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教学设计

2-1-1 感觉世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主要的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感觉世界和人类适宜环境之间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建立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2、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教学难点:人体感觉器官功能的构造和形成感觉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观看影片)请同学们在观看了短片之后,说说自己在这短片中最深刻的部分,并说说你用了什么感觉器官。

学生:……

教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感受了我们这个小短片。上学期我们学过,眼睛和耳朵都是我们的器官,那其实啊,类似这种能够使我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呢,我们将他们称为感官。在这里,我们还会涉及到“感受器”,这一概念,同学们要注意区分一下。

知识点一、感官和感受器

教师:读图1-1,图中的人都感觉到了什么?通过读图来寻找人有哪些感觉器官?分别有哪些感觉?

学生:……

总结板书:

耳———听觉(声音、听觉感受器)

皮肤——皮肤的感觉(温度降低、冷觉感受器)

鼻———嗅觉(气味、嗅觉感受器)

舌———味觉(味道、味觉感受器)

眼———视觉(光线、视觉感受器)

教师:人主要有以上五种感官和相应的感受器来感知声音、气味、光线、味道、温度变化等都是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知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传入神经中枢,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那我们为什么要由这么多复杂的而感觉功能呢?

学生:……(生存和繁殖,适应环境)

知识点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过皮肤是我们身体最大的器官,在我们的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请同学们完成活动1,归纳出皮肤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1:两个同学一组,一人闭上双眼,另一人拿出一个物体让他触摸并说出对所触摸物体的感觉,如,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及粗糙或光滑等。(可以是笔、橡皮泥、石块) 实验完毕后请几组同学汇报自己的情况,要明确是利用皮肤的哪些感觉功能

学生讲出实验结果教师总结、板书:皮肤有触觉、热觉、冷觉等感觉功能。

提出问题: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否相同,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实验2:用铅笔分别轻轻的点在背、手臂、手指等处,观察各部分皮肤的感觉是否相同,哪一部分特别灵敏。

实验结果:皮肤的不同部位,各种感觉的灵敏程度都不同。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的地方感觉功能就敏感一些。如手尖触觉较敏感、手背对热较敏感。

举例:指尖、嘴唇的触觉感受器(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灵敏,盲人用手指阅读,许多乐器用手指和嘴唇一起配合演奏。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

手背上热觉感受器比较丰富。

提出问题:触觉和痛觉是相同的感觉吗?

学生实验3:用铅笔尖轻轻点在手背和重重扎手背感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果:触觉和痛觉是不同的感觉。

学生谈体会:请做过手术的同学来谈一谈,麻醉后做手术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体会触觉和痛觉是不同的感觉。

讨论:痛觉对人的健康生活有利还是有害?(引导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归纳:通过以上的实验说明了皮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觉。

知识延伸:形成痛觉、热觉、冷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并不是在皮肤,而是在人的大脑,皮肤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感受器接受各种刺激,再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形成感觉。【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通过感知天气变化,通过感知周围肯定有正在开花的桂花树。

2.盲人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

3.公安警察破案时为何要带上一只警犬?

【板书】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体的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

2、感官和感受器的区别:感受器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由细胞分化而形成。

3、皮肤:

一、皮肤的感觉功能主要包括冷热觉,触觉和痛觉。

二、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是不同的

【课堂反思】

2-1-1 感觉世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3、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主要的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4、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感觉世界和人类适宜环境之间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建立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2、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教学难点:人体感觉器官功能的构造和形成感觉的原理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的皮肤具有哪些感觉功能?

学生:冷热觉,触觉,痛觉

教师:我们在上节课知道皮肤不仅是我们最大的器官,它还有很多的感觉功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感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人类其它的重要感觉器官。

知识点三、鼻和嗅觉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闻到各种香的,丑的气味,这些都是通过我们的鼻子感受到的,那么我们是如何闻到蛋糕香味的?读图1—3:

讨论:嗅觉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讨论后完成以下问题:

嗅觉的形成过程:蛋糕的香味通过_______,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将香味传到大脑,从而形成了嗅觉。(选项: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

讨论:嗅觉感受器感受的是什么样的刺激?(气味)

读图1—4:了解嗅觉的特点:

1、嗅觉适应快,数秒至数分钟即可产生。适应不是大脑的嗅觉中枢容易疲劳,对一种

气味发生适应时,对其他气味仍很敏感。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人和猿猴属于嗅觉不发达的钝嗅觉类,其他哺

乳动物属于嗅觉高度发达的敏嗅觉类,狗的嗅觉能力超过人的1200倍。

3、孩子的嗅觉比大人要灵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嗅觉也会逐渐减弱。

4、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气味敏感程度不同。

思考:我们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吗?

