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演讲者简介:

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1981年9月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学习,1990年7月取得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一、人格的界定

讲到人格,是指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什么特点。这里有三个概念经常容易混淆,一个是人格,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特点。第二个概念是性格,指的是我们对这个人的特点的评价。换句话来讲,人格是指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什么,而性格是我们对这个人表现出的特点的评价,是好还是不好。还有一个概念叫做个性,也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指的是这人有别于其他人的地方,也就是说他的独特性。[1]从这三个概念来看,最基础的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心理学里面讲到人格的时候,它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这个人跟其他人相比,他的外在行为上的特点,或行为的倾向性。这些特点可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有的,但是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又不同。

第二个方面,人格指的是一种内部的整体性。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地点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这个人的整体来讲,他又有其内部的一致性。因此讲到人格的时候,既是表现在外在的一种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或者内部的一致性。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式,以及他内心体验的特点。人格实际上就是讲这个人他的特点,而且了解了这样的特点,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到我们应该如何跟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打交道。

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注重管理理论,对别人的管理应该怎么来进行呢?实际上讲到管理的时候,就是讲我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而人际关系的表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西方人的人际关系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它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用一套管理西方人的模式、方法来管理中国人,从直观上来讲肯定是不合适的。就好像说,我们对于一个外向的人应该是比较多地跟他交流,跟他沟通,跟他一起去做一些事情。而跟一个内向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这样的一套方法,可能是不合适的。当我们了解了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之后,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中国的文化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们在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针对这样的一些特点来进行。

二、研究人格结构的途径

到目前为止,西方研究人格结构的方式有很多种,也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人格理论,但是比较引人注目的,或者说有着比较实际的、实证经验支持的人格理论,也就是后面讲的特质理论。在特质理论看来,人的特点是非常多的,但当人们有某一个特点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一个词来描写这样的一个特点,而这样的一个词,它最终会落到字典里面去。同时,在人们的进化过程中,在跟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某一个特点,可能会跟他适应环境有着更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个特点跟他适应环境的关系越密切,语言中对这个特点的描述也就越详细,越准确,描述的词可能也就越多,也就越有可能进入到字典里面去。这就

是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2][3]例如,在中国的语言文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关于个人特点的描述,比如说“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等等,类似这样的话很多。这说明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重要程度越大,这样的词就越多,描写得也就越详细。因此,在某种文化下生活的人们,只要他们有了某一个特点,那么就一定会有一个词来描写这样的一个特点,而且这样的一个词最终要落到字典里面去。

按照这种“词汇学假设”,如果我们想了解人们的所有的特点,我们可以让很多人来描述,最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描述都加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有能够表现出来的特点。但是这个做起来很难。有一种办法很复杂,但是也很简单,就是把字典里面所有的用来描写人的特点的形容词,全部挑出来,这些词就代表了人们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所有的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实际上这样的一种做法在西方已经有人采用,并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1936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和奥波特从韦氏国际字典第二版里面,把所有用于描写人的特点的英文形容词全部挑出来,一共是18000多个。然后他们又把这些词进行了分类,有些是描写人们的稳定的特点,有些是描写人们的一种暂时状态,或者人们的行动的,这些都是“一过性”的特点。其中描写稳定特点的词一共是8000多个。

[4]通过分析,最终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努力,研究者们得出了西方人一致认为比较稳定的五个人格特点,这五个人格特点就构成了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反映了西方人在描述他们自己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第一,外向性(extroversion)。西方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外在的行为表现,也就是外向还是内向。这个英文的词也很有意思,energetic——是不是充满活力,talkative——是不是非常愿意跟别人交流。也就是说,当描述自己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我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什么,我的外在表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愉悦性(agreeableness)。也就是说,我作为一个人,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我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能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也就是说我能不能让别人觉得见到我很高兴。这是西方人的人际关系的特点。

第三,公正性(conscientiousness)。公正性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对待工作和事物的态度,这里包含了一个人的责任,一个人是否很努力,一个人是否很愿意追求成功等。另外,在做事的过程里面,应该遵守的规矩是什么,都包括在这个维度里。

第四,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个体是很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呢,还是相对来讲比较平稳。

第五,是西方人比较独特的,就是他的创造性(Openness)。这个维度有很多种描述的办法,有一种叫做opened to new

experience或者叫originality,是一种原发性、原创性,它是指这个人有没有高雅的情趣,有没有修养,有没有对新的经验的接受和开放的心态。这是西方人的人格结构。

[5]

三、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按照人格的词汇学假设,如果将所有用于描写人类行为特点的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选出,通过被试评定和统计分析,应能揭示出中国人的人格结构。1995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发表了中文人格形容词的挑选结果。[6]研究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及其《补编》(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的报纸、杂志、小说,

以及大学生描述他们自己及其所熟悉的人时所用的词,从中共抽取出7794个人格特质形容词(其中从词典中获得的词共6156个,占词典总词数70000余个的8%)。这些形容词中有1542个是描写稳定的人格特点的,约占20%;描写活动、状态的词2779个,约占36%;对人格特点进行评价的词2478个,约占32%;另外还有995个词不能归为以上三类,约占12%。

这一结果与从英语中选取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结果相比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中描述性的词与评价性的词所占的比例与英文中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英语中这两类词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5%和29%(1︰1.16),而在中文里两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0%和32%(1︰1.60)。[7]这说明对中国人来说,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对一个人的客观描述。这使得在很多情况下,让中国人去客观地描述一个人往往是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面对一个很熟悉的人时,“描述”往往就变成了“评价”。例如,让大学生描述他们所熟悉的人时,他们所用的词中竟有75.6%是评价性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在认识事物(特别是社会现象)时“综合”重于“分析”的特点,而且相关的研究也已表明,中国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时,往往注重对它们的评价,而不是客观地反映它们的特点。[8][9]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与西方人相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来自他人的威胁可能更大,因此需要及早作出评价和决策。

第二,中文人格形容词的数量远远少于英语中的形容词,这固然与选词时所依据的词典的总词量有关,但也可能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特特点。其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中国人对他人的描述是综合性的和评价性的,反而使得对人们具体行为特点的描述并不精确。这与西方人对人的行为特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是有显著差异的。

为了更进一步系统地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将台湾学者杨国枢所收集的用于描写稳定的人格特质的形容词与大陆的词表合并,从中抽取出410个形容词,作为中国人描述他人(及自己)的代表性样本。由大陆和台湾被试共1441人(包括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就每个词能够描写自己及他人的程度进行评定。通过因素分析得出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其中大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包括如下七个维度(按其在因素分析中出现的顺序),反映的是我们在描述自己的时候大致上采取的顺序。

