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全国主流媒体竞相拉开了媒体融合的矩阵,并且正全力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媒体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融媒体时代来临。我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新时代又提出了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着力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高校校园媒体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土壤,高校校园媒体要自觉适应融媒体发展的潮流,推动校园融媒体发展与育人高度融合,增强育人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本文研究视角是“融媒体”,研究对象是“高校校园媒体”,主要是隶属于党委宣传部的官方校级校园媒体,研究目的是强化高校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在对“融媒体”和“高校校园媒体”概念的把握上,深刻认识高校校园媒体基本的宣传功能和延伸的思想引领、知识传递、情感凝聚、实践锻炼的育人功能。参考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清博大数据、腾讯微校等官方公布数据和自己收集整理的所在高校校园媒体推文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数据,总结出当前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发挥依托的平台走向融合、面对的群体相对稳定、表现的方式多元多样、树立的品牌品牌效应愈加凸显的成绩和育人功能弱于宣传功能、育人内容不能凸显核心育人功能、协同育人力度不够、缺乏相关机制驱动的问题。结合部分

高校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的融合案例,分析得出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面临着更具时代性、针对性、渗透性、统一性的机遇和关注度、实效度、专业度、协同度的挑战。针对发现的问题,高校校园媒体要借鉴融媒体理念创新、内容优化、资源整合、机制革新四个方面的经验,增强高校校园媒体育人的关注度、实效度、专业度、协同度,充分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平海上店小学创建市级“校园文化建设合格学校”工作总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有利于师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暂行标准(试行)的通知》(闽委教宣[2012]40号)、市委教工委、市教育局《转发关于印发福建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暂行标准(试行)的通知》(莆委教[2012]宣15号)、《转发关于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验收的通知》(莆委教〔2012〕宣28号)和秀屿区委教育工委、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莆秀委教[2012] 1号)等文件精神,我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基本思路是: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育人为宗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工作思路,既重视硬件建设,也重视软件建设,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实现了我校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是: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整合校园时代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校园师生生活内涵,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心得体会:基于融媒体环境的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最新)

心得体会:基于融媒体环境的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最新)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融媒体利用媒介作为载体,将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不同媒体中存在的共同点与差异性,通过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将其价值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具有“宣传互融、利益共融、资源通融”等特性的全新型媒体。 在以往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把主流媒体中挖掘出的真实事例作为思政课的教学案例,有的教师将同行业教师长期整理出的“案例集”作为课堂中理论佐证的案例。然而,由于更新较为缓慢,这些案例难免会出现一些陈旧、不全面等问题。而随着融媒体的生成与推出,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还可将一些新闻热点话题随时随地呈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充分提高相关专业教师所获取教学事例的实效性。思政教师可以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真实案例,进而丰富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素材。 融媒体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也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逐渐出现一些低头族现象,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也会沉迷于游戏、网络聊天,这不仅严重降低学生学习效率,