(可用排水法收集,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再在有气味的环境中将集气瓶中的水倒掉,并用玻片及时盖上。)

知识点四、舌和味觉

舌是味觉器官,舌里有很多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味道的刺激。

观察:拿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舌头的表面形态有什么特征?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______(味蕾),味蕾内有许多________(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感受器(味蕾,味觉细胞),产生的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在大脑形成了对食物味道的感觉。

知识延伸:舌头尝尽天下美食:酸、甜、苦、咸,但是舌的不同部位对这些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人的四种基本味觉是:酸、甜、苦、咸。

而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的感觉。

课外实验:测试舌根、舌侧、舌尖等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程度。

说明:这个实验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做,上课讨论其实实验步骤,得出结论

在讨论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清水的作用:漱口对比的作用,排除干扰;2、实验步骤安排。得出结论:

苦舌根

舌侧(中间)

舌侧(前端)

舌尖

说明: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对甜味最敏感的区域是是舌尖,对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两侧中间部,对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两侧的前部。

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与色彩相对比)

讨论:人在感冒时,嗅觉的灵敏度降低,味觉的敏感程度也降低说明了什么?

因为嗅觉有另一个特点:嗅觉和味觉有密切的联系,当伤风感冒,嗅觉粘膜充血、嗅觉发生障碍,味觉也随之减退,此时的味觉测试显示味觉正常,说明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是嗅出来的,而不是尝出来的。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冲动来自()

A.耳蜗

B.鼓膜

C.听小骨

D.半规管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的皮肤只有冷觉和热觉功能

B.人的皮肤除冷觉和热觉外,还有触觉功能

C.人的皮肤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觉功能

D.皮肤的感觉功能中,触觉和痛觉是相同的

3.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意义最大的是()

A.冷觉

B.触觉

C.痛觉

D.热觉

4.能感受空气中有气味的分子或微粒的感受器()

A.味觉感受器

B.温觉感受器

C.嗅觉感受器

D.痛觉感受器

5.在成语“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来感知象的形状,形成部位是在。

【板书】

第一节感觉世界

一、嗅觉的特征

二、味觉的形成过程

三、舌对基本味觉的敏感性不同

【课堂反思】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3、了解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重难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具准备:

牛皮筋、电铃、真空钟罩、水槽、铅笔、音箱、蜡烛、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发生条件

(实验)1、拨动橡皮筋观察,完成书上P7-1

说明:听到橡皮筋的声音就会看到橡皮筋在振动

(实验)2、感觉喉部用手触摸感觉完成书上P7-2

说明:听到声音,看不见振动,却能用手感觉到振动。

其他生活中发出声音的例子,找出共同点

音响,翻书,写字(粉笔)……

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

知道了一些物体在振动会发出声音,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声源,那声音是怎么传到人的耳朵里的呢?靠什么呢?

(实验)声音的传播P7-P8

结论: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能在空气中传播。

月球上听不到声音,而一些科幻片里却可以,真的可以吗?

不,因为是真空!(隔着玻璃门窗很难听到对方的声音。)

声音能在固体中,液体中传播

(实验)P8 (1)敲击桌面

(2)土电话(课前叫学生在家里做好)

2、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科学探究步骤: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抽几组回答)

把表放入水中,听诊器,扩音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介质)

三、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实验)P9㈠、㈡(让学生说明观察到的现象)

㈠、说明:水面上一圈圈地扩散,水面波

㈡、说明:空气发生了疏密的变化,其实也是一圈圈地扩散,只是看不见。

水面波——向外扩散的圆形波纹,声音也是以一波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用途:超声波粉碎胆结实(B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1、温度: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温度上升1℃,速度提高0.6m/s

2、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由快到慢)(读P10图1-15)

对于水的三态,也是如此

在15℃的空气中,为340m/s(记住)

思考P10可回家查找资料

布置作业作业本。

课后反思:

2-1-3 耳和听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5、知识与技能:

●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个部分功能

●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知道并接受声音传播要依赖于物质。

6、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听觉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耳的各个部分功能

教学难点:耳的各个部分功能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温故知新练习)

引入:在学校或商场,你会听到别人谈话的声音,在音乐会上,你会听到悦耳的音乐;当你经过建筑工地时,常会听到震耳欲聋的打桩声。那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在第一节中,我们知道听觉的形成与耳有关。那么耳的结构如何呢?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展示耳朵的挂图)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说说耳的结构哪些部分?

学生:……

知识点一、耳的结构: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和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思考耳朵的各个结构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

知识点二、耳的功能:

教师: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振动并放大声音)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使估摸能正常振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教师:在知道了耳的结构之后,我们现在来看看听觉是怎么形成的。上节课我们说过,感觉,产生于大脑,也就是神经中枢。

知识点三、听觉的形成:

教师:在课本第11页上面有一段话描述了听觉形成的过程,我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根据投影的耳的结构图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耳廓收集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教师:听觉的形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外耳、中耳收集、传导声波;②内耳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③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神经冲动;④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兴奋,形成听觉。教师:听觉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会变得不敏感。

教师:老人可以借助于助听器而听得更清楚些。但是,如果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那么他们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听到声音。这种现象叫失聪。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的内容讨论: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耳聋一般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而引起的。造成耳膜破裂的原因: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诊治;因巨声或被打耳光形成耳膜的内外压力差,压破鼓膜,潜水过深等。

二是神经性耳聋:它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如有些小孩病打连霉素后,导致听神经损伤。

教师: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哪种能借助于助听器而听到声音?

