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大纲,征求意见稿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科(2009)80号文件批准立项

目录

第一章国内外城市管理研究综述

第二章城市管理的科学概念和基本内涵

第三章我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

第四章城市综合管理运行机制

第五章现代城市管理中的应急管理

第六章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

第七章城市综合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第一章国内外城市管理研究综述

第一节发达国家城市管理情况

第二节我国城市管理研究综述

┅┅必须直面中国东中西部、南方北方城市发展水平差别极大的现实,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模式,可以断言,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模式必将是多种管理模式长期共存。

第二章城市管理的科学概念和基本内涵

第一节城市的基本属性

一、城市的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

二、城市的公共空间和专属空间

第二节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置历史上长期三位一体、统筹兼顾。

在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分设的情况下,应该强调城市管理应当提前介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城市规划、建设工

作也应当提前兼顾考虑到城市管理工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由一位副市长分管比较有利于工作。

按照各城市的实际情况,欠发达地区还可以保持传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可以合并为一个机构统一管理,方便协调,减少管理成本。

目前的实践来看,在发达城市地区,规划、建设部门合并是一个趋势,广东省、四川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都逐步实现规划、建设部门的一体化。城市管理部门单列设置也成为一个大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必须有单独设立的城市管理部门才能胜任现代城市管理工作,这也标志着我国城市管理时代正在到来。

第三节城市管理的科学概念

一、城市管理的定义

本课题对城市管理、城市综合管理、城市专门管理、城市常态管理、城市应急管理给出如下定义:

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对城市行政辖区内一切人、事、物的管理活动的总称。

城市综合管理,是指城市政府或城市政府依法成立的城市综合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授权或行政授权,依法维护城市基础功能设施,管理城市公共空间,保障城市健康运行,促进市民和谐相处的行政行为。

城市专门管理,是指城市政府或城市政府依法成立的城市专门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授权或行政授权,依法管理在城市行政辖区内各种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专门活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城市的政治文明和经济文化繁荣的行政行为。

城市常态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各项基础功能设施正常运转,城市公共空间秩序良好,城市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正常开展情况下,进行的旨在保持城市正常状态的常规城市管理活动。

城市应急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部分基础功能设施不能

正常运转,城市部分公共空间秩序混乱,城市部分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情况下,进行的旨在尽快恢复城市常态的非常规城市管理活动。

在这五个定义中必须强调如下关键要素:

(1)城市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城市政府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代表城市政府实施城市管理的机构必须是依法成立的政府工作部门。如果不是城市政府或城市政府组成部门,在科学意义和法律意义上,任何机构都不具备城市管理主体资格。

(2)城市管理的最终依据是法律,城市管理活动依据来源于法律授权或行政授权。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或行政授权为依据,城市管理活动不能开展。

(3)城市综合管理的职责范围是维护城市基础功能设施,管理城市公共空间。不属于维护城市基础功能设施、管理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应予调整完备,职责过多过滥的,应予整合规范。

(4)城市综合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城市健康运行、促进市民和谐相处。所以,“和谐城管”是城市综合管理的最高境界。

(5)城市综合管理活动是行政行为,具有公益性、综合性、专业性、强制性、简单重复性、个体损益性(执法环节)。城市综合管理相对人必须配合或服从,城市综合管理内部要求有一支执法队伍保障城市综合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为避免或减少城市综合管理执法过程中不必要的冲突,必须要有公安部门等建立公务协助机制。

(6)一些城市专门管理部门的部分职责,涉及到城市基础功能设施和公共空间管理,如果管理较好,应当由专门管理部门继续管理,但应当纳入城市综合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城市综合管理部门的一些工作涉及到专门管理,也必须接受城市专门管理部门的管理。

(7)一些城市专门管理部门的职责,完全属于城市综合管理范畴,应当纳入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作为二级局或直属单位履行相应职责。

(8)城市常态管理和城市应急管理,二者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应当统筹考虑。

(9)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专门管理是按事权划分的。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一体和城乡统筹行政区划体制,城市专门管理部门的管理权范围通常都会外延到乡村。所以,城市专门管的特定含义是一个城市政府专门管理部门只负责履行一个系统的事权,并不涉及区域概念。相应的,城市综合管理的特定含义是一个城市政府综合管理部门要履行多个系统的事权。

二、城市管理的内容

城市管理既可以按事权分为综合管理和专门管理,也可以按状态分为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

城市综合管理内容:包括给水、电力、通信、供热、交通运输、供气、垃圾收运、排水、园林绿化、应急食品等城市基础功能和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专门管理内容:城市行政辖区内基于城市基础功能之上的所有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如宗教局管理宗教活动,文化局管理文化活动,卫生局管理医疗卫生活动,税务局管理税款征缴活动等。

