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答案及重点归纳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答案及重点归纳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答案及重点归纳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答案及重点归纳

1.养生主《庄子》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富于浪漫色彩的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篇。《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2)、①中心论点:掌握规律顺其自然②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从哪些方面写 a、三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 b、良庖、族庖与我③用了事实论据

(3)、①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具有的普遍意义。②识记本文是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4)、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形容记忆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5)、课后习题:

①、“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答:“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己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养生之道:顺任自然。论据:事实论证

③、“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人生态度是委运随化、无为而治。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6)、课文字词及句式分析

养生主:主:关键

手之所触: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乃中经首之会之:的。会:音节。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奏:进刀。莫:没有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规律。进:超过。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

依乎天理:即“顺应自然”。依:顺从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批:击。郤:同“隙”,空隙。道:同“导”,循着。窾:空,指牛骨节空处。因:顺着。固然:指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之未尝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筋肉相结处。偿:试,指接触。

岁:每年更:换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以:用。间:间隙。恢恢乎:宽大有余的样子。游:运转。是以:所以。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虽:虽然。然:这样。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怵然:警惕的样子。视为止:视力因此停留在一点上。行为迟:行动因此迟缓。

提刀而立而:表修饰善刀而藏之善:擦试。而:表承接

状语后置句:合于桑林之舞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1)、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2)、课文分析:

①第一段“臣闻求木……”到“必积其德义”。分析词句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以德义跟木、水进行比较。用比喻方式强调国君积德义的重要性。

②课文第三段的“十思”用了排比的目的,是要极其醒目地让唐太宗有所选择又别无选择,更让这“十思”显示出不容非议,无可辩驳的理性力量。

③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文三个论证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段,突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证,论述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④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⑤本文善用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运用概括事实论据,使文章精练扼要而警策。排偶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理足气盛,又具有形式匀称之美。而“载舟覆舟”、“奔车朽索”、“江海下百川”、“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比喻,又大大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即为了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一国之君要具备谨慎谦恭,温厚宽容,知人善任的道德修养。

(4)、课后习题:

①“十思”与“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

答:“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其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

的具体伸缩。

②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答: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③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之弊?

答: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赋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5)、课文字词解释: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固:使动,使……坚固。根:树根

B、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C、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而:却。理:治理。而况于明哲乎明哲:聪明的贤哲

D、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地位。居域中之大域中:国家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善

E、戒奢以俭以:用,凭借。德不处其厚处:常情不胜其欲不胜:不堪

根以求木茂斯:这就象是。亦:也。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而:却

F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百:所有的。元首:君主。景命:大命。殷忧:大忧。殷:深切,深。

G、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难道

H、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放纵自己的感情。傲物:瞧不起人

I、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竭诚:竭尽自己的诚心。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上陌生的行人。必

竭诚以待下以:表修饰

J虽:即使。董:监督、管理。

K、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动,使……安定。

L、则思谦冲而自牧谦冲:谦虚谨慎。牧:修养。

M、俱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满溢:骄傲自满。下: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O、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乐:形容词做意动用法,以……为乐。度:限度。

P、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惧谗邪:害怕进谗言的小人黜恶:除去邪恶

Q、弘兹九德弘:弘扬。九德:泛指一切德行。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择善而从之从之:使动,使之从。

R、文武争驰争驰:争着奔走效劳。可以尽豫游之乐豫游:安乐的巡游。

S、亏无为之大道哉亏:有损于。

状语后置: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无论长篇短制均论点鲜明,逻辑谨严,直陈已见,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峻切,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具有雄健峭拔的艺术风格。有《临川先生文集》

(2)、课文分析:①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正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据实反驳(从第二段开始到“不为拒谏”);第二层(从“至于怨诽之多”到这段结束)是据理反驳,强调了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是相当坚定,并不因政绩的恶意攻击而有所改变。②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③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3)、文章的中心论点:驳斥司马光对变法的责难实乃诬妄不实之词,表达了坚决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

(4)、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驳论文。

(5)、分析作者辩驳敌论观点时分别采用“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文章直接反驳的论点,针对论敌指责的变法“侵官司,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副实,论敌观点字破。而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则既据实加以反驳。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生,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6)、课后思考题:

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

答:是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效果: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作者以攻为守的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提要最后一段

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

答: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用典论据

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原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

张更加坚韧有力。 (7)、字词解释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蒙教:承蒙指教(指接到来信)。窃:谦词,私自,私下。游处:交游相处。之:的。操:持,采取。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聒:喧扰,声音嘈杂。见察:被理解。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重念:又考虑。视遇:看待。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的原因。冀君实或见怒也 冀:希望。见:我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名义与实际。理:事物的道理。得:得到,掌握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为:认为。征:求,搜刮。拒谏:拒绝劝告。以致:因而招致。怨谤:埋怨和指责。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某:我。以谓:以为。

举:施行、推行。先王:古代的贤君。 辟:驳斥、抨击。邪说:荒谬的言论。难:责难。壬人:佞人,巧言献媚的人。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固:本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忧虑、顾虑。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而:表并列。不量:不考虑。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何为:为何。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胥怨者民也 胥:相与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非特:不仅仅。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故:缘故。度:制度、法度。这里指法令、计划。

名词。 度义而后动 度:估计,考虑,动词。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指示代词,指认定自己做的对。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膏:油。泽:雨露。膏泽:名词做动词用。 守前所为:默守前人的所作所为

如约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事:做事。前一个“事”动词。后一个“事”名词

不任:不胜,不尽。区区:拳拳,专诚、恳切。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句式:状语后置: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宾语前置: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4、“今” 李大钊

(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18年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主编《晨报副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有《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文选集》。《“今”》选自《李大钊文集》 (2)、课文分析: 时间(1~3)

物质

《离骚》 忧患意识

客观存在 精神

时代思潮 《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牺牲精神

①、本文运用的论据是: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比喻论据。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 ②、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理解这一中心论点的现实针对性。

③、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本文充分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喻论据等多种论据。论证时,哲理与知识相结合,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具体可感。全文处处充满辩证法,说理透彻,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④、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⑤、本文的中心论点的现实针对性: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当时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人忧国忧民,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社会变革。但是,不难觉察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因此,本文论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⑥、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课本P23,四、五自然段。(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作者语重心长的劝勉和激励) (3)、课后思考题:

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

答:李大钊积极勉励青年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期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怎样正确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

答:所有“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文中所列举的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

答:作者列举屈原的《离骚》主要是说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是历史上久远的事,但它一直影响到今天,启发着一代代人有爱国主义精神,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作者引用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说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被杀害,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传颂,杀害林肯的反动派也遗臭万年,这也形象的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这两则事例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很好地论证了“过去”与“今”的关系。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这是一篇驳论文章(驳论原则: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1)、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81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其是左翼作家联盟并起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2)、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

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辞所犯的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将部分中国人失掉他自信力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并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的论述。

(3)、课文最后一段中作者是说我们在理解中国人有没有自信力时,既不要被表面现象所欺骗,也不要以文人们所写文章为依据,而要去看看那些为了民族而牺牲的人,由此可以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没有失去自信力的。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最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

(4)、这是一篇言辞犀利、结构严谨、条分缕析、有破有立、论证有力的驳论文章。本文表达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息,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5)、为什么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答: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6)、掌握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与“自信力”相对的“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寓逻辑性和形象性之中更使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7)、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本文通过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谬论的驳斥,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对政客,向文人直流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谏言,表达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驳论原则,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6、裘宋应星

(1)、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代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要典籍。另著作《野议》、《论气》、《谈天》等。(注:《天工开物》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

(2)、本文应用定义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

(3)、掌握裘的定义、种类及其特点

裘的定义: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裘的特点:能御寒

裘的种类:貂裘、狐貉裘、羊裘、麂裘

(4)、理解本文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定义说明(介绍什么叫裘)、分类说明(依次介绍了貂、狐貂、羊、麂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比较说明

(5)、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及其表述特点。

(6)、字词解释

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制服:作衣服。制:作。裘:皮毛

值分百等值分:价格。等:等级

貂产辽东外缴建州地及朝鲜国缴:边界

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伺:侦候、观察而:表修饰

方不盈迟盈:满。积六十余貂积:积累

更暖于宇下宇:屋檐。

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中国:中原地区。以此:用这种方法。

母:老羊。贱:便宜,物价低。子:小羊

胞羔、乳羔,为裘不膻不膻:没有腥味。

质:质量。痴重:笨重由贱者之服耳贱者:旧时指穷人。这里泛指地位低下穷困的人。

止供画灯之用而已止:同“止”。画灯:做灯笼。其鞟如纸薄鞟:去毛的兽皮。

习久而俱化习久:时间长了就习惯。化:习惯。南方不习者不堪也不堪:不能忍受。

然寒凉渐杀杀:消灭

此物广南繁生外广南:广东南部。中土则积集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以中土:中原地区。市:这里作动词,买卖。割条以缘衾边以缘:用来缝制衣边。缘:沿。

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至文:很美丽的花纹。彰:炫耀;身:自己的威武尊严。

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豕:猪。至贱:最低级。役夫:仆役。适足:做鞋靴穿

西戎尚獭皮尚:崇尚

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穷:穿越。远货: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

方物则不可殚述方物:各地特产。殚:尽,详尽。

7、桥的运动茅以升这是一篇抽象事物说明文

(1)、茅以升,字唐臣,现代著名桥梁专家。1933年他主持设计和建造第一座由我国自己建设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1955年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主要著作《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

(2)课文分析:

中心:作者列举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运动的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进而提出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科学论断。

文章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自然段的典故说明人民传统观念认为“桥是不运动的”。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说明法。第三自然段运用举例说明法。第四自然段运用下定义说明法。第五自然段运用“引用”说明方法(引用

