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 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5 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5 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5 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实验SDS - PAGE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一、目的

了解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并学会用这种方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之所以能将不同的大分子化合物分开,是由于这些大分子化合物所带电荷的差异和分子大小不同之故,如果将电荷差异这一因素除去或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这些化合物在凝胶上的迁移率则完全取决于相对分子质量。

SDS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的简称,它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它能按一定比例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带负电荷的复合物,其负电荷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原有的电荷,也就消除或降低了不同蛋白质之间原有的电荷差别,这样就使电泳迁移率只取决于分子大小这一因素,就可根据标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的对数对迁移率所作的标准曲线求得未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本实验用目前常用的垂直平板电泳,样品的起点一致,便于比较。

三、试剂和器材

(一)试剂

1. 凝胶贮备液:丙烯酰胺(Acr)29.2g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0.8g重蒸水溶解后,

定容至100ml,棕色试剂瓶4℃保存,30天内使用。

2. 分离胶缓冲液:1.5mol/L Tris-HCl,pH8.8。

18.15 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少许重蒸水溶解,用1M HCl调pH8.8,重蒸水定容

至100ml,4℃保存。

3. 浓缩胶缓冲液:0.5mol/LHCl,pH6.8。

6gTris,少许重蒸水溶解,用1M HCl调pH6.8,重蒸水定容至100ml,4℃保存。

4. 10%SDS,室温保存。

5. 两类样品缓冲液:

2倍还原缓冲液(2×reducing buffer)

0.5mol/L HCl,pH6.8 2.5 ml

甘油 2.0 ml

质量浓度10%SDS 4.0ml

质量浓度0.1%溴酚蓝0.5ml

β-巯基乙醇 1.0 ml

总体积10 ml

6. 电极缓冲液,pH8.3。

Tris3g,甘氨酸14.4g,SDS1.0g加重蒸水溶解定容至1000ml,4℃保存。

7. 低分子量标准蛋白质(上海产)。

开封后溶于200μl重蒸水,加200μl 2倍样品缓冲液(还原缓冲液),分装20小管,-20℃保存。临用前沸水浴3~5min,其相对分子量(Mr)如下:

兔磷酸化酶B 97 400

牛血清白蛋白 66 200

兔肌动蛋白 43 000

牛碳酸酐酶 31 000

胰蛋白酶抑制剂 20 100

鸡蛋清溶菌酶 14 400

8. 质量浓度为10%过硫酸铵:(临用前配制)

9. 染色液:

0.25g考马斯亮蓝R250,加入40ml甲醇,10ml冰醋酸,蒸馏水定容至100ml,过滤。

10. 脱色液:50ml甲醇,75ml冰醋酸与875 ml重蒸水混合。

11. 待测蛋白样品。

12. 1%琼脂糖(最好用电极液配)

13 TEMED

(二)器材

1. 直流稳压电泳仪。

2. 垂直平板电泳槽(含玻璃板、夹条、梳齿、夹子等)。

3. 移液器(1.0ml、200μl、20μl)。

4. 微量注射器(20μl)。

5. 烧杯、培养皿、试管、滴管、直尺。

6. 脱色摇床

四、操作步骤

1、洗净晾干电泳槽、玻璃板、夹条、梳齿等。安装后用1%琼脂糖封玻璃板两侧及底部。

2、分离胶的选择和配置方法

1)按照待分离蛋白质的大致分子量选用不同浓度的胶。

2

3、

按照上表左边操作。因加入TEMED后凝胶就开始聚合,故应立即混匀混合液,然后用滴管吸取分离胶,在电泳槽的两玻璃之间灌注,避免气泡。留出梳齿的齿高加1cm空间以便灌注浓缩胶。用滴管小心地在溶液上覆盖一层重蒸水,将电泳槽垂直静置于室温下约40~60min,待分离胶聚合完全后,除去覆盖的重蒸水。

4、浓缩胶的灌制(等分离胶聚合后配制)

按照上表右边操作。混匀后灌注在分离胶上。小心插入梳齿,避免混入气泡,将电泳槽垂直静置于室温下至浓缩胶完全聚合(约40min)。

5、样品的制备

1)标准蛋白样品的制备(样品约5-10μg,最好离心取上清加样)

取分装好的20 μl低相对分子质量标准蛋白质,放入沸水浴中加热3~5min,取出冷却。2)待测样品的制备(同标准蛋白质样品处理)

6、电泳

1)待浓缩胶完全聚合后,标记好加样孔位置,将电泳槽注满电极缓冲液,小心拔出梳齿,用电极缓冲液冲洗加样孔数次。

2)用微量注射器按次序向加样孔内加样。

3)接上电泳仪,上电极接电源负极,下极接正极。打开电源,调节电流至20~30mA并保持电流强度恒定。待蓝色的溴酚蓝条带迁移至距凝胶下端约1cm时,停止电泳。

7、染色与脱色

小心将胶取出,置于一大培养皿中。加染色液染色30min,倾出染色液,加入脱色液,数小时更换一次脱色液,直至背景清晰。

8、相对分子量的计算

用直尺分别量出标准蛋白质、待测蛋白质区带中心以及溴酚蓝前沿距分离胶顶端的距离,按下式计算相对迁移率(R):

相对迁移率 = 样品迁移距离(cm)/ 指示剂迁移距离(cm)

以标准蛋白质M r的常用对数(lg M r)对相对迁移率作图,得到标准曲线。根据待测蛋白质样品的相对迁移率,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相对分子量的常用对数,再换算出其相对分子量。