城市常态管理内容:包括城市常态下的一切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专门管理活动。

城市应急管理内容:包括城市应急状态下统一指挥的一切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专门管理活动。其中最关键的是保障城市生命线,如食品供应、饮用水供应、电力供应、通讯畅通、医疗设施、交通管制、信息发布、安全措施等。

三、城市综合管理的依据

城市综合管理理论上来源于城市的基本属性和运行特征;行政上来源于法律授权和行政授权。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权是城市综合管理权的衍生权。

四、城市综合管理的特性

五、城市综合管理的目标

第四节城市综合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城市基础功能管理

目前,基本包括:给水、电力、通信、供热、交通运输、供气、垃圾收运、排水,园林绿化、应急食品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管理

第三章我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

第一节我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沿革

一、改革开放前近当代的中国城市管理

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供水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的颁布与实施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规范文件,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名称不尽统一但实际从事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协调机构、工作部门或二级单位,比如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办公室、城市管理局、市政管理局(委)、市容管理局(委)、园林管理局(处)、环卫管理局(处)、城建监察支队等等,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作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留下了一些深刻教训。

三、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

十多年的实践表明,虽然在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大大推动了中国城市综合管理事业前进的步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城市综合管理权和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权融为一体比较有利于做好工作。城市综合管理权和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权完全分离归属不同工作部门会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举步维艰,需要进行再一次制度创新。这也恰好吻合了城

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权是城市综合管理权的衍生权的理论。

四、城市管理职责和管理体制的决定权下放城市政府

2008年7月11日,国务院决定将城市(综合)管理职责和管理体制的决定权交由城市政府,开始和国际城市综合管理的基本原则接轨,中国城市管理事业迎来了春天。各城市政府有权依据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决定本城市综合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和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的精神,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城市设立城市综合管理局,整合收编原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市政管理、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工作部门和单位,统一行使城市综合管理权和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权,形成一盘棋、管到底的大城管格局。

第二节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城市综合管理局模式

目前所知最佳模式。比如广东省阳江市、韶关市、江门市等已经挂牌。中山市将结合本课题实践研究,作为全国城市综合管理局模式的示范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虽然名称叫做城市管理局,但事实上也是城市综合管理局模式。

统一城市综合管理权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权的城市综合管理局模式,是我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努力追求的方向。

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模式

目前全国已有大约一半的城市设立了类似机构,名称大体有三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执法局。这种模式,通常行政管理权与执法权分离,只有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权,没有或基本没有城市综合管理权(比如福建省漳州市),有的还是事业单位(比如山东省胶州市),类似于纯粹的执法部门,不像一个政府工作部门,协调成本较大。应当尽快规范调整。

政府序列的工作部门,不应当存在纯粹的执法部门,行政执法职能应当从属于行政管理职能,也就是说,一个政府工作部门应当首先有法定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应的行政执法职能自然包含其中。

三、建设局或规划局下设城建监察支队或城管执法局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管理最初的模式之一。目前仍有将近一半的城市保留这种模式,有的挂靠在建设局(比如河南省济源市),有的挂靠在规划局(比如广东省清远市)。

也有的城市成立了城管执法局,但挂在建设局(委)下面(比如山东省青岛市)。

建设局或规划局下设的城建监察支队或城管执法局,都是事业编制,经费和人员编制基本上没有保证,一般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应当尽快规范调整。

四、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模式

比如北京市,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从行政管理职能上看,基本上符合本课题所说的城市综合管理职能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北京市的城市综合管理局,只是单位名称不够科学规范,职责不够全面。应当尽快规范调整。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下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保障其城市综合管理职责的全面顺利履行,也符合本课题对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的要求。

五、市政府直属城市管理办公室模式

比如湖北省荆门市、四川省西昌市,实际履行城市综合管理职能,有的还下辖有城管执法支队,职能似乎比较完备,但又未纳入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也比较欠缺,应当尽快规范调整。

六、市容局(委)+城管执法局模式

比如江苏省南京市、吉林省长春市,先设立了市容管理局,后来在相对集中城市管理领域综合行政处罚权的浪潮中,又加挂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牌子,多块牌子一套人马,履行部分城市

综合管理权和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权。

市容局(委)+城管执法局模式,行政管理权范围较窄,行政执法权范围较宽,行政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宽窄不匹配,行政执法权范围远远大于行政管理权范围,工作的协调度较低,应当尽快规范调整。

七、城市管理局+城管执法局+城管办模式

比如江苏省泰州市、淮安市,先将市容、环卫、城建监察单位整合成立了城市管理局,后来在相对集中城市管理领域综合行政处罚权的浪潮中,又加挂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牌子,多块牌子一套人马,履行部分城市综合管理权和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权。

由于行政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宽窄不匹配,行政执法权范围远远大于行政管理权范围,工作的协调度较低,后来又由城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主任的城市管理委员会进行统筹协调,将办公室设在城市管理局,形成城市管理局+城市执法局+城管办模式。