学生:传导性耳聋

教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耳的卫生保健?

学生:……

教师:第一,要保护好外耳道和鼓膜。注意不要随便用尖锐器物掏耳屎,以免戳伤鼓膜和外耳道;如有小虫或植物种子进入耳内,应用不同的方法清除。第二,如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捂紧双耳。为什么要迅速张口呢?(出示鼓室内外气压平衡示意挂图或投影片)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这样可以使咽鼓管的口开放,空气由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板书)。第三,要预防中耳炎。方法主要是当咽、喉、鼻受感染时,应用食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病进入咽鼓管。

第四、预防外耳道疖(jiē)。外耳道疖的形成主要是不洁净的水或脓性分泌物进入外耳道,使病菌侵入耳毛的根部或皮脂腺造成的。因此,预防的方法是不要损伤外耳道,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

教师:我们耳的作用不仅仅是有听的作用,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即位觉感受器,它在前庭和半规管中。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

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关键是在于设计实验方案)

第一步,提出问题:

第二步,建立假设

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

第四步,实验检验:

第五步,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

根据此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是: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听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是()

A.耳蜗B.鼓膜C.听觉中枢D.半规管

2.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或做吞咽动作,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3.人坐着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会立即惊醒。参与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A.耳蜗、前庭B.前庭、半规管C.半规管、耳蜗D.耳蜗、前庭、半规管【板书】

【课堂反思】

2-1-3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8、知识与技能:

●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个部分功能

●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知道并接受声音传播要依赖于物质。

9、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听觉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10、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耳的各个部分功能

教学难点:耳的各个部分功能

【教学过程】

引入:你们又没有试过有人从后面捂住你的眼睛,说“我是谁”。让你猜。这时你会根据声音的特点来判断你的这位朋友。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很多优美动听的声音,也会听到很多刺耳的声音等。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吗?它们是怎么产生的?着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知识点一:音调响度音色

教师:声音根据会不会引起你的烦恼可以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个特性。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它们。并板书:乐音的特性

教师:我们知道歌手有低音歌手和高音歌手,那么怎么区别他们呢?

学生:……

教师:区别他们是根据调子的高低来加以分别的。我们把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并板书:音调:声音的高低

教师: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实验:

(一)塑料尺划过梳子时,快慢的声音差别。

(二)尺子的振动时,尺子的长短时的声音差别。

实验小节: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教师:.频率是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所以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儿童说话时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女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85赫到1100赫左右。一个低音歌手唱歌时声音的频率范围为80赫到260赫,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女高音歌手的声音频率可超过1000赫。)

教师:大家想一想一只蚊子、苍蝇从你耳边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学生:……

教师:其实人听到声音的频率大约是20到20000赫。低于20赫的叫次声;高于20000赫的叫超声波。那同学们,你们知道次声波和超声波有哪些应用吗?(狗为什么很早就能感觉到有人将路过它的处所?蝙蝠为什么不会碰到墙壁?)

学生思考。

教师:狗能听到20000赫以上的超声波远远超过人类的听力上限。蝙蝠有回声定位法来确定飞行路线及寻找食物。雷达利用蝙蝠相似的原理,但它接收是无线电波。在医学上用超声仪来检查孕妇的身体、除掉人体内不需要的人体组织进行手术。在家庭用品中运用超声波的例子包括自动照相机、超声波牙刷和超声波珠宝清洁器。

教师:如果你用力地弹吉他,你会注意到,如果拉弦的距离越大,你所听到的声音也就越响。我们把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并板书: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教师:声音的强弱,即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实验:鼓声与振动

小节板书: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教师:声音的大小用什么来衡量?

讲解板书:2.声音的单位:分贝,符号为dB。并用图表来说明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耳的感觉情况。

教师:怎样辨别出笛子、钢琴、小提琴、鼓、古筝等乐器的声音来?(各个乐器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单一频率,而是由各不相同的频率和振幅的,即还有音色。)

并板书:三、音色:由各不相同的频率和振幅的音质。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

教师:你正舒服地坐在教室里,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突然,你听到粉笔在黑板上发出的刮擦声。这种声音叫什么?

学生:噪声。

知识点二:噪声污染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噪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

教师:噪声没有悦耳的音质和可以确定的音高。这种声音的振动是无序的。但即使对某些人来说是音乐的声音,对于其他人来说也可能是噪声。所以噪声和乐音的划分是相对的。

并板书:四、噪声及防护:

教师:噪声危害:(1)可以使血压升高;(2)可能会使耳朵失聪。

讨论: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提示:个人、社会、政府怎么做?

小节板书:

减弱噪声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1)在声源处减弱:改造噪声大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安装消音装置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让有噪声污染的工厂远离居民和办公室等等

(3)在人耳处减弱:人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以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闻其声知其人”有什么科学道理?

