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规划与管理自考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自考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自考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自考资料

选择题

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使得在保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 D )。P8或者

A.环境效益达到最大

B.社会效益达到最大

C.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D. 使得所有的效益和损失的总和为最大

2、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有(ABCD )。

A.人口与经济部分

B.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结构

C.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

D.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

3、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关联主要有(ABD )。

A.城市人口与经济

B.城市的生产力和布局

C.城市规模

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4、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BD )。

A.“十五小”企业

B.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

C.没有按时缴纳排污费的企业

D.在特别保护区域内的工业生产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5、环境规划的作用是(ABCD )。

A.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B.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C.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D.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6、下列那一种废物最有可能为危险废物( C )。

A.生活垃圾

B.包装垃圾

C.电镀污泥

D.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7、环境规划的特征有(ABCD )。

A.区域性

B.动态性

C.政策性强

D.信息密集

8、环境规划的原则有(ABCD )。

A.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C.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D.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9、按照环境要素,环境规划可以划分为(ABD )。

A.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B.水污染控制规划

C.自然保护规划

D.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10、环境规划从性质上可分为(AB )。

A.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B.生态规划

C.部门环境规划

D.专题规划

11、固体废物能否用焚烧法处理的最重要依据是( B )。

A.废物的比重

B.废物的热值

C.废物的可生化性

D.废物的粒度

12、环境承载力指标可以分为(ACD )。

A.资源供给指标

B.环境管理指标

C.污染物容纳指标

D. 社会影响指标

13、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ABCD )。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D.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ABD )。

A. 人类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

B.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需求,一般通过合理的生活模式来实现

C.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

D.经济发展是在有限制条件下的发展

15、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包含以下几个层次:(ABD )。

A.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B.共同平均分享有限的资源

C.可持续的分配有限资源

D.代与代之间的公平

1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ABCD )。

A. 阶段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17、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有(ABCD )。

A.生产

B.生活

C.还原

D.信息传递

18、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有(ABCD )。

A.人工性

B.脆弱性

C.可塑性

D.地带性

19、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有(ABCD )。

A.企业的集聚效应

B.功能区的邻近效应

C.时间的经济效应

D.土地利用的密度效应

20、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有(ABC )。

A.环境承载力理论

B.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

C.空间结构理论

D.循环经济理论

21、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有(ABCD )。

A.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

B.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

C.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

D.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22、按规划目的,环境规划目标可以分为(ABD )。

A.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B.生态保护目标

C.环境污染总量目标

D.环境管理目标

23、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有(ABCD )。

A.环境规划目标要求能做时空分解、定量化

B.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

C.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人类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

D.与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

24、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有(ABCD )。

A.选择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规范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25、环境规划指标中的相关性指标是指( B )。

A.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B.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

C.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D.环境质量指标

26、安全土地填埋是固体废物的( B )。

A.预处理方法

B.最终处置方法

C.资源化方法

D.减量化方法

27、环境规划中进行功能区划分的目的是(ABD )。

A.合理布局

B.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

C.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D.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28、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影响机制有(ABCD )。

A.决策风险的影响

B.决策时效的影响

C.社会成本核算的影响

D.决策机会的影响

29、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AB )。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技术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30、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ACD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谁污染谁治理

C.排污许可证制度

D.污染集中治理制度

31、工业固体废物常用的预测方法有(ABD )。

A.排放系数预测法

B.回归分析法

C.弹性系数法

D.灰色预测法

32、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有(ABC )。

A.非结构化特征

B.多目标特征

C.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

D.结构化特征

33、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决策分析技术方法包括(BCD )。

A.系统分析法

B.数学规划

C.多目标决策分析

D.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

34、水资源系统规划可以分为(ACD )层次。

A.流域水资源规划

B.水资源设施规划

C.地区水资源规划

D.专业水资源规划

35、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ABD )有关。

A.水体特征

B.污染物特性

C.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D.水质目标

36、按降解机制,水环境容量可以分为(AD )。

A.稀释容量

B.自然水环境容量

C.管理水环境容量

D.自净容量

37、总量控制的类型有(ACD )。

A.容量总量控制

B.区域总量控制

C.行业总量控制

D.目标总量控制

38、筛选大气环境规划指标的方法有(ABCD )。

A.综合指数法

B.加权平分法

C.层次分析法

D.矩阵相关分析法

39、我国对大气污染实行总量控制的区域有(ACD )。

A.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

B.省会城市

C.沿海开放城市

D.“两控区”

40、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原则有(ABCD )。

A.综合保护的原则

B.连续保护的原则

C.因地制宜的原则

D.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41、土地资源评价内容包括(ABD )。

A.土地适宜性评价

B.土地潜力评价

C.土地质量评价

D.土地资源经济评价

42、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类型(ABCD )。

A.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B.名优特产地保护规划

C.风景名胜和历史纪念地规划

D.特殊物种生长栖息地规划

43、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的原则是( B )。百度

A.最小化、无害化、资源化

B.规范化、最小化、无害化

C.无害化、资源化、规范化

D.最小化、资源化、规范化"

44、控制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的措施有(BC )。

A.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

B.推行垃圾分类收集

C.逐步改变燃料结构

D.净菜进城

45、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ABCD )。

A.影响大气环境

B.影响土壤环境

C.影响水环境

D.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

46、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方法有(BD )。

A.焚烧

B. 厌氧发酵

C.分选

D.好氧堆肥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3、总量控制: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4、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5、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6、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组织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环境指标体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

9、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0、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1、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2、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3、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4、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5、水资源系统规划:是指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区域内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16、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水质评价的基础。

17、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8、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9、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21、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使得大气环境质量遭到破坏,并对人类身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产生危害,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称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23、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24、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25、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正确选择各种土地利用区位,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的空间条件以及长久保护自然资源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实施这些政策的操作指南。

26、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和及时反馈的一种战略环境管理方法和制度。

27、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总结土地利用特点,揭示土地利用的基本趋势和存在问题,据此对土地质量做出科学评定,提出相应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布局。

28、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29、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30、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高炉渣、钢渣、赤泥、有色金属渣、粉煤灰、煤渣、硫酸渣、废石膏、盐泥废石和尾矿等。

31、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中,废物积聚后具有易燃性、易爆性、化学反应性,腐蚀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态毒性或传染性等。

32、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33、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34、固体废物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和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

