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

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9年 第17卷 第2期 No2 Vol 17 1999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

吴胜和 王仲林

摘 要 针对目前流动单元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 陆相储层的地质特征,以吐哈盆地温吉桑-米登油田(简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 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提出了一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流动单元研究 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结构分析、成岩非均质分析、断层 封闭性分析确定连通砂体与渗流屏障的分布,第二层次通过储层质量评价确定连通体内部的 渗流差异。据此思路,对工区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进行了深入的流动单元研究。研究成果对提 高温米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陆相 储层 流动单元 渗流屏障 渗流差异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1 文献标识码 A

A New Method of Non-Marine Reservoir Flow Unit Study

WU Sheng-he1 WANG Zhong-lin2

1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00)

2 (Tuha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Hami, Xinjia ng, 839000)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of non-marine reservoir flow units. We developed the proposed method using core, well-log, 3-D seismic conversion and reservoir engineering data from the braided delta reservoirs of S anjianfang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Jurassic in the Wenjisang-Mideng Oilfield, Tu ha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flow unit determin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st eps. The first step is to differentiate connected sandbodies and flow barriers a ccording to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alys is, diagenesis heterogeneity analysis and fault sealing analysis. The second one is to analyze the reservoir quality differences within the same connected sandb ody using various parameters reflecting the flow and storage capacity and lith ofacies of the reservoir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reservoir is braided delta front, consisting of se veral sandbody microfacies such as distributary channel, mouth bar, distal bar e tc.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porosity, low-medium permeability, and intense he terogeneity vertically and laterally. According to the core, well-logging and we ll-logging constrained

conversion data, the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 ic framework and sandbody architecture were constructed. Two kinds of sandbody architecture were identified, that is, labyrinth and jigsaw-puzzle architecture. Within the labyrinth architecture, the connected sandbodies are ribbon-like and lens-like, and the flow barriers are flooding shale and inter-channel shale. Within jigsaw-puzzle architecture, the connected sandbodies are constructed by t he combination of channels and/or mouth bars, and the flow barriers include the flooding shale and inter-channel shale in addition to the calcite-cement ribbon between two connected channel sandbodies. In addition, some sealed faults act as the barriers within the continuous sandbodies.

As for each connected sandbody, its reservoir quality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porosity, permeability, transmissibility coefficient and grain size through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Four kinds of flow units were id 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reservoir quality in the study area. There is less variation in reservoir quality within each flow unit and more variation between flow unit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nected sandbody analysis, flow barrier analysi s, and identification of reservoir quality within each connected sandbody, the f low unit distribution model of Sanjianfang Formation in Wenmi Oilfield was set u p, which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units within the well and among the well 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oilfield develop ment manage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oil and gas recovery.

Key words non-marine reservoir flow units flow barrier flow difference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是国外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的一种储层研究方法 ,而在国内则刚开始进行探索性研究。针对陆相储层地质特征,探索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 路和方法并应用于油田开发阶段的储层研究,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1 前言

储层流动单元是指影响流体流动的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在内部相似的、垂向上和 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1、2〕。按照这一概念,一个储集体可划分为若干个岩性/岩 石物理性质各异的流动单元块体。在块体内部,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相似,块体间则表 现了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性。这一研究对油气田开发特别是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具有 较大的实际意义。

自1984年流动单元的概念提出以来,很多学者应用这一概念开展了储层表征或储层评价研究 。不同学者根据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结合各自研究工区的地质特点,提出不同的流动单 元研究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根据岩相及宏观岩石物理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研 究〔1、3~6〕;②应用孔隙几何学进行流动单元研究〔7~9〕;

③应用传导 系数、储存系数等参数进行流动单元研究〔10〕;④应用生产动态资料进行流动单元 研究〔11〕。这些方法在流动单元研究中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为后人研究流动 单元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上述研究方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上述方法强调成因单元(或沉积相带)内影响流体渗流的地质参数的差异性,并应用多种参 数进行流动单元划分,但是对成因单元本身的分布及单元间渗流屏障(沉积屏障、成岩屏障 和断层屏障)的分布重视不够,即对各种地质界面现象研究不够,

而地质界面的复杂性正是 陆相储层的重要特色。另外,一些学者在流动单元研究时,过分地强调了流动单元在垂向上 的分层性,将流动单元看作为更细级次的“地层单元”(只不过这种地层单元在垂向上反映 了单元内储层质量相似而单元间储层质量相异的特点),而忽视了平面上渗流差异的特征。 我们认为,储层流动单元内部质量的相似性及其间的差异性不仅要体现在垂向上,而且也应 体现在平面上,这样才能达到流动单元研究的目的。

针对目前流动单元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陆相储层的地质特征,提出了一套陆相储层流动单 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以吐哈盆地温吉桑-米登油田(简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 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对其主要产层段进行了流动单元分析和研究。

