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1. 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 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 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 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要点探究

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

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习题巩固

1.现有A、B、C、D四个种群,其年龄组成分别如图所示,其中最可能灭绝的种群是(D )

A.B. C. D.

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D)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3.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D )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

4.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作上标记后放回到草原上;一段

时间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D )

A.500只

B.600只

C.6只

D.6只/平方千米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C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宜采用取样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6. 下列有关取样调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①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②样方法只适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③某池塘鲢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标志重捕法④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取样调查的唯一方法

⑤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就是该植物种群密度的绝对数值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⑤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D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C.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出生率下降

8. 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A)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迁出和迁入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④生态系统的简单和复杂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干扰剂的方法。采取这种办法引起

种群密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C ]

A.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B.增加昆虫的死亡率C.降低昆虫

的出生率D.抑制昆虫的性成熟

10.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

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状态主要取决于(B)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组成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1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B ]

A.某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B.某物种的个体、一个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D.种群、种群

1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13.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

物而发生竞争和捕食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D ]

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

14.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 ]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15.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1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B)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17.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D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1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B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19.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

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D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20.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D.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21.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B)

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巢湖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

C、一座山上所有的树是一个种群

D、一个草原上各种生物的总和

2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2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

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只。(计算公式:N:a=b:c)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内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型;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很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

A.a×8n-1 B.a×8n+1 C.a×8n D.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下图中的曲线_____。

1)D (2)B、C(3)乙稳定甲增长(4)C (5)C

(完整版)种群的特征练习题

知识点一种群与种群密度 1.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 答案 C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绵羊和山羊分属两个不同的物种,这里的八群羊中,所有的绵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有的山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以,这八群羊应属于两个种群。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答案 B 解析A项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是出生率;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项乔木的种类不唯一;D项不在同一区域。 知识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 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 答案 C 解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答案 D 解析标志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该地域刺猬数量为400只,种群密度大约是100只/km2。 知识点三种群的其他特征 5.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总重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与生物总重量呈正比关系

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实验二 种群数量调查 标记重捕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techniques)的基本原理。 2、初步掌握标志重捕法这项技术。 二、实验原理 标志重捕: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种群个体的总数。 包括:林可指数法(Lincoin index method) 施夸贝尔法(Schnabel method) 乔利一西贝尔法(Jolly-Seber method) 假设: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机会; ②调查期间,没有迁人或迁出; ③调查期间,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林可指数法(Lincoin index method) 1‘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 种群个体总数——N , 标志数——M , 重捕个体数——n , 重捕中标志个体数——m 。 2、种群总数的95%置信区间为: N ± 3、其中SE 为标准误,计算公式为: m Mn N

施夸贝尔法(Schnabel method) ()()∑∑= i i i i m M M n N 2 ni -在第i 次取样时,捕获或取样动物的总数; mi -在第i 次取样的捕获动物中,已标志动物的总数; Mi -在第i 次取样时,种群中已标志动物总数; Ui -在第i 次取样过程中,新标志并释放动物的总数。 种群总数的倒数的95%置信区间 估计种群总数的95%置信区间,一般要按下式求出1/N 的方差S21/N )1() )((---=N Mn n N M N N SE N SE t N /105.01 ?±2 222/1a ) ()(1 --= ∑∑∑i i i i i i N M n M m n M S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介绍.doc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介绍 样方法 (1 )取样调查中的两个概念 ①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叫做样方。 ②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 (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 ③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常用取 样①点状取样 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 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 5 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 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

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 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 长,如果要等距抽取 10 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 ,抽样距离为10 m ,然后 可再按需要在每 10 m 的前 1 m 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样方法的两种边角统计方式如下图(红色为需统计边线) 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必须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较均匀的地块, 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③计数:计数每个样 方内该种群数量; 样方法的两种边角统计方式 ④计算:取各样方平均数。 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 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要点探究 1.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调查 程序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①随机取样

捕获的概率相同②样方大小适中注意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事项 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易错警示4个易错点与种群特征有关的(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2) 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3)计上不计下,(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习题巩固 D )B、C、D四个种群,其年龄组成分别如图所示,其中最可能灭绝的种群是(1.现有A、 .B. C. D A. )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2.(D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D )3.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 个孩子”.出生率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D.性别比例C只,作上标记后放回到草原上;一段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4.某)5只。则该草