(2)大提琴能发出很响的声音,但音调总比小提琴低,是因为大提琴()

A、响度小

B、音色不同

C、频率低

D、频率高

【板书】

【课堂反思】

2-1-4 光和颜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何种物体是光源;

●理解光传播与声音传播的区别;

●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源、光的传播

教学难点:光传播与声音传播的区别

【教学过程】

引入: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学生:……

教师:通过刚才的提问,我们是否就可以说,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知识点一:什么是光源

教师:那么光从哪里来?

学生:……(举例)

教师: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判断是否是光源),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电灯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人造光源)

学生: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展示几幅有关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一些有趣的光现象:彩虹、日食、影子、海市蜃楼、筷子在水中会“折断”等。)

教师: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其实在我们自然界中有大量与光有关的有趣现象,我们将一一学习。

提问:1、你是怎么来区分白天与黑夜的?太阳光从哪儿发出来的?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

打开电灯时,整个房间都会亮吗?那么光是怎么从电灯传到各个角落的?我们是否能作出一种假设,光在空气中是以一定的路径传播的?

知识点二:光的传播途径

教师:我们刚才建立了一种假设,那么,对于这种假设,我们应该是又根据提出的,你能否举出生活中你曾经能明显地看到过光的传播路径的例子,在什么情况下?(在光的传播路径中有微小物质存在的环境)。

(展示图片:放映机的光束;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雾天车灯的光束;雨中车灯的光束)

教师:实验探究: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交流讨论:根据你的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各项:

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征?

光在这些物质中传播时,是以什么路径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师演示:将光斜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的传播路线。从而强调“同一种物质中”

教师:光能否在真空中传播?你能用一事实说明你的观点吗?

学生:……(光能从太阳传到地球,说明光能真空中传播。)

教师: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图示范光线的画法)

(课件展示:光线的表示方法: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和平行光线的表示。)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教师:我们现在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妍直线传播的,那这种直线传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你们平时整队时,需要将队伍排成一直线,向一个方向看,看不到前面一位同学前面的其他的同学。

教师:下面,请大家看地18页的思考题。思考:射击时瞄准,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尖星、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了,这是什么道理?

学生:……

教师:射击瞄准时的基本要领是:左眼闭,右眼睁,透过缺口看准星,对准目标三点成一线知识点三:光的传播速度

教师:上学期我们在学习太阳的是时候算过光从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大家还记得吗?(8.333min)。你认为光与声音的传播速度哪个快?你能用一个自然现象说明你的判断吗?学生:……

教学:其实,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光的速度是极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许多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准确,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较精确地测定了光速。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 近似等于3×108m/s(识记)。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1秒钟内绕地球七圈半。地球上任意最远的两点之间光走一走只需1/15秒,眼睛眨一眨要1/10秒。

补充:

一、小孔成象:

(1)“小”:是指孔与物的距离大大于孔与屏的距离

(2)“象”:实际光线所成的倒立、缩小的实象

(3)象的形状是与物体形状相似,与孔的形状无关。

(4)小孔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5)实像与虚像:

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能用光屏接受到,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虚像一般是正立的,不能用光屏接受到,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二、光的直线传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

1、影子的形成

(展示几个影子图片)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光是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思考:如光的传播路线是曲线,想想会有影子吗?

怎么样的物体会形成影子呢:

演示:分别将一个玻璃片和一个铁盒子放在了光源前。

观察:哪个物体形成了影子?

想想: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形成影子?

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动画演示,请大家注意观察影子的变化。

问:影子的长度为什么改变了?(动画分步演示说明光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人,在人身后形成影子,人与光源的位置改变,影子长度也在改变。)

你知道古代的计时方法吗?学生回答。(古时人们在圆形石板上刻有表明时间的刻度,圆心立一小棍,从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的印在刻度上,由此可标示时间。“寸阴”即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长度,通常用来表示时间极为短暂,后来人们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劝导大家珍惜分分秒秒。)

2、日食、月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它们三者的位置关系。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步枪瞄准。激光准直。

4、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

【板书】

【课堂反思】

2-1-4 光和颜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3、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

●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14、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教学过程】

教师:清晨,太阳冉冉升起,花园里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争奇斗艳,粉红色、橙红色、紫罗蓝色等等。每朵花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美丽色彩。阳光让你清晰地看到了每种颜色,但阳光

是白色,究竟是什么使花朵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你知道是怎样形成的吗?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光的散射”和“看不见的光”这两部分的被容,

知识点一:光的色散

教师:小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做过三棱镜的实验,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学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教师:课前,我们提到的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也是生活中,关于光的色散的现象。

.小节板书:

1.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混合而成。

2.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则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

教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试过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上的颜色。是黑色的吗?若是你有观察过,就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有红、绿、蓝三种颜色。我们将这种颜色叫做光的三原色。通过这三种原色的混合,我们就可以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七彩啦。(课件展示三原色的混合变化)。知识点二:看不见的光

教师:我想同学们在家都有用电视遥控器的经验吧,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些遥控器的顶端有一个小灯,你一按的时候小红灯会亮?这个其实是利用了红外线,但是,你看到红外线了吗?它确实存在吗?上一节,我们讲到耳能听到所有频率的声音吗?20—20000HZ

讲述: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资料: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教师: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

举例说明:请你再举出一些有关紫外光的例子。

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讨论:你知道红外线与紫外线哪能些应用吗?

