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发表时间:2007-4-5 15:46:55

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高度发展的世纪。未来劳动者将需要各种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十年级开始就培养儿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美国全国数学教育标准(NCTM)认为:由于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目的发化,“使学生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将成为教育四个社会目的之一。

在我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在数学教学中,由于长期受理想化、格式化教学的影响,“教师出是可以做的;必定是有答案的,且只有唯一答案;题目中的条件必定是有用的。”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收集处理信息有生存空间。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世纪之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定》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面笔者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谈几点认一、提供多余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际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并不能按部就班的套用公式,所需数据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繁杂多余的信息材料屡见不鲜,不同程度影断力,这就需要对信息材料进行分析、处理,抓住所需信息、摒弃多余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信息多余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小明妈妈准备用一周时间打一份稿件,前打了3.2万字,正好是这篇稿件的64%。这篇稿件一共有多少字?题中的“一周”、“前3天”都属于多余信息,解题时必须排除它的又如:求图中圆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题中“6”是多余数据,学生易受干扰。应引导学生对 4

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确认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直径

而不是长,从而排除数据“6”的干扰。 6

加强这类练习,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已知条件中,排除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高效、简洁的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处力,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提供不足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信息不足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挑选、收集、整理。以便能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些信息不足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去补充、收集,也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你能将黑板按一定的比例尺画在纸上吗?”这是一道信息不全的题目。学题,首先必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其次根据纸张的大小确定比例尺的大小,然后再算出图上的长和宽,最后才能把它画下来。又如:“学校实验室地面准备铺地砖,总务主任想预算一下完成这项工作所需金额,你能帮总务主任完成这一工作吗?”要完成这集以下信息:实验室地面的长和宽,选择地砖的大小和单价,以及完成这项工作工人的工资等,然后根据各自收集的不同信息,需费用。

这类练习,既可让学生单独进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三、提供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解决某一问题的途径往往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例如:“作文兴趣班114位学生和6位老师前往大奇山森林公园,已知门票成人每人40元、学生每人20元、团体(20人以上)每怎样购票最合适?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案。”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案:(1)114×20+6×40=2520(元);(

×25=3000(元);(3)(14+6)×25+(114—14)×20=2500(元)。可见,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运用不同的策略,会产

果。

又如:“王大伯想把10000元钱存入银行3年,营业员告诉他年利率为:一年期5.67%、二年期5.94%、三年期6.21%。他不知怎

你能帮助他选择一种获利最多的存款方式吗?”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设计了多种存款方式:(1)存10000+10000×6.21%×3=11863(元);(2)先存一年期,到期后连本带息存一年,然后到期后再连本带息存一年。10000×(1+5.67%)××(1+5.67%)=11799.268(元);(3)先存一年期,到期后连本带息存二年期。10000×(1+5.67%)×(1+5.94%×2)=11822.359(先存二年期,到期后再连本带息存一年。10000×(1+5.94%×2)×(1+5.67%)=11822.359(元)。

学生寻找最佳方案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处理信息的过程,还是学生利用自身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加强这类练习,

生的创新精神,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

总之,信息社会决定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给予学生大量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加研究、处理。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策略研究

施皓玉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面向21世纪的生命科学是一门面向信息化社会的课程,必须加强生

命科学教学过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尽可能让学生在获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

一定的训练,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进入20世纪中叶,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特别是生物技

术、在医药、农业、国防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诱人。然而,对于肩负着新世纪培养高科技基础人才和提高

全民素质双重任务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却严重落后于时代,严重脱离实践,许多新的理论、技术,如克隆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生态农业、白色革命等在课本中无法找到,生物学教学内容缺乏活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以

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思维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方法,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生物教学不应墨守成规,

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辨析及其运用,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对

他们进行考察、区分、组织、建构模型,从而获得新的信息和问题的解决。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所倡导的理念与策略之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用眼睛观察,用大脑分析,用语言表达。