恩格斯的名言,使文章具有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理解“桥的运动是桥存在形式”这一抽象事理。

理解“桥的动平衡说”

结合本文内容,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这篇科学小品语言优美,内容短小精练,析理精深,作者利用力学和分子物理学原理阐述了桥并不是屹立不动、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的道理,这种“动”只不过是“微动”、“小动”不易察觉罢了。又因为桥上的重力与地面抵抗力的平衡,所以桥总是处在动的平衡状态之中,“动平衡说”又体现深刻的辩证唯物的观点。

8、垓下之围司马迁

(1)、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记项羽起兵反对暴秦,攻城略地、威震天下及楚汉相争,由强变弱,直至最终死亡的过程。其中突出写三件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史记》一书,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自称《太史公书》。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确立了后世正史的典范。(1)数千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2)刻画了众多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3)思想深刻,语言丰富生动,具有崇高的史学价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3)、课文分析

把握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分析项羽主要的个性特征:文章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敢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具体分析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特点:文章选取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给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浩叹,对汉军“嗔目叱之”使之“辟易数里”的超凡气势,“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殷勤厚意),“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候分尸”的悲惨情景,这些激情浓烈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的英雄场景,而且多方面地制造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特别是自刎乌江一节,在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生动地展示人物地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这些描写无不动人心魄,生动传神。

理解本文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

(4)、词语解释

项王军壁垓下壁:营垒,此处名词用作动词,即扎营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则:犹“乃”,于是,就。夜:名词做动词

有美人虞,常幸从幸从: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气:精神。盖:超过。时:时机。逝:奔驰。

虞兮虞兮奈若何若:你

歌数阙阙:乐曲终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骑:名词,一人单乘一马为一骑;马骑,坐骑。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直夜溃围:当夜突围。走:跑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平明:天刚亮的时候。以:动词,带领

骑能属者属:随从。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田父:农夫。绐:欺骗

以故汉军追及之以故:因为这样缘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引:带领。乃有:只有,只剩下

项王度不得脱度:估计。

身七十余战身:亲自参加。名词用作动词。所当者破当:面对。未尝败北败北:败走,战败。北:动词,逃跑。

然今卒卒:最终

今日固决死,愿与诸君快战固:一定。快战:痛痛快快打一仗。刈旗:砍旗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四向:向着四个方向。

期:约定。山东:指山的东面

汉军皆披靡披靡:溃败,散乱。

嗔目:瞪大眼睛。而:表修饰辟易数里辟易:后退。辟:退避。

骑皆伏曰伏:通“服”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渡:名词作动词,向东渡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虽:虽然。地方:土地方圆。亦足王也王:称王。无以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我何渡为何是修饰“渡”。为是语气词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且:况且。西:向西走。众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我:以我为王,尊我为王。王,名词意动用法。怜:动词,可怜。

吾知公长者长者:忠厚之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顾见:回头看见。若非吾故人乎若:你。故人:旧相识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悬赏

何兴之暴也暴:突然

然羽非有尺寸尺寸:形容事物之微小。乘势起陇亩之中陇亩:田野,民间。遂将五诸侯灭秦将:率领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不终:不长久,没有结果。

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自矜攻伐:自负征战之功。自矜:自夸,自负。攻伐:指武力征伐之功。奋:利用,夸大。私智一己之智能。师:效仿,学习。尚不觉寤觉寤:醒悟,寤:通“悟”。而不自责,过矣过矣:实在是太错了。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引:援引,引用;引用……作为理由

9、张中丞传后叙韩愈这是一篇驳论和叙事并重的文章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长;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课文分析

认识本文驳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这两者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第四自然段)以驳论为主,痛斥对张、许诬蔑攻击的种种不实之词。第二部分叙事为主,补叙张、许及其部将南霁云的传闻轶事。议论部分,在驳斥谬论中突出了张、许的英雄功绩,成为第二部分叙事的“纲领”;叙事部分,则为第一部分的议论提供了确凿的事实佐证。两大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这两部分都共同围绕着热情赞美忠勇英烈之士,无情鞭挞小人,揭露卑劣言论实质的主题而展开的。

理解本文“以论传人”的写人方法在驳论部分的具体应用

本文的第一部分,既是驳论,又具有“以论传人”的艺术效果。他在辩驳中树立起张、许两人永垂史册的英雄形象,确立了本文歌颂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所起的作用: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个个写得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疾恶如仇的个性。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读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要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主要细节描写表现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古今、才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

分析三个英雄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作者注意从人物相互关系入手。如: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英雄形象,一经相互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许远授权张巡二自居其下,毫无疑忌。张巡在安史乱军“以刃胁降”时,依然英气逼人,以此感召南霁云慷慨赴义。在这些人物关系的描写中,即表现张巡富于韬略,精明强干,又体现了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谦逊,为国让贤的卓识。当张巡疾呼南霁云:“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时,南霁云应声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其刻画南霁云受张巡身传言教,一样义薄云天。又衬托张巡对部将的真心关爱。反面人物贺兰进明之流卑劣行径更反衬出英雄人物的磊落胸怀。第三,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如荷兰进明的部属居然为南霁云拔刀断指的壮举所触动,“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又如韩愈“贞元中过泗水,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深切追忆当年南霁云抽矢射塔之处。这些都侧面烘托了南霁云英勇坚贞的形象,点明其深入人心,人所共仰的程度。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多侧面地刻画英雄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起到了为英雄辩诬,为议论主题服务的作用。

(三)、词语解释

(1)、得李翰所为《张巡传》得:发现。为:动词,指写,著

(2)、翰以文章自名以:因为。自名:自许,自负。

(3)、然尚恨有缺者恨:遗憾

(4)、远虽材若不及巡者材:才能。位本在巡上位:地位。授之柄处其下柄:权柄,指挥权。无所疑忌忌:憎恨。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最终。俱守死:一起守城,一起赴死。成:成就。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虏:被俘虏。异:不同。

(6)、两家子弟材智下下:低下。不能通知二父志通知:完全了解,通晓。通:全部,完全。以为巡死而远就虏以为:认为。就虏:接受俘虏的身份。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畏:害怕。辞服:服罪,说了屈服的话。

(7)、远诚畏死诚:果真。食其所爱之肉食:给……吃。以与抗而不降乎抗:对敌,对抗。(8)、当其围守时围守:被包围而固守。

(9)、远见救援不至至:到,到达。必以其言为信信:真实。

(10)、人相食且尽且:将要,快要。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虽:即使。数日:算着日子。死处:死的地方。这里指死的时间。

(1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乌:何,哪里。徒:徒众,指士兵。蒙:承受,忍受。

(12)、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而:难道,表示转折

(13)、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自:由于。所分:分担把守的一面。

(14)、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诟:辱骂,诬蔑。异:不同。此:这

(15)、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引:拉。绝:断。必有处:指一定先从某一处开始

(16)、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然:指示代词,这样,这种情况。尤:指责,责怪

(17)、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是:象这样,到了这样的地步。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卓卓:卓越,杰出。犹:还。免:指免遭指斥、攻诘。

(18)、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怎么,哪里。卒:最终。弃城而逆遁逆遁:预先逃跑

(19)、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苟:如果。虽:即使。益:好处。

(20)、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及:等到。且:将要,快要。

穷:处于困厄的境地。将:率领。创残:指因战斗而受创伤残。羸:瘦弱。

(21)、其讲之精矣讲:考虑,研究。精:周详,周到。

(22)、以千百就尽之卒以:凭借,率领。就尽:渐趋覆没。就:即将。战百万日滋之师日滋:一天比一天增加。蔽遮江淮,沮遏其势蔽遮:掩护,遮挡。沮遏:阻挡,遏止。

(23)、弃城而图存者图存:求活命。存:活。不可一二数数:计算。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拥有。相环:四周都是

(24)、不追议此追议:追究指斥。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比:等同,比同。设淫辞而助之攻也设:制造,捏造。淫辞:无中生有、虚妄不实的言论。助:帮助

(25)、屡道于两府之间道:名词作动词,经过,往来。起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往往:时常。(26)、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强:勉强,硬要。具:名词作动词,准备,陈设。延:邀请。

(27)、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月余:一月有余,即一个多月。

(28)、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按照道义,名词作状语且不咽下且:将

(29)、因拔所佩刀因:于是以示贺兰示:给……看。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感动,激发。泣:眼泪。

(30)、抽矢射佛寺浮图浮图:佛塔。矢著其上砖半箭著:附着,指射中。此矢所以志也志:标记,这里用作动词。

(31)、不可为不义屈为:被。欲将以有为也以:以之,凭借、依靠这条命。

(32)、及巡起事及:和,与。起事:指起兵抗击叛乱。崇常在围中常:通“尝”,曾经。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以:因为。

(33)、尽卷不错一字尽卷:指背完一卷。

(34)、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偶:碰巧。帙:卷。尽然:都这样。(35)、巡应口诵无疑应口:随口,应声张口。诵:背诵。疑:同“凝”,指滞碍揢绊。

(36)、操纸笔立书操:拿起。立书:马上写书。

(37)、士卒近万人近:几乎,将近。以言其多。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且:将近,接近。巡因一见问姓名因:凭借,依据。

(38

且将:将要。戮:杀死。颜色

不乱颜色:脸色。阳阳如平常阳阳:从容安详的样子。

(39)、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貌如其心:指容貌如同他的内心一样质朴

(40)、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诣:去,往。讼理:指告状。为所:表被动,“为……所……”结构的省略。

(四)文言文句式:

宾语前置:其他则又何说。译:其他人还有什么说呢?

