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象山渔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象山渔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象山渔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象山渔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象山渔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渔文化] 象山渔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发表于2012-4-24 21:49:58

浙江省象山县地处东南沿海,三面环海,一面靠陆,自6000余年前的塔山文化开始,沿海先民就开始耕海牧渔。

象山文明从一开始即与渔业文化紧密相联,这种文化与浙江甬台地区文化相交融,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象山渔文化。这些文化,包含着先民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对开发自然的态度,包含着对当前生产的要求,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总结这些渔文化,对于继承传统文明、开创现代渔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传统渔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建立新的渔业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

一、象山渔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象山渔文化概况

象山的渔文化应溯源于境内的塔山文化,距今已有6000余年历史,从两期发掘出土的文物看,居住在今县城南庄平原的先民就已学会以海为生,大量的陶制品留下了他们亲手描绘的水波纹以及贝壳印痕。相继发现的姚家山、红庙山和茅洋庙山头、高塘岛朱门村新石器遗址都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文化根系散发着浓郁的咸腥。

象山的渔文化主要由5个特色文化区组成:东门海岛妈

祖信仰文化区;石浦老街渔商、渔贸、生活习俗文化区;延昌老街妈祖——渔师信仰文化区;昌国古村明代卫所海防文化区;渔山海岛妈祖——如意信仰文化区。这些特色渔文化区,勾画出象山渔文化特有的资源色彩。

1.渔文化建筑遗存和古迹遍布

石浦镇境内常年有习俗活动的核心古庙总计有80多座,其中东门片有11座,石浦片有25座,延昌片有10座,昌国片城内有10庙9祠6庵,城外有8庙3庵1塔。最主要的古庙有东门妈祖庙、东门城隍庙、东门庙、东门王将军庙、石浦城隍庙、昌国大庙、渔山娘娘庙等。

2.各种民间节庆和习俗众多

漫长的讨海生涯也使渔区形成了众多的生产、生活习俗。其中生产习俗方面主要有造船、开洋、谢洋、拜船龙、祭小海习俗等等。生活习俗主要有元宵节不过十五过十四、打生、海难招魂等。渔家特色海产制作技艺如鱼丸、鱼滋面、鱼胶、鱼鲞制作技艺。

3.民间文艺资源丰富

主要有以渔家号子、渔家船鼓和《细什番》演奏为主的民间音乐;以鱼灯、龙灯、马灯、车灯、抬阁为特色的民间舞蹈以及大量的渔歌、渔谚和民间传说故事。

象山渔文化现状

象山县各地渔村、渔岛渔港、渔户渔船大都保留丰富多

彩的鲜活渔文化遗产,如船俗文化、婚俗文化、节俗文化、食俗文化,以及渔具渔法、渔服渔饰、渔谚渔歌、渔事渔会等等。这些具有朴实生动的本色、充满野性与活力的民俗,正是象山社会文化进步的源头活水。深入到民众之中,进行艰辛的挖掘、搜集、整理,才能将历史的、现实的、当地的、外来的、静态的、鲜活的渔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

1.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开发

象山渔文化有着独特、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保护开发基础。近年来,象山县对以石浦为中心的全县渔文化资源进行了普查立项,共收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5项。继石浦渔港古镇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后,象山申报的徐福东渡传说、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和象山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石浦渔港古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2.渔文化研究工作本土化

象山深入开展渔文化研究工作,探求渔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新模式。以象山渔文化研究会为主体,汇集了政府和民间的力量,整理出版了《象山妈祖文化述略》《中国渔业第一村———象山石浦东门岛》《象山渔乡民间故事》以及《中国渔文化论文集》等书籍。将渔文化研究引入学校教育领域,突出了渔文化课题的本土化建设。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渔文化》杂志,至今已经出版15期,并开通

了渔文化网站。几年来,象山县投资兴建了一批具有浓郁渔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发掘整理了一批具有独特魅力的渔文化文艺产品和以海鲜为主的象山渔食文化。

3.渔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98年以来,象山连续11年举办中国开渔节。开渔节挖掘传统的渔文化内涵,并积极加以创新,节庆活动越办越红火,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庆之一。石浦镇连续几年举办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成为当地民众的文化大餐。同时,大力加强渔文化研究,推进渔文化产业发展,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动员全县文化界人士开展渔文化资源调查、保护、研究工作。

渔文化研究及各种渔俗节庆活动的举办,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象山县的海鲜餐饮业做足“渔”字文章,已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享有盛誉,象山海鲜、石浦海鲜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仅在沪、杭、甬三地已有象山籍海鲜酒店60余家,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涌现了一批如丰收日大酒店、石浦大酒店等颇具实力的企业。不少外地游客慕名来象山,不仅为尝到美味的海鲜,更为了感受浓郁的渔文化。同样,象山县依托于渔文化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迅猛。1997年以来,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连年以50%的速度递增。今年1月至8月,全县游客总数已达到1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9亿元,中国开渔节、中国渔村已成为象山海洋

旅游业的品牌。

二、象山渔文化的人文精神

象山渔文化来自于渔业生产,又极大地作用于渔业生产。受浙甬台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内涵丰富,表现生动,是象山文化的精粹,也是象山精神的灵魂。

包容开放的民风民俗

象山县绝大多数乡镇靠海边,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地造天赐,为海上贸易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象山从北至南200公里航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尤其是石浦,渔汛期盛时渔船6000余艘,港内渔船商舶交错,桅樯林立,

千舟竞雄,人来人往,促进了市场的开放,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

渔业生产是一种海洋性劳动,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重新分工,打破了宗族、世序的界限,根据能力、经验、技艺来体现每个人的价值。父子不同船的渔家习俗,结束了一家一户作为生产单位的模式,转向开放的社会化生产,其成员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

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上世纪70、80年代,海洋生态

环境恶化,渔业产值下降,东门渔民大胆地搞起了渔业股份制。产权明确,利益直接,分配合理,并实行一船多业、一

网多用、挂靠、买卖方式与外省渔业开展合作,走出国门,去贝劳共和国、印尼等海域捕捞,组建跨国营销冰鲜船队,参与国际渔业竞争。同时,实行以股带劳、劳股结合的分配原则。机制的创新,作业方式的创新,收益分配的创新,使下滑的渔业生产重整旗鼓,再度辉煌。

