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演进,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阶段理论,在现实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分析其成因不仅对于检验、丰富和完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尝试价值,而且对于正确理解当前中国经济中内外均衡的突出矛盾,探究其政策调整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比较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独特性的基础上,着力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察了它的成因,并对当前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取向。全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章,探求国际收支结构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全文的基础。首先,工业化的演进与国际收支结构的演变具有内在的关系,已有的理论能够揭示工业化演进中的贸易周期与债务周期过程。或者说,国际收支结构的演变正是工业化发展在国际收支帐户上的反映。然而,有关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的理论虽然是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演变的经验总结,但在最近三十年中,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都不能给予其经验支持,也就是说,工业化演进与国际收支结构的演进在实践中并没有与理论描述相一致。那么,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们的进一步探讨正是基于这样的疑惑。工业化进程面临要素约束,突破这一约束的表现之一就是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这进而表现为一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演变。然而,当一国政府试图通过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影响工业化发展进程时,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方式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该国的

国际收支。联想到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的“超前”特征,我们期望尝试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中的种种矛盾现象。第二章考察贸易战略演变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首先研究中国贸易战略目标的演变,指出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强制性出口”特征。其次,研究在既定的战略目标指导下的进出口政策对贸易的影响。第三,研究汇率政策对贸易政策的依附性及其对贸易的影响。第三章考察外资战略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首先,我们研究外资战略目标的演变及其战略目标的多重性特征。其次,研究在既定的目标指导下外资政策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这一外资政策包括中国利用外资形式的演变、以及外资优惠政策中体现的政策导向。最后,讨论外资政策实施的制度基础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外资政策的主要推动者或执行者——地方政府的扭曲行为,以及它们对国际收支结构的扭曲作用。第四章我们将试图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做出一个判断。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其合理性,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中的贸易战略与外资战略目标体现了各个时期政府的国际收支均衡观,因此它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也是必然的。但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已经凸显了它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协调性,这提示我们重新评价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这一评价当然首先建立在专家学者们对国际收支均衡的认识上。其次,基于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们来衡量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最后,从经济理性与可持续性两个角度更深入地来衡量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

均衡性。第五章,基于上一章的分析判断,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于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反思,而发展战略的调整正是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制定的基础。在这一章我们将指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中的战略目标偏失、战略理论偏失和体制缺失。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按照传统理论调节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存在不能解决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基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调节思路,即转变对外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以及加快行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关键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贸易战略外资战略国际收支结构均衡【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832.6

【目录】:摘要5-7Abstract7-11导论11-33一.研究背景11-13二.国内外已有的研究13-17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7-20四.创新与不足20-21五.相关概念界定21-33第一章国际收支结构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33-57第一节国际收支结构演变中的工业化涵义33-40第二节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40-45第三节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基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审视45-56本章结论56-57第二章贸易战略演变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57-93第一节中国贸易战略的演变

与特点57-64第二节进口政策演变对贸易的影响64-73第三节出口政策演变及其对出口的激励作用73-80第四节汇率政策演变及其对贸易政策的依附80-91本章结论91-93第三章外资战略演变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93-119第一节中国外资战略的演变与特点93-98第二节利用外资形式的演变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98-105第三节外资政策导向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105-110第四节外资政策实施体制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110-118本章结论118-119第四章对中国国际收支均衡的判断119-153第一节关于国际收支均衡的观点综述119-123第二节中国国际收支均衡: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标准123-129第三节中国国际收支均衡:现阶段的判断标准129-152本章结论152-153第五章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与中国国际收支调节153-173第一节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国际收支失衡153-162第二节现阶段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难点162-165第三节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基本思路165-172本章结论172-173参考文献173-178后记17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论文为您编辑了“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20XX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XX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XX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利弊分析

历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利弊分析 ——国际金融论文课程 经管学院会计专业 2 李傲由于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及政府的相关鼓励措施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出现大量持续顺差。 据统计。除1998年外,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实现了顺差,2004年以前,除2000年有所下降外,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不断增长。2004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1106.59亿美元,为历年来的新高。从2005年开始,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不断下降,2006年降至66.7亿美元,达到2001年来的最低点,2007年又恢复到较高水平,为735.09美元。从2001年开始2006年达到历史的低点,其在总顺差中的比例为3%。2007年,该比例有所上升,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占总顺差的比例为17%。,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增长55%,连续五年大幅增长,使得经常项目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高达97%,创历年以来的新高。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经常项目顺差继续扩大,由上年的2533亿美元增加到3718亿美元,占总顺差的比例达到83%,继续实现了较快增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呈现“双顺差”

