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秉维与自然地理研究 - sourcedbigsnrrcascn

黄秉维与自然地理研究 - sourcedbigsnrrcascn

黄秉维与自然地理研究 - sourcedbigsnrrcascn
黄秉维与自然地理研究 - sourcedbigsnrrcascn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5卷第9期

2010年9月V ol.65,No.9Sept.,2010

收稿日期:2010-01-09;修订日期:2010-05-20

1146-1150页

黄秉维与自然地理研究

杨勤业,郑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黄秉维先生是世界著名地理学家,是继竺可桢之后的地理学一代宗师,我国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黄秉维先生就深入开展了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自20世纪50年代起,黄秉维先生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在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领域不断开拓进取。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地理研究所创建之初就设有自然地理组,并开展了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和汉江流域地理考察。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期间建有地理组。1955年初建立自然地理组。1958年正式建立自然地理研究室。从那时起,自然地理研究室就是黄秉维先生实践其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

按照黄秉维先生的学术思想,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的科研方向是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综合体)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区域分异规律,尤其着重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差异,以及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关系。这些领域成为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重要研究基础。

自然地理研究室的研究工作以综合见长,紧密围绕自然地理的格局和过程这两条交织的主线,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国家的重大需求,在黄秉维先生的指导下,先后开展过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国动物区划、热量水分平衡、生物地理、土地类型及其评价、化学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

自然地理研究室完全按照黄秉维的学术思想组建。研究室内的学科组,按照黄秉维提出的自然地理学的三个新方向设置,并长期在黄秉维指导下开展研究。赵松乔在区域地理,尤其是干旱区研究和土地类型及其评价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学科组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自然地理研究室建制亦几经变化,地理研究所的许多研究单元的部分或全部都是从自然地理研究室孕育和分化出来的。

在黄秉维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总结和回顾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与自然地理研究室的学科方向将有利于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和在新形势下自然地理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1发挥地理学的综合特长

近代地理学研究的是作为人类居住的地表。在传统的科学中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已有分离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然地理学各分支迅速发展,离心倾向日益强盛。综合性工作日益势微,综合性的自然地理工作亦日落西山,一蹶不振(见:黄秉维,自述,《自然地理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科学出版社,1993)。

面对这一落后局面,黄秉维提出:地理学应该发挥它的固有特点,发展综合性工作。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在弱干强支的情况下,综合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采取逐步综合的方法。竺可桢与黄秉维多次讨论后认为,综合是地理学存在的依据,但肤浅的综合站不住脚,必须有分科的深入研究,而且

9期杨勤业等:黄秉维与自然地理研究

1147不能有重要的缺门。有一个常设机构,较容易将广与深结合在一起(见:黄秉维,自述,《自然地理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科学出版社,1993)。1955年8月黄秉维提出“在今后一段时间着重发展综合工作”,“建立普通自然地理组与生物地理组”(见:“参酌格拉西莫夫院士建议重订地理所的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档案)。这表明自然地理室的设立已到了操作阶段。

这是自然地理研究室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依据。但他认为,综合工作只能由少数人担任,也只有少数人勉强能做综合工作。以较多力量发展各个分科顺应当时的倾向,也是他们的共识。自然地理各分支要有较充实的数、理、化、生基础知识,要采取实验方法。

地理环境中现代过程的综合研究包括:地表热量、水分的分布、转化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的研究;化学元素在地理环境中的迁移过程的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研究。景观学和土地学从类型结构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综合研究,而自然区划则从区域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地理环境中的水热物理过程是自然地理的最基本的过程,对于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性起着主导的作用。黄秉维的上述思想是自然地理研究室早期学科建设和研究项目选择的重要依据。

2发展实验地理学

地理研究工作传统上主要是区域性的工作,方法主要是考察和其他资料的汇总,基本上是一种“纸上”工作,为宏观区域决策提供依据。20世纪40年代苏联地理学在实验研究上有发展。概括苏联地理学的经验,以及从《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不足中,黄秉维深切感到:“原来要发展地理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研究及实验地理学研究的想法,由此而进一步加强”。黄秉维倡导的实验地理研究工作推动了地理学下述几个转变:由单一“纸上”工作到“纸上”工作与“地上”工作相结合;由单一区域性的工作到点、片、面相结合;由以定性为主到定性定量相结合;由以综合为主到综合与分析相结合。在发展实验地理学思想的指引下建设了多个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实验工作,兴办了野外实验站。