2 流动单元研究思路

流动单元研究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确定连通砂体与渗流屏障的分布,第二层 次确定连通体内部导致渗流差异的储层质量差异(图1)。

图1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流程图

Fig.1 Flowchart of reservoir flow unit research

2.1 连通体及渗流屏障的确定

对于陆相储层来说,储层纵横向相变快,砂体时空分布及地质界面现象复杂,因此, 陆相流动单元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定连通体及渗流屏障的分布。连通体即为连通的储集 砂体,其为渗流屏障所分隔。一般地,渗流屏障包括三种类型,即泥岩屏

障、胶结带屏障和 封闭性断层屏障。

砂体及泥岩渗流屏障的时空分布研究是流动单元研究的第一步,这一研究即为高分辨率层序 地层学及储层结构分析。储层结构控制着地下流体大规模的流动,它主要受控于沉积相,不 同的沉积相形成不同的储层结构类型,其分布亦决定了储层结构的特征。在分析过程中,首 先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确定油藏范围内多级次垂向屏障的时空分布,并为砂体时空 分布研究提供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框架。陆相地层纵横向相变快,常规的小层对比方法(如旋 回对比、韵律层对比、等厚切片对比等)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地层的等时关系,因而对砂 体及渗流屏障的时空分布研究造成很大的影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建立等时 地层格架及渗流屏障的主要方法。在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内,通过精细的沉积微相分析,确定砂体及砂体间泥岩渗流屏障的分布,即建立砂体结构模 型。

在砂体结构确定之后,开展成岩作用和成岩储集相研究,并分析断层封闭性及其对井间渗流 的影响,以确定砂体内部的胶结屏障及封闭性断层屏障。通过上述方法,最终确定目的层段 连通体及渗流屏障的分布。

2.2 连通体内储层质量差异分析

连通体内储层质量差异反映了连通体内的流体渗流差异。具有同一储层质量的砂体即 为同一类流动单元。因此,应用反映岩性、流体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的参数,对各连通体及 连通体内部进行储层质量分类及分区评价,即可在连通砂体内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并在连通 体分布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流动单元的时空分布。

3 实例分析

本文以吐哈盆地温吉桑-米登油田(简称温米

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 洲储层为例,进一步阐述上文提出的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1 温米油田地质概况

温米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境内。构造上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 陷中部巴喀-四十里大墩构造带东段。该油(气)田属于低渗岩性构造圈闭的层状边水油气 藏。主要油气开发层段为三间房组。

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支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砂体。在圈闭 范围内,含油气边界受砂体分布控制。单砂层厚度一般2~15 m。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砂岩、 粉砂岩、砾状砂岩等。储层物性以中-低孔、低渗为主,局部出现中高渗储层。油田平均孔 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6.3%和30×10-3μm2。

该油田开发效果在开发初期总体较好,但随后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主要是地下油水运动比较 复杂,平面上水驱差异大,注水见效程度低,相当一部分井组注水不见效,而一些相对高渗 层见水快,含水上升快,另一方面,层间水驱差异亦较大,从而导致较大的开发问题。这就 要求深入地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从而为油田开发生产管理及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必要的 地质依据。

3.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及渗流屏障的主要方法。本文综合应用 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等信息,运用各种研究手段,如岩心层序地层分析、测井层序地层分 析、多井测井约束反演层序地层分析、地层压力分析等,建立了温米油田含油层段的高分辨 率等时地层格架。该含油层段分为上、下两个油组,属于三间房组

层序的高位体系域。本文 重点研究该含油层段的上油组,其由高位体系域的中、上准层序组(PSS1和PSS2)构成,包 括四个准层序(PS1、PS2、PS3和PS4)及14个层组(如后文的图4所示)。各准层序底部的湖 泛泥岩构成了广泛分布的垂向渗流屏障 。

3.3 储层结构分析

在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基础上,即可进行储层结构分析。本区砂体微相主要为水 下支流河道,其次为河口坝、远砂坝及分流河道间漫溢砂体,它们构成了含油层 段的骨架砂体,而河道间和坝间泥岩则构成了砂体间的侧向渗流屏障。砂体与泥岩 的界面则构成了连通体的边界。砂体微相不同,砂体形态及展布特征各异,这样便形成了不同的储层结构类型。根据砂体与泥岩的时空 组合,将工区三间房组的主要储层结构分为二类,即迷宫状和拼合板状储层结构。

图2 两个分支河道砂体之间的侧向钙质胶结屏障

Fig.2 Lateral calcite cemented barrier between

two channel s andbodies

图3 温五块W5-21井组断层封闭性分析

Fig.3 Fault sealing analysis of W5-21

well group withi n Block W5

迷宫状储层结构是本区三间房组的主要砂体结构类型,表现为条带状水下分支河道及土 豆状的小型河口坝和漫溢砂体镶嵌于河道间泥岩中。由于主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呈条 带状,因而砂体横向连续性差,砂体被河道间泥岩所隔离,但在顺水道方向具有较好的连续 性。研究表明,本区单水道砂体宽度约300~600 m,与井距(350 m)的比值为0.8~1.7。 迷宫状砂体结构具有严重的平面非均质性,从而影响着注入水的平面波及效率。