判断句:此矢所以志也。译:这支箭用来做标记的东西。被动句: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不为义屈。译:南八,男子汉死就死罢了,不能被义所屈服。

判断句:远宽厚而长者。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

被动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于嵩将到州里去告状,被人所杀。

10、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柳州”。其散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借物说理,批评时政,思想深刻,语言精辟。所作山水游记,刻画入微,深于寄托。其诗与韦应物并称而自成一体,幽峭明丽,格调高远。有《柳河东集》

课文分析:

理解本文反复出现“始得”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意义。

文章中反复出现“始得”二字的目的一是为了突出西山风景是永州风景中最突出的。二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借描绘西山的高峻气势暗喻了作者改革失败后仍然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

理解本文第一层次成为第二层次铺垫的结构特点。

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自然段为第一个层次,极写未得西山之前,作者为排遣贬滴被流放的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第二自然段为第二层次,转入正题,写“始得西山宴游”之乐。

文章写西山的高大特立有何象征意义?

答:象征着作者在革新失败、贬官永州后仍“不与培偻为类”——绝不与那些打击诬陷自己的卑鄙小人为伍的卓立独行的品格。

理解本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西山的特点。

作者不是正面描绘西山,而以三个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1)视野广阔;(2)西山四周的山川景色历历在目;(3)水天之际,山水交天一目了然。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烘托出了西山峭拔挺立、凌云高耸的雄伟气势,也表达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灵感受。

领会作者得出“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感悟过程。

作者在表达对永州山水感到索然无味之后,重点突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欣喜和感悟。(欣喜源于人山合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山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就是西山。(原因)因为在作者的笔下,他赋予西山以生命和魂魄。(总:特点和作用)西山横空出世,傲立苍穹的高峻气势,才第一次让作者卸下“恒惴栗”的心头重负。(分:回头讲其“不与培塿为类”对作者的启发)西山“不与培塿为类”让作者意识到绝不能与打击诬陷自己的那些卑劣小人为伍。另外,西山对作者找回自我,认识自我给了他一个很明确无误的昭示。(带出含义)这也是这篇文章中一再提醒“始得”二字的深刻含义。(始得之后加渲染)所以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作者胸怀更加坦荡。(总述启迪):“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道出了作者陶醉于西山的启迪,领悟到物我同一,身心超然的意趣与哲理。

本文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就透露作者观察依然极为细致准确,全无醉意的神情特征。词语解释: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自:自从余:我,代词。僇人:当加刑戮之人。此指自己因得而遭贬斥。僇,通“戮”。惴栗:忧惧不安。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隟:同“隙”,闲暇。而:表修饰。施施:缓慢的样子。漫漫:散漫不拘束。日:每天。徒:徒步,步行。穷:穷尽。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披:用手拨开。而:表承接。倾:倒出来。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至。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怪特:奇异特别

望西山,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异。异:意动用法

缘染溪缘:穿过,经过。穷山之高而止穷:穿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而:修饰。遨:游乐,游赏。皆在衽席之上衽席:坐席。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岈然:坐席。洼然:溪谷低凹的样子。垤:蚁穴外隆起的土堆。

攒蹙累积攒蹙:簇聚集结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萦青缭白:青山白水萦回缭绕。际:接,合。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培塿:小土丘。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无边。颢气:天地间浩茫盛大之气。涯:尽头。

引觞满酌引:取过来。酌:饮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凝形释:精神专注,脱落形骸。万化:万物。冥合:暗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向:过去,以往。于是:从这次。

定语后置: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

11、登西台恸哭记谢翱

谢翱,字皋羽,自号晞发子,南宋诗人。其诗出入中晚唐孟郊、李贺、李商隐诸家,沉郁悲愤,精致崎岖,自成一家;其文长于记叙,风格与柳宗元相近。有《晞发集》

课文分析:

文章记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经过,详细叙述了时间、地点、景物记忆哭而复歌、长恨号恸的情景,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文天祥沉痛的悲悼之情,寄托了深切的亡国的哀思。这种感情贯注在一篇中,首尾呼应,关合全文。

理解本文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恸哭的强烈爱国情感。

领会本文“哭”字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

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棋风。突出风紧、云暗、雪狂。凄凉阴惨给祭奠者的心灵造成的重重心理感应。细节描写的作用: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

具体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能力

作者既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气氛。如“有云从西南来,弇浥浡郁,气薄林木”,“薄暮,雪作风凛”,突出了风紧、云暗、雪狂,凄凉阴惨给哭祭者心灵形成的重重心里感应。又以细节描写类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文章更以元人逻舟频繁出没威胁,作者与友人归途中“风帆怒驶”,久久难以渡江等危及祭奠与生命的种种因素为衬托,突出作者一种独特的感受。文中哭祭忠烈英魂的时间、地点、场景、心理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构建天怨人怒,天人同悲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理解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深化题旨的作用?

曲折地表达作者有余不尽的故国兴亡之感,深化主题。

词语解释

(1)、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始:当初。故人:老朋友。南服:南方。

(2)、别公漳水湄湄:水边。

(3)、公以事过张睢阳及其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以事:因事,隐指被俘。悲歌慷慨:意气激昂而悲愤地歌唱。卒:终于。

(4)、余恨死无以藉手公见藉手:凭借

(5)、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又后五年,及今:意谓至今又过了五年。

(6)、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先是一日:早一天,昨天。是:此。若:和。越宿:过一夜,第二天。

(7)、买榜江涘榜:船只。涘:水边。

8)垣:城墙;墙。枯甃:枯井。如入:好像进入。

(9)榜人:船上的人。治:准备。

(10)、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隅:角落。主:神主,牌位。号而恸者三三:三号(实词)

(11)、往来必谒拜祠下谒:拜见。其始至也,侍先君焉其始至也:当我到的时候。侍:陪侍。君:父亲。眷焉若失眷焉:怀念。乃以如意击石乃:于是

(12)、有云从西南来,弇浥浡郁,气薄林木弇浥浡郁;云气浓郁蒸腾的样子。薄:逼近。(13)、歌阙,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歌阙:歌罢。阙:曲终。感唶:感叹。

(14)

、还憩于榜中憩:休息。举酒相属属:劝酒。

(15)、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复:回来,归来。赋:创作。

(16)、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是日:当天。逾久:过了很久。济:过河,渡。

(17)、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既:已经。济:帮助,救济。阴相:暗中帮助。著:显示。

(18)、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兹:这。亦:也。良:确实。诚:确实。

12、徐文长传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人。其是晚明重要的作家,文坛“公安派”领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和形式主义倾向,主张诗文写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独特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灵,不拘泥于即有的格套)。他以小品文而著称,有《袁中郎集》。

课文分析

理解徐文长独立一时、卓而不群的奇特个性,和忧愤成疾、颠狂自戕的悲惨命运。

理解本文“文中有我”,感情强烈的总体特色。

分析本文“以事传人”与“以论传人”相结合写人方法:作者为徐文长立传,既沿用“以事传人”的笔法,更注重:“以论传人”。如作者初读徐文长诗集《阙编》时,写他自己“读未数首,不觉惊跃”说自己“不佞人生三十年,而使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即以自己对徐文长佩服得五体投地来加以侧面烘托。

本文对徐渭生平遭遇和他的文艺成就作了简要的的叙述与评价,表现了他兀傲不群的人格风范和横放杰出的艺术才能,表达了作者对徐渭平生牢骚困苦,以至失意颠狂的深切同情。文章写徐渭其人其事,侧重写他独立特行,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的遭遇。同时又着意于写他为人行事的与众不同,“无之而不奇”,体现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也给徐渭这一人物形象平添浪漫的色彩。

文章中作者点到徐文长其人才华横溢时,即以作者自己当年阅读徐文长诗文作品的独到感受和体会加以撰写,间接地以徐文长诗作的诗材、诗意、诗笔来诗意化地描绘徐文长其人的品性和才情。词语解释

余夕坐陶太史楼夕:晚上。得《阙编》诗一帙帙:书套,常用作书册的代称,此用为量词。恶楮毛书:粗糙的纸质,拙劣的书写。烟煤败黑:意谓墨质低劣。

盖不佞生三十年不佞:犹不才,自称谦词。略为次第次第:编排

声名藉甚:名声很大。藉甚:盛大,盛多。

薛公惠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日校越:主持越中考试。奇:意动,认为才能很奇特。国士:一国之士,国中杰出的人物。

然数奇,屡试辄蹶数奇:运数不利,命运不好。数:命数,命运。奇:与偶相对。偶为遇合,顺利。屡:多次。辄:总是。蹶:挫败。

客诸幕:聘为幕僚。客:名词使动用法。幕客,幕僚

葛巾乌衣:身着布衣,头带黑巾。谓其布衣装束,不拘于官场之礼。

是时,公督数边兵是时:这时。督:统领。边:边镇。介胄之士:披甲带盔之士,指将军。膝语蛇行:跪着说话象蛇一样爬着走路,从容恭敬惶恐。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傲:形容词做动词,表现其狂傲的神态。议者方之刘真长方之:比之为。方:比。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会:适逢,恰好。白鹿:吉祥之兆。属:嘱托。

表上,永陵喜表上:给皇帝看的信。一切疏记疏记:两种文体名称。疏:奏疏。记:公文。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自负:自以为了不起。好:喜欢,喜爱。无可当意,然竟不偶当意:合意。不偶:无所合,不遇。

文长既不得志有司有司:具体掌握选用人才的官员、主考官等。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放:放纵。曲蘖:酒母,代指酒。恣:任意。穷览朔漠朔漠:北方荒漠之地。

