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

儿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

儿科学最后一个大板块内容——血液系统疾病,主要是贫血。

一、概述

小儿造血可分为两个阶段。

1. 胚胎期造血

血细胞的生成始于胚外中胚层组织卵黄囊的血岛,然后迁往胚内的肝、脾等髓外造血器官,最后至骨髓。

①胚胎第3周出现卵黄囊壁造血;

②6~8周后肝出现造血组织;

③胚胎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

④出生2~5周后骨髓为唯一造血场所。

2. 生后造血

生后前几年所有骨髓均为红髓,全部参与造血;5~7岁,长骨干中开始出现脂肪细胞(黄髓),无造血功能。至18岁时,红髓仅存在于椎骨、肋骨、胸骨、颅骨等扁平骨以及股骨、肱骨的近端。

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及淋巴结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

3. 小儿血象及特点

正常足月儿出生时红细胞数为(5.0~7.0)×10^12/L,血红蛋白为150~220g/L;生后2~3个月可分别降至3.0×10^12/L和100g/L左右,称为生理性贫血;后逐渐上升,12岁时达成人水平。

不同时期血红蛋白的种类不同。出生时HbF(胎儿血红蛋白)占70%,HbA(成人血红蛋白)占30%;1岁时HbF不超过5%,2岁时不超过2%。如果出生后HbF依然多,则可能是地中海贫血。

白细胞初生时为(15~20)×10^9/L,之后渐降,1周时平均12×10^9/L,婴儿期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白细胞分类主要有一个“双五交叉”,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相对变化。初生时中性粒细胞占比0.65,淋巴细胞占比0.30;生后4~6天,两者比例相等,婴儿期淋巴细胞始终占多数;4~6岁时,两者再次相等。为方便起见,可记为“双五”。

年龄越小,血容量占体重的比例越高,出生时可占10%(300ml),儿童约8%~10%,成人约6%~8%。

二、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与成人相比,不同年龄儿童的贫血诊断标准有差异(WHO标准):

6个月以下婴儿暂无统一诊断标准。我国小儿血液学会暂定:Hb新生儿<145g/L,1~3 个月<90g/L,4~6 个月<100g/L为贫血。

新生儿的标准(145g/L)可单独记忆,之后按90、100、110、120依次递增。5~11岁可这么记:“511”反过来就是“115”。

贫血分度主要看血红蛋白。

记忆方法很简单,只需记30、60、90三个数,划分四个区间,小儿和成人相同;新生儿则整体提高一个档次,为60、90、120。

按照病因可将贫血分为生成不足、破坏过多和丢失过多,可分别见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儿科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营养性贫血。

此外还可根据红细胞的形态学分类,主要是三个指标: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只需知道怎么用这些标准。具体可参见内科学的相关内容。

诊断步骤:给出血常规数值后先看Hb判断有无贫血;再将Hb 值放在四个区间内比较看贫血程度;最后根据MCV、MCH、MCHC判断贫血的类型。

三、缺铁性贫血

体内用来制造Hb的贮存铁缺乏、红细胞生成障碍时所发生的贫血。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少及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1. 病因

包括先天铁储存不足、铁摄入量不足(主要原因)、生长发育因素(相对缺乏)、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成人缺铁的主要原因)。

2. 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①铁减少期(ID):储存铁已减少,但功能铁未减少。(仓库里已经没货了,但超市货架上尚有货)

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储存铁已耗竭,功能铁也不够了,但血红蛋白正常。(超市货架上也没货了,但人们还没饿肚子)

③缺铁性贫血期(ID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出现非血液系统症状。(人们已经饿肚子了)

简写说明:SF—血清铁蛋白,FEP—红细胞游离原卟啉,SI—血清铁,TS—转铁蛋白饱和度,TIBC—总铁结合力,Hb—血红蛋白。

(也有可能在IDE期,SI、TS和TIBC就已经出现异常)

3. 临床表现

贫血的一般表现此处不再赘述。非造血系统症状中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指甲等。

4. 实验室检查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Hb降低比RBC减少更明显。血清铁蛋白(SF)是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最灵敏的指标。

插一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和铁结合即形成Hb。所以当铁缺乏时,FEP不能形成Hb,表现为IDE期FEP的升高。

骨髓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一般没有异常。

5. 诊断

要求符合“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以下标准中至少两条:

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②SF<12μg/L;

③FEP>0.9μmol/L;

④SI<10.7μmol/L;

⑤TIBC>62.7μmol/L,TS<15%;

