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设计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设计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设计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设计

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设计

第一部分绿色建筑

1 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长沙市望城区含浦科教产业园,基地西靠三环线,北邻学士路。本次初步设计为枫华府第项目用地北部的D01栋(汇智广场,(1栋-3F+32F的住宅楼和1栋-3F+27F 的酒店式公寓)。

2 设计依据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2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建科[2007]205号);

3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

4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5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3 设计目标

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绿色建筑一星级。

根据《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绿色建筑一星级的要求,并结合本项目实际状况,采取了相关的绿色建筑技术策略,见第4节分析。

4 技术策略

技术类别应用技术体系技术要求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外墙、外窗等外围护结构采用常规保温隔热措施;屋顶采用架空通风

隔热屋顶。

建筑隔声设计外门、外窗、隔墙隔声及室内背景噪声按常规设计可满足要求。

室外通风设计采用软件模拟优化设计

室内自然通风设计

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室内地面积的8%设计。办公及商业采用采光

软件系统分析。

建筑造型设计在前期方案已尽量控制造型简单。

垃圾分类收集在小区合理位置布置垃圾收集点,并分类标识。

无障碍设施设计在建筑入口、卫生间等部位设计无障碍设施。

技术类别应用技术体系技术要求

电气

供电系统节能

合理选择变配电所位置,正确选择导线截面、线路敷设方案,选择节

能型设备。

照明设计参数

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的要求。

照明节能1、照明功率密度按现行值设计;2、公共区域节能控制措施;

给排水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各层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

节水器具

洗手间选用节水小便斗、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感应式或脚踏式高效

节水型小便器和蹲便器。

管网防渗漏措施1、采用高效节能供水设备;2、高性能阀门、管材及管件。

雨水收集与利用

1、污水采用雨污分流;

2、雨水入渗和雨水储存与回用。

弱电

智能化

建筑智能化系统

项目进行智能化设计,采用三网融合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可视

对讲系统,停车库管理系统,周界防护、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住户弱

电多媒体箱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置弱电机

房及消防控制室统一管理

能量监控与统计

能耗分析管理系统,可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数据发布与远传,分析优化能

源运行方案,记录和积累能源使用状况;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能源使用的实时在

线监控,为管理者提供不同层次的管理权限,并实现远程管理。

园林

乡土植物乡土植物占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70%。

室外景观照明

室外景观照明功率密度值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

规定。

透水地面住区非机动车通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

节水灌溉1、灌溉水源采用雨水;2、采用喷灌方式。

5 绿色建筑技术主要措施详析

a 居建部分条文分析

根据《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的要求,绿色建筑技术主要措施如下表:

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

4.1.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区文物、历史建筑、风景名胜、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植被和其

他保护区。

场地内无珍稀动植物及文物古迹分布生态环境较为简单,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区文物、历史建筑、

风景名胜、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植被和其他保护区。

√□

4.1.2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无泥石流、滑坡、地陷等地质灾害及含氡土壤的威胁。抗震设防区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的要求。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

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1 场地内地内无洪涝灾害,无泥石流、滑坡、地陷等地质灾害,无地震及毒爆危险。

2 对项目场地进行土壤含氡检测,若不满足标准要求,需要进行相关防氡措施。

√□

4.1.3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或当地城市规划管理

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

用地面积为14684㎡,总户数为346户,人均居住用地为13.26m2。□

√□

4.1.4 住区建筑布局选择当地适宜朝向,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及视觉卫生要求,符合现

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有关日照、采光、通风要求。

经日照模拟分析,达到长沙地区日照标注要求。□

√□

4.1.5 种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和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少于

70%,并选用易于维护、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乡土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种植乡土植物可确保植物的存活,减少病虫害,能有效降低维护

费用。在采用复层绿化的同时,植物形式多像样。

√□

4.1.6 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m2绿地率为4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8m2。□√□4.1.7 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运营主要污染源有废气、污水、固废及噪声,无超标污染源。□√□

4.1.8 施工工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

染、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设计阶段不参评。○○

2)可选项(总分:15分;不参评得分0.5。)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A栋得分B栋得分4.1.9建筑场地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利用现有地形高差,以及地形、地貌等现有条件设计,减少土方量和对现有自然环境破坏。 1.5 1.5 1.5

4.1.10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当地规划管理部门要求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集中配套公共设施

并与周边区域共享。

建成后范围内有教育、商业、卫生服务、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 1.0 0.7 0.7

4.1.11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建筑。项目范围内没有可利用旧建筑,不参评。0.5 ■■4.1.12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根据项目现状,住区环境噪声可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1.0 1.0 1.0 4.1.13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按不得分考虑。 1.5 0.0 0.0

4.1.14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

高度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

通过风环境的初步模拟分析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度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

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

1.0 0.7 0.7

4.1.15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

次的植物群落。1)每100㎡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灌木不少于10株;2)立体或群落种

植占绿地面积不小于70%;3)选用木本植物种类:住区用地面积小于50000㎡时不少于30

种;住区用地面积50000~100000㎡时不少于40种;住区用地面积大于100000㎡时不少

于50种;4)住区内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数量的比例在1:2.5~1:3之间。

园林专业严格按以下指标设计:1、绿化植物采用乡土植物;2、复层绿化;3、苗木表中注

明植物特性。

1.0 0.7 0.7

4.1.16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

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项目屋顶采用通风隔热屋面,不得分。 1.5 0.0 0.0

4.1.17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住区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

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住区内停车位配建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

项目正在建设中,公交站点具体数量暂不能确定,暂按设1 个最不利条件考虑,得1 分。 1.5 1.0 1.0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A栋得分B栋得分

4.1.18住区非机动车通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和室外构

件设施提供遮阳。室外透水地面占室外场地面积的比例不小于45%。

经初步估算,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大于50%。 1.5 1.0 1.0

4.1.19住区场地规划设计经济、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采用地下停车、立体

停车方式等增加停车设施,配建地下停车位数量不少于总停车位数量的65%。

总停车位1786个,地下1774个,地下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99.3%,达到要求。 1.0 1.0 1.0

4.1.20住区利用底层架空形式改善通风环境和增加室外活动场地,底层架空面积不小于一个标准

层面积的30%。

不得分考虑。 1.0 0.0 0.0

4.1.21场地选址选用废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项目为非废弃用地。 1.0 0.0 0.0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

4.2.1 住宅的建筑及热工设计应符合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43/001的规定。

住宅的建筑及热工计算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

4.2.2 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择用的供冷(热)主机的能效及输送系统的输送能效符合湖南

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中的有关规定值,并有冷、热

量调节和按用户设置的分户计量设施,且不采用电直接供热。

无集中空调。□

√□

4.2.3 采用分体和单元式空调的住宅,统一设置室内外机位置。在保证空调运行效率的情况下,不影响

外装立面的效果,并减少噪声对室内外环境的干扰。

在建筑设计中统一规划室外机安装位置,采取提供遮阳、通风掩体及防止气流短路的措施;在保

证空调运行效率的情况下,不影响外装立面的效果,并减少噪声对室内外环境的干扰措施。

√□

4.2.4 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和高效灯具,并采取节能控制措施。公共部位选用T8 荧光灯或紧凑型节能灯,并采用自熄开关节能控制方式。□√□

2)可选项(总分:25分;不参评得分6。)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A栋得分B栋得分4.2.5 住宅外窗采用通风和气密性良好的节能窗型。外窗采用通风和气密性良好的节能窗型(建议采用平开窗和悬开窗)。 2.0 2.0 2.0 4.2.6 住宅的平面和剖面设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穿堂风。据室内风环境模拟,通风良好的户型面积占住宅总面积的70%。 3.0 2.5 2.5 4.2.7 南向外窗采用外遮阳,东、西向外窗采用可调节外遮阳,同时兼顾其安全性。未采用活动外遮阳,不得分。 3.0 0.0 0.0 4.2.8 东西墙进行绿化,遮阳或采用通风隔热措施。高层建筑不参评。 3.0 ■■4.2.9 采用通风间层保温隔热屋面、蓄水屋面或植被屋面。采用通风隔热屋面。 3.0 3.0 3.0

4.2.10 集中空调(采暖)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耗小于湖南省工程建设

地方标准《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的有关规定。

无集中空调。 2.0 ■■

4.2.11 供冷(热)系统中设备的能效符合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DBJ43/003的有关规定值。

无集中空调。 1.0 ■■

4.2.12 供配电系统采取节能措施。合理选择变配电所位置;正确选择导线截面、线路敷设方案;选择节能设备,减少设备本

身能耗;提高供电系统功率因素、治理谐波。

2.0 2.0 2.0

4.2.13 采暖和(或)空调系统总能耗不高于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湖南省居中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DBJ43/001规定值的80%。

按不得分考虑。 3.0 0.0 0.0

4.2.14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

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

按不得分考虑。 3.0 0.0 0.0

5.3 节水与水资利用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

4.3.1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雨水利用工程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采用市政水源,双水源引入,污水采用雨污分流;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雨水

利用主要有:雨水入渗和雨水储存与回用。

√□

4.3.2 给水排水系统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的规定。室外排水系统实行符合现行国家规范。室外雨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机制。□√□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雨、污分流制度。

