺失;一些公司资产产权尚不清晰,募集资金运用绩效差;一些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等等。以上问题反映了辖区上市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为巩固治理专项活动成果,加强上市公司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推动辖区上市公司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抓紧做好整改提高阶段后续工作,限期落实治理整改任务。截至2007年10月底,辖区上市公司在自查、公众评议和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公司治理问题,仍有174个问题未整改,占应整改问题的24.58%。各有关上市公司要严格按照证监公司字〔2007〕28号通知的要求,加快推进整改后续工作,确保在年内完成治理整改任务。对相关整改方案涉及重大重组事项需证监会核准的,也应在年底前公布有关方案。上市公司未能在年内落实治理整改任务的,应在年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我局提交报告,说明情况及原因,并公开披露。对已整改完毕的问题,要建立定期自查机制,确保不反复。对未按时完成整改、整改不彻底或前改后犯的公司,我局要把有关 2

什么是公司治理

【文献号】4-377 【原文出处】上海经济研究 【原刊期号】199605 【原刊页号】36-39 【分类号】F31 【分类名】工业企业管理 【作者】费方域 【复印期号】199607 【标题】什么是公司治理 【正文】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研究所所长*费方域) 在中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开和公司制改造的深化,公司治理这个过去几乎闻所未闻的概念,现在似 乎已广为人知。但是,究竟什么是公司治理的确切涵义它在本质上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它 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却很少谈及,因为体验时间毕竟太短。本文的目的,是想把国内外文 献中有关什么是公司治理的论点作一综述,同时提出自己的评论性意见,以使感兴趣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 发。 一、公司治理的各种定义 公司治理有着许多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成这样几类:

1.根据公司治理具体形式的定义。 在《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词典》的“公司治理”条目中,接管市场被看作是过去25年里英美公司治 理的有效的、简单的和一般的方法。它的本质使经营者忠于职责。因为没有接管市场的压力,经营者就会玩忽 职守,侵蚀股东权益。而且,在其他对公司治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起作用的环境下,比如说,在董事会、经理 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贷款人约束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接管却仍能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决策失误和成 本高昂,近年来它的影响已经下降,人们重新对董事会发生兴趣。把它作为监督经营者协调股东与经营者关 系的精致工具。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被视为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力量,尽管它们本身存在自己的代理问题。 这个词条没有直接给出公司治理的定义,但对它的主要形式作了描述。 这类定义还有下得更窄的,比如,不少的人认为,公司治理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和以经理组成的一个结 构。或者,认为公司治理就等同于董事会,董事会就是专司公司治理的组织形式。 2.根据公司治理制度功能的定义。 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柯林·梅耶在他的《市场经济和过渡经济的企业治理机制》一文中,把公司治 理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

公司治理试题

公司治理试题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商学院本科生200—200学年第学期 《公司治理》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 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人数为(C) A. 5人以上? B. 最好1人? C. 2人以上200人以下? D. 7人以上 2.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股东法定人数为(A ) A. 50人以下? B. 2人以上? C. 2人以上50人以下? D. 1人以上50人以下 3.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人数为( A) A. 5-19人? B. 6-20人? C. 7-17人? D. 8-20人 4. 公司监事会成员人数最少为(C ) A. 1人? B. 2人? C. 3人? D. 4人 5. 现行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最低比例为(B) A. 1/2? B. 1/3? C. 1/4? D. 1/5 6. 普通股东会议每年召开的次数为(A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7. 下列不属于股东会议的表决制度(D ) A. 举手表决? B. 投票表决? C. 代理投票制? D. 网络投票 8. 从公司演化的角度看,下列不是董事会形式(D ) A. 立宪董事会? B. 咨询董事会? C. 社团董事会? D. 底限董事会 9. 下列不属于跨国公司治理问题的是(C )