当我们在描述自己的时候,首先我们会想到的特点是精明干练——愚钝懦弱,即我们的能力和知识方面的特点。第二,严谨自制——放纵任性,即自己的做事风格。第三,淡泊诚信——功利虚荣,即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个人的动机水平,有的人做事就是为了追求名利,追求一些虚荣的东西,而另外一些人相对来讲非常地诚实,非常地愿意把自己的真实的面目表现出来,而不会去为一些虚名努力,这是一个志趣水平的问题。第四,温顺随和——暴躁倔强,反映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是很温顺,很随和呢,还是很暴躁倔强,即我们的人际关系特点和情绪稳定性特点。第五,外向活跃——内向沉静,反映我们的人际关系特点和内外向的特点。第六,善良友好——薄情冷淡,反映我们的伦理和道德修养水平。最后,积极豪爽——退缩自私,反映我们的个人风格,是很粗犷豪迈呢,还是比较计较、自私。这实际上是描述了人们的一种情绪的稳定性。对于比较豪迈、比较粗犷的人来讲,他不

太会为一些小事去斤斤计较,他的情绪状态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或者一点点小事就发生很大的波动,所以他相对来讲,是情绪比较稳定的。而后面的那种计较、自私的人,可能整天在那儿嘀嘀咕咕,琢琢磨磨的,这样,他的情绪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问题。[10]

四、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格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格结构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见表1。人格特点可以分为事物指向、他人指向和自我指向三类,分别代表人们在处理与事物、他人及与自己有关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特点。[7]首先,从自我指向的特点来看,中国人的自我结构跟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自我指向特点包括五个方面,首先一个是能力,即精明干练——愚钝懦弱;第二个是个人的动机和志趣水平,即淡泊诚信——功利虚荣;第三个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即外向活跃——内向沉静;第四个是伦理道德水平,即善良友好——薄情冷淡;最后是个人的情绪稳定性,即积极豪爽——退缩自私。而西方人的自我结构中,一个是外在表现,就是外向和内向,这里包含了热情、合群、自信、活动还有积极情绪;第二个是情绪稳定性,也就是中国人(人格特点)里面的第五个;第三个是创造性。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我结构有两个共同的维度,一个是外在表现(内外向),第二个是情绪稳定性。中国人有自己三个独特的方面,一个是志趣水平,一个是道德品质,还有一个是能力。西方人有一个独特的维度,就是创造性。而且从看重程度上来讲,中国人最看重的自我特点,首先是能力,然后是一个人的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志趣水平,其次才是外在表现,然后再往下才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人不是很看重道德修养吗?为什么排到后面去了?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但是当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能力,所以它往后一点。第二个原因,可能跟现在社会的状况有关系,在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大家比较看重的是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能不能胜任工作,能不能做出成绩,能不能被大家所承认。相对来讲,现在对伦理道德的看重和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表1 中国人与西方人人格结构对照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王登峰、崔红,2001)

西方人的人格结构(Costa & McCrae, 1985)

·自我指向特点

1. 精明干练—愚钝懦弱

·精明果敢-退缩平庸

·机敏得体-羞怯保守

·优雅多才-肤浅愚钝

3. 淡泊诚信—功利虚荣

·淡泊客观-贪心虚荣

·诚信公正-功利虚假

5. 外向活跃—内向沉静

·活跃随和-安静拘束

·开朗热情-拘谨多虑

·主动亲和-被动孤僻

6. 善良友好—薄情冷淡

7. 热情豪爽—退缩自私

·人际指向特点

4. 温顺随和—暴躁倔强

·温和宽厚-好斗计较

·含蓄严谨-直率急躁

·事物指向特点

2. 严谨自制—放纵任性

·坚韧自制-浮躁任性

·严谨自重-放纵狡猾

·沉稳严肃-活跃轻松

·自我指向特点

1. 外向性:个体行为活动的外在特点

·热情/合群、爱交际

·自信/活动性

·追求兴奋/积极情绪

4. 情绪性:个体的消极情绪和敏感性

·焦虑/愤怒、敌意

·抑郁/自我意识

·冲动/脆弱、敏感

5. 创造性:个体的创造性以及思路开阔程度

·幻想/爱美、有美感

·情感丰富/行动

·观念/价值

·人际指向特点

2. 愉悦性:个体的人际关系特点

·信任/诚实、坦诚

·利他/顺从

·谦逊、质朴/温和、亲切

·事物指向特点

3. 公正性:个体做事的风格

·能力/守秩序

·负责任/追求成功

·自我控制/严谨、深思熟虑

第二,从他人指向的特点来看,中国人的人格维度就是温顺随和——暴躁倔强,而西方人是愉悦性。这里有两点不同:对中国人来讲,人际关系的特点反映的是总体的修养水平,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讲到温顺随和——暴躁倔强的时候,是讲这个人是很温和、大度,还是很计较;是很文雅、含蓄,还是很急躁。这是指的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的一种内在的品质。而西方人的愉悦性,指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对象,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给别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是不是可信任的,是不是很坦诚,能不能做出一些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就是利他的行为。这是一个差别。第二个差别,从出现顺序上也有所不同,西方人的第二个维度就是人际交往的特点,而中国人则排在第四。

可以想像,现在很多人都很强调所谓的礼仪培训。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的导师就说,你在街上,在什么地方,见到什么人都要做出笑容。他说,这是美国人的一

种习惯,就是对人要友好。开始的时候我不一定都能做出笑容,但可以练习,实际上做出笑容很简单,就是嘴角往上一翘,就行了。后来我就学着这么做,做得多了,觉得也就习惯了。但是回国之后,我觉得这样做就很不合适。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我们每天见到一个人,他总对你皮笑肉不笑,拼命做出那样的一种表情,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怎么回事啊。在中国人看来,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主要还不是看你外在的表现是什么,而在于内心品质到底如何。所以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人际关系的看重程度和看重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礼仪培训对于缓和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它的重要性在中国和在美国绝对是不一样的。因为即使你的外在表现再好,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朋友,因为中国人注重的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是如何的。

第三,从事物指向的特点来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差别最大。首先,中国人的人格维度最直接有关的就是严谨自制——放纵任性。它包括三个层次,即坚忍和浮躁、节俭和放纵,以及沉稳和冒失。这些特点反映的是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投入程度或者做事的风格。而在西方人的人格中的公正性维度,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第一,它包含了能力;第二,它包含了要负的责任和要遵守的规矩;第三,还包含了一种做事的风格,就是严谨、深思熟虑;另外还有能不能自我控制。

从西方人的做事风格来看,实际上包含了做某件事所要遵守的规矩是什么,做这件事所应该对自己进行的约束是什么,另外也包括了做这件事所要具备的能力。即完成一件事所需的所有条件都包括在内。而在中国人看来,做事的风格仅仅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因此,在中国人要做事的时候,还必须有另外的三个维度来支持:一个是能力,一个是志向,另一个是品质。这也就是说,中国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这四个方面是分开的。换句话来讲,当我们去看中国人做事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是注重的是他的能力,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做好。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我们可能看重的是这个人是不是很勤奋,是不是很投入。在很多情况下,可能觉得,这个人尽管他有能力,但他的工作态度不好,所以我们也不用他,原因在哪里,因为这两个可能并不是一致的,而在西方人那边,这两个本身就有内在的联系。最要命的是第三个,可能你既具备了能力,又非常的投入,但是你在做事的时候,你完全可以不守规矩,你也可以很守规矩,这也是看你自己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因此跟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做事的时候会表现出充分的灵活性或多样性。这就是说,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来作出判断,而没有一种一致性的原则。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西方人做事比较刻板,没有灵活性,而这恰恰是反映了我们有太多的灵活性。可以想像的是,如果什么事都追求灵活,都没有一种一致性的东西,这样整个社会秩序也会非常成问题。