这种模式协调成本高,市长一旦其他工作较忙无暇顾及,整个工作秩序就难以保证,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城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作用发挥较好(比如淮安市、中山市),有的城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作用发挥较差的原因。因此这种模式也应当尽快规范调整。

八、城管执法局、市政委员会、市容局(委)多头管理模式

比如陕西省西安市,城管执法局、市政委员会、市容局(委)都是城市政府工作部门,三架马车齐头并进,分别履行城市综合管理权和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权。

这种模式,表面上看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很重视,实际上是机构重叠,浪费行政资源,与中央大部制改革精神背道而驰,应当尽快规范调整。

西安市有关领导认为西安市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工作内容较多,应当多设几个部门。事实上,这个理由不能成立,西安市的城市规模大体相当于北京的一半,北京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只设一个政府工作部门,西安市没有必要设三个。

第三节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在城市政府之下设定两个权力层次:一是统筹协调与城市基础功能设施和城市公共空间有关的所有部门、单位的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二是具体执行城市政府有关决策和督促落实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有关统筹协调意见并具体执行指挥权、赏罚权,以及全面负责城市综合管理领域行政处罚的城市综合管理局。

一、城市综合管理的体制支撑体系

1、城市综合管理的组织支撑体系(权力结构)

1)行政指导机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与综合管理

指导司或城市综合管理指导司

省(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与综

合管理指导处或城市综合管理指导处(有

条件的省可设立城市综合管理局,作为建

设厅二级局或省政府直属局)职责:负责指导全国或本省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

2)决策机构:城市政府

职责:负责决定本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和综合管理职能范围。

3)协调统筹机构: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必须由市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担任委员。否则,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职责:统筹协调本市所有涉及城市基础功能设施和公共空间管理的部门、单位。

4)执行机构:城市综合管理局(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已经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并且是城市政府工作部门的,而且有条件继续保留政府工作部门行政机构编制的,也应当与城市综合管理局

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职责:负责执行城市政府关于城市综合管理作出的所有决定,督促落实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协调统筹的各项工作,保障城市基础功能设施正常运转、城市公共空间秩序良好。

2、城市综合管理专业支撑体系(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主要事业单位)

1)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必须由城市政府、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组织建设,设在城市综合管理局内,作为城市政府、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城市综合管理局统领本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工作抓手平台。副局级。基于数字技术等所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全市统一的指挥中枢系统,作为现代城市综合管理的首要专业支撑机构。市长、分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副总指挥,负责重大城市综合管理活动的指挥。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副局长担任指挥中心主任、副主任,负责日常城市综合管理活动的指挥。)2)市政公用局(处)(应当统一规范为城市综合管理局内部的二级局,副局级,可以事业编制。负责本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相关企业指导管理。也可以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职能保留在建设局,市政公用局只负责本市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和相关企业指导管理。)

3)市容环卫局(处)(应当统一规范为城市综合管理局内部的二级局,副局级,可以事业编制。负责本市市容和环卫工作。)4)园林绿化局(处)(应当统一规范为城市综合管理局内部的二级局,副局级,可以事业编制。负责本市市区内的园林绿化工作。)5)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局(应当统一规范为城市综合管理局内部的二级局,行政编制,至少参公,具体执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指令,依法处理城市综合管理行政违法案件。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具有很强的法律专业性,又有简单重复性,应当设立城管行政执法官职位,由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出任,负责简易案件的快速裁量,把控好自由裁量权,行政处罚决定应当由城管行政执法官签署方为有效。)

6)城市综合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鉴定中心(对各种损害城市基础性功能设施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行为,进行技术鉴定,作为行政处罚的技术依据,城市政府以适当方式赋予其法定效力,特别适用于一些简单、快速的鉴定)

7)城市综合管理公众服务中心(作为城管执法系统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窗口,提供公众咨询,公众教育——市民教育和城管法规宣传,执法后续服务,举办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局长接待日等亲民活动,对外发布信息)

8)城市综合管理培训中心(大城管体制下,地级市城管系统队伍人数一般在三五千人,队伍建设极其重要,必须强化培训,方可实现规范管理)

3、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支撑体系(关联企业)

1)交通运输公司(核心是城市公交企业)

2)给排水公司 3)燃气公司

4)园林绿化公司 5)电信公司

6)电力公司 7)垃圾处理厂

8)污水处理厂 9)市容环卫公司

10)供热公司(热力公司) 11)食品安全战略储备单位

4、城市综合管理社会支撑体系(市民教育)

依托城市综合管理公众服务中心,组织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志愿者协会,号召全市热爱关心支持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普通市民作为城市综合管理志愿者。市民教育工作做得好,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市民的文明程度,还可以大大减少涉及城市综合管理的行政违法案件发生,由此可以大大节约城市综合管理成本和行政执法成本,是一件一本万利的公益性事业。