的状态。尤其是2005年以来,双顺差的规模仍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持续16年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经济中是非常罕见的。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外部环境等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不可能短时间消失,并且,长期的“双顺差”状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弊大于利,因此,找出导致“双顺差”的原因对于改变这种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长期持续出现高额顺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国际原因 1.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紧密,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 2.我国的国内金融市场并不完善,有待发展,大量的外国资本通过金融市场流入我国企业,从而增加了资本流入,而对外投资的扩大也是形成我国高额顺差的重要原因。 二.国内原因 1.我国的业结构,加工贸易仍将占主导地位,而顺差主要就是来自于我国密集的加工贸易企业。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资料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 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实际上,到2010年第三季度,这个局面还在持续当中。2002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 国际收支顺差在2002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02---2007年间,经常项目余额每年平均以40.74%的速度增长。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是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的决定因素,在经常项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项目差额各年变化都不是很大,变动比较平稳。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项目,即资本项目、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金融项目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一个与经常项目并重的大项目,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深,资本项目金额越来越大,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2002—2011年资本项目差额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本项目是逆差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了一定量的顺差。整个资本项目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以政府和银行间借贷款形式为主的其他投资,其次是直接投资,其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证券投资。 2002--2004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波动幅度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2年以后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有较大增长。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因素是金融项目,自2002年到2003年,直接投资余额全部都表现为大额顺差,余额在370_-470亿美元之间平稳波动。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余额的均值都表现为平稳逆差,分别为-159.83亿美元和-43.54亿美元,在2002--2007年期间,只有少数年份是顺差,证券投资只有在2003、2004年是顺差,这两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可以说起伏不定。2002--2007年之间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收支,这期间由于直接投资每年连续保持大量顺差,并且顺差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保持了资本项目在大多数年份出现了顺差。证券投资收支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投资收支,在许多年份中其绝对值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收支,成为资本项目收支中的主要逆差因素。短期资本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其他投资项目内,按照长、短期分类来看,其他投资收支逆差主要是由贸易信贷等短期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造成,其中包括了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 2002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2003年之后,经常项目差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分析李玉娟蔡云贵州 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收稿日期2009-09-08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09GZ75657作者简介李玉娟1977-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蔡云1973-男湖南邵东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摘要由于富裕的劳动力优势影响到资本项目的顺差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 略及政府的相关鼓励措施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 争优势由此造成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性国际收支顺差会加剧我国与国家收支逆差国的摩擦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 的难度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对此要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应扩大内需让内需成为拉动我 国经济增长的有效驱动力鼓励我国企业集团进行对外投资。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国际贸易资本与金融账户经常账户中 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6917200912-0047-05一、2000年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概况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加速的趋势为了更好地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本文以2000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以及对 我国经济的影响。表1近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亿美元年份项目差额2000年1月12月2001年1月12月2002年1月12月2003年1月12月2004年1月12月2005年1月12

