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1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的主要物质循环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的主要物质循环有:地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

12、简述的概念,为什么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答:

1)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2)因为地球表层系统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在质上不同于地球所有其他各圈层的空间系统,因此把它视为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13、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有哪些结构

答: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有: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和地域结构

第三章

14、解释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分异、基本的地域分异、等概念

答: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整体按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并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地域分异:是指地域分异在空间上的规律性

地带性分异:由太阳辐射导致的地域分异

非地带性分异:由地球内能导致的地域分异

基本的地域分异:由太阳辐射或是地球内能作用而导致的地域分异

派生的地域分异:由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地域分异

15、简述地带性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答:地带性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是互不从属、共同作用。

互不从属表现在:地带性地域分异是由于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匀导致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按经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域分异。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是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导致地质、地貌等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发生区域性变化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共同作用表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各个成分的特征以及景观特征都同时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成分之一。

16、按作用的范围可分为哪些尺度的地域分异?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1)按作用的范围可分大尺度地域分异、中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其中大尺度地域可分为: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全大陆及大洋的地域分异和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高级尺度是低级尺度分异的背景,对低级尺度地域分异具有控制作用,低级尺度地域分异的组合能够反映高级尺度地域分异。

17、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有哪些?解释的概念,海陆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答:

1)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有海陆分异和热力带分异性

2)热力分带性:由于太阳辐射沿纬度分布不均,导致不同纬度热量条件出现差异,位于大气环流中的位置也不同使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出现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更替的规律。3)海陆分布具的特点为:

1、海洋面积大(71%),陆地面积小;

2、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

3、陆地分布沿纬度分布不均。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分布面积较大,并集中连片;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

4、南北美洲、亚洲澳洲、欧洲非洲形成一个大陆对,大陆对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隔海相望;

5、北冰洋和南极洲占据地球两极。

18、解释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对比性和水平地带性等概念。为什么贯穿整个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只出现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为什么在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对比性表现特别明显?

答:纬度地带:由于太阳辐射沿纬度分布不均,导致大陆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整体出现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更替的分异规律。

干湿度对比性:广阔大陆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整体以海岸带为起点,向大陆腹地出现由湿润向干旱辐合的地域分异。

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对比性共同作用而派生的地域分异。

19、全大洋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

答:全大洋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大洋表层纬度地带性分异、大洋底部非地带性分异

20、区域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解释带段性和省性等概念

答:区域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垂直带性分异、省性分异、大地构造——地貌分异、

带段性分异:非地带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省性分异:地带区域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21、中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

答:中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地方气候分异、大的高原、平原、山地内部地貌差异分异

、垂直带性分异

22、解释垂直带性分异、基带、垂直带谱等概念,影响垂直带谱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垂直带性分异在足够高的山体(足够深的峡谷),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整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按海拔方向更替的规律。

基带: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

垂直带谱:山体从山脚到山顶所有垂直带的集合。

影响垂直带谱的基本因素有 A、山体在水平地带的位置 B、山体的高度 C、山体坡向

23、对比垂直带性分异与水平带性分异的区别与联系

答:

一、垂直带性分异与水平带性分异的区别表现为两方面

1)相似性

(1)带谱相似,垂直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纬度地带性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一致

(2)成因相同:两者都是随气温的递变而变化,一个是自山下到山上的递减,一个是低纬到高纬的递减

2)差异性

(1)带幅宽度。垂直地带的带幅宽度比水平地带的带幅宽度狭窄得多

(2)水热对比。水平地带的湿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的关系,而垂直带的湿度变化是由山地的降水量在多雨带一下呈现由下向上递增的规律来决定的。

(3)带间联系,垂直地带由于带幅狭窄,同时重力效应显著,所以带间联系密切,相比较之下,水平地带的带间联系则逊色多了。

(4)微域差异。复杂多变的山地地貌使得山地小气候复杂化,因而使得垂直地带微域差异十分显著。相比较之下,平原地区的微域差异没有垂直地带的明显。

(5)节律变化。水平地带由于带幅广,跨越地域宽阔,各地带之间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便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同一山体的各垂直地带的节律变化则是基本一致的。