还在一定程度上为班级管理工作增添难度。另一方面,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理念,与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无法有效融合,并产生一定的矛盾现象。主要体现在传统思政教学形式多是以满堂灌教学方法进行,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而融媒体教学理念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则作为教学辅导者,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要求较高。因此,这种新型教育形式对于思想观念较为陈旧的思政教师来讲,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挑战。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融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平台作为拥有海量信息与先进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库,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数据。然而,由于目前网络平台的信息监管机制与信息筛选机制尚未完善,很多信息数据良莠不齐,有些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会对高校学生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敏感时期若不加强对学生思政教育,极有可能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如果高校思政工作仍以传统书面教育形式进行教学,不仅不利于融媒体环境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可能会降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发挥校园环境、活动、榜样、制度的育人功能,能够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我校在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指引下,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创设优质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以我校校训“修德明理、乐学立志”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以“让每一位教师都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快乐,让每一位家长都满意”的办学理念为校园文化的骨架,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学校的整体建设。使原有的学校旧貌变新颜,校园里绿树成荫,花草遍地,设计新颖,布置别致,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同类学校的前列。 1铸造灵魂,树立校园文化建设核心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校园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作用,因此,学校将树立鲜明的校园精神作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努力培养校园文化个性,形成特色,为此我们确立了以“修德明理,乐学立志”为校训,以“让每一位教师都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快乐,让每一位家长都满意”为办学理念,以“务实,求真、创新、向上”为校风,并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校园精神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环境,激励、鞭策师生健康成长。为了让校园精神深深地烙在师生门的心目中,学校经常性地采用教师会议、国旗下演讲,各种德育活动进行宣传,并将它们永久地张贴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时刻警示和激励师生。正是因为有明确的校园精神的激励、鞭策作用,使校园真正形成了催人上进,促人成才的良好校园氛围,集聚全校师生,团结向上,为学校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得以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正确的校园精神引领的结果。 2营造氛围,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一个好的环境,给予学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操陶冶,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我们在个教室内黑板两侧布置着“请写规范字,请讲普通话”的温馨提示。墙壁四周张贴着“惜时、勤奋、团结、诚实、勇敢”等内容的名人画像及警句。宿舍,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从广义上讲,“媒体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①普遍认为,在市场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驱动下,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曾说: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尽管观点激进,但传统媒体通过融合主动寻求发展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全媒体”概念应运而生。 借鉴国际理念,实现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的融合是高校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新闻媒体及其现状 这里主要针对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四种媒体,即通常所说的高校主流媒体进行分析研究。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媒体中的主要形式。它伴随着中国高校的创办而生,是最早的校园媒体形式。比如,北京大学校报创办于1917年,只比学校创建的历史晚19年,这份当时叫《北京大学日刊》的报纸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报刊之一。而更早的校报则是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迄今已逾百年历史。作为纸媒,校报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便于反复阅读。 校园广播是指在校园的范围内对受众进行有效信息传播的声音媒介和手段。它的出现比校报要晚,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 校园有线电视的出现,使得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随着学生公寓有线电视的接入,校园有线电视的受众已从教职工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海量信息等特点使得校园新闻网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 青睐,对校园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校园新闻网也使得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超出校园范围,延伸到整个社会。 在这四个校园媒体中,校报是目前所有校园媒体中唯一获得新闻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媒体。1998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中国高校校报有了“CN ”号,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校报也是教育部要求设立机构组建专职队伍的唯一校园媒体,因此它也是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据统计,截止2004年9月,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高校校报已有1000余家,编辑队伍超过3000余人,年发行量已超过3000万份,受众覆盖了中国高校的全体师生和部分社会人士。②目前,国内出版周期最短的校报是周报,大多为旬报和半月报,最慢的则是月报。周期性较长、时间滞后性明显已成为校报的最大缺点。 校园广播多是教师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形式较为松散,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播出。尽管其时效性较强,但由于没有专职的队伍,校园广播的原创新闻严重缺乏,呈现出“有声音,无新闻”的局面。 就校园有线电视媒体而言,由于资金投入、人员技术等门槛较高,目前各高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少数高校投入力度大,队伍建设、硬件建设以及内容建设均实现了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了“电视台”的规模。总体上看,电视媒体的长处和优势在高校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校园新闻网已迅速地被各大高校建立起来。但一些高校在认识上也出现误区,把学校官方网站与学校新闻网划等号,视为一体,严重削弱了新闻性。一些高校的“新闻网”只发布动态消息,无异于电子公告栏,内容单一、编校质量低、八股文盛行等缺点表现突出,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 目前,除有线电视外,其余三种媒体已基本在全国各高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王世华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摘要从媒体融合理论出发,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并作了前瞻性预 测。 关键词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pproaches of th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News Media Convergence Wang Shihua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theory of media convergence,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th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news medi convergence.Key words news media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vergence approach 作者单位:王世华,重庆工商大学。 新闻界 ISSN1007-24382010年第4期,2010年8月 Press Circles ISSN1007-2438No.42010.Aug.2010. 理论探索 - -45

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该《通知》对于引导各级教育部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文明、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民发展和健康成长。笔者在深入学习《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的基础上,联系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时所讲授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读与思考。在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就“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有了一些自己思考与认识。 对于什么是校园文化,人们的观点不一,可谓见仁见智。这一方面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

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文化。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是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者--校园文化的主体产生影响的,这对学校进行校园文化整体设计和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就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谈一些本人的浅见。 1、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般情况下,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其效率都比较高,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比较愉快,精神比较轻松,做事的积极性就高。学校要想方设法把校园环境建设好,并加以美化。校园或大或小,其建筑物要求做到大的雄伟,小的玲珑,布置整洁、优美、品位高雅、错落有致。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滋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

