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课件》word版

《教育学课件》word版

第一章走进教育学

▪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独立形态阶段

▪〔三〕多样化发展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

▪时间:

▪中国——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到资产阶级革命之前

特点:

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只停留在经验的层面,而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体系,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因而只能是萌芽阶段.

但他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置疑的,是形成教育学体系的基础.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首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X.

二、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三、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

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开拓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教育发达、百家争鸣的先声,并使儒学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五、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树立了"万世师表"的光辉典X.〔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那么、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孟子:我国战国时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他发

展了孔子的思想,确立

了子思一派的唯心主义

思想,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封建社会把他们的学说称

为"孔孟之道".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

盈科而进、教亦多术、

专心致志.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

人,著名的教育家、

思想家.战国末期儒

家学说的杰出代表,

是先秦时期集诸子

百家之大成的著名

学者,也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唯物主义

思想家.

荀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思想上提出了"假物为用"的光辉命题.他在《劝学篇》中提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关于教师问题: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师说》:提出了教师的三项任务"传道、授业、解惑".还阐述了师与道的关系,师与道密不可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选拔人才的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苏格拉底:

▪古希腊的哲学家

和教育家.

▪在教育中,他和

孔子一样实行

▪"有教无类",

▪以"问答法"著称.

▪他以完美道德的

▪形象受到古今人同声

▪称颂.

▪"苏格拉底方法",又叫"问答法",是他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产婆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的人才

▪柏拉图

▪古希腊最著名的

▪哲学家和教育家,

▪出生于雅典奴隶主

▪贵族家庭.

▪他的代表作是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博学的哲学家、

▪科学家、教育家.

▪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

▪1.理性灵魂,是灵魂的最高级部分,主要表现在认识与思维方面;

▪2.动物灵魂,是灵魂的中级部分,主要表现在本能、感觉、欲望等方面;

▪3.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灵魂,主要表现在营养、发育、繁殖、生长等生理方面

▪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方面的教育.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时间: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中叶

▪4.洛克〔英国〕:

▪《教育漫话》,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5.裴斯泰洛齐〔瑞士〕:

▪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法国杰出思想启蒙家:

▪卢梭〔1717——1778〕

▪1762年出版《爱弥儿》,

▪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

教育思想.

三、多样化发展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来〕

▪突出特点:

▪逐渐利用社会学所常用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所常用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从而使教育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代表性的著作及学派:

▪1861年,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反对思辨,主X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他把人类生活分为:

▪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3.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4.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学说由杜威所创立.代表性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主义与教育》.

▪旧中国,孟宪承《教育概论》、吴俊生《教育哲学大纲》、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

▪苏联十月革命后,1939年出版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28年撰成《教育史ABC》〔我国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著作〕,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1956年,布鲁姆等编著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发表.

▪1963年,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一书.他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1975年,赞科夫出版《教学与发展》,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体系.

▪从1972年开始,苏联连续出版巴班斯基的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列著作.巴班斯基将现代系统论引进教学论的研究,是对教学论进一步科学化的新探索.

二、试述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教" 、"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甲骨文中"教"、"育"的写法及其意蕴.

▪2."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are"合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那么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夸美纽斯:"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裴斯泰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卢梭:"教育应当依照人的自然发展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

▪康德:"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赫尔巴特:"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斯宾塞:"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重点〕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论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论

▪理论基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

▪评价:有其积极的意义,但还是错误的.

行为之间质的差别.

▪〔四〕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其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是劳动生产的需要;是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的需要〕〔一〕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 教育水平低,教育与生产活动、社会生活不分化,紧密结合.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学校的发展

▪在我国,正式的学校认为出现在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庠"、"序"、"校"〕

▪商大学和小学、瞽宗

▪西周包"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泮宫"在内的大学和小学及"塾""庠""序""校"等国学和乡学.

▪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

▪秦汉官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太学"

▪隋朝"科举制"

▪唐代中央官学十分发达"六学二馆"

▪私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晚期出现了"书院"

▪学校产生的条件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B.私有制的产生,对立阶级的形成使学校产生有了客观需要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有了可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老师

▪D.文字的产生,有了文字就可以传递知识和经验

▪"二馆":皇亲贵戚和宰相功臣子弟.学额50人.

▪国子学: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300人.

▪太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500人.