A. 缺乏适用于跨国公司治理的法律框架? B. 国内部门无力监管跨国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 C. 对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D. 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 10. 下列不属于网络组织微观治理机制的是(B ) A. 学习创新? B. 激励约束? C. 决策协调? D. 信任机制 得分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5分,每小题分) 1. 下列属于企业制度形态的有( BCDE ) A. 手工业作坊 B. 个人业主制 C. 合伙制 D. 两合制 E. 公司制 2. 下列属于国外公司治理问题产生背景的有(ABCD ) A. 人们普遍对经理人员与日俱增的高报酬感到不满? B. 股东诉讼事件大量增加? C. 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增大? D. 恶意收购中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E.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管理者腐败问题 3. 公司股东大会(股东会)的主要职权有(ADE ) A. 修改公司章程? B. 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 C. 审议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D. 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E. 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 4. 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行使的职权有(ABCDE ) A. 检查公司财务? B. 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C. 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D. 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 E. 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 5. 下列属于机构投资者的是(ABCDE ) A. 基金公司? B. 证券公司? C. 信托投资公司? D. 财务公司? E. 保险公司 6. 下列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结构和基本制度描述正确的是(ACDE ) A. 可以不召开股东大会? B. 董事会人数一般为2到14人? C. 股东人数较少的可以设

论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

论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 内容摘要:内部治理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恰当地组 织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使其形成互相配合、协调制衡,以保证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指挥协调顺利的公司治理形式,它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但由于公司外部治理的衰微导致我国内部治理的“形式化”相当严重。本文仅从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出发,剖析监督机制的一般原理和一般内容,旨在探讨我国监督机制实施的主要途径,以期有所裨益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关键词:公司内部治理,监督机制原理,内容实施,途径 所谓监督机制是指公司的利害相关者针对公司经营者的经营结果、行为或决策所进行的一系列客观而及时的审核、监察与督导的行动。因而公司治理监督机制的内容包括所有者通过公司内部实施的监督,与通过市场和社会即在公司外部进行的监督两方面的内容,前者称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后者称公司外部监督机制。[1]但由于公司外部治 理的衰微导致我国内部治理的“形式化”普遍存在,并最终致使公司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不能相互转化的。勿庸讳言,监督机制的弱化是个中原因之一。这对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欲在该领域作一些粗浅的尝试,以期有所裨益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一、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原理 现代公司作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典型企业组织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公司财产的原始所有者远离对公司经营者的控制。[2]为了保护所有者的利益,现代公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 了一套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这种权力的相互制衡实际上是权力的相互监督。公司内部权力的分立、监督与制衡原理主要应当包括: 首先,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作为财产的最终所有者的股东不能直接从事公司经营管理。股东远离公司的直接治理而又不能不关心公司经营绩效,作为出资者表达其意志的公司权力机关——股东会的成立旨在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约束与监督,确保股东利益。 其次,股东会在保留重大方针政策决策权的同时,将其他决策权交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董事组成的董事会行使,这样公司治理权力出现第一次分工。[3]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权力巨大,对内是决策者和指挥者,对外是公司的代表和权力象征。当董事会将公司具体经营业务和行政管理交其聘任的经理人员负责时,董事会作为经营者的权力出现了分离,公司权力出现了第二次分工。董事会为了保证其决

第76讲_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第五章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随着公司制企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公司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典型特征,由此产生了治理问题,使公司治理成为现代企业所应关注的核心问题。 ?股权结构的分散化是现代公司的第一个特征。 ?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的第二个重要特点。现代公司已由受所有者控制转变为受经营者控制,管理者权力的增大有损害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危害。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大多数的股份制企业是所谓的公众公司,它们在社会范围内募集资本,向全社会发行股票。 ?股票所有者或者不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或者作为经营者参与公司的经营事务,但只拥有小部分本公司的股权。 ?在这种条件下,股东利益目标就有可能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目标发生偏离,甚至冲突,而在实践中也确实出现了经营者损害股东权益的倾向。 公司治理的概念(★★) 狭义: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关系。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广义:公司治理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还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雇员、债权人、供应商和政府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体或个人。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从而最终维护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是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治理的概念理解 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 ?依据公司内外部环境差异,公司治理可以被划分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 ?治理结构主要侧重于公司的内部治理,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团队及公司员工间权责利相互监督制衡的制度体系。 ?治理机制主要指除企业内部的各种监督机制外的各项市场机制对公司多维度的监督与约束。包括限制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公司并购和接管市场及公司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等。 ?公司治理机制主要有三大类,即权益机制(专用性资产的求偿权)、市场机制和管理机制。 从权力制衡到科学决策 ?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下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利配置问题。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合约不完备及代理成本的存在,在利益不一致的委托人和代理人间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信号显示机制、契约的完善、委托人的监督及对经理人的激励来降低代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公司治理的目标不是相互制衡,它只是保证公司科学决策的方式与途径”,权力制衡只是方法,科学决策才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一方面需要通过产权安排向投资者提供投资的激励,以解决合约不完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治理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向经营者提供努力工作的激励,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司治理应该同时包括治理结构(产权安排)和治理机制(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与实施)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划分和逻辑关系的合理构建完整体现了提出的治理作为“权威的分配和实施”的原意。 公司治理的内涵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公司治理的完善不仅需要通过治理机制对经营者约束功能的强化来实现,还需要通过对投资者投资激励的强化来完成。在公司治理制度建设中仅仅着力于诸如董事会独立性提高和专业委员会的建立等治理机制的设计和完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推出和完善围绕投资者权力保护和实施等涉及更为根本的治理结构层次的制度安排。因为只有使投资者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投资者不仅愿意把私人财富交给陌生的经理人打理,而且具有强的激励来引人各种治理机制以降低经理人的代理成本,增加自身的投资回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制约,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使这一原本十分重要的问题被掩盖起来。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投资者投资激励的问题将变得十分突出。 其次,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认识有助于选择合理和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途径。事实上,已经指出,“毫无疑问,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反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支持者所鼓吹的目标。一个科学的