现在我们从总体上来比较一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人格结构上的一些特点。第一,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人格特点,最主要的还在于他的内在的品质,包括个人的能力,是不是很勤奋,是不是很善良,是淡泊名利,还是追求功利虚荣,还有就是比较大度还是比较计较,这都是从内在品质来讲的。

而西方人在看一个人的时候,更多的是看他表现在外的一面。也就是说,中国人是要追究你内心在想什么,而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你外在的表现是什么。那么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觉得中国人活得很累,而西方人好像整天都朝气蓬勃的。因为西方人很看重外在的表现,所以他们的表现一般都是比较外向、比较外在的;而中国人呢,你表现得再有活力,可能你这个人品质不好;你表现得再有活力,你能力可能很差;你表现得再有活力,别人可能觉得你是一个很计较自私的人,这样的话,我们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

表现在外的特点,看上去很重要,但实际上它起的作用很小;而内心的东西,看不见,你又必须得很在意,所以就活得很累。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因为西方人比较“表里如一”,因此看重外在表现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而中国人的外在表现往往与其内心想法有很大的出入,因此中国人必须深入了解别人的内心想法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当然,这种说法还需进一步的证明。

在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之后,会得出这样的一个印象,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跟西方人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人的东西。现在中国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根据中国人的实际的情况,来研究和发展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理论体系,自己的测量体系,然后把它真正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中去。谢谢大家。

提问与答复

问:感谢王教授让我们这么清晰地了解了我们自身,同时让我们了解了我们和西方人有哪些异同。我对中国人的种族研究很感兴趣,我听说华夏民族有四种种族特征,但我只知道其中两个,一个是“铲形门齿”,大概就是门牙是铲子形的,一个是“小脚趾指甲分成两瓣”,我不知道后两个特征是什么,但听说都在头部。一位网友对我说,华夏民族头部的两个特征,一个是聪明而不说实话,一个是利益当先,因而勾心斗角。我觉得,这倒是对您的中国人格研究很有帮助。

答:这两点在中国人身上是会有一些表现,但并不是说西方人就没有,只是从程度上来讲,可能中国人更容易表现出这样的一些特点。就从勾心斗角来讲,中国人比较注重的是内在的体验和内在的特点,而跟外在的表现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也就是说,你外在的表现既然跟内在的体验可以不一样,那么当两个人在一起谈得非常热闹的时候,可能内心里面想的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相比之下,西方人可能更容易交流,更容易了解和把握一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

问:我发现您1993年写了一部《变态心理学》,我对这本书倒是挺感兴趣。另外,我也挺替您担心的,我听说研究变态的人容易变态,搞心理咨询的人容易自杀,可这两样您都干过,所以您既容易变态,又容易自杀。您可千万别想不开呀。言归正传,我还想知道,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人格的分析吗?

答:首先感谢这位朋友的忠告,我一定努力不去变态,也一定努力不去自杀。你说的有道理,在国外做过一个统计,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如果紧张性比较高的话,比较容易得精神病,也比较容易自杀,像牙科医生、心理咨询医生等,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讲到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实际上我们有两种路径,一种就是研究正常人的特点,把人们平常表现出来的正常的特点,进行分析综合,然后抽象出几个一般性的维度。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从异常现象来进行研究,研究人格的变态和人格的不正常,看到底是怎么样产生了这种异常以及产生异常的机制,这对于我们了解正常的人格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说,在心理学里面,有正常心理学,也有异常心理学,也叫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就是从心理障碍者身上去发现,再回去反观正常人的人格、正常人的心理过程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以及如何发生变化的。应该说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就正反两方面来进行研究,对于了解人们的心理结构、心理特点、人格特点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问:王教授,您刚才谈到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正常人格和异常人格问题,我一直对正常和异常划分的标准比较疑惑,像在心理学里面,精神分裂应该是一种病态的现象,但是我看来好像每个人都多少有些精神分裂的倾向,就是程度的问题。所以我想请教一下,您看来正常、异常划分的标准是什么?谢谢。

答:正常和异常划分的标准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因为对于那些明显的异常,可以很容易看出来,而如果在刚刚开始出现有些不正常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发现,然后及时进行治疗,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从临床上来讲,需要有一种能够及时地发现不正常的方法,但是现在还没有。原因在哪儿呢?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里面,谁都保不准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有一些不正常的表现。我举个例子来讲,有的时候我在家里锁门,锁完门之后出来,好远了,我又想我是不是把门锁上了,我又回去检查一下,检查一下锁好了之后,我就走了,这没问题,也不能说不正常。但是如果我要回去检查十几次,甚至二十几次,那我就有毛病了,那我肯定是不正常了。所以,正常和异常的临界状态是很难判断的,而且绝对的不正常的和绝对正常的人都很少,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某些时刻,在某一个阶段里面,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情绪的困扰,或者有行为上的一些觉得受控制或者怎么的。这样的一些想法,或者这样的一些行为表现,不一定就是行为不正常。作为一个判断的标准,你感觉到跟平常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行为,是不是明显地影响了你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明显的影响,那可能就需要专家的帮助。

另外,你刚才讲的“精神分裂”是最严重的,这是对的。但是“精神分裂”不是指的我们内心的感受会分裂成几块。“精神分裂”的含义是指整个的心理活动跟现实环境之间是分离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跟他周围的环境没有任何的关系,那肯定不正常。本来大家很高兴地在一起,他却放声痛哭,因为他跟现实环境没有接触。大家都很悲伤的时候,他在那儿哈哈大笑,这也是不正常的。所以所谓的“精神分裂”,实际上就是指个人的内心活动和他的周围环境分离了,这是一种最严重的心理障碍。

问:美国人明恩溥曾在中国生活了将近五十年,他是最早建议美国总统退还庚子赔款的人。他说“猜疑”是东方民族的一个人格特征,在中国盛行一时,随处可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们遍地都是围着城墙的城市。他认为,“猜疑”是打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特性,因为他们受到的伤害太多太多太多,您同意这位美国佬的说法吗?