黄秉维强调要改变地理学肤浅综合的状况。在自然地理研究室建立初期,高度重视学习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确立研究方法。如组织翻译出版了四辑《热水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问题》,《沙地风蚀过程的实验研究和风蚀防止问题》,建立野外水热平衡方法和农田现场实验站,及积极筹建沙风洞实验室等。选取了水土保持、自然区划、农田热水平衡等项目开展自然地理方面的综合研究。结合国家任务,参与了沙漠考察与风沙治理,盐碱土改良与盐分平衡,节约用水与水热平衡,热带与亚热带木本粮食油料研究等。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发展和完善研究室学科方向的理论与方法。后来自然地理研究室相继开展的农田热水平衡、农业生产潜力、坡地持续生产等项研究在内容上均与自然区划研究相呼应。

在研究了国际地理学的动向后,黄秉维发表了“自然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地理学报,1960,26(3):149-154)。文中指出:“由于地理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不是物理过程,就是化学过程或生物过程,所以,第一个新的趋势就是掌握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所已经证明的规律,根据它们来观察自然地理学的对象,研究这些对象的发生、发展和地域分异,从而健全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明确提出了自然地理学要吸收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在该文中黄秉维把三个过程的研究转换为地理环境现代过程综合研究的三个新方向:“一是地表热量水分的分布、转化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的研究,二是化学元素在地理环境中迁移过程的研究(地球化学景观或化学地理),三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的研究(生物地理群落学)”。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研究的提法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于国际科学界。物理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力作用、地表水分和热量平衡;化学过程原以盐分平衡开端,水盐动态着手,70年

地理学报

1148

65卷代转向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地方病和环境保护研究,并独立建立研究室,成为全国最早从事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研究的单位之一;生物过程则与农业生产潜力相联系。后来发展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综合研究。三种过程的中心是热量、水分平衡。黄秉维指出,从更广阔的视野看,3个方向存在着外延部分叠合的关系,可以将不同尺度的研究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并将导致对地理环境中现代过程及其地域分异秩序的全面了解。自然地理研究室据此建立了综合组、化学地理组、生物地理组等三个相应的学科组,分别开展自然环境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研究。鉴于我国,特别在北方,水分严重缺乏,明显影响到农业生产,故在学科组成立初期首先开展了农田水分平衡的研究。在甘肃民勤治沙站(代表西北干旱地区)和石家庄园田化研究所(代表华北平原)分别建立了试验站,以小麦和棉花为对象,从气候、土壤、生物等方面对水分平衡的各种问题在当时文献、仪器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了比较全面的试验观测。研究室内的三个学科组及气候、水文等研究室有关人员均参加了该项工作,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的雏形基本形成。黄秉维的上述思想比国际上该领域后来得到的共识,即要了解全球变化的主要问题,必须将相互联系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研究综合起来,早了25年。在黄秉维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理科学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地理系先后建立机构,开展了相关研究。

1956年黄秉维提出要发展自然地理定位观测与实验。20世纪60年代初相继建立了水热平衡观测站,自然地理研究室参与了这些观测站的观测、研究,坚持数年之久。地理研究所于1979年在山东禹城建立了禹城综合试验站,1981年建立了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自然地理研究室参与了这些定位试验站的筹备和建立。定位观测试验的部分工作,是自然地理研究室热水平衡研究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地理工程学的开端。70年代黄秉维提出了农田自然生产潜力的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他阐明了太阳辐射及其光合有效成分的季节变化,提出计算光合潜力的一个简易实用的公式,并对中国各地的光合潜力及作物环境因素的限制性进行分析研究。自然地理研究室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此后,农业生产潜力研究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自然区域的研究工作中。80年代后又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3强化自然地理的应用研究