4.3.3 分户、分类计量,采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避免管网漏损。节水率不低于10%。各类用水分类总计量,各户用水单独计量。采用节水型器具,节水率大于10%,满足要求。□√□

4.3.4 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收集高层住宅区屋面雨水及道路、广场中后期较洁净雨水收集至雨水收集池,经处理后用于高层

住宅区的景观水景用水及补水。

√□

4.3.5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非饮用水明确标示“非饮用水,严禁饮用”。浇灌用水采用专用喷头,防止人为误开启饮用。□√□

4.3.1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雨水利用工程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采用市政水源,双水源引入,污水采用雨污分流;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雨水

利用主要有:雨水入渗和雨水储存与回用。

√□

2)可选项(总分:15分;不参评得分。)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A栋得分B栋得分

4.3.6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面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

雨水排放选用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的渗透性雨水排放方式。

收集高层屋面雨水及道路和绿地中后期较洁净雨水收集至雨水收集池,降低地标径流。

雨水入渗:采用下凹式绿地,自然入渗;采用渗透式的雨水井及渗透池收集道路和绿地雨

水,经过滤处理后,将前期降雨入渗地下。

4.0 4.0 4.0

4.3.7 绿化用水、洗车用水、冲厕所用水等非饮用水优先利用雨水及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

低于10%。

绿化、园林景观用水优先考虑雨水回收处理用水,利用率高于10%。 3.0 3.0 3.0

4.3.8 绿化灌溉采取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绿化灌溉采用微灌喷灌系统。 3.0 3.0 3.0

4.3.9 非饮用水优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或通用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

水源和处理技术。

暂按不达标考虑。 1.5 0.0 0.0

4.3.10 综合利用各种非传统水资源,其利用率不低于30%。项目非传统水源采用雨水,按不得分考虑。 3.5 0.0 0.0

5.4 节材与材料应用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

4.4.1 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 GB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6566的要求。设计阶段不参评。□

√□

4.4.2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建筑还有空调室外格栅、局部线条等装饰性构件,按小于总价2%控制其数量。□√□

2)可选项(总分:15分;不参评得分0分。)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A栋得分B栋得分4.4.3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长沙市强制使用预拌混凝土。○○○4.4.4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措施交房标准为毛坯房。 4.0 0.0 0.0 4.4.5 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设计阶段不参评。○○○4.4.6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HRB400级钢筋占总钢筋80%以上。 4.0 3.5 3.5 4.4.7 采用预拌砂浆。设计阶段不参评。○○○4.4.8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

不低于30%.

设计阶段不参评。○○○4.4.9 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

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

工程材料决算清单中的可再循环材料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10%。 4.0 4.0 4.0 4.4.10 合理采用工厂化加工的结构部品未采用工厂化加工的结构产品 1.5

4.4.11 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材料。设计阶段不参评。○○○4.4.12 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利用材料、

可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设计阶段不参评。○○○4.4.13 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项目为剪力墙结构。 1.5 0.0 0.0 4.4.14 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设计阶段不参评。○○○

5.5 室内环境质量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

4.5.1 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

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规划布局充分考虑朝向、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楼内平面的布置,通过优化调整,使居

住空间能够获得充足的日照。日照满足长沙市和国家相关日照标准要求。

√□

4.5.2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设置外窗,房间的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

计标准》GB/T50033的规定。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设置外窗,窗地面积比≥1/7 。□

√□

4.5.3 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地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

大于45dB(A),夜间不大于35 dB(A)。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 dB,楼

板的计权标准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外窗的空气声

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dB。

在初设阶段和施工图阶段进行专项围护结构隔声分析计算。□

√□

4.5.4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外窗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加强自然通风。□√□

4.5.5 室内游离甲醛、苯、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

染控制规范》GB50325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中的有关规定。

设计阶段不参评。○○

2)可选项(总分:20分;不参评0分。)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A栋得分B栋得分

4.5.6 居住空间开创具有良好视野,且避免户间居住空间的视线干扰。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以

上卫生间时,至少有2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项目居住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户间居住空间的视线干扰。当1 套住宅设有2

个及 2 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2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1.5 1.5 1.5

4.5.7 屋面、地面、外墙和外窗的内表面无结露和发霉现象。1、根据围护结构热桥部位保温作法详图,围护结构结露报告。

2、项目为断热铝合金窗可以防止结露现象。

1.5 1.5 1.5

4.5.8 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项目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

1.5 1.5 1.5

4.5.9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楼距、窗墙面积比和开窗方式,使住宅主要功能

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体形系数能达到要求,窗墙面积比满足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3.0 1.0 1.0

4.5.10 设置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不得分。 2.0 0.0 0.0 4.5.11 建筑合理设置适宜人们接近自然的开敞、半开敞空间。有阳台、空中花园、入户花园等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 2.0 2.0 2.0 4.5.12 设置可调节外遮阳装置。未采用可调节外遮阳,不得分。 3.0 0.0 0.0 4.5.13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效果。地下一层5%面积的采光系数>0.5% . 2.5 2.0 2.0 4.5.14 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不得分。 3.0 0.0 0.0

5.6 运营管理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4.6.1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设计阶段不参评。○○4.6.2 住宅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住宅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4.6.3 制定用户行为节能、节水、节材使用手册或指南。设计阶段不参评。○○

4.6.4 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废品进行分类收集,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

污染。

设计阶段不参评。○○

4.6.5 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并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项目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并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4.6.6 设备、管道的设置方便维修、改造和更换。设备、管道设置在公共位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2)可选项(总分:10分;不参评1分。)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A栋得分B栋得分4.6.7 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措施,存放垃圾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严格控本工程设计两个垃圾站,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垃圾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 1.0 1.0 1.0

制蚊蝇孳生不散发臭味,严格控制蚊蝇孳生。

4.6.8 按回收性质分类设置垃圾收集区域,垃圾收集设施上明确标识分类说明。垃圾分类回收率

(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的比例)达90%以上

按回收性质分类设置垃圾收集区域,垃圾收集设施上明确标识分类说明。对项目内垃圾进

行分类收集。垃圾分类回收率(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的比例)达100%以上

1.5 1.5 1.5

4.6.9 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或设置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垃圾收集或垃圾处理房设

有风道或排风、冲洗和排水措施,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

按不得分考虑。 2.0 0.0 0.0

4.6.10 智能化系统配置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和技术要求》CJ/T 174 基本配

置要求

按基本配置要求设计。 3.0 2.5 2.5

4.6.11 定期检查、调试公共设施设备,系统运行正常。设计阶段不参评。○○○

4.6.12 采用无公害的物理及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

使用生物有机肥料,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设计阶段不参评。○○○

4.6.13 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成活率大于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设计阶段不参评。○○○4.6.14 原有场地内的古树、名木、公共措施有妥善的保护、管理措施项目用地已平整,未发现古树、名木、名胜等,不参评。 1.0 ■■4.6.15 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由物业出示相关证明,暂时按不得分考虑。0.5 0.0 0.0

4.6.16 制定并实施二次装修施工项目环境保护具体措施,控制由于二次装修引起的大气污染、土

壤污染、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设计阶段不参评。○○○

4.6.17 住区内设置公共交通和环保出行的设施和交通工具,并制定服务管理制度。住区内设置公共交通和环保出行的设施和交通工具,并制定服务管理制度。 1.0 1.0 1.0 4.6.18 设立建筑物及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制度。设计阶段不参评。○○○

注:表中符号含义如下表。

表中符号□

√○■

代表含义达标设计阶段不参评设计不参评

通过进行绿色建筑措施分析,设计阶段《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得分情况如下表:

等级

可选项(100 分)

创新项总评分节地与

室外环境

节能与

能源利用

节水与

水资源

利用

节材与

材料资

源利用

室内环

境质量

运营

管理

(15 分) (25 分) (15 分) (15 分) (20 分) (10 分) (10 分) (100+10)

★ 6 10 6 6 8 4 0 ≥40

达标分数7.6 9.5 10.0 7.0 9.5 6.0 0 49.6

加权平均后得分7.8 12.5 10.0 7.0 9.5 6.6 0 53.4

不参评分数0.5 6 0 0 0 1 7.5

本项目居建部分得分为49.6分,满足《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要求。

b 公建部分条文分析

5.7 节地与室外环境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

5.1.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历史建筑、风景名胜、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植被和其他

保护区。

场地内无珍稀动植物及文物古迹分布生态环境较为简单,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区文物、历史建筑、

风景名胜、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植被和其他保护区。

√□

5.1.2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无泥石流、滑坡、地陷等地质灾害及含氡土壤的威胁。抗震设防区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要求。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

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1 场地内无洪涝灾害,无泥石流、滑坡、地陷等地质灾害,无地震及毒、爆危险。

2 对项目场地进行土壤含氡检测,若不满足标准要求,需要进行相关防氡措施。

√□

5.1.3 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幕墙采用反射率≤0.16的玻璃。□√□5.1.4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运营主要污染源有废气、污水、固废及噪声,无超标污染源。□√□

5.1.5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

影响。

设计阶段不参评。○○

2)可选项(总分:15分;不参评得分0.5。)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得分

5.1.7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本项目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非临公路侧)和4a类标准(临公

路侧),对项目周边进行噪声检测实测,区域噪声环境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

1.0 1.0

5.1.8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

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经软件模拟,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