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

知识点三:物体的颜色

(展示图片:展示几幅有关各种物体颜色的图片。)

教师: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1、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单色光能进入眼镜,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

(课件演示各种光的反射与颜色的关系)讨论:现在你能说说:红色的花为什么会呈红色?白色的衣服为什么呈白色?黑色的布为什么呈黑色?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形成的原理也是这样的吗?

请同学们思考:

(1)在暗室中,把红色玻璃纸挡在手电筒前,将光照射到绿色植物上,植物将会是什么颜色?

(2)将玻璃纸换成绿色,然后照在黄色的橘子上,橘子将变成什么颜色?再用绿光照射绿色植物,植物将呈什么颜色?

学生:……

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先做实验,要求在暗室或夜晚的家中做。答案:

(1)植物将会是黑色,因手电筒所发出的白光经过红色玻璃后就射出红光,而绿色植物是不透明物体,它只反射绿光,因此红光照在绿色植物上将会吸收,故绿色植物看上去是黑色的。

(2)当用绿色玻璃纸替换红色玻璃纸,再将手电筒光照在黄色的橘子上,橘子将变成黑色。而照在绿色植物上时,植物将呈绿色。

阅读课本21页:彩电图像的色彩是怎么来的?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为什么电影幕布的颜色都是白色的?(白色的幕布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2)白纸上写红字,在红色灯光下为什么看不清楚?(白纸和红字都能反射红色的灯光,所以看不清楚。)

(3)通过蓝色的眼镜看白纸,纸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蓝色。因为白纸反射的各色光中只有蓝色的可透过蓝色眼镜,其他颜色光均被眼镜吸收。)

【板书】

【课堂反思】

2-1-5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5、知识与技能: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会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16、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教学难点:光反射的光路图,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教学用具】能发出激光的手枪,平面镜、白纸板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光的传播

新课引入

教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教室突然停电了。这时候,你最深的感觉是什么?(恐惧,看不见东西)。那么,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东西呢?(没有光)。那你有什么办法看见物体?

学生:用手电筒等

教师:为什么此时能看见物体?

学生:物体反射了手电筒射到物体上的光。

教师:上面的例子能说明了什么问题?(光从一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小结: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知识点一、光的反射定律:

教师:那么光的反射是无规律,杂乱五章的,还是又规律可循的呢?(有规律),那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

光的反射实验(介绍: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反射角、入射角等)

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下列问题:

(1)三线;(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所在的位置关系;

(2)两角(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3)改变反射光线所处的平面观察反射线,说明什么;

(4)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反射角大小是否改变。

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大而变大。

注意:(1)反射角的大小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故光的反射定律中应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路是可逆的。

教师: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光的反射是有一定路线的,那这种反射路线怎么用图画来表示呢?请根据老师给出的步骤,试着画出光的折射图。

(展示以下小资料)

如何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1)首先找到入射点,过入射点做反射面的垂线为法线,法线要画成虚线。(2)找出入射角,并量出入射角的大小(3)过入射点和法线做一角,使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4)在反射方向上标上箭头表示方向。

练习:

(1)中画出入射光线

(2)中画出镜面。

教师:现今城市许多高大的建筑物为了美观和室内的透光,采用玻璃墙面的比率越来越高,但玻璃膜墙面的对光的反射率很高,一般达到70%有些甚至能达到90%左右。太阳照射到玻璃上,让人感觉非常刺眼,这就对周围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吗?

学生:……(光的反射)

教师:一栋建筑物的墙面是覆盖玻璃材料的,早上八点太阳光线(可看成平行光)与其成30度角入射,请做出它的光路图。

学生作图。

教师:通过刚才学习的光的发射定律,因为玻璃墙面,也就是反射面是光滑的,所以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线。也就是说入射光线朝一个方向入射,反射光线也向一个方向传播,这样的反射叫镜面反射。那么,在不同的时刻太阳光照射到同一玻璃墙面上,受到其反射光线影响的是否始终是同一个地方呢?

学生:不是。

教师: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新的城市污染,正在采取措施对此进行控制。既然被称之为污染,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它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学生:……

教师:(展示课件)危害: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对人的视力有损的;可能导致人神经衰弱;在开车的司机要是突然被这种耀眼的反射光照到,可能会导致交通意外;强烈的反射光影响家居生活;通过玻璃墙面可以彼此看到邻居家的情况,实际上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教师:在现实中我们学校教学楼同样也受到了阳光的照射,大家看着这些墙面有刚才图片中的那中刺眼感觉吗?(没有)为什么?

学生:……

教师:发生了漫反射,那么,漫反射和我们前面讲的镜面反射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当反射发生的界面并不平滑,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反射之后的光线就不再平行。

(展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光路图片)那么漫反射还遵循了反射定律吗?(遵循)

教师:那请同学们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以下两个问题。

1、电影银幕为什么要用粗布做?