35、固体废物管理系统:是由固体废物及其发生源、处理途径、处置场所和管理程序等构成的完整体系。

3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是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置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级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进而筛选出切实的规划方案,以使整个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处于良性运转。

37、社区: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密度适中的人所构成的和谐的群体。

38、乡镇环境规划:是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农村县城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

39、决策支持系统(DSS):凡能对决策提供支持,充分运用可供利用的、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帮助和改善管理决策制定有效性的计算机系统。

40、复合生态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3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

41、环境规划方案设计:是在考虑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规定、环境问题和环境目标、污染状况和污染削减量、投资能力和效益的情况下,提出具体的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的措施和对策。

42、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是用于识别和度量一项活动或规划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系统方法。

43、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优化: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科学地组织污染物的排放或协调各个治理环节,以便用最小的费用达到所规定的水质目标。

44、水污染控制单元:是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纵实体。

45、土地退化:是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形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丧失。

46、土地资源保护规划:是指运用土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确定区域土地资源保护的目标、制定保护方案和确定实施反感的措施,对区域土地资源的保护进行统一的安排和部署,以使土地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

47、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48、环境规划目标: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49、评价指标(体系):是很据评价目的而对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与属性特征进行刻画的一组概括性表征。

50、大气环境现状评价:是一个环境系统工程,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区域污染源调查和评价、区域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及数据分析和区域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51、土地:是地球特定的地域表面,是由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填空题

1、环境规划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的特点。

2、环境规划按区域范围和层次分为: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和部门环境规划等;按环境规划的性质分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生态规划及专题规划等;按环境要素分为:水污染控制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以及噪声控制规划等。按规划期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短期环境规划。

3、未来环境规划的发展方向:①增强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②强化环境规划的导向性与调控性;③完善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4、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连续性、稳定性、多样性、均衡性、独立性和更新性。

5、复合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部分组成的综合体。

6、复合系统的功能:生产、生活、还原、信息传递。

7、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8、3R原则内容: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9、产业生态学原则包括:多层次的开放性原则、闭路循环性原则、因地制宜的本土性原则和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经济性原则。

10、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分为:城市膨胀阶段、市区蔓生阶段、城市向心体、城市连绵带四个阶段。

11、产业生态学的特征:系统性、整体性、未来性、全球化。

12、环境预测的技术方法:定性预测技术和定量(或半定量)预测技术。

1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自然环境评价,经济、社会现状评价,污染评价。

14、环境预测按预测目的分为: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理想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型预测)。

15、水体水质预测方法:水质相关法和水质模型法两类。

16、噪声污染预测主要内容:交通噪声预测、环境噪声预测。

17、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非结构化特征、多目标特征、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

18、水质、水量和水生态是目前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19、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水环境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

20、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水环境分为:区域、流域以及城市等层次。

21、根据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特点,分为三个层次:流域系统、城市系统和单个企业系统。

22、根据水资源系统规划的不同范围,分为三个层次: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专业水资源规划。

23、水环境功能区划遵循“技术准备—定性判断—定量计算—综合决策”的过程。

24、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态子系统。

25、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分为: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26、能流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能流过程分析、能流平衡分析、能流过程优化分析。

27、能流过程主要包括4个过程:能流输入过程、能流集中转换过程、能流分配过程及终端用能过程。

28、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的方法一般有:多因子综合评分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生态适宜度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

29、大气环境综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和加强绿化。

30、大气环境规划指标一般指标筛选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评分法、

矩阵相关分析法。

31、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方法包括:土地评价、土地利用预测、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32、土地资源调查的程序:包括准备工作、外业工作、内业工作和检查验收4个阶段。

33、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原则:综合保护的原则、连续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4、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35、固体废物的物理处理包括:破碎、分选、沉淀、过滤和离心分离等处理方式。化学处理包括:焚烧、焙烧、热解和溶出等处理方式。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分解和厌氧分解等处理方式。

3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有三个层次:操作运行层、计划策略层和政策制定层。

37、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具体步骤:总体设计、数据调查与分析、规划模型开发、规划方案生成及后优化分析。

38、城市环境规划的特点:综合性、多目标矛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

39、我国流域水环境变化的整体趋势存在的两个明显特点:①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②流域水污染治理有了初步的效果,但水质很不稳定,污染治理效果仍需进一步的评估。

40、流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为:系统分析与优化、流域分析与流域保护、流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恢复生态学。

41、评估内容将根据流域污染特征的不同而异,主要分为: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及资金落实情况分析、总量消减情况评估、水质评价与分析、规划目标评估以及管理措施评价等。

42、流域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①从宏观上以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气象、植被为依据实施划分一级区,表现出自然特征差异。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二级功能亚区划分。

43、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特征:系统性、动态性、目的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44、流域环境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多目标与目标矛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

45、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有: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46、常用的城市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经验评估法、综合分级评分法、标准指数加权综合模型评价法、评价信息系统。

47、生态城市应具备的特征:环境良好、生态健康,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率搞,市民素质高,城市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48、DSS的结构特征: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交互式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图形及其他高级显示装置、对用户友好的建模语言。

49、环境问题的决策分为:环境战略决策、环境战术决策、技术决策。

50、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51、推行循环经济的必要性:①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②突破“绿色壁垒”的需要③缓解我国现存压力的需要。

52、评价对象:污染源和环境质量。

53、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方法:①人口预测。②国内生产总值预测。③能耗预测。④用水预测方法。

54、大气污染预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①大气污染源的源强预测。②大气环境质量变化预测。

55、大气污染源源强预测的方法:①源强预测的一般模式。②污染物排放量预测。③耗煤量预测。

56、水污染源预测:工业废水排废量预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生活污水量预测。

57、固体废物污染主要来源: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58、噪声预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交通噪声预测和环境噪声预测。

59、在环境规划中决策分析技术包括:费用—效益分析、数学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

60、水环境功能区可分为4个阶段,即技术准备、定性判断、定量决策和综合评价。

61、水环境污染整治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二是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

62、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63、土地利用的目的:为了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4、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土地评价、土地利用预测、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65、开发区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应以经济开发为中心,来描绘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科学蓝图。

66、乡镇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编制阶段、报批阶段。

67、流域环境污染的类型:水量方面的环境问题、水质方面的环境问题。

简答题

1、环境规划的目的。

答: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规划的主要功能。

答:①保障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③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④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⑤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答: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②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③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⑤系统原则。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⑦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4、我国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答: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现状调查,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的确定,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选,规划实施计划设定,规划实施与管理、反馈。