拼合板状储层结构由多个近平行的水下分支河道或分支河道复合体与河口坝砂体拼合而成。 虽然单一砂体规模不大(横向宽度小),但侧向叠置可形成较为宽广的砂体,因此砂体连续 性较好,砂体复合体横向宽度可达2000 m以上。

3.4 成岩非均质及胶结屏障分析

在本区分支河道砂体底部,常发育钙质胶结带。对于垂向迭合的两期河道,其间钙质 胶结带对上下两个砂体的垂向渗流起屏障作用;当两支河道侧向迭合(在拼合板状储层结构 内)时, 砂体底部形成的钙质胶结则可能构成侧向渗流屏障,使两个连续的砂体分属于两 个不同的连通体或流动单元。钙质胶结带在岩心和电性上均有明显的特征(即电阻率高尖峰 及低幅自然电位)。如图2所示,WA井为采油井,WB为注水井,两井相隔350 m,测井约束反 演剖面反映两井砂体连续,但开发动态分析表明注水不见效。从测井曲线可以看出,WB井的 分支河道砂体底部具“钙尖”,表明砂体底部具钙质胶结带 。正是由于水道底部侧向钙质 胶结层的分布,使得两井砂体虽然连续,但不连通。

3.5 断层屏障分析

油藏内部的断层封闭性影响着其两侧储层的连通性。本文主要通过注水开发动态资料 对断层封闭性进行分析。如在温五块内,发育二条逆断层,断距50 m左右。注水分析表明, 这二条断层构成了渗流屏障。如图3所示,W5-21、W5-10及W5-11井处于同一分支河道砂体内 ,其中,W5-21井注水,与其同相且分布在断层同一侧的W5-10井注水见效,但对于与其同相 、而位于断层另一盘的W5-11井则注水不受效。显然,该断层对流体渗流起封挡作用。

3.6 连通体的划分

在渗流屏障分析的基础上,即可进行连通体的划分。在实际工作中,在按 单层编制的沉积微相图和连井相剖面图上,首先根据砂/泥界面确定砂体与泥岩渗流屏障的 分布,然后,在拼合状砂体结构内辨识钙质胶结的垂向屏障和侧向屏障,最后对断层封闭性 进行分析。按照这一分析思路,对工区内各单层进行了连通体的划分。

3.7 储层质量评价及流动单元的分类

在连通体内部,储层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即反映了连通体内部的渗流 能力的差异。差异性的类别则反映了流动单元的类型。在温米油田流动单元研究中,我们选 择渗透率、渗透率与储层厚度的乘积、孔隙度和粒度中值,应用综合评判方法,对储层质量 进行分类评价。

所谓综合评判就是对一个对象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一个综合得分,据此 对储层进行分类。综合评判的关键在于确定加权系数。在此我们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权系 数的求取。通过综合评判程序,建立了相应的评判关系式。

本区储层质量评价因子(DIS)与孔隙度(Φ)、渗透率(K)、渗透率与厚度的乘 积(K*H)、粒度中值(Md)的相关关系式为:

DIS=0.05371Φ+0.10212lg(K) +0.00053 K*H -0.52434Md+0.3369

根据每个样品(实际为井内单砂体)得分的集中分布程度,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将所有样品按得分分为四类(得分用DIS表示),即将本区储层流动单元分为四类。 I类:DIS≥0.8,该类流动单元以中-高孔、中高渗为主要特征,孔隙度主要分布范围为18% ~20%,渗透率一般大于127×10-3μm 2, 个别高达2000×10-3μm 2。主 要发育于分支河道砂体中。在注水开发过程中该类储层的开发效果最好,见效快而且采出程 度高,但该类储层在注水开发中后期易于形成水窜通道,从而发生水窜,影响其附近储层的 开采。

II类:0≤DIS<0.8,该类流动单元的孔隙度主要分布范围为16~18%,渗透率为33×10 -3~124×10-3μm 2,属中孔中低渗储层。K*H值较高,其渗流能力较强至中等。主要分布于河道、河口坝微相中。在注水开发过程中, 油水较易在其中运动。 III类:-0.4≤DIS<0,该类流动单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偏低,孔隙度分布范围在13%~19% 之间,渗透率为6×10-3~52×10-3μm 2,K*H值亦较低。 此类流动单元可分布于各种砂体微相中。在注水开发过程中该类储层的开发效果一般。