2、平常,黑板发生了光的什么反射?当黑板发生反光现象时,又发生了什么反射?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雨后天睛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有经验的人往往这样做:

(1)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积水,所以千万别往上踩;

(2)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所以千万别往上踩。

你能解释这样做的道理吗?

2、有一束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

角是 。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 反射光

线的方向是 。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从25°增大到

(1)

90°,则反射角从变化到。

3、请在右图中画出反射光线。

4、一束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成30°角射来,为了使反射光线水平行进,则需把平面镜放到与水平面成多大的角度的方向上?

【板书】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一)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原先的物质中来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课堂反思】

2-1-5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7、知识与技能: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象的概念;

●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18、过程与方法:

●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

●简介我国的水镜、铜镜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教学用具】平玻璃板一块,长短、粗细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小黑板。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

2.光的反射定律中,为什么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能否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为什么?

3.在穿衣镜里,甲能从镜中看到乙,与此同时,乙能不能从镜中看到甲?为什么?

新课教学:

教师: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平面镜?(生活中的镜子、玻璃等)。哪些物体和平面镜的作用是一样的?(平静的水面、光亮的地板等)。在这些平面镜中,生活中的镜子用的最多,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照镜子,这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习惯。那我们为什么要照镜子呢?

学生:我们能从镜子中找到另一个自己。

教师:那么,镜子中的你是真的另一个你吗?(不是,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所以,我们可以说平面镜能成像。

教师:其实在古代,就已经知道平面镜能成像,那时的人以铜为镜,整理自己的衣冠。我们

在照镜子的时候,有没有把它和科学上的光学知识联系起来想过。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镜子,再仔细地观察。分析、讨论一下,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学生:像和物左右互换,等大,等距离,正对面。

教师:若是我们离镜子越来越远,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学生:越来越小;像的大小不变。

(同学们举手表决,看他们赞同谁的。那到底是哪一方是对的呢,自己动手来做实验,从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来研究。)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师:平面镜该怎么放?像的位置如何找?像和物体的位置如何在纸上记录下来?

通过改变四次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做四次实验,请同学们记录有关数据。

我们从这张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且是正立的;改变物体到镜子的距离,像的大小不变。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在生活中当我们距离镜面比较远的时候,为什么感觉里面的像要比真实的人小呢?学生:……

教师:用手摸一摸玻璃后的蜡烛,有没有摸到?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正立、等距、虚像。现在我们知道了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来讨论:这个像是怎么形成的(成像原理)。

知识点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反射定律,知道光照在物体上会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那么蜡烛发出的光照到平面镜上也会发生反射,我们大家就一起

来画这张光路图。如果我们把眼睛放在反射光线经

过的范围内,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

线就会进入人的眼睛。由于人们习惯上是按照光的

直线传播规律来判断物体位置的,所以感觉光线好

象是从镜后射来的。我们就把反射光线向反方向(镜

后)延长,这些反向延长线在镜后交于一点S’,这

一点就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所成的像。而这个像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小孔成像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学生:……

教师:小孔成的像是光线直接到达所形成的,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延长线交在一起形成的,没有光线直接到达,所以平面镜所成的象是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都能在平面镜中找到对应的像点,所有的像点组成了蜡烛的虚像。

教师:怎样画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呢?

学生: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出A、B两点的像点A’、B’,连接A’B’,就是AB在平面镜中的像。

教师:像和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轴对称图形。试试看:作出下列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知识点三、平面镜的应用

教师:(展示图片“倒影”)首先,我先给同学们看一张图片。请问:为什么岸边是树和山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的?(根据平面镜所成像是对称的原理

来解释)请同学们画原理图: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平面镜有什么应用呢?

学生:……

(展示幻灯片)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我们照镜子,用来梳妆打扮)

(2)改变光路

教师:若是我们要看我们后面的头发是否正常,我们可以怎么办呢?(用两面镜子)

知识点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器物上都装有平面镜,如一些汽车内部在驾驶员旁边的后视镜。那么在车上还有其他的面镜吗?观后镜是凸面镜,车前灯内部的是凹面镜,其灯头就处于凹面镜的焦点处。利用它能得到一束强光照亮前方的道路。

教师现场拆卸手电筒,学生观察拿掉前面的凹面镜和没有去掉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反射面是球面的外表面的镜叫凸面镜

作用: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运用: 汽车观后镜<扩大视野>

2:反射面是球面内表面的一部分的镜叫凹面镜

作用: 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运用: 太阳灶、汽车前灯、手电筒反光装置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物体小

B、平面镜成的像是光透过镜子而形成的。

C、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D、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时,成的像就越小。

2.一个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5米处,若将镜子向人移近0.5米,则人和像的距离变化了米。

3.在2千米深的海洋上空5千米处有一架飞机飞过,该飞机在海中的像到海面的距离是千米。

4.一人速度V走近直立的平面镜,则像相对镜面的速度是,若人站立不动,直立的平面镜以速度V离开人,则人的像的速度为。

5.眼睛通过潜望镜观察物体AB,所看到的AB的像是

()