黄秉维关注农业由来已久,还在50年代初期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之前,他就认为地理研究所应涉及农业。中国科学院致函黄秉维征求对建立地理研究所的意见,他复函主张进行3项研究: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南方山地利用、工矿厂址选择,前两项都是与农业有关的研究工作。其后在地理研究所和他具体指导开展研究的自然地理研究室,一直把广义的农业作为地理研究所的服务对象,这完全符合地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充分满足了国家生产的需求。黄秉维有关农业的研究工作十分广泛。他发起、主持、参与的项目有: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和黄河流域规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自然地理学的3个新方向(热水平衡、化学地理、生物地理群落)、地理学的定位实验研究(石家庄、德州、禹城、栾城、北京)、农业生产潜力、农业自然区划、南方坡地改造和利用、抑制蒸发及土面增温剂的研制和应用、华北水资源与农业发展、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地改造的试验示范推广等。此外,他还就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和坡地利用、北方植树造林、黄土高原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发展、未来全球变化与农业关系发表一系列重要意见。

黄秉维认识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难度,在《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与农业自然条件》(地理,1964,(5):197-199)一文中指出:原则上,地理学家们“都提到想到要研究地理环境,强调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综合分析农田的自然条件无疑是可以有助于农田的生产和建设的工作”。但实际上,对于地理学家们来说,“关于农田自然条件,了解得不够广,不够深;综合分析农田自然条件,缺乏经验;尤其困难的是:

9期杨勤业等:黄秉维与自然地理研究

1149实际生产知识、农业科学知识都很贫乏。”接着提出了办法:“只要有诚意、有决心、有干劲、事先尽可能多地作准备,在工作中,向农民、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工作告一段落,再回过来检验自己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几次反复,逐步地变不知为知,服务农业大有问题,便可能有一天转变为问题不大”。

黄秉维把农业作为自然地理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他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见《地理学与农业持续发展》,气象出版社,1993,I-V)中指出:“中国人口大部分是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全国12亿人口所需粮食也必须能基本自给。农业的重要性将长期保持下去,农业成为地理研究所的重要对象也将长期保持下去”。在黄秉维的带领下,自然地理研究室在服务农业方面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自然地理研究室也在环境治理、地方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4发展自然地理的类型综合研究

早在20世纪30年代,土地类型及其评价就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关注领域。自50年代中期起,陈述彭等就开展了大比例尺景观调查与制图的实践。1957-1959年А.Г.伊萨钦科来华讲学,系统地介绍了苏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了一批综合自然地理学者。此后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广东鼎湖山、北京怀柔、内蒙古毛乌素、甘肃民勤等地进行大比例尺的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随后相继开展了中比例尺制图与调查研究工作。60年代后对许多山区进行的山地垂直带研究和制图工作,也是中、小比例尺的土地类型研究。

自然地理研究室成立前,已经开展了许多土地类型方面的研究。自然地理研究室成立后,土地类型研究仍然一直是自然地理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之一。1958-1964年期间自然地理研究室的研究重点从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扩展至沙漠考察和干旱区研究。赵松乔主持的沙漠和干旱区土地类型划分与制图是其中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1965-1966年,农业区划被列为全国科学规划重要任务,土地类型与评价是基础性的内容,自然地理研究室赵松乔、唐孝谓等承担完成了酒泉和武威综合农业区划中的土地类型和土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1972年接受国家查清黑龙江省荒地资源的任务,土地类型及其制图是评价荒地资源的重要基础,自然地理研究室承担了呼伦贝尔盟、嫩江、三江平原等地区大面积大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与评价工作。70年代起,以土地类型为基础进行土地资源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并开展农业自然区划的研究有较大的发展。在赵松乔和北京大学林超、陈传康的倡导和推动下,吸取德、苏景观学派和英澳土地学派的长处,以土地类型为基础的土地资源、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决策的系统研究,全面发展成为土地科学的系统研究。土地类型与土地系统研究是从类型的角度出发开展的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而黄秉维先生更强调将区域研究与类型研究“冶为一炉”。

根据1978年制订的全国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自然地理研究室土地类型及其评价研究组组织全国相关力量开展了1:100万全国土地类型图的编制。在80年代制订了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与制图规范,完成的土地类型制图覆盖面达领土面积的70%。确立了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在全国土地类型及其评价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期间,应用土地类型结构理论进行了自下而上自然区划途径的探讨和研究。如《土地类型结构与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贵州省地域结构与资源开发》、《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土地系统》等。以土地资源质量、数量为基础进行了全国及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的研究和探讨。航天航空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土地科学研究的定量化和动态监测,以及在全球环境变化领域中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项目计划(IHDP)联