5、城市综合管理专业指导、交流互动支撑体系

城市综合管理专家组和城管(执法)局长联席会议

6、公共财政支撑体系

城市综合管理是完全公益性行政行为,必须由城市政府财政完全投入,持续投入,递增投入,不仅要保证管理和执法人员主

体是公务员,还要保证事业单位全额拨款。还要保证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作业企业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激励各城市综合管理的服务企业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基础功能服务。

7、社会监督支撑体系

二、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

由城市政府、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组织建设,设在城市综合管理局内,作为城市政府、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城市综合管理局统领本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工作抓手平台。市长、分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副总指挥,负责重大城市综合管理活动的指挥。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副局长担任指挥中心主任、副主任,负责日常城市综合管理活动的指挥。

采用江苏省泰州市购买服务的方式,以数字技术作为核心技术支撑。(并非一些人所讲的数字城管)

整合城市综合管理部门、专门管理部门的有关资源,统筹城市常态管理和城市应急管理。

在城市政府、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主持下,建立《城市综合管理公务协助规定》,将涉及城市综合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专门管理部门、相关单位纳入到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职责,明确工作规范,明确赏罚标准。

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案审委员会应当副设于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由城市综合管理局领导成员轮流值班和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城管行政执法官随时会审有关城市综合管理行政违法疑难案件。

三、城市综合管理志愿者协会

拟请福建省漳州市城管执法局负责这一实践环节的研究,作为全国各城市全民参与城管的示范。

四、城市综合管理专家组和城管(执法)局长联席会议

五、城市综合管理部分事权的下放和外包

近年一些城市兴起城管重心下移之风,应注意城市综合管理的指挥权、督察权、赏罚权绝对不能下移,部分事权可以下放到

区、街镇、村居,但必须不能脱离市一级城市综合管理局的指挥、督察、赏罚。盲目的重心下移,不仅管不好城市,还会使本来管理较好的城市变成乱局(比如海南省三亚市)。

城市综合管理事关城市的命脉,必须一盘棋、管到底,按国务院文件精神,区以下政府没有城市管理职责,区、镇街原有城管执法机关应当统一收归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直接管理(比如广东省中山市)或双重管理(比如江苏省泰州市)。

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涉及到一大批工作属于简单重复性劳动,不仅是可以事权下放,甚至可以以服务外包的方式由企业或社会其他组织承担,比如保洁、自来水供应、垃圾清运等。

第四章城市综合管理运行机制

第一节统一市一级城市综合管理指挥权、督察权、赏罚权,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运行机制

以数字技术作为核心技术支撑,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通过视频、音频、网络等手段快速获取城市技术功能设施受损和城市公共空间不合理占用的信息。然后及时作出办理意见并迅速发给有关承办责任人(或单位)。

有关承办责任人(或单位)办理完成后及时上报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迅速指示督察部门检查验收或通过视频即时检查验收并结案。如果有关承办责任人(或单位)不能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成,指挥中心督察部门应当及时督察。

办理完成任务较好的人(或单位),应由城市综合管理局报请城市政府或城市管理委员会给予奖励,办理完成任务较差的人(或单位),应由城市综合管理局报请城市政府或城市管理委员会给予处罚。

统一城市综合管理指挥权、督察权、赏罚权,必须有数字技术作为支撑工具,采用泰州市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行成本已经较低,一般地级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县级市都有条件实现,但那些特别贫困的地级市和绝大多数县级市暂时还不具备建立城市综合管

理指挥中心的条件。

第二节城市综合管理中的公务协助

第三节城市综合管理规范化

一、程序规范

二、行为规范

三、形象规范

四、方法规范

五、考核赏罚规范

六、城管执法人员救济规范

第五章现代城市管理中的应急管理

第一节城市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第二节将城市部分应急管理纳入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第三节城市应急管理与城市常态管理的衔接

第六章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

第一节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权的权利属性和地位

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权是城市综合管理权的衍生权,不应当重复授权,这也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当列为城市综合管理局二级局的法理基础。

北京市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的二级局,比较符合城市综合管理的科学规律,也比较符合城市综合管理权和城管执法权的权利属性和地位。如果进一步规范、调整、正名,就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架构。

第二节城市综合管理重在治本,强化管理行为,减少执法行为

涉及城市综合管理的行政违法行为一旦发生,执法过程中不仅会带来财产损失和公共利益的损害,有时财产损失还十分巨大,拆除一片违法建筑,其财产损失就数以亿计。如果发生冲突,还

会带来社会的不和谐。

如果执法错误,损失更是巨大,还损害城市政府形象。比如北京城管执法部门错误拆除了价值数亿的市场,被法院判决败诉,要给予六亿元的政府赔偿。

城市综合管理系统,要牢固树立重管理、少执法的思想,尽可能多地做好前期宣传疏导工作、前置预防工作、管理服务工作、说服教育工作。应当说,执法越少甚至没有执法行为发生,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才算做得最好。