蛋白质的提取与检测

蛋白质的提取与检测

蛋白质的提取与检测 第一节细胞总蛋白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基本原理】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是生物化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有四种经典的方法,即定氮法、双缩脲法(Biuret法)、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和紫外吸收法。另外还有两种近年普遍使用起来的测定法,即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与二辛可宁酸法(BCA法)。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方法并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蛋白质,因为一种蛋白质溶液用这几种方法测定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每种测定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方法时应考虑:①实验对测定所要求的灵敏度和精确度;②蛋白质的性质;③溶液中存在的干扰物质;④测定所要花费的时间。 Lowry法:蛋白质与碱性铜溶液中的二价铜离子络和使得肽键伸展,从而使暴露出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在碱性铜条件下与磷钼钨酸反应并产生深蓝色,在750nm有最大光吸收值。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反应液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成正比,由于各种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各不相同,因此在测定时需使用同种蛋白质作标准。 Bradford法:蛋白质与染料考马斯亮蓝G-250结合,使得染料最大吸收峰从465nm变为595nm,溶液的颜色由棕黑色变为蓝色。在一定的线性范围内,反应液595nm处吸光度的变化量与反应蛋白量成正比,测定595nm处吸光度的增加即可进行蛋白定量。

BCA (Bicinchoninic acid)法:二价 铜离子在碱性 的条件下,可以 被蛋白质还原 成一价铜离子 (Biuret reaction)并与 BCA相互作用 产生敏感的颜 色反应。两分子 的BCA螯合一 个铜离子,形成 紫色的反应复 合物。该水溶性 的复合物在 562nm处显示 强烈的吸光性, 吸光度和蛋白 浓度在广泛范 围内有良好的 线性关 0.118 0.05 0.154 0.1 0.213 0.2 0.283 0.3 0.329 0.4 0.404 0.5 第二节SDS-PAGE电泳 【基本原理】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报告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一、前言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一种常用电泳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由单体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聚合过程由自由基催化完成。催化聚合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化学聚合法和光聚合法。化学聚合以过硫酸铵(APS)为催化剂,以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在聚合过程中,TEMED催化过硫酸铵产生自由基,后者引发丙烯酰胺单体聚合,同时甲叉双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链间产生甲叉键交联,从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不连续体系由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及分离胶所组成。浓缩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大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6.7的Tris-HCl。分离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小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8.9 Tris-HCl。电极缓冲液是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2种孔径的凝胶、2种缓冲体系、3种pH值使不连续体系形成了凝胶孔径、pH值、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这是样品浓缩的主要因素。

SDS是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试剂,它能断裂分子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糖醇能使半胱氨酸残基间的二硫键断裂。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还原剂和SDS后,分子被解聚成多肽链,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和SDS结合成蛋白- 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原有的电荷量,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和结构差异。 SDS-PAGE一般采用的是不连续缓冲系统,与连续缓冲系统相比,能够有较高的分辨率。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当样品液和浓缩胶选TRIS/HCl缓冲液,电极液选TRIS/甘氨酸。电泳开始后,HCl解离成氯离子,甘氨酸解离出少量的甘氨酸根离子。蛋白质带负电荷,因此一起向正极移动,其中氯离子最快,甘氨酸根离子最慢,蛋白居中。电泳开始时氯离子泳动率最大,超过蛋白,因此在后面形成低电导区,而电场强度与低电导区成反比,因而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使蛋白和甘氨酸根离子迅速移动,形成一稳定的界面,使蛋白聚集在移动界面附近,浓缩成一中间层。 此鉴定方法中,蛋白质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与所带电荷和分子形状无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作用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为网状结构,具有分子筛效应。它有两种形式:

蛋白质提取及纯化

蛋白质提取及纯化 提取蛋白质的当天早晨去后把高速离心机和超高速离心机都打开冷却 1、前一天晚上用Resuspension Buffer重悬4L菌体,然后离心于4C保存,第 二天使用。 2、用少量预冷的Resuspension Buffer重悬细菌,1 protease inhibitor tablets(EDTA Free),1mM PMSF, 然后用玻璃Homogenizer做均一化处理,将总体积调至80ml; 3、High Pressure Homogenizer破壁,特别注意样品一定要在不加压力的情况 下运行一个循环(2min);然后1200bar,6min三个循环,整个过程冰水冷却; 4、DNaseI处理:加入2.5mg DNaseI,10mM MgCl2, 室温处理30min; 5、 11.000rpm,4℃,15min; then 11.000rpm,4℃,15min; 6、 1mM PMSF, 45.000rpm,4℃,90min; 7、用Resuspension Buffer洗两次以除去可溶性的蛋白质,然后预热分光光度 计; 8、用3-4ml Binding Buffer重悬Membrane pellets,动作一定要轻缓,重悬 后的总体积不超过8ml,取出300ul测定OD800和OD850(以OD850为准),测定时候是逐步稀释,每次吸光值小于1; 9、调整OD850≤30-50,在缓慢搅拌(速度一定要慢)的情况下逐滴加入30%的 LDAO使其终浓度达到0.5%,1mM PMSF,26℃黑暗条件下重悬1h,期间注意观察颜色变化; 10、45.000rpm, 4℃, 30min,注意观察颜色的变化以及沉淀是否发生明显的变化。 Charge and Equilibrate Resin (1)用蒸馏水冲洗柱子以除去20%酒精,注意不要用buffer,1ml/min,至紫外 吸收和电导稳定; (2)用0.1M NiSO4 Charge Resin,1ml/min,10倍柱体积,尽量使得紫外吸收 和电导稳定; (3)用蒸馏水冲洗,1ml/min,至紫外吸收和电导稳定;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及其比较资料2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一)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是生物化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有四种古老的经典方法,即定氮法,双缩脲法(Biuret法)、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和紫外吸收法。另外还有一种近十年才普遍使用起来的新的测定法,即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其中Bradford法和Lowry法灵敏度最高,比紫外吸收法灵敏10~20倍,比Biuret法灵敏100倍以上。定氮法虽然比较复杂,但较准确,往往以定氮法测定的蛋白质作为其他方法的标准蛋白质。 五种蛋白质测定方法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这后四种方法并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蛋白质,因为一种蛋白质溶液用这四种方法测定,有可能得出四种不同的结果。每种测定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方法时应考虑:①实验对测定所要求的灵敏度和精确度;②蛋白质的性质;③溶液中存在的干扰物质;④测定所要花费的时间。 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由于其突出的优点,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微量凯氏(Kjeldahl)定氮法 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 NH2CH2COOH+3H2SO4——2CO2+3SO2+4H2O+NH3 (1) 2NH3+H2SO4——(NH4)2SO4 (2) (NH4)2SO4+2NaOH——2H2O+Na2SO4+2NH3 (3) 反应(1)、(2)在凯氏瓶内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作催化剂,K2SO4以提高溶液的沸点。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滴定则用强酸。实验和计算方法这里从略。 计算所得结果为样品总氮量,如欲求得样品中蛋白含量,应将总氮量减去非蛋白 氮即得。如欲进一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即用样品中蛋白氮乘以6.25即得。 二、双缩脲法(Biuret法) (一)实验原理 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

