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的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的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的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的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的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先想说的话:

?在当代,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一个思想家的著作有马克思的著作这么难读。

?这主要问题并非马克思本身的著作的写作方式、概念使用状况和理论的非体系化等特点决定的。

?而主要是,世界上没有哪部著作象马克思的著作这样被如此复杂地解释也允许被解释。也没有那个人的思想被如此直接又如此误解地被成功地运用于现实并变成现实。

?也因此,在马克思的名字下,产生的众多解释的思想里,真理和谬误、阳光与迷雾、伟大与卑贱、真诚与欺骗、特殊与普遍、新颖与陈旧。。。。。都或者以真理的名义或者以谬误的名义并存着。

?他的理论,既是弱者的解放的武器,也是强者压迫的工具(苏联曾经的极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压迫者真心向往的“乌托邦”,也是统治者虚幻诱惑人民的“宗教”。抵抗与批判的马克思与建设的马克思,被双方各取所需地理解着,却又似乎并不矛盾。

?以马克思命名的理论研究领域,也许还有一个历史上绝无的状况:伟大崇高的人和卑鄙无耻的小人、伟大的心智与渺小的心思、绝顶聪明富有才华的人和绝对愚蠢的人。。。。。他们并存着,并奇怪地都被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需要着。

?我们是如此地知道以马克思命名的思想,我们又如此地不知道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如此地不知道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却又如此地不想去知道马克思的思想。

?以上所有的情况,恕我直言,它们全都可能发生在我们大学教师的讲课与研究和学生的学习中间。

导言: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

?镜头之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1999年12月,千年交替之际))

1,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第一名卡尔。马克思,第二名爱因斯坦,第三名牛顿,第四名达尔文。

评注:马克思(1818-1883)1848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迄今已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1867出版《资本论》。马克思的伟大学说成了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并影响了其后世众多的思想的诞生。

?镜头之二: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2003,9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马克思列第三。二战后西德第一位总理阿登纳第一名。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第二名。(330万人参加,候选人1300到100再到10人)

评注:追求自由、公平社会的卡尔。马克思是最应受到敬仰的,有朝一日,他将成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镜头之三:马克思被英国媒体评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

2005,6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经过一个月的评选,7月14日公布结果显示:马克思27。93/100得票率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第二休谟(12。6/100),第三维特根斯坦(6。8/100)。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票数很低,康德低票,黑格尔没有进入20名。

?提示:BBC评选过程中,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号召其读者把马克思从候选人名单上拉下来,希望读者选休谟。

他们认为,马克思过时了,资本主义是有效的,等等。

英国公众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

?镜头之四: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

?1995年9月-2004年9月,在巴黎召开了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大会每3年一次,每次都有几百到上千人参加。国际媒体报道用到这样的语言:“马克思引起了轰动”,“马克思没有死”,“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生”。

历届会议主题:

?第一届(1995,9,27-9,30)纪念恩格斯诞生100周年为契机,会议主题:“马克思主义100年—回顾与探索”(历史,现在,未来)

?第二届(1998,9,30-10,3)会议主题:“资本主义、批判、斗争、抉择”。

?第三届(2001,9,26-9,30)会议主题:“资本与人类”。

?第四届(2004,9,29-10,2)会议主题:“帝国主义战争与社会战争”(其中设立了“中国论坛”)

如何对待马克思的各种口号:

?告别马克思:苏联极权主义的失败;当今资本主义变化;“马克思主义者”造成危机。

?重读马克思:文本有价值,但需要改变“以往片面阅读”,重新解读和“再认识”,发现马克思的当代价值。

?超越马克思:马克思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在不同时代应有不同的主题和形态。马克思不会“现存地”成为当代人手中的武器。

?“不能没有”马克思: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虚无主义时代;修正和发展马克思;马克思的弥塞亚未来)

?“没有过时”的马克思:萨特“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的时代”;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重建马克思:苏联解体,教条、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终结,作为“一元思想大厦而被摧毁,也许是无法挽救的”,但是“各个片段却都是大有思想前途的”;“一种开放的、非教条的和更加质朴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依然存在,它将继续为现时代的批判理论和激进政治学提供理论的和政治的源泉”。——主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赖特“重建马克思主义”口号。

?回到马克思: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编辑伍德《回到马克思》一文说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刻是回到马克思最佳、最合适的时候”;《纽约时报》发表《回到马克思》一文引用纽约证卷交易所负责人的话:“我长期呆在华尔街,我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正确的。现在我绝对相信,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出色方法。”

国内学者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哲学话语》(1999年9月出版)引起至今的国内马克思哲学理解的转折期。(文本学阅读方法)

各种主张的问题意识

?各种“重读马克思”口号中问题意识:把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

?主要是苏东以后,西方维护马克思的学者观点

如2002年英国的德塞出版《马克思的复仇》:马克思的学说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苏的失败不是马克思的失败,而是,特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因此,这个事件是马克思本人对由他那些被误解了的思想所导致的社会后果的一种“复仇”。

又如托马斯。芒格1999年出版《共产主义的死亡与原本马克思主义的重生》:“共产主义的死亡”没有埋藏马克思,相反,被正统马克思主义遮蔽的“原本的马克思”思想将获得新生。因此,应选择“回到马克思”来“拯救马克思主义”策略。

再如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现在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地

基,然后通过阅读马克思来确定马克思的思想。“为了使他的著作代表他自己来讲话,首要任务是要分清马克思和那些自称以他的名义讲话的人之间在本质上的区别。”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主张:把“马克思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开来。

国内“马克思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划界一般是作为学科上的技术性处理的,无实质的对立观点出现。

国外《马克思的哲学》一书不承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包括日本的今村仁司《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胡塞尔》

一个共同的主张:

一是,马克思的哲学不是西方经典自我理解的那个“哲学”(超越哲学神话的马克思)

二是,由此,不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

三是,由此,马克思本人的哲学与属于这个派别的恩格斯哲学、列宁哲学、毛泽东哲学,包括西方、苏联、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质的区别。

四是,马克思思想的可能性,不是一个特定的建设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批判与抵抗的精神”的马克思、“指示功能”(提示现实的负面)的马克思、未来学的马克思(今村仁司)

五是,现代性问题是马克思的中心线索。《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观点是,“在政治的马克思主义终结之后还原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在这部书中将这样来描述马克思:他不仅开始思考时,而且后来一直保持在德国哲学传统之中。”

?“重读马克思”包含的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种路向:

?一是,马克思研究必须具有充分的文本依据,即“马克思文本研究”