争论焦点应该集中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而不是这些目标本身”。在控制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框架下,综合企业理论的代理问题和控制权安排两种视角,通过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认识,我们得到的有关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的一个推论是: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其权力的保护和救济途径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公司治理中处于不同的层次。 我们以股东和债权人这两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为例来简单说明如何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供真正有效的保护。注意到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不同。“对于股权融资,大部分股票的一个特征是具有投票权,也就是说,股东有权集体选择董事会,而董事会有权制定企业的核心决策”;“相反地,对于债务融资,债权人就没有权利选举董事会或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制定。但他们拥有其他权利。如果债权人到期没有得到偿付,他将查封企业资产、扣押抵押品,或者申请让企业破产”。与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同,股东是剩余权利的所有者,需要借助事前的剩余权利安排来对其投资进行激励,因而与不完全合约视角相对应,居于公司治理的第一层次。而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通过债务合约的实施来保障自身的利益,在股东获得剩余前债务将得到优先偿还,并以资产抵押等形式成为债务合约履行的保障,因而与完全合约视角相对应,属于公司治理的第二层次。通过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认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由于股东作为剩余索取者,将承担企业未来经营的风险,因此需要控制权的安排来提供投资的激励,而对于债权人作为合同收益者,其利益将先于股东

什么是公司治理

在中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开和公司制改造的深化,公司治理这个过去几乎闻所未闻的概念,现在似乎已广为人知。但是,究竟什么是公司治理的确切涵义?它在本质上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却很少谈及,因为体验时间毕竟太短。本文的目的,是想把国内外文献中有关什么是公司治理的论点作一综述,同时提出自己的评论性意见,以使感兴趣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公司治理的各种定义 公司治理有着许多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成这样几类: 1.根据公司治理具体形式的定义。 在《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词典》的“公司治理”条目中,接管市场被看作是过去25年里英美公司治理的有效的、简单的和一般的方法。它的本质使经营者忠于职责。因为没有接管市场的压力,经营者就会玩忽职守,侵蚀股东权益。而且,在其他对公司治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起作用的环境下,比如说,在董事会、经理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贷款人约束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接管却仍能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决策失误和成本高昂,近年来它的影响已经下降,人们重新对董事会发生兴趣。把它作为监督经营者,协调股东与经营者关系的精致工具。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被视为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力量,尽管它们本身存在自己的代理问题。这个词条没有直接给出公司治理的定义,但对它的主要形式作了描述。 这类定义还有下得更窄的,比如,不少的人认为,公司治理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和以经理组成的一个结构。或者,认为公司治理就等同于董事会,董事会就是专司公司治理的组织形式。 2.根据公司治理制度功能的定义。 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柯林·梅耶在他的《市场经济和过渡经济的企业治理机制》一文中,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 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钱颖一在他的《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一文(文载《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4)中也说,“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 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 经理人员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他的《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一书中则更具体地指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一些公司人员的看法更简单明了。Jon Aisbitt是Goldman Sachs公司的执行董事,他在伦敦的一次研讨会 上认为,公司治理就包括两个因素:一是长期性关系。它必须解决经理激励和经理与投资者之间的制衡和沟通等问题。另一个是交易性关系,包括与信息提示和权威有关的问题。 3.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基础的定义。 公司治理的主要理论依据主要有这样几个。第一是所谓的管家理论,它植根于公司法之中,是古典管理理论的附庸。它是规范性的,建立在信托责任基础之上:公司(即股东大会)将责任和权力委托给董事,同时要求董事忠诚,并能及时对自己的行为提出合理的解释。这个理论的前提,是相信人人都是公正和诚实的,都是愿意为他人谋利益的。依照这个理论,公司治理被看作信托责任关系。 第二个是委托代理理论。它把企业看作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合同网络,股东是委托人,董事是代理人。代理人的行为是理性(或有限理性)的,自我利益导向的,因此,需要用制衡机制来对抗潜在的权力滥用,用激励机制来使董事和经理为股东出力和谋利。依照这个理论,公司治理被看作委托代理关系。 第三个是产权理论。它认为所有权规定了公司的边界,是控制公司的权利的基础,这些权利包括提名和选举为股东利益管理企业的董事的权利;要求董事就企业资源的配置作出决策并给予解释的权利;任命独立审计