答:就这个具体观点来讲,我现在还想不好,但是我觉得他讲得有道理。所谓的到处都是围着城墙的城市,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就毫不奇怪,连年的征战不休,到近代又受到列强的入侵,应该说,中国人一直没有安全感。包括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到后来的朝代的更替,都反映了这样一种心态,而且每个朝代之间,在比较和平、比较繁荣的时期以及战乱的时期,又会有不同,而且这个间隔一般都是比较短的。特别是到了近代,中国人已经饱经了战乱之苦,从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里面,就在这么大的一个圈子里面,相互之间的征战,以及到后来的外敌的入侵,这样的一种内部的交融和与外部的碰撞,应该说形成了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命运、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相互之间的信任都存在这样的一种担心和猜忌,应该说是必然的。是不是说,就单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以及这样的猜忌是否可以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国民性,我还不太好讲,但至少,这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的现实。

问:我想问,如果我这个人不希望自己活得很累,最简单的办法,是我脱

离开中国这个大圈子,还是应该真正改变我自己?

答:这两种方法从理论上来讲都是可行的,但是又不那么简单。假如你到美国去,实际上你所接触的人里面,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华裔,还是中国人,这个你是逃不掉的,你到全世界各地去,只要你这张脸一出现,马上就会有很多的人,你愿意不愿意,都可能会跟你打交道,会跟你在一起。另外,当你去改变自己的时候,一个大的环境的变化,和每一个人个人的努力,它一定会有一个缓冲的过程,而这个缓冲的过程可能会相当的长。也就是说,在改变环境变得不可能的时候,我们要求助自己,改变自己。但首要一点就是,这种改变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可能就是你周围的人会对你有另外的看法,那你能不能忍受这一点,如果能够忍受,或者你只能够忍受某种程度,那你自己的改变也要达到某种程度。另外还有人讲,说我们教育小孩子,父母不要管得太多,比如到了上小学之前,他就在家里,父母可以说,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但是一上小学之后,所有的同学一比较,哎呀人家的父母都来接送,你不接送的话,他就觉得这根本不可能。所以父母可能也要投降,那也得去接送。在改变大环境的时候,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至少,你自己可以调整,你有你自己调整的余地。从效果上来讲,改变客观环境,相对来讲难一些,同时还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也要去适应。改变自己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同时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问:王老师,我想问一下,究竟什么叫“人性”?到底是中国的人格和人性更接近,还是西方的人格和人性更接近?人格如果和人性很接近的话,是不是它就是说,人格达到一种很完善、很美的境界?谢谢。

答: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其实

“人性”是指的人的本性,当对人的所有的行为不加任何地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特点,就是人性的特点。人格必定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从目前来讲,对人性的看法大概有三种,精神分析理论讲到人性时叫“人性本恶”。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人的行为如果不加任何约束,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两种,攻击性和性,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充满了仇恨、凶杀、色情的一个社会,这就是精神分析,就是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看法。第二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看法,“人性本善”,人的行为如果不加任何限制,这个社会将充满建设性,人人友爱互助,每个人都会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的境界。第三种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它认为,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逃避惩罚,获得奖励。这是三种不同的人性观。

讲到人类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不能回避人性的问题,讲到管理的时候也不能回避关于人性的问题。比如我们所采用的西方人的管理理论,其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就是,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不加管理,不加限制的话,那么他会偷懒;或者说,你只有给他很多的钱,他做的事情和他的钱有关系,他才能够拼命地去做事。这是管理上的一种假设,是对人性的认识。而另外的说法,我们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为这个事情共同地来努力,这是从人性的善的方面来讲的。这样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我刚才讲的另外一种管理制度,它所依据的对人性的看法是不同的,因此它会采取完全不同的路径。实际上在西方的管理理论里面,这两类是并存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人性的看法,实际上就会影响了你对人的方式,你管人的方式,跟人打交道的方式。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一定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说人性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潜隐在内部的,不仔细去想,可能根本不会去注意。我到底是一个自私的人还是一个高尚的人,那你就要不断地反省,像孔夫子讲的,“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多次地反省自己,我今天哪件事做得好,哪件事做得不好,哪件事说明我是圣人,哪件事说明我是小人。“到七十岁的时候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啊”,才能够不管怎

么做,都不会越雷池一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一定很清楚地意识到,而且当你仔细分析一下你自己的所有的行为的时候,你会对人性有一个看法的。当然这个很难,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这样的一件事,因为当你发现自己人性很恶的一面的时候,你会很难过的。

问:请问王教授,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有时候爱说这个人非常固执,“不撞南山不回头”。还有时候,人们评价他的时候会说,这个人对目标追求坚韧执着。那您能不能讲一下“固执”和“坚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呢?

答:“固执”和“坚韧”是在一个维度上,都反映同一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在认定了一个目标,而且在认为这个目标是他必须达到或他非常看重的;同时又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困难,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这时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坚韧”。这里面还有一点,就是在坚持的过程中,他是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策略的,否则就是“固执”。例如,今天晚上这道题解不出来我就不睡觉了,那么,可能我今天晚上不睡觉还没解出来,第二天晚上我还不睡,这是固执。而坚韧则是,我今晚解不出来,我该睡觉时就睡,但是第二天早上我还要继续解。我想,这是“坚韧”和“固执”的区别。

问:我不能理解一个现象。我们有几个同学挺要好的,隔一段时间会凑在一起,讲一下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当然我们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怎么样让人生充满快乐。我们每一次都是从晚上八九点一直谈,会谈到(半夜)两三点,都谈得非常开心。可是,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我当中的一个同学,她叫小康,我们整个谈话过程都是一直在笑,她最后说一句话,她说我们笑到现在,我们没有一声是笑自心底的。经她这么一说,我再回想刚刚的谈话过程,我发现我真的没有笑自心底,这是怎么回事?

答:中国人在看人的时候非常注重内心,总是希望了解别人的内心,这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同时还总是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这也是每个人都一样的。你刚才讲的情况跟这方面有关系,不太想让这么多的人知道你有这样的问题,你问过这样的问题。而在你看来,可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来,反映了你内心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或者一种感受,而这样的感受你可能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想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中,有的时候会是非常高兴、非常快乐的,但是这种高兴和快乐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一种高兴是发自内心的,就是你所追求的,你所盼望的一种友情,一种友谊,或者一种很看重的目标。如果你达到了,你实现了,你会有一种由衷的兴奋、由衷的幸福感。还有一种,就是这件事很好笑、很可笑,这是比较浅层次的。在这两个之间,还有一种层次,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同时又没有太多的让你烦心的事,讲到某件事又非常的引人入胜,所以你就会非常的高兴。那么真正的笑自心里,可能就是那种真正的深层次的兴奋和愉悦,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是满意的,你对你自己是满意的,你对周围的人是满意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才能够从心里笑出来,如果不是的话,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你都可能只是快乐,而不是幸福。

问:王教授,如果难为你的话,让您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中国人的人格,你将怎么回答?只能是一句话。