⑥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⑦铁剂治疗有效(3周Hb上升>20g/L)。

6. 治疗

一个字:补!口服为主,选用二价铁。元素铁4~6m g/kg/d,分2~3次口服,两餐之间服用(因对胃黏膜刺激较重)。

若给予铁剂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Ret)于服药后48~72h开始上升,5~7天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

治疗1~2周后Hb开始上升,一般于治疗3~4周后贫血即可被纠正,应继续服用铁剂 6~8 周以补充储存铁。

Hb<60g/L者,输浓缩红细胞每次3~6ml/kg。Hb>60g/L,尤其是长期慢性贫血者,一般无需输血。贫血越重,一次输血量越小,速度越慢,否则可引起心衰或肺水肿。

7. 预防

无殊。注意早产儿、低体重儿宜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IDA。

四、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体积变大,红细胞减少较血红蛋白减少更明显,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为突出表现的一类贫血。

1. 病因

摄入量不足、需求量增加、吸收不良。特别注意有羊乳喂养史的患儿,因羊乳中不含维生素B12和叶酸。除此之外,药物(广谱抗生素、甲氨蝶呤、苯妥英钠)和代谢障碍也可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形成。

2. 临床表现

和IDA不同的地方有:外观虚胖,毛发稀疏、发黄,严重者有皮肤出血点和瘀斑(出现原因是三系均可巨幼变,导致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较正常为大,中央淡染区不明显;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分叶过多(≥5叶);可见巨大血小板。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各系细胞均巨幼变。

维生素B12<100ng/L(正常值200~800ng/L)或叶酸<3μg/L (正常值5~6μg/L),提示有缺乏。

4.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相应治疗有效等可诊断。如神经精神症状明显,考虑有维生素B12缺乏。

5. 治疗

还是一个字:补!其他病因治疗同IDA。但有几个注意点:如果患儿有精神症状甚至抽搐,应给镇静剂;另外注意补钾,因为造血需要钾;也需补铁,防止红细胞增生旺盛时发生缺铁。实际上,缺铁、缺叶酸和缺维生素B12往往同时存在,无非是谁更重而已。

维生素B12治疗,每次100μg肌注,每周2~3次,连用数周;也可500~1000μg一次性肌注。对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者,应以维生素B12为主;单纯维生素B12缺乏不宜用叶酸治疗,否则加速维生素B12的消耗,可能诱发抽搐。叶酸口服,每次5mg,每日3次,直至临床症状好转,血象恢复正常。

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有效,则6~12h骨髓巨幼细胞开始恢复转变,48~72h巨幼变消失。骨髓细胞学检查必须在给药前进行才有助于诊断,尤其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其他可致三系减低血液疾病的鉴别。

6. 预防

无殊。注意合理使用抗叶酸的药物。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 【概述】本章内容重点是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及鉴别; 一、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 1.造血特点 (1)胚胎期造血(或胎儿期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 ②肝、脾造血期:自胚胎第6~8周开始,第4~5个月达到高峰,第6个月逐渐减退;(“6肝8脾”) ③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胎儿第4个月开始造血,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2)生后造血: ①骨髓造血:为生后的主要造血方式; 1°婴儿期:全部为红髓,无黄髓,无造血储备能力; 2°儿童期(<5~7y):红髓多,黄髓少,造血储备能力低; 3°年长儿及成人期:红髓少,黄髓多,造血储血能力强; ②骨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1°原因:小儿生后头几年,由于机体需要↑造血时(如:感染、溶血、贫血); 2°器官:肝、脾、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状态; 3°特点: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中出现有核RBC/幼稚N,病因除后可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 4°意义:它是小儿造血器官特有的一种代偿性造血反应; 2.血象特点 (1)RBC数和Hb量及其变化规律:高→低→正常 ①出生时:RBC 5.0~7.0×1012/L,Hb150~220g/L; ②生理性贫血★: 1°原因:RBC生成减少(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升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RBC破坏增加(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血液稀释(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 2°时间:生后1周开始减少,至2~3个月(8~12周)达最低,此时红细胞数3.0×1012/L 左右,Hb量降至100g/L左右,3个月后红细胞数和Hb量又缓慢↑,6个月时恢复正常水平;3°程度:轻度,自限性; (2)WBC计数与分类: ①WBC计数:由高→低→8岁达成人水平; ②WBC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者比例相等的时期→生后4~6天,4~6岁; (3)血小板数:出生时,PLT数与成人相似,150×109~250×109/L; (4)Hb种类; (5)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地较成人多,更易脱水; 二、小儿贫血概述 1.贫血的概念 (1)贫血(anemia):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量/RBC数低于相同年龄正常标准; (2)诊断标准: ①<6个月者:新生儿期Hb<145g/L; ②2~6个月:Hb<100g/L;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1节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与范围 1.研究对象: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服务对象:初生至满14周岁。 第2节儿童年龄分期 1.年龄分期:①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出生为胎儿期,正常胎儿期的为40周。 ②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死亡率最高。) ③婴儿期:从出生后满一周岁为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第1个高峰期) ④幼儿期:从满1周岁到三3岁为幼儿期。(最容易发生意外的阶段) ⑤学龄前期:从3周岁至6~7岁入小学之前为学龄前期。(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始增多) ⑥学龄期:从小学开始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智能发育更趋成熟。) ⑦青春期:第2个生长高峰(女性比男性早两年) 第3节儿科护理的特点 1.免疫特点: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抗体IgG;不能通过胎盘获取lgM。 SlgA从母乳获得。婴幼儿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 第1节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生长发育的规律:①连续性,阶段性。②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③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④个体差异性。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 第2节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评价 1.体重最能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指标。 ①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公斤;三个月为2倍(6kg);一岁为3倍(9kg);两岁为4倍(12kg)。