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在长期的公司治理实践中,公司治理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相互联系的公司治理机制体系。根据公司治理机制的功能划分,主要有四种治理机制:一是激励机制,即如何激励董事与经理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减少道德风险的一种机制。二是监督与制衡机制,即如何对经理及董事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的内部权力机构的一种机制。三是外部接管机制,即当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公司股价下跌,而被其他公司(或利益相关方)收购,导致公司控制权易手的一种治理机制。四是代理权竞争机制,是指不同的公司股东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争夺股东的委托表决权以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进而达到替换公司经营者的一种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及机制优劣与否与股东利益息息相关,人们往往关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道德风险而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历史一直紧紧围绕股东利益这根红线,优良的治理机制的确有效保护了股东的权益,但对股东利益的关注使人常常忽视这样一种现象:好的治理机制使企业具有竟争力,促成公司利益最大化最终使股东利益最大化,事实上,公司治理机制的发展并不偏废于任一方面,它既强调分权制约,也注重激励功能,并只是消积的保护股东权益,在所有与经营分离的情况下,挑选最优秀的代理人,在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下,代理人忠于职守,亦被有效的监督;公司因此保持长盛不衰,富于竞争力,公司治理结构闪光之处正在于此。 当董事会有效行使其职能时,机构成本便会降低,股东的财富便会增加。反之,董事会的无效运转将增加机构成本,减少股东的财富。具有高质量的董事会能够创造出最好的业绩。一个公司治理结构的独立性、责任感和总体质量决定一个公司未来业绩好坏的目标。 完整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部分 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合同契约、激励与约束机制、决策程序以及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等等。外部治理机制包括社会文化基础、法律、道德规范、信用制度、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市场、金融体系等等。 公司治理机制是一个整体,内部治理直接对企业发生作用,外部治理则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在一般情况下,外部治理是通过内部治理起作用的。 企业竞争力决定于企业治理机制企业是向社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向社会所提供产品及服务的质量与价格之上。企业的产品及服务有竞争力,企业才会有竞争力。

公司治理学教学大纲(国贸)

《公司治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学分:3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国际贸易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性质和任务) 《公司治理学》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也是一门通过对公司治理的综合性研究,探讨公司治理实践中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运作规范和方法的学科。该课程主要讲授包括代理问题、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激励机制、公司控制全市场、信息披露、集团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模式等专题,本课程以治理和管理相统一的系统论观点,强调战略管理及执行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衔接作用及实现方式;既介绍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也介绍一些前沿性问题;既介绍代表性公司治理模式的特征、形成、运作、优缺点及演化趋势,又专门分析我国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规范及可能形成的模式;既从管理学和法学视角分析公司治理,也从经济学特别是企业理论角度分析公司治理。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运用企业理论来分析我国企业制度建设的能力,学生应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基本概念;学习和掌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内容,特别是公东权益与股东会制度、董事会模式及运行机制、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学习和掌握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学习和掌握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治理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知识内容。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力图将现实问题和现象与相关理论相结合,突出公司治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运用企业理论来分析我国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公司治理学:新兴学科的诞生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企业制度演进的脉络与公司制企业的特征: (2)明确公司治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 (3)把我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研究方法; (4)理解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和国内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2.教学内容 (1)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2)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与内涵; (3)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3.案例讨论题 美国IBM公司的兴衰: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二章公司治理:理论框架与基本问题