地理学报

1150

65卷合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简称LUCC)列为核心项目,自然地理研究室在土地类型、土地评价及植物地理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了IGBP-IHDP——LUCC项目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引导了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开辟了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方向,并一直延续至今。

5发展自然地理的区域综合研究

区域地理研究始终是地理学家对格局和过程进行综合,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操作平台”。20世纪30年代,黄秉维在具体承担中国地理的区域地理长篇编写任务时,就对组成中国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分别作了全国性区划,成为区域地理中有关中国地理系统研究的始端。在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自然区划被列为第一项任务。自然地理研究室成立后,坚持开展全国性的自然区划研究。80年代和90年代,黄秉维、赵松乔先后提出全国自然区划新方案。成果有: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自然区划(初稿)、70-80年代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中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赵松乔的《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以及《Geography of China:Environment Resourc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等。80年代,开展了新一轮的中国自然区划研究,出版了《自然地域系统研究》(郑度、杨勤业、赵名茶、王凤慧等,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从区域角度,对地表自然界的综合研究,全面系统总结了自50年代以来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就研究方法、理论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1998年再次开展“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及其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将区划与全球环境变化联系到一起。2008年出版专著《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

区域性的自然地理研究成果多是直接参与相关野外调查研究的产物,按不同尺度的自然区或行政区进行阐述。黄土高原地区有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国家一直重视黄土高原的改造和开发。50年代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进行了为期4年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综合考察,(《陕甘黄土区域土壤侵蚀的因素和方式》黄秉维,1953)是自然地理学家对黄土区域研究的重要成果。1983-1990年中国科学院再次进行以综合治理、开发为目的的考察研究。自然地理研究室参与了这项工作。《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杨勤业等,科学出版社,1991)即是参与考察后的总结,是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出发,探讨黄土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的论著。

自然地理研究室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区域地理研究成果还有《中国干旱地区自然地理》、《西藏自然地理》、《中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自然地理》、《横断山区自然地理》、《横断山区干旱河谷》、《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自然环境》、《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自然地理》等。其中对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区域涵盖整个青藏高原,从生态地理的角度对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形成演化均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对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高原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进行了划分,其结构类型和分布模式体现出高原巨大的山体效应。高原东南部温暖湿润向西北部寒冷干旱的明显变化,表现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山地草原—高山/山地荒漠的带状更迭。高原上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异和自然带的垂直变化紧密结合,按照温度、水分条件的不同组合拟订了高原自然地域系统的框架方案。揭示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周边山地的干旱河谷、高原中东部的高寒灌丛草甸地带以及昆仑山腹地的寒旱核心等独特的地生态学现象与区域。《横断山区自然地理》是从区域自然地理出发,对横断山地区的综合认识。《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则是从区域自然地理出发对专题进行的深入研究。

致谢:本文写作得到唐登银先生的帮助,特此致谢!

