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高考语文]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高考语文]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高考语文]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高考语文]

高考命题点四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

散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鉴赏散文艺术技巧时必须

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

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等。鉴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艺术技巧,从广义上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

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它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狭义)、行文技巧、修辞手法等。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示例(2017·高考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5·高考天津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2015·高考重庆卷)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014·高考湖南卷)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的描写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方法”“技法”“描写”“技巧”等字样

(2)题干中如果是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考虑;如果有“描写”“描

绘”等字样,可从描写技巧考虑;如果有“人称”“叙述”等字样,就要考虑记叙;如果有“某段这样写的好处”等字样,就要考虑行文技巧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命题角度一修辞技巧

(一)核心知识储备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往往是和对语言的赏析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对语句的理解或赏析方面,一般需要考虑修辞手法。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以及赏析方法如下:

名称名称解释艺术效果赏析方法

比喻打比方。有“语言艺①生动形象,突显特征;②化引出原句,分析本体、喻

术之花”之誉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③引发读

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体和二者的相似点,指出所突出特征,综述其好处

借代

用相关事物代替所表

达事物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

形象性;②委婉含蓄,幽默俏

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引用原文,找出借体,指

出特征,综述好处

拟人把物当人写,将物人

格化

①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

命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事

物以感情,使语言形象化,显

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

发想象,加强感染力

引出原句,分析所突出特

征,说明拟人的好处

夸张有意言过其实,对客

观事实作夸大或缩小

描述以突显特征

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

联想;②鲜明表达褒贬好恶,

引起共鸣;③生动形象,幽默

风趣

引出原句,分析所突出特

征,说明其好处

对偶由两个字数相当、结

构相同的语句构成的

语言艺术形式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

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练,

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

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

吟诵与记忆

引出对偶句,细析对偶美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

容相关、结构相似、

语气一致的句子构成

的语言艺术形式

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②

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增

加气势,增强表现力;④层层

递进,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

有深化内容之效

引出排比句,说明其效用

设问为引人注意而无疑而

问,明知故问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

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人们注

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

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理清

思路、提纲挈领作用

引出问句,辨明类别,说

明答案,分析效用

反问用疑问形式从反面表

达正面的意思

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

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

引出问句,判明类别,说

明答案,分析效用

果;②变化句式,掀起波澜

反复有意让某些词句重复

出现,有连续、间隔

之分

①强调突出所反复的内容;②

一唱三叹,能加强节点和抒情

效果;③间隔反复还具有串接

文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

次之用,不断强化内容

引出反复文句,说明反复

种类,分析反复效用

反语又叫“说反话”,用

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

表达本意

①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

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

刺,能增强批判性;②具有幽

默感

引出反语词句,解释其本

意,分析效用

双关又叫“一语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

关两类

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

婉;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能增强抒情效果;③生动、活

泼、幽默、风趣

找出双关词句,说明其双

重含义,分析作用、好处

通感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

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

摹对象

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突出特

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

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

人寻味

引出通感文句,分析移觉

情况,说明表达效用

(二)解题思维构建

明确修辞手法——引出原句,具体分析——对表现形象、情感、主旨的作用。

[题1](2015·高考天津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考查修辞手法的判定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效果。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在原文中找出画横线的句子并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一问难度不大,比喻:将“梯田”比喻成“梯子”。拟人:太阳“攀”上梯子。排比: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第二问:连用“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金灿灿”四个叠音词,韵律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梯田的形象真实可感,如在眼前。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命题角度二表达方式

(一)核心知识储备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分类作用

记叙角度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

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抒情,有呼告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

和亲切感,用于物,往往能达到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

多用于写人叙事散文中,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

生活

记叙详略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

记叙方法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起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

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

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1)写景、状物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分类作用

描写角度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

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

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

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内外结合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描写方法工笔与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

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景物主要特征,浓墨重

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

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

合,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

物的特征

动静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

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

虚实描写

又可分为虚实结合、以

实写虚、以虚写实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

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

或拓宽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

(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

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等。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而是直接地表达或倾吐

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表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臆:“惨象,已使我……”。