▪四门学:七品以上官员子孙〔500人〕和庶民中的优异之人〔800人〕.学额1300人.

▪书学、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面向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及庶人.学额各50人. 〔三〕现代教育

⏹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时间是1754年,《中华人民共和##务教育法》颁布于哪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科学化与教育水平日益提高〔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方法、教学手段〕

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

▪1.所谓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

▪A .最基本的因素 B.所有因素 C.一般因素D.特殊因素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活经验",反映了〔〕的特征.

▪A.原始形态的教育 B.古代形态的教育 C.现代形态的教育D.封建社会的教育

▪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否认〔〕.

▪A.教育的阶级性 B.教育的社会性C.教育的生产性D.科学性

▪4.《中华人民共和##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6 B.1995 C.2006 D.1994

▪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6.美国学者孟禄提出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

▪A.需要起源论 B.意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心理起源论

▪7.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家庭教育

▪8.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力托尔诺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孟禄

▪9.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三科、四学

▪10.马克思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物界 B.模仿 C.生产劳动 D.动物本能

▪11.教育是一种〔〕.

▪A.社会现象 B.生物现象 C.自然现象 D.遗传现象

▪1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13.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二、概念题

▪1.教育要素

▪2.学校教育

▪三、简答题

▪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规律性联系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含义与意义

⏹1.含义

⏹人类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技能、价值观和社会规X,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2.意义

⏹〔1〕人的社会化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

⏹〔2〕个体的社会化也是人类社会和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传授基本生活技能.

⏹2.传递社会文化.

⏹3.确立生活目标.

⏹4.扮演社会角色.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通过培养人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3.促进政治##化〔启迪##观念、教育##化和##的教育〕.

⏹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

⏹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通过劳动力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科学知识再生产以及产生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经济增长.

⏹当代经济的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质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E.F.Denison,1985〕对美国20世纪20——80年代国民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作了估算.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据日本企划厅的报告,从1982年到1986年的5年间每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的大约60%是由技术进步做出的贡献.美国从1900到1959年,由"人力资本"〔即在教育上的投资〕获得的利润增长了17.5倍,而由物质资本获得的利润只增长3.5倍.又据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的计算,苏联国民收入增加部分,大约有30%是由学历构成高度化造成的.受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其功效或生产率分别是文盲劳动者的1.5倍、2倍和4倍.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人们一般把文化概念区别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价值观、规X准那么、意义和符号、物质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社会客观精神文化.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技术知识、乡规民约、##教义、法律条文等等.第二层面是社会主观精神文化.它是一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类在其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情绪等等.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4.文化影响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等

〔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选择、批判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交流、融和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4.人口的地域分布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控制人口数量

⏹2.调整人口结构

⏹3.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质量

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涵义: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第二节我国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A.人口的性别结构 B.人口的年龄结构

C.人口的文化结构

D.人口的阶级结构

⏹2.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制度 D.民族文化传统

⏹3.人类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社会生产 B.人口质量 C.自然环境 D.政治因素

⏹4.决定教育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传统D.科学技术

⏹5.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终要的途径是〔〕.

⏹A.科学实验 B.社会经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6.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7.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的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

质 B.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

D.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变革

⏹8.关于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化

⏹9.政治、经济制度不仅决定教育的〔〕和受教育权,还决定着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A.领导权 B.所有权 C.统治权 D.教育权

⏹1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教育的〔〕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C.历史承继型 D.生产性

⏹11.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说明〔〕.

⏹A.教育具有历史承继性 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C.教育具有形对独立性

⏹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2.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社会文化发展功能

⏹2.教育同人口的关系

⏹三、论述题

⏹用教育与社会关系原理,结合现实,说明高等教育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北航2005研〕

⏹〔要点: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力〕

第一节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其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过程.

身体发展: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包括人的个性特点、人的主体意识、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社会素质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阅读以下案例,总结人身心发展具有哪些规律?

❖案例1:1964年美国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了题为《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严重的妨碍.

❖案例2:儿童从出生到基本成熟的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六个相互连续又互相区别的时期,也就是六个阶段.