蛋白质提取综合性实验

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 蛋白质的提取(沉淀法)和定量分析之 鸡蛋中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研究盐析沉淀和等电点沉淀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一、二、实验原理 1、沉淀法粗分离蛋白质[1][2] 沉淀法是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物质常用的一种经典方法,可分盐析法、等电点沉淀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等。 蛋白质分子表面含有带电荷的基团,这些基团与水分子有较大的亲和力,故蛋白质在水溶液中能形成水化膜,增加了蛋白质水溶液和稳定性。如果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导致蛋白质分子表面电荷被中和,水化膜被破坏,最终引起蛋白质分子间相互聚集并从溶液中析出,这就是盐析作用。 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极性基团所带电荷数目不同,它们在蛋白质表面上的分布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将不同蛋白质盐析出来所需要的盐浓度也各异,盐析法就是通过控制盐的浓度,使蛋白质混合液中的各个成分分步盐析出来,达到粗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盐析法是1878年Hammarster首次使用的,可用作盐析的中性盐有过硫酸钠、氯化钠、磷酸钠、硫酸铵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硫酸铵,硫酸铵在水中溶解度大,25℃可达4.1mol/L的浓度,化学性质稳定,溶解度的温度系数变化较小,价廉易得;分段效果较其他盐好,性质温和,即使浓度很高时也不会影响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 鸡蛋清的主要成分是球蛋白和白蛋白(卵清蛋白),球蛋白可在半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析出,而清蛋白则在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才能析出。 蛋白质的盐析作用是可逆过程,由盐析获得的蛋白质沉淀,当降低其盐类浓度时,又能再溶解,因而可初步纯化蛋白质。 等电点沉淀法是利用蛋白质在其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来分离具有不同等电点蛋白质的方法。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蛋白质分子的电荷性质和数量因PH不同而变化,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其净电荷为零,由于相邻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静电斥力而趋于聚集沉淀,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它的溶解度达到最低点。 卵清蛋白的等电点为4.6-4.8,而球蛋的等电点是5.1。 2、蛋白质的测定 根据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测定蛋白质的方法有凯氏定氮法、紫外吸收法、Folin-酚法、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等。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波长处。在此波长范围内,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A280)与其含量呈正比关系,可用作定量测定。 由于核酸在280波长处也有光吸收,对蛋白质的测定有干扰作用,但核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60nm处,如同时测定260nm的光吸收,通过计算可能消除其对蛋白质测定的影响,因此溶液中存在核酸时必须同时测定280nm及260nm之光密度,方可通过计算测得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凝胶过滤层析法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凝胶过滤层析法 一、目的: (1)初步掌握利用凝胶层析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 (2)学习用标准蛋白质混合液制作Ve,Kav对1gMr的“选择曲线”以及测定未知蛋白质样品分子量的方法。 二、原理: 凝胶层析法(即凝胶过滤法,gel filtration)是利用凝胶把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分离开的一种方法,又叫做分子筛层析法(molecular sieve chromatography),排阻层析法(exclusion chromatography)。凝胶本身是一种分子筛,它可以把分子按大小不同进行分离,好象过筛可以把大颗粒与小颗粒分开一样。但这种“过筛”与普通的过筛不一样。将凝胶颗粒在适宜溶剂中浸泡,使充分吸液膨胀,然后装入层析柱中,加入欲分离的混合物后,再以同一溶剂洗脱,在洗脱过程中,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而沿凝胶颗粒间的空隙最先流出柱外,而小分子可以进入凝胶内部,流速缓慢,以致最后流出柱外,从而使样品中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得到分离。分离过程中的示意见图17-1。 凝胶是由胶体溶液凝结而成的固体物质,不论是天然凝胶还是人工合成凝胶,它们的内部都具有很微细的多孔网状结构。凝胶层析法常用的天然凝胶是琼脂糖凝胶(agarose gel,商品名Sepharose),人工合成凝胶是聚丙烯酰胺凝胶(商品名为Bio-gel-P)和葡聚糖(dextran)凝胶,后者的商品名称为Sephadex型的各种交联葡聚糖凝胶,它是个有不同孔隙度的立体网状结构的凝胶,不溶于水,其化学结构式如图17-2所示。 这种聚合物的立体网状结构,其孔隙大小与被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有相应的数量级。在凝胶充分溶胀后,交联度高的,孔隙小,只有相应的小分子可以通过,适于分离小分子物质。相反,交联度低的孔隙大,适于分离大分子物质。利用这种性质可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 为了说明凝胶层析的原理,将凝胶装柱后,柱床体积称为“总体积”,以Vt(total volume)表示。实际上Vt是由Vo,Vi与Vg三部分组成,即: Vt=Vo+Vi+Vg Vo称为“孔隙体积”或“外体积”(outer volume)又称“外水体积”,即存在于柱床内凝胶颗粒外面空隙之间的水相体积,相应于一般层析法中柱内流动相的体积;Vi为内体 积(inner volume),又称“内水体积”,即凝胶颗粒内部所含水相的体积,相应于一般层析法中的固定相的体积,它可从干凝胶颗粒重量和吸水后的重量求得;Vg为凝胶本身的体积,因此Vt—Vo等于Vi+Vg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7-3表示。洗脱体积(Ve,elution Volume)与Vo及Vi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Ve=Vo+KdVi 式中Ve为洗脱体积,自加入样品时算起,到组分最大浓度(峰)出现时所流出的体积;Kd为样品组分在二相间的分配系数,也可以说Kd是分子量不同的溶质在凝胶内部和外部的分配系数。 它只与被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和凝胶颗粒孔隙的大小分布有关,而与柱的长短粗细无关,也就是说它对每一物质为常数,与柱的物理条件无关。Kd可通过实验求得,上式可改写成: 上式中Ve为实际测得的洗脱体积;Vo可用不被凝胶滞留的大分子物质的溶液(最好有颜色以便于观察,如血红蛋白,印度黑墨水,分子量约200万的蓝色葡聚糖-2000等)通过实际测量求出;Vi可由g·WR求得(g为干凝胶重,单位为克;WR为凝胶的“吸水量”,以毫升/克表示)。因此,对一层析柱凝胶床来说,只要通过实验得知某一物质的洗脱体积Ve,就可算出它的