②生理性体重:一般下降幅度不超过10%,常于生后第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③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两岁到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kg) 2.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①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生长为50厘米;一岁约为75厘米。;两岁到86~87厘米。 ②公式:身高(长)(cm)=年龄×7+75(cm) ③12岁时上下部量相等,中点在耻骨联合上缘。 3.头围:是眉弓上缘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了和颅骨生长的重要指标。 ①新生儿头围平均为33~34厘米;一岁时头围约为46厘米;两岁时约为48厘米;5岁时约为50厘米。 4.胸围:①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约32厘米。②一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约46厘米。③胸围=头围(cm)+周岁-1。 5.骨骼的发育:前囟在出生时为1.5~2厘米;1岁到1岁半时闭合。 ①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脑积水,甲状腺功能减退等。②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③前囟凹陷:多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者。 6.牙齿的发育:儿童一般在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岁到2岁半出齐。若13个月后仍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 第3节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与评价 1.原始反应:觅食反应,拥抱反应,握持反应,吸吮反应。 2.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第三章儿童保健 1.出生乙肝卡介苗,234月脊灰好,345月百白破,8月麻疹要记牢。 2.两个月以上婴儿接种卡介苗前应做PPT实验。 3.接种活疫苗时,只用75%乙醇消毒。 第四章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女,36岁。因头晕、心悸、乏力半年多入院。检查:T36℃,P80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神清,倦怠,皮肤、粘膜苍白,无黄染及出血点,发毛稀疏无光泽,浅表淋巴结不大,舌质淡。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肝脾未触及,指端苍白,指甲脆裂呈匙状。实验室检查:Hb50g/L,RBC2.5×1012/L,WBC9.8×109/L,BPC130×109/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骨髓检查:红系增生活跃,粒系,巨核细胞无变化,铁染色未见铁粒幼红细胞。血清铁6.5μ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89.6μmol/L。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1.该患者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的依据是什么? 2.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 3.口服铁剂的护理措施? 参考答案 1.诊断依据病史、一般表现、特殊表现;血象: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骨髓象:增生活跃、红细胞体积偏小、铁染色阴性;铁代谢生化检查异常 2.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摄入不足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有关防治知识。 3.口服铁剂护理说明解释、餐中或餐后服用铁剂、与酸性饮食同服、避免与茶、咖啡、蛋类、牛奶、H2受体阻滞剂等同服、口服液体铁时用吸管、准确用药。 病例二 患者,女,51岁。有长期服用“安乃近”病史。近3个月来常感头晕、眼花、牙龈现血、皮肤自发性青紫色斑块,心悸、乏力。该病人坐卧不安,神色紧张。检查:T36.2℃,P80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贫血貌,四肢多个散在黄豆花生米大瘀斑,压之不褪色,无痛。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未触及。血象:Hb70g/L,RBC3.2×1012/L,WBC2.9×109/L,BPC26×109/L,网织红细胞0.1%。骨髓检查:红系、粒系增生减低,全片见巨核细胞1个。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该患者诊断为再障的实验室检查依据是什么? 2.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 3.对该病人的主要治疗要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儿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