答:中国人非常注重内在的品质。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解答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 A )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 A.人格结构.动力.发展 B人格评价 C. 人格变态 D.人格元素.组织.特质 2.本我的活动遵循( A ) 。 A.快乐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法律原则 3.“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反映了人格的( A ) 。 A.稳定性 B.生物性 C.个别性 D.整体性 4.对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 )。 A.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艾森克 D. 艾里克森 5.奥尔波特表达他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用的概念为( B ) A.自我统一性 B.机能自主 C.创造性自我 D.统我 6.弗洛伊德提到可以通过( A ),了解无意识过程。 A.梦的解析 B.谈话 C.量表 D.绘画 7.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最好的专家的观点来源于( D )。 A.建构疗法 B. 认知疗法 C. 行为疗法 D. 个人中心疗法 8. 艾森克把( B)看做是神经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A、外周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 C.激素 D.神经递质 9.能力特质在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属于( D ) A.一般特质 B. 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根源特质 10.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中包括内外倾.精神质和( A )三个人格维度。 A.神经质 B.宜人性 C.聪慧性 D.开放性 11.对自己暗恋的人,也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在防御机制上属于( C )。 A.压抑 B.合理化 C.投射 D.反向形成 12.人格成分中不包括(A )。

A.情绪过程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3.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出现( D )。 A.与刺激有关 B.与刺激无关 C.在反应之前 D.在反应之后 14.主题统觉测验是可以了解( B )动机测验。 A.意识 B.潜意识 C.行为 D.都不是。 15. 强调观察.模仿学习作用的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华生 B.班杜拉 C.罗杰斯 D.斯金纳 16.爱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气质类型是( B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7. 人格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和(A)。 A.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B. 情绪 C.外倾 D.内倾 18.人格中遗传占主导部分的是( A )。 A.气质 B. 自我 C. 性格 D. 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概念机包含的主要成分。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什么是人格评鉴,涉及哪些变量?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有系统的收集这个人或这些人的有关资料,涉及的变量很多。所要收集的资料最起码要涉及下列四种变量:情境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和被试反应的性质。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结构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4.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探索

第31卷 第5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Vol.31 No.5Journal of Sout 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t.,2005 3[基础心理学?人格心理]主持人: 黄希庭  主持人语:人格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个体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化的产物。西方人格心理学中的五因素模型,被认为是经过成百上千次应用大五模型测量研究所肯定了的。五因素模型适用于中国人吗?本期刊出的“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探索”一文通过对中国人人格量表和中国人个性量表的系统分析,包括各自的编制过程、量表结构以及两个量表的相容性检验,进一步论证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而不是五因素模型,同时,也进一步检验了中国人人格量表的良好信效度。这篇文章文字虽长,但说理透彻,是一篇优秀的人格心理学论文,值得推荐。当今时代,不确定性日益凸现,并成其为社会的重要特性。“不确定人格探析”一文在此时代背景下探讨了不确定人格的内涵,并编制不确定人格量表,为我们了解不确定人格的类型与表现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测查工具。工作压力亦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工作压力源于多种因素,其中,角色冲突是其典型原因之一。在个体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涉世之初或是职业变换,不同环境下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体对此的行为反应以及是否动态地实现与之协调,都与其特定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本期的第三篇论文“个体工作压力源中的角色冲突与其人格的关系”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人格与脑机能有密切的联系。“阿斯珀格氏综合征儿童的特征和教育前景”一文,阐述了阿斯珀格氏综合征与孤独症的区别及其与天才的关系,还阐述了对阿斯珀格氏综合征儿童的教育问题。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探索 ———中国人个性量表与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交互验证 王登峰1,崔 红2 (1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市100871;21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市100853) 摘 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人个性测量表和中国人人格量表内容的相容性分析,探讨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的因素结构并验证中国人人格七因素模型的稳定性。2000余名被试同时完成了中国人人格量表和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相关和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与中国人人格量表相比,中国人个性测量表的因素结构中“多出”了类似西方的神经质维度,而缺少了中国人人格量表中的情绪性维度(QX)。两个量表项目的合并因素分析支持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以及中国人个性测量表中缺少情绪性维度的假设。文中讨论了西方的神经质人格维度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没有独立出现的原因,以及从本土角度探讨中国人独特人格结构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人人格结构;七因素模型;中国人个性测量表;中国人人格量表;本土化(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5)0520005212 一、引 言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与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论[1-3]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已经构建了不同的测量工具[4-16]。不同的确定人格结构的方法会直接影响到人格量表的编制策略。目前已有两种探讨并确定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而且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的研究范式。一种是由张妙青、宋维真等采用合理建构法(rational construct)、 5 3收稿日期:2005204216 作者简介:王登峰(1965-),男,山东安丘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崔红(1961-),女,山西襄垣人,心理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副 主任医师,主要研究临床心理学、人格与临床心理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69)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王登峰。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

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摘要: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由弗洛伊德创立,而后其追随者的发展,使其结构理论逐步完善。本文简要介绍了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观,和其追随者在此理论上的发展。并简单进行了个人的总结思考。 精神分析是科学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弗洛伊德以潜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和其追随者建立的体系中的人格结构的理论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期弗洛伊德主张潜意识为核心的结构观,在后期,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分人格结构说。特别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在此基础上,其追随者又发展和延伸了此理论,使此理论更丰富和具有科学性。 一、古典精神分析创立的人格结构论。早期弗洛伊德主张潜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观。认为意识即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部分,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潜意识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后期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其本我概念与潜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本我即人的动物性,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自我派生于本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有两个方面,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在满足本我欲求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现实

条件的可能性,还要受到超我的制约,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其追求的是完美,使个人成为道德高尚的个体。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中,自我既要顺从本我的要求,又不敢违抗超我的命令,不敢与外部世界的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相对抗。如果过分地压抑本我的要求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如果违抗了超我的命令又会引起良心的谴责;而与外部世界相对抗则会受到外界的惩罚。自我面对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一仆三主,而这三“主”的要求在本质上就是水火不容的。当自我无法对三者进行有效的协调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病。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其潜意识概念是其人格结构理论乃至整个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石。而其提出的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被大多数的追随者所认同和发展。 二、精神分析人格结构在概念上的发展。 (一)在潜意识概念上的发展。 1、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整合人格结构理论。荣格把人格称为心灵。认为人格作为一个整体包含了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其作用就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其适应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整体的人格,由三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即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荣格看来,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而意识,恰好是潜意识心理的产物。潜意识比意识似乎更值得重视。因为潜意识统辖的领域较意识广大得多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道的那个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个性化的发展。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有与意识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第59页)。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