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南京林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学号姓名日期 实验四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一、实验原理 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 )是根据被分离物质所带的电荷多少及其分子大小、形状的不同,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移动速度而分离的方法。它具有电泳和分子筛的双重作用。 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 (十二烷基硫酸钠)。 3.SDS是阳离子去污剂,作用有四:去蛋白质电荷、解离蛋白质之间的氢键、取消蛋白分子内的疏水作用、去多肽折叠。(空间构象破坏) 4.蛋白质与SDS分子按比例(1.4gSDS/g蛋白质)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其负电荷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因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间天然的电荷差异,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按重量成比例的,因此在进行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大小。 5.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 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 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二、凝胶的原理 1.聚丙烯酰胺(Acr)单体和交联剂 N ,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成含有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长链。相邻的两个链通过亚甲基桥交联起来就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2.双丙烯酸铵决定交联形成的程度,丙烯酰胺决定决定交联的长度 3.常用的催化剂(包括催化剂和加速剂) (1)过硫酸铵 (AP) – TEMED (四甲基乙二胺)系统 在 Acr 和 Bis 的溶液中放入这个催化系统后,过硫酸铵 [(NH4)2S2O8 ] 产生出游离氧原子使单体成为具有游离基的状态,从而发生聚合作用。聚合的初速度和过硫酸铵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这种催化系统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pH8.8)。 (2)核黄素– TEMED 系统 这是一个光激发的催化反应。核黄素在光照下分解,被还原成无色型,但在有氧条件下,无色型又被氧化成有游离基的黄素环,使聚合作用开始。 4.凝胶的浓度: 常用的所谓标准胶是指浓度为 7.5 %的凝胶,大多数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在此

【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及测定(分子医学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及测定 姓名:杰 学号:3140104666 组别: 同组同学:唐曦

带教教师:伟俞萍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5日 目录 1.原理: (3) 1.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 (3) 1.2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测定 (3) 1.2.1 Lowry法 (3) 1.2.2 考马斯亮蓝法 (4) 1.2.3 紫外吸收法 (4) 2.操作步骤 (4) 2.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 (4) 2.2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测定 (5) 2.2.1 Lowry法 (5) 2.2.2 考马斯亮蓝法 (5) 2.2.3紫外吸收法 (5) 3、实验结果 (6) 3.1 原始数据 (6) 3.1.1 Lowry法 (6) 3.1.2 考马斯亮蓝法 (7) 3.1.3 紫外吸收法 (7)