口号是“呈现马克思思想的真实面貌和原初状态”

困境是解释学困境。

?二是,突出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

困境是过度解释和话语霸权(意识形态)困境。(如马克思主义的苏东失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化)。

口号是“马克思如何走向当代”

二者本不矛盾,从解释学上看阅读本就是二者的结合。

但在特殊的语境和问题意识下,二者会极端对立起来,这个对立突出表现在“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上对立观点上。

依赖源与流关系的正确处理。

国外马克思主义

?1、西方马克思主义: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社会批判。

2、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探索不同于斯大林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后马克思主义等)是资本主义世界工人革命运动低潮的产物,由于科学技术革命和西方社会自觉的或被迫的自我调适、自我变革,西方各国大体上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身处这种社会的理想主义者和社会变革家,他们认为,再去发展一种经济危机及其爆发的理论,再去制定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策略,既无紧迫性,也无实际意义。

但是,现代化社会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从马克思的原始出发点——即人的解放,消除异化,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看,现代发达社会中的人一方面得到了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却在人性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迷失了、甚至丧失了自我。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道路,并以他们的深刻和执着,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作为一种(在否定的辩证法这种意义上的)批判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病理诊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基本精神是相契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来源:黑格尔,马克思,韦伯,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资本主义物化批判。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资本主义社会批判。

?阿多诺:资本主义文化批判。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批判》,文化与人的异化批判,消费主义批判。

?弗罗姆:《占有或存在》,人的非存在性(异化)批判。

?哈贝马斯:资本主义工具理性对生活世界的殖民批判。

?后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差异革命。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50年代前半期开始,随苏联局势变化而在东欧一些国家出现的一种自由化思潮和政治力量。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特别是1956年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推动下,东欧各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非斯大林化运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由于思想政治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别,以及国度的不同,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它作为一种非正统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各国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波兰的“哲学人文主义学派”、捷克斯洛伐克的“存在人类学派”等。这些学派各有特色,但它们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核心范畴,否定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成一种人本主义的“实践哲学”。

第一章:文本阅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阅读方法及其阅读实践

阅读理论的两个问题:

?一方面是哲学基础。

?另一方面是政治、伦理后果。

文本原意阅读法的政治伦理

问题举要

?如果文本阅读出来的意义就是作者本人的原意,那么,读者就是单方面接受他人的思想,自己的“意见”、感觉、愿望、思考都没有在其中起到“主体性”的作用,那么必然导致读者做了作者的“思想奴隶”。

?在伦理上,可能产生许多人与人关系上的许多“正义”、“尊重”、“宽容”等问题。

?在政治上,制造着利益、地位、权利、权力等社会结构的差别认同,如: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认同。

阅读方法的伦理与政治后果

?以寻找文本原来意思为目的的阅读方法与理论,是以承认话语霸权,承认一部分人高于另一部分人为前提的,难以避免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在利益、社会身份、人格、政治身份甚至幸福感上、各种快感上的压迫、支配、编制甚至是剥夺。

?许多哲学家也自觉地注意到了自己的哲学与阅读理论或者说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早有柏拉图,中世纪的奥古斯丁为了宗教教义的传播所探讨的解释学(实际上是训诂学,找原义的考据学,学术上称古典解释学理论),到后来现代解释学理论(哲学解释学),阅读理论本身就成为了哲学。

?它充当了对传统哲学批判的任务。

?它成为学者们关注现实生活世界尤其是现代性世界的正义、平等、尊重、人的自由与发展等等的哲学武器,具有伦理学、政治学的重大意义。

介绍几种阅读理论:

1,传统解释学的阅读理论2,现代哲学解释学阅读理论3,解构阅读理论4,断裂阅读理论

1,作为“方法论”的解释学的阅读理论

?方法论解释学不是哲学理论。最早可以追到古希腊的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传达神谕”的意思,把隐秘的神意转换成人们可以理解的语言的一门学问,显然这里最害怕的是误解,是以发现原义为目的。中世纪的奥等人在解释圣经和宗教教义的过程中逐渐系统化了这种解释学。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等人使它发展而成为了一门诠释经文和法典的技术性的学科,走的是技术、方法的道路,不是哲学。

方法论解释学在阅读问题上的局限

?伦理、政治学上,方法论解释学和不平等的、专制的意志和思想是一致的。在维护一种话语霸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它不容许人们对文本的自由理解和解释,只能接受。适合思想的禁锢与统治。

?和哲学中的传统形而上学一致。

?和近代的认识论也奇妙地有奇妙的联系。近代认识论如果运用到文本阅读或者说认识上,恰支持的是方法论解释学。

如:笛卡尔的纯净的“我思”

培根的“四假相说”

2,作为“真理论”的哲学解释学的阅读理论

?哲学解释学对文本独立性的“原意”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是从方法论、认识论开始,再到本体论,使文本原意的信念一步步动摇,既不可能,也不应该。

?A,哲学解释学的先驱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768-1834年,神学家和哲学家)。认为解释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与心灵的创造性活动相联系的,使解释学具有了哲学意义。

?解释和理解的过程就不仅是技术过程,也是心灵的创造和再现过程。

?B,狄尔泰“生命解释学”。把施的解释学进一步哲学化。

?理解的目的,是“在生命的外在表现中获得内在的生命知识”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精神”,而客观精神是主观精神或者生命外化、客观化。如语言、文字、著作、艺术、宗教仪式、国家机构、社会制度、社会历史等。

?客观精神是与有生命的作者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它们的研究,就不能是自然科学的方法,也不能是与自然科学密切联系的近代哲学认识论为哲学基础。

?他的哲学基础就是生命哲学。

?C,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解释学

海把解释学由方法论、认识论的领域发展到了本体论的领域,建立起本体论解释学,并对传统本体论(形而上学)构成批判。

解释学成了本体(存在)论意义上的哲学,其目的是追问存在的意义、依据和根据。

?“理解”与“筹划”:此在(人)问存在的意义就是问万物与此在关系中人和万物具有的各种可能性,实现何可能性即何意义,需要此在的“筹划”。“理解本身就有我们称之为…筹划?的这种存在结构。”

?“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人要作为人“存在”着,总是“理解”着,没有理解就没有人(此在)的存在。“理解是此在的构成因素”,“理解是此在的本体论条件” 。

?理解与文本意义:人不可能不对遭遇的万物万事进行理解,面对文本,阅读者不可能不对其“理解”,理解产生了“意义”,这个意义之所中,栖身着人自己和与之相遇的世界事物的可能性与未来。

?文本的意义:是包含人对自己生命与遭遇事物的未来可能性的领会的东西,是对文本的理解中产生的,是对未来进行的筹划。

?D,迦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书名字就鲜明表达着诠释学的本质特征不是方法、技术,而是“真理” 。意在“必须在真理与方法之间加以抉择”。

?迦达默尔接受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和本体论解释学的基本观点:

解释、理解本质上不是一种方法,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此在向未来进行筹划的存在方式”,是“此在存在的一种体验”、“此在的根本运动性”等。(《真理与方法》)

?迦达默尔认为“理解”有三个特点:

1,理解的历史性。

首先,是指理解有历史性前提。此在是有限性的、历史性的存在,理解也就受历史性的限制,一定历史文化环境赋予人“先见”或“偏见”,而这也正是理解可能的前提,是理解的“视域”(Horizon).