天人和谐的自然观念

以行网为例,船到网场,在老大的指挥下,二橹放下橹,由大橹一方驱动舢板,靠近网囊时,篙手迅速伸出网篙勾起网绠,大橹撑开虾包,小艄伸开网囊底部的活扣儿,将捕获物倒进虾包,然后扎紧网囊,重新丢进海里。这一切,都在老大指挥下瞬间完成,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老大的统一指挥,没有全体船员的团队精神,要步调一致、动作和谐、配合默契地完成如此复杂的作业是很难想象的。

勇立潮头的争先精神

象山,第一个喊出“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世纪强音;第一个面向世界渔民发出“海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议;第一个专门保护海洋的民间组织在这里成立;第一个环太平洋海洋环保志愿者行动在这里启动;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志愿者活动纪念墙在这里揭幕;第一家渔文化研究会在这里诞生;第一次渔文化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三、研究象山渔文化的时代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渔文化作为象山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力,对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研究渔文化是再造象山精神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竞争的主要舞台,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市党代会也提出“港桥海联动”发展战略。为贯彻落实省市精神,象山县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了发展海洋经济问题,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县。

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必然依托象山县已有的海洋资源优势和海洋产业基础。但渔文化及其精神作为流淌在象山人血液中的特殊基因,其作用和影响力也渗透到象山海洋经济的各个层面,渔文化的研究开发是海洋强县建设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当前旅游富民政策越来越深入人心,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以渔文化为重要内涵的滨海旅游业已作为象山县今后的重点发展产业。此外,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在象山县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巨大。象山县委、县政府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县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象山县新的支柱产业。为此,渔文化的研究开发必然要做到与时俱进,为象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动力。

研究渔文化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基和灵魂,经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的灵魂在于它特有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是苍白的。也就是说,一个理想的城市首先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后使内在的文化显示出特有的性格。因此,在象山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并从中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毫无疑问,经过几千年海风海浪的浸淫洗礼,半岛文化已经深深打上了渔文化的烙印。对底蕴深厚的渔文化的研究开发,不仅是为了促进象山县经济、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更高层次上的目的是为这个新兴的滨海城市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赋予这个城市鲜明的文化个性,从而提升和凸现城市的整体形象。

研究渔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象山县的渔文化及其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半岛人民,铸就了一个个辉煌。通过不断地转化诠释,渔文化精神逐步成为了象山的时代精神——海纳百川,勇立潮头。渔文化精神中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在现代的半岛儿女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因此,必须加强渔文化及其精神的研究和弘扬,不断丰富象山人民的精神生活,激励半岛儿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品格。

研究渔文化是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

由于浙东及石浦的特殊地理条件,本地与台湾的人文交往根深源长。目前,共有象山(石浦)籍在台人员9100余人,台湾台东富岗新村村民的上代几乎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石浦渔山岛的去台人员。

亚州飞人柯受良祖籍在石浦渔山岛,其父柯位林也是当年渔山去台人员。近年来,柯氏家族数次率台胞组团,敬奉当年带去台湾的渔山如意娘娘菩萨,重返故里渔山娘娘庙、石浦东门妈祖庙省亲,被传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佳话。这一文化交流现象在今年年初也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

石浦渔港历来为台湾渔轮避风补给基地,自1970年起,计有12680余艘(次)台轮来过石浦渔港停泊。石浦镇各界代表曾于2007年赴台湾富岗村回访。由此可见,加强石浦渔俗的全方位保护,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增进民意亲善,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四、研究象山渔文化的途径

加强渔文化研究开发,不仅要有理论成果,更重要的是使理论成果为实践功能服务,将学术性和功利性有机结合,最终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加强渔文化资源普查和保护

随着渔区、渔村以及渔民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渔文化势必受到较大冲击,甚至危及它的生存,保护渔文

化资源刻不容缓。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全县渔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摸清县渔文化的家底。在渔文化物质遗存系统方面,包括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建筑、海洋生物、自然景观等等;在渔文化精神遗存方面,包括文学、艺术、风俗、宗教、节庆等等。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要分门别类列入国家直至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点或保护区,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加以保护。如石浦渔港古镇,正在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渔文化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动员更多力量和人员投入这项工作。

近几年,象山县政府已经启动海洋文化保护与开发工程,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立民间志愿者队伍,使保护渔文化资源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建立渔文化研究工作组织机构

自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渔文化研究的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总体起步较晚,相对于象山县丰富的渔文化资源来说,目前还只是冰山一角,今后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大量文章可做。对于一些面广量大的课题,可采用专职和业余研究人员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邀请外地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参与研究,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开展正规化的渔文化研究。今后尤其要在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下功夫,将渔文化研究工作与推进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渔文化产业化进程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文化发展放在更突出位置,紧紧依托渔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快推进渔文化特色产业发展。

1.滨海旅游业

象山的旅游业吸引人眼球的是滨海美景,而真正能动人心扉的是浓郁的渔文化。目前,全县旅游市场明显存在冬冷夏热的季节性差异,其根源在于旅游市场的卖点更多局限在自然景色,而提供的人文景观还不够丰富。石浦是海洋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渔文化底蕴深厚,渔港古镇特色明显。更以打造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作为重点,加快石浦老街开发建设,动建中国渔村二期,继续办好中国开渔节,努力培育发展渔山海钓等休闲渔业,竭力打造长三角的休闲渔都。

2.海鲜餐饮业

象山县的海鲜餐饮业在几年间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

势头。应该说,除了象山海鲜菜肴本身的美味之外,象山渔乡的名声是吸引消费者信赖的重要原因。今后,海鲜餐饮业应作为大的产业来扶持发展。除稳固沪、杭、甬传统市场外,还要逐步拓展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餐饮市场。继续举办象山海鲜美食周活动,集中展示象山海鲜餐饮企业形象,打响和维护象山海鲜餐饮品牌。在继承传统、保持特色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力求突破,提升海鲜餐饮业整体水平。

