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

1.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

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

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3. 素质教育不单有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当然,四

种教育方式当中,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机制、计划、充足的教育活动空间,而义无反顾地要担负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责任。

4. 青少年主要的学习场所是在学校,由于课业的加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社会的复杂化,使我们很早就要做好准备,因此青少年对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大,所以学校是我们青少年主要的学习和交往的场所,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使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除了总是宽恕我们的家人外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也知道了组织的重要性,而这都不是家庭能带给我们的,只能说,家庭是一个大本营,而学校——这个小社会才是真正锻炼人的地方。

1、家长信息意识差别较大

信息意识是指家长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每个人的信息意识都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人们参加实践活动的形式、范围、内容也就不同。不同的现实内容,使人们产生不同的信息意识水准和信息意识活动内容,形成了信息意识差别。

信息意识的强弱影响不同的人其信息活动能力,而信息意识受思维影响很强。缺乏悟性和思辨或没有较高的领悟和思考能力,就谈不上有强的敏感性。意识是最深层次的问题。现在很多家长虽然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寄予期望,但对适应新形势自己应该教给孩子什么认识不清,也不明白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家长文化素质的有限性,部分家长信息意识的淡薄,

使得父母的话语丧失了权威。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家庭教育,也就只是形式上的了,推动原本家庭教育的作用,当然质量也不高。当前,有部分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对信息的敏感度较低,很少有人意识到问题并通过有关信息手段自行解决,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了解如何快速准确获得信息,不知道如何处理和交流信息,也不知道分析和评价检索到的信息,更谈不上如何充分优化和利用信息。

2、家长信息能力与教育不相适应

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社会影响进入家庭领域的途径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科技的进步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历程,现代的孩子是电视的一代、网络的一代,他们接触的信息渠道很多,社会信息鱼龙混杂;社会不良现象对孩子影响太大;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信息反差;家长的信息能力与教育要求不适应。现代家庭如何调节和控制社会影响,如何行之有效地在教育子女方面实行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良性组合,是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方面家长已经意识到对孩子信息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主动意识不够强,不会主动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导致孩子信息闭塞。一方面认为孩子上网会接触到不健康的内容,看电视会浪费时间等。家长不仅在信息意识上存有差异,而且家长自身的信息能力非常缺乏,相当一部分家长身处信息时代,却不了解信息检索方法,不能驾驭信息语言,缺乏网络、通讯、计算机知识,对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较为陌生,普遍不会利用图书馆,不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工具简捷地获取所要的信息、知识,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只能“望洋兴叹”。

湖南汝城县2010年针对14-16周岁的中学生及他们的家长和老师发放150份问卷,调查显示,能正确指导未成年人上网的家长仅占6%。68%的家长明知自己的孩子在玩游戏、聊天、听歌、看电影,却无有效管束。还有12%的家长是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在上网干什么。尤其是近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未成年人缺乏父母的管束,随意自由上网居多,自控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沉迷网络。

3、家庭信息道德堪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信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反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获取、存储、处理、传输信息行为已成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信息传播活动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人类的信息行为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信息活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计算机犯罪、危害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网络迷信等一系列更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在信息活动中违法行为和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的现实。这些现象在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对自控能力较差、好奇心理较重的孩子影响较深。湖南汝城县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周上网1-5次的学生占88%;平均每次上网1-3小时的占46%,随兴趣上网,无固定上网时间的占29%;有33%的未成年人是为学习而上网,有67%的未成年人是因为孤独无聊或其他的原因而上网;上网玩游戏、看电影、下载音乐等的占70%;有19%的未成年人承认浏览过色情、暴力游戏等网站,有17%的未成年人参加过网络游戏公会、俱乐部等组织。

有的家庭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如对“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规范和教育、引导孩子信息道德行为,因而有的孩子擅自改变计算机设置,随意删除软件、自设密码,将别人甚至是单位的程序、资料弄得面目全非,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还有的孩子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而学校、家庭对此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约机制,使孩子以此为乐,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二、影响家庭信息素质教育的因素分析