儒家思想下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一:灵活无比。我国人民在任何事物面前,都能表现出惊人的灵活性。可以把小事化大,亦可把大事化小。同一件事或人,刚才还是反面典型,如今又成了风光无限的横空出世的大英雄。这个大字是不能丢的。反之亦然。总之一切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其实就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二:统一形式。在中国,一个群体,往往思想、行动都是一致的。无任何反对的声音,有的话,此人必遭免顶之灾。除非他是个聪明人,闭嘴不言。当然,私下是可以议论的。这就好比庙里的善男信女,那些对伸向虔诚磕头的人,有信徒,也有根本不信的,可能是靠他吃饭,也可能使形势所逼。为求自保。 三:集团圈子。这个世界到处都有,不是我国独创。中国特色是:圈子内的人连杀了人都会受到保护,杀得有道理。而圈子外的则冷眼先看,没有反应。倘若是对手,济世救人于水火也是别有用心。 四;假大空。中国人做事,十分注重形势和宣传。盖此法有放大和缩小的功能,可化腐朽为神奇。大跃进、大鸣、大放大字报。决非毛泽东一人之功。 五:望风而动。在中国做事,造势很重要,人气很重要,唯有本质不是很重要。认识到这点,才能成功。 六:投机的人多,而投资的人少。无论处人或者做事,都是如此。朋友多了路好走。而搞科学,则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容易些。 七;成王败寇。我国的马屁精众多,高帽满天飞。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溜沟子实属无奈,值得同情。另外走路小心一点,跌倒了爬起来是英雄,爬不起来就惨了。 八:集体智慧,消磨个性。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你信吗?我不信。共产党的革命是靠大家,决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但毛泽东的思想是他个人的创造。不尊重知识产权,不尊重人才,科学是不会进步的。 九:太平景象,和谐气氛。这当然是好事。但我们有些人为此不准许讲问题,不许说缺陷,不许说矛盾,只准说好,不准说不好。这种太平是虚弱的,他也因为问题的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为以后留下祸害。是大起大落的原由。 十:神秘文化。就是装神弄鬼,把假冒伪劣产品说成是世界领先的高科技。把学术骗子叫做科学家。不懂装懂,糊弄百姓。 十一:阴阳手法,就是打太极。阴奉阳违,阳奉阴违。有利的留下,有害的力争推出去。 十二:麻将成瘾。人不分贵贱,地不分南北,举国皆麻。 十三;人情大于天。师生,战友,老乡,同学等。在中国,这是最好的通行证,法律和

中国成年人自省人格的结构与测量

中国成年人自省人格的结构与测量 自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被主流思想广泛推崇的修身方法,从先秦时期到今天,经过漫长的文化沉淀,早已成为国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修身方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省理当成为人格研究中国化的重要课题。对自省进行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修身文化,有助于提升个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水平,有助于促进个体成为幸福的恒久进取者。由于自省是中国文化积淀的独特概念,带着深刻的“中国”烙印,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及其解释替代;在国内,过往关于自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思想道德建设的理性分析层面,缺乏人格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尤其缺乏实证研究;关于自省的概念,虽然有不少学者都对其做过解释,甚至下过“定义”,但其内涵和外延都相当模糊,缺乏可验证操作的科学界定。 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和健全人格理论的基础上,将自省界定为:自省是个体从个人取向或社会取向维度,对自我进行省察、反思时所表现出的探索性、预防性、弥补性及超越性心理倾向。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索了中国成年人自省的内涵、结构、测量、特点及功能,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通过全面梳理中外学者关于自省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功能的研究,发现关于自省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期,国内关于自省的概念缺乏从心理学角度的操作性界定。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缺乏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自省测量工具,对自省缺乏科学的量化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上进行研究设计,主要从自省的概念、结构和测量方面进行设计。第二部分:对自省的探索性研究。该部分由三个研究构成,包括:研究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省观。 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检索的方法,收集文渊阁版《四库全书》中关于自省的语段,经过简化整理后形成正式的语料库,其中含有“自省”的内容共1089条,涵盖经、史、子、集四类古籍。通过内容分析将所收集的内容按自省的内涵、对象、内容以及功能进行分类,为后续探索当代中国人自省结构提供参考依据。研究2当代中国成年人自省特点的开放式调查。被试抽样以能提供最大信息量为标准选取156名被试,其中男性70人,女性86人;年龄分布为18—70岁(SD=9.61);职业包含学生、公务员、企业职工、个体户、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等多个职业群体;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与TA沟通分析理论中三种自我意识的比较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与TA沟通分析理论中三种自我状态 的比较 一、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 原始的,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无法被意识到的,本能的冲动,它包括来自对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知觉与记忆的所有欲望,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如饥渴、性,蕴储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冲动组成。这些冲动一旦发生就要立即得到需求的满足,不受个体意识的支配,也不受外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不考虑客观现实的环境,而只追求直接满足,遵循快乐原则,人的心理基本能力比多被困在本我中,并且通过减少紧张状态的意向表现出来。本我的需要和现实环境之间必须实行有效的和适当的联络。本我是盲目躁动的,它缺乏理性和判断,不顾外部世界的状态,若要与外界进行和谐的交流以获得舒适的紧张水平就必须进行自我调节。本我是通过种族遗传继承的,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2、自我: 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守门员、判断者。自我所代表的就是通常所熟知的理性与正确判断,它和本我的情欲形成鲜明的对照。自我来源于本我,依附于本我而存在,它运作的力量也来自于本我。但它很大程度上是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自我知道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并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它服务于本我,总是力图使本我得到满足。自我是个人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的,如进行活动所需要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等能力主要取决于经验、训练与教育。遵循现实原则,现实原则的目的就是要推迟能量的释放,直到真正能满足需求的对象出现为止。现实原则最终还是引向快乐,尽管一个人在寻求实现时,不得不忍受一些不快。自我的主要功能有: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生存;调节本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原始性冲动,以维持三个我之间的平衡协调。 佛洛依德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喻为骑士与马的关系,马能提供能量,而骑士指导马朝着他想 去游历的路途前进。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关于人格的自我分析

关于人格结构的自我分析 摘要关于人格结构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主要从以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人格特质论后期学者探讨出的“大五”及“大七”人格结构模型以及荣格的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理论观点来分析自己的人格结构,已经由小时候追求本我的阶段发展到自我,但偶尔本我与自我还是会有冲突,离超我还很远,许多潜意识里的东西还是无法解释,如许多梦境会成为现实。 关键词人格结构;自我分析;人格特质论;双极人格维度 前言 人格是个体内部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成分,它是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互相作用中,由客观现实逐渐“内化”而成的,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固有特质,包括智慧、气质、性格、能力和德行等各个方面。人格存在着一些基本单位,构成人格结构。就人格结构而言,学者们以及作了相当多的研究,并且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家还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回答人格的结构问题:特质理论代表人物卡特尔提出了特质的结构网络来描述人格结构的单位,可分为表层特质和深层特质[1-2];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而荣格则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极人格维度,如内向-外向,来说明人格结构的向度;类型理论代表人物希波克里特描述了四种不同气质的人格差异来说明人格特征问题;人本主义学派的弗洛.梅提出人格具有六大特征等。[3] 陈昭仪研究了我国发明家具有的人格结构,归纳出杰出发明家的人格结构有四个方面:创造思维: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变通性、独特性、客观性、强烈的好奇心、反应灵敏、喜欢动脑思考;行为方面:实践能力、实事求是,既有追求成就的强烈动机,在工作态度上具有固执性、很有耐力及专注力;性格方面:非常自信、个性好强、有冒险性、幽默、不喜欢压力、有独立性、很有耐性,人格特质均属稳定型,且多为内外均衡型;人生观:乐观奋斗、积极进取,具有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1008090080 叶挺敏 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 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 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