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

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第35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教学案 【考纲要求】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 本知识点事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单独出现试题的可能性比较小,主要是与群落和生态系统联合考察,主要考察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增长的曲线,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梳理】 一、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比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S”型增长曲线 2、“J”型增长曲线 3、意义 【重点解析】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的调查。假设该种群的总数为N,则 N= 重捕总个体数×当初标记的动物数目 重捕动物中有标记的个体数 2、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 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保持稳定 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增长型:种群中幼体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 1.动物——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 例题1 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大约为。 研析:常用标志重捕法对某个动物种群的个体进行计数,其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故该种群中个体数为x∶160= 200∶10,求得x=3200。答案:3200尾。 2.植物——样方法 样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一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样方形状可以多样,但样方的选取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例题2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图3-1-1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个。研析:样方法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 条边上的个体。答案:8。 3.细菌——显微记数法 将待测样品与等量的已知含量的红细胞混匀后,涂布在载玻片上,经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若干个视野进行计数,得出细菌与红细胞的比例,再根据红细胞的含量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细菌数目。 例题3 为了测定培养液中细菌的数目,将500个红细胞与5mL该培养液混匀,然后制片观察,并进行随机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该5mL培养液共含有细菌个。 研析:测定细菌的数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测细菌数目,一种是测细菌重量,两种方法均是取平均值。故80/4∶400/4=500∶x,求得x=2500。答案:2500 4.昆虫——去除取样法 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数量应当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注: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 例题4 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时课题: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课型:复习课

命题的形式与趋势: 1、考纲要求为“Ⅰ”级的“种群的特征”,命题形式上,多为选择题。 2、考纲要求为“Ⅱ”级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知识点则以图表结合的简答题为主。 【设计意图】:明确考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机任务。 【网络构建】 【设计意图】在细致的讲解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大致的回忆。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完成《高考总复习》基础回顾,为更好的上课作准备。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 B 各年龄比例适中= 波动稳定型 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

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总结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判断正误 1.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4.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5.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 6.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 7.不同种生物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 值固定不变( )。 8.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9.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3、性别比例:指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不同的物种中,性别比例有3种类型: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中的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如人工养殖的鸡、鸭等;(3)雄多于雌,如蚂蚁、蜜蜂等。在蜜蜂家族中,只有雄峰是雄性,而雌蜂和工蜂都是雌性,而工蜂却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它反映了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5、迁入率和迁出率 6.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析图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 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 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考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与“S”型曲线模型比较 1 2.K值与 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成人高考2017生态学基础讲义: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成人高考2017生态学基础讲义: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名词 种群内分布型年龄结构年龄金字塔K因子分析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阿利(氏)规律集合种群 建筑学结构: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称为建筑学结构。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存活数目进行动态监察的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2、问答题 (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性是什么? (2)种群粗密度和生态密度有何不同? (3)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 (4)简述种群分布类型及其检验方法。 (5)影响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6)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及各自的特征。 (7)试论Logistic(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五