儿科学最后一个大板块内容——血液系统疾病,主要是贫血。 一、概述 小儿造血可分为两个阶段。 1. 胚胎期造血 血细胞的生成始于胚外中胚层组织卵黄囊的血岛,然后迁往胚内的肝、脾等髓外造血器官,最后至骨髓。 ①胚胎第3周出现卵黄囊壁造血; ②6~8周后肝出现造血组织; ③胚胎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 ④出生2~5周后骨髓为唯一造血场所。 2. 生后造血 生后前几年所有骨髓均为红髓,全部参与造血;5~7岁,长骨干中开始出现脂肪细胞(黄髓),无造血功能。至18岁时,红髓仅存在于椎骨、肋骨、胸骨、颅骨等扁平骨以及股骨、肱骨的近端。 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及淋巴结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 3. 小儿血象及特点 正常足月儿出生时红细胞数为(5.0~7.0)×10^12/L,血红蛋白为150~220g/L;生后2~3个月可分别降至3.0×10^12/L和100g/L左右,称为生理性贫血;后逐渐上升,12岁时达成人水平。

不同时期血红蛋白的种类不同。出生时HbF(胎儿血红蛋白)占70%,HbA(成人血红蛋白)占30%;1岁时HbF不超过5%,2岁时不超过2%。如果出生后HbF依然多,则可能是地中海贫血。 白细胞初生时为(15~20)×10^9/L,之后渐降,1周时平均12×10^9/L,婴儿期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白细胞分类主要有一个“双五交叉”,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相对变化。初生时中性粒细胞占比0.65,淋巴细胞占比0.30;生后4~6天,两者比例相等,婴儿期淋巴细胞始终占多数;4~6岁时,两者再次相等。为方便起见,可记为“双五”。 年龄越小,血容量占体重的比例越高,出生时可占10%(300ml),儿童约8%~10%,成人约6%~8%。 二、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与成人相比,不同年龄儿童的贫血诊断标准有差异(WHO标准):

【儿科学】第十一章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温习要点 一、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一)造血特点 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1.胚胎期造血造血第一在卵黄囊显现,然后在肝,最后在骨髓。因此形成三个不同造血期。(1)中胚叶造血期在胚胎第3周开始显现卵黄囊造血,以后在中胚叶组织中显现普遍的原始造血成份,其中主若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消退。(2)肝造血期在胚胎2个月时,肝显现活动的造血组织,并成为胎儿中期的要紧造血部位。肝造血先是产生有核红细胞,以后产生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至胎儿期6个月后,肝造血慢慢消退。(3)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时骨髓腔发育已初具规模,但其造血功能在第6个月以后才慢慢稳固,并成为造血的要紧器官,诞生2~5周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2.生后造血 ①骨髓造血诞生后主若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数参与造血,以知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儿童时期脂肪组织(黄髓)慢慢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成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小儿在诞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小,若是造血需要增加,就显现髓外造血。 ②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形下,骨髓外造血极少。诞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碰到各类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显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可显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映,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矫正后正常骨髓造血可恢复。 (二)血象特点 小儿各年龄的血象不同,有其特点。 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促红细胞生成素特异性生成,其要紧的作用是诱导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系。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诞生时红细胞数约(~)×l012/L,血红蛋白量约150~220g/L,未成熟儿可稍低。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成立,血氧含量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致骨髓临时性造血功能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限较短,因此,红细胞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加上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慢慢减低。至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l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10g/L左右,显现轻度贫血,称“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通过,3个月以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 2.白细胞数与分类 ①白细胞总数初生时为(15~20)×109/L,然后慢慢下降,1周时平均为12×l09/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l09/L 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②白细胞分类主若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转变。诞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下降,生后4~6天时二者比例约相等;以后淋巴细胞约占,中性粒细胞约占,至4~6岁时二者比例又相等;7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初生儿末梢血液中也可显现少量幼稚中性粒细胞,但数天内消失。 ③血小板数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约为150×l09/L~250×l09/L。 ④血红蛋白的种类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共有5种,别离称为α、β、γ、δ、ε链。不同的血红蛋白分子是由不同的多肽链组成的。在胚胎、胎儿、儿童和成人的红细胞内,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1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2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3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4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5正常人血量约为(70土10ml)/kg体重,成人4~5L,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6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 7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8正常人血液ph值的波动范围是7.35~7.45 9正常男性的血液比密为1.055~1.063,女性为 1.051~1.060,相对黏度为4~5,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比密为1.090。血液比密与红细胞含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有关。血浆比密和血浆内蛋白浓度有关 10血液具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粘滞性,凝固性这三种特性

11正常人的血浆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1.6倍 12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有关 13血液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集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14静脉血通常使用的采血部位是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股静脉 15在静脉采血时为了避免血小板激活,常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者塑料管 16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17彩色真空定量采血用于葡萄糖,糖耐量测试,添加的抗凝剂是氟化钠 18彩色真空管定量采血用于血培养,应添加的抗凝剂是多聚茴香脑硫酸钠 19皮肤采血法的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而且局部皮肤揉擦,针刺深度不一,个体皮肤厚度差异等都影响检查结果,所以,皮肤采血检查结果重复性差,准确性不好 20采血方法应在患者,采血,溶血,样本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21乙二胺四乙酸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钙