二、垂直带性分异与水平带性分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海洋性水平地带和大陆性垂直地带

垂直带底部第一个自然带称为基带,基带类型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也决定了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

(1)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时,整个垂直带谱都将具有海洋性特征,即各类森林在垂直带内占优势,故又称森林型带谱。

(2)基带为非纬度自然带时,山地垂直带谱将具有大陆性带谱特征,具体表现为山地荒漠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森林带退居次要地位或完全消失,山地草原,高山草原带带幅宽阔,出现高山寒漠带等,如果有高山冰雪带,其冰川也必然为大陆性山岳冰川。

第四章综合自然区划

24、解释综合自然区划的概念。

答: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为客观依据,根据地域综合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区域的划分

与合并,并根据区域之间的发生发展联系和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建立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法。

25、综合自然区划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1)综合自然区划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2)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普遍联系的综合自然区划的保证。一般来说,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综合自然区划还应考虑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26、综合自然区划主要有哪些方法?方法与原则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1)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主要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与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2)方法与原则之间的关系为: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区域方法的实施通常以区划原则指导,区划原则的贯彻以相应区划方法的使用得以体现。所以在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中,古地理法是阐明不同区域发展历史最有效的方法,因而是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最主要方法;顺序划分法和类型制图法是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法的主要方法;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是贯彻综合性原则的主要方法;主导标志法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常用的方法

27、什么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各有什么特点?

答:

1、地带性区划单位:在自然区划单位中,根据地带性分异规律可以划分出一系列区划单位,它们按照地带性联系形成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

2、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1)以地带性分异为主划分的区划单位。

2)在地带性方面具有综合性,但在大地构造地貌等方面不具有综合性,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

3)总体沿纬线分布,但受海岸线、地势地貌影响,分布复杂

4)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5)边界具有过渡性

3、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可以划分出一系列区划单位,它们按照非地带性联系形成一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4、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1)以非地带性分异为主划分的区划单位。

2)在地带性方面不具有综合性,但在大地构造地貌等方面具有综合性,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

3)总体呈块状分布,总体不会成纬向方向和经向方向分布

4)南北半球不对称分布

5)边界比较明显

28、解地带性区划单位释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和大区、地区、亚地区和次亚地区等概念。答:带: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地表沿纬线延伸的宽阔部分,在其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辐射净值及与热力条件相关的基本相同的自然地理过程。

地带:比带低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在每一个地带的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对一致的热量与水分条件,并发育有与水热条件一致的代表性土类和植被群系纲,也分隐域性的土类和植被。

亚地带:地带内部进一步划分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内某组成成分发生变化但未能导致整个地带性质的变化,从而产生亚地带。

次亚地带:最低级的亚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亚地带内某组成成分进一步发生变化而划分

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大区: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大陆的巨大部分,与高级的大地构造——地貌紧密联系,并在大气环流中占据特殊位置,形成大气活动中心,具有独特的水平地带谱。

地区:比大区低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与Ⅱ级的大地构造——地貌紧密联系

亚地区:根据大地构造和地貌划分的比地区低一级的区划单位

次亚地区:根据大地构造和地貌来划分的最低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29、如何划分地带?