1、不同类型家庭存在家庭教育理念差异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子女身心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教育的理解,它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内容、方式、行为,并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日常性和感染性特点,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

育观念上的误区主要是来自传统思想中的“家本位”的价值取向。所谓“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就是家庭至上、家庭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状态,它对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产生了潜在的深远影响。这其中不乏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着很大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家本位”价值观把儿童看作家庭的附属品、私有财产,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其作用仅在于对家庭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都变成了对家庭的义务,家庭对他们的教育自然地就变成了监督他们实现对家庭的价值的过程,一旦儿童不理解这种义务或不能很好地尽义务,家庭教育就有变成家庭伤害的可能。

⒈家庭收入差异

家庭收入指的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的经济条件对于子女成长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首先,物质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生理上的生长发育。其次,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投资情况。家庭收入差异主要体现为城乡差异。研究表明,在人才培养模式、文化反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对亲子关系的认识、家长终身学习意识等维度上城市家庭得分均高于农村家庭;在家长的的信息化学习、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计算机与网络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城市家庭明显高于农村家庭。

⒉不同文化程度家庭差异

家长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两个方面。家长的文化素质,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的理想、情操、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的运用;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家长的职业、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的经济收入,从而决定了儿童处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高,一般能很好地组织家庭生活,善于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能力调解成员之间的种种矛盾,有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方式和生活氛围。家庭教育是一种人为的纵向性的知识传递。在家庭教育的互动过程中,家长的施动占大部分。作为施教者的父母,他们素质的高低对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文化程度低的家长普遍表现出学习意识淡薄、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动力欠缺、学习能力不高,但家庭教育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家长的文化程度,究其原因,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如果能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掌握科

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可以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的。调查显示,在人才培养模式、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家长的信息化学习、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计算机与网络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对亲子关系的认识、家长的终身学习意识等维度上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家长得分最高,高中文化程序的次之,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最低;在文化反哺维度上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家长和大学文化程度的家长均高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

⒊不同职业家庭差异

父母亲职业中的文化含量、社会地位、工作压力以及与其职业相关的人格影响均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一般而言,父母是教师、公务员、医生等,对家庭教育更加重视。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总体情况是职业为机关工作人员的家长得分最高,职业为工人的家长次之,职业为个体劳动者的家长再次,职业为农民的家长最低。

2、家庭教育方式滞后于时代发展

家庭教育不但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原则做指导,而且必须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实施,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与时代保持一致。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存在误区,就会导致教育方式的失衡。

⒈家长以“堵”的方式应对信息社会

当前应对信息社会,家长主要采取干预儿童上网,预防儿童网瘾,避免网络暴力的形式。目前最流行的办法就是采用“内容过滤器”程序,这些程序一般在计算机的后台运行,对进入网络浏览器的文本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过滤器”捕捉到某个家长们认为具有不适合儿童或青少年的词语,便会自动剔出有关的材料或放弃整个网页,这表明程序已经开始干预,对网上冲浪人的健康和利益进行保护。对于那些在家里不能陪着孩子们上网,又想实施一定管制的父母来说,这是一种不错的办法。然而,内容过滤程序的问题是它不仅过滤掉你不希望看到的内容,而且也会过滤掉你希望看到的内容。有的家长因没有时间不能监督孩子上网、看电视时索性将网线拨掉或设置密码、将电视电源切掉,且回家检查电视、电脑是否被使用过。