(2)间接抒情:

方式内涵举例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

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

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也就是王国维说

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现自己的感

触景生情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

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

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再描写景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作者写“绿”

“急流”“飞舟”,都是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

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

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

却“字字关情”

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

融情于事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

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

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

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

《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买橘子送别

的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

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

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作者紧紧抓住

洋槐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画,

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洋槐沉稳、朴实和坚

强的品质。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

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二)解题思维构建

明确所适用的表达方式。这需加强审题指导,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是记叙、

描写、抒情,还是议论

②分析语句要表现什么内容

③结合具体语句阐明表达效果

④注意联系全文主题

[题2](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窗子以外》(文本见本专题“高考命题点三”[题1]),完成后面题目。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

行分析。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通过题干中的“你”“我”和“人称”,可以断定此题是考查散文表达方式中的“记

叙”的技巧,“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表明此题考查的是“记叙人称”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①明确所适用的表达方式:题干已经明确交代,可以省去

分析语句是要表现什么内容:使用“我”时,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

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为了描写的对象,“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写

③结合具体语句阐明表达效果: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

的。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带有反思意味

④注意联系全文主题:分析蕴含的态度,必须要联系文章主题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

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题3](2012·高考浙江卷节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了“细节”,因此本题考查“表达方式”中“描写”中的“细节描写”的

效果,结合文意“简析”。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答题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明确所适用的表达方式题干已经明确手法,细节描写

分析语句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本段内容是写人物“抓药”的,找出其中的动词“瞟”“抓”“称”“添”“减”“包”“扎”,这些动词表现出了三个阿姨抓

药动作的娴熟、细致以及耐心的工作态度

结合具体语句阐明表达效果结合语句,了解这些动作对体现人物的品性与心理的作用。这些明了质朴的动词真实地再现当时人物及相关场景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命题角度三表现手法

(一)核心知识储备

高考常见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手法内涵艺术效果

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

应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的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

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印象

和极强烈的感受

象征象征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表

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

手法

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化

抽象为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赋予文章以深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

味的余地

联想和想象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

事物,或由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

有关事物。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

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

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

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

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

“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衬托可

分为正衬与反衬。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

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抑扬结合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

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使人

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可分为先扬

后抑、先抑后扬、扬中有抑、抑中有

扬、明扬实抑等几种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

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

美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能鲜明地刻

画出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特

点,能集中地揭示主旨

(二)解题思维构建

①指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②分析概括这种手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

③说出具体效果

[题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

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

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

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

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

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

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不以描写见长”“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可以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考虑。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把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同时作者借都江堰表达对传

统文化精髓的思考,又是托物言志;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将都江堰的科学建造方法与现代人

为发展而破坏环境的做法相对比,表达自己的忧虑,作者由都江堰联想到文化、人生,虚实结合。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

的追怀;对比,将都江堰的科学建造方法与现代人为发展而破坏环境的做法相对比;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命题角度四行文技巧

(一)核心知识储备

名称内涵艺术效果

开门见山

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拖泥带水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卒章显志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

思想感情

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

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

调之效

照应题目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

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前后照应上下文间内容的前伏后应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

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

伏笔

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

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圆合严密

铺垫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

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

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

营造气氛

①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

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

迫心情;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

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

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脉络

①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突

出主题,使中心明确;②使读者有更清晰的

观感;③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容易做到

紧扣中心组织材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

中,脉络清晰

(二)解题思维构建

结构方面①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

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③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

④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

志,表达了……

⑤线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内容方面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表达效果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题5](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

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

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规范答题]

第一步: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谋篇布局”可从内部(线索、脉络)结构和外部(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如时间、

空间、逻辑等;过渡和照应等)结构两方面思考。“作用”,表明是技巧类作用题,“杜鹃啼”是文章中所写物,是文章的线索,表明本题考查的是“线索的作用”。

第二步: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找角度,准判断

答题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结构方面

文章中引用的诗词、故事较多,比较“散”,但每一部分都以“杜鹃鸟”串起,

因此“杜鹃鸟”统起了文章内容,让文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容方面文本写了杜鹃鸟的叫声、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传说,这都表现了文学的神奇力量,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正好用杜鹃鸟使它们结合起来