❖乳儿期:出生——1周岁;

❖婴儿期:1岁——3岁;

❖幼儿期:3岁——5、6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4、15岁——17、18岁

❖案例3:青少年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每年匀速的发展,而是经历几次发展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内,婴儿身高增长25厘米左右,体重增加7公斤左右.然后就缓慢下来,每年平均身高增长2——3厘米,体重增加2——3公斤.第二次高潮是6、7岁.这个时期身高体重的发展不那么显著,而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和心理上.6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平均1400克〕的90%以上,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已经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次高潮是少年期〔青春发育期〕.女孩子大约在十二三岁,男孩子大约在十四五岁.这个时期身高每年增长7——8厘米,体重增加5——6公斤.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既有儿童的特征,又有了成人特征的萌芽.

❖案例4: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儿童的身高是早长,有的那么是晚长;有的儿童在8岁时,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能够接受中学教育,有的儿童的抽象思维14、15岁时,才有显著的发展.对于早熟者,教育的措施要跟上成熟的发展,莫要耽误了他们.对于晚熟者,也不能丧失信心和急于求成,放弃教育的职责.

❖〔一〕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

❖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这种不匀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规律

❖1.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4.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做到了解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5.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做到尊重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潜能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总结以下案例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案例4: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怕对孟子产生不良影响,曾把家从坟场搬到集市、又从集市搬到学校旁,以期来影响孟子的发展.

❖案例5: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

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

❖1.定义:又称遗传素质,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据研究,人的思维发展与脑的重量发展是密切相联的,人脑平均重量发展的趋势是:新生儿为390克,8~9个月的乳儿为660克,2~3岁的婴儿为990~1011克,6~7岁的幼儿为l280克,9岁的儿童为1350克,12~13岁的少年儿童大脑平均重量已和成人差不多了,即达到1400克.所以小学入学的年龄定为6周岁是比较合适的.

❖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他更着重于成熟.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以适当的时机而已.他的一个双生子爬梯实验是很著名的.在这个实验中,双生子T和C:T从第48周起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只从第53周起开始作爬梯训练.

❖根据他的实验结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因此,他得出结论说: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对于这个实验的解释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争论.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22.8万名儿童,发现低能儿约占3%一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其中父母低能与近亲配婚而造成遗传缺陷的占相当比例>.

讨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莱·霍尔也说:"一盎司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遗传决定论

❖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只能起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

〔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作用: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的决定性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如何发挥作用,完全在于个体自己;个体因素的缺失导致发展内在性的丧失,造成个体发展的被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

〔三〕环境

❖1.定义: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们周围并自发地给人以影响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不依赖于人而存在,人类与生物生存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生活的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宏观环境如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化等等.微观环境如家庭、邻里、亲友、娱乐场所、工作单位等等.

❖2.作用

❖〔1〕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总的条件和背景,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2〕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孟母三迁

❖狼孩的故事

讨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曾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状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环境决定论

❖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和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其主要观点是:人的发展的一切差异都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和个性特征在人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五〕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

❖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2.教育的自身状况

❖3.家庭环境因素

❖4.社会发展状况

案例分析题:

❖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员,发现其中50名男子者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决定的,这种观点对吗?应当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认为这是遗传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遗传素质中能为家族后代提供发展的物质前提,只具有这种前提条件,而没有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条件以及个体的努力实践,是无法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吗?

❖〔1〕有共同爱好者的结合,其遗传基因会给下一代形成有利于发展音乐才能的解剖生理特点,如声带、听觉器官等特点,为后代发展音乐才能提供了物质前提.

❖〔2〕音乐爱好者常常聚会、演唱、演奏等,形成特定的音乐环境,对后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3〕家族成员与有共同爱好的人对孩子的引导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教导,促进着他们音乐才能手发展,为学徒创造了条件.

❖〔4〕在音乐环境中有不少后代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内部动力,发挥着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努力实践.

❖第五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狼孩"的事例,说明了〔〕.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起作用

❖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

❖2.人的发展是指〔〕.

❖A.社会性B智力C.身体和心理D.个性

❖3.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

❖A.霍尔 B.高尔顿C. 华生D.洛克

❖4.教育中的"揠苗助长"违反了人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和顺序性B.整体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5.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具〔〕是人成为教育对象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A.生物性和社会性 B.生物性和阶级性C.历史性和阶级性D.受教性和可教性

❖6.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因素 C.教育 D.后天因素

❖7.下列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主体因素 B.主观努力C.环境D.教育

❖8.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9.一个先天耳聋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这是因为〔〕.