⒉家庭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不到位

在许多家庭中存在着“重教不懂教”、“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好些家长对

家庭教育知识、技巧和方法掌握得不太多,不多或很少,他们仅依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族中留传下来的家庭教育经验教育孩子。家长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辅导的更多地是集中在人际关系问题、文学历史知识、作业中的一些难题等方面,而当孩子表现出心理疾病、沉迷于网络、甚至违法犯罪时就显得束手无策了,既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又没有好的技巧方法。有数据表明,在上海市区的6-14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旦出现分歧,只有11.84%的父母会去请教教育专家,大部分父母不知或很少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只有3.6%的父母会“看家庭教育方面的电视节目、报刊或请教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调查表明,79.2%的父母们没学“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52.5%的父母们没学过“儿童教育知识”,88.3%的父母没学过“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69.5%的父母没学过“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45.5%的父母没学过“儿童卫生保健知识”,51.6%的父母没学过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因此,他们不可能从教育学、心理学的高度把握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最终导致了孩子对家庭教育的不满意。据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发现,1995-2004,广州青少年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由23.2%增长到42.8%。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而沟通是了解孩子思想的唯一途径,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⒊“三位一体”的教育工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互相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完成。必须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来关心与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

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之间缺少

沟通,使“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妇联和教育部门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牵头单位,平时虽有合作,但还较松散,没有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没有真正的联系起来,教育思想得不到统一,相互间缺乏沟通,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有效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社区教育也由于缺少学校的配合,不能及时而灵活的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成长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使教育出现了真空状态。

3、家庭教育内容上道德品质培养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人”,这是社会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对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信息素质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⒈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比较严重

教育界有句名言:“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心理不健全是易碎品”。由于传统观念的偏颇、教育资源的限制、舆论导向的偏向,目前,我国大部分家长都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了第一位,家庭教育的中心完全转到技能与智力的训练上,而对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不够。

(1)忽视良好品德的培养。为了提高成绩,很多家长会倾其所有给孩子请家教、买辅导资料、参加各种辅导班,而对其品德培养不闻不问,不愿花费心思。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不用专门管。更有甚者,因孩子学习成绩好而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任其发展。正如2001年江苏某市一暴力犯罪的高中生所说:“只要学习好,我犯什么错误都不是错,父母都不会责怪我”。北京中央教科所的调查证实,中国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求知(85.95%),求知在孩子的各类素质中排到了首位,而孩子的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等素质却被忽视。

(2)情感教育不足。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是个体必须从小着手才能培养起来的,因为它更适宜在家庭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获得,尤其从父母之处获得。但是很多家长并未对孩子情感方面的发展给予足够的

重视,他们在生活中不向或者不会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些家长则对儿童的情绪冲动及其行为严加管教,使儿童情绪宣泄的渠道阻塞。部分大中小学生情感淡漠,折射出当前家庭情感教育的不足。

(3)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竞争的加剧,各种思潮的泛滥使得青少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裹足彷徨不知所措,这个时期青少年更需要健全的心理健康辅导。家长们由于忙于生计,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亲子交流越来越少,致使各个学龄段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一个个冲动或过激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据一项对1000名小学独生子女心理素质相关内容的调查显示,当问及“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 时,有44.1%的孩子选择“告诉家长、老师或毫无办法,只好放弃”;问及“当做功课时遇到电视播放好看的节目怎么做”时,60.1%的孩子选拔“放下功课,看电视”;问及“当你们正确决定得不到他们支持时,你能坚持吗”,选拔“不能坚持”的多达55.2%。数据显示,现在的孩子大多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差,依赖思想比较严重。

⒉复杂的信息源产生道德失衡

失去了道德选择能力就很容易被色情信息、黑色信息、网络游戏所淹没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不知道自己怎样选择才是对的。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建立相对滞后和网络的弱规范性,在失去道德选择能力的情况下,使自己的行为容易发生变化,不少青少年道德失衡,不道德行为增多。

