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安确立了“世界城市文化之都”的城市品牌定位,并积极地进行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工作。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公众对城市品牌形象的一手资料并结合走访调查、文献分析,发现西安的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依然存在着战略布局缺失、内容缺乏整合、传播方法缺乏创新、传播结果偏差较大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传播理念存在误区、传播主体各自为政、文化内涵挖掘浅尝辄止以及传播力度不足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城市在品牌形象传播方面的不足,急需解决。

在此背景下,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运用传播学、管理学、品牌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西安城市品牌形象形象传播的现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对品牌、城市品牌、品牌形象传播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以此作为理论支撑。然后,通过大量搜集西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资料,运用问卷调查、走访调查、文献阅读等方法了解其传播现状,归纳出西安在城市品牌形象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构建品牌形象传播战略、整合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法以及加大矫形传播力度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对于西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并且能够引起其他城市对于品牌形象传播的重视。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为传播更好的城市品牌形象而努力。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西安市共享空间的特征分析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雷永超张彤刘冲王峰 (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建筑学专业091班,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特定的空间场所,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论文在分析西安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利于西安市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西安市公共空间面临四大问题:人性化缺失、自然化缺失、空间层次化缺失、地域化缺失。论文指出: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设计师和管理者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利用地域特色,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公共空间,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生活。 [关键词]公共空间;空间环境设计;西安市 引言 公共空间狭义的理解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随着城市的改建与发展,公共空间越来越被重视,其规模与数量也越来越大。这种发展无疑

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令人堪忧的问题:公共空间正面临着人性化缺失、自然化缺失、空间层次化缺失、地域化缺失。 这些不单单是社会层面上的问题,建筑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肩负着创造美好的公共空间的职责。我们提倡设计师和管理者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利用地域特色,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公共空间,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生活。此外,通过精心的环境空间设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除冷漠与不信任,让城市在交流互动中焕发活力,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西安市是西北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研究和分析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特征,并提出相关对策,不仅有利于西安市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 1.1 人性化缺失 1.1.1缺乏休息设施 目前由于季节性因素,在商业区、步行街、城市广场、车站等公共空间中设计中极不重视座位的设置,繁华地段缺少舒适合理的座位,人们在逛街疲惫之后无处休息,只能坐在无可选择的坐息处。这样既影响交通,又有损城市形象。 1.1.2 忽视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公共空间活力的创造 例如,城市商业中心区是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人们出入商场忙于购物和娱乐,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压抑与疲劳情绪,而现有商业休闲区域中绝大多数都缺乏足够的停滞空间及相应的休闲环境,以缓冲购

城市宣传片与城市形象传播-最新文档

城市宣传片与城市形象传播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聚集地,是以地域为划分依据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一座城市发展壮大必然依靠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但对外宣传同样重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合作对于推动城市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外界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门户,城市宣传片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魅力,但并不是每一个城市宣传片都能让受众清晰的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也就谈不上被感染,因而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宣传片案例探讨城市宣传片中应该如何塑造、传播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的研究 在学界,最早提出“城市形象”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城市学者凯文?林奇,上世纪60 年代,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意象形成的基础就在于“公众意象”,即“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记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三者 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1] 在凯文的著作中他强调: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物质形态,即通过城市的外在呈现,通过他所强调道路、边界、城市区域、节点和城市标志物等“意象元素”来感知某个城市; 美国另一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 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表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

印象,足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索的共同作州而形成的。” [2] 此两种定义表明城市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囊括了城市中的一切人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总和。 在我国,最早的城市形象研究来源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上世纪80 年代有学者提出“城市的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志,表现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精神文明、礼貌和昂扬。” [3] 此后,多数学者沿此思路将城市形象作为景观形象、标志形象和总体形象的总和。当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即CI 理论:Corporation Identity )盛行时,我国学者也借鉴其相通之处,将城市形象分 为城市精神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城市视觉识别三部分。南 京大学张鸿雁教授队城市形象的定义则更为综合性:城市形象般是指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与整体文化感受,是历史与文化的凝聚构成的符号性说明,是城市各种要素整合后的一种文化特质,是城市传统、现存物质与现代文明的总知特征,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形态客观的、集中的表述”。[4] 纵观各家观点,笔者将城市形象总结为一种依托于城市物质形态的复杂可感知意向,包含城市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城市宣传片的呈现 在意识到城市形象对于城市传播和认知度提升的重要性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许多城市均推出代表性的城市宣传片进行