其所见山奔海立奔:倒塌。风鸣树偃偃:倒。一切可惊愕之状状:情景。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勃然:兴盛的样子。气:精神状态。英雄失路: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嗔:发思。笑:嘻笑。鸣:鸣响。羁人之寒起羁人:羁旅之人,旅途之人。虽其体格石油卑者体格:体式。卑:低下。有王者气王者气:称雄文坛的气概。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望:相比。巾帼而事人:象妇人似的侍奉于别人。

文有卓识,气沉二法严文:散文。法:方法。不以议论伤格格:风格。韩、曾之流亚也流亚:同一类的人物

文坛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雅:平素,向来。骚坛:文坛

妖韶女老,自有馀态韶女:姿态漂亮。馀态:老了有剩余的风韵。

间以其余间:有时。其余:指作书写字以外的余力、余事。

卒以疑杀其续室以:由于。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力解:尽力解救。佯狂益甚佯狂:假装疯狂。

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显者:显贵的人。

时携钱至酒肆,乎下隶与饮时:时常,经常。下隶:衙门里下等的差役

或以利锥锥其两耳锥锥:第二个字为名词作动词,刺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以:因为。抱愤而卒:怀抱忧愤而死。

遂为狂疾遂:终,竟,终于。狂疾不已,遂囹圄囹圄:牢狱

虽然,胡公间世豪杰世间:间隔数世,形容稀罕少有。幕中礼数异等礼数异等:礼数不同一般。一扫近代芜秽之习芜秽:不良恶习。

文长之而不奇者也之:往。奇:无所遇合,不顺利。

斯无之而不奇也不奇:不顺利。

13、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周作人,原名櫆寿,字启明、起孟,晚年改名遐寿。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秀幽雅。三十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苦茶随笔》等。另有文学史料集《鲁迅

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作《日本狂言选》、《希腊的神话与英雄》等。

周作人的散文以平和冲淡著称。他常以草木虫鱼为题材,叙写日常生活琐事,追求闲逸自适的生活情趣,表现自然风物的美妙意趣。《故乡的野菜》就是体现周作人平淡自然散文风格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平易亲切地叙述了浙东故乡的风情民俗,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周作人散文往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在娓娓而谈中,信手拈来书本上的知识,或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常识,自然穿插于文中,写得异常详细而津津有味,让人获得科学的知识与审美的熏陶。理解本文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分析本文运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不仅传递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充滥这对自然风土民情的鉴赏和喜爱,更使得文情腴润,韵味深厚。

14、废园外巴金

(一)巴金,原名李尧堂、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现当代著名作家。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陆续创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小说。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岁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二)透过作者那饱蘸血泪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

(三)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烽火连天的战场,而是从年轻生命的死亡,美丽花园的炸毁,以及绿草红花的寂寞,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滥炸的可怖灾祸,留下一幅凄苦哀愁的战时景象。

战争与和平,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大课题。作者对战争作出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是通过审美层次的关照来表现。作者在艺术手法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血腥的悲惨景象作适度描写,在废墟场面的描述上,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

文章所展示的是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的一座花园炸死一个少女所形成的一幅惨剧,唤起人们对无辜生命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慨。这是作品中的废墟描写的作用。

本文运用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

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分析本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通过想像来展现叙事、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文章的行文结构上是以作者凭吊废园时的观察与沉思来展开的。随着“我”对废园残败情景的描述,穿插作者情感和思绪的流动、跳跃,显得集中凝练而又曲折有致。透过“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一座在战火中成为废墟的花园:园中的绿叶红花依旧上,绿叶欣欣向荣,红花开得正好,然而楼房毁了,屋瓦震落了,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悬在架子上。园里的主人,那个青春少女的生命,也被埋在泥土里。这是“太阳旗的空中武士”的暴行,连花朵也在为这一幕少女被窒息的人间悲剧而叹息、悲戚!作者伫立园外凭吊沉思,心中翻卷着寂寞悲哀之情。

15、九歌·国殇屈原(背诵)

屈原,名平,字原。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诗人。先秦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重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卜居》等。其作品充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了政治思想和抱负,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理解本诗题目《国殇》的含义,概括本诗的主要感情倾向。

本文选自《九歌》。《九歌》共十一篇。《国殇》一篇,则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的祭歌。国殇:即死于国事者。

《国殇》在《九歌》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表现作者对抗秦牺牲的楚军将士的哀悼、崇敬和祝愿,并以此鼓励国人同仇敌忾,为国家的生存、胜利而献身。

分析本诗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本文从两军对阵,短兵相接的场面入手,叙述战争中敌众我寡,但将士们毫不畏惧,奋勇争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陷于绝境而士气不衰,但天不助我,以至全军覆没。“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两句典型描写,极为逼真地再现楚军统帅在最后关头,仍然用他敲出的战鼓声相号召的形象。

通篇全用赋体,诗人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清晰描绘,再现了血泪交进,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渲染浓烈的悲剧氛围,刻画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回答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一题)

文章第二段的最后两句话表现诗人热烈的礼赞,即凸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者澎湃的爱国热情。

该诗风格刚健,色彩单纯,声调激越。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显示出悲壮美感的杰作。

词语解释:

(1)、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操:持,拿着。被:披。错:相交错。兵:兵器(2)、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帜。蔽:遮掩。交:交相坠落(3)、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凌:侵犯。躐:践踏。行:行列。指军队。殪:死。右: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刃:名词作状语,被刀刃所伤。

(4)、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霾:通“埋”。挚:绊。援:引,拿。枹:鼓槌。

(5

天时:上天。怼:恨。威灵:神灵。怒:发怒。严杀:严酷的厮杀。尽:结束。

(6)、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入:回去。反:通“返”。超远:遥远。

(7)、首身离兮心不惩不惩:不悔。

(8)、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诚:诚实。勇:指战斗的精神。武:指战斗的能力。以:

通“已”。终:自始至终。凌:凌辱。

(9)、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殇者。鬼雄:鬼域英雄。

句式:被动句:左骖殪兮右刃伤

16、短歌行(其一)曹操背诵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表现了他伤时悯乱的感情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昂扬进取的豪迈气概。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短歌行》,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于宴会。乐府有《短歌行》,又有《长歌行》,其区别在于歌声的长短。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理清本诗抒情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全诗共三十二句,每八句一组可分四层。一、四为一部分表现诗人现实境况。二、三为一部分表现诗人想像情景。这两部分相互激发,互为因果,强烈抒发了曹操兵败赤壁之后渴望广纳贤才,以求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和担心时光有限、功业难成的忧思愁闷。

理解诗中用典、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

本文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前两者不仅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及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些诗句用比兴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蕴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喻身处乱世尚难找到自己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这两处的比喻,所指称的对象都是贤才,一如月光,一如乌鹊,但前后并不矛盾,因为前者从贤才的才质着眼,后者从贤才的处境落笔,变化中恰巧显现出诗人用意的准确。

“乌鹊”比喻什么?比喻贤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比喻意义是什么?.比喻贤才正在徘徊之中寻求明主而尚无所依托。“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喻义是什么?比喻自己渴望多多招纳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用典意义是什么?作者是以周公自比自励,表示欢迎贤士归来。

词语解释

醉酒当歌,人生几何当:义同“对”,对着,面对。几何:多少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朝露:早晨的露水。苦:苦于。

何以解忧何以:以何,用什么。悠悠我心悠悠:忧思的样子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但:只。故:原因。沉吟:沉思吟味。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拾取。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越:经过,越过。度:义同“越”,越过,渡过,在此指客人远到来访。枉:屈尊,屈就,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自己的身份。用:以。存:看望,问候。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谈宴:是说两情契合相洽,久别重逢当欢宴叙旧。旧恩:从前的情谊。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围。依:依靠,信托。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厌:嫌。

天下归心归心:心悦诚服而归附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答:曹操在诗中感慨光易逝,功业难成,渴望招纳贤才,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基调如何?

答:全诗的基调是积极健康的,是昂扬向上的。

.为什么诗歌一开头却感叹“人生几何”?

答:因为曹操急于建功立业,但写此诗时已五十多岁,他忧虑时光

有限而功业未建,所以对人生苦短,年华虚度特别敏感。

17、山居秋瞑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王右丞,被后人成为“诗佛”,是盛唐山水田园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工诗善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其诗体物精心,状写传神,笔致简洁,意境蕴藉幽远。有《王右丞集》

这是一首五律(五律分为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秋天傍晚山雨初霁的终南山村景色,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

划分本诗写景部分的层次,概括其各自侧重点。

全诗共四联八句。前三联是写景。首联以“空”突出秋雨荡涤过的山林静谧所引发人的错觉,还强调诗人陶醉其中那种心旷神怡、欢欣喜悦。颔联写夜晚林中山色。“月明”上承“晚来”,显示出时光之移动;“清泉”呼应“新雨”,极写出山中景色的美丽动人。颈联由景及人。诗人不直接描写耳闻目睹人踪舟影,却以听、视二觉对竹喧莲动加以仔细辨认与感受。这既巧妙运用时空变换的手法,又体现诗人全身心融入这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更充分显示出颈联在律诗“起、承、转、合”结构中所起的转折作用。

理解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颔联上句写所见,下句写所闻,颈联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见中有闻,闻中有见,视听结合,动静相衬。

文章最后一联是抒情,并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他陶醉于水光山色,希冀隐居于山中的愿望,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词语解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幽静的山。新雨:刚下的雨。晚来秋:意谓夜晚秋意更浓。来:助词。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浣女:洗衣服的女子。莲动:荷叶摇动。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为作者自称。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可分几个层次?

答:这首诗前三联(六句)都是写景,可分三个层次。首联是概括描写山中秋夜的全貌,颔联接着具体描绘山中夜景;颈联则进一步由物及人,而这是山中秋夜动人的一笔。

本诗写景是怎么动静想衬的?