素质教育定义为

素质教育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决定》中指出我国教育的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 新课改的教学观 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发展性的问题。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教师观: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改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摘要:加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本文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到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的措施出发阐述了素质教育不单纯是为了打破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言语、能力、性格、体质等多方面。它是从人本身的天赋出发,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为目的,以传输以往文化的精华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为操作途径的教育训练。 关键字:素质教育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二提高和改善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当代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重智轻德、重身轻心、重分轻能的“偏食”状态。这种做法造成了大学生高分低能、有能无德、社会适应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长此下去,势必影响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探讨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尽快把素质教育搞起来,进一步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1.政治素质教育:教育大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做忠诚于人民的人。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能正确认识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在此基础上,还要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政治上的积极分子,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成为具备中国共产党员条件的政治上过硬的先进分子。 2.道德素质教育:教育大学生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求索取,在奉献中求索取。鼓励大学生做到奉献大于索取。同时,还要加强懂礼貌、守秩序的基础教育,加强敬岗爱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提高家庭责任感、义务感的家庭美德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一个脱离并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纯粹的人。 3.专业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形成一个以精通本专业知识为主,融合与本专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结构。这种综合性知识结构,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某些相关联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立体式的知识结构。在综合知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种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逐步形成综合性创造能力,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得心应手地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4.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大学生做一个自觉的唯物主义者,具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识别各种社会思潮;注意研究和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思想体系和思维

素质教育理论

编者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创造性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特编辑整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至上而下”进行的。这既是说,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作深入探讨,并首先找到其站住脚、深入下去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 3、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4、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首先,人才学中关于合格人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三类人才的划分以及人 才的成才规律的揭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启示。其次,人才学中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表明,所谓人尽其才,并不是仅仅尽其现有之才,还必须不断提高其潜在的才能。 5、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有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既有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第三,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 6、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 7、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首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我国的国情是其实施的广阔背景。其次,无 论是当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活动。第三,素质教育应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本身,而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惟其如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 2、什么是素质教育? 简言之,它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 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问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特征 学习和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特征之一: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中的做法。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c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成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伯乐.要发现优秀的苗子,但教师首先是园丁,要呵护每一株幼苗。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L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但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 2.特征之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一章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严格内涵 一、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第一、它清晰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内涵,囊括了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整个教育研究过程形成的主要共识性观点。 第二、在有效汲取传统教育基本精髓的同时,又对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把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有助于化解和消除长期出现的各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困惑与思想迷惘。 第三、它从总体上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今后“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指出了重要的努力目标、方向,也为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开辟了广阔了空间。 第四、它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外延——涵盖了一切有利于学生共有和特有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国际教育,又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所有方面,还包括学生个体的各种修养、锻炼。 第二节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含义 所谓“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指教育者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知识传授,既做到知识传授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又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知识传授量与质的辩证统一。 (一)全面传授知识:授知对象全面;授知内容全面;授知途径、方法、手段的全面化。 (二)更有价值的知识 符合特定对象需求;着眼根本培养目标;考虑知识的一般意义 二、为何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①(信息化时代)知识泛滥;②(多元化时代)需求不一;③(时效化时代)精力时间有限;④(科学化时代)有益知识内化 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方法 (一)着眼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知识传授 把社会需要及其变化 结合学生特点 (二)立足系统地知识考察进行知识传授 (三)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再有价值的知识, 如果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教育活动就会徒劳无功;知识传授过程要力避单向、俗套、固定,应充分运用启发诱导、民主交流、互动研究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全方位向学生传授有益于他们的素质形成提高的各种知识;不能局限于老师 固定的口耳传授,要极大地拓宽教育领域,开辟新的教育途径) 四、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要求: (一)牢固树立整体教育观

(完整版)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题库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题库 1古希腊社会中,不可以被称作公民的是()。 A、父母是公民的人 B、工匠 C、奴隶 D、佣兵 正确答案:C 2()开启了人权时代的序幕。 A、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 B、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正确答案:D 3西方社会有了公民的概念后就有了公民权利。() 正确答案:× 4即使现代西方社会公民的身份是平等的,但仍然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正确答案:√ 公民权、人权的发展及有限性