A.正立等大的虚像。

B.倒立等大的虚像。

C.正立等大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6.一台钟在镜子里的时刻是1点25分,那么这台钟的实际

时刻是。

7.光源S射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A点,在图中画出光线的光路图(上图)。【板书】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一)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原先的物质中来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课堂反思】

2-1-5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9、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20、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促进学生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光折射的初步规律和光路的可逆性

教学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用具】激光电筒、玻璃砖、筷子、烧杯、水、碗、硬币等。

【教学过程】

引入:观察比较:小烧杯中没有盛水和盛有水的烧杯底深浅的变化,以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变化。

教师:为什么烧杯中倒入水后,烧杯底深度会看起来变浅,水中的筷子会看起来向上弯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实验: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

教师:请同学在看老师演示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直线传播的)

在玻璃中又是怎么样传播的?(直线传播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4-6节 专题测试

第二章:第4-6节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2.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 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应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3.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 镜内() A.只有AB下半部分的虚像B.不出现AB的虚像 C.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D.仍有AB完整的虚像 5.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 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 6.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相互垂直放置,点光源在平面镜内成三个像。现让点光源S在水平面内沿圆周顺时针运动,则可以观察到的三个像() A.全做顺时针运动B.全都做逆时针运动 C.一个顺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逆时针运动D.一个逆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顺时针运动 7.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米处,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上半身,他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A.应后退到距镜子2米远处B.应前进到距镜子米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子4米远处D.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不能实现 8.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背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C.迎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 D.无论迎着、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是积水 * 9.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那么() A.β1=β、γ1=γB.β1<β、γ1>γC.β1<β、γ1<γD.β1>β、γ1>γ

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 第一节 1.蜗牛的结构:眼、口、触角、足、壳。壳具有保护的作用;足是运动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等。蜗牛到处爬行的目的:寻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2.蜗牛的感觉器官: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4.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 (1)、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2)、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 植物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有无脊椎骨 2.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其中哺乳类最高等。 3.鱼类的特征:(1)终身生活在水中;(2)体表被鳞片;(3)用鳃呼吸;(4)用鳍游泳;(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4.两栖类的特征:(1)幼体水生,成体陆生或水生;(2)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3)幼体用尾游泳;(4)成体有两心房一心室,皮肤裸露,有丰富的腺体(能分泌粘液);(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两栖类的代表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等 5.爬行类的特征:(1)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2)用肺呼吸;(3)贴地爬行;(4)卵生,体内受精;(5)变温动物 爬行类的代表动物:蛇、鳄鱼、龟、变色龙、鳖、蜥蜴等 爬行动物的幼体首先摆脱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6.鸟类的特征:(1)身体呈纺锤型;(2)体表被羽毛;(3)前肢特化成翼;(4)胸肌发达;(5)体温恒定;(6)卵生,体内受精;(7)飞翔生活 鸟类的代表动物:鸡、鸭、鹰、鸵鸟、猫头鹰等 7.鸟类的哪些结构和飞翔相适应? (1)全身被羽毛(飞翔和保温),前肢变成翼,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2)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翔)。 (3)口内牙齿退化长骨中空,有的骨薄,愈合,既坚固又轻巧(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4)有气囊和肺相通,能进行双重呼吸。(为飞翔提供足够的氧气); (5)脑比较发达 8.哺乳类的特征:(1)体表被毛;(2)胎生,体内受精;(3)有乳腺;(4)哺乳;(5)体温恒定 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也是哺乳动物成活率大大提高的原因。 哺乳类的代表动物:白鳍豚、蝙蝠、老虎、鲸鱼、袋鼠等等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 9.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卵生到胎生;从变温到恒温。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 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1页共149页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 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 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 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 ∠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第2页共149页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A.电池和萤火虫 B.电池和烛焰 C.萤火虫和月亮 D.萤火虫和烛焰 2.在暗室中,绿光照在红纸上,我们看到红纸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绿色 3.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增大,则反射角() A.增大 B.不变 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4.做早操排纵队时,只要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人,队就直了。可以解释此 现象的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漫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5.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日食 B、小孔成像 C、影子 D、先闪电后打雷 6.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7.一棵树在阳光照射下,它的影子从早晨到晚上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8.一束光与镜面成3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A、60° B、30° C、120° D、90° 9.黑板表面都要做得比较粗糙,主要原因是() A、便于用粉笔写字 B、不使黑板发生反射 C、使黑板形成漫反射 D、便于黑板刷擦字迹 10. 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的照射常会看到树阴下的地面上有许多光斑,这些光斑 的形状是( ) A.树叶的形状 B.各种形状 C.圆形的 D.树枝形状 11.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时, 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夹角是() A.30° B.60° C.90° D.120° 12.电影院里不同的座位上的观众都能看清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A.镜面反射B.漫反射 C.可能是镜面反射也可能是漫反射 D.不发生反射,是银幕本身发光 13.一条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 ) A.没有入射角和反射角 B.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0° C.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90° D.入射角是0°,反射角是90° 14.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 光正对着平面照射,如图所示,人从侧面看去 (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15.太阳光通过蓝色的玻璃片,屏上的颜色是( ) A.白光 B.蓝色 C .黑色 D.七色中缺蓝色 16.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要知道池水中的小东西是否是生物,可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 A.是否规则形状 B.是否绿色 C.生长或繁殖 D.有特殊的气味 2.蜗牛全身都是宝,具有食用价值的种类很多。为了研究蜗牛,必须去采集蜗 牛,以下寻找蜗牛,途径错误 ..的是 ( ) A、到潮湿阴暗的地方去找 B、沿着蜗牛爬过留下的白色痕迹去找 C、夏天雨后到草丛中去找 D、酷暑干旱季节到水泥地上去找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在于:( ) A.动物会运动,植物不会运动 B.动物需要营养,植物不需要营养 C.动物自身不能制造养料,植物自身能制造养料 D.植物是绿色的,动物 不是绿色的 4.脊椎动物区别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A.身体内有骨 B.身体背部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C.身体腹部有脊椎 D.身体有外骨胳 5.草履虫、蚯蚓、海星、水母分别属于:( ) A.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 B.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C.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 D.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 肢动物、棘皮动物 6.蝌蚪的呼吸器官是:( ) A.肺 B.皮肤 C.鳃 D.皮肤和肺 7.植物的叶一般是绿色的,但也有一些植物不是这样的,如红枫的叶是红、橙 黄或黄绿色。我们仍说它是植物,这是由于:( ) A.它不能移动位置 B.它能进行光合作用 C.它不会繁殖 D.它只能在阳光照射下生活 8.牛、鳖、桃树的细胞形状各异,功能和大小也不同,但都称为“细胞”,原 因是:( )