❖A.遗传素质是人生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B.遗传素质决定着人的发展

❖C.后天环境影响人的发展 D.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

❖1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人的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1.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2.人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二、概念题

❖1.人的身心发展

❖2.遗传素质

❖三、辨析题

❖1.人的将来的属性在他还处在胎儿期就已经具有,他的发展仅是这些属性的增加,人的发展过程完全依赖于其细胞中预先形成的情况.

❖2.有人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状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2.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本章内容提要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我国教育目的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已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

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1972年版,第202页〕

一、教育目的含义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__二者在对教育的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那么.

●2.区别:

●〔1〕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方针包含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那么.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准确,而教育方针那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区别: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那么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__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上.

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

●〔一〕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中小学生的、智、体等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原有的基础教育的体系、结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一〕社会依据

●1.社会生产力、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

●2.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不同的价值取向.

●〔二〕人的依据

●1.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五、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主要观点:

●教育目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而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等.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主要观点:

●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代表人物:

●涂而干〔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凯兴斯泰纳〔社会、国家或民族得以稳定延续及其利益得以实现与维护,教育目的必须以社会为本."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

●纳托普〔"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X¡°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X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X围之内,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目的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述

●1.早在1934年,我党就提出了第一个教育方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同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2.1957年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重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2年通过和发布施行的我国《宪法》又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一教育目的被简称为"四有""两热爱""两种精神".

●6.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务教育法》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7.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年和发展纲要》.《纲要》再一次重申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并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8.1995年,《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目的已经成为全国必须遵行的法律要求.

●9.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0.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为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1.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法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与精神实质

〔一〕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内容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2.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3.坚持为社会培养劳动者.

●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个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了工人全面的生产志趣和才能,人为地培植了工人片面的技巧……个体本身也被分裂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马克思〕

●〔二〕大工业生产与个人全面发展

●1.大工业的革命性要求工人多方面发展

●2.大工业的科学性要求工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3.大工业的高生产效率、自然科学与工艺学的发展与运用,使工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基本涵义: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的、统一和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

具体内涵:

●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正如马、恩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4.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

〔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素质教育专题

一、素质教育

●<一>人的素质的概念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术语,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征.人的素质就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的统称.目前,理论界趋于一致的定义是: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性,这一界定包括下列两方面的含义:

●1.人的素质是先天的生物因素与后天的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人的素质具有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征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智育,还要重视德、体、美、劳各育.

●3.素质教育是X扬学生个性,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这是教育观念的核心..

●2.进行教育整体改革.

●3.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

●4.改革考试制度.

●5.提高校长、教师的素质.

●什么是应试教育?你怎样评价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及其特点

●<一>内涵

●1.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要求,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

●2.应试教育是指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它既不是考试教育也不等同于升学教育,是一种贬低教育功能,降低学校作用的教育.

●3.所谓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围绕升学、考试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4.应试教育是一切围绕考试要求,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

●5.应试教育是对单纯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教育现象的概括,现行教育不等于应试教育.

●特点

●1."应试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2.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3.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4.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5.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6."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那么,偏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需要克服的几个误区

●第一,实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这是因为"应试教育"有其特定涵义,是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否定"应试教育",并不等于要全盘否定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

●其二,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标志

●素质教育需要考试

●1.考试须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

●2.考试实质上是文化素质的检验.

●3.考试还可检验和强化他们的身体素质.

●4.考试还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三,素质教育不忽视科学文化知识

●其四,"面向全体"不是"平均施教"

第五章教育制度

内容提要

•一、教育制度概述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三、我国教育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四、义务教育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制度的含义

•1.机构或组织的系统

•2.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那么

〔二〕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那么.

但是,在教育学里,教育制度这个题目论述的重点便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它不仅包括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和组织,而且包括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和组织;教育的施教机构与组织既包括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也包括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与组织、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等等.所以说,教育制度是由上述这些教育机构与组织构成的系统.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1.客观性

•2.取向性

•3.历史性

•4.强制性

三、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

四、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关注和加强学前教育

•〔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

•〔五〕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1970年和197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X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预计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时,保罗·朗格朗系统阐述了其终身教育思想.他指出:终身教育是一项指导教育全过程的原那么,要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今后领导和推进教育改革的原那么.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完成了《学会生存》的报告书,书中再次强调了终身教育思想,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各国未来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终身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对于终身教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重点内容:

•1.学制的含义与要素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4.我国近代学制与现代学制

•4.义务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与要素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那么,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三〕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四〕人口状况

•〔五〕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和吸取外国学制中有益的因素

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

•〔一〕各级学校系统

•1.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2.初等教育机构〔全日制小学〕

•3.中等教育机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我国中等教育教育机构主要指全日制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农业学校、技工学校及成人中等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中学和业余中学〕•4.高等教育机构〔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二〕各类学校系统

•1.普通教育机构〔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2.职业教育机构〔职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大学〕•3.成人教育机构〔成人中专、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网络学院和成人高等学校等〕

四、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介于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叫分支型学制.