第三节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的专业化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城管执法局不论是保持现状作为城市政府的一级行政部门,还是将来规范为城市综合管理局的二级局,都应当设立城管行政执法官职位,国家公务员编制,像法官、检察官一样,必须由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法律专业人士担任,逐步实现城管行政执法的专业化。

城管执法局内部可以有一些事业人员编制,甚至可以有一些协管人员,但他们只能跟随、协助城管行政执法官辅助工作,不能从事城管行政执法活动。

第七章城市综合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从长远角度看,需要逐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包括设立一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综合管理法》,相关法规都作为《城市综合管理法》的特别法,授权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有利于当地城市综合管理的地方法规和规章。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中国城管

中国城管世界无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神功护体无所不能! 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 中国城管。所向披靡。见神杀神。见佛杀佛。拳打欧洲诸侯。脚踢北花旗。上能打飞机。下能秒坦克。下海灭航母。飞天打卫星 中国城管是我国秘密发展的准军事化组织,平时管理城市,锻炼游击战术;战时可编入正式军.是一支可冲锋,可侦察,可游击,能吃苦,能忍耐,能奋战的优秀后备军.五角大楼秘密报告称:中国城管队伍是一支具有强大潜力,能单靠一辆破面包车或皮卡就能全天候作战的可怕准军事组织(我国庄严承诺对外不首先使用城管) “在我们眼里,英特种兵如果是尘埃的话,我们就是沙尘暴” --------摘自《城管的优秀历史》前言 “逃跑?我们会让你生活在无限的恐惧之中。” -----战斗中的一城管言论 我们在飞机坠毁前,一直以为是遭到了地空导弹的攻击,没想到是城管用竹竿...... ---------摘自前苏SU30 F22 F117A等战机飞行员 当漫天飞舞的板砖和无数看不清来路的拳脚把清点的士兵堵在了阵地上,我真是不敢想象这仅仅是一支受城管训练过的伊军小队 ----------摘自美军101空降师502团E连米勒上尉 当我军的一个M1A2坦克分队在一个早晨被全歼时。现场没有爆炸的横迹。只有无数的拳头。那拳头深深的打破了装甲。里面的成员被打成了肉渣 --------------------------摘自美军陆战一师汤米康林下士 “对不起,我只能回答你我不知道,因为这已经牵涉到国家最高机密” ---------------------------------城管队长回答记者关于城管训练问题 在我军一次战役中。有一个阵地在郊外我军后方。我军已经突破了外围防线时。那个阵地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我们攻克了阵地。我们丢下了500具德意志勇士的尸体。以及3架F22。和30台虎式坦克。但抵挡我们3天3夜的居然是5名城管 ---------------摘自德军卫军78师12团B连曼施坦因中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作业12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 2、1954/《选举法》 3、形式上/实质上 4、宪法/保障人权 5、五/互选 二、选择 1C 2D 3 A 4D 5A 6C 7D 8B 9B 10C 三、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 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 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一般包括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两个部分。非正式约束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 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正式约束也称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 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包括社会规则、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等。狭义的制度指 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 2、中共的组织原则:指人们在指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利制约 原则和法治原则。

3、人大代表视察权:视察权是人大代表的会外职权,是指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 有权参加本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种专题调查和视察活动,了解同级政府、法院、 检察院的工作情况,收集选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四、简答题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那些基本内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 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答:(1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2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 (3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4组织和动员社会。(5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谓根本政治制度意味着: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运用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 源地位,其他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其权力、合法性均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和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制度和机构相比,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

城市管理学1

城市管理学(原市政规划与管理)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7.03.30) 一、市政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一)市政管理的概念 市政管理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二)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对象)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城市管理主体的构成 城市管理主体的构成由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和城市政治参与系统共同构成。 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组织,包括国家政治权力系统的城市政权机构:城市国家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以及这些机构的下级组织机构。 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城市政治参与系统也是市政管理的主体,但相对于城市政治权力系统而言,它们是次要主体、间接主体。虽然它们的参与对市政管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有时甚至能对某些问