公司内部治理

公司内部治理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最核心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关系;控股股东与一般股东之间的关系。 (一)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在所有者和经理人相分离的情况下,经理人的行为可能会偏离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去追求经理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不惜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为了使经理人最大程度地为股东(所有者)的利益努力工作,就需要设计企业的最优内部治理结构。具体可从聘选、激励和监督三方面着手。 科学的聘选机制是最佳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的前提。竞争上岗、公开聘任管理人员是保证经理人能力、努力程度和其行为符合企业目标的重要条件。有专家指出,在董事会内部设立独立选聘委员会,有助于改进管理服务市场的效率。科学聘选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外部经理人服务市场的存在。运作良好的经理人服务市场可防止经理人员对企业进行无效运作,因为这样将使他们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 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是实现最佳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合理的激励机制要解决的是激励经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问题。专家们指出:管理层和董事薪资与公司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有助于刺激他们提高公司

业绩;在董事会内部设立独立薪酬委员会,通过最小化经理人员自我提薪的风险,有助于改进薪酬体系的效率。改善激励机制,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产权改革。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明晰企业的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提高企业的绩效,产权的核心是公司剩余的占有权,因此,产权改革应包括经理人对剩余利润的分享,这可以通过分红、股票激励等形式实现。二是引入市场竞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绩效主要与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程度有关,他们认为,竞争是企业改善绩效的根本保证,激励机制只能在竞争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实现企业最佳治理结构的保证。监督机制着重解决经理人为谁工作的问题。一般地,监督机制越有效,越能使经理人最大程度地努力为股东利益工作,企业绩效就越好。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包括股东、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 1.股东的监督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股东会上通过投票否决各类议案,或者通过投票来替换被认为不称职的董事会成员,进而替换被认为不称职的经理人员;二是在预期公司业绩下滑时,通过股票二级市场或其他渠道转让股票/股权,从而退出企业。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性。公司股东会有权选举和罢免公司的董事和监事,有权查阅公司的账目。但股东会作为监督机构也有其弱点,股东会不是常设机关,其监督权的行使往往交给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或者部分地交给董事会,仅保留对公司经营结果的审查权和决定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股东会的监督职能。

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认知

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认知 ——公司治理的缘起和理论基础 孟育建 内容提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向,本质上是建立以股份制为特征的规范的公司制度,它是以产权明晰以及产权结构多元化为基础,并在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前提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微观企业制度。本文从企业的起源性质出发论述了公司治理的缘起,通过对企业契约理论中的企业层级结构学派和企业合约学派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公司治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契约理论 作者简介:孟育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方向:民商法、新闻传播、城镇化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混合所有制正成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考镜源流,本文从企业的起源和企业的性质出发论述了公司治理的缘起,通过对企业契约理论中的企业层级结构学派和企业合约学派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自中国石化发布公告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广东、天津、湖南、贵州、河北、重庆等地,也纷纷提出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笔者认为,在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上还存在定义不明、概念不清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国有资产本身还存在产权并不明晰,而权力的暗箱操作依然还在成为近乎本能的潜规则的情况下,对公司的起源和性质做一个正本清源的梳理,厘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对我们推进企业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理论缘起 1.企业的起源和性质 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仍被人频频引用的当代企业理论巨著——伯利(Adolf Berle)和明斯(Gardiner Means)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与科斯(Ronald Coase)的《企业的性质》,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公司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伯利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的“序言”中指出,1928年他开始有关的研究工作时,“金融机制迅猛发展,预示着我们的财产制度正面临一次革命》……”i。这两部著作已包含了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和对公司法与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内容。 伯利和明斯认为,在公司系统中,“有一种向心引力使财富不断发生积累和膨胀,并使控制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与此同时,他们记录了股东权力不断消减的过程,认为“现代公司中的股东以一种确定的权力换取了一种不确定的期望”,而此种“不确定的期望”并没有很大的价值。伯利和明斯写到“从经济意义上说,