图4 温西1块流动单元剖面图

Fig.4 Cross section of reservoir flow units of Block WX1

IV类:DIS<-0.4,此类流动单元以低孔特低渗为主要特征,孔隙度一般<16%,渗透率 一般<10×10-3μm2,K*H一般小于20,粒度中值一般为2.29~4. 29(Ф值)。此类流动单元主要出现于泥质填隙物含量高的岩层中,如分流 河道的顶部、河间漫溢砂等微相中。由于此类流动单元的储层质量较差-极差,油水不易在 其中运动,因而在注水开发过程中该类储层的开发效果较差,见效慢,有的甚至不见效。

3.8 流动单元的划分及展布

综合连通体分析、渗流屏障分析及单砂体储层质量评价结果,即可在单井及井间进行 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对比,建立流动单元的分布模型。如图4即为温西一块上油组的流动单元 剖面图。该油组由四个准层序(PS1、PS2、PS3和PS4)及14个层组组成。井间流动单元的分布 呈透镜状和拼合状。油田生产部门曾应用本文阶段成果对温米油田进行注水开发调整,取得 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4 结论

1.陆相储层纵横向相变快,流动单元的分布亦很复杂,为此,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时,不 仅要考虑储层参数分布的差异性,而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地质界面现象。

2.本文提出了一套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流动单元研究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结构分析、成岩非均质分析及断层封闭性分析方

法研究连通体和 渗流屏障的分布,然后通过连通体内储层质量的差异进行流体单元的划分。实践证明,这是 一套行之有效的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思路和方法。

致谢 在本文完成过程中,得到了石油大学(北京)张一伟和熊琦华教授的指导和 帮助。冯增昭教授审阅了全文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参加研究工作的还有周丽清、周平兵、陈 崇河、刘宇红、马晓芬、郭燕华、张明星、林双运、刘曰强、于锋、王前荣、江波、李正科 等同志,在此一并致谢。

第一作者简介 吴胜和 男 1963年出生 博士 副教授 储层 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作者单位:吴胜和(石油大学 北京 102200)

王仲林(吐哈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新疆哈密 839000)

参考文献

 [1] Hearn C J, Ebanks W J Jr, Tye R S, Raganathan V. Ge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reservoir performance of the Hartzog Draw Field, Wyoming[J]. J. Petrol.Tech., 1984,36:1 335~1 344

 [2] Ebanks W J Jr. Flow unit concept-integrated approach to reservoir des cription for engineering projects[J]. AAPG annual meeting AAPG Bulletin,1987 , 71(5):551~552 [3] Rodrguez A. Facies modeling and the flow unit concept as a sedimentolo gical tool in reservoir description[A]. Proceedings of the 1988 SPE 63rd annua 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C]. Richardson, TX, USA,1988. 465~472[ ZK)〗

 [4] Jackson S R,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reservoir model by integrating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information-Bell Creek Field[A]. In: Lake L W, Carroll H B,eds.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C], Academic Press Inc ., Orlando, FL, 1 991.524~555

 [5] MacDonald A C,Aasen J O. A prototype procedure for stochastic model ing of facies tract distribution in shoreface reservoirs[A]. In :Yarus, Chambe r,eds. Stochastic Modeling and Geostatistics: Principles, Methods, and Ca se Studies[C]. AAPG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Geology, No.3, 1994:77~89

 [6] Hamlin H S, Dutton S P, Seggie D. et al. Depositional co ntrols reservoir properties in a braid-delta sandstone, Tirrawarra oil Field, So uth Australia[J]. AAPG Bulletin, 1996,80(2):139~156

 [7] Ahr W M. Pore characteristics as surrogates for permeability in mappin g reservoir flow units: Vaccum San Andres field, Lea County, New Mexico[J]. AA PG

Bulletin,1991,75(3):532

 [8] Amaefule J O, et al. Enhanced reservoir description: using core and log data to identify hydraulic (flow)units and predict permeability in uncored intervals wells. Formation Evaluation and Reservoir Geology Proceedings -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C]. V Omega SPE, Richardson, TX, USA.1993.205~220

 [9] Davies D K Vessell R K. Flow unit characterization of a shallow she lf carbonate reservoir: North Robertson Unit, West Texas. Proceedings-SPE Sympos ium on Improved

Oil Recovery[C].V2, 1996 SPE, Richardson, TX,USA, 1996.295~30 4

 [10] Ti G, et al. Use of flow units as a tool for reservoir de scription: A case study. SPE Formation Evaluation, 1995. 10(2):122~128

 [11] Canas J A, Malik E A. Characterization of flow units in sandstone re servoirs: La Cira field, Colombia, South America. Proceedings of the Permian Bas in Oil Gas Recovery Conference[C]. SPE, Richardson, TX, USA, 1994.883~892

收稿日期:1998-03-04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吴胜和, 王仲林

作者单位:

刊名:

沉积学报

英文刊名: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年,卷(期):1999,17(2)

被引用次数:236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赵翰卿对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认识与建议[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3)