月2006年1月12月2007年1月12月2008年1月12月2009年1月6月CA差额20517435445968716082532371842611300货物34534044244759013422177315436071183服务 -56-59-68-86-97-94-88-79-118-186KA差额19348323527110763067735190143金融项目20348323528110758926704159319外国来华投资38444249347154979178113841478证券投资 -40-194-103114197-49-676187426169BP差额224522677986179422382599445344511443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得出差额为相应账户的贷方减去借方的余额。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浪潮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国际贸易近年来持续大幅度的顺差这从表1中经常账户CA的货物进出口差额可以看出。从2000年我国国际实物贸易的345亿美元的顺差到2008年3607亿美元的顺差整整增加了945.51。虽然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凸现之后我国进出口差额出现了负增长但是由于同期出口基数一直472009年第12期总第174期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SHEHUIKEXUENO.122009CumulativelyNO.174大于进口的数额尽管从相对数来看这期间相对指标有的时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调研报告.aadocx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财经学院 专业技能训练 论文题目: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点及成因完成人:龚诗瑶 系(院)别: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学号: 0713130207 学年度:2013-2014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因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国际收支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国际收支;经济;失衡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增长是全球经济失衡在中国开放中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使我国获得了充足的国际支付能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平衡内外部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放大了脆弱性,加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加了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包括结构性改革在内的一揽子措施,一是综合运用汇率、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总量和结构;二是积极扩大进口;三是扩大对外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四是提高国内储蓄利用效率、缓解或扭转内部经济失衡;五是加大外汇管理的执法力度。 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原因 1.内需不足。 我国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储蓄过剩、资金闲置以及资金利用率低等现象。我们国家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别使得在政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储蓄和微观经济主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私人储蓄。政府对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医疗、教育成本预期的上升,进而减少即期消费,增加了私人储蓄。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明显偏低。而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之下,原本可以用来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金,大多被用于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从而造成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2.大量外资涌入国内市场。 人民币不断升值且预期强烈,刺激了国际资本大量涌入国内。一方面全球范围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全球可用资金快速增长,刺激经济复苏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流动性;而另一方面,持续的美元贬值使部分国际资本撤离美国,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并相应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投入,所以扩大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境外资金的大量涌入, 1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8 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 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情况。2014 年,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但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 显增强,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一、 2014 年我国收支总体状况: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经常项目顺 差 2197亿美元,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内。 2014 年末,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余额为38993 亿美元,继续占据对外金融资产首位,占 资产总值的比重为61%,占比较上年末减少 4.0 个百分点,为2004 年以来的最低。同时, 民间部门正在加快“走出去”,因风险偏好较低,更青睐传统投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和存 贷款等其他投资资产共计22469 亿美元,占资产总值的比重升至历年最高值(35%);而对外证券投资资产2625 亿美元,占比4%,较上年末略降0.2 个百分点。 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去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579 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48%。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197 亿美元,增长4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2 亿美元,下降89%。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较快。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3541亿美元,进口1878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和1%;顺差4760 亿美元,增长32%。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14年,服务贸易收入1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支出3829 亿美元,增长16%;逆差1920 亿美元,扩大54%,其中运输项目逆差较上年微增2%,旅游项目逆差延续扩大态势,增长40%。 直接投资净流入小幅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 年,直接投资顺差2087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804 亿美元,增长 10%;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净流入 2891 亿美元,下降1%。 证券投资净流入快速增长。2014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82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6%。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08 亿美元,扩大102%;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932亿美元,增长60%。 其他投资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2014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出2528 亿美元,而上年为净流入722 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资产净增加3030 亿美

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10年xx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一、2010年xx收支总体情况 xx国际收支交易规模及其与GDPxx 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3%,较2009年下降0.7个百分点。主要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2009年为下降4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2009年为增长8.5倍。各主要项目情况如下: 1.货物贸易顺差与2009年基本相当 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进口增速快于出口,货物贸易顺差未现大幅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0年货物贸易出口15814亿美元,进口1327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1%和39%。货物贸易顺差2542亿美元,较上年略增2%。 2.服务贸易逆差收窄 2010年,服务贸易收入171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支出193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逆差22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5%。 3.收益项目顺差大幅增加 2010年,收益项目顺差3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倍。由于我国对外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投资收益净流入182亿美元,2009年净流入1亿美元。同

美国国际收支分析

美国国际收支分析 近十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近十年来,美国经济从平稳增长到遭遇次贷危机,再到慢慢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总体而言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国际收支概况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逆差+顺差”的特点,对外净融资总体呈现扩大之势,基本填补了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并且,自2002年来,美国不仅要为经常项目赤字融资,还要靠债务为其对外直接投资融资。 1.美国长期保持“经常账户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近十年来,美国一直是持续的贸易逆差,呈现一种山坡式的数据走势,从2002年的458074亿美元到达2006年的802636亿美元顶峰然后形式渐渐下坡一直到2012年的310729亿,从相对额来看,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也逐步提高,2006到达现阶段的顶峰6.15%。 与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相对应的是,美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顺差,从2000年到2013年,从2002年的500515亿美元到达2006年的809150亿美元然后又继续走下坡路到2012年的142307亿美元,从2006年开始,数据下坡走势比较明显,与金融危机有着莫不可分的关系。