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4个矛盾。

答:①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②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性之间的矛盾。③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④有限的地球体积,有限度的物质生产,无计划人口发展,也是一个矛盾。

6、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

答:①企业的集聚效应。②功能区的邻近效应。③城市设施间的协调效应。④土地利用的密度效应。⑤时间的经济效应。⑥城市合理配置及对外联系效应。

7、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特征。

答:①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②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③循环经济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8、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

答:①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②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③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④提倡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⑤提高资源高效利用效率,营造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⑥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⑦构建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9、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

答:①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②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③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④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10、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

答:①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②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③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④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⑤环境规划目标要求能作时空分解、定量化。

11、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

答:①整体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规范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⑤适应性原则。⑥选择性原则。

12、环境规划指标类型。

答:①环境质量指标,空气质量指标,水环境质量指标,噪声。②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空气污染治理指标,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水污染治理指标,噪声污染治理指标,固废排放量指标和固废治理指标。③环境规划措施和管理指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类,乡镇环境污染控制类,水域环境保护类,重点污染源整治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类。

④相关性指标,城市建设指标,生态类指标,经济和社会发展类指标

13、环境评价工作和内容。

答:①污染源调查。②监测项目的确定。③监测网点的布局。④获得环境污染数据。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⑥人体健康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确定。⑦建立环境污染计算模式。⑧环境预测研究。

14、环境预测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①经济社会发展是环境预测的基本依据。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突出重点。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答:①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②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③环境污染预测。④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⑤生态环境预测。

16、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

①善用信息,紧指目标。②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根本途径。③遵循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法规。

17、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

答:①分析调查评价结果。②分析预测的结果。③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以明确现实环境与环境目标的差距。④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⑤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

1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条件。

答:①环境规划纳入总体规划。②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资金。③编制年度环境保护计划。④实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

19、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

答:①采取协调和审议的措施。②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③科学研究方面的措施。

20、8项环境管理制度。

答:①环境博阿虎目标责任制。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④“三同时”制度。⑤排污收费制度。⑥限期治理制度。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⑧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21、我国环境规划编制基本内容。

答:①环境现状评价。②环境规划区域预测。③环境规划目标确定。④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⑤环境规划功能区划。⑥环境规划方案优化。⑦环境规划实施与管理。

22、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答:①保证功能与规划相匹配。②依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③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④依据社会经济的状况、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⑤依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⑥依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

23、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追踪过程。

答:①动态追踪管理。②动态追踪干扰因素作用管理。③环境追踪技术的可操作管理。④动态追踪的定量化管理。

24、环境规划的决策过程。

答:①找出问题确定目标。②拟定备选行动方案。③比较和选择最佳行动方案。④方案的实施即规划的执行。

25、水环境的总原则和基本原则。

答:总原则:规划中需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基本原则:①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②突出重点和分期实施原则。③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原则。④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⑤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并重、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26、水环境规划遵循的基本步骤。

答:①基础信息收集与问题诊断。②确定规划目标。③选定规划方法。④拟定规划措施。⑤规划方案优选。⑥规划实施与评估。⑦反馈与适应性管理。

27、水环境功能区划原则。

答:①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②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兼顾规划功能。③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④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⑤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⑥与陆上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⑦对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的影响。⑧实用可行,便于管理。

28、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全部内容的7个步骤。

答:①系统分析的开始与终结。②将环境目标具体化为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数值。③对功能可达性进行分析,确定引起污染的主要人为污染源。④建立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影响评价。⑤分析实现环境目标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措施,为定量优化选择可行方案做准备。⑥通过对多个可行方案的优化决策,确定技术、经济最优的方案组合。⑦为政策协调和管理决策,最终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29、水环境规划的方案对策。

答:①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对工业企业主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对城镇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多采用最佳管理措施。②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③生态修复技术。④末端治理措施。⑤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技术。

30、水环境控制单元的解析归类的内容。

答:①水污染控制单元划分。②对各控制单元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说明。③水质现状及控制断面,包括单元控制范围内设立的控制断面及其作用和水质情况。④排放情况和主要污染源。

⑤排污量与水质预测。⑥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⑦控制路线的制定。⑧容许排放量的确定。

31、大气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特点。

答:①能反映大气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②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各个指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能定量或至少能半定量地表达。④表征这些指标的信息是可以得到的。

3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的目的。

答:①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的区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分别划分为一、二、三类功能区,各功能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大气环境标准,来保证这些区域的社会功能的发挥。②应充分考虑规划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③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对不同的功能区实行不同大气环境目标的控制对策,有利于实行新的环境管理机制。

33、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步骤。

答:①确定评价因子。②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③单因子权重的确定。④单因子综合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⑤评价结果的最终确定。

34、总量负荷分配原则。

答:①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②一律消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③优化规划分配原则。

3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步骤。

答: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评价。③土地利用预测。④土地利用战略研究。⑤土地利用分区。⑥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⑦土地利用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36、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目的。

答:①为土地利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环境。②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37、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方案。

答:①编制工作方案。②土地资源里哦那个现状分析,明确土地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③确定土地资源保护目标、任务。④确定区域重点土地类型的保护方案。⑤划分地区土地资源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应确定相应的管理要求。⑥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方案。⑦制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

38、《规划纲要》明确了5项主要任务。

答:①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农用地。②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③以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④以优化结构布局为途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⑤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9、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趋势。

答:①规划理论的复合化。②规划内容的综合化。③规划手段的信息化。④规划主体的多元化。

40、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意义。

答: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能为土地利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环境。②土地资源保护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③土地资源保护规划能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41、露天堆放和填埋不当的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途径。

答:①固体废物随雨水径流进入地表水体。②固体废物中的渗滤液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③细颗粒垃圾随风飘扬,落入地表水体。④固体废物被直接倾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

42、固体废物对大气污染的主要方面。

答:①恶臭:在垃圾堆放地,由于垃圾、废渣中的某些有机物质进行生物分解而产生恶臭。

②悬浮物:来自垃圾、废渣堆放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细尘粒、粉尘等。③有害气体:在运输和处理固体废物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