现代儿科学基础知识(七)——小儿血液系统疾病

现代儿科学基础知识(七)——小儿血液系统疾病 一小儿造血特点:胚胎期造血(中胚叶造血、肝脾造血、骨髓造血)、生后造血(骨髓造血、骨髓外造血) 血象特点:血容量多;白细胞:总数---生后渐减少,8岁同成人;分类---四六两交叉,七岁同成人 1生理性贫血:出生后由于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生理性溶血、循环血量增加等因素,小儿在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x1012/L,血红蛋白降至110g/L,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3个月后可自然恢复。 2贫血:是指外周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诊断标准:WHO 6个月-6岁-- <110g ;6岁-14岁--="">110g><120g>120g> 贫血的程度:如图(Hb含量(g/L))程度 6--14岁新生儿 贫血的分类:轻度 90~120 144--120 按病因分失血性、溶血性、生成不足性贫血中度 60~90 120---90 按形态学分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重度 30~60 90---60 性、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极重度 <30 ="">30 ><>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 1、病因:先天贮铁不足、铁的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过快、铁吸收障碍、铁的丢失过多 2、临床表现:一般表现:皮肤苍白,易疲劳,精神萎靡,年长儿诉头晕、耳鸣

髓外造血的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非造血系统的表现: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神经系统(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其他:皮肤粘膜改变,生长迟,易合并感染: 3治疗:1)祛除病因;2)补铁治疗:口服铁剂:用二价铁元素,元素铁4-6mg/kg.d 注射铁剂:深部肌肉注射;3)疗程:铁剂的治疗应至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停药,以补足储存铁;4)输血治疗4常见护理诊断: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知识缺乏:家长和患儿缺乏营养知识;潜在并发症:心功能不全;药物副作用铁剂 5护理措施: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2)合理安排饮食,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3)应用铁剂的护理要点:口服铁剂---以元素铁计算,一般4-6mg/kg.d 分2--3次口服,疗程为2--6个月; 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两餐之间,与维生素C、果汁同服,避免与牛奶、钙片、茶水同服。注射铁剂----深部肌肉注射,每次更换注射部位。观察药物疗效----症状减轻,用药后3--4天网织红细胞升高,一周后血红蛋白渐升高。观察药物副作用。预防感染。防止受伤。健康教育---贫血纠正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是防止复发和保证生长发育的关键。 三、急性白血病 根据增生白细胞种类的不同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见ALL)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1临床表现:1)起病较急;2)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感染,多为高热;3)贫血;4)出血; 5)组织器官浸润: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和关节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睾丸浸润、绿色瘤

临床血液学检验 名词解释&小知识点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普通显微镜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为简单、使用,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诊断、协助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骨髓穿刺适应证: (1)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和/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或增多,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 (2)不明原因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 (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 (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