不小于0.5m/s。

1.0 1.0

5.1.9 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

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按不得分考虑。 1.0 0.0

5.1.10 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

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景观专业严格遵循以下要求设计:绿化植物采用乡土植物;复层绿化;苗木表中注明植物特性。 1.0 1.0

5.1.11 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减少人车干扰,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场地

内停车位配建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

目前项目基地周边有912公交线路可到达。

场地内停车位设计为1786辆,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

1.0 0.7

5.1.12 场地规划设计经济、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采用地下停车、立体停车方式等

增加停车设施,配建地下停车位数量不少于总停车位数量的65%。

本工程规划设计经济、合理,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总停车位1786个,地下1774个,

地下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99.3%,达到要求。

1.0 1.0

5.1.13 利用底层架空形式改善通风环境和增加室外活动场地,底层架空面积不小于一个标准层面积的

40%。

底层均未架空,不得分。 1.0 0.0

5.1.14 场地选址选用废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项目选址非废弃地,不得分。 1.0 0.0 5.1.15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并纳入规划项目。项目场地无可利用旧建筑,不参评。 1.0 ■5.1.16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为39.3%,得0分。 1.0 0.0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

5.2.1 建筑群体的总体布局,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剖面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公共建筑的建

筑及热工设计符合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的规定。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措施详见附录中节能计算书。□

√□

5.2.2 空调(采暖)系统的供冷(热)主机的能效及输送系统的输送能效符合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中的有关规定值,并有冷、热量调节和按用户设置

的分户计量设施,且不采用电直接供热。

冷热源主机能效及输送系统的能效比满足规定值,设有冷、热量调节和计量装置,未采用电直接

供热。(见本节第5款详细说明)

√□

5.2.3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

值。

采用高效光源,照明功率密度按照目标值设计。详见5.2.19。□

√□

5.2.4 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根据用户的情况,对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动力和生活

热水系统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建筑用电按照冷热源、输配系统、动力、照明、特殊用电分项计量□

√□

2)可选项(总分:25分;不参评得分6。)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得分5.2.5 建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合理的设置遮阳系统。按不得分考虑。 1.0 0.0 5.2.6 建筑中庭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必要时设置机械排风。天窗面积不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建筑中无中庭,设计阶段不参评。 1.0 ■5.2.7 东西墙进行绿化、遮阳或采用通风隔热措施。在东西墙上未采用隔热措施,高层建筑不参评。 1.0 ■5.2.8 采用通风间层隔热屋面、蓄水屋面或植被屋面。不得分考虑。 2.0 0.0

5.2.9 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透明幕墙内每个单元空间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

通风换气装置。

外窗开启面积按大于30%设计。透明幕墙每个单元空间俱设计有可开启部分。 2.0 2.0

5.2.10 集中空调(采暖)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耗小于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

准《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有关规定值的90%。

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耗小于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湖南省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DBJ43/003有关规定值的90%。

1.5 1.5

5.2.11 采取切实有效的热回收措施,且其回收总能量不低于排放总能量的30%。设计未采取热回收措施,不得分。 1.0 0.0

5.2.12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且蓄冷蓄热量不少于谷电时段设备全负荷运行的80%,并结合蓄冷蓄热

系统采用适宜的空调系统形式。

设计未蓄冷蓄热技术措施,不得分。 1.0 0.0

5.2.13 全空气空调系统有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并且可全新风运行的系统数量不少于所

有全空气空调系统数量的60%。

非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阶段不参评。 1.5 ■

5.2.14 通风空调(采暖)系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部分负荷能源利用效率。采取措施后的通风空调(采暖)

总能耗节省5%。

分层预留空调设备,系统独立且灵活,多联机组COP值不小于3.2作为选型最低标准。 1.5 1.5

5.2.15 建筑需蒸汽或生活热水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并不少于总需求量的60%。设计未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不得分。 1.0 0.0 5.2.16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相关控制功能。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采取基本措施。 2.0 1.0

5.2.17 供配电系统采取节能措施。合理选择变配电所位置;正确选择导线截面、线路敷设方案;选择节能设备,减少设备本身能耗;

提高供电系统功率因素、治理谐波。

1.0 1.0

5.2.18 大空间空调系统采取分层空调形式。不考虑得分。 1.0 0.0

5.2.19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

值。

照明功率密度按目标值设计。 1.0 1.0

5.2.20 室外景观照明功率密度值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照明设

施采用分区或分组集中控制。

室外景观照明功率密度值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照明设

施采用分区或分组集中控制。

0.5 0.5

5.2.21 建筑总能耗低于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规定值的

80%。

按不得分考虑。 2.0 0.0

5.2.22 采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

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或地源热泵系统,覆盖的使用

面积达到建筑面积的20%以上。

采用太阳能光伏一体化技术。 3.0 3.0

5.3 节水与水资利用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

5.3.1 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采用市政水源,双水源引入,污水采用雨污分流;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雨水

利用主要有:雨水入渗和雨水储存与回用。

√□

5.3.2 给水排水系统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室外排水系统实行

雨、污分流制度。

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本期工程南边及东边的地面及道路的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直接排入小

区水景,西边及北边的地面及道路的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排出;小区污水

经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排入市政预留的污水检查井排出。

√□

5.3.3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供水安全和避免管网漏损。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

象;安装分级计量水表;合理设计供水系统,避免供水压力过高或压力骤变。

√□

5.3.4 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室内卫生器具及阀门等用水配件均采用节水型产品。□√□5.3.5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水源不采用非传统水源。□√□

2)可选项(总分:15分;不参评得分。)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得分

5.3.6 采用雨水集蓄及利用技术,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

规定,合理利用雨水资源。雨水排放选用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的渗透性雨水排放方式。

雨水蓄存排入小区内湖,有序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3.0 3.0

5.3.7 绿化、景观、洗车、冲厕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按不得分考虑。 3.0 0.0 5.3.8 绿化灌溉采取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绿化灌溉采用微灌喷灌系统。 2.5 2.5

5.3.9 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时,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

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不采用中水,按不得分考虑。。 2.5 0.0

5.3.10 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设置计量水表。 1.0 1.0 5.3.11 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25%。按不得分考虑。 3.0 0.0

5.4 节材与材料应用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

5.4.1 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GB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6566的要求。

设计阶段不参评。○○

5.4.2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建筑造型尽量简约,并做少量装饰性构件。□√□5.4.3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设计阶段不参评。○○

2)可选项(总分:15分;不参评得分0分。)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得分5.4.4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避免重复装修。暂按得0分考虑。 4.0 0.0 5.4.5 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以上。设计阶段不参评。○○

5.4.6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均采用HRB400级高强钢筋,HRB400级钢筋占整个

项目钢筋总量的75%以上,按得2.5分考虑。

3.0 2.5

5.4.7 采用预拌砂浆。设计阶段不参评。○○

5.4.8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

于30%。

设计阶段不参评。○○

5.4.9 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

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建筑材料工程量统计清单。 3.0 1.5

5.4.10 办公、商场类建筑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一层、二层、三层和四层局部主要为大空间商业,采用灵活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材料浪费和垃

圾产生。

2.0 2.0

5.4.11 合理采用工厂化加工的结构部品。按得0分考虑。 1.50.0 5.4.12 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材料。设计阶段不参评。○○

5.4.13 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的材料、

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

设计阶段不参评。○○

5.4.14 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按得0分考虑。 1.5 0 5.4.15 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设计阶段不参评。○○

5.5 室内环境质量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

5.5.1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设计参数符合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湖

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中的设计计算要求。

设计参数满足《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

5.5.2 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外墙经计算,内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外窗采用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外窗的气密性设

计为6级,能满足不结露和不发霉的要求。

√□

5.5.3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的设计要求,人

数的确定合理。

新风量和人数满足《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要求。□

√□

5.5.4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

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中的有关规定。

设计阶段不参评。□

√□

5.5.5 宾馆、办公、学校和医院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

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商场(店)、

书店卫生标准》GB9670的相关要求。

施工图阶段计算室内背景噪声。□

√□

5.5.6 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第4.3节的有关要求设计。□√□

中的有关要求。

2)可选项(总分:20分;不参评0分。)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得分5.5.7 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室内自然通风的措施。暂按得0分计。 2.0 0.0 5.5.8 建筑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一层中庭采用侧送球形喷口送风,其余空调区域采用散流器。 2.0 2.0

5.5.9 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的一级

要求。

非宾馆类建筑,不参评。 2.0 ■

5.5.10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隔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和外窗采用中空玻璃减少噪声影响。 2.0 2.0

5.5.11 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主要功能空间及其他类型公共建筑的室内采光系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要求。

不考虑得分 2.0 ■

5.5.12 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在建筑主入口均设置有坡度为1:12的无障碍坡道。 1.0 1.0 5.5.13 合理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无可调节的外遮阳,考虑不得分。 3.0 0 5.5.14 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未考虑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不得分考虑。 2.5 0 5.5.15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效果。D01栋设计下沉式广场。 2.0 1.0 5.5.16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设置经济有效的空气净化系统。未设计集中空调,设计阶段不参评。 2.0 ■