43、危险废物的管理一般从4个方面入手。

答:①制定危险废物判别标准。②建立危险废物清单。③建立危险废物的存放与审批制度。

④建立危险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制度。

44、建立固体废物管理控制系统的规划模型具体内容。

答:①固体废物管理技术经济评估。②固体废物产生排放预测。③固体废物处置场地选址及交通运输网络设计。④固体废物处理量优化分配。⑤固体废物相关的空气污染物扩散控制。

⑥固体废物运输与处理相关的噪声污染控制等。

45、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规划的主要技术路线。

答:①基础数据的调查分析。②污染源预测分析。③规划模型建立和调整。④规划方案的权衡分析。

46、开发区环境规划现状调查及评价。

答: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调查。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污染源调查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等评价。③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调查各生物物种群的数量、种类、分布等。④环境效应调查评价。调查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从植物等影响的经济分析。⑤国土综合开发设想。国土综合开发设想包括中心规划区布局、规划区外围布局、农业发展设想、供水设想、交通设想、综合开发方向和目标等。

47、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基础研究。

答:①大气污染研究。②水环境污染研究。③生态环境条件及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④土地及人口问题分析。

48、社区的特征。

答:①具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居住环境。②有正规的社区管理委员会。③社区的成员具有较强的社区参与精神。④社区成员的工作社区边界的确定性质相同或相似,因而它们对环境的需求水平基本一致。⑤具有社区凝聚力。

49、社区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①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②社区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③环境背景调查与环境质量评价。

④社区环境预测。⑤社区环境功能区划。⑥环境规划方案的优化。⑦地方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

50、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答:①突出地域特征。②优化环境品质。③重建空间资源。④健全网路系统。

51、一个完整的县城(镇区)环境规划应包括的内容。

答:①制定环境规划的目标。②建立规划指标体系。③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④环境污染预测。⑤环境功能区划。⑥环境规划方案。⑦制定政策法规。

52、乡镇企业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①现状调查和评价。②环境预测。③确定企业环境规划目标。④确定指标体系。⑤制定规划。

53、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的主要技术路线。

答:①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性研究,它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战略以及全局性的宏观决策;②经济开发区的开发方向、经济结构、产业规模、生产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研究;③制定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54、乡镇企业环境规划对策研究的具体对策。

答:①把环境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实施。②资金的保证。没有一定数量的环境保护投资,就不可能实现环境规划目标,因此,必须落实好规划资金。③乡镇企业要引进先进设备和经验技术,强化环境管理。④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55、乡镇环境规划存在的不足。

答:①一些地方环境规划没有纳入总体规划中,规划落后于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②功能区划分不尽合理。目前小城市大多缺乏科学布局,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各种功能区交替,第三产业分布凌乱。③立法不完善,管理不得力。④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56、解决乡镇环境规划不足,实现乡镇环境规划,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答:①把环境保护纳入小城市总体建设规划中。②乡镇环境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③功能区划分要适当合理,有条件的城镇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来隔离。④哎乡镇环境规划中,应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放到重要位置。⑤强化环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⑥提高生态环境意识。57、流域的基本特征。

答:①从地貌的角度,流域的边界是分水线,不同范围的流域都是由若干次一级彼此相连的小流域构成,并按其地形轮廓把它与邻近流域划分开来。②从水文的角度,流域是以河流为中心的集水区域,水系主要是水库、湖泊和河流所构成的,从自然地理特征上讲,它们都是由不同层次的水系所构成的流域,是具有水文功能的连续体。③从系统的角度,流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且系统内要素之间互相依存。

58、流域保护方法主要原则。

答:①聚焦地理单元。②利益相关者的参与。③制订综合方案,设定优选顺序。④将方案评价纳入整个分析过程之中。

59、根据流域环境规划的步骤,在规划中涉及的基础方法。

答:①规划指标与目标确定方法。②规划评估方法。③流域环境功能区划方法。④流域社会经济预测与发展战略分析。⑤流域水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评价方法。⑥水质模型。⑦总量控制和分配方法。⑧流域环境规划的决策支持方法。

60、流域环境规划方案优选模型重要步骤。

答:①划分子流域,并预测各子流域内的污染负荷变化。②确定工程方案的类型。③分析不同方案在各子流域的适宜性。④确定模型目标和约束。⑤模型求解与解译。

61、邛海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答: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抓住西部开发的契机,依托资源,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统一规划,强化污染源管理。

62、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主要步骤。

答:①分析主要问题,明确建模的目的。②确定系统边界,划分子系统,选取变量,建立系统流程图。③编写系统方程组,完成模型的相关校正和检验。④根据建模目的,选取控制变量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63、生态城市的内涵具体表现。

答:①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②合理的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③高素质的城市社会生态文明。④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64、生态城市规划内容。

答:①高质量的环境保护系统。②高效能的运转系统。③高水平的管理系统。④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⑤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65、开展生态城市规划体系的设计。

答:①生态城市假设的理论与指标体系。②循环经济型生态经济体系。③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④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体系。⑤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旅游体系。⑥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⑦有序先进的生态环境管理系统。⑧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撑体系。

66、生态城市的管理建设途径。

答:①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②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③提高生态环境意识。④进行观念创新,实现生态转型。

67、生态城市的建设措施。

答:①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工业。②发展生态农业、增强绿色食品竞争力。③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④在文化产业中注入生态内涵。⑤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搞好城市绿化。⑦建设生态住宅、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建筑持续发展。

68、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①可持续发展原则。②整体优化原则。③协调共生原则。④保护多样性原则。⑤区域分异原则。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相结合原则。⑦扩大突出重点与分布实施相结合原则。

69、生态建设保障措施。

答:①能力保障。②政策法规保障。③资金保障。④组织保障。⑤教育保障与科技保障。70、DSS的基本功能。

答:①针对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充分的问题。②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③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④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⑤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71、国家环境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NEMDSS)系统的功能。

答:①基本数据管理功能。②国家环境宏观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功能。③国家环境质量决策支持系统功能。④城市生态系统质量评价系统功能。⑤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数据库功能。

72、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本特征。

答:①对准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充分的问题。②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检索技术结合起来。③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

式使用。④强调对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⑤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7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答:①合理地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②搞好地区内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③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④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良好循环

74、总量控制的分类。

答:①容量总量控制: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受纳水体水质标准所允许的排放限额之内。②目标质量控制:把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污染负荷消减率范围内。③行业总量控制:即行业总量控制的总量是基于资源、能源的使用水平以及“少废”“无废”工艺的发展水平。