3.渔文化民间艺术产业

象山县具有渔文化特色的竹根雕创作水平居全国一流,相关的仿古家具和根艺产业年销售产值超亿元。同时农民画、剪纸、贝类加工等也有一定规模和档次,是需要积极培育的产业门类,要大力加以扶持。要整合资源,积极筹建渔文化博物馆,作为渔文化集中展示的场所,也作为渔文化旅游商品的经营场所。渔文化博物馆的收藏品和展品包括所有承载着渔文化的物件,如富有象山地方特色的根艺、古家具、石窗、剪纸、农民画等均可纳入收藏范围,并可根据类别建成艺术馆群。

创新文化发展机制

要强化政策推动,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确保

落实到位。切实转变政府包办文化的观念,扩大文化工作视野,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各类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如渔文化博物馆,就可以充分调动民间收藏者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强化产业意识,既讲文化投入,也讲文化产出,探索一条渔文化及其产业自我发展的路子。

立足地域特色,打造渔文化品牌

立足地域特色,打造渔文化品牌 摘要:象山县深入开展渔文化研究,有效加强渔文化保护,大力繁荣渔文化创作,努力推动渔文化产业发展,倾情打造渔文化特色,成为建设海洋文化大县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地域特色;渔文化品牌渔文化是发展在渔业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群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渔文化,做大做强渔文化品牌,促使渔文化在象山文化繁荣、旅游发展、城市营销,乃至新时期象山精神家园重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使渔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象山群众文化战线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立足地域特色,打造 渔文化品牌,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深入开展渔文化研究 自象山渔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渔文化研究的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渔文化研究总体起步较晚,相对于我县丰富的渔文化资源来说,目前还是“冰山”一角,在内涵、深度、广度等方面还有大量文章可做。进一步强化渔文化研究机构建设,在现有的象山渔文化研究会基础上,建立渔文化研究顾问团,并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建立“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充实渔文化研究力量。全力办好渔文化杂志和中国渔文化网站,建立渔文化资源库,加强渔文化宣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事先确定研究框架和研究方向,实行课题招标制度,采用专职和业余研究人员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邀请外地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参与研究。在研究的内容上,深入挖掘. 保护. 提炼象山以滨海史前文化、渔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等海洋历史文化,丰富象山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注重深化渔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将其成果用于指导推动渔文化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继续办好中国海洋论坛,立足全世界范围开展海洋研讨,突出国际性。 2有效加强渔文化保护 随着渔区、渔村以及渔民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渔文化势必受到较大冲击,甚至危及它的生存,保护渔文化资源就显得刻不容缓。在全面开展渔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各种渔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列入国家直至地方文保点或保护区,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加以保护。一是加强历史遗存保护。做好石浦鱼港古城、鱼师庙等历史遗存的保护工作。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开展东门渔村、渔山岛等保护工作。筹建中国渔文化博物馆,展示渔文化成果。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建立国家级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目标,制定保护规划纲要,全面科学地保护好以石油为中心的海洋渔俗文化区,努力建成国家级的浙东海洋渔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三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在“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的基础上,成立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组织,建立海洋环境保护论坛,发布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宣言,进一步深化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渔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来。尝试建立民间志愿者队伍,使保护渔文化资源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3 大力繁荣渔文化创作 丰富渔文化创作,繁荣渔文化活动是传承. 创新和弘扬渔文化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满足渔区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一是丰富渔文化创作。通过规划与

浅谈洪泽湖渔文化调研报告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洪泽湖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地处苏北平原中部偏西,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古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称洪泽湖。1128年黄河侵泗在夺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下游河道受黄河泥沙沉积淤高,宣泄不畅,逐渐失去了入海水道,中、上游来水就在盱眙以东的一些小型湖泊中潴水,使湖面相互连通,并逐渐扩大为洪泽湖。湖面呈不规则形态,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58千米,控制水位在12.5米时,湖溶面积为2069平方公里,湖水全凭东岸洪泽湖大堤作屏障,湖底高程高出东侧平原4~8米,成为高出地面的悬湖。平均水深仅1.35米,最大水深4.75米,是一个典型的浅水型湖泊。地理位置在北纬33°06'~33°40',东经118°10'~118°52'之间。 一、洪泽湖生态资源情况与概述 由于洪泽湖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渔文化和生活习俗与中国其他淡水湖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一是这里是我国地理气候南北分界线处,四季分明,年无霜期长。鱼类资源丰富,湖水通淮河、长江、黄海,有极为良好的鱼类天然回游通道和丰富的饵料,主要有鲤、鲫、鳊、鳜、鲌、草、青、鲢、银鱼、乌鳢、青虾和大闸蟹、小龙虾等多种水生产品,是我国主要淡水渔业基地之一。二是这里的湖面开阔,湖底浅平,船都呈现方头,底部平宽,船头都是开花浪,这特征是五大淡水湖中唯一的。三是这里的渔民基本上是清代中期以后洪泽湖水面扩大,水位相对稳定,水浅滩多,以致引来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大批渔民涌入洪泽湖捕鱼为生。口音北方话的偏向“侉”音方言,服饰为上衣对襟下身免裆裤,颜色均为黑、蓝、白三色为主色调。四是由于洪泽湖的水灾频发,与水患抗争在很长的时期内是这里人民群众的主题,因此出现许多与水怪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且都是勇敢善良战胜水怪或邪恶,现实中得不到的结果在虚构中获得精神的满足。 1.渔民人口情况