答:

30、为什么说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都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如何得到完全综合的区划单位。

答:

1、因为如果仅仅按地带性原则进行的区划将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为它不反应决定于非地带性原因的景观地域联系。可是假如按照拟定的“纯粹非地带性”系统进行区划,这样的区划将不能反映地带性地理规律性

2、可以根据两种属性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综合性区划单位,并按其从属关系建立统一的等级系统,这就是单列区划单位等级系统。这种区划单位又被称为综合性区划单位。单列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可以分为统一单列系统、交叉单列系统和叠置交替单列系统

31、简述《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黄秉维)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罗开富)的特点。

答:

1)《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罗开富)的特点先将全国分为东半壁和西半壁。前者为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后者为季风影响微弱或完全无季风影响的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在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蒙新、青藏、康滇七个"基本区",然后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该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

2)《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黄秉维)的特点1959年将全国划分为3大自然区、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1989年简化了区划体系,划分为12个温度带、21个自然地区和45个自然区。第一次充分反映出了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第一次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区,充分反映出我国自然条件的分异特点。

第五章土地分级与分类

32、解释土地、土地分级、土地分类等概念、

答:土地: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垂直厚度的的空间系统,是由其空间范围内的基础地质、

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包含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

土地分级:按土地分级单位进行的土地个体单位的划分与合并。

土地分类:以某一分级单位的若干土地个体为对象进行类型抽象

33、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有哪些?过渡性分级单位又有哪些?

答: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有相、限区和地方

过渡性分级单位有:环节和相组。环节是相和限区是过渡性单位,相组是限区和地方的过渡性单位。

34、解释“相”的概念,“相”有哪些特点?

答:相:最低级的土地分级单位,是自然地理特征最一致的地段。

相的特点有:

1)最低级的土地分级单位,是地理学区划的下限

2)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地段

3)土地利用具有相同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4)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的稳定性最小

35、“相”的形态要素有哪些,又有哪些形态结构?“相”有哪几种边界类型?

答:

1)“相”的形态要素有: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

2)“相”的形态结构有:均匀分布、镶嵌分布、斑点状分布

3)“相”的边界类型有:明显边界、锯齿状边界、镶嵌边界、断片边界、补缀边界

36、解释“限区”的概念,“限区”有哪些特点?

答:限区:中级土地分级单位,与初级地貌形态紧密联系,由水的移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具有共同的方向的相的自然综合体。

限区的特点有:

1)级别比相高,也比相更为复杂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2)自然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3)限区有相应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各个自然地理组成成分

4)初级地貌形态是其分异的主导因素

5)限区界限明显

6)在限区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过程有共同的方向。

37、解释“地方”的概念,“地方”有哪些特点?

答:地方:高级的土地分级单位,是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构成的土地分级单位

地方的特点有:

1)又限区组合而成,是高级土地分级单位

2)内部具有复域特征

3)内部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没有共同的方向性

4)是初级地貌综合体

38、简述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的区别与联系。

答: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是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土地分级是根据复杂程度的相对一致性进行土地个体的划分或合并;土地分类是以某一分级土地单位的若干个体为对象进行类型抽象。土地分级强调个性,而土地分类强调共性。

39、土地分类的原则有哪些?

答:土地分类的原则有: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目的性原则

40、土地分类系统的表示方法有哪两类?如何表示

答:土地分类系统的表示方法有:顺序排列法和两列指标网络法

顺序排列法是按科、属、种的顺序直接列出各层次的类型。例如,可用罗马数字表示科,用英文字母表示属,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种。最后按科、属、种依次组合,如ⅠA2。

两列指标网络法是用纵横两列系统交叉后构成的网格表示土地类型。通常用纵列表示地貌类型,横列表示土壤和植被特征。地貌是自下而上按部位由低到高排列,土壤和植被则从左至右按湿润到干燥和湿生到旱生的顺序排列。纵横两列交叉后构成网格,一般情况下,图左上角、右下角及其附近的地貌面,不可能形成与其类型特征相矛盾的土壤和植被种类。

41、土地类型命名的方法有哪几种?怎样命名

答:土地类型命名的方法有两种:1)序列命名法,2)地方类型命名法

1)序列命名法是指在土地类型命名中采用土地分级的主导因素顺序排列命名。最常见的是“植被+土壤+地貌”或“土壤(植被)+地貌”的“三名法”或“二名法”如:黄壤中山地山坡

2)地方类型命名法是采用当地群众的称谓进行土地类型的命名

42、什么是土地结构?哪些结构?