5.6 运营管理

1)控制项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达标不达标5.6.1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设计阶段不参评。○○5.6.2 制定并实施直排气体、污水、噪声排放的控制措施和标准。制定并实施直排气体、污水、噪声排放的控制措施和标准。□√□5.6.3 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设计阶段不参评。○○5.6.4 公共用能设施设备完好,公共用水、电、气等应有分类计量设备与管理措施。采用能源监测系统,对耗电量、耗水量、耗气量及其他能源实行监测。□√□5.6.5 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设备、管道设置在公共位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

2)可选项(总分:10分;不参评1分。)

条文编号标准条文设计现状及技术策略总分得分5.6.6 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暂按不得分计。 1.0 0.0 5.6.7 对空调通风系统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设计阶段不参评○○

5.6.8 对采暖空调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生活热水系统、建筑活动外遮阳系统及相应的自控系统等进行

调试,保证系统运行良好。

设计阶段不参评○○

5.6.9 定期对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具有完善的能耗和设备台账。设计阶段不参评○○

5.6.10 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基本配置要求。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满足《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附录B 的要求,按得3分考虑。(见本

节第3款说明)

4.0 3.0

5.6.11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相关监测要求。暂按不得分计。 4.0 1.0

5.6.12 建筑耗电、冷(热)量、燃气等实行分项、分户计量与收费。1、建筑用电按照动力、照明、空调、特殊用电分项计量;小商业用电设终端电度表计量。

2、风机,多联机组等进行分项计量。

2.0 2.0

5.6.13 设立建筑物及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制度。设计阶段不参评○○5.6.14 具有并实施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设计阶段不参评○○5.6.15 采用封闭式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垃圾输送管网和室外垃圾投放槽口布局合理。设置地埋式垃圾站,垃圾按4类分类收集。 4.0 0.0

注:表中符号含义如下表。

表中符号□

√○■

代表含义达标设计阶段不参评设计不参评

通过进行绿色建筑措施分析,设计阶段《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得分情况如下表:

等级

可选项(100 分)

创新项总评分节地与

室外环境

节能与

能源利用

节水与

水资源

利用

节材与

材料资

源利用

室内环

境质量

运营

管理

(10分) (25 分) (15 分) (15 分) (20 分) (15 分) (10 分) (100+10)

★ 4 10 6 6 8 6 —≥40

达标分数 4.7 11.5 6.5 6.0 6.0 6.0 0 40.7

加权平均后得分 5.2 13.4 6.5 6.0 8.5 6.0 0 45.6

不参评分数0.5 3.5 0 0 6 0 10.0

本项目各部分得分为40.7分,D01栋公建部分建筑满足《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要求。

6 亮点分析

6.1 雨水综合利用

6.1.1可行性

长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达到1543.5mm,降雨量丰富,雨水进行收集回用,能减少暴雨期的洪峰压力,降低城市管网的压力。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园林景观用水量不断增大,雨水资源再次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5.1.2雨水利用的方式

本工程雨水利用主要有:雨水入渗和雨水储存与回用。

1)雨水入渗

a、雨水采用下凹式绿地,自然入渗,雨水可通过绿地入渗,为进一步增大雨水入

渗量不经常有行人的地方绿地设置为下凹式绿地,降雨期间,利用其低洼地势,延长蓄存时间,形成天然的“蓄水池”。减少雨水排放量的同时,保持降雨期后1~2天绿化浇灌用水量。

b 、主要采用渗透式的雨水井及渗透池收集道路和绿地雨水,将前期降雨入渗地下具体如下图:

2)、雨水回收利用

收集硬质地面、道路、屋面、绿地等处的雨水。雨水根据场地找坡,利用重力排水,通过雨水口、雨水沟等构筑物收集进入雨水管。在用地地势最低点,雨水收集池及处理设备设置于此处。收集的雨水统一处理,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后,用于小区的景观用水的补充。

6.1.3 雨水量

1)雨水设计流量

长沙市暴雨强度公式为:

)

/

(

)

548

.

12

t(

0.55LgT)

1392.1(1

q

5452

.0

公顷

升?

+

+

=

式中:

q—设计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雨水收集

回用区域

雨水入

渗区域雨水入渗区域

P —重现期(年)室外取P=3年; t —降雨历时(10分钟) Q=q ·ψ·F (升/秒) Q —雨水流量(升/秒) ψ—径流系数,室外取ψ=0.8; F —汇水面积(平方米)

经计算,设计暴雨强度为296.82L/s ;雨水设计流量 Q=166.22L/s ,即593.89m 3/h 。 2)雨水设计径流量

a 、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中4.2.1条规定雨水设计径流总量公式:

F

h W y c ψ10=(1)

式中: W 为雨水设计径流总量(m3);c ψ为雨水径流系数;y

h 为年降雨量(mm ),长沙

市为1543.5mm ;F 为汇水面积(hm 2)。

b 、雨水年收集量计算

雨水年收集量计算表

汇水位置 汇水面积F(m 2

) 下垫面种类 雨量流经系数

雨水径流总量(m 3

/a)

屋面 1634.25 硬屋面 0.90 1957.67 绿地 0 绿地 0.15 0 道路、广场 5365 铺砌路面 0.80 5712.65 总计

699.25

——

——

44276.66

c 、雨水收集池容积算

汇水位置 汇水面积

F(m 2) 流量径流系数 雨水设计流量

(L/s) 初期雨水弃流厚度(mm ) 初期径流弃流量(m3)

一次降雨可收集

雨量(m 3

硬质屋面 1634.25 0.90 41.09 2 3.27 21.38 绿地 0 0.15 0 2 0 0 道路、广场 5365 0.80 134.88 5 26.83 54.10 合计

30.09

75.49

根据计算结果,本工程雨水收集池容积设置70m 3,收集的雨水用作小区的水景补水。 4)雨水回收系统原理

6.2 雨水利用

雨水收集后,水质处理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后,用于高层住宅区景观水水景补水。

6.3 节水喷灌

绿化用水采用微喷灌系统浇洒,喷头采用地藏式固定微喷喷头,隔一定间距设一个喷头,定时喷灌。

6.4 节水器具、仪表

1、卫生洁具及其配件品牌由建设单位确定,但必须使用节水节能型产品,不得使用

淘汰产品。

2、给水水嘴采用陶瓷等密封性能好、能限制出流流率并经国家有关质量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节水水嘴。公共卫生间给水阀门(除污水池)采用红外线感应式自闭阀。

3、水池、水箱溢流水位均设报警装置,防止进水管阀门故障时水池、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

6.5 架空通风隔热屋顶

本工程高层建筑在塔楼屋面采用架空通风隔热屋顶,架空通风隔热屋顶是在屋顶设置通风间层,一方面利用通风间层的外层遮挡阳光,使屋顶变成两次传热,避免太阳辐射热直接作用在围护结构上;另一方面利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尤其是自然通风,将遮阳板与空气接触的上下两个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转移到空气随风带走,风速越大,带走的热量越多,隔热效果也越好,大大地提高了屋盖的隔热能力,从而减少室外热作用对内表面

的影响。通风屋顶还具有散热快的特点,实测表明,通风屋面内表面温度波的最高值比实砌屋面要延后3—4h 。 6.6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1)气候概况

依据《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和《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录的气象数据,本项目模拟分析的室外气象参数如下表:

室外气象参数(长沙)

设计用室外气象参数 单位 数值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

m/s

2.80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 m/s

2.60 冬季最多风向 —— NNW 冬季最多风向的频率 % 25% 夏季最多风向 —— S 夏季最多风向的频率 % 22% 冬季室外大气压力 Pa 1019.9hPa 夏季室外大气压力 Pa

999.4hPa

2)模拟结论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目标建筑进行夏季、冬季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论表明,场地规划有较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场地风环境应有利于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及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 高处的风速放大系数不应大于2(80%人行区域的风速放大系数不应小于0.3);人行区域距地面1.5m 高处的风速低于5m/s ,且不小于0.50 m/s ,满足《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夏季风速与风速放大系数如图所示)

枫华府第D01栋区域夏季风速云图 枫华府第D01栋区域夏季风速放大系数图

枫华

府第D01栋区域冬季风速云图 枫华府第D01栋区域冬季风速放大系数图

6.7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见建筑节能设计专篇。

6.8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见设计专篇。 6.9 垃圾分类收集

为了更好的实现垃圾资源化,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在项目场地适合的位置布置分四类类垃圾筒。

6.10 建筑智能化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附录B基本配置要求。本项目按商业智能化基本配置要求,具体要求如下表:

智能化系统商场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o

信息设施系统通信接人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o 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o 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时钟系统o 其他相关的信息通信系统o

信息化应用系统商业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宾馆经营信息管理系统

物业运营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o 智能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其他业务功能所需的应用系统o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o

入侵报警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

出人口控制系统●

巡查管理系统●

汽车库(场)管理系统o

其他特殊要求技术防范系统o 应急指挥系统o

机房

工程

信息中心设备机房o

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系统设备机房o

通信系统总配线设备机房●

智能化系统设备总控室o

消防监控中心机房●

安防监控中心机房●

通信接人设备机房●

有线电视前端设备机房●

弱电间(电信间) ●

应急指挥中心机房o

其他智能化系统设备机房o 注:●需配置;0宜配置。

6.11节能配电系统

供配电的节能是实现电气节能的有效途径。合理选择变配电所的位置,正确选择导线截面、线路敷设方案,以利用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选择节能设备,减少设备本身的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提高供电系统的功率因素,以提高供电质量,节约能源。