关于延川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c14281501.html, 关于延川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刘东良郝风林慕乐亭 来源:《各界·下半月》2020年第01期 摘要:陕北古有“文出两川”之说,延川就是这两川之一,是有名的文化大县。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延川文化事业发展一度又曾陷入低谷。回顾延川文化事业发展的历程,有高峰也有低谷,一路走来,充满艰辛。作为文化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对延川文化的发展有着殷切的期望,为了延川文化这张名片能叫得更响更亮,也为延川文化的辉煌能得到延续发展,本文提出几点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延川文化;文化建设;发展 延川历史悠久,文脉充盈,自西魏设置文安郡以来,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陕北古有“文出两川”之说,延川就是这两川之一,是有名的文化大县,唐代有陕北唯一的文状元李郃,清代有人称“陕北李清照”的女诗人李娓娓,民国时期有著名小说家高深,延安革命时期有被誉为“群众艺术先驱”的戏剧家杨醉乡,当代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被评为“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的路遥,文艺小报《山花》的创始人、著名诗人曹谷溪,及以史铁生、陶正、厚夫、远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山花》作家,被中国文联誉为“作家县”。20世纪70年代初,由曹谷溪、路遥等人创办的文艺小报《山花》在全国一枝独秀,红遍了大江南北,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在全国发行达28.8万册。延川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尤其是被称为延川民间艺术“五朵金花”的剪纸、秧歌、陕北道情、布堆花、陕北说书,更是享誉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刘栓回头》等三出道情小戏进京为中央首长演出,开创了县级剧团进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的先河,名噪一时。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个时期以来,延川文化事业发展陷入低谷,造成许多专业类别的领军人物流失,演出市场疲软,甚至出现了县剧团面临解散,县《山花》杂志停办等状况。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再一次将文化发展战略确立于党的纲领性文件中。 十年前,原延川县文体广电局紧紧围绕全县“文化旅游兴业”战略,立足延川实际,长远规划,适时提出了叫响一句话、唱红一首歌、编排一台戏、拍摄一部剧(片)、打造一支队伍的“五个一”工程发展目标,并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给全县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掀起了空前的创作热情。广大文化工作者在“延川文化因我而精彩”的号召下,从县领导到普通干部,人人搞创作,全民搞文化,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开创了延川文化的二次辉煌。 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提出后,县文广局联合《山花》杂志社向社会发出征集公告,共收到来自20多个省市的2126句宣传语。许多文化旅游战线的领导干部积极参与,通过组织专家层层评选和反复修改提炼,最终有5句话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征集的文安驿镇宣传语“千年

13第十三章 组织文化建设

第十三章组织文化建设 复习题 1、何谓企业文化?其内容和结构怎样? 答:企业文化即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组织文化一般可分为观念层、制度层、器物层三个层次。其中观念层(内隐层次)包括组织最高目标、组织哲学、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道德、组织宗旨,制度层(中间层次)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组织风俗,器物层(外显层次)。 2、组织文化有什么作用? 答:组织文化的作用主要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 3、有哪些因素影响企业文化? 答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有民族文化因素、制度文化因素、外来文化因素、组织传统因素、个人文化因素。 4、组织文化与员工需要层次有什么关系? 答:对于解决了温饱问题、需求层次提高的员工,满足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物质激励杠杆已越来越乏力,根据按需激励的原则,设法满足职工的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次的精神要求,才能有效地激励职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金钱杠杆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5、为什么说“理想教育是人力资源动力开发的基础工作”? 答:无论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干部职工中,志向远大者多,惟有如此,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因此,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对成员进行理想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理想教育的目标是做到:人人有理想,队伍有士气,国家有民气。 6、群体价值观在形成组织凝聚力方面有何作用? 答:群体价值观是职工群体在价值判断上的共识,它有效地制约着个体的价值取向,而且对与群体价值观相背离的个体产生群体压力,重新向群体价值观靠拢,并进而调整其个人目标,自觉地趋向组织目标。组织凝聚力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职工之间的吸引力。职工之间吸引力的形成,一是依赖于利益相关的推动,二是依赖于思想一致化的催化。 7、组织道德如何影响组织公共关系? 答:组织道德在三个方面影响组织公共关系:(1)调节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的内部的人际关系;(2)调节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影响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组织对员工的吸引力;(3)调节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包括组织与不同层次的公众的关系、与传播媒介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塑造组织的公共形象,影响组织的公共关系。 8、组织风气对员工行为有什么影响? 答:组织风气一旦形成,就对群体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有四种作用:(1)潜移默化作用。组织风气形成组织内部的心理定势,构成组织心理环境的主要部分。(2)规范作用。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无形的软规范,组织风气对群体行为发挥着引人注目的制约作用。(3)筛选作用。一个组织所形成的风气,以及在它影响下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一切外来信息、社会影响有筛选的作用。(4)凝聚作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考_刘小流

摘要:由于对社区文化建设意义认识不足,社区文化在很长时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目前全国城市掀起一股社区建设高潮,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一部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章提出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三方面思考:首先,要切实地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建设;其次,要明确以居民文化权利实现为宗旨和以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为实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第三,要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和主体,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实践。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文化;社区建设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3-0060-04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考 刘小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 虽然早在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就提出要搞好社区文化,但文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社区建设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02年十六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后,社区文化的意义得到重新认识,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国办发〔2002〕7号),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9部门也同时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此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相继提出,城市社区建设成了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各城市社区逐渐掀起文化建设高潮。那么如何去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呢,在笔者看来,以下几方面是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切实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战略作用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建设 过去我们提倡社区文化建设之所以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从社区制度创新角度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现在各地城市社区在大兴文化建设,但如果没有透彻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也很可能影响社区建设,影响社区的制度创新。在笔者看来,文化建设对当前社区发展的以下三大作用和意义不能忽略。 (一)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治理和善治,实现社区制度 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社会主义,它的一个 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正义、不断追求社会和谐、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社会主义。[1]社区的治理和善治就是我国在社会新形势下在社会基层进行的 一种探索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和谐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政治与社会管理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传统的由国家承担全部社会管理职能的城市社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社区面临新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的目标是通过社区建设实现社区的治理和善治,逐步达到自治,这是我国目前政学两界的基本共识。治理(governance)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用来形容公共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个新概念,其核心含义是政府的职能从“划船”向“掌舵”转变,更多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要从政府转移到其他社会部门,它强调的不是单纯的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威“统治”,而是政府和社会民间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从治理的概念引申出“善治”的理论,认为良好的治理就是处于一种协商、合作基础上的“善治”。社区的治理和善治是我国从基层开始的一种社会管理的改革探索,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整合提升。治理和善治下的城市社区,不再是政府的延伸,不再承担综合行政管理职能,而是来自草根社会的区域性“共同体”,是一种民间社会。由此制度创新的要义是“社区共同体”的建设,这是一种社会治理结构的建设,它的要点是把社区所在地的各社团组织和居民很好地“组织”起来,使他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各自的功能,改进社区的环境,解决社区的共同需求问题,最终取得社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 在现代多元开放的社会,社区共同体的利益和价值日益多元化,加上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大等原因,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疏远,这不仅使居民对社区缺乏归属感,社区意识观念也淡薄。而社区制度创新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即创新过程本身需要社区基层共同体的参与和出谋划策,且创新过程中可能由于种种