75、环境承载力指标3部分。

答:①资源供给指标如水、土地、生物资源等。②社会影响指标如经济实力,人口密度。③污染容纳指标:如污染物排放量、绿化状况。

76、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归纳为。

答:①生产即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②生活即为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息环境。③还原即保证城乡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④信息传递人类一方面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信息传递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人类还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操纵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按照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77、环境规划指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答:一是表示规划指标的内涵和所属范围的部分,即规划指标的名称;二是表示规划指标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数值,即经过调查登记、汇总整理而得到的数据。环境规划指标是环境规划工作的基础,并运用于整个环境规划工作之中。

78、环境预测的依据。

答:①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主要依据。②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年度发展目标。④城镇发展规划。

79、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

答:环境规划中进行功能区的划分,一是为了合理布局,二是为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三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对于未建成区或新开发区、新兴城市等来说,环境功能区划对其未来环境状态有决定性影响。

80、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的方法。

答:①箱式模式。②高斯扩散模式。③多源扩散模式。④线源扩散模式。⑤面源扩散模式。

⑥总悬浮微粒扩散模式。⑦灰色预测模型。

81、水环境污染预测的方法。

答:①水质相关法:将水质参数与影响该水质参数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关关系,以此作为水质参数预测的方法。如将流量作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与水质参数建立相关关系,称为流量相关法。②水质模型法:找出污染排放变化与水质控制点处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来预测区域未来的水环境质量。

82、水质预测的目的。

答:①建设工程的影响评价。②进行流域治理、制定水质管理规划。③进行水质预测的基本理论研究。

83、固体废物的预测方法。

答: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系数预测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②城市垃圾产生量预测。③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预测。

84、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程序。

答:①明确问题。②环境质量与受纳体影响关系的确定。③备选方案环境影响分析。④备选方案的费用—效益计算。⑤备选方案的费用—效益评价及选择。

85、决策方案的多目标评价选择。

答:①根据所建立的多个目标,找出全部或部分非劣解。②设计一些程序识别决策者对目标函数的意愿偏好,从非劣解集中选择“满意解”。

86、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

答: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②污水处理。③提高和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④生态修复技术。⑤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

87、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类型。

答:①按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专项规划。

②按规划时间期限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③按空间范围可分为区域性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城乡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88、固体废物的危害主要包括。

答:占用大量土地、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淤塞和填埋河道、水道,以及发生泥石流、塌方、滑坡和火灾等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

89、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首先,在明确规划的对象、目的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然后,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规划。

90、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的主要技术路线。

答:①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性研究,它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战略以及全局性的宏观决策。②经济开发区的开发方向、经济结构、产业规模、生产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研究。③制定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91、流域环境规划的发展的特点。

答:①从单项规划向流域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规划转变。②从偏重水资源规划向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规划的转变。③从重过程方案向综合政策、管理的流域综合管理模式转变。

④社会经济系统被逐步纳入流域环境规划的分析框架之中。⑤生态管理与流域分析思想在研究中逐步得到深入。

92、流域分析的操作步骤。

答:①特征描述。②问题识别、③现状评价。④参考状态选定。⑤综合分析和方案推荐。93、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包括流域工业污染、石油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是植被被破坏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①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②搞好水土保持、加强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③加强流域水利工程保护。④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

94、流域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答:①流域水体的多样性。②流域水体功能的多样性。③流域水体所属的多样性。

95、生态城市规划的系统框架。

答:①基础信息资料的调查与收集。②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估。③生态环境与城市功能区划。④规划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建立。⑤规划方案的分析与决策⑥规划方案的实施与执行。

96、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

答:作用:①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③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④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

益。⑤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经济区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与环境规划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

97、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基本原则: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②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③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⑤系统原则。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⑦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98、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是什么?

答:?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自然系统是基础,经济系统是条件,社会系统是目标。三者紧密相关,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才能使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最优化。?复合系统的功能可归纳为:生产、生活、还原、信息传递四个方面。?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99、何谓循环经济,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循环经济是指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而重构的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特征:①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②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④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⑤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100、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答:?类型:自然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污染源指标,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对此作出的一定评价等级和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综合整治指标等。?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101、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预测按预测目的分为: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理想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型预测)。?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①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②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③环境污染预测。④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⑤生态环境预测。

102、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与部门环境功能区划的区别是什么?

答:?综合环境功能区划包括:①重点环境保护区。②一般环境保护区。③污染控制区。④重点污染治理区。⑤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部门环境功能区划包括:①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②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③噪声功能区划。区别:城市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是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部门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是以具体内容进行区划。

103、结合实际分析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答:①分析调查评价结果。②分析预测的结果。③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以明确现实环境与环境目标的差距。④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⑤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

104、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和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①采取协调和审议的措施。②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③科学研究方面的措施。应发挥的功能:①完成综合机能。②完成诱导机能。③完成科学的、合理的机能。④完成调整环境的机能。⑤完成确保实行机能。

105、城市水污染控制规划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答:①确定整个规划年限内拟建的城市和工业废水处理厂、市政排水系统、工业企业与水污

染控制有关的技术改造或厂内治理设施等的清单。②确定与农业、矿业、建筑业以及城市地表径流等有关的非点污染源,并提出控制措施。③提出经处理后的污水和污泥的处置途径和方法。④估算实现规划所需的费用,并制定实施规划的进度表。⑤建立执行规划的管理和评估系统。

106、简述水资源系统规划目的、任务和规划层次。

答:?目的:水资源系统规划将作为区域内各项水工程设计的基础和编制国家水利建设长远计划的依据。?任务: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改善生态环境要求,以及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需求,结合区域内水资源的条件和特点,选定规划目标,拟定合理开发利用方案,提出工程规模和开发程序方案。?层次:①流域水资源规划。②地区水资源规划。③专业水资源规划。

107、简述水环境容量的类型。

答:①按水环境目标分类:自然水环境容量和管理环境容量。②按污染物性质分类: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和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③按降解机制分类:稀释容量和自净容量。④按可再生性分类:可更新容量和不可更新容量。⑤按可分配性质分类:可分配容量和不可分配容量。

108、试述水环境规划方案中可以考虑采取的技术措施。

答::①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对工业企业主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对城镇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多采用最佳管理措施。②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③生态修复技术。

④末端治理措施。⑤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技术。

109、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①弄清问题。②、确定环境目标。③建立源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影响关系。④选择规划方法与建立规划模型。⑤确定优选方案。⑥方案的实施。

110、大气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怎样综合应用各种措施进行防治?

