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赢

如何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赢

如何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赢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与双赢(下) 92分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与双赢 (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92分 1、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正确 错误 2、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制定。 正确 错误 3、排污单位必须如实填写申报登记表,经本单位主管部门核实即可,不需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正确 错误 4、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及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保护的两个内容。 正确 错误 5、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域和领海。 正确 错误 6、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环保部门给予奖励。 正确 错误 7、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正确 错误 8、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正确 错误 9、对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企业或单位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或关闭。 正确 错误 10、三门峡水库处于黄河干流,连接豫、晋两省。 正确 错误 11、环境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 )。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生态环境 原生环境 12、三门峡水库1957年开工建设,()2月试运行。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3、西湖风景区被国家划入西湖重要生态景观保育功能区,土地面积约()。 173平方千米 182平方千米 195平方千米 161平方千米 14、我国2010年比2005年单位GDP能耗降低()。 10.00%

20.00% 30.00% 40.00% 15、中国共有约50万个中、小型锅炉,每年消耗()吨煤。 1亿 2亿 3亿 4亿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起施行。 1998年1月1日 2007年10月28日 2008年4月1日 17、《节约能源法》所称能源,是指()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的有用的各种资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 太阳能、风能 煤炭、水电、核能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18、《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1)浅论干旱地区建设海绵城市构想——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2)构建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体系研究 3)城市温室效应笼罩下构建城市生态风道研究 4)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研究 5)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及治理 7)矿产资源价格下降对自治区经济效果的影响 8)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9)呼伦贝尔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研究 10)鄂尔多斯房地产泡沫崩溃及其出路 11)某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12)某地区生态足迹分析及发展对策 13)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某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14)城镇化过程中的新能源应用及其问题分析 15)某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析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 16)某地区能源供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景分析 17)校园碳排放估算与绿色校园建设研究 18)我国资源回收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9)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效益评价 20)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21)干旱地区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分析 22)呼和浩特垃圾处理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23)呼和浩特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24)呼和浩特市煤改气工程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 25)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及处理 26)企业生产过程中外部性案例调查研究 27)呼和浩特家庭能源使用调查及能源节约途径分析 28)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9)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0)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1)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32)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3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边界划定 34)大数据潮流下人文地理学专业发展思考 35)内蒙古城镇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6)内蒙古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37)牧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38)牧区城镇化与环境效应分析 39)牧业社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40)房地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41)XX旗县农村脱贫的途径与扶贫措施 42)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途径与办法 43)农区秸秆利用的途径及经济效果分析 44)太阳能发电与局域电网的建设及应用 45)我区生物质能源利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 46)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与途径 47)包头市环境产业发展的潜力与前景分析 48)我区“城市矿产”发展条件与前景分析 49)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分析 50)建筑节能系统应用推广及发展前景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机非10-2 2010440778 刘堤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与能源的短缺,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的实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争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经济的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再加上部分地区对自然资源的滥加开采,加剧了能源危机。同时各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当前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必须加大对各地区,各企业内部的改革以及创新技术的指导。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经济循环的内涵与发优势 1.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

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是一种“资源——产品——再利用”的闭环型非线性经济。改经济模式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要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因此,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循环经济的优势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传统经济是以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再生产加工与消费的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 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不断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造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据统计2005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GDP的14.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但却消耗了世界15.8%的淡水资源,26%的钢材,25%的铝和47%的水泥。而只有56%的城市污水和54%的固体污染物得到处理。可见,我国的还是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国家行列。然而,循环经济的实施与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污染之间的尖锐矛盾。 2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1企业的意识 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节约成本,所有的企业几乎都不愿意在内部加以改革以及在技术层面上的进一步创新与提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学分: 2 总学时: 36 实验(上机)学时: 无 开课专业: 经济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限定修课程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势日益严峻。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突出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资源与环境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教学,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分析与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 二、预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导论2课时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 第二节对几个传统概念的再认识 消费。稀缺。市场。 第三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 第四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

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第五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对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对经济系统的扩展。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新选 择。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指导思想。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第八节怎样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重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重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双重属 性。重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究。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3课时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 市场。市场结构。帕托最优。效率。 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 需求。供给。均衡。 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需求 个别需求。总需求。 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 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4课时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 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可转移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学科门类:经济学(02)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水利、环境等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良好的协作研究条件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评价、环境灾害评价与预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近5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 4、可持续发展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势不两立抑或比翼双飞?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作者:武林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日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她在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过程中,也遭受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反作用力。如何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使其共生,是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课题,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所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妥善解决的课题,对我国而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生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将是荒漠。”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精辟地揭示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要生存,社会