幼儿论文: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象山人民以海为生、以渔为业,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渔文化。渔文化是个异常丰富、博大的文化,是人们从事渔业生产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同时渔文化又是我们家乡象山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目前在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幼儿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了可展开的教育资源——渔文化,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让他们体验、接触地方渔文化,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开展渔文化教育呢? 一、积极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 (一)创设渔文化的教育环境 1 、充分创设幼儿园渔文化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开展渔文化教育对我们象山的幼儿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每年的中国开渔节、象山美食节等大型活动,满载而归的渔船、集市里新鲜的各种海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海鲜在我们的生活里可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但我们生活在象山的小朋友,对这些海洋文化资源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因为父母辈对家乡的特色海鲜、渔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只有从祖辈那里才可比较完整的了解。因此,为了了解、传承宝贵独特的渔文化资源,我们班联合爷爷奶奶开展“健康小厨师”系列活动,着重进行了“聆听动人传说”、“自制海鲜小吃”、“品尝美味佳肴”活动的尝试。 首先,我们在主题墙面上布置“大海真奇妙”、“开渔罗!”、“身边的海鲜”、“我爱大海”系列。这里有的以图片形式出示,如:“大海真奇妙”我们在电脑里找到了很多关于大海的图片:有珊瑚群礁、各种漂亮的热带鱼、海底里各种稀奇古怪的生物等等,小朋友对大海最初的探索欲望就是通过观看图片后所产生的。“开渔罗”则是在象山开渔节期间要求家长尽可能的带小朋友参加开渔节活动,通过现场观看:祭海仪式、感恩大海、开渔节晚会、渔文化书画展、渔区摄影作品展、开渔仪式等活动,大家一起收集门票、照片、图片还有文字说说自己观后感等来布置主题墙面。当我们大班小朋友参加了县里“未来的大海”大地画

宁波象山部分地名的来历

蓬莱山 今天,我们仍对远古先民们神奇的创造能力赞叹不已,想象着他们顽强地生活着,浪漫而富有激情。但这一切都无法得到文字的印证,显得神秘莫测。翻开历代象山县志,都有一段遥远的记录,同样扑朔迷离。让我们先看一下《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刚刚一统天下当上皇帝得秦始皇正梦想着长生不老,于是派徐市领着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 徐福(徐市)率众男女去哪里了?民间流传众说纷纭。象山人会告诉你:那天徐福航行海上看到远处有一古木参天、溪水潺潺的毓秀之地,便说这就是蓬莱也。徐福率众人兴冲冲登上距塔山西面三里之地的蓬莱山,在山坡商筑庐凿井,意欲安营扎寨,想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尝一尝海天一方的滋味。 这当然是徐福的如意算盘,第二年(前218),秦始皇便南巡来到鄞县。徐福闻风丧胆,即使率领一帮不明长生之老为何物的随行人员登上船只,避往它处,据说这一漂便漂到日本。对这则遥远的传说,历代文人多有感叹、吟哦。宋象山县令林旦也为之感叹了一番:“采药瀛洲去,扁舟竟不还。黄金成海外,故井独人间。” 松兰山 松兰山海滨度假区的名称,很多游客说他好听优美,松树象征着坚毅挺拔,兰花代表着清闲幽雅,那么,这么好听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这样几个传说:一传:这里原无海湾,风浪大,赶海渔船常出事故,海龙王为此发了善心,送来了小山,有了海湾,因名送来山,后谐音松兰山。 二传:这座小山原是上余村一户姓大户所有,一次余姓当家人在海上出事故,被梅岙村梅松树救起,为感救命大恩,把自己的女儿余兰花嫁给梅松树,这座海边小山作为嫁妆。故名送囡山,后谐今名。 三传:这里原是个硕大海湾,山湾里森林郁葱,鸟语花香,林中住着一户人家,父女二人。一日东海龙王巡游至此,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想在此地建造游乐宫,并设法驱走父女俩,几次行动均被父女识破,龙王大怒,强行冲毁田园房舍,女儿敏捷爬上高坡,父亲迟缓被海浪卷走,女儿见状,跑到礁岩上大声哭诉,三日三夜昏死过去,被神仙安期生救起,告其去瑶池王母处救助。她历尽千辛万苦求得了救父之道,在海滨岸岩上种植松树和兰花,每天培土浇水,经九九八十一天的护养,松树长成大树,兰花含苞欲放,又经七七四十九天,松树长成参天大树,兰花朵朵盛开,这时只见一位身着白衣白裙的小女,手捧兰花站在松树下,面朝大海念动密诀,顷刻,一声天崩地裂的轰响,山湾中射出了无数的岬角(山嘴)压向龙宫,海龙王无奈只好送还父亲。从此人们就将她称为松兰姑娘,把此山叫作松兰山。 以上只不过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这里的山多松树和兰花,因而得名。 宋皇城沙滩 著名的石浦渔港,地处美丽富饶的象山半岛南端,是镶嵌在祖国东海岸上的一颗宝石;宋皇城沙滩(俗称石浦沙头)就在石浦渔港东北二公里许的一处海隈,是嵌在宝石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关组织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组织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组织文化建设对组织未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组织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组织文化建设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指出了思路。 关键词:组织,文化,建设 一、组织文化建设现状 (一)组织文化建设中缺乏自身特点,个性不够鲜明 组织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组织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组织个性化的表现,应根据组织的特点、概况,提炼出本组织所特有的组织文化,我们看到有为数不少的组织提不出自己的组织精神,用诸如“团结、进取”等词语概括组织精神,让人看不清组织文化的个性。如果不注重组织的个性特色,组织文化建设都是一个标准、一种模式,那么必然导致组织文化雷同、缺乏应有的鲜明个性和风格,达不到组织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二)组织文化建设着重外在,忽视在的完善 有些组织从办公楼到工厂车间,到处都悬挂着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就认为这就是组织文化,还有不少组织管理者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制订出来,汇编成册,下发班组,这就是组织文化,这两种认识都走进了误区。只重视外在的东西,并没有深入的去理解组织文化的含义,这样的组织文化,并没有同公司一起成长,不够完善。一些组织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统一服装,但对组织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组织文化流于形式。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在的价值与理念,这样的组织文化对组织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三)组织文化建设脱离实际情况 一些组织对组织文化的涵、功能和意义的理解片面化,却不切实际地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管理哲学和组织精神,由于领导的观念和员工的想法相距甚远,所以得不到员工的认同,组织文化已被束之高阁,无法使组织文化的深厚涵渗透在