•〔一〕双轨制

•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学制等.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

•一轨是自上而下为上层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有着优良师资与设备条件的教育体系,具有精英教育性质.

教育学基础全套课件

教育学基础全套课件 在教育的海洋中,每一滴水都富含着深邃的内涵。而一套完善的教育学基础课件,就如同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照亮我们探索教育世界的道路。 教育学基础全套课件,是我们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总结。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教育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轻松掌握。 这套课件以“人本教育”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学基础全套课件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它以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数据、实用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实施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这套课件还特别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学基础全套课件不仅是我们学习教育的工具,更是我们提高教育

水平的指南。它引导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学基础全套课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让我们借助这套课件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础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中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员的财务思维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全面介绍基础会计学全套课件,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基础会计学课件主要包括会计基础知识、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与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模块。这些模块相互关联,构成了基础会计学的基本框架。 会计基础知识是学习基础会计学的起点,主要包括会计的定义、职能、对象、要素和原则等内容。学员需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是记录和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重要工具。学员需要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使用方法,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科目的核算内容及方法。

大学教育学课件(PPT)

斯宾塞(1820--1903) 英国思想家。他建立了实科教育体系,认为要学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代表作:《教育论》。( 三) 多样化阶段特点:新论迭起学派林立1 、实验教育学2 、实用主义教育学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梅伊曼(E . Meumann ,1862-1915 )[ 德国] 拉伊(W. A . Lay ,1862-1926)[ 德国]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认为过去的教育学是概念化的、思辨的。杜威(1859 ~1952 )Dewey ,John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教学凯洛夫(1893 ~1978 )Kairov ,Ivan Andreevich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 苏联]:《教育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界也出现一批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蔡元培陶行知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 深化阶段特点:教育学科体系庞大,一些学科走向了综合与分化;新的研究成果、方法运用在教育理论的研究中,促使教育学不断向纵深发展。代表人物与著作:布鲁姆[ 美国〕(B . S . Bloom )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布鲁纳(Jerome Seymorr ,Bruner 1915 -)布鲁纳〔美国] 《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结构理论;提倡发现学习。赞可夫[ 苏联] (1901-1977 )

《教育学课件》word版

第一章走进教育学 ▪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独立形态阶段 ▪〔三〕多样化发展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 ▪时间: ▪中国——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到资产阶级革命之前 特点: 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只停留在经验的层面,而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体系,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因而只能是萌芽阶段. 但他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置疑的,是形成教育学体系的基础.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首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X. 二、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三、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 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开拓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教育发达、百家争鸣的先声,并使儒学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五、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树立了"万世师表"的光辉典X.〔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那么、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孟子:我国战国时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他发 展了孔子的思想,确立 了子思一派的唯心主义 思想,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封建社会把他们的学说称 为"孔孟之道".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 盈科而进、教亦多术、 专心致志.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

人,著名的教育家、 思想家.战国末期儒 家学说的杰出代表, 是先秦时期集诸子 百家之大成的著名 学者,也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唯物主义 思想家. 荀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思想上提出了"假物为用"的光辉命题.他在《劝学篇》中提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关于教师问题: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师说》:提出了教师的三项任务"传道、授业、解惑".还阐述了师与道的关系,师与道密不可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选拔人才的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苏格拉底: ▪古希腊的哲学家 和教育家. ▪在教育中,他和 孔子一样实行 ▪"有教无类", ▪以"问答法"著称. ▪他以完美道德的 ▪形象受到古今人同声 ▪称颂. ▪"苏格拉底方法",又叫"问答法",是他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产婆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的人才 ▪柏拉图 ▪古希腊最著名的 ▪哲学家和教育家, ▪出生于雅典奴隶主 ▪贵族家庭.