6.12 节能照明

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所有灯具采用效率高的节能灯具,灯具效率不低于《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表3.3.2的规定。

项目采用高低压双计量方式,在变配电所设置专用高压总计量柜,低压计量柜内分回路设置计量表(照明、动力、空调分开计量)。采取在变配电所低压侧集中补偿的方式,补偿后功率因数达到0.9以上。

各房间设计功率密度值和对应照度值详见下表,二次装修部分的房间装修后也应满足下表要求。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要求。

照明照度、功率密度设计值

房间或场所要求照明功率密度(W/㎡)对应照度值(Lx)

超市16 500

商场10 300

办公室、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9 300

变配电室7 200

风机房、水泵房 4 100

门厅100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说明

第三部分规划专篇 一、基地现状 位于建邺区与鼓楼区交界处的xxxxxx,隶属建邺区兴隆街道,南临yyyyy,西靠wwwww。从应天大街高架俯视整个地块,破败的两三层平房和脏乱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的提升。地块内违建密布,通道狭窄,采光、通风问题严重,防火更是存在严重隐患;同时居民区内人员流动性大,治安管理困难。目前地块已开始拆迁工作。 二、场地研究 本案为xxxx的一部分,距地铁二号线“集庆门大街站”仅900米,靠近南京最大120万平米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及白金级希尔顿大酒店,是南京新街口、龙江、河西CBD三重城市核心交集区位,是南京新江东中央活动区黄金核心区。区位条件优越,是一个真正适合人居的风水宝地。 本案由积贤街分为A、B两个地块(其中北侧地块为A地块,南侧地块为B地块),A、B地块西临乐山路,东临华山路,南侧与应天大街以一地块相隔,北临集庆门大街。A地块占地64162㎡,B地块占地21704㎡,总占地面积85866㎡。 地块东侧为集贤雅苑产权调换房项目,共四栋高层住宅,两层商业。地块北侧为苏宁开发的高档商品房小区睿城。B地块西侧为小学

用地,根据现有材料综合分析可得,A地块的东侧和南侧以及B地块东北角商业价值最大,转角可设置集中商业,业态考虑为净菜场和小型百货超市。从长远来看,集庆门大街和乐山路具备一定商业潜力。 三、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规划力图提供一个高品质、安居化的居住环境,创造一个时尚、典雅的建筑群,提供多样化的住宅形式,并且最大限度的使起居室、卧室、观景阳台获得良好的日照,结合成本运用新技术,以打造“绿色、生态、宜居”为目标,极力营造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新概念居住家园。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3、《住宅设计规范》 4、《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9、《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9、用地红线图

绿色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

绿色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建筑产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但在这过程中,建筑耗能也随之增多。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能源比较匮乏,大 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解决建筑产业发展与能耗增加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当前建筑 行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些已实际应用到绿色建筑中的可再 生能源技术,以供同类工程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技术;绿色建筑;应用 1 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技术 现代绿色建筑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理念,最早由英国建筑学院提出。紧 随其后,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公布了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出台了绿色建筑规范与标准。自此,绿色建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至20世纪末,现代绿色建筑理念开始在我国传播,国外 绿色建筑成果被大量引入我国。但其实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国传统房屋、景观园林建造,甚至 风水堪舆学说中也是一直存在的。我国把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 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 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 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第一个组成 板块,也可以说是绿色建筑的出发点和重要的落脚点。 可再生能源来自于自然环境、是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它们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周边。 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的代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 能源比较匮乏,二十世纪能源危机爆发和环境污染的日渐加重,引发了全社会关于人与环境 和谐共生的深切思考和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迫切需求与高度关注。2011年,我国财政部和住 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以及在党的十九 大提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强化资源总量管 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持续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文件的出台,为可再生能源在 建筑中的应用指明了方向,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逐渐扩大应用范围,最终实现建筑产 业的新增可再生能源远远超过新增建筑耗能。 2 常见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2.1 太阳能及其利用技术 太阳能是地球上分布范围最广、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在建筑中的主要利用方式 有建筑照明、取暖等。国际建筑和照明界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提出了不少充分利用 太阳光、节约照明用电的采光方法和设想,如光导纤维法、导光管法、利用阳光的采光设计 和采光窗的多样化等。而常见的太阳能取暖设备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地板采暖、太阳房等。其中,太阳能热水器经过多年发展已相当成熟,具有显著的环保和经济优势。太阳能地 板采暖适用于四合院类的中小型建筑,其机理是利用集热器把太阳辐射的能量收集起来为地 板供暖。不过在非采暖季节可能还需要电加热系统来辅助加热。太阳房是能借助太阳辐射采 暖的建筑,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太阳房需要配置集热器、输送管道等设备,才 能完成太阳能采集、转化、存储等工作,满足建筑的暖热需求。被动式太阳房对设备没有太 多需求,而对建筑外部造型和内部构造的要求较高,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在材料选择和建造方 法选用上下足功夫。 2.2 风能及其利用技术 当前,我国建筑风能利用以风力发电为主。风能资源深受地形和环境影响,风力发电也 经常要受到风速不稳等因素的干扰。相较能源丰富、煤电运输便利的平原地区,沿海岛屿、 草原、山区的风力发电前景与范围更广。风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风速和空气的密度,如在人 迹罕至的西北高原,许多地方的生产生活用电都来自于风力发电。绿色建筑通过优秀的建筑 设计方案,可以依靠风压和热压来驱动空气,在建筑内部形成穿堂风,进而增加空气对流, 使蒸发加快,确保建筑物夏季通风效果良好。而二十世纪病态建筑综合症的出现,更是促使 人们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风能的创新利用。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带新风系统的新型节能清洁 空调系统应运而生,并逐步得到推广普及。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 1、概述: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每年增加的建筑面积高达20 亿m2,据统计,建筑能耗所占社会商品能源总消耗量的比例已从1978 年的10%提高到25 左右[1]。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主要是采暖和空调,占到20%;而这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消耗掉得能源,建筑相关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由此可见,建筑耗能是十分巨大的。针对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张局面,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解决目前巨大的建筑能耗现状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2、绿色建筑 2.1 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即“4R”建筑:(1)就是减少(Reduce)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2)利用可再生(Reproducible)能源和材料;(3)回收(Recycle)材料和排水,设臵废弃物回收系统;(4)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重新使用(Renew)旧材料。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对“绿色建筑”所下的定义为:所谓“绿色建筑”,包括各种类型的居住建筑、工业建筑、

商业建筑,在其设计、建造、改建和拆毁的过程中,都是与环境密切相关[2]。 绿色建筑显示了环境科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其内容包括了:节能、能量的有效使用、室内空气品质、资源和材料的有效利用。绿色建筑的概念贯穿于建筑设计、现场施工、建造、使用和拆毁的全过程。绿色建筑强调的节能包括提高能效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两大部分;它强调的资源和材料的有效利用包括自然能(如太阳能)的利用、日光、地热的应用以及无公害“绿色”材料的综合利用等。“绿色建筑”带给用户的将是舒适、良好的空气品质、高工作效率和低运转费用[3]。 3 绿色建筑示范楼 绿色建筑示范楼的能源系统构建主要根据地区的气候特征、地域特征进行设计的,主要应用的技术有太阳能光电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风力发电技术以及地源热泵技术。 3.1 太阳能光电技术 自 50 年代研制成第一块实用的硅太阳能电池、60 年代太阳能电池进入空间应用、70 年代进入地面应用。发展到今天,世界太阳能电池组建的年产量达到200MWP 以上,已经投入应用的各种太阳能光电系统的累积容量已超过1100WP。这些年太阳能电池及其组建的制造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是单品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

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评价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采用了绿色可再生能源进行建筑施工,但在使用可再生能源时通常也会使用部分不可再生能源。如何对这些能源消耗进行量化评价是当前研究学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该研究中主要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利用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评价范围较广,其主要涉及建筑的内外部环境,能源消耗以及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而利用能源尤其是对于可再生资源利用来说是绿色建筑的关键内容。可再生资源相比化石能源来说,能够实现持续性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环境破坏程度影响较小,利于生态环境发展。可再生能源受到技术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建筑中常作为部分常规能源的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也并不是完全无限制使用的,为了能够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甚至会增加一些额外消耗,比如在太阳能制冷时会增加水泵的电能量耗损,因此在绿色建筑中如何正确的评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可再生能源在国内的资源分布情况 太阳能是自身发生的核反应持续释放的能量,我国具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一年中太阳辐射达到内陆的能量相当于1.248×1012t标准煤炭使用量[1]。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太阳能资源优越也为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条件,尤其对于西北边远地区来说,交通闭塞,相比中东地区来说,经济水平落后,因此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太阳能资源优势,明显改善当地人们生活质量。浅层地热能资源是储存于地下200m的土壤或土地以及水体中,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能量。通常地热温度低于25℃,是受到地球深处地热能以及太阳能共同作用存在的。根据近三年的研究表明,对我国地级市开展浅层地热能源评价,结合评价内容,目前国内每年浅层地热资源量相当于标准煤95亿t,按照当前现有的开发技术,能够实现每年节约高于3.5亿t标准煤的使用量,如果浅层地热能源得到合理开发,每年将会减少大量的煤炭使用量,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 2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分析