公司治理内涵

公司治理内涵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一方面需要通过产权安排向投资者提供投资的激励,以解决合约不完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治理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向经营者提供努力工作的激励,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司治理应该同时包括治理结构(产权安排)和治理机制(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与实施)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划分和逻辑关系的合理构建完整体现了提出的治理作为“权威的分配和实施”的原意。 公司治理的内涵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公司治理的完善不仅需要通过治理机制对经营者约束功能的强化来实现,还需要通过对投资者投资激励的强化来完成。在公司治理制度建设中仅仅着力于诸如董事会独立性提高和专业委员会的建立等治理机制的设计和完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推出和完善围绕投资者权力保护和实施等涉及更为根本的治理结构层次的制度安排。因为只有使投资者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投资者不仅愿意把私人财富交给陌生的经理人打理,而且具有强的激励来引人各种治理机制以降低经理人的代理成本,增加自身的投资回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制约,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使这一原本十分重要的问题被掩盖起来。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投资者投资激励的问题将变得十分突出。 其次,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认识有助于选择合理和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途径。事实上,已经指出,“毫无疑问,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反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支持者所鼓吹的目标。一个科学的争论焦

点应该集中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而不是这些目标本身”。在控制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框架下,综合企业理论的代理问题和控制权安排两种视角,通过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认识,我们得到的有关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的一个推论是: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其权力的保护和救济途径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公司治理中处于不同的层次。 我们以股东和债权人这两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为例来简单说明如何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供真正有效的保护。注意到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不同。“对于股权融资,大部分股票的一个特征是具有投票权,也就是说,股东有权集体选择董事会,而董事会有权制定企业的核心决策”;“相反地,对于债务融资,债权人就没有权利选举董事会或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制定。但他们拥有其他权利。如果债权人到期没有得到偿付,他将查封企业资产、扣押抵押品,或者申请让企业破产”。与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同,股东是剩余权利的所有者,需要借助事前的剩余权利安排来对其投资进行激励,因而与不完全合约视角相对应,居于公司治理的第一层次。而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通过债务合约的实施来保障自身的利益,在股东获得剩余前债务将得到优先偿还,并以资产抵押等形式成为债务合约履行的保障,因而与完全合约视角相对应,属于公司治理的第二层次。通过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认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由于股东作为剩余索取者,将承担企业未来经营的风险,因此需要控制权的安排来提供投资的激励,而对于债权人作为合同收益者,其利益将先于股东得到回报和补偿,因而可以通过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容比较 1.公司治理的内容。公司治理可以细分为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本文根据整个公司治理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即本文的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两个部分。具体而言,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1)股东权利保护和股东大会作用的发挥;(2)董事会的形式、规模、结构及独立性;(3)董事的组成与资格;(4)监事会的设立与作用;(5)薪酬制度及激励计划;(6)内部审计制度等。这些内部治理方面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激励、约束和决策机制。从市场体系的角度看,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1)产品市场。市场压力是大部分自由市场经济防止商业公司滥用它们的权利和长期维持经营的基本机制。公司治理都要依赖产品市场。规范和竞争的产品市场是评判公司经营成果和经理人员管理业绩的基本标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能起到激励和鞭策经理人员的作用。(2)经理市场。功能完善的经理市场能根据经理人员的前期表现对其人力资本估价,因而能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3)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又可以划分为股权市场的治理机制和债权市场的治理机制两部分。(4)并购市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而言,活跃的控制权市场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有独特的作用,适度的接管压力也是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购机制的发挥需要支付较大的社会成本和法律成本,而且需要发达的具有高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作为基础。(5)市场中的独立审计评价机制。这主要靠市场中立机构,如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的客观、公正的评判和信息发布。外部治理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让经理人员感受到持续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威胁。它与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 2.内部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组成的,只有当这五大要素都存在且有效时,我们才能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1)控制环境。它是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单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它包括员工的诚实和职业道德、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及监事会的参与、组织机构、权利和责任的规定等。(2)风险评估。单位为取得其目的而确认的分析相关风险,以构成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通常风险来自经营环境的变化、新员工聘用、采用新的信息系统、新技术的应用、企业改组、新会计方法的采用等。(3)控制活动。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控制、实物控制、职务分离等。(4)信息与沟通。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信息系统方法和记录。它可以确认和记录所有有效的经济业务,以便适当归类、提供会计报表,在财务报告中揭示经济业务。(5)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实施质量的过程,即对内部控制设置、运行及改进活动的评价。根据内部控制具体实施的机制,内部控制通常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又称为“管理控制系统”,它是建立在公司治理基础上,通过检查和改进有关管理政策和程序,有效控制企业运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的会计制度,又称为“会计控制系统”。它通过适当的业务权限设置和授权,准确的会计记录,及时的实物盘点,以及公允的报告等程序和方法,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可靠性,保障投资人财产安全。这一层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认为是最具体的控制。因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