3.2 数据处理 (8) 3.2.1 Lowry法 (8) 3.2.2 考马斯亮蓝法 (9) 3.2.3 紫外吸收法 (10) 4.讨论: (11) 1.原理: 1.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 离体不久的组织,在适宜的温度及pH等条件下,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物质代谢。因此,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常利用离体组织来研究各种物质代谢的途径与酶系作用,也可以从组织中提取各种代谢物质或酶进行研究。但生物组织离体过久,其所含物质的含量和生物活性都将发生变化。例如,组织中的某些酶在久置后会发生变性而失活;有些组织成分如糖原、ATP等,甚至在动物死亡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其含量即有明显的降低。因此,利用离体组织作代谢研究或作为提取材料时,都必须迅速将它取出,并尽快地进行提取或测定。一般采用断头法处死动物,放出血液,立即取出实验所需的脏器或组织,除去外层的脂肪及结缔组织后,用冰冷的生理盐水洗去血液(必要时可用冰冷的生理盐水灌注脏器以洗去血液),再用滤纸吸干,即可用于实验。取出的脏器或组织,可根据不同的方法制成不同的组织样品。包括组织糜、组织匀浆、组织浸出液。由于动物肝脏细胞比较脆弱,易于破碎,故本实验选用小鼠肝脏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匀浆法法将其破碎,然后加入样品提取液使蛋白质溶解,用高速离心法弃去细胞碎片。收集上清液后可进行蛋白质定量分析。 1.2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测定 1.2.1 Lowry法 1921年,Folin发明了Folin-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的浓度,反应原理是利用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还原酚试剂(磷钨酸-磷泪酸)生成蓝色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SDS法)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一、实验原理 蛋白质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巯基乙醇的作用下,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氢键等打开,形成按1.4gSDS/1g蛋白质比例的SDS-蛋白质多肽复合物,该复合物带负电,故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向正极迁移,且主要由于凝胶的分子筛作用,迁移速率与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有关,因此可以浓缩和分离蛋白质多肽。 聚丙烯酰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多数采用一种不连续的缓冲系统,主要分为较低浓度的成层胶和较高浓度的分离胶,配制凝胶的缓冲液,其pH值和离子强度也相应不同,故电泳时,样品中的SDS-多肽复合物沿移动的界面移动,在分离胶表面形成了一个极薄的层面,大大浓缩了样品的体积,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浓缩效应。 二、仪器及器材 垂直电泳槽及附件、直流稳压稳流电泳仪、移液器等。 三、试剂 1、凝胶贮备液:称取30g 丙烯酰胺(Acr)和0.8g 甲叉-双丙烯酰胺(Bis),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滤纸过滤贮存。 2、10% SDS:称取SDS 10g 加蒸馏水至100ml。 3、10%过硫酸胺(AP),用时现配。 4、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5、电极缓冲液:3.03g Tris、14.14g甘氨酸、1.0g SDS溶于水,混匀后用HCL调节pH至8.3,加蒸馏水至1 000ml。 6、样品溶解(缓冲)液:0.6gTris、5mL甘油(丙三醇)1.0g SDS溶于水,混匀后用HCL调节pH至8.0,再加0.1g溴酚蓝、2.5mL巯基乙醇,定容至100mL。 7、下层胶(分离胶)缓冲液:18.17g Tris、0.4gSDS溶于水,混匀后用1mol/L HCL 调节pH至8.8,加蒸馏水至100ml。 8、上层胶(浓缩胶)缓冲液:6.06g Tris、0.4gSDS溶于水,混匀后用1mol/L HCL 调节pH至6.8,加蒸馏水至100ml。 9、固定液:25%异丙醇,10%乙酸。 10、染色液:0.125g考马斯亮蓝R-250加固定液250ml。 11、脱色液:冰乙酸75ml、甲醇50ml,加水定容至1000ml。