泰隆苑住宅小区修改方案设计说明

泰隆苑住宅小区修改方案设计说明 规划与建筑 一、设计依据与用地分析 1、设计依据 (1)关于本工程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台路规选[2004]14、15号); (2)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设计规范; (3)本工程的设计任务委托书; (4)甲方的设计要求。 (5)方案评审会议纪要([2005]95号) 2 、总平面用地分析 (1)气候特征:工程地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色。初夏有梅雨,盛夏有伏旱,夏秋多台风,深冬有寒潮。多年平均气压1015.7百帕,多年平均气温17.7℃,多年平均降雨量1593.7mm,蒸发量1283.9mm,多年平均日照1507.2H,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风速2.4m/s。 (2)地块与城市关系:本工程用地为台州市路桥区灵山居住区的A地块与B地块,交通便捷。东、西、北至规划支路,南至南山路。 (3)地块的景观要素:紧邻地块北侧为路桥区中央山公园,山高70余米,风景秀丽,是理想的居住用地。无论是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还是从本项目的角度出发,都应在地块开发过程中充分重视这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提升空间环境品质,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住宅园地。 (4)用地基本条件:本工程用地呈不规则行,总用地面积71348.8M2。 二、规划原则 本工程地块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优美,在充分满足目前住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力求将本工程建设成为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技术合理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高品质住宅小区。它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需要,更注重人们在文化上、心里上对“家”的热爱。在总体规划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原理和手法,在小区内引进一条形态宜人的水景,使小区内大部分住宅都能感受到流水的温馨与亲切。同时采用现代的规划理论及空间与环境的塑造手法,力求创造出融大气、雅致、理性与浪漫于一体的现代化居住区。 “家”是每个人心目中理想化的生活概念,茅庐草舍可以为家,高堂华厦亦可为家。小区内以各种组团单元形式创造家的氛围,同时多层次的绿化、流水和人文景观,井然有序的道路系统,使得小区富有极强的整体感和标志性。建筑的现代感和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整体环境的处理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充分体现出小区的可居住性、可持续发展性,体现“以人为本”。 三、规划构思 1、充分利用地形,建筑布局尽量坐北朝南,争取住宅的良好朝向与景观。全区设计有多种组合方式,规划整体而富有变化,保证开发的灵活性;同时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借用山景、改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总结报告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总结报告 一、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总体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建设系统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建设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节能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行业整治等重点,精心部署,认真安排,深入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节能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再生资源太阳能住户面积38.6961万平方米,占全县居住面积的26.58%,目前太阳能的利用使我县每年节约3.6万吨的标准煤,地源热能每年可代替标准煤0.7万吨。 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进展情况 我县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额敏县总体规划 (2009-2020)》的指导下我县大力发展应用可再生能源,建设节能型城市。积极推广热泵技术、浅层地能、太阳能等的应用。并建立了能源战略: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基地;控制煤炭使用,新区范围内推进清洁能源代替煤炭工程;积极推广热泵技术、浅层地能、太阳能等的应用。华锦苑、万红花园、园丁苑惠丰小区等新增5.9768万平方住宅太阳能利用面积。目前,我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为三个项目:鑫水名苑住宅小区一期,建筑面积86600m2,于2011年开始土建部分,完成设计和前期准备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建设,计划8月份完工,10月投入使用;额

敏县鑫水名苑住宅小区二期和额敏县桥南花园住宅小区项目建 筑面积121600m2,于2012年2月完成设计,3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计划8月完成施工建设。 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体系建设情况 由于额敏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应用运行机制还未建立。但是我县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比较丰富,我县政府领导非常重视该项目的建筑开发和应用,为保障我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顺利进行,我县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领导小组,并由分管城建副县长担任组长,住建、财政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政策能力配套建设组、技术咨询中心、项目办、能源检测中心四部门。 为加强我县可再生能源申报工作,额敏县副县长田新志召开了额敏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题工作会,对我县申报事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组织专门班子,全力协助申报小组的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形成全力。 四、主要经验做法 我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起步晚,技术力量薄弱,但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塔城地区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一系

试论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若干问题思考

试论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若干问题思考 发表时间:2016-11-11T10:32:44.137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3期作者:陈荣俊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此之上,人们愈发关注我们生活空间的生态性。因为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关联。除了在交通出行方面有所改善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也应该融入绿色的理念,人们处在环保的生态环境中,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绿色了理念是如何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与参考。 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此之上,人们愈发关注我们生活空间的生态性。因为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关联。除了在交通出行方面有所改善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也应该融入绿色的理念,人们处在环保的生态环境中,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绿色了理念是如何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住宅建筑;建筑设计 1.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这一理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已由最初的概念变为了现实。绿色建筑是指一类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建筑物,绿色建筑可最大限度地实现“4 节约1 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这类建筑在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及高效的使用空间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近几年来,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逐渐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步入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时代。绿色建筑的设计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本着发展的理念,统筹建筑与自然相和谐,将生态理念融入到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去。以人为本,回归自然,把建筑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可发展的绿色生活环境。 2.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节约能源 绿色建筑应合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减少采暖和空凋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绿色建筑还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平面形式的合理设计及总体布局。 2.2 节约资源 在绿色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要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应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其中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是绿色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2.3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绿色建筑内部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3.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 尽管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在不断发展,相关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设计体系还有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备,这导致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发生,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没有重视居住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往往会采用一些新型材料,虽然这些新型材料达到了节能的要求,但可能会对室内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些材料会产生游离苯、甲醛等有害气体,使用后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损害;另外室内的防热辐射、防噪声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同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2)建筑节能效果差。导致建筑节能效果差的因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考虑不周,在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过于追求建筑的外观设计,只考虑建筑的外在形象,装饰过度,将时间、精力浪费在了这方面,而忽视了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对影响建筑节能效果的一些因素考虑不周,如建筑的方位布局、长宽比、体型系数等因素,使得建筑在节能方面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建筑门窗、墙体保温、遮阳等细节设计仍不够深入,没有进行综合考虑,导致了节能设计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另一方面是没有有效控制建筑生产能耗,建筑施工中的能耗与生产加工建筑材料的能耗是影响建筑节能指标的两个重要因素,而一些设计人员在对建筑施工技术及建筑材料进行规划时没有考虑这两个因素,使得方案制定的不科学,对建筑的节能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废弃物处理不当。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往往会忽略对建筑垃圾及旧建筑材料进行系统的分类管理,导致后期施工过程中废旧材的料随意丢弃,不仅增加了废弃物的数量,也对施工现场的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绿色建筑注重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绿色建筑时,没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对建筑废弃物、有害物质的处理方法制定的不合理,导致污染物的随意排放和废旧材料回收利用不及时,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违背了绿色建筑环保的设计目标。 4.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4.1 改善居住环境设计 本着“以人为本”出发,在保证小区居住环境无污染的同时,注重营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一方面确保室内环境适宜,包括适当的温度、湿度及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另一方面要保证室外环境无辐射、无污染。在小区里,进行绿化时,选择了吸收噪音效果良好的植物进行种植,不仅整体美观有序,还起到了防噪音、防风沙的作用,另外种植一些果树,为居民提供新鲜的果实,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处处从人的健康角度出发。 4.2 重视节能设计 节约能源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之一,要做到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就要将节能设计的理念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从建筑及建筑材料的选型到建筑结构设计,都应考虑到节能。另外在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地势特征,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天然可再生能源,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尽量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3 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因地制宜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的设计不能照搬一些成功案例,照搬只会增加成本,降低绿色建筑的整体质量。在设计住宅小区绿色建筑时,应充分分析现场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科学、可靠性高的设计,要保证绿色建筑符合当地施工条件,因地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 项目申报书 示范项目名称 申报主体单位(盖章)主管部门 实施起止年限 申报时间 二O一一年十一月

说明 1. 示范项目申报主体单位可以是建设单位,也可以为投资运营商,不支持联合申报; 2. “达到建筑节能的标准”一栏中应填写是否达到或超过建筑节能标准,达到节能50%标准还是节能65%标准; 3. 在建筑类型一栏的填写中,申报项目为既有建筑,应在“既有/改造”一栏中填写“既有”;申报建筑为公共建建筑,应在“居住/公建”栏中填写“公建”,若一部分是公共建筑,一部分是住宅,应在该栏中填写“居住/公建”; 4. 在建筑面积一栏的填写中,申报项目为住宅建筑,应在“居住”一栏中填写“XXX”万m2,“公建”一栏中不用填写;申报建筑类型为“居住/公建”,应在“居住”和“公建”栏中分别填写相应的建筑面积; 5. “总建筑面积”指申报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示范面积”指所申报项目在施工的建筑面积中运用可再生能源技术部分所占面积,分为居住部分和公建部分。具体填写方法同4; 6. 示范技术类型分为下面几项:(1)太阳能供热(制冷);(2)太阳能热水;(3)太阳能光伏发电;(4)土壤源热泵;(5)地下水源热泵;(6)淡水源热泵;(7)海水源热泵;(8)污水源热泵。在“示范类型”一栏中只需填写对应的项目序号即可,例如:若采用太阳能采暖(制冷),只需在该栏中填写对应得序号“1”;若既有太阳能采暖(制冷),又有太阳能光伏发电,应在该栏中填写“1+3”,