1()提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概念。 A、黑格尔 B、康德 C、霍尔巴赫 D、西耶斯 我的答案:A 得分: 0.0分 2启蒙思想家眼中的人民是什么样的人?() A、全体国民 B、有身份的人 C、有财产的人 D、有发言权的人 正确答案:C 3法国《人权宣言》颁布之后,根据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正确答案:× 4人权概念的产生要早于公民权。() 正确答案:× 5康德认为,国家的不断发展会使公民权利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正确答案:√ 公民权与人权的无限性 1马歇尔认为西方公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 A、公民权利发展阶段 B、私有权利发展阶段 C、政治权利发展阶段 D、社会权利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C 2下面对罗斯福关于公民权利的看法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民在政治领域应当平等 B、公民在经济领域应当平等 C、工人有成立工会的权利 D、黑人一直忠实于美国 正确答案:D 3美国妇女争取权利是在黑人争取权利之后。() 正确答案:× 4二战以来,美国工人罢工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在法律的范围内寻求权利的平等。() 正确答案:√ 公民权与人权区别的意义 1公民权利的三大差别不包括()。 A、人权理想与公民权现实的差别 B、各国公民权之间的差别 C、各国人权的差别 D、各个国家内应有的公民权利和实际公民权利的差别 正确答案:C 2下面关于公民权和人权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权是一个人因具有人的属性而享有 B、公民权是一个人因拥有一国国籍而享有 C、人权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的 D、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人权 正确答案:D

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何理解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记者:现在大家都讲素质教育,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李岚清: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民族地区更应有自己的特点。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道德修养好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了大用场。当然,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差,更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们决不能重犯“文革”中不学好知识,甚至提倡交白卷那种极其荒谬的错误。有一点我想再次说明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

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素质教育的运用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价值取向的区别: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而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考试成功。 教育方针的区别:素质教育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背离党的教育方针。 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2、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七、“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八、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九、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职业的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d.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教师职业的价值 a.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的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解析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制定本大纲。 “素质教育”课,是积极践行我校“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充分考虑专科生实际的基础上拟定。作为是德育的辅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阵地。本大纲由七个模块组成,每一模块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内容等三大部分组成。 课程的任务: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提高素质的教育,实行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言传身教、环境薰陶和养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具有高尚人格、健全心理、科学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的职业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做到:坚持知行统一;注重科学思维;强化自我教育;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教学内容 模块一大学生成长与成才(10学时) 专题一订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在学习生活中要前进,首先要有方向。目标如同灯塔,为人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方向,才会勇往直前,才会坚定不移。 (三)教学内容: (1)方向与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目标 (3)注意正确目标的层次性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r (C) 教育经验 r (D) 教育方法 个选项正确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分值: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人类教 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 值: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 会的发展进 步。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单选题:只有唯 1.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咼质效传递 2.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3.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4.在国家、 [分值: 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分值:]5.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 加工。 [分值:]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分值:]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传统课程观 ()。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6. ()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7.

r (B) 培训经验 (A) 教学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 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ri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很遗憾,在不少学校,我们看不到教育方针;在不少校长的头脑里,很难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在这里,教育不仅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实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这一点告诉我们,素质教育要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 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其实,自从我省本次素质教育工作一启动,我们就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也就是说,全面实施和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1.下面关于公民权和人权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2.经济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是()。 A、 B、 C、 D、 我的答案:B 3.根据《学记》的观点,以下哪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对现代素质教育极 具借鉴意义:() A、 B、 C、 D、 我的答案:A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讨论()和()哪个是第一性。 A、 B、 C、 D、 我的答案:C 5.公民权利的三大差别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C 6.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修己安人”中“安人”的含义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 7.在选择配偶的时候,男人倾向于选择()。

A、 B、 C、 D、 我的答案:C 8.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回报的时间可能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 9.两个性格火爆的人不能成为好朋友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因素的影 响。 A、 B、 C、 D、

10.人生三大问题中,道德与信仰探讨的是人生的()意义。A、 B、 C、 D、 我的答案:B 11.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的功利主义观点。 A、 B、 C、 D、 我的答案:C 12.下面不属于民主制度形而下概念的是()。 A、 B、 C、 D、