答:土地结构:区域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在时空上的分布形式。

土地结构包括:土地组成要素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第六章土地评价

43、解释土地评价(土地分等)的概念。

答:土地评价:某一土地利用对土地属性的要求与土地固有属性的对比性评判过程及结果

44、土地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答:土地评价的原则有:

1)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的原则

3)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4)可持续利用原则

5)因地制宜原则

6)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45、土地评价分为哪些类型?

答:

1、按评价目的的分类

1)土地潜力评价

2)土地适宜性评价

3)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4)土地生态评价

5)土地经济评价

2、按评价途径分类1)直接评价

2)间接评价

3、按评价方法分类1)定性评价

2)定量评价

4、按服务目标分类1)单目标评价

2)多目标评价

46、解释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答: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评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能力,以及它对农、林、牧等各业生物生长及其他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

47、阐述FAO《土地评价纲要》和《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答:

1、FAO《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采用逐级递减的四级分类法: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

1)土地适宜性纲

土地适宜性纲是指适宜性的种类,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两个纲

2)土地适宜性级

地适宜性级反映土地适宜性纲以内的适宜程度。在适宜性纲内按适宜程度从高到低依次递减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般分为3级,即高度适宜级、中度适宜级和勉强适宜级。最多可分5级。

3)土地适宜性亚级

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

4)土地适宜性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亚级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次要差别,是亚级的再细分

2、《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为:首先按土地生产潜力的区域性,将全国分为若干区。在区内,对土地资源作类、等、型、单元的划分,即五级分类系统。

1)土地潜力区

土地潜力区是以水热条件为划分依据,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以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措施。共划分9个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按主要适宜方面划分出单宜类3个,双宜类3类,三宜类3个

3)土地质量等

各土地适宜类,均可按农林牧适宜程度与质量高低划分,每个适宜类都包括三个质量等4)土地限制型

在同一限制型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同的主要改造措施

5)土地资源单位

表明土地的自然类型或利用类型,是由一级具有较一致的植被、土壤及中等地形或经营管理与改造措施上较相同的土地构成

48、《农用地分等》采用那几个指标反映耕地质量?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1的期末复习题

1.地理环境。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河流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3.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4.地貌灾害。 在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貌恶化,以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灾害性的破坏。 5.荒漠。 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沙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荒漠如按地貌特征及地面组成物质来分,可分为岩漠(石质荒漠)、砾漠(砾质荒漠)、沙漠(沙质荒漠)和泥漠(泥质荒漠)等四类。 6.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7.地震系列。 地震有孕育、发生和衰减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几天或几个月)发生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而且具有成因联系上的一系列地震。包括: a.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能量最大的一次地震。 b.前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c.余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8.地质作用。 促使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地质作用。