表达效果文章在写杜鹃鸟时,自然引入与之相关的诗词、传说,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一点可答可不答

第三步:答案需要这样组织——汇角度,组答案

[参考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

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率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温馨提示散文的艺术技巧类题目满分答案构建注意事项

一、审题

散文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类似,包括以下要点:

1.审题型

即审艺术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

达特色,如“请分析这段话的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字样。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就是说如果赏析的

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并不是说不考虑其他角度。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

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4.审步骤

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有的题干用语为“请分析×××表达特色”,大多只含第一、二两步;有的题干明确要求赏析其表达

效果,就应包含这三步,不过重点放在“效果”上。

5.审数量

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的(因为常要求多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的主要写作手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

二、答题

1.要区分概念、记牢概念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

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

题思路要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考虑。如问“修辞手法”时,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有熟练掌握“表达技

巧”“表现手法”“表达特色”“修辞手法”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弄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准确选择答题方向,否则,难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2.多角度切入

除题干明确规定的角度外,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每一个角度切入后还要注意多种技巧的运用。

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手法和语言,除

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

3.有赏有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

分析时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中心的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是鉴

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涵咏。因此,作答前,须对所给材料反复品读。另外,有时分析表达技巧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分析鉴赏。

4.答题步骤与模式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地泉之灵

林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的,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①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

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

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

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

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

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

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

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

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

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

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行文技巧题)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

心情?

答:

答案:①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

②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做铺垫。

2.(修辞技巧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

答案: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约”“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

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

喻兼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

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深邃)的特点。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5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

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上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

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

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

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

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

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

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

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

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

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

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多采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探访千灯古镇的急切之情。

B.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质地的灯,既回扣题目“千灯”又暗示此行的目的

就是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

C.“千灯”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千灯镇,也指这个古镇的独

具亮色的文化特点。

D.“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

胸亮堂得少见。”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顾炎武仁爱思想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解析:选B。B项,“此行的目的就是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的说法有误,作者此行的目的是借千灯来指出我们需要思想明灯。

4.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文的重点是写顾炎武,前面先写了千灯镇的其他众多名人,主要是为了衬托顾炎武。答案:列举千灯镇众多的历史人物精英,充分体现了千灯镇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铺垫作用,以此衬托(突出强调)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迪。

5.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

答:

解析:作者特别强调顾炎武是一盏明灯,是为了突出他的仁爱思想。而仁爱思想正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提振当今人们的精神境界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答案:①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②

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思想是构建仁爱社会的基础。(或: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

思想会带来民风和洽,其乐融融。)③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世界滑坡,我们需

要顾炎武这样的思想明灯,来照亮愚暗的心扉,带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精神鼓舞。

高考散文阅读七种常见题型答题策略(最新)

高考散文阅读七种常见题型答题策略 题型一: “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 标明句子出处。 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规范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 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规范答题」 文首: (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3)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文末: (1)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2)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 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复习任务群7 散文文本阅读18 赏析艺术之美,抓住手法语言

任务(十八)赏析艺术之美,抓住手法语言

任务情境 赏析散文手法美和语言美一直是高考散文考查的重点之一。经过一轮复习,考生已初步建立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掌握了答题的两个环节:指出所用的手法,分析表达效果。但在实际做题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判断不准、切入不全、不会分析表达效果等问题。因此,二轮复习一方面要继续强化记忆有关表达技巧的知识清单,另一方面要在审题答题的各个环节上加强训练,以期实实在在地提高赏析水平。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小满小满,小麦渐满。民谣里这样说,说的是小满节气的到来,小麦刚刚灌浆,青青的麦穗初露,远非到了一片金黄的成熟时候。节气和姑娘初恋的形象完全吻合,和那时姑娘的生理与心理完全吻合:只是小满,远非丰满;只是灌浆初始的青涩初恋,远非血液贲张的炽烈热恋;只是麦穗在初夏的风中羞涩地轻轻摇曳,和清风说着似是而非的缠绵情话,远非在