答:本诗意在表现山间秋夜的安谧恬静。首联写景着意突出其静,因静而显得“空”。颔联也写静,颈联则以声响”竹喧”,动态(莲动)衬托宁静,不仅突出了山间秋夜的静,还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首联“空山”的含义是什么?

答:是形容山的幽静。因雨后山中,万籁俱寂,如同无物,因静而显得空。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答: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山间秋色,希翼隐居其中的意愿。

.怎么样评价作者在诗中表现的志趣?

答:这里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也有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积极因素。

为什么说此诗描绘景物用了白描写意手法?

答:本诗描绘景物纯用白描,轻描淡写,笔致简约,以形写意,若有绘饰,也是略加点染,意到即止。整首诗不仅画意然,而且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18、春望杜甫背诵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故世称杜少陵,又有杜工部之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思想深厚,境界广阔,被后人誉为“诗史”。其擅长五古、七律。基本风格为“沉郁顿挫”。有《杜少林集》

该诗描写了诗人身陷长安时所见的一片荒凉景象,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理解诗人通过望中所见、望中所感抒情的艺术特点。

分析本诗颔联两句含义的两种解释各自特点。

一解为:由于感时很别,见悦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主语写人,处于战乱时,极度感慨。

另解: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主语写物,用拟人的手法借物抒情。

理解本诗中细节描写对深化主题的意义。

尾联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却还因满腹忧愁频频搔首的细节,更深刻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忧思深广、郁结。

本诗结构上采取“起——承——转——合”的手法。

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中的所见所感,重在“忧国”。后四句写望后之叹,重在“思家”。词语解释: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沦陷。草木深:杂草丛生。

(2)、家书抵万金抵:值。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白发。短:少。浑:简直。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19、泊秦淮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诗人,世称杜樊川,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也擅长写七律和五古。其诗大部分表现其忧民爱国的情感。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写的是客中偶感。在婉约清丽的风情、人物描写中流露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对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理解诗人夜泊秦淮的感慨所包含的深刻主题。

理解这首诗构思精巧,表达含蓄的写作特点

此诗构思细密、精巧、逻辑性极强。如“夜泊秦淮近酒家”,就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前四句“夜泊秦淮”既照应诗题,又点出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后三字“近酒家”启开本诗主旨。寓情于景,以景寄情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诗中点出《后庭花》这一乐曲有何寓意?

字面上诗人是在感慨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实质则含蓄委婉地鞭挞讽刺了那些只知犬马声色,置国家兴亡危难于不顾的达官贵族。

21、关山月陆游

陆游,字务观,晚年号放翁,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畅自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老学庵笔记》等。(关山月:汉乐府《鼓角横吹曲》十五曲之一,前人多用以写边地征战之苦和离别相思之情。)

诗人借用乐府旧题,抒写现实感慨,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敌妥协投降的态度,表达守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懑和沦陷区遗民渴望恢复的心情。

分析这首诗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

诗中诗人描绘三个场景,也将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诗的开头四句,诗人痛心疾首地指出了隆兴和议后南宋小朝廷一味不战求和,所造成令人惨痛的景象。豪门贵族整日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临边将军按兵不动,让大好年华就此岁月蹉跎。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老死疆场的场景。

说明这首诗选取典型事物,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的特点。

典型场景:①、将军府地狂歌滥舞;②、边塞戍楼的沙场怨笛;③、万民望月

典型事物:①马肥死;②弓断弦;③遗民泪

这是一幅夜月图,三个不同的地域,突出三组不同人物,从而表达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起到一种尖锐批判的作用。

21、再别康桥徐志摩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主编《晨报副镌·诗刊》,1982年主编《新月》月刊,是新月社文学创作方面最主要的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有《爱眉小札》、《秋》等,小说集《轮渡》等

本诗是徐志摩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篇诗作。它表达了诗人再别康桥时对母校剑桥大学那一份深深的感念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七两节),诗人运用变化中重复的修辞手法,充分调动诗歌想象力,抒发再次作别康桥时更加眷念难舍的情感。(“西天的云彩”象征着剑桥大学的圣洁完美)第二部分(第二、三两节),诗人用极具东方色彩的传统文学形象和手法来渲染他对康桥的感情。(这部分中作者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格交替,也营造出诗人因离别在即而迷恋、而痴情的感情氛围和色彩)

第三部分(第四、五、六节),是全诗的华彩乐章。从诗人心河倾泻出的感情热流与康河水波相汇激荡。其意象更加密集,更具象征意义,感情节律变化更加急速,正是诗人激荡心潮难以平复的自然宣泄。(彩虹象征诗人在康桥度过的美好岁月的光芒与色彩。青草更青象征是诗人记忆深处,他在康桥生活中最具光彩的片断。)

有了第三部分情感高潮的集中倾泻,在第一、二部分中体会到诗人心中涌现的种种联想,就可以找到最为完美的答案:康桥的圣洁、优雅;康桥的波光、星辉已经潜移默化地渗进诗人的性灵和血脉,熔铸成诗人的诗魂,化作这首诗的脉脉深情。

把握作者重游故地,与之再别时眷念、珍惜相交织的情怀

理解这首诗通过选择意向,运用比喻象征来丰富诗歌内涵的艺术特点:诗人以康河上映现的天上彩虹,来象征他在康桥度过的美好岁月的光芒和色彩。“青草更青”这一意象象征的是诗人记忆深处,他在康桥生活中最具有光彩的片断。今晚的康桥也正深情相送莘莘学子中的他,而她送别的方式竟然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22、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我国当代诗坛“朦胧诗”的重要代表。著作《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诗集。

本诗是一首向祖国母亲倾诉情怀的歌。作者以自己特有的感悟方式,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委婉地表达了经历“文革”动乱的一代对祖国母亲特有的深厚真挚情感。

课文分析

第一节诗人以忧伤的心情,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中的“我”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摊上的驳船”在诗的意蕴中是显性,展现古老多难的祖国在深邃的“历史的隧道”中“蜗行摸索”的历史面貌,则是字里行间中出现“你”的隐形意象。他们是上述意象的载体。密集的显、隐多层次叠加、折射,加深了读者对祖国曲折漫长历程的感性认识,更是诗人糅和自身“文革”动乱经历,所体验的理性悟知。)

第二节,由历史回顾转为关注祖国曾经有过的“痛苦的希望”。(“‘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一象征性意象,表明希望虽美好,但却是难以实现的梦想,因而祖祖辈辈依然与贫穷、悲哀相伴相随)。本节为状写祖国新的生机作了铺垫。

第三节,诗人抒发了“文革”噩梦苏醒后的欣喜与希望,是诗中情感抒发最浓烈的段落。(这节诗人再次运用显、隐性意象的叠加,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命运真挚深沉的祝愿。“你”在这节已经被诗人赋予了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和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的形象)。文中“神话的蛛网”代表中国解放之后制造的政治神话紧紧束缚了中国人。

最后一节,诗人融抒情议论为一体,运用拟人化手法,展开系列联想与比附,突出了与祖国母亲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深情地向祖国母亲表示献出全身心的力量,使诗的感情抒发到最高潮。(“迷惘的我”指代在过去的年代我们产生的精神的迷惘,我们失去了生存的理智。“深思的我”我们在历史的变革之中,尤其是在十年动乱中,思考中国的命运。“沸腾的我”指改革开放到来之后,我们的热血沸腾。)

体会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沉挚爱之情,以及渴望祖国日益强盛的殷切情意。

掌握本诗多重显、隐意象叠加的抒情手法。

理解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理清诗篇情感逻辑层次。

全诗一至四节层层递进,表现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诗人由迷惘、深思到沸腾直至奉献自我的过程,情感逻辑层次清晰。

诗人采用了象征、比喻、拟人和结句重复等修辞手法。

23、虞美人李煜

李煜,初名从嘉,自重光,是五代时南唐最后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主要抒发亡国之痛。善于用白描和比喻手法,其词见存于后人所辑《南唐二主词》。《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词牌名。

这是一首抒情词,全词抒写亡国之君的悲叹和今昔之感,情调感伤低沉。

课文分析

文章结尾两句自问自答,以“一江春水”喻愁,将抽象的愁绪化为有形的长江东流水,写出作者心中滔滔不绝的哀伤之深、之广、之无穷无尽,将感情推向最高潮。

理解词人表达的身处特殊情景的特殊感受

理解这首词“触物兴感”的抒情手法。

文中的第三句以“触物兴感”的手法揭示亡国之君内心痛苦的深层原因。非常之境中的非常之人对节候变化异常敏感,“昨日又东风”突出了词人对今年再度春风从昨夜降临人间的意识,而寻常之人才没有如此尖新的感受,才不管春夏与秋冬的承接,转换。岁岁春风,今又春风,意味着度日如年的囚居生活依然没完没了。承接起句,“东风”两字是兴发感叹的缘由,一切哀愁皆由小楼东风的触发而引起。

说明“雕兰玉砌”与“小楼”、“朱颜”所构成的双重对比关系:“小楼”暗示拘囚的生活环境,局

促、狭窄。“雕兰玉砌应犹在”则透露出对昔日帝王生活的追怀和今朝囚居生活的哀叹。“雕兰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又构成双重对比,一存一失,抒发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悲哀。

全词感情真挚坦率,语言清新朴素,比喻贴切形象,在即景抒情中渗透着起伏难平的复杂感情和心灵深深的伤痛。

24、雨霖铃柳永背诵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世称柳屯田。其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其词多写都市繁华及依红偎翠的生活,尤善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是北宋的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其词在社会广泛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存词二百多首。《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后用为词调。