答:?减少污染物排放量。①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包括适用新能源、改变现有燃料构成和改变煤的燃烧方式。②集中供热。③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包括控制颗粒物排放和控制气体污染物排放。④实施清洁生产。⑤控制移动源的排放。?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①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②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加强绿化。①植物净化。②合理设置绿化隔离带。111、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答:①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包括适用新能源、改变现有燃料构成和改变煤的燃烧方式。②集中供热。③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包括控制颗粒物排放和控制气体污染物排放。④实施清洁生产。⑤控制移动源的排放。

112、总量负荷的分配原则是什么?分配时如何体现公平性?

答:?总量负荷分配原则是指如何将允许排放总量分配给每个污染源,是总量控制方法中的技术核心。?公平性分配的方法为:①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②一律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③优化规划分配原则。

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

113、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①土地评价。作用: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②土地利用预测。作用:是对土地利用的有关问题进行的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期工作。③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用:提高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精度和效率。④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用: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进而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及措施。114、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数学模型方法被应用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答:?目的:是以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为对象,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通过系统确

定、系统分析和系统调控等各个环节的不断调控和反馈,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优化,以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综合效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需要的数学模型方法有: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多级参数平衡法、灰色控制模型法、目标规划模型法和遗传算法等。

115、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城市环境规划?

答: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116、简答开发区环境规划的特点。

答:开发区环境规划是区域环境规划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既有着区域环境规划的共性,又有独特之处。通常,开发区是在原农业区或未开垦的区域上重新建设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低,环境质量良好。

117、比较城市环境规划与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异同点。

答: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内容分为现状调查及评价、基础研究、环境预测与规划。相同点:城市环境规划和开发区环境规划都需要实施现状调查及评价和环境预测与规划。不同点:开发区环境规划的规划内容还包括对一些环境基础的研究。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条件及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土地及人口问题分析等。

118、什么是社区?如何划定边界?

答:?社区是指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密度适中的人所构成的和谐的群体。?社区边界的划定。①依据自然生态条件的连续性来划定。②依据人们的相互联系状况来划定。

119、结合实际理解社区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建立可持续社区环境规划的程序:?社区评价:①生态环境状况。②社会经济状况。③社会指标。?趋势预测:①自然资源呢。②社区可持续经济增长预测。③可持续预测。?规划目标:①环境目标。②经济目标。③社会目标。④可持续目标。?规划方案:①环境管理行动计划。②土地使用行动计划。③社区参与行动计划。④环境健康行动计划。⑤能源行动计划。?方案优化。?方案实施。

120、结合实际,说明编制县城环境规划的具体内容。

答、?制定环境规划的目标。?建立规划指标体系。?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①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调查。②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③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④对土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①制定环境污染防治规划。②制定自然生态保护规划。③制定工业发展结构与合理布局规划。④制定环境管理规划。?制定政策法规。

121、乡镇企业现存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环境规划?

答:?存在的问题:①没有纳入总体规划,使规划落后于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②功能区划分不尽合理,缺乏科学布局,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③立法不完善,环境管理落后。④环保意识淡薄。?乡镇企业环境规划:①现状调查和评价。②环境预测。③确定企业环境规划目标。④确定指标体系。⑤制定规划。

122、流域环境规划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变化?

答:①从单项规划向流域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规划转变。②从偏重水资源规划向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规划的转变。③从重视工程方案向综合政策、管理的流域综合管理模式转变。

④社会经济系统被逐步纳入流域环境规划的分析框架中。⑤生态管理与流域分析思想在研究中逐步得到深入。

高自考城市规划原理(0958)

高自考城市规划原理(0958) 第1章 1、城市的含义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的规定,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其中直辖市、市、镇,是按行政区划的意义界定的,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行进地步的划分,即为地级市和县级市。而建制镇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2、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标志是什么? 3、人们日渐失去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与之带来的是工业排放的废气,污水等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就是一种负面效应。 4、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5、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P9 7、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2章 8、《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9、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3).罗伯特·欧文是英国19世纪初有影响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以上的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成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他们的这些理论为下面我们讲的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提供了理论依据, 10、世界上第一个田园城市是莱奇沃思,第二个田园城市是韦林 11、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磁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人口的这种“磁性”所致。(2)田园城市的结构(3)社会城市。 12、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如何? 答: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卧城”、半独立城镇、独立新城三个阶段。“卧城”只供人居住,没有生活服务等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就要到母城(巴黎)去购买。半独立城镇除了居住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独立新城特点是公共交通便捷,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生活接近自然。独立新城特点是比第一代和第二代卫星城有所扩大,完善了公共交通福利设施,而且还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生活接近自然。 13、“卧城”指只供人居住,没有生活服务等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就要到母城(巴黎)去购买。 14、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有以下的几个代表性的文献P25 15、雅典宪章是指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后被称为雅典宪章。这个大纲集中的反映了当时的“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大纲首先提出了,城市要与其周边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大纲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16、马丘比丘宪章是指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进行评价,例如,道路应按功能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 第一节 (一)社会研究:指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1目的性 2经验性 3理论性 4社会性 (三)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1社会研究的主体 2社会研究的对象 3社会研究的内容 4社会研究的方法 社会研究的主体有:1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2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 3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 4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5社会研究者个人 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 集合概念社会研究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 组织、社区、国家、社会等概念都是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最大的特征是“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分为五种:1现状调查 2态度调查 3因果分析 4预测分析 5对策研究 第二节 (一)社会研究的目的:1探索未知的事物 2验证不确定的知识 3扩展已有的知识 (二)社会研究的意义:1社会研究的理论性意义 2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意义 (三)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第三节 (一)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保证社会研究的客观性 2、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社会研究活动的效率。 (二)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1、经验性 2、理论性 3、规范性 4、多样性