我们面对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得需要的信息,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构建“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一、开辟广阔的信息源

(一)通过不同途径,开辟信息源

传统教学中,学生接受的信息主要来自于:教材、教师。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信息量的获取,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形成“唯教材至上”、“唯教师至上”的习惯思维,不能主动收集其他信息,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很有必要通过不同的途径,以不同形式开阔信息源,丰富学生信息量。

1、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相关内容展开调查研究,如学习了“染色体、基因”等内容,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什么是克隆?”、“试管婴儿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但无法说清,也无法从教科书中获得答案,这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开展调查,收集资料,然后带回学校,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调查途径会有不同的答案,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改变新知识的呈现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内容尽可能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呈现,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先由学生实验观察马铃薯浸在浓盐水中皱缩变软,而在清水中马铃薯薄片增大变硬,再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己获得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3、改变作业的传统形式

改变传统的只布置书面作业的做法,适当安排一些具体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调查研究或实验探究的内容,如:学习了“健康的身体”后,请学生进行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的调查,分析有哪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如何增进健康?督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让学生利用家里的条件、探究舌对甜、酸、苦、咸等基本味道敏感的区域;探究瞳孔在明亮和黑暗条件下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开展课题研究

二期课改的实施,生物学课题活动应该成为生物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必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求学生翻阅资料,上网查询,访问调查等,整个过程,不仅仅是完成课题报告,提高实践能力,也能拓展信息获得渠道,开辟信息源。如:学习了“生物与环境”,可布置课题研究“在上世纪末,上海市区是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这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为什么周浦镇的河水越来越差?越来越臭?”“马路边早点

摊位点心卫生状况考察”等。

(二).实施“生物问题生活化”的策略

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对生命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全面了解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能从全球的、历史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多个视角去考察分析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懂得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自然,懂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理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生产联系密切,生物学的很多内容贴近生活,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很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用于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可培养学生捕捉生物学信息的积极性。

使学生逐步学会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生物科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生物知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生物科学的积极性,如可引导学生分析“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得骨质疏松症?”“为什么人们常在河堤、山坡和沙地上植树造林?”“为什么移栽幼苗要选择傍晚或阴雨天?”“从菜蓝子看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掌握了生物学知识,又接触了社会。

二、渗透生物学意识、思想、观念和方法的策略——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新的《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主动独立的学习态度与人格品质;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乐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能力,首先要培养意识;发展能力,离不开生物思想、方法和渗透、总结、运用,因此,培养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促进学生去体验生物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生物素养。

(一)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意识的策略

生物学意识是指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意识地选择某些科学方法解释简单的生命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生物学意识,也不可能用生物学思维意识与生物化地观察世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解决问题。

1、推理意识:

在信息时代,信息量很多,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关的?处理方法复杂,对信息的刺激能力和选择能力在分析和评判问题,选择解决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可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生物推理的实质,其次,指导学生在生物学习活动中理解推理的实质,并体会推理的价值。例如:学习了“生物的遗传”部分后,要求学生的人体的5对相对性状的调查,讨论分析哪些是显性性状?哪些是隐性性状?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想象意识:

想象意识是指学生面对很多信息时,能够指出其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必须发展他们的抽象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训练,从而提高处理信息能力。A、根据生物信息,

找出普遍规律,抓住共性抽象感念;B、有意识的区分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

3、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据此,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生物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知识)转换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感觉和意识到的问题,是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只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活动中,培养问题意识应从“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等方面加强训练。

4、应用意识

时代的发展迫使学生在掌握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应注重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使他们获得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科学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一章后,带领学生考察农田的生态系统,利用所学生态系统知识,探讨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讨论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讨论农村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粮食、人口与环境等因素的辨证关系,意识到建立平衡的生态系统、实行良性循环、实行人口控制、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请学生就考察情况,对农村的生态系统、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胆设想,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交流意识:

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应该训练学生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进行交流,使学生在表达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达得条理清楚、一丝不苟。引导学生学会用生物学语言交流:能用生物学语言简单地描述日常生活的某些事情、能用生物学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加以说明。

(二)、渗透生物学思想、观念、方法的策略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思想,才能快速有效地收集处理信息,解决相应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知识反映和体现生物学思想方法,生物学思想方法又产生和发展生物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也要突出生物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接触一些生物学基本思想

在学习内容中赋予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在学习中让学生接触现代生活中广泛的生物学基本思想,给予学生一双生物学的慧眼,随时捕捉社会、生活、大自然中的生物学信息,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与环保部门联系,带领学生考察环保先进的企业及周围环境落后的企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播放国内外环境现状的VCD片,让学生目睹因砍伐森林而导致动植物减少,因过分开垦草原而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加剧,因工业污染、使用农药而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因滥用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正在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面对这样的真实情况,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环保意

识。

2、领悟一些生物学基本观念

生物学的思想和观念是在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广泛支配着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如: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记忆生物学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应注意经常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学习“营养物质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时,可联系学生生活如何做到合理膳食;学习“皮肤的调节机能”可联系上体育课跑步时面色红润、大汗淋漓或面色苍白、气喘吁吁的现象;学习“叶绿素与光的关系”时可联系生活中吃韭黄或卷心菜;学习“健康的身体”时可联系肥胖带来的害处等,使学生领悟一些生物学基本观念。

(3)渗透一些生物学基本方法

决定一个学生生物学素养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运用生物学基本方法去解决生物学问题和日常问题,唯有铭刻于学生头脑中的生物学知识、方法,以及使用生物学的意识,才是他们终身受用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渗透生物学思想方法,把生物学思想方法渗透在学生探求知识的活动中,渗透在思维过程的展示中,渗透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渗透在学生实验的操作中,渗透在课堂小结中……

三、注重方法指导的策略——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方法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指导和训练。

1、收集信息的方法

(1)查找资料法:主要指从各种报刊杂志、书籍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途经寻找和发现信息的方法;

(2)观察法:是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在自然条件下带着问题收集相关信息;

(3)访问法:通过调查询问了解情况,从而获得信息的方法。在采用此法时,访问者事先要对访问对象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明确访问目的;

(4)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有关的各种情报资料。

2、处理信息的方法

(1)因果分析法:它是寻求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白弄清了原因,解决问题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2)比较分析法:就是把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获得的不同性质的信息加以整理、归类比较,在各种信息的比较中发现重大信息,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

3.重视课内指导

以上方法反映在课堂中,必须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

(1)听:学生听讲时,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

的能力,可以尝试在小组讨论后,改为要讲述小组成员是怎么讲的,小组成员的发言对你有什么启发?你的观点是什么?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地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2)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兴趣,有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对学生而言,还可以从教师的提示、板书等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

(3)想: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特别是自主的独立的思考的素材,让他们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思考中有所得,学生自己观察,收集信息的方式,也存在着很大大差异,学生在思考后汇报的时候,就会根据其他同学的答案丰富自身的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另外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因素,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到,想的好,就要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使生物学学习走出了课堂,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拓展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天地,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扩展了知识面。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沈海燕老师发表于2007-6-11 13:58:57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

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纲要中强调通过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备这四种能力

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才能为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

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出台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

也非常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它针对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了有关培养信

息素养的要求,从教学的目标上给新时代的中国语文教学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语

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将课堂内搜集到的信息延伸

到课外阅读中,并且将课外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实效性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激发收集、处理信息的兴趣

《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

径。”了解课文历史背景及相关的人物、典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首先,我采用

奖励法,对每次能在学习新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同学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在他们的课本的

扉页上盖上一个奖章。每学期末,学生们都为自己得到的奖章多而自豪。同时,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那些能提