依次类推填写;若采用的技术类型为“3”,在相应栏中注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用途; 7. 冷(热)负荷指标是指该项目单位面积的冷(热)负荷值; 8. 项目起止年限应按照“年/月/日”的顺序,例如“。 9. 项目进展阶段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建设前期工作阶段: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审批立项,征地,规划,报建。2.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3.建设准备阶段: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条件的准备,设备、工程招标及承包商的选定等。4.建设实施阶段:土建施工(基础、主体、二次结构、装饰、水电安装、室外绿化等)、设备安装等。5.竣工验收阶段。 10. 填写本表格时,要严格按照填表说明的格式进行填写,保证申报内容真实、准确。申报内容作为项目检测验收依据。

住宅小区建筑电气报告设计要点.doc

住宅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要点- 摘要:在现代经济发展速度日益提升背景下,相应扩大了城市建设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住宅小区管理智能化水平,因此对于建筑电气的设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此次研究主要是分析住宅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技术要点,通过防雷设施设计、监控系统设计以及配电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技术 在市场化经济体制下,社会各界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主要是由于电气工程在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因此讨论和分析建筑电气设计问题的现实意义比较高。 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原则 (1)在电气工程设计期间,设计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及设计标准,以此维护电气设计的安全与质量,还能够为后续电力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2)在开展电气工程设计时,应当立足于建筑实际情况,遵循实用性设计原则,避免与实际需求的偏差比较大。设计人员应当深入分析和了解住宅小区电气设计的目的,全面满足小区住户的电力需求,从根本上提升建筑的使用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分析小区建筑的实际情况,将会降低设计效果,也无法发挥出电气工程设计的作用和价值。此外,在设计期间还应当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全面提升设计的经济性,避免过多使用材料,深入践行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优先选用节能绿色的材料,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电气工程的设计成本,还能够减少能源消耗。

2住宅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技术 2.1配电系统设计。(1)变压器设计。在住宅小区配电系统中,变压器属于重要电力设备,会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益。在城市现代化发展形势下,相应增加了用电设备数量和规模,从而提升了用电负荷。所以在进行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到小区当下用电负荷和未来负荷增加情况,确保变压器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所以设计人员在用电负荷设计期间,还应当分析能源损耗问题。联合建筑的实际运行情况,确保变压器设备的合理配置,以此保证小区变压器规模与性能满足实际需求,从根本上提升配电系统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能源与资源浪费情况。(2)线路系统设计。相比于其他电气线路来说,住宅小区的电气线路具备纤毛特点。由于该电气线路缺乏专业人员进行检修和维护,住户缺乏相应的电力知识,极易导致电力线路运行期间出现故障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到该类问题,在住宅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中,能够注重提升线路的设计水平,这样能够保证线路设计满足住宅小区的用电需求,有助于提升电气系统管理的智能化。小区住宅内存在大量暗配电气线路,相应增加了调整与更换难度,所以必须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准确计算电力负荷,包括准备阶段与设计阶段的电力负荷。以上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准确计算设备容量,设计人员必须统计电气工程内所有电气设备的容量;②容量计算。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内,准确计算小区的用电负荷;③电流计算。设计人员应当在额定电压条件下、正常运行情况下,准确计算工作总电流,并且按照电流计算结果,合理选择导体,并且对功率损耗进行计算;④尖峰电路计算,准确计算负荷在短时间内的最

(完整版)关于住宅小区设计的流程

关于住宅小区设计的流程 当我们接到一个住宅小区的设计任务时, 第一步:首先应了解地块的位置,地块的使用性质,征迁用地范围,代征用地范围,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等。认真仔细的看一下规划设计条件,规划设计条件上都会明确兰线面积,红线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停车位(地上与地下的比例),需要配套建设的廉租房比例(现为10%),幼儿园用地面积及建筑规模,公厕面积,社区用房面积,物业管理用房面积等;有些还会对建筑高度有明确的要求。这是对规定性指标的全面了解。了解清楚后,开始对地形地貌进行一个详细的认识。 第二步:查清楚退道路红线,退用地界限,退黄,紫,绿,蓝控制线等的距离。 1)退道路红线,首先先查一下规划局下发的各主次干道道路的红线断面尺寸,在图中将线偏移,标识清楚;之后 再查一下各类建筑后退规划道路建筑线的最小距离。当 道路建筑线宽度<30米时,多低层建筑退道路红线4米, 高层(含裙房)后退10米;当道路建筑线宽度在30-60 米间时,多低层建筑退道路红线10米,高层(含裙房) 后退20米;当道路建筑线宽度>60米时,多低层建筑退 道路红线15米,高层(含裙房)后退30米.建筑后退 规划道路切角红线的距离按较宽规划道路退线距离要 求控制。

2)退用地界限,也要按规划局下发的技术规定来执行。 即多低层建筑的长边后退最小距离底层为6米,多层为 10米;多低层建筑的山墙后退最小距离为5米(当多 低层的山墙>16米时,按长边要求退距)。高层主要朝 向距北侧用地界线>20米;距东,南,西侧用地界线>15 米;高层次要朝向后退最小距离为9米(次要朝向(含 阳台)超过20米,按高层主要朝向来界定). 3)退黄,紫,绿,蓝控制线: a.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 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b.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 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 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c.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d.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 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在图中将个控制线都标识好后,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规划设 计的范围就出来了,就可以做规划设计了。 第三步:规划设计阶段。首先要看建筑设计范围内地形的变化,高差大不大,之后需要和甲方沟通,对于小区的定位,户数,户型指标,未来的管理要求等等。确定你的设计理念。先确定主次入口,

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简述

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简述 发表时间:2017-06-21T14:22:22.36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8期作者:覃曼茹 [导读] 现在能源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向绿色化方向发展。(钦州市墙体材料改革与建筑节能办公室广西钦州 535099) 【摘要】现在能源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向绿色化方向发展。由于绿色建筑更为注重和自然间和和谐共处,使大众获得健康同时舒适的生活空间,并降低环境污染程度,降低资源的使用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为了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的节能效果,有必要合理的运用可再生能源。本文就此论述了太阳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有效运用,之后探究了自然风以及太阳能技术、蒸发冷却以及自然风技术的复合应用途径。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 【中图分类号】TU201.5;T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8-0193-02 1.前言 无论是建筑的建设还是投入使用均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而为了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一定要科学的运用可再生能源,注重绿色建筑以及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关系。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合理运用,除了可以使化石能源消耗获得量化处理之外,相关企业也可以获得潜在收益,所以各个建设企业以及施工企业均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2.太阳能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2.1 太阳能供电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光伏已经成为绿色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电力来源。该类发电系统中包含太阳能电池装置、蓄电池(组)以及太阳能控制器等,其中太阳能电池可以用于吸收太阳能之中的光能,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转化使光能能够转变为电能输出。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说是整个系统中的核心,其可以使太阳能辐射转化成电能;为了使太阳能电池以及蓄电池能够稳定可靠的运行,太阳能控制器是必不可少的,其可以避免蓄电池发生放电或者是过充电情况,并使蓄电池使用年限得以延长。 2.2 太阳能空调 太阳能空调主要是将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能源由太阳能替换为市政电源,基于吸附式空调系统的原理,通过太阳集热器设备来对热能进行收集,然后利用物理转换原理建立太阳能空调。一般太阳能空调中包含以下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热泵机组以及太阳能集热器等。 2.3 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其是一种应用范围最广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同时推广率也非常高。太阳能热水系统一般包括冷热水箱管道、集热器以及贮水箱等部分,流动方式主要是以整体式、循环式以及溢流式为主。太阳能热水器是当前使用范围最广,也是经济效果最佳的太阳能热利用设备,这种设备通常能够分为两种,即平板式以及真空管式;若是根据结构进行划分,则能够分为分体式以及一体式;最后基于制作技术进行区分,则能够划分为承压式以及非承压式两种。 3.自然风以及蒸发冷却技术的复合使用 新风可以起到优化室内空气质量的目的,将适当的新风引入到室内可以起到提升人体舒适感的目的。另外新风也可以承担一部分的室内冷负荷,不仅可以起到优化房间空气质量的目的,并且还可以提供免费冷源。在此基础上组合变风量空调设备已经构建而成,该设备包含了新风输送系统以及常规全空气系统两部分,后者主要用于处理回风,所以一般需要将其放于空调机房之中,通过新风输送系统可以使空气得到热湿处理,所以需要将其安装于空调房间吊顶之中。一般来说在夏季,空调系统的总风量往往会超出设计风量,因此夏季设计时应当适当的提升系统风量,如此在过渡季就能够利用新风供冷来使冷水机组的运行得到科学的控制。 另外夜间通风蓄冷,也就是在夜晚使室外的自然冷风进入到室内之中,从而使围护结构以及室内的空气可以和自然冷风进行换热,如此就可以开展蓄冷以及预冷操作。由于在夜间通风可以使大量的新风进入到室内,不仅可以为室内供冷并且室内的空气质量也可以得到优化,大大保证了人体身心健康。当时在内部设施蓄冷情况和预期降温效果有一定差距时,应当使用人工制冷设备。另外由于部分建筑的围护结构可以蓄冷,所以还应当联合的使用蒸发冷却方法,也就是把间接蒸发冷却设备以及送风器串联起来,通过蒸发冷却原理来使送风温度得到控制。 4.自然风以及太阳能技术的复合应用 现在城市建筑正越发密集,个人的可占空间正逐渐减小,人们的生活空间也越来越密闭,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绿色建筑,希望能够借此来破除病态、不良的建筑综合症对人们的影响。由此自然通风技术又受到了人们的重新关注,其可以使人们更为密切的亲近自然,并使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得以满足。一般来说在风速以及风向均出现变动之后,对应的风压变动同样会发生变化,同时风压也会受到区域以及朝向的影响,所以风压的控制是一个难点。但是热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较强的利用价值,像是室内外温度差一般会影响到由热压所带来的自然通风效果,所以为了保证自然通风质量,应当增强室内外温度差,从而更好的利用太阳能。另外结合性的运用太阳能热技术以及围护结构,可以利用建筑围护结构以及被动式冷却结构来使室内的热环境质量得到优化,不仅可以起到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空气质量也可以得到提升,使得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可能的降低。 5.结语 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研究人员的努力,当前再生能源技术已经在绿色建筑之中获得了很好的应用,其正在向着集成化以及规模化的方向前进。另外因为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使用已经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对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方面又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这使得绿色建设项目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今后的研究之中,不能只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单独的应用,而是要探讨多种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应用,通过学科交叉途径来使可再生资源以及绿色建筑行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从而使建筑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张英魁,张正梅.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城市研究,2010,02:35-39. [2]徐艳琴,黄琳,杨奇飞.绿色建筑规划中可再生能源建筑指标确定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3,09:56-58.