2.货物贸易持续逆差,而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表现为持续顺差。美国服务贸易近十年来一直表现为顺差,2012年美国该项顺差达到206820亿美元,从2000年开始的趋势是呈现上升趋势,美国经常账户中,投资收益近十年来一直表现为顺差,2012年对外资产的收入达到770079亿美元,而对外支付的投资收益为537815亿美元,顺差额为232264亿美元,从2002年的27398亿美元持续上涨,发展迅速。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美国已经成为最大的负债国,拥有巨额的对外负债,但是投资收益净额却始终为正。 3.证券投资长期保持净流入,是主要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来源。从美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看,美国资本流入以证券投资为主,2012年证券投资流入314660亿美元,占全部资本流入的86%。而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资本流出中的比重比较高,2012 为58。实际上,近十年来,美国证券投资始终保持净流入状态,直接投资则不同,在2001年到2012年的11年间直接投资有5年以上的净流出,表明在这些年份里对外直接投资额高于国外对美国直接投资额。 二、国际收支项目分析 1.经常项目 从2002-2012年,美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经常项目主要是由于商品贸易项的长期逆差且差值较大的原因而形成的,其中在2009年,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减少,下降到378432亿美元,主要原因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演进,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阶段理论,在现实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分析其成因不仅对于检验、丰富和完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尝试价值,而且对于正确理解当前中国经济中内外均衡的突出矛盾,探究其政策调整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比较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独特性的基础上,着力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察了它的成因,并对当前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取向。全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章,探求国际收支结构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全文的基础。首先,工业化的演进与国际收支结构的演变具有内在的关系,已有的理论能够揭示工业化演进中的贸易周期与债务周期过程。或者说,国际收支结构的演变正是工业化发展在国际收支帐户上的反映。然而,有关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的理论虽然是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演变的经验总结,但在最近三十年中,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都不能给予其经验支持,也就是说,工业化演进与国际收支结构的演进在实践中并没有与理论描述相一致。那么,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们的进一步探讨正是基于这样的疑惑。工业化进程面临要素约束,突破这一约束的表现之一就是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这进而表现为一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演变。然而,当一国政府试图通过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影响工业化发展进程时,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方式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该国的

国际收支。联想到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的“超前”特征,我们期望尝试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中的种种矛盾现象。第二章考察贸易战略演变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首先研究中国贸易战略目标的演变,指出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强制性出口”特征。其次,研究在既定的战略目标指导下的进出口政策对贸易的影响。第三,研究汇率政策对贸易政策的依附性及其对贸易的影响。第三章考察外资战略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首先,我们研究外资战略目标的演变及其战略目标的多重性特征。其次,研究在既定的目标指导下外资政策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这一外资政策包括中国利用外资形式的演变、以及外资优惠政策中体现的政策导向。最后,讨论外资政策实施的制度基础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外资政策的主要推动者或执行者——地方政府的扭曲行为,以及它们对国际收支结构的扭曲作用。第四章我们将试图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做出一个判断。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其合理性,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中的贸易战略与外资战略目标体现了各个时期政府的国际收支均衡观,因此它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也是必然的。但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已经凸显了它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协调性,这提示我们重新评价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这一评价当然首先建立在专家学者们对国际收支均衡的认识上。其次,基于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们来衡量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最后,从经济理性与可持续性两个角度更深入地来衡量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

国际收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我国,国际收支的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各项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是由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往来活动而引起的。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金融资本交易日益发达,贸易、资金往来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与之相对的国际政治、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收支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国际经济活动的直接反映,它的变化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国际收支逆差时,一般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浮;如逆差严重,则会使本币汇率急剧跌落。该国货币当局如不愿接受这样的后果,就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这一方面会消耗外汇储备,甚至会造成外汇储备的枯竭,从而严重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则会形成国内的货币紧缩形势,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响本国经济的增长,从而引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相对与绝对下降。从国际收支逆差形成的具体原因来说,如果是贸易收支逆差所致,将会造成国内失业的增加。如系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则会造成国内资金的紧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固然可以增加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一般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也会使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而加重通货膨胀;还将加剧国际摩擦,因为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易引起对方采取报复性措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形成往往是由于出口过多所形成的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国内可供使用资源的减少,因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集中表现为美国的经常项目账户赤字、亚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石油输出国的经常项目账户盈余。在三大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存在显著的经常项目账户赤字、日本存在显著的经常项目账户盈余、欧元区的经常项目账户基本保持平衡。 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化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这一转变,既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也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更多流向国外等问题。不仅如此,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导致国内资金过于充裕,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对物价稳定造成潜在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面临难题,长期下去将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货物贸易进出口持续回升;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收窄;收益项目净流入较快上升;直接投资顺差减少;贸易摩擦不断。二、对储备资产的影响。储备资产总量平稳增长,储备资产净值减少,由于美元贬值,对于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来说,将遭受一定价值损失,外汇储备大幅度地转换持币结构又会加速美元的贬值,使储备资产净值减少。三、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美元汇率波动和阶段性贬值仍然会成为调整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但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调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了契机。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调整对外经济政策,是我国应对国际压力、克服外部不平衡以及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最佳选择。

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这是在网上查的资料,大家看一下哈~~~ 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1.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3: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4: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5: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第一,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第二,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第三,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 第四,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持续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巨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并陷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双重困境。 第五,国际收支双顺差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值得关注。 第六,加剧了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第七,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流动性过剩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消极后果。会危及整个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定,给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不确定性。