其次,是指理解本身是一个历史性运动,是历史发展过程。理解的对象是人及其一切活动,包括历史、文献、思想、创作等文本(“语言流传物”),它们是作者的历史视域的产物,理解尽管是人以前理解为基础与对象两个历史视域之间发生的,但是不断产生属于现代的“新的东西”“新的未来可能性”,这新的东西正是表达了未来可能性的“意义”。

?2,理解的语言性。

?理解和解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对话和交流过程。那么,是什么“语言”?注意两种语言观:技术、工具、形式的语言观和本体论意义的语言观。它们的对立会反映在文本阅读理论的对立上。

?技术、工具语言观反对理解。

即早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时期的“理想语言”观,这种语言是世界的图象,语言有精确的所指,因此,语言能清晰无误地传达意义。这种语言观在对待文本阅读上,是不存在理解的意义的,只有作者传达的意义。

?理解与语言要统一,必须变革这样的技术语言观。

?本体论语言观与理解联系。

?迦的语言是本体论上的,语言是拥有世界的基本条件,拥有语言才会有世界。“理解是对世界存在的理解”,“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人通过语言拥有世界的”。

?他甚至把语言等同于世界观。他把语言学家洪堡的思想核心直接理解为“语言就是世界观”。?3,解释的实践性。

迦:“哲学解释学是实践哲学的古老传统的继承者,它的任务在于证明实践理性的正当性,捍卫并抵抗基于科学技术统治的实践和政治理性。”

阅读本身也是实践,是更加广阔的生活实践,这其中有“认识自我”的内容,有“自我自由与解放”的目的,有“自由选择” 的活动。

三,解构理论及其文本解构阅读理论

?感觉一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各种段子。/意义:对意义的警惕与防备?对无限可能性的开放?

?德里达以解构阅读法在各种文本中游走,《马克思的幽灵们》,阅读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等文本,是原著阅读的典型范例。阅读出的“共产主义”,是一个既不同于马克思可在社会历史中实际运动并成为未来社会的共产主义,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的命运的共产主义,是幽灵学的、弥赛亚性质的、缺席的在场的共产主义。

?“解构主义被人形形色色地描述为一种哲学立场,一种政治或思维策略和一种阅读模式”(卡勒《论解构》)

?德里达在海德格尔的政治事件中发现了的形而上学的政治后果。

?对“他者”的侵犯、牺牲、杀戮的政治可能性,既然存在于形而上学的政治的可能性意义中,颠覆形上学就具有了政治学的目的与意义。

?一是,形而上学的“中心/边缘”二元结构的排他性政治意义,所以彻底颠覆形而上学。

?二是,人道主义的意识哲学的人的本质概念“抽象的主体性”与对待“他者”的“人的概念的暴力”或“同一性形而上学暴力”,所以彻底让主体的人的概念终结或死亡;

?三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叙事的目的论与末世论的虚无主义,同时也导致杀戮与不宽容,重新真正开放人类的未来可能性。(《马克思的幽灵》)

四,福科的“断裂阅读法”

?知识考古学:“尊重差异”与致力于“非连续性”,反对“同心圆的阅读法”与“因果、连续性模式阅读法”。

?真理和知识具有统一、连续性、普遍性的表述,遮蔽了社会领域的内在差异性、多元性,在政治上导致了对多元性、多样性、个体性、个性的压制,助长了顺从性、同质性。

?肯定不可通约性、差异性和断裂性,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形式(同一、连续、线性)和现代理性(同一、连续、秩序、整体)的“解毒剂”。

?“无论在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上,比起“整体性的极权主义理论的压制性后果”,“非连续的、具体的、局部的批判具有惊人的效力”。

一是“尊重。。。。。。差异”:

?与尼采“视角主义”一致,反对一个视角。不做提供普遍性、总体性、终极目的论理论的“普世知识分子”,做发现不能归并于整体、连续、线性上去的特殊、“差异”、断裂的“特定知识分子”。因此,他反对那种试图在某一种哲学体系内,或从某一种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观点出发系统地掌握所有现实的哲学。(哲学基本问题?)

?二是致力于“非连续性”:

“知识考古学”(系谱学)首要目的是想把他的历史学方法与传统方法区别。传统方法寻求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深层的真理、寻找文本、话语作者的意义,有表层——深层、因果逻辑的考察模式和连续性的历史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压制了差异与个别性事物。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著作阅读实践与理论

?1、传统马克思文本阅读的几大向度与模式——西方马克思学的“两个马克思”的神话、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法兰克福学派、萨特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学派的“断裂说”(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量变进化说”(前苏联与我国)出现早期不成熟与晚期成熟马克思两个马克思。

?2、当前我国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解读模式与探讨:

?A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化努力式的阅读;

?体系中问题意识的阅读;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意识的阅读取向;

?C与西方对话的马克思——马克思与西方哲学的关系、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D语境中的马克思——“现代性问题”、全球化、生态学,等等

?E我国少有的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科学派(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

?F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问题提出——概念的明晰(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反对分析的目的论;反对同心园、直线阅读等。

?3、确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阅读方法与意识——马克思主义著作阅读问题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理论研究热点(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主题“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

?确立方法:

?A不做“原意”上的“返本”,处理好返本与开新关系;

?B不做“同心圆式”的描述,处理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关系;

?C要有“前见或主观性”即要有可能性的筹划,立足时代的问题意识;

?D回到生活世界,是避免一味追溯概念的历史、各种解释陷入概念争论的基础;

?E“解释循环”问题;

?F文本选择。

第二章,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1年3月完成)与理论意义

联接:互文性文本

?一,中学马克思(17岁)的《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14节论信徒与基督的一致》(1835年10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10月)