蛋白含量测定及western步骤

蛋白的提取和定量 肺组织用预冷1×TBS洗净后,加入含PMSF的RIPA buffer(冰上操作,310ul,决定未来的蛋白浓度和蛋白液体积),50-60mg肺组织砸碎放入1.5ml离心管,冰上孵育1h,10000转4℃离心10min,转上清至新管。裂解液分装后保存于-70℃ 蛋白质定量:BCA蛋白测定法 ①根据样品数量,按50体积BCA试剂A加1体积BCA试剂B(50:1)配制适量BCA工作液,充分混匀。BCA工作液室温24小时内稳定。 ②完全溶解蛋白标准品(BCA试剂盒中,BSA原浓度2mg/mL),稀释到1mg/mL。 ③将标准品按0,2,5,10,15,20,25 ul标准品孔中,加蒸馏水稀释标准品的 ④加样品2uL加到96孔板的样品孔中,加蒸馏水23微升。 ⑤各孔加入200微升BCA工作液,37o C放置30分钟。同时打开酶标仪预热。 注:也可以室温放置2小时,或60o C放置30分钟。BCA法测定蛋白浓度时,吸光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加深。并且显色反应会因温度升高而加快。如果浓度较低,适量在较高温度孵育,或延长孵育时间。 ⑥测定A570的波长,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浓度。 ⑦计算调蛋白时所需TBS和RSB的体积(调所有样品浓度至3-5ug/ul): 总体积=蛋白体积*蛋白浓度/3(ul) RSB=1/5*总体积(ul) TBS=总体积-RSB-蛋白体积(ul) 先加RSB(对蛋白有保护作用),后加TBS。最后放于-70℃保存。 Western Blot SDS-PAGE 1. 玻璃板:注意对齐、夹紧,防止漏出,短板朝前。 灌至距绿线1cm左右,用dd水封顶,放置30-40min。状况好时往往能观察到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实验六报告: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1.研究背景及目的 根据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电泳现象,以及实践应用的需求,科学家不断完善了电泳技术,从移界电泳法、垂直管型盘状电泳、垂直板型电泳、垂直柱型盘状电泳到水平板型电泳。电泳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样品的分析鉴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临床中对于尿液中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可以监测人体内的某些疾病(肾小管损坏、多发性骨髓瘤等)。这种需要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明。具体过程见原理。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时,它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净电荷以及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从活性电泳到变性电泳经过了很多思考。从活性如果加入一种试剂使电荷因素及分子的形状消除,那电泳迁移率就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就可以用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1967年,Shapiro等发现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具有这种作用[1] 。 通过向样品中添加入巯基乙醇和过量SDS,使蛋白质变性解聚,并让SDS与蛋白质结合成 带强负电荷的复合物,掩盖了蛋白质之间原有电荷的差异。SDS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不仅 使蛋白质分子带上大量的负电荷,而且使蛋白质分子的形状都变成短棒状,从而消除了蛋白质分子之间原有的电荷差异和分子形状的差异。因此蛋白质在SDS-PAGE中的时迁移率 主要取于其分子大小。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电泳迁移率在外界条件固定的情况下,只取决于蛋白质分子量大小这一因素,使得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具有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等特性,因此广泛应用于未知蛋白质分子量测定。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和掌握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和方法,进一步学习和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2.原理 由于技术的发展,理论上可以通过测序测出蛋白质分子量的真值,但是实际操作过于繁琐,且生物大分子的数量级是KDa,实际中往往不需要特别精确。所以转向寻求其它方法,如果两种性质具有相关性,就会有相关理论基础和技术,发现分子量与迁移速率有关,于是寻找相关方面的技术。通过沉降平衡法测定分子量,但是需要很大的转速,且要考虑安全性和造价,于是舍弃;分子筛层析主要以分子量差异进行分离,可以用来测定分子量,但是需要很长的分离柱,分离速度较慢,还要测定OD值,操作麻烦,浪费时间,而且带 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大;与此同时,电泳技术也发展起来,电泳相对时间较短,造价低,可操作性强。电泳与分子量、分子形状以及所带电荷量有关,其中含有分子量,理论上就可行了,于是用电泳测定分子量。首要矛盾是消除电荷差异和分子形状差异,从数学上彻底消除电荷效应是不可能的,使带电量相同也不可能实现,只有使分子带上非常大的电荷量从而使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可以忽略。想到通过引入外来物形成复合物,定量引入,定量结合,且结合后分子间差异并未发生改变。关于引入负电还是引入正电的问题,蛋白大多为球状,若结合后仍未球状,静电结合不稳定;双亲性物质彻底结合后破坏空间结构,所以引入负电,结合稳定。于是开始筛选阴离子去污剂,在众多的物质试验中,发现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具有很好的效果。SDS通常与蛋白质以1.4:1的重量比结合,所引入净电 荷量约为蛋白质本身静电荷 10倍的静电荷,从而形成具有均一电荷密度和相同荷质比的SDS-蛋白质复合物,该复合物所带的电荷远远超过蛋白质原有的净电荷,从而消除或大大降低不同蛋白质之间所带净电荷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植物体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如在研究每一种酶的作用时常以比活(酶活力单位/毫克蛋白质,unIT/Mg ProTeIn)表示酶活力大小及酶制剂纯度,这就需要测定蛋白质含量。常用的测定方法有LoWry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本实验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 方法一:LoWry法(劳里法) 【原理】 LoWry法是双缩脲法(BIureT)和福林酚法(FolIn-酚)的结合与发展。其原理是蛋白质溶液用碱性铜溶液处理后,碱性铜试剂与蛋白质中的肽键作用产生双缩脲反应,形成铜—蛋白质的络合盐。再加入酚试剂后,在碱性条件下,这种被作用的蛋白质上的酚类基团极不稳定,很容易还原酚试剂中的磷钨酸和磷钼酸(PHosPHoMolyBdATe &PHosPHoTungsTATe),使之生成磷钨蓝和磷钼蓝的混合物。这种溶液蓝色的深浅与蛋白的含量成正相关,所以可以用于蛋白质含量的测定。LoWry法除使肽链中酪氨酸、色氨酸和半胱氨酸等显色外,还使双缩脲法中肽键的显色效果更强烈,其显色效果比单独使用酚试剂强3~15倍,约是双缩脲法的100倍。由于肽键显色效果增强,从而减少了因蛋白质种类不同引起的偏差。LoWry法适于微量蛋白的测定,对多个样品同时测定较为方便。但对不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必须进行预处理(如加入少量的SDS)。

1.双缩脲法的原理双缩脲(NH2-CO-NH-CO-NH2)在碱性溶液中可与铜离子产生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一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因为蛋白质中有多个肽键,也能与铜离子发生双缩脲反应,且颜色深浅与蛋白质的含量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而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及分子量无关,所以可用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双缩脲反应主要涉及肽键,因此受蛋白质特异性影响较小。且使用试剂价廉易得,操作简便,可测定的范围为1~10Mg蛋白质,适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能测出的蛋白质含量须在约05Mg以上。双缩脲法的缺点是灵敏度差、所需样品量大。干扰此测定的物质包括在性质上是氨基酸或肽的缓冲液,如TrIs缓冲液,因为它们产生阳性呈色反应,铜离子也容易被还原,有时出现红色沉淀。 2.福林-酚法的原理该方法是双缩脲法的发展,包括两步反应: (1)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铜作用生成蛋白质—铜络合物。 (2)此络合物将试剂磷钼酸—磷钨酸(FolIn试剂)还原,混合物深蓝色(磷钼蓝和磷钨蓝混合物),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比双缩脲法高100倍,定量范围为5~100μg蛋白质。FolIn试剂显色反应由酪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引起,因此样品中若含有酚类、柠檬酸和巯基化合物,均有干扰作用。此方法的缺点是有蛋白质的特异性影响,即不同蛋白质因络氨酸、色氨酸含量的不同而使显色强度稍有不同,标准曲线也不是严格的直线形式。