中国国际收支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国际收支的历史和现状 浏览次数:1010次悬赏分:100 |解决时间:2009-10-11 16:17 |提问者:匿名 从结构特点,变化趋势等方面来说明,还有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回答的好的再追加100分。 最佳答案 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

国际收支顺差结构2001-2010

表1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表 图1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额走势图 如图1所示,从2001年开始至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额准年增加,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额出现较大的下滑,相比2008年下降了36.69%,2010年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经常项目顺差额增加,但总量仍然低于2007年、2008年水平。

2000年至2008年,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保持着小幅震荡的水平,差额总水平保持在1000亿美元内,从2008年至2010年,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额大幅上涨,2009年相比2008年上涨了290%,2010年同比增长了25%。 从2001年至2010年,除2009年储备资产顺差额有所上涨外,我国储备资产顺差额一直是负增长,而且大幅下降,到2010年,顺差总额到-4717亿美元。 从2001年至2010年,净误差与遗漏差额一直保持较低总额量。 表2 希腊国际收支顺差表 图2 希腊国际收支顺差额走势图

如图2所示,从2001年至2010年,希腊经常项目顺差额保持负增长,而且2004年后下降幅度巨大,其中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额为-30706.8,相比2004年,下降了268.58%。2008年至2010年有所好转,达到-21989百万欧元。 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额,从2001年到2010年保持正增长水平,而且2004年后开始大幅度增加,2008年达到最大规模,顺差额为29914.2百万欧元,相比2004年增加了269.4%,2008年至2010年有所下降,但总额保持在22068.4的高水平上。 储备资产顺差额保持在10000百万欧元水平内。 净误差与遗漏项差额保持较低的水平,最高为1234.5百万欧元。 图3 中国与希腊经常项目顺差额比较 图4 中国与希腊资本项目顺差比较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原因及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双顺差)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姓名 刘宗芳学号2009102233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失衡问题。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指出,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因此,了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1 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1998年除外),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却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我国的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二、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原因之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原因之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

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

)、国际收支顺差的利益 1.国际收支顺差促进经济增长。 2.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 3.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 4.国际收支顺差加强了我国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 5.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三)但是国际收支也有弊端。 1.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 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大于外币需求,必然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此,国际收支顺差产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收支顺差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加大了外资流入和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国际收支顺差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我国贸易顺差增加,就意味着与我国进行贸易的国家有逆差,逆差国就会利用WTO的规则,限制我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在加入WTO后,由于中国与美国贸易逆差比较大,使用反倾销最多的是美国,我国是被反倾销最多的,居WTO成员方第一位,并且我国被反倾销案例的数量在逐年增长。 2.国际收支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外汇流入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汇率和外汇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货币的投放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多而递增。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导致物价水平上升。 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居民储蓄相结合,导致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大量外汇储备高达4000多亿美元,同时,国内居民储蓄高达11万亿人民币,两者相加约有14多万亿人民币。这14多万亿人民币没有形成有效投资,是经济社会中的闲置资金,与这些闲置资金相对应的是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闲置,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加并存的现象。 3.国际收支顺差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操作总是有风险的,最明显的是汇率风险。我国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每当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我国外汇储备都随之贬值,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国际收支顺差越大,需要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运营的外汇越多,国家外汇储备的成本越高。 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资金流出。在结售汇制度下,由于流入的外国资金都要转换成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主要是储备美元、欧元的债券。国际收支顺差越多,外汇储备越多,外国债券越多,资金流出也越多。这两方面形成了内在的矛盾:国际收支顺差引导外资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国直接投资越多,资金流入越多;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备越多,资金流出越多。 4.国际收支顺差异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 出口和引进外资都是有代价的:一是出口使国内资源被国外利用,而且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出口的数量和结构随国际市场需求而变化;二是外资不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都是有代价的。间接融资,如外国贷款到期要用外汇来还,需要国内有更多的出口产品换取外汇。直接融资,如跨国公司在我国直接投资设立生产和销售企业,那更是直接地利用我国的各种资源,不但其利润要汇回母公司所在地,而且,其产品占领了我国的市场。三是国内经济受制于国际市场,一旦出口受挫,本国经济萧条,外国资本会乘虚而入,控制我国市场和关乎经济命脉的产业,经济发展受制于外国资本,导致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国际收支顺差挤压了民族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首先,在国内市场上,大量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直接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其产品可以迅即进入中国市场,既可以绕开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又有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之利。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而且越来越多地进入传统产业,与我国企业直接争夺国内市场。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增加,挤压了民族企业出口产品的市场。国际收支顺差增大,特别是资本项目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