中学毕业论文《论人与神的结合》1835年

?“在我们研究各个人的历史,人的本性的时候,我们虽然也看到他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对真理的渴望,但是欲望的火焰甚至常把永恒的东西的火花吞没。”

?“任何一个民族,即使它达到了最高度的文明,即使他们之中出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它的艺术达到了充分繁荣,即使科学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尽管有了这一切,它也不能从自己身上解脱掉迷信的枷锁;它无论关于自己或者关于神,都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真正的概念;无论它的道义,或者道德,任何时候也脱离不了外来的补充,脱离不了不高尚的限制;甚至它的德行,与其说是出于对真正完美的向往,还不如说是出于粗野的力量、无约束的利己主义、对荣誉的渴求和勇敢的行为。”

?“一个人一旦达到了这种道德,和基督一致起来了,那么,他将会泰然处置命运的打击,勇于对待各种欲望的冲动,无畏地忍受一切苦难的折磨,因为谁能征服他,谁能从他身上夺走他的救世主呢?”

分析与启示

?人的道德主体性确证和崇高人格的价值追求。

?人的天性的局限与不高尚的一面,正是人需要神的“外来补充”和“限制”的原因,人只有对“神性”的追求中才能得救。

?高尚道德是人成为的主体性真正原因,主体性中处最高位置的是道德。

?对于这里的基督、救世主也许不能完全置换成他后来的“信仰”和“主义”,但从思想的结构来看,“应当”、“理想”、“崇高”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逻辑构件。

?人—神逻辑取代神—人逻辑。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存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幸福主义伦理?)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经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认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意义:

?人的主体性的确证;人的道德主体性自由的心灵追求。

?职业选择中价值趋向与马克思后来的职业生涯。(辞职主编以及后来的流亡生涯、革命活动与写作活动)

?一种可以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意义:就是马克思在以“人——神”逻辑摇动“神——人”逻辑的“神学”形而上学。

局限

?中学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确认,是从人“趋于高尚”的本性去论证的,人的道德追求是构成马克思这时主要的“逻辑构件”。这是一种伦理主义的逻辑。

?对于人的“趋于高尚”本性缺乏一种正确的基础说明,而是用了“神的指引”,用了“应该”这种主观意识。

?那时的马克思还无法把人的德性建立在社会历史性基础上,这既是一种伦理主义,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的“宗教情结”与理论中的“宗教逻辑构件”?

成长环境中学作文成熟理论

?二,大学(1,2年级)诗歌马克思。(1835-1841年)——浪漫主义的道德主体性意识

?《感想》(1836年)

?我不能安安静静地生活,?假如整个心灵都热气腾腾;

?我不能昏昏沉沉地生活,?既没有风暴也没有斗争。??我的命运就是投身于斗争,?永恒的热情在我胸中沸腾,?我感到生活的圈子太窄,?随波逐流使我觉得可憎。

?。。。。。。。。。。。

?我们不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俯首听命于那可耻的懒散。

?一个人有充分的权力?去表现他的果敢、渴望。

?(40卷P454-455)

分析

?可以从诗歌分析其思想要素来源:已经受康德和费希特主体哲学的影响,并发生过从主观能动性的康德和费希特主体哲学走向了客观精神伟力的黑格尔主体性哲学的思想转换。

?谈恋爱。

?低年级主要是文学创作(诗歌,戏剧)。其中表达的马克思的思想依然是主体意识和浪漫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的主体性”、“理想主义的主体性”。同时,非主体性、非高尚的生活是“不能”、“可憎”、“可耻”的,伦理主义依然是最重要的思想构件。

?

马克思一场“精神危机”:从诗歌转向哲学

马克思评价自己的作品:“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纯粹是从脑子里虚构出来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完全对立;修辞上的斟酌代替了诗的意境”。

?“我的天国、我的艺术同我的爱情一样都变成了某种非常遥远的彼岸的东西。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模糊了,而一切正在模糊的东西都失去了轮廓。”

?“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

?“把我诱入敌人的怀抱”。“现代世界哲学”的黑格尔哲学是那个时代哲学的最高点,从事精神创造的马克思要有所作为是不能回避的,他不得不苦恼地把“敌人”当“偶像”。

?他在病中“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并走进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

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心灵追求最终使他要超越黑格尔哲学:

?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却只想弄懂

?在街头巷尾遇见的事物。

诗歌马克思与理论马克思的关系?

?一个理论的马克思其实就早已经潜伏在了诗歌的马克思之中呢?

?不应该把马克思的诗歌仅仅看着一场不成熟的平庸艺术的表现,在理论马克思的“科学”成就光环下,诗歌马克思只是其生平追忆的一个简单事件,在对马克思理论发展的逻辑追溯中,诗歌更好象是不值一提。

?在马克思后来成熟的理论中,可以发现诗歌艺术的才能表现,比如,有些概念的意义需要从修辞、象征、隐喻上去理解。梅林就诗歌马克思对理论马克思的影响这样判断:“马克思表现在他的著作中的高度艺术才能,一开始就是沿着一条奇特的道路发展的。”

?远为重要的方面是,还可以在成熟理论中找到早期诗歌的“概念化的变形”(韦塞尔《马克思、浪漫派的反讽及无产阶级》

?有些概念本身还可以被解释为返回去又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重要概念。比如劳动概念,共产主义概念,无产阶级概念,等等。

?

三,希腊自我意识哲学: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启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作为第一篇真正的哲学论文,多种因素决定了他的选题和立意。

一是,中学作文和大学早期的诗歌所潜伏的那种心灵(主体性意识)路向。

二是,其直接的入口是通过黑格尔回到亚里士多德体系哲学之后的那个“自我意识的时代”或“伦理学的时代”。反宗教启蒙?主体性启蒙?政治启蒙?