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

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 一、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整合传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以城市为单位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剧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烈的城市品牌形象意识,一方面强化城市内部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品牌传播活动,不断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塑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最有效的传播工具和方法就是在开展城市内部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活动。整合传播理论认为,所谓整合主要指传播工具的整合和传播过程的整合。如何使城市向不同的区域以及在不同的时间里传播一致性的信息,如何使城市品牌形象信息的传播既适合不同人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规律特点,又不失信息的一致性,整合出一个统一的城市品牌信息,实现一致性传播,这是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也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关键所在。整合对于维持城市营销传播策略的一致性、不断积累品牌要素和品牌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实际上就是整合利用各种营销传播工具,向特定的城市目标受众,以一种有效、连贯的方式传达一个清晰、明确并且是一致性的城市品牌信息。 目前我国城市在形象的整合传播方面无论是传播工具的整合,还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整合,都存在很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传播工具使用比较单一,没有整合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户外、画册、展板等多种媒体与公关、事件营销、直销营销等其他传播手段开展360度品牌传播,传播的范围、时间、采用的手段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目标公众的覆盖面比较窄,有效到达率也比较低;同时,仅重视“点”上的宣传,忽视和缺少城市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不能根据公众对城市品牌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要素体系及本城市的现状、特色、优势等全面构建城市的品牌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城市形象定位不够准确、鲜明,主题信息不够突出,在传播过程中没有注意信息的一致性,没有开展长期性、系统性宣传。因此,导致城市品牌传播的效果不够显著,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也没有树立起来。 二、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 依据整合传播理论,搞好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结合城市形象发展战略,准确的进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 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增强一座城市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对外部公众的吸引力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进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属于城市发展战略范畴。所以,有关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提升方面的各项工作必须服从于城市发展战略,不能有任何的偏离。换句话说,即应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相应的城市形象战略,明确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将把这座城市塑造成具有什么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乃至全国及全世界范围内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南京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2718508.html, 南京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析 作者:徐宁 来源:《对外传播》2015年第03期 国际盛会的举办,既是一座城市塑造国际形象难得的机遇,也是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的有益实践。2014年,南京以实现“中国梦”核心价值内涵为统领,以举办青奥会等国际盛会为契机,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化、彰显城市魅力的过程,通过事件营销、整合传播、文化浸濡等手段,转变成提升南京城市国际形象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成效,让南京更加鲜明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加生动地了解南京。 抓住重大契机,以“中国梦”统摄城市形象塑造 在青奥会、名城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和活动的举办中,我们加强传播策划,精心设置议题,向外媒主动喂料、及时回应,核心价值硬内涵加上文化创意软包装,在发布信息、提供采访、派送创意产品、演示非遗工艺等主动贴近的服务中,不知不觉传递南京声音,自然而然塑造南京形象,南京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空前提升。主要成效体现在三个“高度”上: 赛会活动传播正向度高。南京青奥会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全球共有 642 家媒体、3149 名记者参与报道。青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开闭幕式盛况,体育频道每天直播 赛事7-8小时,新闻频道每天播报新闻10分钟以上,综合频道每天发布新闻15条左右。OBS 现场直播的时长超过1700小时,网络视频浏览量158.3万人次,覆盖206个国家和地区。与索契冬奥会出现较多负面新闻的舆论态势不同,国新办统计数据显示,境外媒体对南京青奥会正向反映率高达98%。中宣部评价“南京青奥会是近年来舆情最为平稳的一届重大赛事”。 中华文化展示认同度高。南京青奥会在全领域、全过程都围绕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来设计和推进。组委会打造了204个世界文化小屋,组织开展“奥运梦之旅”“世界梦之 旅”“中国梦之旅”和“青春梦之旅”4 个系列的4837场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吸引运动员和嘉宾参与交流、体验达100万人次,向世界诠释了“中国梦”,传播了中华文化。逾百万名志愿者以真诚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展示了南京人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赢得了世界宾客的称赞,打造了最美的“中国名片”。 城市形象推介有效度高。南京青奥会话题网络帖文达2400多万条,是新加坡青奥会的6倍、广州亚运会的2倍,总浏览量超30亿人次。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演出中,融入了郑和宝船、云锦、紫金山天文望远镜等城市名片;《三分钟了解青奥》《三分钟了解南京》等推介视频,浓缩呈现了南京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符号,网站和社交媒体点击率超过1000万人次。与CNN合作的“中国进行时”专题节目,关注南京青奥会和南京城市文化,先后复播8次。国际 奥委会的问卷调查显示,全球有超过30%的人知道并了解青奥会,也知道并了解青奥会的举办地——南京。对青奥会的长时间、大范围媒体聚焦,大大提升了南京城市的知名度。