《教育学》最完整版教材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史上,中外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教育是什么”做过各种回答。在我国,如《学记》中的“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战国时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外国,如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对教育下过各种定义。我们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发现这些定义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对象角度,有的从教育价值角度,有的从人的发展、社会作用角度,由于时代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概念的差异和对立。如教育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争,其中就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而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但在启发人们上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是有计划和偶然的,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具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年青一代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永恒现象,它和人类社会同始终。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

教育学课件全面整理版

教育学课件 第一章教育的历史与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 2.生物起源论; 3.心理起源论; 4.劳动起源论; 5.生活起源论。(二)原始形态的教育 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三)古代形态的教育 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2、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 3、教育内容封闭,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 4、教育方法机械,进行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 5、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古代教育思想 (一)中外古代教育思想的萌芽 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在欧洲,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即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约2000年; 在我国,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即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约2500年。 教育思想基本特点: (1)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2) 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孔子教育思想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泰勒说:“孔子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1988年1月,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会议传出声音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

教育学课件-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五章 主要内容:教育目的概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教与学目标: 1、了解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系列概念以及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2、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3、明确我国教育目的内涵及其贯彻和实现。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体系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层次上,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目的体系中最高的层次。教育目的则是各级各类教育关于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的具体规定,是目的体系中下位层次,可分不同层次的。 具体内涵上,教育方针是最宏观、最根本的方面,规定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性质与方向、人才发展的内容及实现方针要求的途径;教育目的则是方针规定下对各级各类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适用范围不同----总体与部分 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总要求或共同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育目的特性 预见性、超前性、理想性、历史性、阶级性 (四)教育目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选择作用 3、激励作用 4、协调作用 5、标准作用(五)教育目的意义 1、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 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 教育效果的检查和评价都起制约作用。 二、确立教育目的依据 (一)客观依据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政治经济制度;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二)理论依据(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论 主张: 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教育目的的确定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代表人物: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美国教育家帕克、当代人本主义者马斯洛、罗杰斯等人。 2、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

《教育学原理》 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理论和相关性学科知识的系统介绍。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深刻认识,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和科学性,进而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通过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依据,能够正确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批判眼光。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事业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学科,它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学科体系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包括教育、教育活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等。其中,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是通过教育活动对人类进行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的培养。教育活动则是指基于特定教育目标和任务,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进行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传授和引导。教育对象则是指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通过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教育任务则是指教育所需要完成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包括学生整体性的发展、知识技能的传授、道德素养的培养等等。教育方法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策略等。教育效果则是指教育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态度行

为的改变、个性成长的完善等。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包括人格教育理论、自由主义教 育理论、教育人类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其中,人格教育理论强调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健全和自由发展的人格,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追求;自由主义教育理论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受教育者应该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教育人类学理论则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和多元性,揭示了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心理学理论则强调教育应该立足于受教育者的自然发展和心理成长,必须具有发展性、适应性、情感性和社交性等特点;认知心理学理论则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对受教育者智力、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培养,并依据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需求进行教育活动设计;社会学理论则强调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和作用,强调教育应该注重社会性、公正性和民主性等方面的价值追求。 三、教育学原理的相关性学科 教育学原理所涉及的相关性学科主要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認識論、暨方法论等。其中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追求的支撑,心理学则研究人类的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供了有关受教育者的学科依据和参考;社会学则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教育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考察了社会对教育的约束和影响;认知论则是研究思维、知识和认知等方面的理论学科,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方法论则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方法。这些学科可以为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理

(完整word版)教育学讲义

教育学讲义 第一章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1.专业人员 2.促进个体社会化 二、职业特点(理解) 1.传道(思想教育) 2.授业解惑(知识传授) 3.示范者 4.朋友(和谐师生关系) 5.管理者(班主任、课堂秩序的维持) 6.研究者(专家型教师) 三、劳动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 目的不是单方面的(全面); 任务多样性(知识、道德、能力); 对象不同(每一届、每一个学生都有差别)(2)创造性: 对象不同——因材施教 教学方式手段等更新 教学机智(针对临时性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