2.张尚锋.洪秀娥.郑荣才.伊海生.张昌民.戴胜群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储层流动单元层次性进行分析——以泌阳凹陷双河油田为例[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2)

3.宋子齐.杨立雷.王宏.李燕.孙丽娜.SONG Zi-qi.YANG Li-lei.WANG Hong.LI Yan.SUN Li-na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方法[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3)

4.樊佐春.秦启荣.Fan Zuochun.Qin Qirong储层流动单元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断块油气田2009,16(1)

5.王京红.侯连华.吴锡令.林承焰注水开发后期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特征[期刊论文]-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4)

6.曾大乾.李中超.宋国英.汤军.张昌民濮城油田沙三上地层基准面旋回及储层流动单元[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2,23(3)

7.高博禹.彭仕宓.龚宏杰.岳湘安油气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1)

8.刘吉余.李丽丽.李恒双.魏华彬.LIU Ji-yu.LI Li-li.LI Heng-shuang.WEI Hua-bin基于精细地质研究静态数据库的砂体类型识别方法[期刊论文]-海洋地质动态2007,23(8)

9.钟大康.朱筱敏.文应初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侏罗系砂岩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次生孔隙预测[期刊论文]-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17(4)

10.赵艳.吴胜和.岳大力.薛艳霞.温立峰.ZHAO Yan.WU Sheng-he.YUE Da-li.XUE Yan-xia.WEN Li-feng青海涩北一号气田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地质2009,23(2)

引证文献(207条)

1.周迅,孙卫,任大忠,任毅军,李珊姬塬地区长6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评价[期刊论文]-石油化工应用 2014(05)

2.孟凡明新民油田民36区块细化开发渗流单元技术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0)

3.郭长春河流相油藏定量表征技术研究[期刊论文]-西部探矿工程 2011(02)

4.田曙光细分流动单元技术在油藏"三高"开发后期的应用[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05)

5.刘晓阳,张明明,杨青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块长4+5小层综合评价[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05)

6.郭长春模糊数学方法在划分流动单元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05)

7.胡瑞,刘晓娟,任艳子吴旗油田吴410井区长6油层组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01)

8.李俊键,姜汉桥,徐晖,秦积舜,陈民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缝洞型储集体开采规律试验[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9.杨希濮,孙卫,解伟,时鹏利三塘湖油田头屯河组流动单元划分及微观渗流特征[期刊论文]-断块油气田 2009(03)

10.张艳平,杨国栋,郝振江,任利剑,刘德智,曾凡成新56、ZJ4井区延9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16)

11.李晓良砂砾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及应用——以大港油田官142断块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8

12.唐民安,孙宝玲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01)

13.王新强龙虎泡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潜力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4.魏新辉孤岛油田中一区馆上段三、四砂层组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5.袁新涛,彭仕宓,刘国威地质条件约束下储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期刊论文]-新疆地质 2006(02)

16.袁新涛,彭仕宓塔中志留系潮坪相储层流动单元分层次研究方法[期刊论文]-新疆石油天然气 2005(03)

17.师永民中国北方典型陆相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8.胡新平砾岩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9.谢俊,武英利,梁会珍,张万里应用流动单元寻找油田有利挖潜区的新思路[期刊论文]-西北地质 2004(04)

20.陈欢庆,梁淑贤,荐鹏,杜宜静,王珏,樊涛稠油热采储层渗流屏障特征--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期刊论文]-沉积学报2015(03)

21.张朋,杨艳芬,庾伦森,刘正鹏,卫文将,许莉娜,许声瑞姬塬油田吴420区长61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化工应用 2014(09)

22.黄鑫,胡望水,雷秋艳,刘一慧,李松泽高集油田高6断块阜宁组一段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复杂油气藏 2013(04)

23.何文祥,杨乐,刘逸水驱前后储层渗流单元变化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天然气与石油 2011(02)

24.冯国庆,齐玉,刘红歧,林军,冯丽丽克拉玛依油田七区八道湾组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新疆地质 2009(03)

25.谢伟安塞油田谭家营油区长<,2>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26.郭春华,杨宇,莫振敏,康志宏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概念和研究方法探讨[期刊论文]-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6(06)

27.魏历灵,康志宏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探讨[期刊论文]-新疆地质 2005(02)

28.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05(10)

29.刘建党,毕研斌大港油田A块Ⅳ油组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5(09)

30.窦松江,于兴河,李才雄流动单元研究在北大港油田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01)

31.李健,李红南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05)

32.王月莲,宋新民按流动单元建立测井储集层解释模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03)

33.李明泽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研究[期刊论文]-科技与企业 2014(16)

34.窦松江,黄林,孙超囡,冯国杰,张东星曲流河末期河道边界识别研究[期刊论文]-海洋石油 2014(01)

35.董凤娟,孙卫,贾自力,杨军朝不同流动单元储层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以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为例[期刊论文]-地质科技情报 2010(04)