13.审美文化对审美主体的建构主要是培养人()。 A、 B、 C、 D、 我的答案:B 14.()提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概念。 A、 B、 C、 D、 我的答案:D 15.隋炀帝对薛道衡、王胄作诗的态度体现了专制君主对()的垄断。A、 B、 C、 D、

16.如果没有独处的能力,会导致()。 A、 B、 C、 D、 我的答案:D 17.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关注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 18.罗尔斯自由主义哲学中善的原则指的是()。A、 B、 C、 D、 我的答案:D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高质效传递 [分值:] 2.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分值:]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分值:] 4. 在国家、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是()。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分值:] 5. 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 学取舍和深刻加工。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分值:] 6. ()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分值:] 7. 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 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 传统课程观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A) 教学经验 (B) 培训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学习比较教育课程的认识 2.“什么是教育”谈谈你的理解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要求 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论文题目(不少于3000字)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 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 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 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 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 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作业 单选题 1、关于“投入需要”的注意点,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出心B.出力C.出席D.出神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心理学认为素质是个体生而具有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B.所谓文明就是作为个体的人距离动物性的距离 C.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D.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素质和文明是相辅相成的 判断题 1、责任可以表述为对能力的回应。S 2、做事情的时候的态度有助于你产生结果,取得成绩,这样一般是积极的态度。S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二)作业 单选题 1、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的成长有两个不同的反抗期,其中第二反抗期为:C A.0-2岁B.0-3岁C.3-12岁D.3-15岁 2、下列对投入的描述错误的是:B A.出席,在场B.投入金钱C.心理共鸣D.达到沉浸状态 3、关于“投入需要”的注意点,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出心B.出力C.出席D.出神 4、“在人类一切知识中,对我们最有用而知之最少的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出自:A A.卢梭B.卡耐基C.韦伯D.爱迪生 正确答案:A 5、一般把孩子成长中(D)之后的反抗期称为第一反抗期。D A.2-5岁B.3-4岁C.5-7岁D.0-3岁 6、宿舍人际关系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是:B A.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B.造成心理障碍产生心理疾病 C.计较小钱D.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 7、“认识自我”包括的内容不包括:D A.自尊B.自信C.自爱D.自怜 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心理学认为素质是个体生而具有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B.所谓文明就是作为个体的人距离动物性的距离 C.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D.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素质和文明是相辅相成的 9、挫折对大学生的积极方面的作用表现在:B A.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B.增强大学生的耐受力

职业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

职业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师资格证考试其实就是考察是否具备教师所应有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素养。相对应,整个综合素质考察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法律法规、阅读理解、逻辑判断、信息技术以及写作。 首先来了解一下职业理念。一提到职业理念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我们把它称之为“三观”。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4道单选题和1道材料分析题。今天,就主要带领大家学习教育观的内容。教育观包括两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接下来学习素质教育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对于这一点需要注意是提高国民素质,而不是学生素质。这一点基本不涉及材料分析题。 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对于这句话重点在“全体”。一说全体那就是指每一个学生,而不再是只关注一部分或少数学生。这个点在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当材料中提及教师采用集体讨论、关注差生等时就要想到这一点。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知道过去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其它方面。而素质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文化成绩,还关注德、美、体、劳,还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行为习惯、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当材料中在围绕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等阐述时就要马上想到这一点。总之,一句话就是材料不在仅仅围绕成绩了,还关注到其他方面了。 第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这一点与第三点并不冲突,素质教育是在关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学生的优点、特长等。发现他们的优点、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实际上在中国的学校几乎没有素质教育。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1]”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2]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3]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编辑本段现实现状 实际上,素质教育在中国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大空话罢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这说,又不少学生完全同意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给家长作秀。[4] 编辑本段定义 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要领的本质特征。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 中国素质教育大讲堂

路坎坷,很不乐观,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陶宏开教授作为特邀顾问。陶宏开教授的素质教育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但是在会上,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他说,人类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说,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从现场来看,教职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至少没有第二个人带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随处可见。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