三是马克思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地方在于,“新的哲学”也许就是要走向“实践”,所以,他走了一条哲学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的道路。

洛维特认为:“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推动他的问题,就是在那个终点之后(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视为所谓哲学的终点和完成——我注)一个新的开端的可能性问题。博士论文包含着对黑格尔所创造的处境的间接分析。”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暗中包含了自己和黑格尔的关系,即自己所展望的新哲学与他要告别或扬弃的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对伊壁鸠鲁的考察是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终结和结束的希腊哲学联系起来的,那么,马克思想表达的新哲学则暗示,是黑格尔所终结和完成的哲学之后的事情。

?这个哲学终结之后、这个“关节点”上,希腊哲学之后是伊壁鸠鲁的个体自由哲学,黑格尔哲学之后是什么?——“即一种全新的哲学,它在迄今为止的意义上不再是哲学”。

西方的哲学史确实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在每次哲学体系化之后,都会出现一个特殊的哲学时期——基本上是实践哲学时期。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之后,是三派自我意识、伦理学、罗马实践哲学时期;接着中世纪宗教哲学体系化之后,出现一个法国英国唯物主义时期;接着是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体系化之后,马克思又敏感地意识到了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

马克思博士论文前《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1839年)

?“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的精神。

?(原子)…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

?“哲学已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注目着外部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说与世界的阴谋发生了瓜葛,从透明的阿门塞斯王国走出来,投入那尘世的茜林丝怀抱。。。。。。。然而象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

?“所以,与本身是一个整体的世界相对立的世界,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因而这个哲学的能动性也表现得支离破碎,自相矛盾;哲学的客观普遍性变成了个别意识的主观形式,而哲学的生命就存在于这些主观形式之中。”

?“辩证法是内在的纯朴之光。。。。。内在灵魂,是精神的珍藏之所。”

《博士论文》(1841年)序言:

?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

?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

?这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对于那些以为哲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似乎已经恶化因而感到欢欣鼓舞的可怜的懦夫们,哲学又以普罗米修斯对众神的侍者海尔梅斯所说的话来回答他们:

??°我绝不愿像你那样甘受役使,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你好好听着,我永不愿意!

?是的,宁可被缚在崖石上,

?也不为父亲宙斯效忠,充当他的信使。”埃斯库罗斯《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

《博士论文》第一章,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第二部分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1)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共同的;可是,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却把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区别开来了。(2) 对于这种偏斜运动,很多人都加以嘲笑。

?因此,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物质性,又以脱离直线的偏斜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而这些对立的规定又被看成是直接对立的运动。

?所以,卢克莱修正确地断言,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10),并且正如他立即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意识那样(11),关于原子也可以这样说,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意义分析:

马克思没有停留在对两位古代哲学家的自然哲学的简单比较上,而是深刻揭示了他们的差别所具有的哲学和伦理学、人学、政治学等社会实践方面的意义。

?1、考察原子直线运动与原子偏斜运动区别的重大意义,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从理论上发挥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主体能动性原则和意志自由的观点.

?“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个体自由原则,精神能动性原则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德:

?感性现象是主观假象,“真实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理性是真实的标准。

?早年外出各地寻求实证知识,但认为那知识的内容是不真实的。晚年弄瞎眼睛,不让感性目光蒙蔽理智的敏锐。

?原子直线运动,重视必然性。

?一切归结为必然,必然性是命运、是法、是天意,个人宿命与服从。

?伊:

?“一切感官是真实的东西的报道者”,感性知觉是真实的标准。

?有哲学就足够,哲学就是幸福,幸福就是灵魂无纷扰,不必外出寻求知识。临死前洗了个热水澡、喝酒,嘱咐朋友忠实哲学。

?原子偏斜运动,重视偶然性。

?偶然性是境界,是个人自由、是无限制的可能性、向未来敞开自己、自由确定与选择。“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种必然性”(有一种哲学像年迈而又无知的妇人们一样认为,一切由命运发生)

2、人的本质:自我意识和社会存在思想

存在与非存在(巴门尼德)

有与无

(“人是万物存在与不存在的尺度”命题导致两种理性形而上学或理性本体论)

理念与现象(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的“理念”)

原子与虚空(德谟克利特的形而上学的“物质”或者“原子”)

形式与质料(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偏斜与直线(伊壁鸠鲁)

精神与物质

灵魂与肉体

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偏斜的碰撞运动打破欲望的力量和纯粹的自然力量,人因此成为人,成为自己。马克思)

即:人只有与他人发生关系(社会性),才脱离了自然欲望的控制,才不仅仅是“物质”、“质料”、“自然”、“肉身”、“直线”,而有了“形式”、“灵魂”、“存在”、“真实”、“自我”、“个体独立性”。

3、原子的时间性:

个人的偶在性。

(此在,与海德格尔比较)。

直线——是个体的消失,“线是对点的扬弃”。

偏斜——实现了个体的在。

碰撞——一种“事件”,表示着“发生”、“诞生”、“产生”;时机、时间性;“机缘”;不确定性的在;无神决定。

4、哲学功能:伦理、政治等实践功能,即做“人”——“哲人”、“圣人”理想——个体性、主体性、人的自由和解放。

隐含对黑格尔“自我意识”通过“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的各种人间体现物)认识“绝对精神”而实现的观点的批判。

?5、哲学转向的萌芽趋势:哲学的起点不再在哲学内部的“存在”,而是外部的生活世界。

第三章:马克思《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1842年)与马克思的哲学观

?本文的总体思路:

根据海尔梅斯在第179号?°科隆日报?±上发表的社论中,用?°宗教作为国家的基础?±的批判。

马克思在对其观点的批判中阐发了哲学对宗教的超越地位、哲学在社会生活安排上的地位、哲学的特性等。

一、哲学何为?

?国内学界曾经的热点:

1,生存的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启发)

2,生存的境界(冯友兰的境界说)

3,以上结合——关注“终极”(形而上学问题,世界与人类存在的依据、根源)

?马克思不是一般地思考?°哲学何为?±的?°哲学问题?±,而是改变现存世界的愿望使他思考哲学的实践功能,或者,是在对于基督教创造和安排现代世界秩序的反抗和拒绝中选择了哲学。

?在这个前提下,才有马克思关于哲学如何具有实践功能,如何让哲学的走向外部世界,哲学应该面向时代与政治,等等。

马克思的哲学对生存意义的关注方式的特点:

?1、生存、活着是基本事实和前提,不再提问“生存有什么意义?”(“是谁不问人的意义?”)?2、“人就是他的世界、国家、社会”,因此马克思关注的是人生活的那个世界的问题。

?3、问题在于人为什么会提出“生存有什么意义的问题”。人生存虚无感的根本来源: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是找不到自我和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人就是他的世界——宗教是苦难世界的感情、人民的鸦片。

二、关于哲学与现实(世界、国家、社会)的观点

?对于哲学的“内在性”:

一是指出哲学直接关注的问题意识与报纸的直接关注的问题意识对立。

二是指出哲学阐述、思考和表达问题的方式与哲学外部现实活动思考方式不一样。

?三是即使这种充满了“内在性”的哲学,马克思依然发现其“外在性”,哲学要“走出阿门塞斯王国”,投入世俗的环抱。

“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

“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

??°哲学就其性质来说,从未打算把禁欲主义的教士长袍换成报纸的轻便服装。然而,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正是那种用工人的双手建筑铁路的精神,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建立哲学体系。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当然,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世界的;而人类的其他许多领域在想到究竟是??头脑?ˉ也属于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是头脑的世界以前,早就用双脚扎根大地,并用双手采摘世界的果实了。?°

启示和意义

?《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1842年)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黑暗与破碎,用整体的、理性的现代哲学而非宗教指导现代国家是很自然的考虑了。

?对于此时的马克思,严格来说不是在思考哲学的出路,不是一般地在解决哲学体系化之后还能干什么的问题,不是在展望一个新的哲学;相反,是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在对用宗教安排社会生活和人的本性的不满中,总之,在“实践”的愿望中,来思考哲学的这些问题。

?对于马克思,不能设想真的有一个与时代、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哲学“内在性”,这种“内在性”是哲学的学科特殊性造成的。

?哲学不是停留在世界现象层面,而是更深刻地走进世界。

?正是这种用思想的深刻的走进(合理性或规律性,合人民的目的性),所以能起来反对世界的种种不合理的腐朽现象。

三、什么是?°真正的哲学?±问题。马克思对未来哲学的展望:?°世界的哲学?±(外在性的哲学、起点在外部的哲学、实践哲学)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

?这是一种克服了?°内在性?±问题的哲学,它既用内部内容也用外部形式和这个世界相互作用,真正的哲学要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是?°当代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在这里是把任何时代的真正哲学都看作有这个特征,而不专指他憧憬的未来哲学。?历史上的那个时代的哲学并不适合新的时代,所以,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依然还在展望之中。

?马克思:“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

马克思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来自于对哲学二元性的体会和认识。

一方面是哲学的内在性,造成了一个哲学整体世界,一个阿门塞斯的王国,纯净透明的概念的世界;

另一方面,是与哲学世界面对的外部世界,时间流变中的感性现象世界。

??°世界的哲学化?±:

即对世界进行哲学化处理的哲学。这是几十个世纪里传统哲学至到黑格尔在做的工作(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

就是把现实世界或实践的经验上升或提高为普遍性的哲学概念,诸如:理念、实体、神、至善、理性、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等。

??°哲学的世界化?±:

哲学成为世界的哲学,对哲学进行世界化变革。

即哲学不应该是固定的体系,而是放到实践中去,?°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这样,现象世界就同哲学解释协调起来,现象的现存的世界变成?°现实的?±和?°真实的?±世界。

?马克思的问题:从?°实现哲学?±到?°哲学如何可能??±

?a?a真正的哲学在于实现哲学,哲学应当具有理想性与?°实践品格?±统一,?°事物?±或?°对象?±的本质不是实证主义可以接近的,只有从人的自我实现或未来出发才能接近。

四、马克思哲学观讨论: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

?根据西方哲学的经典自我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存在?马克思那里有没有一个?°马克思哲学?±?或者存在?°马克思的哲学?±?

西方哲学经典自我理解: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哲学的起点:巴门尼德的“存在”

黑格尔的“有”、“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

马克思的哲学

?非形而上学(非本体论)

?马克思的哲学的各种起点、开端和前提:外部、现象、此岸、实践、实际活动的个人、生活、商品

?“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用政治审判黑格尔哲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异化劳动”(《手稿》》

?“从实践出发看事物、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马克思确立外部起点、开端的方式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

?历史与逻辑统一(历史前进到哪里,逻辑的起点也在哪里开始)

?这样的起点和开端,具有历史时间性,而非无时间的“本源”、“本原”。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如西方哲学追问的存在、有等。

?历史缘构的“抽象具体”:《资本论》中的起点“商品”。

1,?°没有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体系化、原理化的马克思的哲学?

?法国阿尔都塞的学生和合作者埃蒂安。巴利巴尔,在《马克思的哲学》一书中提出:?°没有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马克思对哲学却比以往更加重要?±。

?°事实上,不管其是以社会运动的世界观形式存在,还是以一个名为马克思的作者的学说或体系的形式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不存在。然而很奇怪,这个否定的结论,非但没有否定和减少马克思对于哲学的重要意义,反而拓展了其研究领域。走出幻想和欺骗,我们就会取得一片理论空间。?±

我们的观点:

?一是在形式上,马克思哲学不是体系化、系统化的表述方式,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观”,是没有体系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在形式上就没有以往哲学的“内在性”、“封闭性”。

?二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核心要素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也没有太多的哲学概念以及对自己所使用概念的严密论证和透明化,而是把他的哲学论述与历史社会分析和政治行为的主张交织在了一起,按柏拉图和黑格尔哲学的标准,他的思想没有把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没有西方传统哲学的问题意识、体系化的内在动力。?三是就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兴趣上,如他自己说的,“以往哲学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的兴趣远大于哲学本身的兴趣。也是这种实践的兴趣,决定了马克思对于以往全部哲学的理解、批判,甚至“反动”。

?四是马克思的哲学的论述方式和表达形式在他那里不是一个整体化、体系化的,但是,能不能把他论述时候交织其中的现象分析剥离开,而构成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呢?其中是不是有根本的、含义确切的哲学“概念”、“原理”呢?如果可能,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可能。

?2,?°马克思的哲学?±:一种非哲学的哲学、反哲学的哲学?

?我理解,马克思的“真正的哲学是带精神的精华”这个命题中的“哲学”的关系,已经不再是柏拉图-黑格尔以来的“哲学”了,哲学发生了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转换,它包括起点、形式、内容到兴趣的转折:

?不再整体化,不再需要本体论,不再是哲学内在问题意识的诸如以为世界奠基为目的的形而上学沉思的兴趣,而是实践的目的和兴趣。

?马克思的?°实践?±兴趣,使他既不缺乏黑格尔的?°概念的耐心?±,又不陷入概念的?°阿门塞斯王国?±。

?强烈的实践的兴趣,哲学起点、地点、问题和目的变迁,也让他如德国诗人瓦雷里的诗句描绘的:?°大海啊,永远在重新开始!?±

?这种表面的不确定性,按传统哲学的看法,身后是一系列没有完成的哲学工程;但,他的确定性在于,他会不断地折回来重新撞击、反对那?°永远的?±哲学的?°同一个海岸?±。

?3,马克思的?°哲学工作?±:实践引导的哲学问题范畴的新认识

实践(时代)问题引起的?°哲学?±,本就是一种不断在重新开始的哲学。一种由实践引导回来,不断赋予哲学范畴新含义、新认识的哲学,一种实践的、开放的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思考题

●1、马克思在当代世界上的反响的思考。

●2、当代文本阅读理论与马克思文本阅读观念与方法思考。

●3、马克思在“原子偏斜运动”中主要阐发了什么思想?