要发展,就要发展生产力。而生产的实质是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创造财富。当这种索取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超过了自然资源的极限,就会引起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无节制地索取带来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出现的过程中,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和反作用日益突出,资源枯竭和能源危机等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又是统一的整体。所谓统一, 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与发展,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环境资源,人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环境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失去了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保护得好,环境资源的利用就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优美良好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经济资源,是一种社会经济产业。人类社会随着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环境产业必然会兴起并向纵深发展,人们的消费由解决温饱问题到物质满足进而追求环境舒适,一股绿色消费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环境文明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和生活消费的新追求,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

辩论稿:环境保护要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

辩论稿:环境保护要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以及对方辩友,你们好。今天很荣幸站在 这里与对方辩友进行这一场友好而和谐的辩论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方作辩论陈词: 我方的观点是:环境保护要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理由如下: 1、一切的经济发展都是建立于环境之上,没有环境,何来经 济的发展。 2、如若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那么它的回复时间与代价都远非 金融危机等问题可相比拟。 3、如今已有许多关于人们不注重于保护环境而引发恶果的事件,例如雾霾、呼吸道疾病及肺癌等癌症的频频出现,而世界各国的历史事件也向我们证实着这一点如果不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去发展经济,那么人们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4、环境是一切自然生命之本,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就是自然 的环境,我们应尽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平衡,创造生命的真善美。

5、治理与保护环境并不是需要经济的支持,它可以是一种环保的意识,在某些方面,保护环境反而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6、环境与经济并非不可共存,只是只有在保障着环境的基础之上去发展经济,才是最为理想与科学的社会发展方式。 总而言之,保护环境并不是会拖慢甚至停止经济的发展,它反而有着一种促进的作用,有了良好的环境,经济的发展的质量才会有质的提升,环境的保护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点,也是人们应首先培养的意识。 让我们不妨来想一想,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很简单,无论是医学、军事及经济的发展都是为了人们,或者说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好,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去进行文明的发展,那么生活的更好这一说法简直就是一个笑话。我们不要只想着过去的种种,也不要在那想象未来的美好,看看我们的当下吧,相信同学们都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首先,柴静她本人就是环境污染的受害人,其次片中提到2014年北京污染天数达到175天、天津197天、沈阳152天、成都125天、兰州112天、石家庄多达264天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却不仅仅如此,它还会带来各式各样的疾病与阻碍人们的生活,而这,也就是人们不重视保护环境而导致的一部分后果。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南京林业大学

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的作用与意义:1)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系统2)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物质基础3)为人类提供消纳废物的场所,即沉库服务4)为人类提供美学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3.环境特点:稀缺性;非独占性和非排他性;外部性 4.环境阈值:环境在其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的. 5.环境问题: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6.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旱灾等自然力引发的灾害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退化,以及这种退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主要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引起的.例如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量土地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除的废弃物和余能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扰乱和侵害,并反过来对人类生产不利的影响 8.环境问题的实质:1)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9.两条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格鲁斯曼1990年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原理提出了~学说,即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纵:污染程度横:人均收入资源依赖性曲线:一个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呈现倒U形曲线轨迹.纵:资源依赖程度横: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初中后期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先增大后减小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1)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条件与工业化国家当初面临的条件不同(越早发展的国家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越小;而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不具备).2)实际上,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传统模式.3)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明无法等待曲线的转折点.4)中国必须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使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尽快平稳向右移动直至出现稳定下降.路径①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生产率②加强制度创新,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0.经济资源:指能够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一切自然的、人类的以及已生产出来的资源,如土地、矿藏、资本设备、劳动力等.而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11.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产生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12.稀缺资源最优配置应至少满足两点:1)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2)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13.环境管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14.市场: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并非单一的交易场所) 15.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 16.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可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显然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 16.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福利:人们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映或主观评价,是评价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标准 帕累托改进:如果改变资源配置会使每个人的境况都较前变好了,或者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了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坏,那么现存的资源配置就没有达到帕~,在这种情况下,按一定的方向调整现存的资源配置,就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提高称为~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江西师范大学 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欧圣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举目共睹。但也就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家园—环境,却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最大的痛。 现如今,我国经济正在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然而,各种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等等。城市的上空充满了雾霾,乡下的溪水变成了污水,各种污染性的气体充斥着我们的身体,我们曾经把其称为甘露的雨水变成了具有腐蚀性的酸雨,我们害怕出门,因为污浊的空气已经把我们的对外界的向往冲淡。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会否也会偶尔的羡慕一下古代人的生活,那时的他们,出门永远不需要准备口罩,因为那时的空气中还没有太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性气体,天还是蓝的,空气还是清新的;那时的他们,渴了可以喝河水中那最天然的水,因为那时的河水还没有被注入各种污染物,河水还是清的,水还是甜的;那时的他们,闻着花香,听着鸟语,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又把一切都赠还给了大自然。而现在的我们,从大自然中拿走了那么多,而最终留给大自然的却只是一大堆的生态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太多的环境问题,以至于再回头追赶环境问题的时候,我们已无法把生态还原成最初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样子。 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可见,一个好的环境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我们只有拥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才能更好的为这个社会服务,为我们的国家尽忠。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也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我国才能在短短的三十几年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果实,但又却不得不承受着环境污染带来的弊端。因此,只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人民有真正的幸福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析》 目录 总概论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城市生态位理论 二、德化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1.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成效显著 (1)整体规划科学 (2)综合效益明显 (3)环保措施有效 (4)生态建设有力 2.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2)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3.德化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的潜在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 (2)水土资源优势 (3)生态资源优势 (4)旅游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鼓励绿色消费制度 (2)推进区域环境合作 (3)实施环保限批制度 2.依靠经济手段,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1)加强环保投入力度 (2)加快建立环保法律约束补偿机制 (3)加大环保信贷控制力度 (4)加大价格调控力度 (5)加高市场准入壁垒 3.强化法律监督,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2)加大执法力度 (3)强化问责机制 4.倡导生态伦理,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1)树立生态伦理理念 (2)倡导生态伦理价值观

