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总规修编历程

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2003年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2003-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通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1、行政区划调整

2、城市规模突破

3、工业产业调整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4、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综合协调

三、规划成果、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成果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6个专题研究报告、45张规划图纸。

(二)规划期限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近期:2003-2010年

中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三)规划范围

1、市域

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面积12390平方公里。由于行政区划和规划方针的变动,分为市区和市区外市县两个层次,原近郊区县划入市区以内,现称为中心城周边区县,原远郊区县现称为市区外市县。

2、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为未来市区,包括中心城五城区、高新区和六个周边区县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3681平方公里。

3、主城区

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以成都四环路为界,分为中心城区和新都——青白江、龙泉、华阳、双流(东升)、温江、郫县等六个周边组团。其范围根据以下行政单元范围界定。

4、中心城区

成都四环路以内(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的用地范围,面积597平方公里。

四、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

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二)城市发展战略

1、整合区域战略

(1)逐步构筑成渝环形城镇密集带空间布局。成渝南线:成都——资阳——内江——重庆(沿老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北线:成都——遂宁——南充——重庆(沿渝遂高速铁路、成达铁路和成南高速公路)。

(2)积极推动成都平原城镇经济圈城市化进程,形成绵——德——成——眉——

乐城市带。以成都作为发展中心,依托成绵高速公路和成宝铁路,推进成——德——绵区域发展,构建城市带的主体部分。

2、协调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一致,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2)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选择大中小城市多元化发展模式,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向重点城镇合理聚集。将人口流动与城乡建设相结合,重点将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相结合,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将农村要素流动和农业发展相结合,繁荣农村经济。

3、经济一体化战略

(1)梯度有序的产业集群战略:统一调控城乡土地空间资源,优化与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整合集中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用地。

(2)推进产业结构提升的创新战略:鼓励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创新产业特色。促进企业的产权重组,形成规范的产权市场与要素市场。加强政府投资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基金和资本融资市场。利用生产要素资源,融入区域市场分工。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调整和促进工业主导产业的快速形

成,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食品、医药、服装、纺织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化工、航空、航天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非义务教育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面向区域的旅游会展、物流、科研教育、房地产、文化卫生、体育休闲、通信网络等现代服务业。

(3)产业的延伸战略:立足自身与区域的基础优势资源,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成都科技产业化速度,加快工业及相关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科技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延伸上下游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4、非均衡战略

(1)积极促进都市化进程:提升主城区在区域发展中的速度,保障主城区内的资源优先配置,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积极促进主城区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打破主城区均衡惯性拓展模式,积极促进用地空间结构的调整,通过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促进城市不同功能的整合与集聚、重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全面协调发展。

五、城市性质与职能

(一)城市性质

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二)城市职能

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

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

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

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

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

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六、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一)市域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规模

近期(2010年):总人口11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2万人。

远期(2020年):总人口1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026.6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市化水平

以非农人口计,2010年为40~45%,2020年为55~65%。以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计,2010年为63%,2020年为70%。

(三)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515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570万人,人均90平方米;

中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59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人均89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760万人,人均87平方米。

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空间结构规划

形成“一心多极,一轴一群”的城镇空间格局。“一心”指主城区;“多极”指规划区外的四市和四县。“一轴”指由主城区沿成雅高速公路和成绵高速公路向南北伸展并连接新津、蒲江以及市域以外的广汉、德阳、乐山等而形成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一群”指依托成温邛快速路和成雅高速公路,由崇州、邛崃、新津、大邑、蒲江,以及为数众多中小城镇组成的联系紧密、分工合理、功能一体化的城镇群。

(二)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特大城市1个,为成都市主城区;中等城市4个,包括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小城市4个,包括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重点小城镇36个;以及多个大型聚居点(一般镇)。

八、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近中期空间拓展以向东、向南方向为主,远期和远景以向南、北方向为主。

(二)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

逐步改善“环状+放射型”布局形态,突出双轴线发展定位,形成南北展开的带状

布局形态,南北轴线重点发展,东西轴线辅助发展。

1、南北发展轴:北翼发展轴主要由宝成铁路、川陕公路、成绵高速公路、蜀龙大道等组成,沿交通通道向新都、青白江、金堂、广汉方向发展。南翼发展轴主要由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川藏公路、大件路、人民路南延长线、新成仁公路等组成,沿交通通道向华阳、双流、新津方向推进。

2、东西发展轴:由成灌高速公路、成灌公路、蜀都大道、成渝公路、成龙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等组成,西部以郫筒、柳城为界,从中心城西侧适度向西分进;东部沿龙泉山向南北展开。

(三)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构建“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地位,构建南北、东西两条十字交叉轴线,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

两次: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华阳、双流、新都——青白江组团作为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域,构建华阳和新都两个综合性次中心区。该区域是成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将是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专业服务、交通枢纽和居住等职能。近中期重点建设华阳次中心区,远期重点建设新都次中心区。