城市规划课题研究范文

城市规划课题研究 1.城市规划失效分析与研究【查看全文】【打包下载】 分类号:TU984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失效平衡论规划措施 摘要:世界的城市规划史,也是优秀的规划理念的发展史。在城市的演进和历史的洗涤中,规划的理念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优秀的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的解决、城市美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优秀规划理念的贯穿,使得城市面貌日益完美。论文从规划效用和规划的理念的概念入手,首先分析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提出城市规划的效用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规划法应选择平衡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最后提出了规划失效的改进之道一基于不确定性的城市规划改进方向,包括1、认识论层面—确立不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 2、方法论层面一探索不确定性的规划方法。 3、行动措施层面一基于不确定性的规划行动措施。 2. 转型时期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建构【查看全文】【打包下载】 分类号:TU984.2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市场经济体制管理职能城市规划法规摘要:伴随19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政策的实施,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研究方日益重视,但有关研究多侧重城市规划管理的某一方面,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研究在城市规划界少有涉及。本文试图在已有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建构问题进行探讨。论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以及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的内涵、作用与意义;指出城市规划管理目标主要有:(1)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职能,(2)在确保城市发展效率的同时达到社会公平,(3)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效能;分析了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内涵及构成,即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管理组织系统、城市规划管理运作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最后提出适应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与目标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建构的目标。其次,对自建国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分别就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机制、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体系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行政地位不高;(2)规划编制、决策、执行“一家言”;(3)规划行政管理中条块分割;(4)政府的规划管理职能在不少城市受到削弱。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建构的初步设想,并对构成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管理组织系统、城市规划运作机制、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等子系统提出具体构建要求,如城市规划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建构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编制机制的建构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建构,其中城市规划编制机制的建构主要有:(1)规划编制机构的市场化与规划研究建构的建立(2)建立严格的规划法定审批决策程序(3)规划编制的检讨和动态更新(4)公众参与规划。 3.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查看全文】【打包下载】 分类号:X321 TU984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中国城市管理历史沿革

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了以“政府—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尽管有利于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但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社区”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政府—单位”制的弊端,但由于行政化倾向严重,因此难以改变公民原子化状态,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这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新发展,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单位制;政府—社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重申和强调了要建立这一社会管理格局。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建设和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完善,为推进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本文试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梳理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演进过程,从而深化对我党提出的这一社会管理格局的理解。 一、“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社会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效法苏联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企业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社会组织则基本上没有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有一些相同的设想。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1]。毛泽东也提出:“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2] 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一套以“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下,国家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管理职工,通过街道居委会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当然,政府通过单位实施社会管理的体制无疑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因为当时城市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隶属于某一单位,没有单位隶属关系的只是少数人,街居体系只是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 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各种单位尽管因专业性质不同而区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但都必须隶属于一定的上级部门或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类组织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个个下属“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既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政府过程的“末梢”。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2.议行合一:国家权力机关统一掌管立法、行政等全部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指规范选举活动的各类制度。其含义包括:(1)广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2)从中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组成人员的制度;(3)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4.行政组织体制: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层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权责配置关系和结构体系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6.政党制度:指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干预政治、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总和。指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以及各政党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 1.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 ①国家xx: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具体包括: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在不与该法律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前提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②法律xx: 1978年宪法第一次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职权。 凡关于宪法、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加以补充。这种解释或者补充规定与原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③监督权: 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的实施。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权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包括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④决定权: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⑤任免权: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⑥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包括主持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召集全国人大会;决定延长本届全国人大的任期;主持全国人大预备会议;审查代表资格;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领导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等。 ⑦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2.选举制度主要原则: ①普遍原则:是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

中外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

中外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 中外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 1、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由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背景不同,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与西方城市管理的体制是不同结构的。 (1)我国城市管理政企不分,管理和作业不分。我国的城市政府既是城市建设的组织者,又是城市管理的施行者,政府身兼建设和管理两个角色,而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实行的是政企分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清晰。市长的主要精力用于城市管理,市长首先是抓城市规划,压滤机滤布组织智囊班子帮助编制规划,并组织实施。市长通过抓规划,把国家的经济结构模式在城市结构中具体体现出来。 (2)我国的城市管理重视思想教育,带有较明显的人治色彩。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重视法规制度,法制意识较强,政府各部门也围绕城市管理,依法行政。各部门虽然分工不同,但是依法办事的立场和价值观一样,由此就降低了内耗,也有利于提高效率。全民法制意识下的城市管理对于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我国的政府常常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相形之下,社会发育不够完善。.freekan.西方国家一般是“市民社会”,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分担了城市管理的传统职能,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政府仅充当教练和裁判的角色;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志愿者组织更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西方城市管理模式和改革趋势对我国社区体制改革的启示。体制背景、社会基础等的变化,使得我国原有的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时期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与社区管理的单一行政模式构成了转型期社区组织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分化,产生了新的结构要素,社区组织管理体系面临新的重组、整合与再造。尽管西方城市管理的理论和模式对我国的城市管理实践与研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滤布但必须结合中国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加以借鉴。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必须从结构上对管理体制进行调整,遵循“社会化、协调性、专业化、法制化”的原则,从两个层面上着手构建全新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多元互动的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从社区组织结构着眼,根据社区内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重构合理的社区体系; 二是根据社区发展的需求,重建新型的社区组织,并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据此,要完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街道体制”向“社区体制”的转化,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是法规建设。法规建设是实施社会化社区管理的前提,为适应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社区管理的法规,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社区组织的职能关系,使社区管理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是制定科学的社区发展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其内容制定社区发展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规划的制定应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并且体现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利益。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合理的城乡规划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可以长期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管理体制。然而,相对而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比较短,还缺乏相应的经验。这样的历史问题导致了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完善的监督体制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于当前的城乡规划能有所助益。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概述 城市系统的长远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城乡规划作为基础。而为了更好地进行城乡规划,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所谓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是指由相应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管理机制、管理分工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形成的体系。该体系的顺利落实能够有效地保障城乡规划质量,能够建设良好的、宜人的城市生态系统。合理完善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地确保在城市建设中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 紊地进行。如对于不同层面的建设规划的活动的审批的规定