西安地域文化——城市雕塑文化

西安地域文化——城市雕塑文化今天,我们的城市决策者,广大百姓,都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形象的重要,各地城市形象的比拼和较量也在以多种方式展开,这从各种名目的城市评比、排名及形象展示可见一斑。在打造城市形象的热潮中,同时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雕塑也就有了更多更高的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雕塑绝不只是几块石头或其它材料堆积起的艺术品,它更是一座城市的名片,精神的标志、地域文化的反应、一个时代的印记,甚至是城市头顶上的桂冠口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其中的城市雕塑也随之发展,现代城市雕塑已经超出了雕塑自身的概念,而在其上附加了很多更广泛的意义,它己打破了保守单一的传统意识,破除了静止与稳定的历史模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雕塑仅限于造型空间的理解,使人们意识到雕塑并非仅仅是一个集中式的纪念物,而有可能是一个与社会公共问题,或与社会活动和城市文化紧密相关的,使广大市民得以参与的、开放的公共艺术。也就是说,无论怎样,它们都已成为服务于一个公共社会开放空间的社会公共艺术。 城市雕塑不是孤立的存在着的,它是依托着所在城市的公共环境同时反映着本城市的地域文化的,脱离了所在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很难被大众认可接受而易短命夭折。随着西安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安正在成为一座世人瞩目、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面对这样的城市大环境,无疑对西安的城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对公共空间的创造和设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文化是整体,雕塑是局部。文化的外延涵盖着雕塑,雕塑的形势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两者的关系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研究西安城市雕塑,必然要研究西安地域文化,从整体文化的分析和总结才能把握住城市雕塑的正确发展方向。物以载道,雕塑无非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此地域的人文精神,生活方式和观念心理,也折射着本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本课题研究西安地域文化载体城市雕塑,重在研究城市雕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即怎样的城市雕塑符合西安的风土人情、城市文化;西安的地域文化应该孕育出怎样的城市雕塑;西安的城市雕塑现状是否反映了或充分的反映了西安的文化特色,是否在有效的城市背景文化理论指导下进行着发展着西安的城市雕塑;在当下经济与文化全球融合的趋势下,西