A.它们大小相似 B.它们都是在生物体内发现的 C.它们都是由胡克发现的 D.都有相同的基本构造: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9.大蒜根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叶绿体 10.松树和番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番茄:( ) A.不是高大的木本植物 B.形成果实,种子有果皮包被 C.不是常绿树,要落叶 D.不形成果实,种子裸露 11.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藻类植物的共同点是:( ) A.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都没有种子 C.都生活在水中 D.都是多细胞的 12.下列植物中,不是用孢子繁殖的是:( ) A.地钱 B.胎生狗脊 C.金鱼藻 D.紫菜 13.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化工厂”,合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之一,则它在细胞的()进行。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壁 D.细胞核 14.林耐是著名的分类学家,他把自然界的生物分成七个等级,其中是分类 基本单位是() A.界 B.科 C.品种 D.种 15.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 ) A.草履虫 B.酵母菌 C.结核杆菌 D.衣藻 16.下列动物中,用鳃呼吸的是:( ) A、鳙鱼 B、娃娃鱼 C、鳄鱼 D、鲸 17.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属于:( ) A.保护组织 B.分生组织 C.营养组织 D.机械组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选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有答案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1~5节)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判定物体运动还是静止,要事先选定参照物 B.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参照物不同,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C.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作参照物 D.高速行驶的火车也可以作参照物 2.机械式闹钟要上发条,这实际上是使发条积蓄() A.动能 B.电能 C.势能 D.热能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零点是否准确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发生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4.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 B.汽车匀速转弯 C.草坪上滚动的足球渐渐地停下来 D.列车沿平直轨道匀速出站 5.火车的速度是72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是20米/秒,则() A.火车的速度大 B.汽车的速度大 C.两者的速度一样大 D.无法确定 6.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就越小 B.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就越小 C.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7.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机向上运动,则直升机相对于地面是()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确定8.比较F1和F2的大小,正确的是() A.F1>F2 B.F1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 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 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同 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在一定围,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2.1-2.3节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2.1-2.3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B.保持身体的平衡 C.减少噪音 D.防止呕吐 3.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 B.听小骨的振动 C.鼓膜的振动 D.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 4.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 细胞位于()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5.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程度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A.手臂 B.手心 C.指尖 D.手背 6.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 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 8.关于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痛觉是对人体有害的刺激 B.痛觉在人体的皮肤上产生 C.电、机械、过冷、过热、化学物质刺激等都能产生痛觉 D.触觉、热觉、冷觉等感受器都能感受产生痛觉的刺 激 9.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10.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 病人的痛觉消失 B. 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 C. 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 D. 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11.(2017?温州)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 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_ 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_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15 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X 108米/秒x 365x 24 x 3600秒=9. 4608x 10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 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T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T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 )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 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 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尤其对液态 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 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 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 ?t (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 任课教师:学科:数学年(班)级: 本学期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力争取得一个比较优异的学习成绩 教研组长签字: 说明: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作为教案附件之一粘贴在教案本上,一份上交教务处。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二、温故: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 呢? 三、知新: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 m·a n=a 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巩固: 例1计算: (1) (-3)7×(-3)6;(2)(1/111)3×(1/11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测试卷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 A. 皮肤 B. 舌 C. 脊髓 D. 大脑 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 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 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 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 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 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 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 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 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 7.晚上,当你从路灯正下方经过并沿地面向前移动时,在相同时间里() A.人移动的距离大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B.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C.人移动的距离等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 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第8题图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