2.示范性(结合教师职业特点) (1)学生心理特征决定(模仿教师) (2)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特征决定 (3)教育结果是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的结果 3.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了解) 4.间接性和长周期性(了解) (1)间接性:教师教学生,学生创造社会价值,不是教师直接创造(2)长周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学生成才的周期长 四、劳动的价值 1.社会价值:培养人才;知识传递;文明传承;促进社会道德 (滞后性和隐含性) 2.个人价值:个人收入;荣誉感;社会尊重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1.身心健康(物质基础) 2.业务素质(重点) (1)知识储备: A专业知识 B广博的知识面 C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 (1.教育价值观;2.正确学生观;3.科学育人观;4.现代教学观)(2)基本能力: A语言表达能力

B组织管理能力 C教育机智 D自学和科研的能力(创造性) (3)职业态度和情感(参照知识储备c的四个方面理解) A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C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D与同事和睦相处,对学生尊重关心 第二章学生 一、学生的重要性 1.学习活动的主体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3.教师工作对象和关注的核心点 总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生的本质属性(与人本主义思想一致,参考教育心理学) 1. 学生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2.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有思想感情,通过学生自身才能发展。 3.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有发展的需要(想被表扬) 4. 学生有发展潜能的个体,独特创造价值 5. 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个体,因材施教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 教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在教学这个重要的教育领域中,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理解和掌握的。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定义、目标、方法以及评估。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教学的定义。教学是以知识、技能、态度或价值观为对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个性、提升素养的过程。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们通常会依据课程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教学评估的依据。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分别对应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的熏陶。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演示、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教学评估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教学评

估的方法包括观察、测试、作品评价、问卷调查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重要的角色。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引导者,他的教学方法和态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会影响到教学成效。 总结一下,教学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通过教学评估来了解教学成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互动和协作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02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要点之教育学-单选题课件

202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要点之教育学-单选题课件 单选题 A.中学后教育和成人教育; B.第三级教育和中学后教育; 1、为替代“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国际组织有时采用的概念有( )。B 2、从教育层次来看,高等教育的基础是( )。C C.中等教育; 3、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C C.高级专门人才; D.研究型人才 D.研究生教育 4、有关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较强; B.市场的力量较强; 5、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必须进一步()。B A.收归上级高等教育管理部门; B.扩大; 6、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特点是()。A A.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 B.以发展学术为主; 7、与“赠地学院”的出现有关的院校职能是()。B A.科研; B.社会服务; 8、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D C.导入新课; D.讲授新课 9、终身学习具有3A特点,但一般不包括()。C C.任何材料(anything); 10、 教师职业不属于()。D C.专门职业范畴; D.普通职业范畴 D.任何方式(anyway) 11、大学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其根本角色是()。A A.教学者角色; B.研究者角色;

12、决定教师学术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是()。B A.沟通能力; B.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13、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最低学历应是()。B A.专科; B.本科; 14、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B A.行为主义学习论; 15、大学生的身份权包括:()。C C.荣誉权; D.身体权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根据比格斯的研究,学习动机可分为三种类型:工具性动机、内在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三种动机分别对应于哪三种学习策略?()A A.再认策略、意义策略和组织策略; B.意义策略、组织策略和再认策略; 17、我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五阶段论是()。A A.学、问、思、辨、行; B.学、辨、问、思、行; 18、在自主性学习中,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B A.客体; B.主体; 19、对于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应当理解为()。C C.学术型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知识的应用; D.高校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 20、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C.社会本位论; D.政治统帅论 21、素质的涵义是()。D C.素质就是专业素质; D.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又包括专业素质;既包括身体素质,又包括心理素质。

(完整word版)《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推荐文档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学-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 一、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近代大学的产生以及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形成;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与改革。 (二)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民国期间的高等教育;革命战争期间的高等教育;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 (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发展人的功能。 (二)教育的外面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1.教育受社会发展限制 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社会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2.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三)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部分及其互相关系。 (四)教育基本规律与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外面规律与内部规律的关系;教育基本规律中各样因素的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 (五)高等学校的主要社会职能 1.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 培育特意人材,发展科学,社会服务 2.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的地位 培育特意人材,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社会职能;各样形式的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学校新的社会职能。 三、高等教育宏观构造与运转体制 (一)高等教育构造的观点 学制、系统与构造;高等教育的静态构造与动向构造;高等教育宏观构造、层次构造、科类构造、形式构造、散布构造、管理系统构造。 (二)外国今世高等教育宏观构造 1.外国高等教育层次构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等教育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层次;美、日、法、德等国的高等教育层次构造。 2.外国高等教育科类构造 美、日、法、俄、印等国的高等教育科类构造;各国高教科类构造的总趋向。