理解这首诗点染手法所起的作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用点染的手法,以“念去去”点明此一去山高水长,人别离冷落凄清,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渲染离情。南行千里,烟波浩渺,楚天空阔,而行旅孤单,前路难卜,如此情景相融,自然遇合,正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和茫然的心境。

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本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景中含情,向来被视为最能代表柳永词风格的名句。远行人无疑只能借酒消愁,一旦酒醒无异愁醒。此时放眼四望,既不知身处何处,又形只影单,“晓风残月”时分的景象还特别凄清,更令人黯然魂消。真是句句写景,句句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

25、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背诵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南宋主战派的代表,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其创作风格多样,以慷慨悲壮的豪放为主,亦有情致缠绵、词义婉约的作品,成就最高,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29首,是宋人词中最丰富的一家。(水龙吟:曲调名)

全词抒发词人请缨无路的郁闷和年华虚度的悲愤,深刻揭示了爱国志士迫切要求收复失地、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痛苦。

文中运用情景交融和比喻、借代、拟人、用典的手法

理解这首词上片词人点明的“无人会,登临意”深刻内涵。

识记这首词下片三个典故的本事,以及词人用典的创作意图

一是用张翰感秋风思家乡鲈鱼的典故,表示自己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有家难归;同时,自己有志报国,也不能辞官归隐。二是用刘备鄙视求田问舍的典故,表示自己绝不追求个人私利,要象刘备那样,以国事为重。三是用恒温感伤岁月流逝的典故,表示时光流逝,岁月虚度,壮志未酬。这三个典故曲折表达词人渴思报国、满腔热血横遭压抑的痛苦和激愤,层层推进,笔势浩荡,将词人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回肠荡气。

词语解释:

寒蝉:秋蝉。凄切:悲凉的气氛。对:面对。长亭晚:傍晚的长亭。骤雨:突然来的雨。初歇:刚停。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无绪:没有好的心绪。处:时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重复之言,越走越远之意。烟波:烟雾笼罩的江面。暮霭:傍晚时的雾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26、前赤壁赋苏轼

苏轼,自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成“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创作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爽健,别具一格;其词摆脱艳词藩篱,开豪放一派。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本文是文赋以夜游赤壁为契机,表现作者在贬滴生活中矛盾的心情:由于刚刚摆脱杀身之祸,他曾有消极悲观,苦闷哀愁之感;但他游赤壁,感悟秋水、秋月、秋风的启示,用“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来构建豁达、乐观的人生信念。

体会苏轼写作此赋时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变化,把握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长江赤壁,成为英雄豪杰展现才华的历史舞台,作者泛舟黄州“赤壁”,追怀风云人物的毁誉荣辱、成败升沉,有感而发。这篇文赋以夜游赤壁为契机,表现作者在贬滴生活中矛盾的心情:由于刚刚摆脱杀身之祸,他曾有消极悲观,苦闷哀愁之感;但他游赤壁,感悟秋水、秋月、秋风的启示,用“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来构建豁达、乐观的人生信念。

理解并分析此篇赋文创造性地运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矛盾的独特构思。这篇文赋采用了传统的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表现形式,以“主”和“客”的不同见解来反映作者内心深处矛盾的两个侧面。“客”反映作者遭贬时苦闷、消极的一面;“主”则反映他旷达乐观、积极对待人生的一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方式,使读者能透视到遭到巨大打击之后的复杂深微的内心世界。

具体分析此篇赋文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具有理趣之美。

第一段写秋景,先描绘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优美画面,再由眼前美景触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而水、月、风这些景物又是下文说理的张本。第二段“客”的议论,经“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紧紧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表达出“客”消极、悲观。第三段,先用“客亦之夫水与月乎”一句来针锋相对,继而以水和月作譬喻,说明事物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作者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这些自然界美好的景物,来表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全文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议论赋予了景物以深刻的哲理内涵;全文又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同时又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词语解释:

既望:已经过了15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慢,慢慢地。兴:起。

举酒属客属:倾注,引申为劝酒。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少:不多时

白:白色水气。露:显露,暴露。横:充溢,弥漫。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的小船。如:往。凌:越过。茫然:辽阔,无边无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浩浩乎:心胸广阔。冯须御风:在天空中乘风遨游。冯,通“凭”,依靠,依托。虚:天空。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在这个时候。扣:同“叩”,敲击。舷:船边。

桂棹兮栏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形容月光映照下澄清、明亮的江水。溯:逆流而上。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悠远的样子。怀:胸怀。美人:指内心所思慕的人。

倚歌而和之倚歌:按着曲调。和:应和,这里指伴奏。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久久不绝。不绝如缕:像细丝一样溪溪不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动用法,使……起舞。泣:使……哭泣。幽壑:深渊。嫠妇:寡妇。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环绕。郁乎苍苍:山林茂密,一片苍翠的颜色。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何况。子:你。渔樵:捕鱼砍材。渚:水中的小块陆地。侣:意动用法,以……为侣。

哀吾生之须臾须臾:片刻。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挟:带,伴。长终:长存始终

知不可骤得,托遗想于悲风骤得:轻易得到。骤:骤然,突然。托:寄托。遗想:指洞的余声。悲风:秋风。

而卒莫消长也卒:最终。消长:消失和增加。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本着。变者:变化观念。观:观察。曾:表示强调,有“竟然”的意思。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苟:如果。虽:即使。一毫:一根毫毛,比喻及其微小。

而得知而为声声:美妙的声音。目遇之而成色色:美丽的景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这

些。造物者:大自然。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共同享受。

既白:天亮。既:已经。

27、风波鲁迅

理解小说题目《风波》的含义

描述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分析七斤与赵七爷,九斤老太与六斤这两组人物分别对应的关系。

七斤与赵七爷虽分属不同的社会阶级,但是七斤一事当前只知道保身活命,绝无反抗意识。因此,七斤和封建遗老赵七爷一样,无形中成为张勋复辟的社会基础。

九斤老太和六斤:尽管在九斤老太的眼中,六斤是一幅“败家相”,而六斤则骂九斤老太“这个老不死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六斤也只能沦为九斤老太的翻版,走她得前辈所走过的老路。因此,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相比照、映衬,都极其形象而深刻地演绎了本文的主题。

理解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通过富有乡士气息的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文中赵七爷说:“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把赵七爷恫吓与欺骗农民,头脑顽固不化,却不学无术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指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突出七斤这个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七斤得意时目中无人、无之浅薄,失意时候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理变化。

分析小说开头、结尾两处场景描写在烘托、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作者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和风俗画,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

说明九斤老太是不顾事实,不辩事理、顽固不化,只认定“一代不如一代”的人,而且保守对事实的变迁永远持反对态度。

分析课文最后一段。

本段的深刻意义是:农村仍然被封建势力统治着,农民依然是愚昧、迷信、麻木、贫穷,告诫人们要想取得革命的真正胜利,就必须教育农民,唤醒民众,这个结尾深化本文的主题。

九斤老太的健康说明顽固的守旧派依然存在。

七斤又受到妻子和村民尊敬,说明中国农民依然愚味无知、迷信麻木。

六斤的新近裹脚说明封建意识依然统治中国农村,又延续到下一代农民的身上。

“十八个铜钉的大碗”象征这中国农民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

28、断魂枪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自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旗人,与矛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中短篇小说《月牙儿》、《微神》、《断魂枪》,戏剧《龙须沟》、《茶馆》等。其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有“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课文中段落以及词句的解释

课本P211,最后一段中“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其中“他的世界”是指(1)威震西北的五虎断魂枪的绝技;(2)神枪沙子龙的英名和走镖事迹。“狂风”是指当时入侵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课本P212,最后一段通过细节描写:写出王三胜背叛师傅卖弄武艺的情形,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于传统的生存手法的迷恋,表现了他的保守。

课本P215,最后两段。分析这两段作为小说结尾,写沙子龙在慢慢被人们遗忘的时候,仍然在夜静人疏时练自己的“五虎断魂枪”,而且坚决不把武艺传给别人。这就形象地说明沙子龙在变化的社会中,仍然不能忘怀他过去的人生辉煌,仍然迷恋曾经经历的人生道路,揭示中华民族中,一部分的保守的心态。

理解本文时代背景的交代对表现人物的意义。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晚清时期。

概括主要人物沙子龙性格特征和复杂心态。

小说刻画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对过去世界的留念、眷恋、无奈以及与时代抗衡的保守、复杂心态。

分析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对沙子龙的塑造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

文中用对比手法,以王三胜的争强好胜、性格外露,孙老者的豪爽乐观、积极进取。来从侧面无可争辩地烘托出本文主要人物沙子龙既没落保守,又孤傲执著,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理解本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意义。

本文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与肖像描写,既形象地刻画人物,又深入人物的心灵,并让读者领悟到小说的题记:“生命是闹着玩儿,事事显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29、文体(主要考查古文文体,04年和05年的选择题出现两道题目)

议论文的特点

1、议论文是一种议事说理的文章,又叫说明文或论辩文。

2、一篇议论通常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是作者对所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态度。他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论据,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据的材料可以是事实论据(包括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或理论论据(包括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格言、科学的公理、法规和定律等等。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立论,一种是驳论。

论证的方法:①归纳法归纳论据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综合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个别事例,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同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原理或结论。其也称为“例证法”。

②演泽法演泽法是由一般到个别,即先从一个总的原理出发,从中推导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

③比较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分为两类: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如《庄子·养生主》就是一种典型类比法,我国古代许多寓言故事就是运用类比法)和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相反或者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3、驳论有三种方式,即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是对具体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构造、关系、成因、功能进行介绍、说明,或对客观事理的规律、本质进行剖析、解说,让人有所“知”的文体。