高等生化实验报告: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实验一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凝胶层析法 一、原理 凝胶层析法也称分子筛层析法,是利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的多孔凝胶作固定相的层析技术。当混合物随流动相经过凝胶层析柱时,其中各组分按其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的技术。该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重复性好、样品回收率高。 凝胶是一种不带电的具有三维空间的多孔网状结构、呈珠状颗粒的物质,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及筛孔的直径均匀一致,像筛子,小的分子可以进入凝胶网孔,而大的分子则排阻于颗粒之外。当含有分子大小不一的蛋白质混合物样品加到用此类凝胶颗粒装填而成的层析柱上时,这些物质即随洗脱液的流动而发生移动。大分子物质沿凝胶颗粒间隙随洗脱液移动,流程短,移动速率快,先被洗出层析柱;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凝胶网孔进入颗粒内部,然后再扩散出来,故流程长,移动速度慢,最后被洗出层析柱,从而使样品中不同大小的分子彼此获得分离。若分子大小介于上述完全排阻或完全渗入凝胶的物质,则居二者之间从柱中流出。总之,各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分子,最终由于它们被排阻和扩散的程度不同,在凝胶柱中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也不同,从而彼此可以分离开来。 将凝胶装在柱后,柱床体积称为“总体积”,以Vt表示。实质上Vt是由Vo,Vi与Vg三部分组成,Vo称为“孔隙体积”或“外水体

积”,即存在于柱床内凝胶颗粒外面空隙之间的水相体积,相应于一般层析法中柱内流动相的体积;Vi为内体积,即凝胶颗粒内部所含水相的体积。Vg为凝胶本身的体积。洗脱体积(Ve)与Vo与Vi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e=Vo+KdVi。 式中Ve为洗脱体积,自加入样品时算起,到组分最大浓度(峰)出现时所流出的体积;Kd为样品组分在二相间的分配系数,也可以说Kd是分子量不同的溶质在凝胶内部与外部的分配系数。它只与被分离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和凝胶颗粒孔隙的大小分布有关,而与柱的长度粗细无关,也就是说它对每一物质为常数,与柱的物理条件无关。Kd可通过实验求得,上式可以改写为:Kd=(Ve-Vo)/Vi。 上式中Ve为实际测得的洗脱体积;Vo可用不被凝胶滞留的大分子物质的溶液(最好是有颜色以便于观察,如血红蛋白,印度黑墨水,分子量约200万的蓝色葡聚糖-2000等)通过实际测量求得;Vi可由g×Wr求得(g为干胶重量,单位为克;Wr为凝胶的“吸水量”,以毫升每克表示)。因此,对一层析柱胶床来说,只要通过实际实验得知某一物质的洗脱体积就可算出它的Kd值。 如果假定蛋白质分子近于球形,同时没有显著的水合作用,则不同大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在洗脱时峰的位置和该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有直接的定量的关系。在一根凝胶柱中,凝胶颗粒间空隙所含水相体积为外水体积Vo,不能进入凝胶孔径的那些大分子,当洗脱体积为Vo 时,出现洗脱峰。 凝胶颗粒内部孔穴的总体积为内水体积Vi,能全部渗入凝胶的那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实验七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测定蛋白质分 子量 实验数据: 标准蛋白质条带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 溴酚蓝前沿距离/cm 4.70 距离/cm 0.50 0.95 1.60 2.10 3.95 相对迁移率mr 0.11 0.20 0.34 0.45 0.84 分子量Mr 97400 66200 43000 31000 14400 LgMr 4.99 4.82 4.63 4.49 4.16 样品 1 2 3 溴酚蓝前沿/cm 4.90 4.80 4.60 样品迁移距离/cm 4.20 1.20 1.70 相对迁移率mr 0.86 0.25 0.37 标准曲线: y=5.05-1.10x

结果: 样品 1 2 3 Mr 12706 59566 43954 mr 4.104 4.775 4.643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学习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 2 掌握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方法。 3 运用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及染色鉴定。 二 .实验原理 带电质点在电场中向带有异相电荷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区带电泳是在半固相或胶状介质上加一个点或一薄层样品溶液,然后加电场,分子在支持介质上或支持介质中迁移。支持介质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机械干扰和由于温度变化以及大分子溶液的高密度而产生的对流。 区带电泳使用不同的支持介质,早期有滤纸、玻璃珠、淀粉粒、纤维素粉、海砂、海绵、聚氯乙烯树脂;以后有淀粉凝胶、琼脂凝胶、醋酸纤维素膜,现在则多用聚丙烯酰胺(PAGE)和琼脂糖凝胶。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十二烷基磺酸钠), SDS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破坏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强还原剂能使半胱氨酸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与SDS分子按比例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由于结合大量的SDS,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状态形成仅保持原有分子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间天然的电荷差异,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按重量成比例的,因此在进行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大小。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SDS电泳的成功关键之一是电泳过程中,待别是样品制备过程中蛋白质与SDS的结合程度。影响它们结合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 溶液中SDS单体的浓度,当单体浓度大于1mmol/L时大多数蛋白质与SDS结合的重量比为1:1.4,如果单休浓度降到0.5 mmol/L以下时,两者的结合比仅为1: 0.4这样就不能消除蛋白质原有的电荷差别,为保证蛋白质与SDS的充分结合,它们的重量比应该为1:4或1:3 2) 样品缓冲液的离子强度。SDS电泳的样品缓冲液离子强度较低,通常是10~ 100mmol/L 3) 二硫键是否完全被还原