能够使得不同部门之间权责分明,工作井井有条。然而,在我国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我国的相应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本文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规划的进行,从分析城乡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中的主要问题 2.1缺乏专业的城乡规划管理人才 城乡规划管理需要社会相关的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个方面的管理与审批工作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建设起步非常晚,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我国的很多部门严重缺乏专业的人才。很多单位不重视管理体制建设,认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其实就是简单的流程式的审批工作。这种意识的存在使得部门领导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时,我国的高校当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学科。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学科,但是在学科教育与课程设置方面,严重缺乏经验。很多单位原来的与之相关的岗位管理人员大多缺乏城乡规 划专业知识,不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 2.2城乡规划管理的社会监督体制不完善 城市建设项目一般属于大型的项目,其有效运作依赖于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由于当今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没有办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推动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采用新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城市管理相比拥有许多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施新公共管理模式时仍然存有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模的基本概念 与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它是通过采用开放和包容的状态来对城市中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处置。新公共管理模式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对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站在公共管理权责的角度来看,新公共管理模式属于城市公共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模式管理的重心逐渐开始由内部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外部的行政管理,同时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进行城市

公共管理时的工作重点也由传统模式中对政府程序以及政 府机构的重视转变为对管理结构和管理项目的重视[1]。 其次站在新公共管理模式相关特点的角度来看,新公共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由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在对城市进行公共管理工作时主要是通过采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 方法,使其能够打破政府部门对城市公共建设完全垄断的状况,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相关单位参与到城市的公共建设当中,增加企业和相关单位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同时新公共管理模式还有着传统公共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新公共管理模式能够对全社会开展动员工作,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公共管理当中,这就使得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机会,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公民对于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公民更好地了解社会公共管理的相关工作,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新公共管理模式中的管理经验主要是将私营组织的管理经营作为基础,在城市公共管理过程中采取新公共管理模式,通常将私营组织中的发展模式以及绩效考核评定标准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融入进去,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的一些?能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转变。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模式与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相比有 着许多明显的优势,在对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参与、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且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正确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四、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 1.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政治制度? 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2分)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2分)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2分)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2分)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2分)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第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2分)第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4.何谓“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实行法治。(4分)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分) 依法治国突出表现在依法行政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必须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分)。

中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比较

中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比较 班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号:11125931 姓名:李晓贝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城市规划简史、以及规划法规、行政、运作体系,总结日本综合规划的优点与中国规划工作的不足,从而得到日本规划对于中国规划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规划法规行政运作优点不足启示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rief history of Japanese urban planning, and planning regulations,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al systems,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ed planning in Japan and China's lack of planning, planning for the Chinese to the Japanese plan of revelation,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Keyword:Planning regulations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advantage Inadequate revelation 一.日本城市规划体系概述 1. 规划立法简史 在日本近现代城市规划立法的历史上,曾经有3次重要的立法活动。 1.1 1888年《东京市区改正条例》 背景:在历史上,日本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7~10世纪的日本京城依照了中国都城的方格网和里坊制。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日本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引入了资本主义制度。与西方国家一样,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激增,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疾病蔓延和火灾频繁)。 内容:重点是保障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桥梁、公园、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意义:它的颁布是日本城市规划立法的一个里程碑,代表着日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从此走上法制化道路。 1.2 1919年《城市规划法》 背景:《东京市区改正条例》颁布后的30年中,日本的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对城市规划立法的需求日趋表面化。而《东京市区改正条例》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内容:在城市规划编制审定程序、机构、城市规划实施项目的实施体系等方面继承了《东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分析