●4、“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

●5、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或如何理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6、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大学》导读

一、《大学》解读 当代儒学大家熊十力(1885-1968)在《读经示要》卷一讲《大学》中说:“吾少时不解《大学》明德,阅康成(郑玄)注,只训释文句而已,觉其空泛无着落。阅朱注,以虚灵不昧言,始知反诸自心。及读阳明咏良知诗,则有大诧异,怀疑万端,苦思累年不得解。偶阅《列子》忽尔触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须向天地万物同体处即万化大源处认识本心。现前虚灵不昧者只是本心之发用,而未即是本心。虚灵者动相也。动则可以违本也。唯动恒寂,乃是本心通体呈现。阳明诗指出无声无臭之独体是乾坤万有基,此乃于虚灵而识寂然无扰之真,方是证见本心。”5此与朱子虚灵不同。熊氏此说可以作为解读《大学》的一个入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以上文字是被朱子称为“经”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全书的总纲维,即整个儒家修养的根本宗旨。所谓“明明德”,明,彰显;明德,光明的德性。“明明德”即指彰显光明的德性。“亲民”,二程释“亲”为“新”,这样,“亲民”就是“新民”,与后文“苟日新,日日新”相衔接。但事实上,“亲民”,可以看成是孟子“亲亲而仁民”的缩写。这样看的话,所谓“亲民”即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像“爱亲”一样去“爱民”。这样理解也并不违背儒家伦理的基本思想。“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之义。所谓“至善”,是指绝对的善,纯粹的善。后文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即是心灵在认识到“至善”的意义之后就有定力;静,指心灵能不受外来刺激的干扰而安静;能不受刺激的干扰,当然就自安于其所处的任何环境和条件;安而后能虑,能够安定,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虑而后能得,只有满足上述条件去思考,才可能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子认为是讲三纲领的关系的。所谓“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6其实,可以将其意思扩展到八条目乃至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说法。 格物:格,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郑玄释“格”为来,朱子解为“至”,王阳明训为“正”,越来越具有主观性。格物就是要能通过对事物的隐显,阴阳全方位的观察推究,而观察其基本规律与道理。在八条目之中“格物”和“致知”又是其中的基础。 八条目则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式上看前者都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有些人可能会慨叹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只要我们理解了“近道”的思想,以及道德成长的历程,也就理解了为何《大学》会有如此的概括。 “近道”即接近道,近于道。虽不即是道,但于道为近。要求一切人都自觉地在道上是不现实的。然而,不论人们自觉与否,他们都不离道。所有努力即是能够使不自觉变成自觉。就自觉的方面言,只能是近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语句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 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异化的本质。在这句话中,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人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关系分离,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人才能认识自己,才觉得自己的存在。 二、论述题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 理论部分: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2017年度《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期末考试满分答案解析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期末考试 HSY编辑转载请说明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在法国革命时期,孔多赛所属的派别是()。(1.0分)1.0 分A、 山岳派 B、 平原派 C、 雅各宾派 D、 吉伦特派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勾股定理在西方也被称作()。(1.0分)1.0 分 A、 毕达哥拉斯定理 B、 费马大定理 C、

阿基米德定理 D、 芝诺悖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曾受核武器攻击的国家是()。(1.0分)1.0 分 A、 苏联 B、 德国 C、 日本 D、 伊拉克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在西方现代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对文明的价值,正面的提出了怀疑的是()。(1.0分)1.0 分 A、 《科学的结构》 B、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论科学与艺术》 D、 《生命是什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1.0分)1.0 分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卢梭 D、 洛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的时间是()。(1.0分)1.0 分A、 1931年 B、 1939年

1941年 D、 1945年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 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于()。(1.0分)1.0 分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中途岛海战 C、 法国战败 D、 珍珠港事件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8()提出了拉普拉斯星云学说。(1.0分)1.0 分A、 拉普拉斯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 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解决“苦 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在《德法年鉴》 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7、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观(《资本论》及其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反杜林论》 引论2、恩格斯是怎么评价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第三章2、杜林陷入先验主义认识的根源是什么? 3、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理论思维的相对独立性的? 第四章2、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论的? 3、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理论? 第五章2、怎样理解恩格斯提出的无限性是个矛盾的命题? 3、怎样理解以下几段原文(见笔记) 第六章3、怎样理解个别的运动趋向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 第七章为什么说达尔文生存斗争理论来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八章2、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第九章1、杜林的道德观和真理观是什么? 2、为什么说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 4、为什么说在不同阶级的道德中必然存在共同之处? 第十章1、杜林的平等公理是什么?恩格斯是如何批判的? 3、两端原文理解(第十八段、第五段) 第十一章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2、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怎样理解自由的定义? 第十二章1、杜林否认矛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观点? 第十三章1、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 3、关于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狭隘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第一条? 2、如何理解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费尔巴哈论》 第一章1、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第二章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2、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时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 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为什么说费尔巴哈未能克服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第三章1、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 2、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础和准则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 3、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1、为什么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恩格斯是怎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共产党宣言》 1、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阐述的四个问题?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批驳各种反共产主义谬论的? 6、怎样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8、《共产党宣言》有什么当代价值? 《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 1、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是什么?怎样理解第一节第三段话? 2、什么书马赫主义的世界要素说、原则同格说、嵌入说?列宁是怎样批判的? 3、列宁是怎样分析马赫主义的理论渊源的? 4、列宁三个认识论的结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5、无可知论的实质是什么? 6、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哪些新贡献? 7、列宁在书里谈到了几个物质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笔记