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在建设文化大市的过程中,农村文化现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需求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 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村文化在结构、水平的多样性、层次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调查显示:农民对电视的依赖程度达到了88%,高于城市居民。与阅读有关的文化活动则远低于城市居民,家里没订阅专刊杂志的占80%;一天中不看报、不读书的占60%,不上网的占70%。农民参与麻将、扑克等棋牌活动的比例高于城市居民,许多农民大部分时间是在牌桌上度过的。二是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调查显示:受访农民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98元,超过一半的农民年文化消费在200元以下。当然在农村也不乏一部分高消费群体,在受访者中年文

化消费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有7.3%,说明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在文化消费方面也先“富了起来”。 目前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因较多。一是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村级文化建设中,普遍比较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验收合格后,财政有一定的以奖代拨资金,但开展日常文化活动的经费大多不足。我乡义兴村、宜古村、孙家坳村、川口村等几个村花数万元建了图书室,但新书的添置和管理人员的劳务支出没有经费保证,影响了图书室功能的发挥。在店子村、十里村、韩塬村经济欠缺的村子,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根本没有资金用于文化活动支出。二是村级文化设施落后。村级文化设施是农民就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的基础。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村级文化建设,覆盖面越来越广,但老百姓对文化阵地不足的呼声和意见仍然十分强烈。原因是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不少文化设施闲置浪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存在文化设施“建而不用”等情况。三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尽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和文化下乡演出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面向农民的公共文化供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岁末年终大规模的文化下乡活动,落实到每个村的演出场次极其有限。村文化活动室活动内容仅局限于村民看看电视,进行棋牌娱乐,健身锻炼。四是农村文化市场不健全。由于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且比较单一、质量不高,

谈我县的渔文化建设

谈我县的渔文化建设 文化既是文明的凝结,也是文明的传承。象山石浦是全国四大群众性渔港,是上海等大中城市渔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昂扬“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主旋律的“中国开渔节”和石浦民间富有渔区色彩的“三月三”传统节日,是国内最富特色的海滩民俗节,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发展中心有关专家认为“该节日是中国国内汉族地区唯一的节日,有望予以专项保护”。因此,挖掘我县的渔文化内涵,搞好我县的渔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县甚至我国的渔民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渔文化的内涵 渔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渔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广义上的渔文化,是指社会上影响与涉及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的所有文化因素的统称。 渔文化具体地包括实体性渔文化与非实体性渔文化两大部分。 1、实体性渔文化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由渔区建筑的布局、造型、颜色,各种渔业设备、设施、生产工具,渔区种植的花草树木,设立的文化牌、雕塑,渔产品的观赏、包装等组成的渔区实体性的物质文化;二是由渔区图书馆、资料室、学校收藏的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种图书、报刊、资料等构成的实体性的精神文化。 2、非实体性渔文化可分为三类:一是由渔民之间、渔民与非渔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渔风、渔俗等构成的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二是由渔区的各项规章制度、机构体制、渔民的行为守则、捕鱼休鱼制度等构成的非实体性的制度文化;三是由渔民参加的各类节庆、喜庆、环保志愿行动等所构成的一种实践性的精神文化。 二、渔文化建设的措施 根据以上渔文化的内涵,抓好我县的渔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搞好渔区实体性的物质文化建设。第一要搞好“一居三馆”建设。“一居”是指民居,搞好民居建设,就是要建设好保存好典型的渔区民居风貌。我县可以把檀头山岛的大王宫村,半边山的半边山村等作为重点保存对象,同时,建设好“浙江省渔业第一村”的东门村。恢复和建设石浦镇的渔埠、渔街、渔店、渔铺、渔号。从长远规划而言,应把石浦东至台胞码头、西至原海军码头的背山面海的渔港路规划好,将来按石浦老街等原形和海洋文化之精髓把它建设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渔文化街”。“三馆”即海洋生物馆、海洋科技馆、海洋陈列馆,要按寓科教于娱乐、寓旅游于观赏、动静结合的原则搞好这三馆建设。第二,要搞好各种渔载体文化建设。在渔镇、渔村和渔文化主题公园中设立各种渔雕塑,设置渔名街、渔名店、渔名船,创新渔灯渔具、渔服渔饰。同时搞好渔产品的文化包装。 2、搞好渔区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建设。第一,要搞好有关渔文化的图书、报刊、资料等的收藏建设,收藏要定机构、定人、定时,并配合必要的场所的种种物质辅助设施。第二,要积极创新实体性的渔文化精神产品,邀请国内外专家编印新渔村、新风貌书刊。邀请知名的艺术家、歌唱家编造渔广告、渔歌、渔明信片等,并着手编辑出版有关渔文化研究等理论刊物。 3、搞好渔区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建设。第一,要抓好渔村的人际关系建设。在渔民之

山西一建集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山西一建集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介绍了山西一建集团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对策。指出要在发展中积淀鲜明的文化特质,形成文化灵魂,树立企业形象,探索文化建设的载体与途径。推动企业迈向“义利合一”、“人企合一”、“知行合一”的文化新境界。 标签:企业文化;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实践;思考 一、历史沿革的涅槃—在发展中积淀鲜明的文化特质 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隶属山西建工(集团)总公司,经过60年的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园林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一级等10多项资质的综合性建筑施工企业。承建了以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为首的、集中国建筑业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几多殊荣为一体的“鹳雀楼”复建工程,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铸树起永载史册、如史诗般的数以万计的艺术丰碑,获得了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国有企业“四好”班子先进集体等百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在发展中积淀了鲜明的文化特质。 二、形成文化灵魂—照亮企业前行的一盏明灯 山西一建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展现了企业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采。成立伊始至以后数十年间,几代山西一建人用激情和热血,用军人的坚毅和勇敢,孕育形成了:以忠诚党的建筑事业为革命理想,以祖国建设任务为神圣使命,以服从需要命令为工作作风的企业文化核心内涵。上世纪90年代,国有建筑企业最早推向市场,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山西一建人解放思想,审时度势,顺应市场发展和客户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晋在攀登,一在信誉,建在管理,精在质量,神在人和”的“晋一建精神”,制定了“树形象、创名牌、练内功、占市场”的企业发展战略,“苦学邯钢练内功,脱胎换骨闯市场”成为这个时期山西一建人行动上的响亮口号和创业宗旨,使企业取得了瞩目的业绩。 三、拓展实践的渠道—打开企业形象的窗口 一是创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公司党委围绕中心,提炼内涵,营造丰厚的文化氛围。2010年以来开展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绩效”“两个转化”、“把工作当作事业干,把工作当作学问做”“两个当作”、“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文化素质”“两个提高”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公司形成了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促学习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是引深卓越绩效管理模式。2010年根据《山西一建关于引深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公司组织人员巡回培训和分片集中培训,重点对“实施卓越