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以及时的肯定表扬,并适时展示这些同学所收集

的各种资料,这就为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激发了大多数学生自觉收集资料的兴趣。

二、指导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我们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查阅图书、电话咨询、交谈、实验研究、上网、调查采访等方式搜集信息的能力。基本方法有:①观察事物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人物或物品外形等获取信息;②查阅书刊法:到图书馆、新华书店,通过检索等方式从书报、刊物等印刷品中获取信息;③电话咨询法:通过电话咨询方式获取有用信息;④倾听交谈法:在与人交流过程中获取有用信息;⑤调查采访法: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访活动获取信息;⑥实验研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亲历某些事件过程中获取信息;⑦网上搜索法:通过网上浏览和搜索获取有用信息。我们指导学生将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潜在的或现实的信息资源,包括口语信息资源、体语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和实物信息资源,深化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类、归纳、筛选、统计、组合等方式对初始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由于学生搜集的原始信息往往存在着繁杂、无序、分类不清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指导他们在信息加工时要抓紧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加工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能。经过加工的信息还要通俗易懂,使别人看了同样能明白其中的内容。基本方法有:①分类法:能够按照简单的分类方法将初始信息进行简单分类;②归纳法:能够对具体化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③筛选法:能够在众多的信息内容中进行快速筛选;④统计法: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整理,并得出结论;⑤组合法:能够根据不同内容信息进行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论。

在上习作指导课——《我的家乡》时,我让学生首先通过网络上具体的文字和数字资料对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由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家乡的信息。结果,有的学生带来了精美的宁波旅游画册,有的带来了自己到宁波各旅游景点游玩时的留影,有的带来了介绍宁波风光的光碟……将这些资料综合整理之后,学生们思绪如潮,个个跃跃欲试,似乎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较多学生都写出了内容具体,语句优美,情感真实的赞美家乡的文章。这节课,学生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综合、分类、整理,获得了具体形象的整合信息,拓宽了写作思路,丰富了写作内容,提高了写作兴趣和质量。

三、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

我们围绕实验课题“指导——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超前预习”的能力。通过摸索,总结出预习“六步法”,即“读、画、查、找、思、问”。其中的“找”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收集有关的信息。一开始让学生收集信息时学生总觉得很麻烦,但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学生尝到了收集信息的“甜头”。收集信息虽然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但学生正好利用收集信息完成了课外阅读任务;而且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学习起来更有兴趣了。在课堂上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与同学共享,不仅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增长了不少知识。