综合自然地理

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矛盾,其“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对应于上述地理环境的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大学科,即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经济环境的经济地理学和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阐明地理环境的整体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形式和功能关系,能量与物质的迁移转换形式,系统结构的动态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指自然综合体,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等组成成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又称为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组成的整体性、结构的多级性、功能的稳定性、发展的进化性。 四、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现代地理学的科学体系:三分法、三层次、三重性、三时段。 综合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具体而言: (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4)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为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服务; (5)揭示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阐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六、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地理学阶段: 代表有埃拉托色尼的《地理学》和瓦伦纽斯的《地理学通论》。 近代地理学阶段: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地理学阶段: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总-分-总的经历。 钱学森83年提出建立地球表层学,88年创立地理科学,与传统的九大科学并立成为第十大科学。 90年代,黄秉维提出强调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结合的“统一地理学”,陆大道提出了所谓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物质组成、能量组成和要素组成。 物质体系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成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等。 太阳能是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最重要的热量来源。 八、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2)气体、液体与固体三相物质并存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综合自然地理应用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李德江 学号:2009260026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摘要: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 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因此,对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所当然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在,伴随着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在本学科的应用研究的蓬勃展开,方兴未艾。极大地促进综合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的发展,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应用性自然区划、自然保护、景观生态设计、区域开发,以及自然环境发展变化的预测等方面综合地然地理学都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把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为社会建设服务,是本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方向。 关键词:综合自然地理应用研究观测手段实际应用前景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结构、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目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很多,应用也非常广泛。总的来说主要还是在应用理论与手段的研究和实际的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一、应用理论与手段的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理论与手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和基本理论的研究。 把遥感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应用于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是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遥感技术包括航空摄影、雷达、红外成像、卫星图像等的新观测技术。其意义,一可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人们的地理视野;二可获得自然环境的综合信息(这对于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可获得自然地理现象的动态信息(在短期内提供大范围的对比资料,对分析和预测自然环境演化尤其必要);四可改进野外调查和制图方法。因此,有效地应用遥感技术的研究得到了广大综合自然地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地理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地理学偏重于定性研究,而缺乏定量分析。本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方法开始渗入地理研究领域,曾引起所谓“计量革命”。综合自然地理学应用多元分析、系统分析、数量分类、集合论、概率统计分析以及模糊数学等数学方法武装自己,将可逐步从原先对表象的描述及定性分析转入朝看抽象概括和数量表达的方向上发展,使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并可借助电子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式,进行模拟试验,使综合自然地理学跨入地理预测的新时代。 尽管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迅速,但其基本理论从道库恰耶夫演进到卡列斯尼克和伊萨钦科以后,再没有重大突破,而且传统的理论还存在着分歧和不成熟的地方。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这方面的工作目前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把物理学和化学的有关理论引入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之中。例如,运用传导理论、热力学理论、化学元素迁移理论等来描述自然客体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迁移活动,从而建立自然地理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二是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综合研究,从而把传统的要素分析上升为系统分析。这两方面工作的进展,有助于利用电子计算机对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进行较精确的表达、模拟和预测。

自然地理学电子版

自然地理学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1.宇宙和天体 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天体始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在银河系以外,和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约达10亿个。因为它

们都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河外星云。 银河系:银河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的天体系统。其中恒星是最主要的成员,数目在1500亿颗以上。除了恒星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星云以及星际气体与尘埃。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地月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月球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 二、太阳和太阳系 1.太阳系的范围和主要成员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从日地关系的角度看,太阳又是一颗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恒星。 太阳的大小、质量、温度等物理性质。 3.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1)九大行星的分类 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 以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根据物理性质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2)九大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 行星绕日公转的几个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开普勒三大运动定律。 4.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 彗星、小行星 三、地月系 月球概况月球的大小、质量,月地距离 月球外部没有大气层,这一特点造成了(1)月空永远黑暗;(2)月面温度变化幅度大;(3)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面对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科学问题,地理学家根据学科特点和领域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目前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各界面间的物理、化学、生物及人文过程,探讨多种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探求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地理学以“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的研究思路贯穿始终。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以及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实验测试数据质量的提高和数据量的增加,当今地理学的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同时向微观、宏观两个方向扩展,模型研究不断科学化,已具备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总体上,表现为部门地理研究深化,区域综合研究加强。长期以来,中国地理学在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地表自然过程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以及面向社会现实的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 1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 1.1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 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在各大区与省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地理学系,师资培养有很大进展。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地理学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发展。在“文革”前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分专业教学,以二三级分支建立专业,加强了数理化自然科学,增加了实践时间,使地理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在为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地理学研究机构逐步增加,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综合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和有地区特色且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问题的专业性地理学研究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更多。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得到复兴,促进了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由地球信息科学家开拓的GIS在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许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地理学研究机构和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地理学在为国家目标服务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以任务带学科”是我国50年来地理学取得蓬勃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地理学家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国家一系列重大的关于我国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农业发展方面的调查研究任务,包括大规模的地区综合考察、综合自然区划、农业区划、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国土规划和发展研究等。在这个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地理学应用价值和科学水平,也是大量分支学科发展和形成的基本动力。相应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建议和科学资料,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理论研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50至60年代,提出了水热平衡、化学元素地表迁移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学的三个方向。学术思想早于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逐渐获得共识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通过实验研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和水盐运动规律及其与作物生长关系方面,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健康方面,在地域分异规律与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区域自然地理以及农业区划、地域生产综合体与区位理论和空间结 关于21世纪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1)国土整治研究。 在21世纪来临时,我们必须明确地理学能给国家和人类解决什么问题,包括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退化的监控与治理、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全球环境变化和发展问题研究、全球一体化和多样化是国际地理学发展的基本方向。青藏高原问题及其对我国大的