酷烈的热风中沉甸甸垂下金碧辉煌的头,摆出一副曾经沧海看穿一切,万事俱备只待开镰收割的骄傲样子。 纵使孙犁笔下的小满,是泛着载不动许多愁的一泓池水;纵使电影屏幕中的小满,是连一叶扁舟都没有驶向对岸的一湾湖水,却都是清澈的还没有被污染的水。小满,之所以让人怜爱,正在于此。世界上还有比初恋更让人觉得美好而值得回忆的吗?初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是轻翰掠雨绡初剪,是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那样的清浅可爱,那样的天真纯洁,那样的美好动人。(节选自肖复兴《小满》,有删改) 1.分析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答: 答案①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初恋的纯洁美好。②多用整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美。③语言典雅,化用诗句,富有诗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小车像只负重的岩鹰,缓缓盘旋而上,将雪峰山深处亘古沉默的幽绿一层层抛在脚下。 ②一路陪伴我们的是盛夏里一场粗犷的雨。雨点似乎窥伺漫山油油绿意已久,忘情倾泻而来,清脆如金石相扣,将山脚统溪河野性的轰响稀释得若有若无,像天外渺远的钟磬声。这是有着世居深山更深处乡民特质的雨,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从我们一行钻入雪峰山,抵近统溪河河岸,望见穿岩山眉梢时,它们便紧随而行,似乎生恐浓荫如盖的莽莽丛林凉意不够,怠慢了远道而来的我们。 ③我依旧汗意涔涔,却都是穿岩山壁立悬崖惊出的冷汗。小车蓦地停在了山腰人工凿出的一处平地,我弓腰钻出车门,长吁一口气。抬头,一座静默的古寨跃入眼眸。“枫香瑶寨”几个大字将银色的雨幕染成温婉的金黄。古寨木墙黑瓦,松木的清香扑鼻而来;门楼上三层屋檐清俊雅致,弯翘欲飞。我脑海里蓦地闪过许多镜头:白发长髯的瑶王率领族人避居于此,山高林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耕时猎,怡然自乐。 ④似乎为了印证这些我从纸上得来的印象,刚近寨门,山歌乍起,一排五彩民族服饰的窈窕女子笑靥烂漫,端着大碗酒肉拦在了门口,“瑶王”迎了上来。他是一个真正的雪峰之子,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也是我神交多时的好友。他穿着随意,憨厚而儒雅,淡淡的微笑里漫溢古朴的书卷气,绝不似一个久居深山的“山人”,而像是一个大学校园中寻常可见的学者。 …… ⑤廊檐外风雨潇潇,不觉已过三杯。“瑶王”聊起了雪峰山深处的先贤——《辞海》主编舒新城,眼里满是敬慕与神往。我一页页翻阅他影印出版的《舒新城与现代名人书信集》,忽然觉得眼前这位山间高士,还是一位达则兼济天下的真正儒者。他有一部长篇小说的草稿,至今不肯出版,说还要锤炼锤炼。我想,他真正的传世之作其实已赫然问世,这部书写在大山之巅的大著,将被雪峰山的乡民们藏之名山,传诸后世而不朽。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 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文章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二.表现手法﹕ 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三.修辞的作用: 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4鉴赏艺术技巧

考点四鉴赏艺术技巧,品味语言艺术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而设的题型。它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题型。作品中语言的考查内容包括语言的风格、语体色彩、语言的情感内容、对话等。 因为此考点与语言表达、诗词鉴赏、小说阅读等考点解题方法有相通之处,考生对本考点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先构建本考点内容的知识体系,供考生回顾,也为后面的复习做铺垫。 题型一鉴赏表达技巧 (2012·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行文思路类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②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 么作用?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运用……手法,描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部分)方法指导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部分)方法指导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集中地体现在“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上。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疏密严整。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