美国人的性格特点

美国人的性格特点 在美国生活就离不开同美国人打交道,了解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对与美国人打交道有很多帮助。 自由、平等精神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北美殖民地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封建秩序从来没有在那里存在过,在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许多从欧洲大陆来的移民把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带到了美洲。新大陆的自由空气以及大自然的艰苦环境陶冶了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热爱自由、珍惜自由、崇尚自由。在美国,对人的自由,除法律可以明文规定加以限制,并由执法机关及其人员执行限制外,任何机关或个人不得非法剥夺或限制他人的自由。民主自由的环境为才能和幸运开辟了道路,因此出身对美国人不起任何作用。美国人相信这样的格言:“一个人富裕到什么程度,就表明他的才能实现到了什么程度”。因为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的才能决定富裕的程度。所以美国人一般不羡慕他人的财富,而喜欢赞美富翁的才能。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在美国不仅仅是职业哲学家的哲学,而且是美国人的哲学。由于美国没有悠久灿烂的古老文化,因此文化的创造只有在北美大陆的开发过程中才能出现。而要开发这片富庶的处女地,就必须打破一切的条条框框,服从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利坚民族形成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他们坚信,“有用、有效、有利就是真理”。在实用主义哲学观念影响下的美国人不喜欢正规的、哲学抽象的、概念游戏的思辩哲学,不喜欢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在美国人眼里,有用就是真理,成功就是真理。他们立足于现实生活和经验,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一切为了效益和成功。 物质主义 美国文化是物质性的,他们认为生活舒适是理所当然的人生追求,并且怀着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不如他们的人。当美国人谈论一个人的价值时,主要指物质价值,而且除开这个通常标准外,他不管什么别的标准。由于基督新教价值观的影响,美利坚民族至今仍以赚钱多少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仍然以赚钱聚财为荣。在美国社会里,人们向上进取的精神是炽热的。许多人都在拼命的工作,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辛苦与智慧来谋求事业上的发展。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从低贱者变成大富翁几乎成了美国式的信条。

中国各地女孩性格特征

中国各地女孩性格特征 1、北京 关键词1:大气 北京女孩干什么都讲究大气。去工作就要去大公司;去吃饭就要去大酒店;去玩就要去大景点…… 关键词2:不服输局 北京女孩天生就有点好胜,跟人打赌、下棋、比赛什么的都是不服输局,但又有恒心,下次一定要胜。 关键词3:耿直 北京女孩待人接物都非常忠实,因此也十分受人欢迎。2、上海 关键词1:甜美 上海女孩一般声音都甜得发嗲,特别会撒娇,也特别懂礼貌。照相的时候经常会摆出非常可爱的姿势。 关键词2:开朗 上海女孩性格开朗,常常想出去,即使是散步也无所谓。 关键词3:爱秀 上海女孩也很喜欢秀出自己。哪怕长得不咋样,哪怕个子矮小,她们一样大胆的秀出自己。 3、山东 关键词1:奔放 山东女孩都很奔放,无论哪个方面,讲究的不是完美而是自

由放松。

关键词2:做事认真 山东女孩很多都做事很认真、拼命,认定了就不会改变,会全身心投入埋头苦干这件事。 关键词3:稳重 虽然说山东女孩很奔放,但是她们很稳重,做事很踏实,很靠谱,让人很放心。 4、四川/重庆 关键词1:直爽 很多人说四川重庆的女孩都是辣妹子,干啥都爽快,果断干脆,说话从不拖泥带水,有股冲劲儿。 关键词2:豪迈 和川妹子吃饭,她们一定会拼死拼活地抢着买单,而且讲义气,特爷们。 关键词3:不拘小节 四川女孩都是比较粗枝大叶,认为“我就怎么做那用想那么多”。 5、湖南 关键词1:自信乐观 湖南女孩做什么事都对自己特别有信心,从不会自卑。遇到困难也会微笑面对。 关键词2:独立

湖南女孩很独立,几乎从不去麻烦别人。在她们的词典里,依赖这个词几乎从不出现。 关键词3:坚强 湖南女孩在人生道路中披荆斩棘,遇到困难从不退缩,毅力是她们的本色。 6、广东 关键词1:聪慧 广东女孩很聪慧,无论什么事情你一说她们就懂了,况且思路敏捷,很有头脑。 关键词2:娇柔 大多广东女孩都是比较斯文娇巧的,在家里听话懂事,很少哭闹,很少情绪化。 关键词3:心思细密 考虑事情很周全,不会单凭直觉做事。当然也很敏感,能从别人觉得很普通的话语中有新发现。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和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严谨; 法国人:浪漫; 英国人:刻板; 俄罗斯人:粗犷狂放。 用四字成语形容德国人、俄国人、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一丝不苟固步自封 俄国人、坚韧不拔自高自大 法国人、浪漫情怀自吹自擂 韩国人、奋发图强自取其辱 日本人、精益求精自取灭亡 西班牙人、热情似火自生自灭 英国人彬彬有礼自欺欺人 俄罗斯人,英国人,德国人的外貌特征?发色,瞳色,轮廓,体型 俄罗斯人:男人毛多女人生完孩子就变河马体形瞳孔淡褐色 英国人:男人鼻子大毛发颜色最淡个子高瘦女人同英国男人瞳孔淡蓝绿色 德国人:男人脑袋小身子大强壮眉骨高女人轮廓生硬像男人瞳孔棕色头发淡黄或棕红色多 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怎么样,比较一下 首先德国人很严谨做事情特别认真不过他们的风趣和幽默是你了解了才有有点感觉的做事很讲究效率很直接的那种 英国人也是比较古板的我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有时候不小心把HE 和SHE搞混了他还会马上纠正你挺郁闷的比较拖然后男人感觉都是那种很MAN的特别带伦敦腔的很忧郁的感觉 澳大利亚人就比较开放美国人那更是开放了后者更放肆点 美国人很有创造力很固执比如你卖东西跟他如果他买了19元你叫他多给1元然后他拿50找比较好找他会说“WHY I NEED TO GIVE U MORE?” 他们根本理解不来数学是垃圾 很自由的想法基本上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然后家庭的观念比较少实话说澳大利亚的不怎么了解 这些是根据学校的外教比较得来的 我喜欢加拿大人懒的很讨人喜欢