自然地理学

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地理学 二、填空 1、地理环境可分为、、。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和自然地理环境。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 领域? 2、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3、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可以区分为哪几种事件尺度?为什么自然地理学注重研究中间尺度的事件和过程?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它有哪些主要的分科? 5、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 第一章地球 一、基本概念 天体太阳视运动黄道岁差章动极移纬度经度恒星年回归年 二、填空 1、1光年=km,1天文单位=km。 2、彗星由、、、组成。 3、地球的赤道半径为km,极半径为km,总面积为km2,总体积为km3,总质量为kg。 4、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偏。 5、地球的圈层分化的主要因素是。 三、思考题 1.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2、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3、地球的轨道是什么形状?什么是近日点?什么是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 4、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5、试描述和解释傅科摆实验。这一实验证明什么?你能否根据傅科摆来测定你所在的纬度?为什么? 6、试描述地轴与地球轨道相倾斜的情况。什么是倾角?这种角度全年中是否有变化? 7、地球内圈分为哪几层?简述各层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和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Natural Geography (070501)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自然地理专业基础理论素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独立工作和研究能力、适应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Ecology 2、城市环境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 of Urban Environment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哲学Philosophy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 (2)学位基础课: 现代自然地理基本问题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odern Natural Geology 地理信息系统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3)学位专业课:

城市水文环境Urban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rban Land Use and Planning 宏观生态学研究途径与方法Approaches and Means of Macro-ecology Studies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测量与地图学Measuring and Cartography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esigning and Explora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sing and Planning of Urban Land 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专题讲座Lectures on Special Topics 2、选修课程: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程序设计Programming 数据库结构原理Principles of Data Structure 网络基础应用Basic Applications of Network 第二外国语(日语)Second Foreign Language (Japanese) 3、实习 4、专业调查 (五)教学和培养方式 采取自学(系统阅读参考文献)为主,课堂讲学为辅,着重组织范例讲解、答疑及专题调查讨论研究等方式开展教学。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举行译文报告会,研究所结合所学语种全文翻译近期本专业外文文选一篇,并公开报告,由导师组作出评语。 第2学年第2学期举行研究生科研论文报告会,结合专业撰写论文,公开报告,由导师组给出评语。用4周时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践及教学实习。 定期举办研究生专题讲座,经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同时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院校的学术活动,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六)成绩考核 采用闭卷、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记百分制,分优(90-100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 时9 分9.5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 日5时48 分46 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 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 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综合自然地理第二版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第二版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开放性:指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也有物质的交流,其基本特征就是系统有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系统成分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反馈关系来调节,使输入与输出实现动态平衡,从而使系统达到稳定。 2.耦合性:在自然地理系统中,任何一种组分同时要受到多种层次节律的作用。这些节律在地理事物上得到巧妙的耦合,使得地理事物不断向前进化。不同主体的地理事物,所耦合的节律层次是不一样的,进化程度高的地理事物所耦合的节律数量多,进化程度低的地理事物所反映出来的节律作用层次就少,如生物受到的节律作用要比无机界的地理事物受到的节律作用层次多。 3.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而按经线方向有南北更替、循序排列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称为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4.双列系统:地域分异的结果,使自然界划分为一系列大小不同、等级有高低的区域单位,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因此,自然界同时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4.单列系统: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标自然界,而上述两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他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登记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自然界还存在着反映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谓的单列系统。 5.土地: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他们作用的后果。 6.地理节律: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而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叫自然地理环境的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2)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3)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3) 3.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4) 4、地理学发展历史沿革 (4) 5、前沿领域与重点 (5) 5.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6) 5.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7) 5.3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8) 5.4 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9) 6、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10)

浅析自然地理学 摘要:结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简易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方法,对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作出了些许探索,讨论了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与重点,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科学,以及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是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着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它所运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学是否有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呢?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怎样看法呢?这却是常常引起事流的。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科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工作的 强化程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从当前的态势看,地理学基础理论的薄弱已成为国内外地理学家的共识,但争论却持续不断。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理学理论争论此起彼伏,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理论革命等,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持续至今,近来又兴起了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 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