个时期增长点。 (8)逻辑斯谛方程的五个时期? (9)种群的年龄金字塔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个类型的特点如何? 答:Ⅰ增长型种群:年龄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例:孟加拉国、非洲等。 Ⅱ稳定型种群:年龄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1、3两类之间。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例:西班牙等。钟型。Ⅲ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例:俄罗斯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第 28 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 考纲要求 ] 1. 种群的特征( Ⅰ ) 。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 。 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 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深化拓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1)关键点 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 如图 1) 和等距取样法 ( 如图 2) 。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2、草本 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 叶脉一般呈网状) 。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 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连线 ) 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 量特征 ( √ ) (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判断 (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Estimating the Numbers of Wildlife Populations 一、为什么要对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种群数量是动物生态学和资源管理学最核心的问题,无论进行什么类型的研究,都绕不过这个问题。 种群动态——密度制约性增长和非密度制约性增长,种群密度与个体迁移 间的关系; 生活史及进化对策——生命周期、年度变动、出生率与死亡率、编制生命 表、预测生命期望值(商业人寿保险精算) 栖息地关系——与密度相关的动物活动范围、领域面积、预测栖息地质量 动态、种群数量调控; 资源管理与有害动物控制——制定狩猎量、捕捉量、捕捞量的依据; 行为生态学——婚配制度、繁殖策略、繁殖行为的表达与之密切相关。 濒危物种保护——评价实施的保护措施对濒危物种种群恢复的作用; 二、种群数量调查法的概念和名词定义 绝对数量调查法:准确计数某一指定地区、特定时段内的野生动物数量的 调查方法。这个方法不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要 求满足任何前提假设。 相对数量调查方法:根据生物统计的取样原理、利用某些方法来推算某一 指定地区、特定时段内的野生动物数量的调查方法。这 个方法则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且要考虑每个方 法需要的前提条件。 以动物个体为对象的调查方法称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以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为对象的调查方法为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封闭种群: 严格定义:在调查期间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会增加(出生和迁入), 也不会减少(死亡和迁出)。 通常使用的定义:只要没有可知的增加和减少的种群就算是封闭种群。 两种封闭种群:地理性封闭种群和统计学意义上的封闭种群。 开放种群:与封闭种群相反。 准确性(Accuracy):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偏差(Bias):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度 精度(precision):与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用样本的标准误来表示 选择调查方法需要考虑的条件: 1.是否适用于调查的对象; 2.经费和人力需求; 3.要求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程度。 *选择调查方法的前提: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 业 [基础练] 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2019·河北承德联校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D[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玉米),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种 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3.(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4.1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二.种群特征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测量方法: ............ 方法步骤:1.选取样方:原则:随机选取,不能加入人为主观因素 样方大小:一般1m2 五点取样:适用于非长方形区域 等距取样:适用于长方形区域 2.统计各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其密度。 (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的计数:计左上边及其夹角。) 3.计算出各样方的平均值,代表整个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应用对象: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 方法步骤:1.第一次捕获,标记后释放 2.第二次捕获,计捕获数及其中带标记的个体数 3.N/N1=N2/N0→(种群总数=第一次捕获量*第二次捕获量/重捕标记 个体数) (N:总数, N1:第一次捕获量, N2:第二次捕获量, N0: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如一年)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影响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率。 (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大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不变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 4.年龄组成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1. 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 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 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 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要点探究 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新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2 种群的数量特征 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建议用时:40分钟) 题组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则甲、乙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B[甲属于物种的个体特征,乙属于种群的特征。] 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A[年龄结构中的衰退型,其年龄结构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对应于选项A所示图例。] 3.(不定项)下列选项中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 D.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 ABD[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属于对性别比例的描述,A正确。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对年龄结构的描述,B正确。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属于对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描述,C错误。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属

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正确。] 4.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会因气候、天敌、食物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诱杀害虫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A[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6.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项正确;图中A、B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C表示死亡率,D表示性别比例,B项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项错误;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项错误。]

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习题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人 教版)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 1.(2012·皖南八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③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④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⑤种群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2012·黄山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3.(2012·聊城模拟)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4.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时( )

A.增长速率大于零 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5.(易错题)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始终控制在D点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 6.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开始呈“J”型增长,达到K值后呈“S”型增长 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D.因为植物群落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7.(2012?安师附中模拟)如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现围绕此曲线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 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 退型

高三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知识梳理 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 (1)适用条件 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跳蝻、蚜虫、昆虫的卵)。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图示

(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科学思维不同曲线模型中的“K值”与“K/2值”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辨析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的影响,会发生变化,A项错误;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如同一区域的大象和蚂蚁等,B项正确;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可分为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C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D项正确。 2.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处于稳态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D.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 答案B 解析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项错误;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B项正确;稻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不能实现完整的物质循环,如稻种会流出生态系统,而矿质元素需不断补充等,C项错误;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项错误。 考向二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分析 3.(2018·全国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设 计 王乐增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再利用典型实例,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总结规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典型例题,迁移应用,当堂消化吸收,真正做到先学后教。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资料,引导学生复习课本,逐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评价以及让其他学生指正补充,真正的理解基础知识。 四、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学会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3、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学流程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杨扬(绍兴县鉴湖中学 312033)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农业生产和渔业捕捞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那些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是,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常见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 (1)使用范围:大多数植物,某些身体微小,不易标记,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例如蚯蚓等土壤动物。 (2)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例如:选取1m 2草地,计算蒲公英为20棵,则该样方的蒲公英密度为20/1=20(棵/m 2)。 (3)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如图1) 图1 图2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如图2) (3)注意事项:①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和面积。②选取总面积大的相应样方也应多取些。③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④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的面积也应不同。⑤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的平均值。 例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 。 (2)某班同学对公园附近的一块林地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该地面积为长500m ,宽30m ,计15000m 2,随机选取10个样方,由每一小组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样方取样方法为 ,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 解析:(1)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害虫防治;(2)由题中数据得该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