散文分析方法及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散文分析方法及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段意的方法】1、划出表达作者观点、情感的句子。(多为议论性语句。不应是描写性语句。)2、如果表达观点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达过于含蓄,将其改写为正面表达观点的肯定句。3、分层,概括层意。再将层意连缀成段意。特别提示——总结段意时应考虑与文章主题的联系。二、思考段间关系:【段间关系种类】①并列、②对比、③层进、④为下文做铺垫、⑤为上文做例证、⑥承上启下、⑦前后呼应⑧总起下文、⑨总结上文【段间关系的作用】三思考句间关系1、复句关系:①并列关系②顺承关系③选择关系④递进关系⑤转折关系⑥假设关系⑦条件关系⑧因果关系⑨目的关系⑩取舍关系2、所有段间关系都是用于句间关系。四、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景物描写的作用】1、烘托了……的气氛。2、衬托/ 反衬出作者……的心情/ 感情。【抒情方式及作用】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作用:直抒胸臆——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借景抒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蓄而深沉/ 隽永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二)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倒装、铺垫、过渡、照应、欲扬先抑、人称、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对比的作用:可以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2衬托:①正衬:用相同的事物衬托,突出被衬者的特点(相同之处)。②反衬:用相反的事物衬托,突出被衬者的特点(相反之处)。3、象征: 中考信息:叙事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1、理清叙述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6)看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赏析(理解,分析作用)词语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赏析(理解,分析作用)句子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分析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这一步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中心不离背景”。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作架空分析。第二步:分析句子在形式上的作用即分析句子在结构、艺术形式上的作用。句子在艺术形式上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入手: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语言上的作用(包括修辞及关键词的作用)赏析句子艺术形式上的作用的入手角度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高考语文]

高考命题点四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 散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鉴赏散文艺术技巧时必须 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 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等。鉴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艺术技巧,从广义上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 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它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狭义)、行文技巧、修辞手法等。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示例(2017·高考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5·高考天津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2015·高考重庆卷)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014·高考湖南卷)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的描写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方法”“技法”“描写”“技巧”等字样 (2)题干中如果是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考虑;如果有“描写”“描 绘”等字样,可从描写技巧考虑;如果有“人称”“叙述”等字样,就要考虑记叙;如果有“某段这样写的好处”等字样,就要考虑行文技巧 二、答题技巧需要这样想——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命题角度一修辞技巧 (一)核心知识储备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往往是和对语言的赏析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对语句的理解或赏析方面,一般需要考虑修辞手法。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以及赏析方法如下: 名称名称解释艺术效果赏析方法 比喻打比方。有“语言艺①生动形象,突显特征;②化引出原句,分析本体、喻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完整版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 答题技巧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行文思路类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②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 么作用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运用……手法,描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增强文章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几种常考的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引用、比拟 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多用关联词语,逻辑性强,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 致,多用于书面语; 短句:结构简单,容量小,但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常用 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中。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2、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3、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4、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5、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6、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7、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8、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9、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会学生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课前准备】 准备材料《汉家寨》并打印后分发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有些同学经常提出一些疑惑,散文阅读做起来很轻松,考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总是得不了高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 (二)各位同学都拿到了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汉家寨》,现在就给大家15分钟时间来完成这道题目 汉家寨 ①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汇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②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③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④那时,我独自一人,四面八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⑤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⑥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⑦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⑧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⑩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

高考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高考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大阅读考查常见设题方式 一、常见发问模式 ?运用了……手法(技巧) ?表达了……(内容) ?……的好处是什么? ?……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要求: 一是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三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模式: 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 二、表达技巧分类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衬托(正反)、对比、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虚实、象征、铺垫等

(3)布局谋篇的技巧 承上启下、统摄全篇、详略主次、行文线索、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 (4)修辞的技巧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共8种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明确文体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碧云寺秋色》)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日月行色》)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马缨花》《绵绵土》)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谈静》《灯火的温情》)?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十年以后》) 三.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四.抓语词、定重点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置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

高中语文散文题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散文题答题技巧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散文题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 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散文题答题技巧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 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 于叙事和议论。 2高中语文散文答题技巧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 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 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 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 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鉴赏作品语言: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方法: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②惟妙惟肖:③体物入微: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⑥言简意丰:⑦意在言外: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 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 色的体会。 引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要点)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