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不定期地组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组织剪贴报、手抄报展览评比,为学生搭建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平台。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剪贴报,办手抄报。开始时,可以办综合性小报,随着收集的资料不断丰富,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所拥有的资料和兴趣爱好,学办某一领域的专题小报。如《月球之谜》等,在实践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收集信息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才能让学生产生坚持不懈地收集信息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学生在信息的搜索、处理、运用中,走出了校园、走上社会、走进自然,走入了信息海洋,有了学校生活中从未有的生活体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学习是在合作、探索中完成的,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了学校生活中难以遇到的各种困难,遭受到了种种挫折和失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个个的困难,完成了任务。在这一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新课程的理念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收集处理数据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收集处理数据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也是学生终生能力的重要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已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习惯更是今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正确决策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收集、处理数据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收集意识 现在的教材把“统计”列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突破性的变化,是使小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由“确定性数学”进入到“随机性数学”的一个重要台阶。在以往教学例题或习题中,学生缺少采集数据的过程,因而也就没有收集意识。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没有采集而拥有大量数据,所以培养学生收集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收集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例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1.1 师:先随老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商城介绍) 1.2 提问:①刚才这段录像介绍的是什么地方?②通过介绍,你觉得商城怎么样?(很热闹、很繁华……)③在介绍中通过什么来说明商城的热闹与繁荣?(大量的数据) 1.3 师述:有说服力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但是这些数据不会从天而降,要靠我们自己收集和整理。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较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数据的重要性,和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教师也可以设计为联欢会做准备这一情境,让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买什么水果。一些学生发言后大家发现,如果按照每个人的意愿买水果,需要买的水果品种太多,准备工作太过繁琐。这时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能不能想个好办法,尽量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学生经过讨论提出“可以买喜欢人数最多的水果。”、“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数最多呢了”学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如“举手表决”、“同学们分堆站到自己喜欢的水果后面”等等,这样,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隐约感觉到了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坚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出现的矛盾,使学生对统计重要性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2 掌握正确收集方法 学生有收集意识后,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收集方法。学生在刚接触统计时,收集的方法会很随意,目的性和方法性都很低。例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断:统计通过十字路口的机动车辆。 教师活用教材,选择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材,用录像播出,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让学生收集相关数据,但教师先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尝试。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什么是“机动车”没有搞清;通过这一路口的车子太多,来不及看;车子不是一种一种开过来的,怎么数?……学生的收集结果可想而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对机动车进行分类,然后分类数或用“正”字法收集。告诉学生同时要发挥合作的优势,分工合作。这样学生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收集方法,对数据的收集才会准确有效。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文档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的根本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培养历史思维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把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化为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主要是养成两种思维的习惯: 第一,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对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时,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而要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比他们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有进步意义的东西;评价以往历史事件,看它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是评阶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是非的重要标准,也是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第二,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习惯。历史是作为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而展开的。就社会的发展而言,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圭寸建社会三个阶段,后一种社会总比前一种社会进步,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衣、食、住、行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养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习惯。 (2) 注意收集事实材料,养成用材料说话,依据材料澄清问题,说明问题的思维品质。 (3) 用比较、类推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一走进去就迷失方向,不知东南西北。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应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一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

方法指导课——学会搜集资料

《方法指导——学会搜集资料》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了解常用的搜集资料的几种方式。 2、利用采访视频,交给学生采访的方法。 活动重点、难点: 1、掌握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 2、掌握采访技巧。 活动准备: 一段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你幸福吗》采访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围绕《美丽古天中,魅力驻马店》分解出本次实践活动的三个小主题:民间故事、古今风云人物和名胜古迹。每个小组也根据各自选择的主题制定了活动方案。下一步,我们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资料呢?请同学们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说:上网搜寻、咨询家长和老人、采访专业人士等)老师:同学们,在这诸多的途径中,你们觉得哪一种最具有挑战性?(大部分同学会认为是“采访”) 二、讨论交流,明确方法 1、出示案例,示范引导: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你幸福吗》采访实录视频)

师:谁来诊断?先说说优点…… (问题诊断:1、第“1”“2”问题太大,让受访者一下子被吓到,导致无从答起。2、第“2”“3”两个问题的顺序不当,应该调整顺序。 解决办法:1、问题“1”可以改为:您知道和驻马店有关的神话传说吗?2、问题“2”可以改为:您说的这个神话传说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留下来的有什么文化遗迹吗?3、调整问题“2”和问题“3”的顺序。) 老师总结:问题设计要紧扣目的;问题要简练;问题设计要层层深入。 师:要想采访达到目的,你觉得哪一项的设计要精心考虑? 生:…… (明确:设计问题是最关键的环节,可以说问题设计好了,采访就成功了一半。) 2、生自主设计“采访提纲”: 师:现在就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学习的“采访提纲”的设计方法,结合自己组的活动主题设计一份“采访提纲”吧! (发放表格,分小组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交流“采访提纲”: 4、学习采访技巧: 师:好了,各组“采访提纲”都设计好了,说明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但是做起来还是要慎重。在采访中,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呢?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摘记等能力。学生养成和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与整理的习惯和技能非常重要,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具有深远的意义。 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促进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获取信息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利用媒体和网络获取信息,在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信息。在识别信息方面,要能够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具有甄别信息优劣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储存和整理信息方面,可以提高对信息的归纳、分类、摘记能力。把收集到的信息创造性的整理表达出去,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一、现状分析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已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已经像读、写、算一样,成为一种终身有用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还很薄弱。不会鉴别,收集不到有用信息。 二、解决方案