居住区设计说明书

一区位分析 小区基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一滨河地段,规划建设用地120000平方米。基地的北部为洛阳市市中心一繁华商业区,南部为一滨河公园,西部是一居住小区,东部则为洛河水域。整体环境非常有利于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其中基地的南部和东部分别与洛阳市的两条主干道余沣路,滨河路邻接,使得即将建设的居住小区内部的居民交通出行十分的便利。右图为小区基地地势高差分析图,南北两端的高差相差十米左右,且南高北低。基地南面为余沣路,按总体规划控制道路红线宽40米:东临河流,预留30米的滨河路,用地东西宽284米,南北长423米,规划道路红线内总面积12.0公顷。 基地北侧、东侧和南侧相邻的道路为城市主要道路,人流量大,因此有此3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较西侧相比严重,因此在方案设计时应该尽量避免北东南三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基地东南方向有河流和公园,因此此两个朝向有较好的自然景观,故设计时应合理的将些景观纳入建筑户型的视线之内。西侧道路与其他三面相比人员较少,车流量小,因此此处较宜停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品质,因此对于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都希望居住在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同时兼顾居住区整体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管理有序的居住小区。 二、设计依据 《洛阳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河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土地出让合同; 规划局提供规划指导意见; 用地红线图; 业主的设计要求及往来信函文件; 国家及洛阳市现行有关规划、建筑设计的规范及规定 三设计理念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四总平面布置分析 该规划设计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创造出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且适合各类人群居住的生活社区。现今有很多的居住小区都想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为人们建造一个清幽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住宅户型的合理设计,小区环境的优美设计,及各项生活设施的完善等等。但是在我们对新老居住小区的调研过程中,却是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改变仅仅是

关于在民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docx

关于在民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可再生 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战略部署,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加快在民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能源。本规定所称的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主要是指目前可在建筑中规模化使用的太阳能和浅层地能。 第四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民用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推广应用实施统一管理。 经济开发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内民用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推广应用管理工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内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调查,并编制应用规划。 规划部门应按照自身职责,协同做好民用建筑领域可再生

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推广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监督管理、技术应用指导及可再生能源建筑推广实施等一系列相关工作。建设局根据管理权限要求负责本市内的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应进行监督管理、推广实施等工作。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 第六条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二)与建筑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保障建筑结构和产品使用安全,提高群众居住生活的舒适程度。 (三)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要安全可靠,性能稳定,与建筑周边环境相协调。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 第二章推广和应用 第七条普及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在民用建筑中全面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根据市场定位和建筑特点确定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形式,鼓励选用分体承压、二次循环技术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采取其他技术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应采取有效技术措施,解决管路防冻、底层住户使用热水不便、影响外观环境等问题。对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鼓励增设太阳能热水系统。

住宅设计要点(规范)

住宅设计要点(规范)

居住区10000-16000户30000-50000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小区3000-5000户10000-30000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组团300-1000户1000-3000人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道路用地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

地面停放场地。 【道路】 居住区级,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与城市支路同级 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级,一般用于划分组团的道路 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组团级,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公建用地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关于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关于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6T09:36:36.893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2期作者:叶印文[导读] 【摘要】高层住宅建筑,作为一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高度大、容量高等优点,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进行分析。广州伯盛建筑设计事务所广东广州 510620 【摘要】高层住宅建筑,作为一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高度大、容量高等优点,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进行分析。【关键词】高层建筑;住宅建筑;建筑设计; 1.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原则 (1) 建筑设计的统一性。高层建筑设计不再单纯建筑单体的规划设计,而是以一定规模的小区作为前提,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以人为本,同时营造更优美的室外环境。要求功能合理,让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卫生、舒适地生活。住宅内部房间齐全,动静分开,洁污分离;主要居住的房间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各种设施齐全,能满足节能的要求;(2) 建筑细节的合理性。未来的住宅标准将有很大的提高,细微之处将得到重视。节点细部设计在于整体布局合理,功能性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同时细部设计、节点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设计的尺寸、体量都应从人的生理学考虑,作为主体人感受到外部环境的舒适程度,可以直接衡量设计的好与坏,千万不能忽视细节的小问题,一切从人的需求考虑是获取成功的关键; (3) 建筑空间的舒适性。现在,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不仅是“住得下”,而且要“住得好”,这就是说人们对住房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住宅要方便、舒适、自由、美观。对室内采光、日照、通风、采暖、景观等因素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现代、接近自然,要有时代感,体现自由、体现家庭的亲切感。 2.实际案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建设项目用地由北至南,点式与双拼相结合的布置七栋高层住宅楼,用地面积为33671.0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 134509.42平方米,其中地上: 107436.29 平方米;地下: 24967.79 平方米,地下一层车库层高为3.9 米,住宅首层层高4.45米,标准层层高2.9米,容积率3.19,建筑密度28.21%,绿地率32.25%。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2.2 规划建筑设计概念及构思 (1)设计理念。 在尊重控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充满浓郁现代人文气息,飘洒着现代化,智能化,配套设施完善及富有人情味的生态型健康居住小区。 (2)布局构思原则 1) 以点式与并列式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在中心设置花园,景观水池,有效地提高土地使用价值;2) 注重社区居住性的整体感,安全感和邻里交往,在开放空间,公共绿地等处开辟多种自然轻松的交往空间,建构和谐而有文化内涵的社区氛围。 (3) 景观设计原则 1) 小区沿街景观绿化带,由建筑物退缩用地红线形成,有效的缓冲了城市干道对居住区的负面影响。使道路与建筑,车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2) 中心绿化在半地下室顶板上,以人工水景为主,并以其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小区内部建筑以园林路连接,形成许多景观节点,使景观形成多种变化和转换。 (4)人车分流的交通结构系统 本项目在入口处均设置进入地下车库的出入口,机动车辆不直接进入小区,因此地面上基本没有机动车辆,很好的做到人车分流原则。 2.3 总体规划布局 (1) 总体布局 1) 在满足控制相关指标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布局,建筑物南面退缩用地红线大于5 米;2) 建筑采用点式与双拼相结合的布置,空间有收有放。在主干道侧设置小区入口,次干道设置车辆出入口,机动车在入口处就近进入地下车库,园区内人行为主,形成人车分流系统; 3)在符合日照,消防间距等条件下,布置高容积率,有效减少建筑占地面积,扩大绿化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优良公共开敞空间。 (2) 功能分区 1) 住宅布置在地块周边,点式与并列式相结合,空间统一协调; 2) 设置沿街商铺,为小区配套相关生活设施,并适当提高土地使用价值。 (3) 交通结构系统 1) 小区内全为环形人行道,行人由干道进入入户路进入建筑单体,小区内人行道紧急时可作消防车道;2) 机动车系统与人行系统分流,车辆由城市干道利用地下车库坡道进入地下车库。除消防车及救护车外,所有车辆均不直接进入小区内部,行人感觉安全可靠。 (4)景观结构系统 1) 在尊重自然地貌基础上,综合建筑的布局与空间轴线,并用半圆形及带状等绿地布局,同时将组团中心绿地,宅间绿地结合使之为一整体;2) 景观带在设计时,强调空间形体特征,针对不同空间采用不对称环境设计手法,通过多样的种植,多样的雕塑,景观小品,丰富绿化景观系统。 (5) 功能分区 1) 住宅布置在地块周边,点式与并列式相结合,空间统一协调;2) 设置沿街商铺,为小区配套相关生活设施,并适当提高土地使用价值。 (6)交通结构系统 1) 小区内全为环形人行道,行人由干道进入入户路进入建筑单体,小区内人行道紧急时可作消防车道;2) 机动车系统与人行系统流,车辆由城市干道利用地下车库坡道进入地下车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