理论探讨 一、基本概念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是狭义的城市,即仅指城市中心城区,不包括城市所管辖的郊区、卫星城区、飞地区和农村地区等区域。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有建制市654个(统计数据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下同)。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共有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含副省级市15个),县级市367个。① 本文的“城市管理组织”是指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实际作用的各种公共组织的集合体。其外延不仅包括城市行政组织(市政府、市辖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社区居委会等。 本文所研究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指静态的组织结构,即指组织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包括部门设置和层级安排。②组织结构可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同一层级公共组织内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纵向结构指不同层级公共组织之间的构成。③本文侧重于研究纵向组织结构。 在本文中,“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指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几个层级城市管理组织的层级安排和分工关系。 二、当前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分析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的组织纵向结构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全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大体整齐划一,主要考虑城市行政级别,较少考虑各个城市微观组织环境(人口、面积等)差异;二是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呈现多层级、小管理幅度特征。这种纵向组织结构大体能够适应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组织环境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管理组织的宏微观组织环境和组织目标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现行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具体体现在: 第一,现行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与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总体改革目标不适应。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近期行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社会领域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些宏观目标要求城市管理组织的主要组织目标是强化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调控社会矛盾,保障市场公平、合法运行等。为配合这些目标,要求城市管理组织突出便民原则,工作重心下移,加强职能部门和民众的联系。相应地,要求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趋于扁平化,减少中间层次,扩大直接面对民众和社会组织的机构的规模。但是,现行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的特征之一是较多管理层级、较小管理幅度。这种纵向结构适合于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政治动员的需要,不适合于加强服务,与城市管理组织未来的组织目标不适应,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总体改革目标不适应。 第二,相对整齐划一的纵向组织结构与各地微观环境的差异不适应。20世纪40年代末,当时中国建制市较少,相对整齐划一的纵向组织结构与各地微观环境的差异之间的不适应尚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期,建制市的设立也进入加速期。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建制市654个。目前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是相对整齐划一的,即只有两种主要的模式:直辖市与地级市的“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4个层级模式或县级市的“市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3个层级模式。但是,中国的600多个城市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仅从人口来看,同是地级市,2006年广东汕头市中心城区人口达488.12万,云南临沧市中心城区人口仅为5.32万。④相应地,市之下同级城市管理组织管辖人口差距也很大。例如,同是上海中心城区,1997年时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人口为14.32万,同区五角场街道仅有2.1万人。⑤) 第三,较多层级、较小管理幅度的纵向结构与世界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发展趋势不符。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城市绝大多数城市强调城市管理的整体体性,市之下往往不再划分为市辖区,城市管理组织纵向层级仅为1级。仅有少数特大城市在市之下划分为市辖区或其他名称次级行政区,城市管理组织纵向层级仅为2级。即使是曾作为中国主要模仿对象的前苏联,市辖区设置也不普遍。⑥在设置市辖区或其他名称次级行政区的国外城市中,市政府管辖的下级城市管理组织数量较多。例如,伦敦700多万人口设32个自治市(borough),东京中心城区800多万人口设23个区。⑦由此可见,国外大多数城市的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是高度扁平化的,仅有1-2个层级,上下级管理幅度远大于中国。尽管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短时间内实行扁平化的纵向结构有一定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发展趋势恐怕也将是扁平化。 综上所述,现行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前期,这种纵向结构大体能够适应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组织环境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管理组织的宏观组织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组织目标也从侧重政治动员逐渐向侧重公共管理和服务转变;城市管理组织的微观组织环境也呈现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显现出与组织环境及组织目标不适应,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三、调整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的政策建议 如上文所述,目前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显现出与组织环境及组织目标不适应,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在设计调整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组织结构设计要服务于组织环境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设计方案不能盲目模仿其他国家方案,而是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认真分析组织环境和界定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第二,要允许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目前全国各城市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很难有一个普适性的设计方案,应允许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当然,这些设计方案的制定程序要与中国目前立法、行政等方面制度相契合。 在具体方案设计上,笔者有如下设想: 第一,探索基层城市管理组织管辖人口、面积的合理幅度。在宏观组织环境、组织目标和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城市的管理组织究竟需要设几个层级,很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是基层城市管理组织所管辖人口、面积的合理幅度。 第二,依照城市不同规模,制定不同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在确定基层城市管理组织管辖人口、面积的合理幅度后,可以依照城市不同规模,制定不同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对于大城市,可以基本保持目前纵向结构,但要适当使各个市辖区、街道办事处的规模趋于均衡。对于中等城市,可以虚化市辖区,将市辖区政府变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撤销区一级人大、政协等组织。对于小城市,甚至可以不设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接面对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会组织。 第三,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尽管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法定地位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但到目前为止,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很多行政职能。将来要逐渐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淡化其行政职能。 综上所述,本文从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组织纵向结构的特征,论证了现行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组织纵向结构的历史合理性及在目前体现出的不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制定新的城市管理组织组织纵向结构设计方案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政策建议。希望本文能为中国城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②金东日:《组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③苏忠林:《公共组织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120-123页。 ④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第34、36页。该统计年鉴使用的数据是“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数量”。 ⑤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 ⑥1954年时,前苏联共有建制市1515个,共有市辖区498个。1987年时,前苏联共有建制市2176个,共有市辖区662个。参见许崇德:《各国地方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第419页。 ⑦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分析 杨文彬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摘 要】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全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大体整齐划一,二是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呈现多层级、小管理幅度特征。这种纵向结构大体能够适应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组织环境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管理组织的宏观组织环境和组织目标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显现出与组织环境及组织目标不适应,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城市管理组织 组织结构 纵向结构 2011. 02 27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