组织文化的几点思考

组织文化的几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组织文化的定位。何谓组织文化,通俗地说,即指已形成的群体的信念和行为习惯。组织文化不是标语口号,也不是一套组织文化建设的策划书,而是在组织战略实施和工作任务完成的反反复复的实践中精心培育的结果。组织文化不是说出来的,是练出来的。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价值观和理念的宣传、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更应该关注通过实践、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特别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等活动,不断地向员工灌输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书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对承载了组织文化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通过落实计划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认同组织文化,并逐步地融入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变“要我执行”为“我要执行”。就如风行草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好像当年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一样,不论对与不对,有人跟着走,走错了不要紧,重来嘛!四渡赤水。组织文化能感化人,组织文化的根基在野在群众,组织文化的要害在朝在领导。最好的组织文化是做人的文化,最高级的组织文化是死而不亡的文化。讲到组织,我还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团队?大家看团队这两个字,一个口字里面有个才字,一群人带了耳朵,就是一个有口才的人对着一群有耳朵的人说话。我们的党不都是在一次次的党代会上成长起来的。很多企业,很多团队总是把做大做强作为组织文化,这也没错,但还不够究竟,做大做强容易,做久才是我们团队基业长青最高境界

啊!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里面蕴含着多少做人的文化?其实这句话也并不新鲜,是《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很多人自强不息都很容易做到,厚德载物却不容易啊!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地位达到一定的高度,官做到一定的级别就会出事,他们的德行没有修到那个位置啊!有一个叫稻盛和夫的日本人,他的中国文化传承的多好。他悟了一辈子最后说了一句话,应该从商道到人道,再从人道到佛道,最后觉悟,了解生命的真正含義,知道自己灵魂的归宿,让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灵魂又提高了,找到生命的意义。这个人每年都托钵一次,世界500强的老总,他缔造了两个500强,成为京瓷公司的老总的时候还出去托钵,真托钵。有人问如何成佛?其实佛祖告诉你,两个字“衣钵”。衣就是袈裟,代表身份,就好像我们的工作服。钵是什么?碗。干什么用的?要饭的?竟瞎扯!你带着要饭的心态托的再好你也只是个丐帮帮主。可是你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去托你就能托成菩萨托成佛。稻盛和夫每年都托钵一次,有一次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托钵的时候,一个老妇人往他的碗里嗙的扔了几个硬币,说:“天这么冷,赶紧找个地方暖和一下,买点吃的。”说的非常真诚!稻盛和夫非常感动,这个老妇人绝对不是富人,她在施舍的时候是真诚的。这一刻他脑子迸出来四个字,又缔造了一个世界500强,这四个字叫敬天爱人。日本、韩国人写汉字都写繁体字。你看中国的文字多伟大,有的字简化的不合理呀:把爱减的没心了,所以现在年轻人谈恋爱都不用心了,直接用身体啊!把生产的产减的没生了,现在女同志全剖腹产。中国文字以前竖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广水市马坪镇中心中学刘常青 广水市马坪镇中心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围绕市教育局“抓校园文化建设,促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主题工作,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认真研究,科学布局,以打造书香校园为中心,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了学校发展层次,提升了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如何建设校园文化?我校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从三方面扎实推进:一是创建优美文化环境,二是开展丰富文化活动;三是营造浓郁道德书香。 一、创建优美文化环境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基础,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发展规划、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绿化美化校园 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切入点,以营造高品位文化氛围为突破口,加大经费投入,新建特色鲜明的学校大门,硬化了宽敞美丽的主校道;“碧桂园”“香樟林”“涌翠廊”景点科学布局,使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 2、新建校园文化设施,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加大资金投入,

新建校园文化长廊120余米,不锈钢室外固定橱窗、宣传标牌100余块,教室、寝室、食堂等室内文化牌匾近400余块;班班建立“图书角”,增添书柜40余套。让每一面墙说话,让每一寸土育人,“处处是教育之地”,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 校门边,“改变自己从今天开始,良好习惯成功的起点”的大型标语,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进入校园,“文明、自信、求实、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自强、奋进”的校训,“博爱、严谨、敬业、奉献”的教风和“自主、好问、乐读、精思”的学风,庄重、醒目,催人奋进;“奋斗改变人生,拼搏创造辉煌”等警句,耐人寻味,时刻激励着学生的斗志;文化长廊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提醒着学生;巨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让同学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刻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润物细无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3、人人参与,构建各具特色的班级、寝室文化。 教室、寝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为了给学生提供对他们潜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学校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寝室文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班级、寝室环境,凸显班级、寝室特色,散发出浓郁的文化

如何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如何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一个缺乏规范管理制度的企业如何奢谈文化?文化是软性的东西,必须有硬性的制度保障,而且制度应该视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公司成立时间较短,一些制度尚欠缺或不够完善、或者已经不合时宜(部分继承原有的制度体系)。为此,办公室组织主要的职能部门开展了为期超过半年的制度重建工作。通过完善公司统一的制度并强化实施,加强公司的统一管理和主要职能部门的权威管理,规范性的制度及落实。制度只是死的文字条款,而如何有效执行才是关键,该项工作要取得公司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因而为后期的推行减少阻力。同时,由于完善的制度从而逐渐改变过去的不完善管理色彩,公司各项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化(特别是在业务量和生产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完善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个人认为就是企业的经营宗旨(使命)、管理理念、人才理念、企业口号、企业发展远景和愿景,等等。其重要性有如世界观之于个人人生的发展一样。这些是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总体指导思想。这些内容需要企业董事长等核心高层与企业文化建设主导部门或第三方(企业文化咨询公司)共同完善这些内容,将董事长的经营思路、理念、价值观、品德修养等正面