9.喀斯特作用。 即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破坏与改造的作用。即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冲蚀、堆积,以及重力崩塌的总称。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 10.水土流失。 当流水对土壤、风化壳或碎屑堆积物的侵蚀量(值)超过允许侵蚀量(值)时,称为水土流失。 11.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化的机械运动。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两类: 古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包括人类文明时期的构造运动 12.化石及其形成条件。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迹。 形成条件: ①必须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质纤维等; ②生物死亡后要迅速被掩埋,遗体被掩埋得越快,和空气隔绝越快,就越有利于保存成化石; ③埋藏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炭化作用,或与CaCO3,Si O3等物质进行交换、充填等作用,才能变成化石。 13.融冻作用及其类型。 冻土地区地温低,而且发生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水分也相应地出现相变和迁移,从而引起岩石的破坏、碎屑物的分选、堆积层的变形、冻胀、融陷、流变等一系列变化过程,总的称为融冻作用。作用方式有融冻风化、融冻泥流和融冻扰动等。 (1)融冻风化 冻土层中的大小裂隙常被水填充,当夜间及冬季地温降至O℃以下时,水分冻结,形成冰脉,由于冰脉体积膨胀而向两侧围岩(土)挤压,使裂隙扩张。白天或夏季冰体融解,融水进一步向下深人,然后又再度结冰。这样经过反复冻融之后裂隙不断扩大,岩(土)体也受压破坏。这种因冰脉冻融而使岩(土)破坏的作用,称为融冻风化作用。 (2)融冻扰动 发生在活动层内,每年冬季冻结由地面向下进行时,以下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各种褶曲,称为融冻扰动。 (3)融冻泥流 发生在冻土的斜坡上,夏季活动层融化时,土中的水分因下部永冻层的存在而不能下渗,造成该土层饱含水分,甚至稀释成泥浆状,在此过度湿润的情况下,土体便沿斜坡向下蠕移,成为融冻泥流。 泥流速度很慢,每年3-4cm,至多也不过30—50cm。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1)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 (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地域分异规律、2、土地科学、3、自然区划理论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 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 (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 (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 (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 *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区域学派(赫特纳):把自然要素和人结合起来的区域地理,看作是地理学的主体,但是区域学派过分强调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差别,忽视地理现象与时间的联系,从地理学中取消了发生学 * 景观学派(赫伯特、帕萨格):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标准答案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过程而形成的岩石。 3.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形成因素最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而形成的。 4.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化学形成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5.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自上地幔顶部到大气层顶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四大圈层组成的环境整体系统,各圈层间通过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流域 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有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7.食物网 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8.气旋、反气旋 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9.土壤腐殖质层 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10.冰川作用、冻融作用(4分) 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1.黄土 12.海岸均衡剖面 13.风沙地貌 14.对流层 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

伍光和自然地理重点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地理坐标 一、纬线与纬度 二、经线与经度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 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5、不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在环境中留下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6、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18、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9、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0、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21、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省性规律):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着南北方向延伸,按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2、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海拔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3、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4、垂直地带谱: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结构。 25、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即山地地形中山麓(就是山脚)所在地方的最下面的自然带类型 26、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自然地理学III》期末考试(B卷)答案及评分标准(本科)

《自然地理学III》期末考试(B卷)答案及评分标准(本科) (2006至2007学年第二学期) 一、填空题(每空1分,25分) 1.壤土、粘土。 2.碎屑阶段、钙淀积阶段(脱盐基)、酸性硅铝阶段(脱硅)、富铝化阶段 3.粘化作用、生物小循环 4.相、限区、地方 5.整体规律、时间规律、空间分异规律 6.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7.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 8.连续分布区、间断分布区 9.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 二、解释名词(每小题3分,15分) 1.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的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2分),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1分)。 2.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2分),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1分)。 3.红树林――主要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1分),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淤泥海滩上耐盐的常绿乔灌木植物群落(2分)。 4.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单位中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2分)。它反映出一个自然区域单位中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特征(1分)。

5.自然区划:根据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规律性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域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2分),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1分)。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三、简答题(每题6分,30分) 1.气候怎样对土壤形成造成影响?(6分) (1) 气候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其地理分布(1分)。 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到土壤中的水、气、热的状况和变化(1分)。 气候在地表呈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的类型亦发生相应的更替,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性(2分)。 (2) 气候制约着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母质和土壤中矿物的风化和淀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水分的蒸发和淋溶等过程(2分)。 2.什么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有哪几种划分方法各种方法? 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2分) (1) 按裸地性质划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2分) (2) 按发展方向划分――顺行演替、逆行演替:(1分) (3) 按基质性质划分――水生基质演替、早生基质演替(1分) 3.比较生物群落中优势种、建群种、附属种的差别(6分) (1) 不同生物种的生态位常常不同(1分)。 (2)凡是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的生物叫做优势种(2分); (3) 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质与能量交换中作用最突出的生物叫做建群种(2分); (4) 群落中其它次要的种类称为附属种(1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