教育学课件-教育本质、起源与发展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起源与发展 本章内容 一、教育的本质二、教育的起源三、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的科学概念——广义 凡是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学校教育是其典型代表。(一)教育的科学概念——狭义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过程的矛盾运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手段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手段的矛盾 二、教育的本质及其属性 1、育人性 2、社会性 3、目的性 4、实践性 1、教育的育人性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培养人为目的的.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属性。 规定了教育的对象、任务,决定了教育存在的社会意义; 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制约着教育的全过程。 2、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是教育产生的母体,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规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教育育人性的社会涵义; 规定了教育和社会的基本关系。 3、教育的目的性 即教育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支配下进行的。这种目的性规定了教育活动的理性特征和科学特征。 观念活动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必要条件,它规定了教育活动的理性特征,使教育 成为一个能动的、创造的过程。 观念活动还规定了教育的科学属性。教育的观念活动,就是在人们理智的主宰 下,促进教育科学化的过程。 4、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教育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存在的。教育的实践性规定了教育存在的形式和价值实现的途径,离开实践活动这个形式,教育就会成为一种空洞的观念活动而不复存在,教育的价值也无从实现。 教育实践不仅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途径,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动力。离开了教育实践,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 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生活需要起源论

(完整word版)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要紧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妨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进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进展 正规教育的要紧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进展记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阶段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关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别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进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一般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进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往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往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往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殊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往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向来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往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进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妨碍。孔子非常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讲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非常强调学习与考虑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阶段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并且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示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进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以咨询答法闻名。这种咨询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其代表作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以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进展的规律对儿童举行分时期教育,提倡对学生举行和谐的全面进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

(完整word版)《比较教育学》(完善版)

《比较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一、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二、朱利安:法国人,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人,于1817年发表《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提出以下建议:组建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教育改革建议;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建议。 朱利安的其他教育著作:《体育、德育和智育概论》(1808)、《裴斯泰洛齐教育方法的精髓》(1812)。 贡献:提出比较教育;确实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提出了问卷的编制。 三、“理智的框架”: 第一,规范模式(normative pattern) :影响各国教育的信仰、宗教、哲学、政治观念、道德价值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资料。 第二,制度模式(institutional pattern):有关教育制度及其组织结构,制约教育制度的政治、经济制度,政党,经济、法律组织结构和群众团体等资料。 第三,精神模式(pattern of mental state) :包括传统观念、民族意识和特性等方面的资料. 第四,自然模式(physical pattern) :包括地理、地质、气象、环境、人口等方面的资料. 四、国外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 1.学科的倡导阶段,19世纪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是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的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发展本国教育,但是缺乏严谨的科学方法对外国教育经验的借鉴停留在描述的水平,没有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做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揭示出教育规律. 2.学科的形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比较教育学科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这个阶段比较教育学成为高校的课程,在本阶段比较教育开始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教育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规模不够广阔,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成果不丰富。 3.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从50年代起到现在是比较教育的第三阶段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表现在以下:a:研究规模迅速扩大b:研究方法和观点多种多样c:研究成果大量增加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教育日益受到教育学界的瞩目,对各国政府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教育改革的实施,产生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日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比较教育的研究,正处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之中。 五、比较教育的作用:(1)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理解。(2)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吸取外国教育中的经验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3)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4)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比较教育研究的类型:1、区域研究是分析研究一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1)整体研究涉及一个个国家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2)局部研究涉及某个国家教育的个别问题.2、问题研究:是比较两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教育问题,按照比较的内容,也可分为两类: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1)专题比较是把各国同一类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2)总体比较是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做全面的比较研究。 七、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思考): (1)第一,比较教育是是一个研究领域。国教育家黎成魁认为“比较教育不是一门‘学科(discipline)',而是一个‘研究领域(field of study)’一门学科是由它的目的、概念和方法所界定的。然而,尽管比较教育确实有其研究对象——教育事实的比较,但它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两种前途:一种作为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下去,如英国的霍尔斯认为:“比较教育领域不是一门学科,也永远不会成为一门学科。”另一种经过长期的建设,比较教育最终会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比较教育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理论学科(3)较教育是一种研究方法。美国比较教育家安德森就认为比较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各国教育 美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