高校融媒体建设现状及运营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17706724.html, 高校融媒体建设现状及运营策略研究 作者:孙宏娇牛子玉赵洋杨金茂 来源:《数码设计》2019年第14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种新媒介应运而生,新媒体对各领域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高校方面。但就目前各大高校新媒体建设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充分认识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对策,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与教学工作。因此从新媒体背景入手,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运营策略。 关键词:高校;融媒体;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9)14-0096-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as the carrier of a variety of new media emerged,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all fields is obvious, especially in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y by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can students and teaching work be better served.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university's publicity work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tud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er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universities; Financial media; Strategy research 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媒体间的互动与融合成为传媒业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校园媒体如何结合自身特色,顺应媒体发展潮流,找准自身定位,整合媒体资源,改革媒体技术,丰富媒体内容,搞好高校校园媒体建设,发挥高校校园媒体作用,这是高校媒体管理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1 高校融媒体建设现状 1.1多数高校融媒体中心初步建立,发展势头较为迅猛。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推动了社会媒体的融合发展,高校媒体作为学校最重要对外宣传对内引领的平台,身兼学生正确思想教育主流舆论引导重任。为此,全国半数以上高校顺应了媒体融合机遇,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将高校媒体资源相融合,初步建立起融媒体中心。高校领导深知校园新闻舆论的影响力,高度重视校园媒体宣传工作,推动了高校媒体的快速融合和发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其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其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这些理论概括说明了优质教育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优质教育是指质量优良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一流的教育。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活动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全国主流媒体竞相拉开了媒体融合的矩阵,并且正全力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媒体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融媒体时代来临。我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新时代又提出了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着力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高校校园媒体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土壤,高校校园媒体要自觉适应融媒体发展的潮流,推动校园融媒体发展与育人高度融合,增强育人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本文研究视角是“融媒体”,研究对象是“高校校园媒体”,主要是隶属于党委宣传部的官方校级校园媒体,研究目的是强化高校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在对“融媒体”和“高校校园媒体”概念的把握上,深刻认识高校校园媒体基本的宣传功能和延伸的思想引领、知识传递、情感凝聚、实践锻炼的育人功能。参考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清博大数据、腾讯微校等官方公布数据和自己收集整理的所在高校校园媒体推文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数据,总结出当前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发挥依托的平台走向融合、面对的群体相对稳定、表现的方式多元多样、树立的品牌品牌效应愈加凸显的成绩和育人功能弱于宣传功能、育人内容不能凸显核心育人功能、协同育人力度不够、缺乏相关机制驱动的问题。结合部分

高校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的融合案例,分析得出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面临着更具时代性、针对性、渗透性、统一性的机遇和关注度、实效度、专业度、协同度的挑战。针对发现的问题,高校校园媒体要借鉴融媒体理念创新、内容优化、资源整合、机制革新四个方面的经验,增强高校校园媒体育人的关注度、实效度、专业度、协同度,充分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后代的主力军,只有让学生学习了文化,他们才有机会对文化进行传承与积淀。本文就校园文化的含义、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怎样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可分为:“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它的最主要表现是校园的特殊性、多元性。校园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了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它所包括的容广泛地播散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现象。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 . .

改善校园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改善校园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街头小学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汇报 为了进一步改善校园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打造绿色、生态、人文校园,几年来,我校按照日照市“花园式单位”评选标准及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创建“园林化学校”活动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校园内部环境的“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目标,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功效,促进我镇小学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注重教育,经济实用,一步到位”的原则。 二、目标任务 校园绿化美化活动要按照“四化”总体目标要求,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积极开展校园绿化工作 2.积极开展校园美化活动 3.积极丰富校园文化。 4.积极改善校园基础设施。 5.着力净化校园环境。 三、具体措施、成果 1.校园绿化。

建好一所学校,绿化美化一所,达标一所。解决大班额工程之前,2015年12月中心小学教学楼竣工启用,2016年10月杜家沟小学教学楼竣工启用,按计划先后完成了这两所学校的整体绿化。2018年、2019年将计划完成闫马、坊子、镇头、迟家庄4处解决大班额学校的绿化。 高标准总体规划设计,根据工程量及资金投入情况分期施工。2015年12月中心小学新校区楼房竣工启用后,聘请日照市规划设计院对学校绿化工程总体设计,2016年完成一期绿化(苗木栽植),即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2017年完成二期道路铺装和景点的建造。4处村小的绿化同样由市设计院设计,计划两年完成。 品种丰富,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整个校区乔木、灌木、草皮合理分布,高低错落,花木相间。具体品种有红叶石楠、红叶小檗、小叶女贞、龙柏、美人梅、百日红等灌木种株,还种有水杉、玉兰、白蜡、银杏、雪松、紫叶李、红枫、海棠等乔木种株;鸢尾、萱草、石竹、二月兰等草本花种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形成了我校花草葱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 彰显各校特色高大苗木。中心水杉,杜家沟大柳树、松树,迟家庄高大法桐、柳树、松树,闫马坊子镇头也计划了水杉、芙蓉、栾树、白蜡等。 室内盆栽绿植多元化。开展“绿化美化校园,美化环境”的主题活动,鼓励师生亲力亲为绿化美化办公室、教室,无偿捐赠多种多样的小型盆栽300多盆,盆栽与地栽互补,增强了师生的绿化美化意识。