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 第一,环境创造了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体现着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把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观念的形式内化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并进而提升主体的能力,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环境人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第二,人也创造了环境。人在改造环境过程中,通过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外化在客体之中,使本来是外在的环境也凝结着主体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从而形成一个在自在自然中所没有的人化的自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属人的人类世界,体现着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第三,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关系。马克思这里使用了“一致”一词,深刻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改变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改变和塑造了人。马克思这里提出人和环境“一致”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第四,实践活动是实现人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基础。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环境,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环境塑造了人。实践活动是形成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物质基础。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的论断:1.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 劳动之所以是人的一般本质,因为,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当人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时,人就与其他动物具有了本质区别。 2。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区别)。第一,人的本质不在于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属性;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第四,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其中,生产关系是人的本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第一篇:绪论 [掌握内容] 1、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 2、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 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梳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体系设想: 马克思:最大核心——资本论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态 列宁:国家与革命 斯大林:论语言问题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 (1)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毛泽东等所发展的学说体系。它包括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阶级、社会、国家等等主义的思想学说体系。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其中,无产阶级≠农民、劳苦大众) (3)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分为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即原则与方法。它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最一般的规律。其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能知道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库恩的《科学结构的革命》指出了“范式”,它是核心还是价值观。 (2)先进的政治立场 (3)与时俱进个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最主要的体现是辩证法。 (4)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根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个人条件。 其中, 社会历史根源:包括生产高度社会化(产业大军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了两大基本阶级。

阶级根源:包括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有分散走向联合(由自发走向自觉)以及三大历史事件([英]宪章工人运动、[法]里昂工人起义、[德]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认识根源: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包括从收集资料到整理资料、三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进化论),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阶级理论。 ——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怀论);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法国(傅里叶、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欧文) ——阶级理论—法国的历史学派。 个人条件:马克思(犹太人),民主主义党派,生在律师家族,知识渊博有先进的意识和社会的(立场)实践。 (2)马克思发展史梳理——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1843-1906年 列宁时期——1906-1924年 斯大林时期——1924-1956年 后斯大林时期——1956-1989年 中国时代——1989-至今 (五)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1)麦克莱伦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优点:A、马克思确立了以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并且认为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B、马克思是西方社会三大批判家之一(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他认为西方社会给予人的平等是不平等条件下的平等。 缺点: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是有生命力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已经教条化,并不符合事实。 (2)我们的评价 A、马克思的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是有生命力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教条化现象。因此,我们今天既要坚持它,又要发展它。 B、计划经济的破产的评价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应值得商榷,因为条件不一样,由于经济极度发展,物品极度丰富,经济计划还是需要的。除非达到两个条件(a 制定计划的人全知全能+ b 全民利益一致),否则计划经济难以破产。

《中国经典著作导读》测验试题及答案

第一周《周易》导读测验返回本次得分为:12.00/15.00,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8-03-08,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1单选(1分) 易经中最好的卦是得分/总分 A. 坤卦 B. 泰卦 1.00/1.00 C. 乾卦 D. 离卦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2单选(1分) 在八卦中,兑卦象征的女性是得分/总分 A. 母亲 B. 少女1.00/1.00 C. 长女 D. 中女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3单选(1分) 更接近中国地形方位的是得分/总分 A. 河图 B. 先天八卦图 1.00/1.00 C. 后天八卦图 D. 64卦图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4单选(1分) 乾卦中,九五爻的位置是得分/总分 A. 中而不正B. 只有正 C. 只有中 D. 既中又正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5单选(1分) 周朝崇尚的颜色是得分/总分 A. 白色 B. 黑色0.00/1.00 C. 蓝色 D. 红色正确答案:D你错选为B 6单选(1分) 易经所描绘的最好的吉凶状态是得分/总分 A. 大吉B. 有喜 C. 有庆 D. 元吉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7单选(1分) 伏羲氏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得分/总分 A. 先天八卦 1.00/1.00 B. 洛书 C. 河图 D. 后天八卦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8单选(1分) 周文王对周易的主要功绩,错误的是得分/总分 A. 后天八卦 B. 先天八卦1.00/1.00 C. 发明六十四卦 D. 撰写卦爻辞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9单选(1分) 乾卦九四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其中,或代表了一种什么思想:得分/总分 A. 相时而动 1.00/1.00 B. 有些人 C. 可有可无 D. 边防巡逻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10单选(1分) 泰卦六五爻辞说,“帝乙归妹”,体现的思想是:得分/总分 A. 兄妹情深 B. 婚姻包办0.00/1.00 C. 礼贤下士 D. 靓女先嫁正确答案:C你错选为 B 11单选(1分) 周易中,周的含义,不正确的有?得分/总分 A. 指周朝 B. 指周普 C. 周是一种姓1.00/1.00 D. 既指周朝,又指周普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12单选(1分) 坤卦六二爻辞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与下面哪句话思想更加接近:得分/总分 A. 知识便是美德 B.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1.00/1.00 C. 女子无才便是德 D.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13单选(1分) 泰卦九二爻辞说,“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其中,用冯河,是说:得分/总分 A. 鼓励徒步过河1.00/1.00 B. 不能徒步过河 C. 重用冯河这个人 D. 只要能过河就行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14单选(1分) 泰卦卦辞说,“小往大来,亨”,其中,来和往意指得分/总分 A. 亲近君子,远离小人 B. 礼尚往来 C. 世界就是来来往往,变化无穷0.00/1.00 D. 舍小求大正确答案:A你错选为 C 15单选(1分) 乾卦中,初九爻辞说,“潜龙勿用”,意思是指得分/总分 A. 龙在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潜伏的时候,不要有所作为。在龙在龙龙龙在泰卦卦辞说,“小往大来,亨”,其中,来和往意指A、礼尚往来B、舍小求大C、亲近君子,远离小人D、世界就是来来往往,变化无穷 1.00/1.00 B. 真正的龙,要永远潜藏 C. 潜藏的龙,得不到重用 D. 龙潜藏的太深了,发现不了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1单选(1分) 孔子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得分/总分 A. 撰写易传1.00/1.00 B. 撰写卦辞C. 撰写爻辞 D. 发明六十四卦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2单选(1分) 易经中最好的卦是得分/总分 A. 离卦 B. 泰卦 1.00/1.00 C. 坤卦 D. 乾卦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3单选(1分) 在八卦中,兑卦象征的女性是得分/总分 A. 母亲 B. 少女1.00/1.00 C. 中女 D. 长女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4单选(1分) 更接近中国地形方位的是得分/总分 A. 先天八卦图 1.00/1.00 B. 64卦图 C. 后天八卦图 D. 河图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5单选(1分) 乾卦中,九五爻的位置是得分/总分 A. 只有中 B. 中而不正 C. 只有正 D. 既中又正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6单选(1分) 易经所描绘的最好的吉凶状态是得分/总分 A. 有庆 B. 元吉 1.00/1.00 C. 大吉 D. 有喜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7单选(1分) 周文王对周易的主要功绩,错误的是得分/总分A. 先天八卦1.00/1.00 B. 发明六十四卦 C. 后天八卦 D. 撰写卦爻辞正确答案: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