多核:除华阳、新都——青白江以外的其他周边组团将成为重要的城市功能增长核,起到不同职能的分中心作用。

(四)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构建两轴、西控分进、南北展开、重心东移,中心疏散。突出主城区整体发展效益,按各组团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开发模式,实施长期规划引导,采用非均衡建设管理手段,远期逐步形成南北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

九、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

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切实保护具有国家性、公共性和唯一性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确定了水系、山体、都江堰精华灌区、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开敞空间、气流通道、生态绿地、生物多样性通道等八项控制要素。

十、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

加快成都北编组站及连接线的建设。在成龙公路南侧建设成渝高速铁路,并预留宝成、达成、成昆高速铁路通道。

将成都南站建设成为成渝、成昆、宝成、达成高速铁路客运站和轨道公共交通枢纽。在龙泉组团大面镇预留第三客运站选址。

完善“环形+放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架构。建成成绵、成渝、成雅等10条高速公路。

规划13个公路客运主枢纽站场和11个货运主枢纽站场。

搬迁凤凰山、太平寺机场,中远期搬迁黄田坝机场。搬迁后的用地发展居住、公建和城市绿地功能。

十一、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的联系;整合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的协调;采用非均衡路网布局形式;强化道路网系统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合理发展步行交通与自行车交通;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

规划主城区快速路形成“三环、十一放射加半环”的结构;形成主干路159条;预留轨道交通发展用地;完善各类交通设施。

十二、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根据国家相关公共设施配置标准结合实际状况规划级配体系,完善配套设施。

行政办公设施:主要安排在中心城区南北轴线上。市级行政办公中心位于南心片

区的人民南路以西。人民北路北延线预留省级行政办公中心用地。

商业设施:区域商业中心位于城市核心区内。在华阳组团和新都-青白江组团规划设置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其他各区设置各具特色的区级商业中心。

教育设施:在双流、温江、郫县布置教育产业园区,大型科研机构主要安排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龙泉组团形成市级职教及成教基地。

体育设施:市级体育中心布置于十陵景区。

对文化、卫生设施等做了统筹安排。

十三、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

住区建设坚持中高标准,以规模体量适度的多层住宅为主。每户家庭拥有一套设施基本齐全、居住环境良好的住宅,2020年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

调整居住用地结构,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合理布局,集中开发,形成规模,避免零星开发建设。主城区居住用地分为36个片区,其中中心城区22片,周边组团14片。

坚持住房开发市场化、集约化的原则,强化政府导向作用,形成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住宅供给体系。重点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妥善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大量

新增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

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分阶段改造城市边缘地区村庄,逐步将农村村民转为城市居民。

十四、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

整合现状工业区空间分布,企业向工业区集中,促进、引导各类产业在合适的区位集中,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具有规模效益的工业区。

规划形成6大工业产业带(片)和一个后备发展区。

形成北部、南部两大区域物流中心,四个区域配送中心。

十五、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坚持整体发展、动态保护、原真性保护、公众参与的原则,扩展保护范畴与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框架,在保护现有古城区格局和真实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保护外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附以名城展示体系,推动名城保护工作的全面进展。

城市格局保护包含古城格局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重要视廊与视域保护。

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包含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华西医科大学和四川大学老校区等两个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及市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景区的保护。

文物古迹保护包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22处优秀历史建筑和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和名木古树、地下文物和传统建筑构件保护。

以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标志物体系为构成要素,在中心城区形成“三片一带多点”的展现空间结构。

十六、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近期(2010年)绿地建设力争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35%,绿地率30%,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中期(2015年)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0%,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远期(2020年)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8%,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

建构“蓝脉绿网、四圈八片”的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蓝脉绿网”:沿城市重点景观河道和主要城市道路设置绿化带,与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广场相结合,构筑相互联通的绿色网络;“四圈八片”:四圈指府南河环城公园、二

环路绿地、三环路和铁路环线绿地、四环路绿地,八片指三环路和四环路之间的绿化开敞区。

十七、主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给水:2020年人均综合用水指标达到500升/人·日。供水管网主要采用环网结构。水六、七厂为主水厂,总供水规模将达到500万立方米/日,一般水厂仅作调峰。逐步淘汰水二厂、水五厂等水厂和其它取用地下水的水厂。

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制,形成独立的雨水排水系统。中心城区规划六个污水处理厂,2020年污水处理总量达212万吨/日;周边组团规划六个污水处理厂,2020年污水处理总量达102万吨/日。

防洪与抗震: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按200年一遇设防,部分区域根据重要性和人口规模可根据国家规范适当降低设防标准。城市一般建设按基本地震烈度Ⅶ度区设防。

继续完善电力设施及走廊规划。

市政设施规划还包括环保、环卫、消防、岸线、电信工程、供气规划等。

十八、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继续强化“一主两次多核”的轴向开放型城市空间体系和非均衡轴向拓展的带状空间形态,空间布局以中心城为核心南北展开。

十九、规划实施措施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发挥法律、行政、舆论和群众监督的作用,严格依法行政,统一规划管理。

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土地储备机制,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及时开展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各专项(专业)规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