高校新媒体研究生的现状

高校新媒体研究生的现 状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新媒体与研究生—— 探索如何切实发挥新媒体在高校研究生群体中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新媒体已渗透入高校校园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同时,新媒体在研究生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负责人,应充分认识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研究生工作的影响,并努力寻求运用新媒体技术与研究生工作的锲合点,从而推进研究生工作的开展。 校研究生会已经成立八年,它在探索中诞生,在实践中成长。八年的时间很短,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也是校史的片段;八年的时间又很长,它见证了校研究生会诞生和成长的每一个足迹。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研究生工作这一形式是学校领导与研究生会探索工作新模式的成果,追求学生工作精致化的有效载体。它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今后工作和努力的方向;它的成功是今后进一步利用新媒体丰富工作方法的动力。 新媒体技术以信息海量性、即时性和共享性的优势营造了和谐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党团教育方面,通过新媒体技术报道国家时事要闻,党委会议政策精神,使研究生同学们关注国家发展,增强政治意识,提高对重大问题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在学术方面,及时发布近期国际、国内、高校内外一些高端学术信息和专业相关内容,使研究生同学们接触最高端和前沿的科研知识,跟上国际研究步伐,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在院校信息方面,报道学校、院系日常工作,传递同学们所需资讯,同时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空间和平台。通过这些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不断提升我校研究生的媒介素养,将新

校园文化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环境育人 育人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学校通过文化活动突显育人效果。 一、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感悟 学校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一)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 在母亲节的“我为妈妈洗次脚”活动、五四青年节到敬老院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六一儿童节的文艺展演活动、教师节组织的“老师、您辛苦了”学生主题征文比赛,国庆节组织的“五星红旗网上签名”和爱国主义学生主题演讲活动等等。 兴盛小学国庆节爱国宣誓活动

(二)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学校自编了文明礼仪校本教材,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利用每周国旗下宣誓让学生将文明礼仪根植于心,通过争当“文明礼仪标兵”活动让文明礼仪落地生根,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餐桌,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如弯下腰拾起的不是一片小纸屑,而是你的品质。要求学生“把饭吃好、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十大社团活动 学校首先建社团活动的制度、计划、活动方案,各社团根据其类别制定相应的详细的计划、方案,每天下午课外时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活动,学校分管副校长负责考勤督查,对活动开展情况作详细的登记,各指导教师签字,并计入绩效考核,节假日做到定时开放,专人负责。学校社团各类活动室齐全,各类设施齐备,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学校开设了10大社团,音乐类的舞蹈、竖笛、合唱;书法类的毛笔字、硬笔书法;美术类的香烙画、特色剪纸;体育类的武术、篮球;科技活动,全校学生全员参与,各类兴趣小组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新媒体及其发展战略与路径(精)

新媒体及其发展战略路径 杨树弘 内容摘要:新媒体可以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忽略新媒体就是忽略未来;新媒体的重点发展战略及主要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战略;路径。 忽略新媒体就是忽略未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古诗,正好体现了当今新媒体的发展态势。 层出不穷的数字化新媒体应运而生,从“鹅黄”到“翠绿”,分明昭示着这个市场的繁荣。而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关键词组是:媒体的未来。 看好数字新媒体,已经有若干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研究者、决策者的首肯和信心——新媒体,给人们以无尽美好的遐想。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是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特点在于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①。 学界和业界对新媒体归纳为: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和播客。 事实上,新媒体正在瓜分着属于传统媒体的营销预算。美国Outsell公司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美国网络媒体上的营销花费占美国整体市场的比例从2005年