36.王军,张俊峰沉积微相识别在卫城油田滚动勘探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01)

37.石占中,张一伟,熊琦华,吴胜和,刘卫林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05(01)

38.宋国英,李中超,杜燕濮城油田沙三段中亚段1~5油藏储层流动单元分类评价[期刊论文]-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06)

39.张祥忠,吴欣松,熊琦华模糊聚类和模糊识别法的流动单元分类新方法[期刊论文]-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5)

40.梁光迅,张建英,阚立岩,魏娟,王强沈67块流动单元划分[期刊论文]-特种油气藏 2002(z1)

41.周家胜,田昌炳利用电缆式地层压力资料研究油藏渗流屏障[期刊论文]-油气井测试 2014(05)

42.陈培元,杨新涛,于海珑,杨辉廷,贾兆扬子长油田王家湾区长21-2小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06)

43.赖锦,王贵文气藏渗流屏障测井识别方法及应用--以四川盆地中部蓬莱地区须二段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1)

44.蒋平,赵应成,陈开远,李佳鸿,许晓明裂缝型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11储层为例[期刊论文]-现代地质 2012(04)

45.朱颜,章新文,张学军,刘新玲,程同军,曲洁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2(05)

46.郭智,孙连志,张晓磊,陈国宁,罗海宁埕岛油田流动单元定量划分与评价[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11(28)

47.李照永三肇凹陷低渗透扶杨油层流动单元划分[期刊论文]-断块油气田 2011(01)

48.张雁,赵明,王贺军喇嘛甸油田北东区块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13)

49.窦松江,蔡明俊,陈金凤,孙超国,丁玲玲地震属性分析在河道砂体内部构型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9(05)

50.刘学峰高含水非均质油藏精细地质描述新技术及应用[期刊论文]-中外能源 2009(08)

51.窦松江,王庆魁,倪金钟,李桂林大港油田官142断块巨厚砂岩的储层流动单元[期刊论文]-现代地质 2008(01)

52.朱玉双,柳益群,赵继勇,党永潮,毕义君,郭兵,刘正伟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华池油田长3油藏华152块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实验地质 2008(01)

53.朱玉双,柳益群,赵继勇,朱圣举,赵向宏,徐森华池油田长3岩性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合理性验证[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2008(01)

54.沈勇伟,徐恒,张春光,陈秀英,王辉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上组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04)

55.唐民安,孙宝玲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2007(01)

56.王夕宾,钟建华,王勇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层组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57.刘双莲,李浩,吴蕾,陈立燕,屈玲生产动态分析与小集油田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断块油气田 2006(05)

58.姚合法,林承焰,靳秀菊,申本科,张治国,何善斌多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方法探讨[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2006(01)

59.王建平,樊太亮,王宏语,刘振兴,李一凡,胡晓兰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12(02)

60.李鹴

,李允缝洞型碳酸盐岩孤立溶洞注水替油实验研究[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61.黎发文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9(04)

62.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11)

63.尹太举,张昌民,王寿平濮53块流动单元分类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03)

64.吕坐彬沾化凹陷五号桩油田桩39井区沙三段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5.陈清华,刘池阳,李琴胜利油区孤岛油田新近系辅助标志层研究[期刊论文]-地层学杂志 2003(01)

66.梁宏伟,吴胜和,岳大力,李宇鹏基准面旋回约束下相控孔渗测井解释模型--以胜坨油田二区河流相为例[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03)

67.秦家屯油田松南142区块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世界地质 2012(04)

68.苗长盛,董清水,张旗,崔大勇,许圣传,王敏雪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在油田老区挖潜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乾146区块开发为例[期刊论文]-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1)

69.吕坐彬,赵春明,吴胜和,童凯军,马喜娜五号桩油田桩39井区沙三上段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0(05)

70.孙楠,欧成华,乔海波,廖军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识别方法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71.唐衔,侯加根,邓强,许凡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以克拉玛依油田五3中区克下组为例[期刊论文]-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04)

72.焦雪峰,叶熙,金维鸽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研究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西部科技 2009(11)

73.王东东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74.管英柱,王允诚,李斌,杨波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分类方法[期刊论文]-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6(04)

75.薛艳霞青海涩北一号气田储层流动单元及三维建模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76.邓玉珍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01)

77.宋书君,王绍兰,李琴,陈清华,章凤奇,肖红平孤岛油田馆上段馆1+2辅助标志层的发现及其意义[期刊论文]-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5)

78.刘伟新,史志华,朱樱,曹寅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实验地质 2001(03)

79.孙伟张家垛油田曲塘区块渗透率解释模型研究[期刊论文]-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4(06)

80.史彦尧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01)

81.吴艳辉,王璞珺,吴颜雄,丁日新,唐华风火山岩储层流动单元识别与刻画--以松辽盆地营城组为例[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6)