西安印象——城市旅游形象品牌定位研究

西安印象——城市旅游形象品牌定位研究 摘要:城市旅游品牌定位是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指导城市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和影响游客旅游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城市旅游品牌内涵和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西安市相关城市旅游形象品牌定位理念进行了解读,认为现有形象定位理念在指导城市旅游开发和影响旅游者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不明显。按照旅游形象定位的一般流程,在地方性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将西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最具东方神韵的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并对这一定位进行了相应解释。 关键词:西安旅游城市品牌定位 一、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旅游业的大发展对旅游地管理与运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以“品牌”为核心的一系列深层问题突显出来,旅游地品牌构建问题日显迫切。西安,这座有着1100年建都史和31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国内外诸多城市一样,在享受城市化所带来成果的同时面临着巨大挑战,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近几年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兴旅游城市,旅游市场竞争激烈,西安作为陕西省核心的旅游资源地,尽管从九十年代以来的总趋势上分析,西安市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效益均平稳上升,但横向比较,这种增长明显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游客数量增长缓慢、平均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不高、市场占有率逐年降低、总体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旅游形式相比很不和谐。 在开放性市场环境下,旅游业发展初期依赖于产品和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化为旅游地之间的形象竞争,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除受空间距离、闲暇时间和出游成本等物质要素影响外,还受到自身通过对旅游地资源、知名度、美誉度、口碑宣传等相关信息加工而形成的旅游期望感知——即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柔性要素的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作为形象确立的前期工作对城市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城市缺乏合理恰当的旅游形象,则城市很难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 目的地品牌化是西安城市旅游的必由之路。21世纪是“品牌经济”时代,“品牌经济”已成为市场普遍认同的概念。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它是对自身形象高度浓缩之后加以精心设计再尽情发挥市场功能的一种标志物[1]。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ller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名被相对固化在一处地理名称上[2]。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从旅游目的地甚至到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品牌化技术来塑造形象并实现这种现象的差异化,使之能与其他目的地区分开。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来探讨旅游地形象品牌建设与营销,以期对西安的城市旅游品牌定位及其他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概念解释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形象品牌定位做了大量研究。20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地区品牌建设运动的开展,旅游目的地意象(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简称TDI)研究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现代旅游研究的热点命题和旅游目的地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及竞争分析的重要工具[3]。英国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就率先从感觉形式出发, 提出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概念,对城市和区域形象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在国内,陈传康、李蕾蕾较早提出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问题,此后国内形成了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概要

64 论坛 观察思考 ■栏目璃辑/王雷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 ■丁孝真 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二者的目标完全一致,这一目标定位包括: 1.重塑城市精神。西安要围 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 城市文化身份定位,进行城市精神的提炼、更新、培育,提升市民素质和城 市形象,大力弘扬以“承古更新,开放 包容,勤奋进取,文明诚信”为导向的 西安精神,并使之成为每个市民和组织团体的自觉实践;面向未来,培养 西安入自由、解放的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格;强化“我文明西安文明,我诚 信西安诚信,我美丽西安美丽”的意识,不断增强市民对这座干年古都的 i、西安城市文化建设 自豪感和责任感,使西安成为最具东方神韵的入文之都。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珍贵的历史遗存、丰富的2.提高市民素质。西安作为西部大都市要着重培育市民 人文资源和久远的文化传承,不仅使西安成为中国诸多吉都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增强市民对党和政府的售住,中历史最悠久、个性最鲜明的城市,而且是世界城市建设史倡导与大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上的典范,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家庭美德,提升全民的道德境界,培育文明的生活方式。通 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西安的特色、西安的品牌和金过多种教育形式,普及知识,增进修养,养成市民对文化艺 字招牌,它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城市物质文明术的尊重,对精神生活的重视,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典型象征。西安始终把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针对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要特别注重放在第一位,积极吸纳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培养市民的心理调适力,增进心理健康,并加强职业培训,成功经验,包容并蓄,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教育市民树谐共处,使历史氛围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使西安这座世界立风险竞争、敬业创新、契约诚信、贵权对等、环境保护、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成为历史文化传统的聚集地,而生态文明等现代意识,实践绿色、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且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衍生地,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美好家使西安成为理性、文明之城。 园和观光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3.完善城市结构。西安的城市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作为“世界文化首善之地”,文化一是西安的历史底气,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西安古都城市文化