皖医大儿科学习题及答案08血液系统疾病

第八章血液系统疾病 [Al型题】 1、初生新生儿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4.0X10∣2∕L,表明: A.正常 B.轻度贫血 C.中度贫血 D.重度贫血 E.极重度贫血 2、从母体带来的铁可供小儿使用的时间是: A.1~2周B3~4周C1~2个月D3~4个月E5~6个月 3、3个月内的足月儿很少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其主要原因是: A.生长发育速度相对较慢B红细胞破坏较少C有充足母乳喂养 D.胎儿后期从母体获得足够储存铁E铁排泄量少 4、缺铁性贫血发病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 A.血清铁降低B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血清铁蛋白低E红细胞游离原口卜咻增高 5、8个月婴儿,母乳喂养,面色苍白,肝、牌肿大。查:血清铁30μg∕dl,血清总铁结合力380μg∕dl,血清铁饱和度小于15%,骨髓象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HbF4%,HbA23%<,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B营养性混合性贫血C地中海贫血 D.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E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6、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肝、脾、淋巴结肿大B骨髓象呈代偿性增生C骨髓幼红细胞巨幼变 D.精神神经症状E红细胞减少比血红蛋白降低明显 7、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除贫血性症状外,临床最有诊断意义的表现是: A.皮肤苍黄,毛发枯黄B皮肤瘀点,黄疸C反应迟钝,智力倒退,发育落后 D.肝、脾、淋巴结肿大E舌炎及反甲 8、9个月男孩,面色苍白,食欲差,Hb68g∕L,RBC2.8×10,2∕L,网织红细胞1%,肝肋2.5cm,脾肋下0.5cm。应首选下列哪项检查? A.测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B骨髓穿刺C红细胞脆性试验 D.测血清铁、总铁结合力E测维生素BI2、叶酸的浓度 9、婴儿期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适当时间是: A.2~3个月B4~6个月C5~6个月D7~8个月E8~9个月 10、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1周,首先出现有效的治疗反应是: A.红细胞总数增加B血清铁增加C血清铁饱和度升高 D.网织红细胞升高E红细胞平均容积恢复正常 IM岁男儿,因长期腹泻引起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近半月来患支气管肺炎。血象:Hb50g∕L,RBC2×1012∕L,,应首选下列哪项处理? A.增加富含铁质的食品Bo10%枸椽酸铁胺口服Co硫酸亚铁片剂口服 D.肌注右旋糖酊铁Eo按7ml∕kg∕次的量输新鲜血 [A2型题】 12、下列哪项数值是错误的? A.初生新生儿Hb120g∕L为中度贫血Bl岁以内HbF含量不超过2% C.小儿重度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为30~60g∕LD小儿血容量占体重8~10% E.小儿输血量一般按IomI∕kg∕次计算 13、关于铁的吸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内科学课程,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临床诊疗实践,要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来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 内科学是二级学科,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风湿专业学科,本大纲参照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内科学》课程基本要求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七版而制订的。按大纲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各系统常见疾病和重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结合诊断学时学习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加深对疾病重要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疾病间的鉴别诊断要点。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医学影像学、妇产科学、眼耳鼻喉科学、医学美容、临床心理学、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5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12学时,见习40学时。 四教材: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Ⅱ正文 第一篇绪论 一教学目的 学习内科学的学习方法、诊断、进展,了解内科学的范围、内容。 二教学要求 了解内科学的范围、内容、进展,以及学习要求与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 概述 (二)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 内科学的诊断 (四) 内科学的进展

血液系统疾病诊断课件

血液系统疾病诊断课件 血液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而复杂的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小 板减少症等等。准确诊断这些疾病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本课件旨在介绍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和技术,希望能对 医学学生和从业者有所帮助。 一、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与体征 血液系统疾病的症状与体征是诊断的重要线索,理解和熟悉这些特 征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非常重要。例如,贫血患者常出现乏力、心悸、肌肉无力等症状;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瘀斑 等特征。通过观察病患的皮肤、眼睛、舌苔等部位的变化,可以提供 有利于诊断的线索。 二、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首要步骤。这项检查可以评估血 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如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 数等。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一般偏低,而白细胞计 数在白血病等疾病中可能明显升高。此外,血常规还包括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系统疾病。 三、骨髓活检 骨髓活检是确诊血液系统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穿刺骨髓并取 得骨髓组织样本,可以观察和评估骨髓细胞的形态和数量,进而判断

是否存在异常增生或恶性细胞克隆。骨髓活检是一项微创操作,需要 严格的无菌操作和专业技术。 四、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常用的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技术,通过使用荧光染 料标记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结合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分析和鉴定。 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不同类型的血液细胞,如白血病细胞、淋巴瘤细胞等。流式细胞术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分型, 具有高效、灵敏的特点。 五、基因检测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检测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特征,可以帮 助确定疾病的类型、预后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在白血病的诊 断中,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存在可以确定是否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六、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 通过X线、超声、CT等技术可以观察淋巴结、肝脾等器官的大小和形 态是否异常。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并协 助制定治疗计划。 总结:

出血疹的名词解释

出血疹的名词解释 出血疹,是指皮肤或黏膜上出现的出血点或皮疹。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疾病组合的表现之一。出血疹可以是轻微的,只有几个小的出血点,也可以是大片的瘀斑,甚至可能伴随有其他严重的症状。在医学上,我们常常将出血疹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包括感染性出血疹、血液病相关的出血疹以及其他一些非感染性的因素引起的出血疹。 感染性出血疹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感染性出血疹是登革热,这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登革热的患者会在发病后数天内出现皮肤和黏膜上的出血点,这是因为病毒破坏了血管壁,导致出血。其他一些病原体,如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也可能引起出血疹。 血液病相关的出血疹是指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出血表现。例如,白血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因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症状,包括出血点、瘀斑、鼻出血等。血友病也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患者因缺乏特定凝血因子而导致易出血的症状。这些血液病相关的出血疹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治疗,以控制出血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感染和血液病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导致出血疹。例如,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等,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出血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也可能伴随有出血疹的表现。此外,某些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坏血病,也会导致出血疹的出现。 对于出血疹的治疗,首先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对于感染性出血疹,需要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对于血液病相关的出血疹,可能需要输血或者血浆因子的替代治疗。对于其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出血疹,可能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出血,如保持休息、避免受伤、避免用力等。对于患者来说,平时要注重健康,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锻炼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几率。