16.2%上升到18.2%,而在包括电视、报纸在内的其他媒体上的营销花费所占整体市场比例却均有下降。在中国,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表明,网络广告在中国广告总支出中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1%上升至2005年的约3%,年复合增长率为41%。 忽视新媒体,就是忽视未来。 中国拥有4.2亿的互联网用户和3.15亿的手机用户,新媒体使用的绝对数量是惊人的。有人预言,数字新媒体到2009年会成为第三大媒体。 在一项中国政府的规划中,有关于新媒体的内容:2008年,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向数字媒体的转换。 新媒体,正似一道答案初显的“哥德巴赫猜想”。 影响性与冲击力:新媒体趋势 2007年春天,国家广电总局负责人在“新媒体战略”中首提新媒体为重点战略,并提出了广电的两个重要目标发展对象:数字化转换和新媒体开发。 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向现代新媒体转变,这似乎是一个急切而崭新的课题。 据《世界媒体实验室》发布的《2007新媒体产业发展五大趋势》称,新媒 体,“对传统媒体冲击加强,替代趋势加速”,表现在,2006年互联网用户达到1.23 亿,2007年初网 民数量达到1.32亿,新媒体业务应用进一步成熟,价值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使新媒体呈现移动化趋势,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更加明显,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将继续加大。博客、写作社区、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等替代速度加快。“营销价值凸显,营销属性加强”,新媒体的营销价值正得到广告主以及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营销机构的认同,新媒体逐渐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投资价值看好,合作、收购力度加强”,新媒体受到资本市场关注,中国新媒体用户潜力、营销能力等潜在商业价值,受到国际风险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使用新媒体状况调查研究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使用新媒体状况调查研 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媒体助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微传播工具、微文化产品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对人们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和判断能力,也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群体,互联网对青年教师思想的影响很大。一方面,网络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开阔视野、获取信息、互动交流、自主学习等;另一方面,一些不良信息和错误的

价值观念也在网上流行,容易造成青年教师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误解,冲击和淡化了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价值观。尤其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所谓“人权”“民主”“网络自由”等,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政治攻击和意识形态渗透;境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以所谓学术交流为掩护,插手炒作涉及高校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推销其西方政治和价值观念等。 2013年5月,党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要求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提升运用网络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和争夺的主阵地,更是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给高校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语境特点,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提供的媒介平台,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广泛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构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在丰富内容、创新方法、完善机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辅导员培训班专题报告提纲) 史华楠 (2006年8月25日下午3:00) 这次党校、党委学工部利用暑期专门组织辅导员培训班,是一件很有眼光、意义深远的事。培训班对讲座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其中安排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充分说明了校部领导的真知灼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年,教育部、团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和创新,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需要硬件和软件,需要载体和队伍,尤其需要处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辛勤劳动。 前几年本人对校园文化有过一些兴趣和研究,曾主编过我国第一本《校园文化学》、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这几年因研究方向和重点发生转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关心得不是很及时和充分。感谢学工部和党校领导给了一次让我继续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本讲座,既是我学习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和教育部、团中央16号文件的心得体会,也是我接受任务后利用这一机会,学习思考有关校园文化问题的不成熟成果,现把它抛出来与大家作一交流。 校园文化涉及问题很多,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如何全面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如何正确认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何积极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原则 ㈠指导思想 按照市教育局“文化育人,特色立校”教育理念和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在“文化”和“特色”上做文章。有人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文化育人”,文化是有力量的,学校文化及其所产生的力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如果把和谐学校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优美和谐的环境和完善的硬件设施等环境文化就是这棵大树的繁枝密叶,良好的行为文化是树的树干,全面和规范的制度文化是树的茎脉,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树的深根,学校精神文化是大树的灵魂。因此,如何将学校的文化碎片上升为文化的整体并积淀成为文化底蕴,进而锻造成一种独特的学校精神,是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全力打造学校品牌形象的关键。 ㈡校园文化建设的四项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和谐共进的原则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统筹兼顾的原则 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1.传承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2.建设严肃活泼的良好校风3.营造芬芳浓郁的文化氛围4.形成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㈣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把握1.把握时代特征

2.把握地域特色 3.把握学校特点 ㈤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2.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3.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4.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㈥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1.先进性:学校具备文化水平高、知识丰富、精神境界高、思想敏锐、品德高尚的优势,因此应该立足于本地文化界的高端位置,并能够继承和发扬古今文化的精华。

2.规定性:校园文化是在一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亚文化形态,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治需要、法律法规和文化背景的限制。 3.教化性: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教育场所,其根本任务是育人,是提高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4.辐射性:校园文化融合了学校管理目标和成员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等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校风、教风、学风,对全校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通过全校成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㈦校园文化建设的五个作用 1.导向作用:是由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规定性共同作用决定的。校园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确立后,能够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目标意识,引领其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的高尚的方向发展。