西安古都城市文化特征的探究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吴青君, 2016) 摘要: 西安以“古都”之称闻名于世界。作为中国古代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也作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西安与其他的一些城市有着很大的区别。走进西安这座城市,你可以看到城市地表地下到处所遗留的一些过去的建筑、文物和名胜古迹,你还会发现,西安的城市文化与其他城市相比更加具有历史的时代感、沧桑感和积淀感,西安就像中国的一座历史博物馆,演绎和诉说着过去所发生的故事,随着地铁三号线的开通,西安地铁又一次站在了古都城市文化的前沿,展示这座城墙与列车完美结合的古都的城市文化。 关键词:唐长安、地铁、城墙、城市文化 正文: 一、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和城市文化特色的价值 一个城市的形象是一个城巾.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城市文化底蕴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源,通过文化管理来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价值。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周、秦、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城市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格局;下面我们将从唐长安的城市文化、古都现代城市文化下的地铁、西安城市文化在古城墙保护中的体现三个方面,来展现西安古都的城市文化。 二、唐长安城市文化的特征 唐代都城长安,以它宏大的规模、严谨的规划著称于世。在公元7~9世纪的300年间,这个拥有100多万人口、面积达84平方公里,四方商旅往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为繁荣的大都市,成为当时世界性的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 唐代统治者十分注重城市建设的文化定位,尤其是一个能够代表当时社会发展最高水平的国都,它的建立、规划和发展是与文化建设相始终的。这样的城市承载的文化要素有机融合所表现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格调和人文性格。城市文化定位和文化主流的展现,往往可以从一个城市的自然选址所应和的天人关系,城市建筑的主题文化概念和内涵以及内外文化交往和融合的程度和序列诸方面。 长安城市建设不仅颇具规模,商业市场和交易也高度繁荣。据文献记载,唐长安城当时在皇城偏南设置东、西两市,所有生产和出售的商品都分类分区集中在这两处。西市经营范围比东市要广,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对外贸易市场,外商云集。政府在两市中心专门设有市署和平准局,由专职的人员负责检查商品质量、真伪和度量衡器,管理市场价格,定时进行交易,并按时启闭市门。商业规模大、产品类别多、经营范围广是长安商业的主要特点。在宗教方面唐代政府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策,总体上实行兼容并包、多教并行、各有侧重。 三、古都现代城市文化下的地铁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一种出行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铁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进度,因此,地铁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刻不容缓,同时,地铁的发展也是西安迈向国际化城市的一个必备条件。正是由于地铁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以及地铁在城市覆盖面的广泛性和延展性,发展地铁装饰艺术,使地铁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载体和展现城市风采的窗口,对西安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将地铁的装饰艺术与西安的城市文化相融合,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1. 史文化的时空隧道。从文化角度出发,西安地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西安拥有悠