82.白玉彬,赵靖舟,罗静兰,陈孝平,章爱成蟠龙油田王庄区长2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期刊论文]-断块油气田 2011(05)

83.任肇才,罗明高概率统计法在流动单元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08)

84.万丙乾,马玉明,郭晓坤,杨英波,王炜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01)

85.李少华,张昌民,尹太举,刘芳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划分储层流动单元[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07(05)

86.尹太举,张昌民,王寿平,李中超,赵红静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05(05)

87.廖新武多层系疏松砂岩油藏出砂规律与改善开发效果研究——以王官屯油田官195断块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88.张吉,张烈辉,南力亚碎屑岩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及认识[期刊论文]-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04)

89.李凤娟,马小刚,刘立,闫建萍,江淮友,袁淑芬,李丽萍,杨海波大庆油田萨中地区葡121层储层流动单元的初步划分[期刊论文]-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0(03)

90.李志政超稠油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内江科技 2015(03)

91.田冷,代金友,何顺利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气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02)

92.黄郑,李伟才,姚光庆,周锋德,梁杰峰分流动单元确定储层单相启动压力梯度方法[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0(02)

93.姚光宇L37井区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7

94.马培申低效井区局部加密井网技术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95.朱建伟,刘招君,董清水,何玉平,黄湘通升平油田升132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01)

96.罗中华升平油田精细地质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97.王靖华,李彩云,陆翔,李文宏,张永强,程鑫长庆油田不同类型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98.袁辉,张宪国,梁文锋,雷霄,徐海春文昌13-1油田海相非均质地层流动单元识别方法[期刊论文]-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6)

99.刘建锋,彭军,贾松,汪彦,游李伟,孟中华油气藏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及认识[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6(05)

100.吴小斌,侯加根,孙卫,雷甜基于层次分析方法对姬塬地区流动单元的研究[期刊论文]-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4) 101.唐海发,彭仕宓,赵彦超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随机模拟[期刊论文]-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03) 102.刘延莉,柳益群,邱春光,樊太亮,阎林华池油田长33低渗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03)

103.胡海燕塔中11区块志留系油藏表征及预测[学位论文]博士 2006

104.宋鹍,吴胜和,朱文春,宫清顺,黄奇志,吕坐彬黄骅坳陷唐家河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储层质量研究[期刊论文]-古地理学报2005(02)

105.李凤娟,刘立,闫建萍,于均民,蔡尧忠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进展[期刊论文]-世界地质 2001(01)

106.林承焰,董春梅,任丽华,张宪国,信荃麟,刘泽容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及启示[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107.熊光勤,刘丽基于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对开发的影响[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108.蒋平,吕明胜,王国亭基于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以扶余油田东5-9区块扶杨油层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实验地质 2013(02)

109.雷涛胡尖山油田元72区延9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

110.张文艺尼日利亚OML66区块测井评价方法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11.赵军龙,朱广社,吴新伟,陈守民,郑璇鄂尔多斯盆地NL油田延9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112.彭松,卢宗盛,文静,田洋,张华川曙三区复杂断块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4)

113.刘清俊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优质储集体展布[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14.周海燕歧口17-2油田西高点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15.张东荣南区沙二下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16.赵海朋储层流体流动单元地质模型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17.陈欢庆,胡永乐,靳久强,冉启全松辽盆地徐东地区下白垩统火山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地质 2011(06)

118.李娟,孙松领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特种油气藏 2006(01)

119.马斌砂(砾)岩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沙南油田沙丘5井区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20.张吉,颜其彬,张烈辉,杨辉廷,李轩波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结构[期刊论文]-断块油气田 2002(06)

121.杨晓培泌阳凹陷泌301井区不同流动单元产能分析[期刊论文]-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122.张保国冲积扇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8

123.董同武克拉玛依五2西克下组砾岩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24.万琼华,吴胜和,陈亮,林煜,梁杰,张佳佳,路瑶基于深水浊积水道构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期刊论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02) 125.李伟才,姚光庆,周锋德,黄郑,梁杰峰低渗透油藏不同流动单元并联水驱油[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11(04)

126.孙廷彬白音查干凹陷西部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127.刘联群,李勇,张建国,康立明,东静波,刘建多参数流动单元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128.康立明,任战利多参数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的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W93井区为例[期刊论文]-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05) 129.黄琼白豹地区长6储层综合评价[学位论文]硕士 2008

130.王勇百21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特征及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31.赵俊英安塞油田长2储层特征与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132.窦松江北大港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33.赵丕兰港东开发区二区七断块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34.于波志丹油田金丁宜西沟油区长6储层地质建模[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35.刘双莲小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36.李胜利,于兴河,姜平,李茂,李茂文,晋剑利,黄国政,黄月银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及流动单元划分的影响[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10(04)

137.孙宝京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复杂非均质油藏剩余油描述方法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38.郑军大牛地老区低渗致密多层叠合砂岩气藏稳产技术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11