(3)建立生态伦理评判体系表格表示;

总概论 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凭借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取得了工业文明的伟大胜利,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人类在创造经济空前大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极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示范区模式应运而生,生态示范区是指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行政区域。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 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活动,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因此保护好环境,就是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生态示范区很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示范区建设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是探索环境与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良好的环境又能更好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量。那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主张先污染、后治理,国外许多沉痛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此路是行不通的;反之,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和排斥经济发展,其极端代表就是“经济零增长”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这两种观点都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论赛重点

辩论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何者优先? 正方:环境保护应优先于经济发展 反方: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 反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 我们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 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 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正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 经济发展是指社会能够提供丰裕的商品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 , 环境保护则是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保护生态平衡。经济要发展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厂房与原材料来保障商品的供应——那便存在一个问题:自然分给人类的土地与原材料是有限 , 经济优先发展就一定会侵占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自然资源。 二辩手盘问 :请问对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 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一辩:不好意思对方辩友, 恐怕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并不是说 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 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 跟中国现状一样, 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 但一般县区还是经济发展优先的, 也就有资本的大城市才比较重视搞环保,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正方二辩:请问正方三辩, 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 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 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三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 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各个行业情况不同,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 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就能转亏为盈?我不这么觉得。 反方四辩补充发言 :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观,基于现状的反思及正确的行动指南。【关键词】对立与统一共识到共生现状与出路方法与措施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各类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市场快速传递,交叉蔓延。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不同形势下对立与统一的结构是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者矛盾稍小一些,因为在早期阶段经济规模小、环境容量大,在后期阶段经济实力强、治理力度大,这两种情况下,环境与经济都容易相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环境压力大而经济实力没有达到足够强,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最为突出,两者处在相持或双双受阻的困境之中,对立性大于统一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这种困境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稀缺性认识严重不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定范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等思想依然顽固地存在于部分国人头脑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GDP 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无疑加速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发严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后果出现。 二、共识到共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我国,近年来,包括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并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趋势。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发的灾难。 全球化的发展诱使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方面日益趋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领土安全方面必须以其它国家的安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理念——即相互依存的“共生”。共生是不同生物和人类的共生单元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彼此互惠、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双方或多方通过这种关系获得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经济运行与宏观控制中重视人口因素特别是其质量与素质因素,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于不顾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制横、抑制。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简单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分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资源,其具有资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判断环境对经济发展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标准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比较。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据1991年环境报介绍,我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77亿元,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9亿元,农药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7亿元,自然资源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12 亿元,这五笔帐共计是800多亿元。可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

中国经济形势之我见

中国经济形势之我见 摘要: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仍然是当前我国的重头大戏。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全球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经济虽然存在许多有利条件,但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经济呈现出趋势性放缓态势。 关键词:全球经济形势优势困难采取措施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就业、债务、通胀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也可能进一步分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但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无论金融危机如何演变、猛烈、严重,我们国家仍然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虽然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经济基本面和发展趋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1全球经济 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的转折点,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发达国家探底企稳,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稳步回升。 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转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明显放缓;就业、债务、通胀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也进一步分化。 2015、2016 年世界经济虽仍将保持周期性温和复苏态势,但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第一美国经济将保持回升态势,第二欧日经济将依然低迷,第三新兴经济体总体仍处于增长调整期,普遍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下行压力。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