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和条理性四个特点

说明文的种类,按说明对象划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如:《裘》)和抽象事理说明文(如:《桥的运动》)两大类型;按文章表达语言体式(语体)划分,可分为文艺性说明文和非文艺性说明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数字说明、引用说明。

说明文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洁、通俗。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广义的记叙文可包括小说、剧本、童话、叙事诗等记叙性的文学作品。狭义的记叙文则主要指记叙性的散文,如传记、日记、回忆录、游记以及一般叙事文。此外,也包括通讯、特写、新闻报道之类的新闻作品。

诗词曲赋的特点重点

诗、词、曲、赋、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五大文体。

诗的特点:(1)饱含感情,富于想象

(2)凝练含蓄,意象鲜明 <注:意象鲜明是诗歌的一大特色。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的生活图景、客观外物的和谐统一,是诗人的意境与形象的结晶>

(3)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被称为诗余、小道、长短句等。

词的特点:①在形式上,每首词均有词调,它标志着不同的曲调。如:《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的词调名“水龙吟”等。②在内容上,词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不如诗来得广阔。③从表现手法看,词比诗更为含蓄、细腻,更加多用比兴和注重寄托,因此更显得含蓄深婉,深情并茂。

曲是兴盛于元代,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分为散曲和杂曲中的唱词两种。

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散曲的特点:一是口语化;二是可加衬字。三是通首同韵,三声同押。

赋由《楚辞》发展而来,兼诗和散文的性质,为有韵之文。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和铺叙,为

我国古代文学所独有,是一种很特别的文体。

铺陈事物是赋的主要特点。形式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是赋的第二和特点。多用主客问答形式,是赋的第三个特点。

语文背诵部分重点归纳:

九歌.国殇屈原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关山月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鹊桥仙秦观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养生主庄子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

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

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四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四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四 字形 (一)命题思路: 命题人主要以人们写错别字的种种情况为依据,选择同音易混淆字、形近易混淆字、义近易混淆字、多音多义字,来考查考生掌握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 (二)考查方式: (1)找出有错别字的一组; (2)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3)找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 (4)找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三)解题思路 (1)注意同音字:如:安装--按装,抱负--报负,首屈一指--手屈一指,一筹莫展--一愁莫展(后者错误) (2)辨认形近字:如:迁徙--迁徒,殴打--欧打,修葺--修茸。 辨析字形的方法: 1、依义辨形:即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如“陨石”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搓揉”,“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入不付出”,将”胸无城府”写成“胸无成府”,则是因为不懂字的本义写了别字。 2、依形析字:如“不胫而走”的“胫”,其形旁就与走路有关。“插

科打诨”的“诨”跟言语有关。“寒暄”的“暄”跟太阳有关。“眼花缭乱”的“缭”与丝织品的缠绕有关。将“通牒”写成“通谍”,就写错了。“牒”,从“片”为文书;“谍”从“言”为谍报。 3、依据词语结构析字:“谈笑风生”“风声鹤唳”。“人情事故”的“事”不正确,应改为“世”,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惹事生非”的“事”不正确,应改为“是”因为“惹”“生”对应“是”“非”对应,而“事”与“非”,是不能对应的。 成人高考频道提醒考生关注成人高考报名、成人高考招生、成人高考考试等信息: 2020年成人高考 2020年成人高考招生信息 2020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 2020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 2020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 2020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 2020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整理(2)

一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抒发了作者多次被贬谪的愤懑不平的情感,文中虽多次写贬谪生活的幽趣盎然,看似怡然自得没实际上却透露出落寞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感。 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恬静和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文中多写谪居生活之闲适情趣,“披鹤蹩”、“戴华阳帽”、“执《周易》”如此种种,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恬静,又以“齐云、落星”等楼和竹楼对比,写出了作者坚持自己人格操守的情感。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其居住楼之易巧乎? 2、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在文中,围绕着主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讨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的仁人志士们的品格境界确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二祭十二郎文 1、古人说,“情真自然成至文”。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本文是韩愈侄儿韩老成英年早逝,韩愈哀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此篇祭文,文章感人至深,是其情意的真挚与深切,无论是追忆叔侄俱幼是“未尝一日相离”的童稚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几度离合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的迁就悔恨,还是直抒“呜呼哀哉”的深切悲痛,字字句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悲痛之至已如痴如醉,情意何等真切!而本文亦为韩愈的手写稿,非刻意而为,写真情,诉琐碎,情之真挚、深切,至文自然而成。 2、韩愈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是否可以看出来他对侄儿的一往情深?请具体分析说明。 答:“呜呼!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耶?”可以看出韩愈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一会儿似在做梦,一会儿似真的发生,而在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表现的是韩愈对老成的死的事实不能接受或不想接受,叔侄二人自幼相伴朝夕,情同兄弟,韩会夫妇死后叔侄二人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将信将疑之中饱含了韩愈的不舍与悲痛,足可以见得他对侄儿一往情深。 三、长恨歌 1、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 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2、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唐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_3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 一. 名词解释 1.《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战国史料;纵横家思想 2.《谏逐客书》:秦国李斯;人才制度;养士之风;吕不韦;郑国渠事件 3.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中国古代第二个写作散文的高潮 4.契诃夫: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尤其以短篇小说知名,代表作举例 5.李斯:法家代表人物;秦相;谏逐客 6.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拜福楼拜为师,成名作《羊脂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短篇小说之王” 二. 古文翻译。将下面这段文字译成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如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略 三. 简答题 1. 阅读分析茅盾先生的《香市》,请简析“香市”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 “香市”是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主题思想:大革命后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中国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农民的贫困。写作特色:即小见大;对比反衬;场面描写 2. 莫泊桑在著名的短篇小说《米隆老爹》中,在短篇小说写作的艺术上,有哪些重要特色?举小说中实例进行分析 一、倒叙手法;二、叙述人称富于变化(一三人称转换);三、肖像描写;四、细节描写;五、个性化的语言 3. 谈谈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主张(略) 四. 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1. 这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主要在谈论什么问题?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哪两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3. 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一)1.这段文字出自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作为一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的对比 2.对比手法,性格、治军方法、各方面对他们俩的评价 3.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略)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陕西省2020年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2020年真题(含解析)

陕西省2020年专升本考试 大学语文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著作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是() A.《庄子》 B.《墨子》《战国策》 C.《论语》 D.《孟子》 2.《左传》的体例是() A.编年体 B.语录体 C.纪传体 D.国别体 3.《氓》选自() A.《诗经·国风》 B.《诗经·大雅》 C.《诗经·小雅》 D.《诗经·颂文》 4.下列诗人中“弃官归田”的是() A.曹操 B.王粲 C.曹植 D.陶渊明 5.《石崇与王恺争豪》中具有飞扬跋扈性格的人物是() A.石崇 B.王恺 C.刘义庆 D.司马炎 6.下列作品集属于杜甫用的是() A《杜少陵集》B.《王右丞集》C.《白氏长庆集》D.《柳河东集》 7.诗歌风格属于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诗人是() A.王维 B.孟浩然 C.李白 D.王昌龄 8.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是() A.孟浩然 B.高适 C.柳宗元 D.张若虚

9.《文与可画赏等谷偃竹记》中苏轼与文与可的关系是() A.叔侄 B.父子 C.表兄弟 D.舅甥 10.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A.柳水 B.李清照 C.周邦彦 D.陆游 11.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号是() A.稼轩 B.醉翁 C.放翁 D.东篱 12.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阿Q正传》 B.《狂人日记》 C.《风波》 D.《灯下漫笔》 13.《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的作者是() A钱钟书B.余秋雨C.朱光潜D.蔡元培 14.下列散文中出现“长宜子孙”一语的是() A.《故都的秋》 B.《爱尔克的灯光》 C.《拣麦穗》 D.《废墟》 15.《我与地坛》重点抒写的是() A.父爱 B.母爱 C.友情 D.乡情 16.《论学问》的作者是() A.培根 B.契词夫 C.莫泊桑 D.艾青 17.《祭十二部文》是一篇() A.史论 B.祭文 C.随笔 D.文论 18.“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中的“我”指的是() A.马伶 B.李伶 C.严相国 D.侯方域 19.近体诗包括“绝句”和() A.楚辞体 B.乐府体 C.律诗D歌行体

普通专升本大学语文试卷

浙江普通专升本真题《大学语文》 一、选择题(在每一小题的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居“唐宋八大家”首位的作家是:( ) A.苏轼 B.王安石 C.韩愈 D.柳宗元 2.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 A.《左传》 B.《论语》 C.《史记》 D.《战国策》 3.下列文章中不属书信体的有:( ) A.《答李翊书》 B.《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报刘一丈书》 4.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是:( ) A.诗 B.词 C.曲 D.赋 5.《诗经·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6.《楚辞·九歌·国殇》之“国殇”的含义是:( ) A.感伤未成年男子的早逝 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 B.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士 D.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7.“想佳人、妆楼颙望”中的“颙望”意思是:( ) A.远远眺望 B.举首凝望 C.低头凝思 D.抬头仰望 8.律诗中要求必须压韵的是:( ) A.首联与尾联 B.颈联与颔联 C.颈联与尾联 D.颔联与尾联 9.下列句中的“过”字不作“错误”解的有:( ) A.无乃而是过与? B.且尔言过矣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矣。 D.臣闻吏议逐客,窃认为过矣。 10.以宋室南渡为界,词作的情感和风格呈现出两种不同面貌 的作家是:( ) A.辛弃疾 B.李清照 C.柳永 D.苏轼 11.在《秋水》中,庄子用以说明“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的 是:( ) A.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B.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C.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D.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12.典故运用是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的一大特色,下列词句中不属于典故的是:( ) 文案大全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为孝、弟(悌)、忠、信的道德礼教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秩序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因此历代统治阶级都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法先王”、“行仁政”,主张“性善”论,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4.“四书五经”的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5.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 6.“暮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出自《论语·先进》,冠者指(成年男性,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7.《兰亭集序》的作者为(东晋)朝的(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出身于掌权的大世族,因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 王右军 )。 8.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极大成又颇有独到创见,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10.“老庄”指的是(道)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11.文学史上并称“风骚”的是《诗经》、(楚辞)。 12.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楚辞形式创作了《九章》、《九歌》,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13.《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张岱)的小品文集。 14.代表两汉时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班固撰写的《汉书》是一部( 断代 )史书。 15.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的是唐代的(李白)、(杜甫)。16.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称为婉约之宗的是(李清照)。 17.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最新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笔记