儿科学重点总结(精华版)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 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 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二节体格生长(重点) (一)体格生长的指标 1.体重: 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月龄×0.7kg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 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 2.身高: 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 身长(cm)=年龄×7 + 70 3.头围 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4.胸围 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 (二)骨骼的发育 1.囟门 前囟:出生时1.5~2cm,12~18个月闭合。 后囟: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2.脊柱的发育: 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胸椎后凸;1岁会走腰椎前凸。 4.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摄左手X线片。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出现;10岁出齐,共10个;2~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约为小儿岁数 1 。(三)牙齿的发育 乳牙多于生后6~8个月萌出,最早4个月,12个月未出牙可视为异常。乳牙20个,2~2.5岁出齐。2岁内乳牙

完整版)血液系统护理-常规试题整理

完整版)血液系统护理-常规试题整理 血液科护理常规试题 一、单选题 1.成人的主要造血器官是:A.骨髓 2.贫血的定义是指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E.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 3.贫血时病人皮肤及粘膜苍白,检查较为可靠的部位是E.手掌皮肤、睑结合膜、口唇及指甲 4.各种贫血首要的护理措施是D.休息 5.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血小板减少 6.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A.贫血,发热,出血,肝、牌和淋巴结肿大

7.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健康指导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注意 预防感染,一旦出现发热或活动后出现剧烈疼痛,应及时就诊。 8.护理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措施中,下列哪项不妥:D.有明 显脱发者应暂停化学治疗 9.患者,女性,24岁,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年余。目前贫血、出血明显加重,脾迅速肿大。护士为其提供的护理措施中,不妥的是D.保持鼻黏膜湿润,清除鼻腔内血痂 10.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区别为:B.有无 肝脾肿大 11.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性治疗,鞘内注射常用药物是:C.甲氨蝶呤 12.下列哪种白血病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E.淋巴细 胞白血病

13.对于急性白血病,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和观察感染情况。 14.白血病病人的健康指导应包括加强营养、坚持用药、了解化疗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血象等,不应建议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15.某急性白血病病人在缓解期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瞳孔改变,最可能发生颅内出血。 16.某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出现高热伴抽搐,应采取降温措施,如头部及大血管处放置冰袋。 17.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雄激素。 18.注射铁剂的用药护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宜作浅部肌内注射。 19.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后最先提示有效的指标是网织红细胞增多。 2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皮肤黏膜。 2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因素目前认为大多数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22.环磷酰胺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性膀胱炎。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 【概述】本章内容重点主要是各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一、心血管系统生理特点 1. 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 (1)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 ①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而进行交换的; ②胎儿时期只有体循环,几乎没有肺循环,因为胎儿肺脏处于压缩状态; ③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但肝是纯动脉血供应; ④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中的特殊通道; ⑤胎儿时期肝脏供血的含氧量最高,心、脑、上肢次之,而下半身供血的含氧量最低; ⑥胎儿期供应右心室不仅后要克服体循环的阻力,同时承担着远较左心室多的容量负荷;(2)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 ①脐血管: 1°出生后脐血管被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脐胎循环转变为肺循环; 2°脐血管则在血流停止后6~8 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3°脐静脉变成肝圆韧带,脐动脉变成膀胱脐韧带; ②卵圆孔: 1°由于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小动脉管壁变薄并扩张,肺循环压力下降; 2°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脏的血液↑,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也↑,左心房压力因而↑; 3°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即在功能上关闭,至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关闭; ③动脉导管: 1°出生后肺循环压力降低,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上的关闭; 2°另,血氧增高、缓激肽的释放可使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 3°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于生后1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若 4°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存在; 2. 小儿血管心率血压特点: (1)小儿血管的特点: ①小儿血管相对较成人粗;动静脉内径之比在新生儿为1:1,成人为1:2;10岁以前肺动脉较粗,直径较主动脉宽,到青春期主动脉直径超过肺动脉; ②婴儿期肺、肾、肠及皮肤的毛细血管比成人粗大,可保证这些器官的血液供应,对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良好的作用; (2)小儿心率的特点:小儿心率较快,随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新生儿心率为120~140次/分,1岁以内为110~130次/分,2~3岁为100~120次/分,4~7岁为80~100次/分,8~14岁为70~90次/分; (3)小儿血压的特点:动脉收缩压=(年龄×2)+80mmHg,舒张压=收缩压×2/3;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70mmHg;收缩压高于或低于此标准20mmHg,可考虑高血压或低血压;学龄前儿童静脉压为40cmH2O左右,学龄儿童约为60cmH2O; 二、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1. 分类:

吉大儿科学复习资料

1、小儿年龄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 婴儿期是a、生长发育极其迅速的阶段b、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c、消化系统常常难以适应大量食物的消化吸收d、抗感染能力较弱e、自出生至1周岁之前青春期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再次迅速,出现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的发育也加速并逐渐成熟,年龄范围一般在10岁—20岁之间。 2、脱水的程度:⑴轻度脱水: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体液的减少⑵中度脱水:表示有5%—10%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⑶重度脱水: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丢失100—200ml/kg 3、常用溶液成分 溶液每100ml含溶质或液量渗透压或相对于血浆的张力 ①0.9%nacl 0.9g 等张 ②5%或10%葡萄糖 5g或10g ③5%NaHco3 5g 3.5张 ④1.4%碳酸氢钠 1.4g 等张 ⑤11.2%乳酸钠 11.2g 6张 ⑥1.87%乳酸钠 1.87 等张 ⑦10%氯化钾 10g 8.9张 ⑧0.9%氯化铵 0.9g 等张 1:1含钠液①50ml②50ml 1/2张 1:2含钠液①35ml②65ml 1/3张 1:4含钠液①20ml②80ml 1/5张 2:1含钠液①65ml④或⑥35ml 等张 2:3:1含钠液①33ml②50ml④或⑥17ml 1/2张 4:3:2含钠液①45ml②33ml④或⑥22ml 2/3张 4、各度脱水如何给予补液治疗? 根据脱水程度及性质补充:①即轻度脱水约30-50ml/kg,中度为50-100ml/kg重度为100-150ml/kg.②通常对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1/5张,含钠液,如临床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③补液的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原则上应先快后慢。④对伴有循环不良和休克的重度脱水患儿,开始应快速输入等渗含钠液(生理盐水或2:1液)按20ml/kg于30min-1h输入。其余累积损失量补充常在8-12h内完成,在循环改善出现排尿后应及时补钾。⑤对于高渗性脱水,需缓慢纠正高钠血症。 5、营养性维生素口缺乏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口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

儿科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5

第八版儿科学名词解释 by总要减肥的稻草人11.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指出生后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 降,约在生后3-4天达最低点。 2.头围:是指经眉弓上缘、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一周的长度。 3.胸围:是指平乳头下缘经肩胛角下缘绕胸一周,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4.上臂围:是指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绕臂一周。 5.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6.围生期:是指自妊娠28周至生后7天的这段时间。 7.胎龄:是指从最后一次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止,通常以周表示。 8.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R3凋并<42周,出生体重R2500g并w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9.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的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损伤。 10.原发性呼吸暂停:是指胎儿或新生儿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停止、心率减慢。 1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12.新生儿溶血病(HDN):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 13.风湿热(RF)是一种由咽喉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风湿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心 脏、皮肤和皮下组织。 14.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是风湿热增生期的特征性改变,中央为有胶原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周围绕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大的多核细胞(风湿细胞)。15.皮下小结:风湿小体分布于关节处皮下组织和腱鞘,形成皮下小结,是诊断风湿热的病理依据,提示风湿活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指儿童时期(16岁以下)不明原因关节肿胀、疼痛持续6周以上者,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 要特征,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的风湿性疾病, 16.过敏性紫瘢:又称亨-舒综合征(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瘢。 17.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以发热、口腔麻疹粘膜斑等我谈特征。 18.麻疹粘膜斑(Koplik斑):为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的、直径约0.5~1.0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是麻疹早期的 特征性体征。 19.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弓II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2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 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 21.败血症:是指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22.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23.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 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2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葡菌、变形杆菌等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的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 25.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26.闭锁肺:是指哮喘严重时气道广泛堵塞,哮鸣音反而消失,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27.哮喘危重状态:是指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表现为哮喘急性发 作,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和烦躁不安等,甚至出现端坐呼吸、意识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的征象。 28.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性中、 细湿罗音。 29.肺大疱:是由于细支气管形成活瓣性阻塞,气体进的多、出的少或只进不出,肺泡扩大、破裂而形成肺大疱。 30.房间隔缺损(ASD)是由于原始心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等异常所致。 31.室间隔缺损(VSD)是由于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32.艾森门格综合征:是指室间隔缺损逐渐发展,当右心室收缩压超过左心室收缩压时,出现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出 现发绯 33.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持续开发,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 34.法洛四联症(TOF)即由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4种畸形组成,是婴儿期后最常 见的青紫型先心病。 35.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邻近的心肌细胞坏死,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其他 系统损害的疾病。 36.急性肾炎(AGN):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