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影像化传播

一切喜爱阅读武侠小说的中国人一样,这些小说引发了他对江湖世界的无穷想象与向往。那些快意恩仇的浪漫故事、侠肝义胆的传奇人物,更重要是那一份无拘无束、浪迹江湖的自在情怀,构筑了他和所有中国人心中奇幻瑰丽的江湖梦。综观华语电影导演在中国西部拍摄的一系列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几乎都是一些武侠电影。那么,众多华语电影导演为什么选择中国西部来拍摄武侠片? 首先,西部有广袤的地域环境,在视觉造型和影像叙事方面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境外华语武侠电影的表现空间和艺术探索区域。武侠电影追求的是激烈的场面和宏大的场景,局促、狭小的地理空间显然不适于武侠电影恢弘场景的展现,西部博大的地域范围,不论是沙漠、戈壁、还是荒原和沟壑都给武侠电影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而沙漠、烈日、战马、荒原等又无一不具有力度之美和阳刚之气,而力度和阳刚正好契合了武侠电影所展现的侠义精神与侠义情怀。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几乎所有华语电影导演都用了西部的沙漠来作为影片的外在背景与内在意象。 其次,西部有着强烈的侠文化历史与色彩。中国社会最早的侠出现在战国时代,当时侠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为人们所公认,如《韩非子》就将“侠”作为与“儒”并列的重要社会力量看待。从秦至唐,侠的势力渐渐衰弱。宋朝以后,“重文抑武”的国策使侠义之风丧失殆尽,而只能在《水浒》、《说唐》这类通俗文艺中流传,存在于人们理想之中。儒家治世一直是中国政治的传承,虽然中国正统文化所确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但一些知识分子也渴望着另一种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学中一直在呼唤“侠义”精神,从《史记》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开始,司马迁就在其笔下对侠不自觉流露出同情与赞美,他藉“游侠”、“刺客”列传点出他对正统义理的疑惑,渴望着另一种侠的世界。《史记》以后,很多文人受到司马迁的影响。从魏晋到唐朝出现了很多咏侠诗,如曹植、左思、陶渊明、李白和一些边塞诗人,他们用诗人的眼光把游侠理想化,满怀激情地展示了游侠美好的一面。这些诗人个性豪放不羁,不拘儒家礼法,不为五斗米折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武侠小说以及武侠电影的盛行,说明人们对侠充满了渴望和想象,这跟历史中侠的消失与文学对侠的继续呼唤有密切的关系。 西部开阔的地貌、厚重的历史、雄浑豁达的个性使侠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侠文化在西部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些侠士的行为在西部边疆渐渐成为一种历史积淀,形成西部人行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豪爽粗犷的性格特征。由于历史的成因,西部人饱经忧患,生存艰难,命运起伏跌宕,蕴含着无限的丰富性和传奇性;历史的悠久和空间的辽阔,使他们精神自由地游荡,充满奇情异想。那种强烈的苦难感与强烈的自由意志的对立和相互渗透也正是西部侠义精神的来源。正是西部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以及西部浓厚的侠义情怀使得华语电影导演在中国西部创作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影坛有着崇高声誉的经典武侠之作。 近年来,港台地区乃至海外的华语导演不遗余力地在中国的西部造就了一次又一次的影像奇观,从而大大延展了中国西部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影响力,提升了西部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中国西部电影要想再度复兴和辉煌,除了主要依靠大陆导演的自身努力外,也可以更加广泛地吸纳华语电影导演来共同参与创作,共谋市场与品牌拓展,扬己之长,避己所短,以期将中国西部电影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电影品牌再次推向国际影坛和主流电影市场。 (张阿利,教授,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710127) 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影像化传播 文 朱晓彧/Text/Zhu Xiao Y u 提要:电影《高兴》、 《羊肉泡馍麻辣烫》等对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进行了深度解读,并从形象符号定位、表现方式多角度呈现。这种站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高度上表现城市区域文化符号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地域局限性给影像化传播带来的障碍,在彰显普世性价值观的同时,对西安城市文化符号进行了影像化的传播。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符号 影像 传播 影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特定时代、地域、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并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地域文化是影视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影像传播过程中也必然会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2009年是中国电影的大年,也在这一年出现了几部对于西安的城市面貌和陕西地域人文极具传播意义的作品, The Image of Xi’an City and Its Spreading in Film and TV 148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Journal of Low 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 2015, 4(3), 21-2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2718508.html,/journal/jlc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2718508.html,/10.12677/jlce.2015.43004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Urban Spatial For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Qianqian Tang, Kaiyu Li*, Meiyue Liu, Yan Li, Lei Wa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Email: 734176161@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2718508.html,, *381672007@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2718508.html, Received: Jul. 14th, 2015; accepted: Jul. 31st, 2015; published: Aug. 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271850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world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Xi'a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it brings more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y. Ur-ban spatial form of city operation and all elements of the city with a certain lock-in effect are the core means of the planning of low carbon city.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of low carbon city. Taking Xi'an city as an example,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spatial form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Keywords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Form, Xi’an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唐倩倩,李开宇*,刘美月,李彦,王垒 *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