雹泉小学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实施方案

雹泉小学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局文化育人的精神,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执行教育方针,响应教育局文化育人号召,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打造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成立领导小组 为确保学校环境文化育人工作顺利实施,学校成立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王华志 副组长:都本厚 成员:政教处少先队部后勤部全体师生 三、目标任务 环境改变人,环境培育人。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一)校园文化主题 常规先行、教学中心、环境育人。 (二)文化环境 1、美化文化长廊,让墙壁来宣传,让墙壁来说话。 ①教师办公室:张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名言警句》、“教风”及岗位人员职责。 ②功能室:张贴《管理制度》、《名言警句》,责任管理到人。 ③教室: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名言警句》,教室黑板上方有学风主题词及国旗,后墙有黑板报或文化园地。创建班级图书角。 ④楼道走廊:楼道张贴警示标语、走廊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教室门口挂班级管理人、口号、荣誉。 ⑤学校教学楼栏:书写学校三风、办学目标等标语牌。

⑥围墙文化长廊:绘制相关标语、壁画。 2、绿化净化校园。结合学校实际,坚持经济美观原则,给每一棵树挂上“身份证”。 3、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学校网站、班级黑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文化长廊及班级黑板报坚持逢节更新。 4、加强图书阅览室、少先队室、功能室等设施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条件。 5、广播室、心理咨询室,做好课间广播宣传,弘扬好人好事;关心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对特殊生的诱导教育。 四、实施要点 1、制订实施方案,提出任务和目标。 2、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对照落实。 3、领导小组对实施情况进行第一次考核。 4、进行校园、楼道、教室、办公室布置。 5、各班主任自查,逐一完善。 6、领导小组对实施情况进行第二次考核。 7、召开经验交流会。 8、自查完善,巩固提高。 9、领导小组对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次考核。 10、召开总结表彰会。 五、保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由总务处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帮助在开展活动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制定好年度实施计划,科学安排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 3、保障经费投入,按计划逐一进行。 4、把活动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 5、每学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寻找差距,探索路子。

高校融媒体平台如何助推地方文化传播

高校融媒体平台如何助推地方文化传播 目录 一、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现状 (2) 二、高校融媒体平台传播地方文化的整合路径 (4) (一)观念整合 (5) (二)渠道整合 (5) (三)内容整合 (6) (四)功能整合 (7) (五)人才整合 (8) 三、高校融媒体平台传播地方文化的实践 (8) (一)实践地方文化传播的优质推广 (8) (二)实践地方文化传播的内容生产 (9) (三)实践地方文化传播的人才输送 (9) (四)塑造地方文化传播的高校品牌 (10) 四、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摘要]高校融媒体平台是高校整体宣传实力的体现,利用高校融媒体平台传播地方文化,是提升地方文化传播效率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培育青年学生的聚集地,是重要的“能量场”,注意结合地方文化进行教学、科研,重视融媒体平台的作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传播地方文化。 [关键词]高校;融媒体平台;地方文化;传播

列·科兹洛夫在《电影与电视:相互影响的若干方面》里曾将大群观众聚精会神“集体”“观看”的电影院称为“能量场”[1]。作为紧随媒体不断变化更新而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生活空间就像被网络“能量场”围聚的“洞穴”[2],在他们面前只有一个现实———蜂拥奔腾的信息流。他们通过各种媒体进入网络带来的世界,又把网络后面的世界带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是当今新媒体平台上非常活跃的群体,是内容生产的新生主力军。5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催生媒体变革。借由数字化的力量,人机共生、迭代更新、教学相长。高校应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思考高校媒体发展现在所处的位置,明确高校多种媒体资源整合的目标,建设高质量、高效能、高水平的高校融媒体平台,发展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融媒体平台,以此塑造有口碑、有影响力的高校品牌、壮大主流舆论的新型传播体系。在建设高校融媒体平台的同时,把地方文化传播与高校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将地方文化传播与高校教育的文化品牌建设联产融合,使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创新与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一、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高校融媒体平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出现196条结果。研究时间段从2009年起至今,论文发表数量以2019年最高(计49篇),研究层次多聚集在基础研究(社会科学)上,主题关键词以“新媒体平台”为主,计109条,内容相关分析多有“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工作”等。对国内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的研究,经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直接相关内容较少,关于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研究的文献主要有:姚文凭以校园融媒体的融合实践为主要内容,探讨了校级媒体中心“鸥讯社”的探索实践[3];李联凯等以高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