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2、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 3、社会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方式,分为:问卷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第四节 (一)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1、确定研究题目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收集资料阶段 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 5、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 第二章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1、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4、从研究方法上看,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5、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一)理论研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是的因果关系和增加对社会现象内在规律的认识。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不同:(简答) 1、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其理论抽象的层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2、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二)应用性研究:是指针对现实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 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研究目标的不同。 应用性研究的主要类型: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影响评估 第二节 从研究的目的划分,社会研究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一)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探索性研究通常包括三个部分:1、实地考察;2、请教专家;3、查阅资料。 (二)描述性研究的基本要求:包括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的概括性包含两层含义:1、描述研究要反映总体状况的一般特征; 2、描述研究也要对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的概括。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 (三)解释性研究:是对于社会现象或事件之间因果关系和研究。 第三节 (一)普查(又称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指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的调查。 普查的主要特点:1、结论确定 2、资料精确普查的形式比较规范 3、调查项目少 4、工作量大。 (二)抽样调查:按照一定的方法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来进行调查,并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论总体情况。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 答案

宁波工程学院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建筑08—1、2班 开卷考试 一、选择题(20分)每题一分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 D.15%;1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 A.以教堂为城市中心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4.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5.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6.城市机场的选址应(C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7.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2017年4月自考《社会研究方法》考试真题

2017 年4 月自考《社会研究方法》考试 真题 以下为大家带来的是2017 年4 月《社会研究方法》考试真题,各位小伙伴们可以自行参考练习。 全国2017 年4 月高等教育自考社会研究方法试题 课程代码:03350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30 分) 1. 在当代社会中绝大多数调查研究活动都是以有组 织的方式进行的,在社会调查活动中需要有各种机构和 各类人员的分工合作。这体现了社会研究的 A. 目的性 B. 社会性 C. 应用性 D. 理论性 2. 在社会研究活动中,学术机构、政府和企业的研 究部门以及独立的研究机构,按照合同从社会研究项目 的委托者那里获得研究项目,按照委托者的要求完成社 会研究任务,并向委托者提交研究报告。它们在这里所 体现的角色是 A. 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B. 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C. 社会研究的创设者 D. 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

3. 关于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均可了解到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 B. 横向研究比纵向研究更容易做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 C. 纵向研究一般比横向研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费 D. 同组研究同时适用于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4. 从研究内容上看,解释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差别是 A. 描述性研究在内容上比解释性研究更加集中 B. 描述性研究在内容上不像解释性研究那样面面俱到 C. 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比描述性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D. 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比描述性研究更具综合性 5. 研究者在选题时要确定题目是宏观的、中观的还是微观的。这个工作属于 A. 确定研究题目的内容 B. 确定研究的角度 C. 确定研究题目的层次 D. 确定研究的目标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 (民放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 A.文化现象 B.文化内涵 C.文化事象 D.文化思潮 2.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 A.古巴人和鲜卑人 B.古巴人和羌人 C.鲜卑人和吐蕃 D.吐蕃和羌人 3.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A.修身B,勤业C.孝梯D.尊师 4.《诗经》编成于 A.春秋时切 B.战国时期 C.汉朝 D.唐朝 5.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产生于 A.元代末期 B.明代中叶 C.清朝中叶 D.民国初年 6.在中国古代教育程序的八个步骤中,最终阶段是 A.“正心”B“修身”C“平天下”D“治国” 7.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A.坚持语文独立 B.坚持语文互助 C.坚持语文平等 D.坚持语文分类

8.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隋唐确立的 A.孝廉制度 B.九品中止制 C.科举制度 D.官吏选拔制度 9.在诗歌题材上,律诗盛行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0.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 A.黄帝、鲧、高辛,尧、舜 B.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C.黄帝、仓颉、高辛、尧、舜D、黄帝、高辛、尧、舜、蚩尤 11.中国铁器的普遍使用始于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2.唐代以后科举制的主要形式是 A.民间推选制 B.官员推荐制 C.面向社会的公开考试 D.门阀世族世袭制 13.在中国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 A.人定胜天的观念 B. 物竞天择的观念 C.天人之分的观念 D.天人合一的观念 14.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汉字是 A.岩壁文 B.石鼓文 C.青铜文 D.甲骨文 15.注重人的心态部分,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的是 A.广义文化 B.狭义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16.古代识字课本《百家姓》出现于 A.唐代初年 B.北宋初年 C.明代初年 D.清代中期 17.中国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是 A.水利开发 B.农具应用 C.农业政策 D.农耕灌溉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0年度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城市规划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 B.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C.社会职能的差异 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 答案:D,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6点:集聚规模的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资形态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差异。 2. 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B.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C.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D.随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将很快得以根本消除 答案:D,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4个现象: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3. 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在农业社会中,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心 B.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

C.在工业社会中,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D.在后工业社会,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将逐步得以强化 答案:A,城市发展的3个阶段特征为:1、农业社会,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2、工业城市,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3、后工业社会,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向“生态时代”迈进。 4. 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 B.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 C.村镇环境整治 D.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答案:C,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人口的集中(城镇密度的加大与规模的扩大)、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无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5. 关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B.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C.城市腹地的大小与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并无直接的关联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研究方法真题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研究方法真题 (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总题数:30,分数:30.00) 1.在当代社会中绝大多数调查研究活动都是以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在社会调查活动中需要有各种机构和各类人员的分工合作。这体现了社会研究的()。 A.目的性 B.社会性√ C.应用性 D.理论性 2.在社会研究活动中,学术机构、政府和企业的研究部门以及独立的研究机构,按照合同从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那里获得研究项目,按照委托者的要求完成社会研究任务,并向委托者提交研究报告。它们在这里所体现的角色是()。 A.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B.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C.社会研究的创设者 D.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 3.关于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均可了解到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 B.横向研究比纵向研究更容易做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 C.纵向研究一般比横向研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费√ D.同组研究同时适用于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4.从研究内容上看,解释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差别是()。 A.描述性研究在内容上比解释性研究更加集中 B.描述性研究在内容上不像解释性研究那样面面俱到 C.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比描述性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D.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比描述性研究更具综合性 5.研究者在选题时要确定题目是宏观的、中观的还是微观的。这个工作属于()。 A.确定研究题目的内容 B.确定研究的角度 C.确定研究题目的层次√ D.确定研究的目标