酪蛋白的提取与测定

牛乳中酪蛋白的制备与浓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牛乳中分离酪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蛋白质的方法 3、了解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4、学会用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二、实验原理 1、准备酪蛋白原理:牛乳中主要含有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两种蛋白质,其中酪蛋白占了牛乳蛋白质的80%。牛乳在PH4.7时酪蛋白等电聚沉后剩余的蛋白质统称为乳清蛋白。酪蛋白是白色、无味的物质,不溶于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但溶于碱溶液。乳清蛋白不同于酪蛋白,其粒子的水和能力很强,分散性高,在乳中呈高分子状态。本法利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将牛乳的PH调至4.7时,酪蛋白就沉淀出来。用乙醇洗涤沉淀物,除去脂类杂质后便可得到纯的酪蛋白。 2、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大多数蛋白质由于有酷氨酸和色氨酸的存在,在紫外光280nm有吸收高峰,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但是核酸在280nm也有吸收,干扰测定,不过核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60nm,通过测定在280nm和260nm时A的比值,然后通过计算消除核酸存在的影响,可以求得有核酸存在时蛋白质的浓度。 3、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原理:考马斯亮蓝能与蛋白质的疏水微区相结合,这种结合具有高敏感性。考马斯亮蓝G250的磷酸溶液呈棕红色,最大吸收峰在465nm。当它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时呈蓝色,其最大吸收峰改变为595nm,考马斯亮蓝G250—蛋白质复合物的高消光效应导致了蛋白质定量测定的高敏感度。 在一定范围内,考马斯亮蓝G250—蛋白质复合物呈色后,在595nm下,吸光度与蛋白质含量呈线性关系,故可以用于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1、制备酪蛋白: 烧杯、玻璃棒、量筒、精密PH试纸、离心机、布氏漏斗、表面皿、恒温水浴锅 牛奶、醋酸缓冲液、冰醋酸、95%乙醇、无水乙醚 2、紫外光吸收法: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容量瓶50ml(×1)、石英比色皿 0.9%NaCl、1mol/LNaOH溶液、1mol/L乙酸溶液 3、考马斯亮蓝法: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试管1.5cm×15cm(×9)、玻璃比色皿 牛血清白蛋白(0.1mg/ml)、考马斯亮蓝、0.9%NaCl 四、实验步骤 制备酪蛋白

碱基与蛋白换算

碱基与蛋白换算 创建者: zizip 最后修改: 2010-6-4 23:05:47 状态: 公开 核酸数据 (Nucleic Acid Data) Kd是kilodaltons的缩写,既千道尔顿。是氨基酸的分子量单位。 Kbs是千碱基对的意思,是核酸的单位名称。 1个脱氧核糖核酸碱基的平均分子量为333 Daltons(道尔顿) 1个核糖核酸碱基的平均分子量为340 Daltons(道尔顿) DNA与表达蛋白之间分子量换算: 1 kb DNA = 333 amino acid ≈3.7 × 104 Da(道尔顿) 10,000 Da Protein ≈ 270 bp DNA 30,000 Da Protein≈ 810 bp DNA 50,000 Da Protein ≈1350 bp DNA 100,000 Da Protein ≈ 27 kb DNA 一个DNA碱基对(钠盐)的平均分子量= 650 道尔顿 1.0 A260 unit ds DNA = 50 μg/ml = 0.15 mM (in nucleotides) 1.0 A260 unit ss DNA = 33 μg/ml = 0.10 mM (in nucleotides) 1.0 A260 unit ss RNA = 40 μg/ml = 0.11 mM (in nucleotides) 双链DNA分子的分子量(道尔顿) = 碱基对数目×650 双链DNA分子的末端摩尔数= 2 ×DNA质量(克)/ DNA分子量(道尔顿)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的DNA末端摩尔数: a) 环状DNA分子: 2 × DNA摩尔数×位点数 b) 线性DNA分子: 2 × DNA摩尔数×位点数+ 2 × DNA摩尔数 1 μg 1000 bp DNA = 1.5 2 pmol = 9.1 × 1011 molecules 1 μg pUC18/19 DNA (2686 bp) = 0.57 pmol = 3.4 × 1011 molecules

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凝胶层析法

实验一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凝胶层析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 2.学习利用凝胶层析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 凝胶层析法也称分子筛层析法,是利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的多孔凝胶作固定相的层析技术。当混合物随流动相经过凝胶层析柱时,其中各组分按其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的技术。该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重复性好、样品回收率高。 凝胶是一种不带电的具有三维空间的多孔网状结构、呈珠状颗粒的物质,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及筛孔的直径均匀一致,像筛子,小的分子可以进入凝胶网孔,而大的分子则排阻于颗粒之外。当含有分子大小不一的蛋白质混合物样品加到用此类凝胶颗粒装填而成的层析柱上时,这些物质即随洗脱液的流动而发生移动。大分子物质沿凝胶颗粒间隙随洗脱液移动,流程短,移动速率快,先被洗出层析柱;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凝胶网孔进入颗粒内部,然后再扩散出来,故流程长,移动速度慢,最后被洗出层析柱,从而使样品中不同大小的分子彼此获得分离。若分子大小介于上述完全排阻或完全渗入凝胶的物质,则居二者之间从柱中流出。总之,各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分子,最终由于它们被排阻和扩散的程度不同,在凝胶柱中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也不同,从而彼此可以分离开来。 将凝胶装在柱后,柱床体积称为“总体积”,以Vt表示。实质上Vt是由 Vi与Vg三部分组成,Vo称为“孔隙体积”或“外水体积”,即存在于柱床内凝胶颗粒外面空隙之间的水相体积,相应于一般层析法中柱内流动相的体积;Vi 为内体积,即凝胶颗粒内部所含水相的体积。Vg为凝胶本身的体积。洗脱体积(Ve)与Vo与Vi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e=Vo+KdVi 式中Ve为洗脱体积,自加入样品时算起,到组分最大浓度(峰)出现时所流出的体积;Kd为样品组分在二相间的分配系数,也可以说Kd是分子量不同的溶质在凝胶内部与外部的分配系数。它只与被分离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和凝胶颗粒孔隙的大小分布有关,而与柱的长度粗细无关,也就是说它对每一物质为常数,与柱的物理条件无关。Kd可通过实验求得,上式可以改写为:Kd=(Ve-Vo)/Vi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