139.吴辉渤海绥中36-1油田精细地层模型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140.胡文瑄,朱东亚,陈庆春,王秀鹏,曹学伟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案及其在临南油田的应用[期刊论文]-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02) 141.徐兴松利用测井属性进行层序地层对比和流动单元划分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42.段贺海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及其应用——以大港枣南油田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43.何清立YC油田Y54井区C1、Y10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3

144.李红南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以辽河油田欢北杜家台油藏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6

145.孙景耀歧口17-2油田西高点储层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46.宋鹍,吴胜和,朱文春,宫清顺,黄奇志,吕坐彬黄骅坳陷唐家河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储层质量研究[期刊论文]-古地理学报2005(02)

147.张秋实沾化凹陷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

148.汪彦保山气田新近系羊邑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49.何鲜港西地区河流相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150.王海更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储层测井沉积微相及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51.王春宇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上里塬区储层精细建模[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52.董凤娟注水开发阶段的储层评价与油水分布规律研究——以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10

153.曾祥平孤岛油田曲流河微相单砂体储层建筑结构及挖潜方向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8

154.张家良沈家铺多层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

155.李中超濮城油田沙二上2+3油藏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56.邓瑞健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57.梁宏伟,吴胜和,穆龙新,岳大力,李宇鹏,印森林,喻宸基准面旋回对河流相储层物性差异及声波测井影响[期刊论文]-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5)

158.冯京海冀东油田南堡滩海地区油气层损害机理与油气层保护方法研究及应用[学位论文]博士 2008

159.汪彦,彭军,游李伟,张庆堂,孙连昌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03)

160.谭承军塔河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4区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61.李真酒东营尔凹陷白垩系砂泥岩储层测井评价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

162.何文祥港东开发区河流相储层构型分析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63.曹学伟胜利油区临南油田典型区块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164.金英兰松辽盆地升平油田整体加密调整方案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165.吴永平Z241、Z242断块多层系油藏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学位论文]博士 2008

166.芦凤明港东一区一断块曲流河沉积储层表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67.毛治国,胡望水,余海洋油藏地质模型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特种油气藏 2007(04)

168.郭长春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及其对剩余油控制作用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

169.王静东营凹陷梁11断块沙二段储层精细描述[学位论文]硕士 2009

170.赵景辉韩渠-东仁沟地区致密砂岩储层油藏描述研究——以长2<,1><'1>油层段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9

171.袁彩萍宝浪油田河道砂体低渗储层流动单元及其流动特性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172.雷利安濮城南区沙二上2+3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173.高博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74.陈欢庆,胡永乐,闫林,童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球学报 2010(06)

175.伊振林冲积扇储层构型分析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克下组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8

176.刘树明板北断块油藏储层非均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177.赵平起港西油田现代油藏管理研究与实践[学位论文]博士 2004

178.高亮盆内低隆起区扇三角洲沉积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桩西油田桩120隆起区S2段储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10 179.毛超林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高台子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储层特征评价[学位论文]博士 2006

180.王华崇大港油田孔南地区孔一段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81.梁正中惠民凹陷临盘油区精细地质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9

182.周银邦安塞油田杏河地区长6油藏地质建模[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83.李松林大孔道的等效数值模拟[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84.王安东河流相储层隔、夹层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185.束青林孤岛油田河流相储层结构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86.李仲恺鄂尔多斯盆地南梁油田华64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87.谢锐杰东濮凹陷胡7南断块的地质模型及储层模拟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188.崔丽静赵凹油田安棚深层系储层精细对比及物性特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89.刘太勋储层构型与流动单元关系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

190.王大伟绥中36-1油田时移地震差异波形解释方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

191.李艳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研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胜坨油田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8

192.谭成仟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8

193.刘庆松雅克拉地区亚格列木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储层特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194.王军中原油田濮53断块流动单元划分与剩余油分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

195.黄继新油田开发中后期地质建模及剩余油预测[学位论文]博士 2006

196.李云海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解剖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以胜坨油田二区8砂组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7 197.虞云岩松辽盆地大安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9

198.唐海发砾岩稠油油藏随机建模及开发方式优化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

199.许建红低渗透砂岩油藏产能评价及开发动态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8

200.赵景辉韩渠-东仁沟地区致密砂岩储层油藏描述研究——以长2<,1><'1>油层段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9

201.康立明鄂尔多斯盆地韩渠-张天渠油区延安组-延长组油藏精细描述[学位论文]博士 2008

202.史彦尧低渗透油藏地质建模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油藏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8 203.宋鹍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储层质量评价[学位论文]博士 2005

204.张福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段储层预测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

205.赵军龙南梁油田华64区油藏描述与地质建模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7

206.王夕宾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低渗透储层及地质建模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207.唐民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引用本文格式:吴胜和.王仲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1999(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