怎样从身体特征区分美国人、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 美国等移民国家什么人都有,是不能用面部特征分的。如果你指的是白人的话,那么,典型的各国白人面部特征是: 美国人一脸牛气哄哄,头发蓬松,白脸有点红(喜欢户外活动),大脸,一般有点浮肿(垃圾食品吃成的) 英国人一脸高贵气质,头发剪得齐整而短,脸上干净,就算留胡子也很整洁。俄国人通常留大胡子,鼻子特别勾,脸特别白,头发颜色最浅。 德国人脸部比较长,下巴略尖,清瘦而双目有神,头发金黄色。 法国人脸部椭圆,皮肤比其它国家的细腻,头发略显棕色,瞳仁特别蓝。 美国是兔子,英国人是老鼠,法国人是猪,德国人是狼,俄国人是熊,中国人熊猫,日本人是猴,韩国人是狗,越南人为猫,阿拉伯骆驼,阿富汗是羊 我们称美国为“美帝”俄国人为“老毛子”英国人为“黄毛子”法国人为“浪漫的佬爷”非洲的是“小黑子”... 甲乙丙丁四人的国籍分别是:英国、俄国、法国、日本。乙比甲高,丙最矮;英国人比俄国人高,法国人最高;日本人比丁高。 这四个人的国籍是()。 A.甲是英国人,乙是法国人,丙是俄国人,丁是日本人 B.甲是法国人,乙是日本人,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 C.甲是俄国人,乙是法国人,丙是英国人,丁是俄国人 D.甲是日本人,乙是法国人,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 答案:D。山“丙最矮”、“乙比甲高”、“日本人比丁高”和“法国人最高”可知,丙、甲和丁都不是法国人,因此乙是法国人;由“丙最矮”和“日本人比丁高”可知,丙和丁不是日本人,则甲是日本人:由“丙最矮”和“英国人比俄国人高”可知,丙不是英国人,则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选D。 美国人追求牛仔,英国人追求尊严,德国人追求逻辑,法国人追求自由,俄国人追求喀秋莎,日本人追求共荣圈。

中国人的自尊结构初探_舒首立

心理学探新2015,Vol.35,No.5,425-431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中国人的自尊结构初探 舒首立1,郭永玉1,黄希庭2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7000;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普遍将西方心理学中的self-esteem翻译成名词“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是self-esteem与自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研究者设计了“本土化中国 大学生自尊问卷”,对中国人自尊的结构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发现问卷包含三个维度:不卑躬屈 膝、不允许言辞侮辱、不允许强力欺压。大学生自尊问卷得分与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得分 之间的相关边缘显著,表明自尊与self-esteem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学生自尊问卷中的不允许 强力欺压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的相关为-0.37(p=0.002<0.01),表明自尊能有效地预测道德行 为。理论分析表明,成人自尊结构也有可能是三因素模型。 关键词:自尊;尊严;self-esteem;结构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5)05-0425-07 1引言 自尊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本土的概念,在两千多前年的典籍中就有“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礼记·表记》)、“厚重自尊,谓之长者”(《韩非子·诡使》)的表述;按照孔子的生卒年月来看,最早约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自尊这个概念的使用;两千多年来,“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儒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以及陶渊明因为不愿屈服于飞扬跋扈的督邮解印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陶潜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史可法“头可断身不可屈”(《明史·史可法传》)等自尊的典型表现早就深入中国人心中。 自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吕俊华(1988)指出,“对人来说,保有尊严是做人的根本条件之一,是一个带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人无自尊就活不下去,就不成其为人”;池万兴(2009)指出人格自尊精神是《史记》所体现的六大民族精神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认为“坚持人格尊严,义不受辱,强调人格自尊精神是战国乃至秦汉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的一个显著精神气质特征,也是春秋以来士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池万兴,2012)。梁启超(2013)认为自尊是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品质,国民的自尊关系到国家的自尊,关系到国家的兴亡;要想建立有自尊的民族和国家,首先要培养一个个独立而自尊的国民;认为“自尊者本人道最不可缺之德”,“夫自尊与不自尊,实天民与奴隶之绝大关头”,“为国民者而不自尊其一人之资格,则断未能自尊其一国之资格焉者也。一国不自尊,而国未有能自立焉者也”,“欲求国之自尊,必先自国民人人自尊始”。梁启超批评当时中国人的无自尊,指出“悲哉,吾中国人无自尊性质也!簪缨何物?以一钩金塞其帽顶,则脚靴手版,磕头请安,戢戢然矣!阿堵何物?以一贯铜晃其腰缠,则色斯指动,围绕奔走,喁喁然矣!夫沐冠而喜者,戏猴之态也,人之所以为人也,其资格安在耶?顾乃自侪于猴犬而恬不为怪也”;并指出自尊者会有的表现:“真能自尊者,有皑皑冰雪之志节,然后能显其落落云鹤之精神;有谡谡松风之德操,然后能载其岳岳千仞之气概”。 总之,自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品质,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自尊、自立的精神基础,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着力培养的精神品质。因此,通过概念分析和问卷调查探讨自尊的内涵和结构,就非常有必要。 2自尊概念分析 2.1自尊的内涵与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2012)指出,自尊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这个界定与辞源(2010)、学典(2009)、国语活用辞典(2009)的解释完全一致。梁启超(2013)、吕俊华

以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我不是药神)中的人物形象

暴露无遗以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我不是药神)中的人物形象 ----以程勇与曹斌为例 《我不是药神》整部影片围绕“贩卖违禁药”展开,从程勇为己谋利贩卖违禁药到赔本贩药造福病人的过程中,警官曹斌一直在内心极度煎熬的情况下对贩药案件进行追踪调查。该部影片在欲与爱的较量,法与情的斗争中诠释了人性由脆弱到救赎的转变。影片中人物心路历程及行为活动的转变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文章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剖析电影中心理活动错综复杂的程勇和曹斌,探究他们的本能欲望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成长历程,揭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关于他们行为的指引作用。 【一】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1923年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都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他提出本我遵循唯乐原那么,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表现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幸免痛苦。 自我遵循现实原那么,它通过理性的方式对本我的冲动加以调节操纵,保护整个机体不受损害,同时也为满足整个人格的利益需求而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超我遵循道德原那么,它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即确定道德标准以压制本我冲动,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使人产生内疚感。 这三个部分遵循能量守恒原那么,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部分在人格上此消彼长,总量保持不变,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个体能够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当三者失衡时,个体会感到迷茫困惑,产生心理疾病,甚至精神失常。 【二】影片中程勇与曹斌的人格转化 〔一〕本我的欲望 在影片前半部分,程勇把自己的本我表现得淋漓尽致,要紧表达在程勇关于金钱的贪恋以及对法律的恐惧上。而以正人君子形象出现的警官曹斌,在怒火中烧的情形下,也会出现人格要紧受本我妨碍而导致情绪失去操纵的情况。 当吕受益想要让程勇帮忙贩卖违禁药时,程勇说“走私药物抓到要判刑的,……再说那个大的风险,你就给我三万块钱啊!”,表达出程勇内心有唯利是图、趋利避害的本能。当程勇对印度老板说“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时,他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遗。锦旗上写着的“仁心妙手普众生,徒留人间万古名”便是对他赤裸裸的讽刺。另外程勇的自私的本我让他认为人的本质也基本上自私自利的,因此他便企图通过给房主和医生送礼来为自身谋取利益。因为程勇最初并不是因为“仁心”而卖药的,因此当他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时,他便会露出自私的本性,最大限度的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这一点在他与思慧、吕受益等人决裂时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不惜“把病人推给假药贩子”,并在黄毛说了“好多人连五千块的药都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