最新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笔记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笔记一 一、汉语基本知识 1.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2.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3.表示方式 (1)叙述 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叙述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 描写大致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 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 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4.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笔记二 阅读篇目: 议论文

1.*《季氏将伐颗臾》《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秋水》(节选) 《庄子》 4.*《谏逐客书》李斯 5.《陈情表》李密 6.《答李翊书》韩愈 7.*《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论毅力》梁启超10.*《灯下漫笔》鲁迅 11.《论气节》朱自清12.《论快乐》钱钟书 13.《心灵的灰烬》傅雷14.《选择与安排》朱光潜 15.《论学问》培根 记叙文 16.*《郑伯克段于鄢》《左传》17.《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18.*《李将军列传》(书选) 《史记》19.*《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20.*《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21.《报刘一丈书》宗臣 22.《马伶传》侯方域23.《往事》(——之十四) 冰心 24.《故乡的野菜》周作人25.《故都的秋》郁达夫 26.《沙滩上的脚迹》茅盾27.《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28.《箱子岩》沈从文 诗词典赋 29.*《氓》《诗经》30.《国殇》屈原31.*《陌上桑》汉乐府 32.*《短歌行》(其一) 曹操33.*《饮酒》(其五) 陶渊明 34.《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35.《山居秋暝》王维36.*《行路难》李白37.*《蜀相》杜甫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9.《杜陵叟》白居易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41.(泊秦淮) 杜牧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陆游 43.《炉中煤》郭沫若44.《再别康桥》徐志摩45.*《北方》艾青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精讲:大同_1476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精 讲:大同 【摘要】本文为大家整理了2018年成人高考语文的课文精讲,帮你更快的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大同》 《作家作品》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着作。 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主旨》 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疑难词语解释》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孔子的概叹,是由于鲁国的缘故。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没有赶上,但是有文字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为全民所有,推选有才能的人参加管理,讲求诚信,谋求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不仅亲自己的亲人,还亲别人的亲人;不仅爱护自己的子女,还爱护别人的子女;使老人有所终止,壮年人能有工作,小孩能健康成长。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种情况下,奸谋就不会产生,盗贼就不会发生,大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 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用礼来考察道义,诚信,过错,以仁爱为典范,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对比手法)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 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人事制度 选举制“选贤举能” 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精神文明 “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自然。 “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物质文明

(完整word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

练习题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箭问仁\答案原君\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填空题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 由收集整理而成的。 2、孔子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其思想的核心是,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指、、 、;“五经” 指、、 、、。二、单项选择题 1、《樊迟、仲弓问仁》一文中,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 A、善于识别人的人 B、能够广交朋友的人 C、默默无闻的人 D、敢于行动的人 2、下列不属于儒家所提倡的美德的集中表现的是() A、恭 B、敬 C、怨 D、忠 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论语》的描述正确的是()A、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B、《论语》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C、《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D、《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E、善于论辩是《论语》的一大特色2、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仁”的具体表现的有()A、出门如见大宾 B、使民如承大祭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E、居处恭,执事敬重,与人忠3、下列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是()A、《论 语》 B、《左传》 C、《庄子》D、《孟子》 E、《韩非子》 四、解释带点的字词1、使.民如承大祭祀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3、雍虽不敏.,请事.斯语4、 举直错 ....... ..诸枉5、不仁者远.矣6、居处恭,执事敬

五、简答题1、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2、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3、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原君一、填空题 1、《原君》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 2、《原君》一文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引出“”的为君之道,奠定了全篇论证的基础。 3、《》是《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首篇。 4、后人 将、、 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单项选择题 1、《原君》中,对自己夺取的产业沾沾自喜的人是() A、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 2、《原君》中发出“若何为生我家!”的痛苦悲叹的人是()A、明太 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3、《原君》模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是从探究人均的(入手的。A、地位 B、声誉 C、财 富 D、职分 三、多项选择题1、《原君》中采用最为广泛的论证手法是()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引证 D、对比论证 E、类比论证 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 A、思想家 B、文学 家 C、政治家 D、革命家 E、史学家 3、《原君》一文中,主动放弃了做君主的机会的人是()A、许 由 B、尧C、禹 D、务 光 E、舜 4、《原君》文中,作者举出的“耻食周粟”的人是()A、许由 B、伯夷 C、崇祯 D、务光 E、叔齐 四、简答题 1、黄宗羲认为“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如今的天下人如何看待为君者? 2、黄宗羲在《原君》中引汉高帝“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之语是为了说明什么? 3、《原君》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文章的论述方法。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庄子?养生主》 1.论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论证方法:类比法 2.主旨:通过对庖丁对解牛之道的论述,阐明作者“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表达作者无为而治的思想。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表现出庖丁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4.“沭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小心谨慎的心理。 5.庖丁解牛用了3处“对比论证”:1、始臣之解牛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开始解牛和现在解牛的情 况作对比);2、良庖岁更刀,割也…而刀刃若发于硎(把自己和良庖、族庖作对比);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把骨头间的缝隙大小和刀刃的厚度作对比) 【注释】 沭然:警惕的样子。如土委.地:散布。善.刀而藏之:擦拭。因.其固然:依照。硎:磨刀石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1.题材:议论文、奏疏 2.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要想久安,就必须积聚君王的恩德和道义。) 3.背景:唐代兴盛佛教道教,大兴土木。 4.本文运用“纵贯式结构(先是隐喻立论,阐明观点,再用比较的方法凸显君王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 最后提出治国之道。)”——作用: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文理清晰。 5.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第一段/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比较论证(第二段/事实论据) 6.魏徵“谏”的艺术体现在: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复杂的治国之道变得浅显易懂;2、贬低自己,抬高 对方;3、运用对比;4、最后指出治国之道。 【注释】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傲物:瞧不起人。黜恶:除去邪恶。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 亏:有损于能克.终者盖寡:完成。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大兴土木。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题材:书信体驳论 2.艺术风格:柔中带刚 3.论事原则:运用儒家“名实相符”的原则(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与实际情况不符)。 4.针对对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论点进行反驳。(驳论方法:驳论点。/论 证方法:演绎论证/采用:事实论据) 5.新法是“受命于人主”——侵官新法是“举先王之政”——生事 新法是“为天下理财”——征利新法是“辟邪说,难壬人”——拒谏致怨——早料到的 6.盘庚迁都——(事实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注释】 于反复 ..不宜鲁莽:书信往来。非特:不仅仅。拳拳:专诚恳切。 《今》大钊 1.总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2.背景:五四运动前夕,作为中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 3.“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比喻性论据 4.第一个分论点引用耶曼所说的话,为引用论证(理论论据);第二个分论点讲宇宙大化,为演绎论证。 5.“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两个事例论据分别蕴含“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因为屈原的

大学语文(第三版) 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二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二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 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 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 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 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 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水准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 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 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 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 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 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能够加多了。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 立的现状。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 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五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孟子具体提出,要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要使五十者能够衣帛矣,七十者能够食肉矣,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 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六项,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有三点: 第一点、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己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梁惠王的自满情绪基本已被扫除。在论辩中已处于劣势,孟子趁胜追击,因势利导、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勉励他施行仁政。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是应用扬的说理方法。然后以杀人怪兵器为喻,批评梁惠王没有对人民施行仁政,这是使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实现,这又是扬。这是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善用比喻生动形象,文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答案及重点归纳

整xyfsky 理 1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富于浪漫色彩的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篇。《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2) 、①中心论点:掌握规律 顺其自然 ②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从哪些方面写 a 、三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 b 、良庖、族庖与我 ③用了事实论据 (3)、①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具有的普遍意义。②识记本文是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4)、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形容记忆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5)、课后习题: ①、“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答:“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己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养生之道:顺任自然。论据:事实论证 ③、“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人生态度是委运随化、无为而治。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6)、课文字词及句式分析 养生主:主:关键 手之所触: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乃中经首之会之:的。会:音节。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奏:进刀。莫:没有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规律。进:超过。 庖丁释刀对曰 释:放下 依乎天理:即“顺应自然”。依:顺从 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郤:同“隙”,空隙。道:同“导”,循着。 窾:空,指牛骨节空处。因:顺着。固然:指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岁:每年 更:换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以:用。间:间隙。恢恢乎:宽大有余的样子。游:运转。是以:所以。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虽:虽然。然:这样。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怵然:警惕的样子。视为止:视力因此停留在一点上。行为迟:行动因此迟缓。 提刀而立 而:表修饰 善刀而藏之 善:擦试。而:表承接 状语后置句: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1)、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2)、课文分析: ①第一段“臣闻求木……”到“必积其德义”。分析词句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以德义跟木、水进行比较。用比喻方式强调国君积德义的重要性。 ②课文第三段的“十思”用了排比的目的,是要极其醒目地让唐太宗有所选择又别无选择,更让这“十思”显示出不容非议,无可辩驳的理性力量。 ③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文三个论证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段,突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证,论述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④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⑤本文善用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