的东西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高度概括提炼出符合企业特点、发展要求的核心文化理念。这是一项非常抽象、高难度的工作。 三、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形成一个体系,反对文化的教条化,但是必须形成一个文字表述的、可内部学习传播的、持续发挥影响、多维度全方位的文化体系。由于很多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其不规范性甚至不合理性,要完善企业文化体系,需要对已有的文化进行梳理、引导、引申和规范。例如,在公司中长期形成了董事长对犯错中高层(以及其他高层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进行高额罚金处罚的习惯,这种处罚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个人色彩,极不规范。为此,将罚款与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同时融合进员工责任文化中,在不违反劳动法的条件下使其更加规范有“法”可依。类似的还有,公司高层领导对员工奖励也有随意性,可能因为你提了一句很有见地的话而受到嘉奖、表扬,年终评奖缺乏标准和透明,导致高额的奖励并不能获得应有示范效应,并没有有效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为此,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让员工明确如何积极表现来争取表彰,同时通过评奖、颁奖等相关活动及配合的宣传营造争做先进、学习先进、奖励先进的氛围,奖励优秀先进员工的示范效应彰显。公司高层多次对生重病或家庭有困难的员工给予经济支持,慰问员工家属,将企业的这些行动进行梳理,认为可以建立独具特色并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的“员工关爱文化”,将这些偶发性的行动上升到企业的文化层面,通过组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介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全镇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做好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考,以点带面,以促进社区文化活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长期良性健康发展。 标签:社区文化建设思考 三道河子镇社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创新开展“文化型”特色服务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社区人文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融洽了邻里关系,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社区注重发挥辖区文化资源丰富、文艺人才多的优势和特点,确立了文化型社区“一居一特”的工作思路,通过构网络、拓渠道、展风采,形成了文化型社区的服务特点和亮点,为社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智力和精神支持,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构网络,铸造文化建设合力 针对社区居住人群及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成立了由党组织牵头的社区文化活动领导小组,下设社区文体活动站、服务网点遍布小区。依托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精神文明共建联合会等社区共建机构,共同组成社区文化工作联合体,成为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有效组织载体。依托“包联双促”机制,与社区内辖区单位签订了社区文化共建协议。从而探索了多渠道的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体系,形成自上而下、覆盖全社区的社区文化网络,形成文化建设合力。 2.拓渠道,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一是整合辖区文化设施资源。结合实际开辟了社区特色文化工作区,设置了特色功能室,建立配备了居民活动室、党员电教室、社区党员服务站,完善小区全民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把辖区内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会职工俱乐部等单位纳入社区文化资源,实施建立了中老年露天舞场和青少年假日活动站,搭建了文化服务平台。二是挖掘社区各类文化人才资源。在各项活动中,社区注意发现既有文体特点又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和家庭,建立了社区文化活动人才库和文化家庭信息库,组建了文化社团,成立了文艺、体育类队伍,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广泛开展社企、社校、军民等文化共建活动,挖掘驻区单位、辖区居民中有文艺特长的各类人才,使他们成为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牵头人。

象山渔文化

象山渔文化 象山六千多年的渔文化涵养积淀,该有多么深厚的底蕴啊! 说到象山的渔文化,就不得不说象山的鱼了。象山鱼的种类繁多,鳞色如金的黄鱼;身薄长尺,尖尾,细骨满肋的箭鱼;鳞细不腥的香鱼;无鳞,背青腹白,锯齿甚利的鳗鱼等等。鱼的种类过于丰富,不能一一详述。除了鱼类还有虾类、贝类,都是极其繁杂,可见象山渔产丰富。 既然有了如此丰富的渔产资源,先人们自然而然的发明了许多捕鱼的方法和捕鱼的工具。捕鱼的方法包括:徒手采捕式、电药轰炸式、投刺陷阱式、光饵诱捕式、天罗地网式。其中投刺陷进式和天罗地网式这两种捕鱼方法是依靠捕鱼工具才可以完成的。这些渔具包括:鱼叉、灯笼叉、鳝叉、手叉、投叉、黄鳝笼、渔网、扒网、蟹笼、划划网、搭网、流丝网、刺网、拖网等等。这些发明都倾注着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合理的运用这些发明也成了人类生存的一种技能。 悠久的历史文化给象山人们留下了诸多文化信仰和民俗风情。妈祖信仰、鱼师信仰、如意信仰、东海原始海神信仰都影响着每一位象山人,其中数妈祖信仰影响最深最广。每年夏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诞辰,也是东门渔民扬帆出海,北上岱衢洋捕洋山黄鱼的启程日。出海前,举办祭海神妈祖庙会,确保平安与丰收,成为渔村一年中的盛事。象山民俗节日也是丰富多彩,农历正月初一渔民不舞龙灯;正月十四夜吃发财羹;三月三海螺爬上滩;孩子端午扮;五月十三弟兄会;七月三十点烟球;除夕谢年。而生活习俗方面,每当渔民出海,妻儿家人总要在码头相送别,渔民们也要放鞭炮、喝酒以壮行。而每当渔讯来临,他们都要去敬拜妈祖,祭奠大海,祈求生产丰收,祈盼平安归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象山许多地方已成为旅游风景景区。松兰山海滨度假区、中国渔村、象山影视城、石浦渔港古城、象山民俗文化村等等,都成为了象山对外宣传活字招牌。虽然每个旅游景区都透着现代气息,但是它离不开象山那悠久文化历史,它们也成为了象山历史文化的一种标志。 近年来,象山为了宣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众多大型节日。三月三沙滩文化节、国际海钓节、中国开渔节、海鲜节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成为了象山人民一次狂欢节庆。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象山的渔文化都在影响着每一个象山人。而且这种影响已经慢慢的开始延伸出去,众多的游客也开始了解并喜欢上了象山。毕竟象山六千多年的渔文化不是几句话或几段文字便能说的清道的明的,如想真正了解象山,还须各位朋友亲自来象山,来感受这里的渔文化之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