6.选题的工作内容包括:(1)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2)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3)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4)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5)初步选择研究题目。一般说来,选择的一般过程是()。 A.(5)(2)(3)(4)(1) B.(4)(5)(3)(1)(2) √ C.(4)(5)(1)(2)(3) D.(5)(4)(1)(3)(2) 7.选择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是()。 A.选择资料收集方案 B.选择资料分析方案 C.确定研究方式√ D.确定研究方法论 8.当人们看到某个人在大学毕业后获得了工资较高的职位,这时还只是看到了这一具体的个别事例,或者说将所看到的现象局限在某个具体的人或事上。但当人们观察到很多大学毕业生所得到的工资都普遍高于其他同龄人时,就会产生一个一般性的()。 A.理论抽象 B.经验概括√ C.普遍规律 D.理论概括 9.变量和概念的差别是()。 A.概念注重从质的规定性方面去反映客观社会现象某种特征,而变量侧重从量的方面去反映这种特征的存在√ B.变量可以是高度抽象的,而概念可以在经验当中测量 C.社会研究在设计测量方案时往往运用概念,在总结和表述时往往运用变量 D.因果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则是变量之间的关系 10.定性研究遵循的逻辑是()。 A.假设——检验原则 B.社会科学中的理解方法√ C.抽样——检验逻辑 D.统计性原理 11.要调查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该大学全体毕业生的花名册就是该调査的()。 A.研究总体 B.抽样单元 C.目标总体 D.抽样框√ 12.标准化智力测验(IQ)属于()。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代码:03305) 课程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方针 1.3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4 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 1.5 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 2.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2.2 城市规划的要素 2.3 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章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 3.1 城市系统 3.2 城市用地的基本功能 3.3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4 城市用地的构成 3.5 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4.1 城市规划的编制主体、要求及原则 4.2 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 4.3 城市战略规划 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 5.1 城市性质 5.2 城市规模

5.3 城市总体布局 5.4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5.5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成果要求 5.6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例 第六章城市分区规划 6.1 城市分区规划概述 6.2 城市分区规划的原则与程序 6.3 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6.4 城市分区规划的成果要求 6.5 城市分区规划实例 第七章城市详细规划 7.1 城市详细规划概述 7.2 控制性详细规划 7.3 修建性城市详细规划 7.4 城市详细规划实例 第八章城市交通规划 8.1 城市交通规划概述 8.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8.3 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8.4 城市交通规划案例 第九章城市绿化规划 9.1 城市绿化概述 9.2 城市绿地的分类与测度 9.3 城市绿化规划的编制要求、目标与内容9.4 城市绿化规划的编制与成果要求 9.5 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第十章城市商业用地规划 10.1 商业用地规划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10.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10.3 城市商业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10.4 上海中心商务区规划简介

2017年10月自考03350社会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 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试卷 (课程代码03350)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

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要求所有关于社会的知识应当建立在对客观社会事实进行观察、实地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纯粹思辨的基础上。这体现了社会研究的 A.目的性 B.经验性 C.理论性 D.应用性

2.下列属于集合概念的是 A.老年人B.贫困者C.残疾人 D.国家 3.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 A.实地考察、研究设计和请教专家 B.实地考察、请教专家和假设检验 C.实地考察、请教专家和查阅资料 D.研究设计、请教专家和查阅资料 4.关于个案调查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个案调查的结论确定B.个案调查的结果可以推论总体 C.个案调查需要科学的抽样

6.关于选题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理的选题可以使有限的研究资源集中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上 B.研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规定着选题 C.研究题目一旦确定,后面各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必须完全按照选题阶段确定的目标、视角及方向进行 D.选题过程的质量对研究工作的整体质量影响不大 7.下列研究对象中,可以定位在个人层次进行分析的是 A.家庭 B.组织 C.外来工群体 D.非正式群体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资料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 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 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 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 地区。 5.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是基于市郊不断 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一定 间距为日照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 7.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 8.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 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 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课程代码:04228) 课程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臵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简介 1.1 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简介 1.2工程量清单组成及编制原则 1.3 工程量清单编制 1.4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构成 第二章建筑面积计算 2.1 建筑面积的概念及应用 2.2建筑面积计算规则与方法 第三章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 3.1 地基与基础工程概述 3.2 土石方工程 3.3 地基处理与边坡支护工程 3.4 桩基工程 3.5 土石方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示例 第四章主体结构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 4.1 结构工程概论 4.2 砌筑工程 4.3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4.4金属结构工程 4.5木结构工程 第五章屋面及防水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 5.1屋面及防水工程概述

5.2瓦、型材及其他屋面 5.3屋面防水及其他 5.4墙面防水防潮 5.5楼(地)面防水防潮 第六章保温隔热、防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6.1保温隔热、防腐工程概述 6.2.保温隔热工程 6.3 防腐面层 6.4其他防腐 第七章措施项目 7.1 脚手架工程 7.2 混凝土模板及支架(撑) 7.3垂直运输 7.4超高施工增加 7.5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 7.6施工排水、降水 7.7安全文明施工及其他措施项目 第八章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编制8.1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报)价 8.2 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编制 8.3投标报价文件的组成与填写方法 8.4某小区住宅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第九章合同价款支付与调整 9.1合同价款约定 9.2工程计量与合同价款期中支付 9.3合同价款调整 9.4工程结算与支付 9.5合同解除的价款结算、支付与争议处理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 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 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 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 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 现,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 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 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 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 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 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 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 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 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 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 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 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 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 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 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 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 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 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 立诸侯国家,史称封 建,所形成的社会制 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 (311年),匈奴贵族刘 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 虏晋朝皇帝,西晋灭 亡,史称“永嘉之乱”。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 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 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 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 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 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 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 佛教、道教、穆斯林、 景教、阴阳先生、萨满 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 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 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 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 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 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 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 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 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 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 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 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 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 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 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 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 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 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 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 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 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 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 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 律,《春秋》经义不但成 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 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 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 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 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 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 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 地、人、社会看做密切 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 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 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 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 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 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 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 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 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 本义是“错画”,也 就是花纹。②引申为 后天形成的品德、修 养。③在政治领域 里,引申为“文治教 化”。④天文指的是 自然现象和规律,人 文指的是社会现象 和规律。“化”的本 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 的分野作为立论的 依据。狭义的文化又 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 文化、华夏文化、炎 黄文化,它属于国别 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 性、区域性、历史性、 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 两个层次:上层文化 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 层文化是以文字典 籍为媒体的,而底层 文化主要靠口头传 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 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 头、中国境内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长期历 史发展所积淀的文 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 性、延续性、普遍性、 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 于中国国别文化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课程,是中国传统 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 用四分法: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 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 东低,地形呈阶梯状 分布。地势最高的是 青藏高原,号称“世 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 塞之地,黄河在它的 西、北、东三面环绕, 南面是秦岭山脉,西 北有六盘山、贺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