1、明确目标:学生在收集时,要明确任务、目标,老师要给予指导,不能让收集游离于表面的累积,而是一定的思维加工。教师在实验前引导他们从“观察什么”,“测量什么”,“怎样观察”,“怎样测量”,“怎样记录”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在任务驱动下快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分工合作:采取给学生分组、分任务的去收集和整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降低难度,也减轻学生查找相关信息的负担,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多种途径获得 在科学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三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获得资料,在科学教学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实验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可以获取事实,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二是直接读资料,包括课本中的以及图书报刊;三是媒体中获得资料。 4、整理并养成习惯 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有效及时的加工处理,将有效的信息进行整合,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后加以利用。 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首先分别推测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写出推测理由,学生的原始认知已经被调动出来。而此时,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如何指导学生实行综合实践活动 一、引导展开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如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访问、实验、分析、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这样既能够避免活动的枯燥单调,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与发展多种水平。二、实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参观、实验、信息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等学习活动,就涉及到一些实践的方法与技能的问题。所以在活动展开阶段,教师要结合实例对学生实行一定的方法与技术的培训,如:如何掌握利用工具书(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如何使用视听媒体?如何实行访谈?一个完整的调查步骤应该怎样设计?一个规范的调查报告基本格式是怎样的?如何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以协助学生做好在不确定环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教师有所指导,就会大大提升实践活动的效率与规范性,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实践水平。因为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以后参加类似的活动,学生就会做得更好。在方法指导上,要准确处理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着重在重点、难点的指导。 三、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实行研究性学习,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学生因为受年龄、知识经验、物质条件等限制,在这方面可能会遇到些困难(在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起步阶段尤为明显),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如提供一些图书的分类情况,或向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网址、书目,划定查找范围,这样能够节约时间,提升活动效率。 四、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条件、因素比较复杂,所以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相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展开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 五、指导小组合作,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首先,在展开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实行明确分工,鼓励各成员积极承担责任。大家任务明确,各行其责,能够防止互相推诿,彼此依赖的问题出现。 其次,要弓[导学生相互支持、配合。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学习水平有强弱,家庭背景、学习条件也有所不同。在完成任务时,则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精神。大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彼此鼓励,共同完成任务。 要引导小组内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要给每个成员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发表观点的时间与机会,以防止组长独裁、好学生“一言堂”、困难学生成听众的现象。 六、指导使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写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即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实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教会学生收集资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会学生搜集资料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借鉴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或已有成果,而搜集、整理、运用资料则是吸取他人经验最好的途径。这种能力从小就要开始培养,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搜集资料这项作业,学生完成情况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一、缺乏兴趣。但凡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有的只是应付性地抄几句话,有的将书中有关的那一页折一下,做个记号,有的就直接从网上下载,雷同的现象不时出现。 二、不熟悉资料,孩子们仅仅满足与将资料找到了,写下来或打印出来后就算完成作业了,根本没有去读一读,有的甚至还有不少不认识的字,交流时很积极,但说的时候结结巴巴,大家听得晕晕乎乎的,交流的目的没有达到。三、原始性太强。例如在交流黄果树瀑布的资料时,有个同学一股脑地将黄果树瀑布的地理位置、观赏特点等近六百字的资料读了出来,结果其他同学在听她介绍后还是一脸茫然。 结合我的实践经验,我粗浅地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先从量入手,达到一定字数的,给予表扬(鼓掌、贴星星、给小组加分等),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一段时间之后,对他们所搜集到得资料进行质的分析。如:谁对资料非常熟悉,谁的资料与众不同,谁的资料还经过了自己的加工,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听得更加明白……达到了这些要求就给予表扬(主要采取小组加分,个人贴星星的方法,一个月总结一次)。所以,对于搜集资料这项作业,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二、有针对性 适时地开展搜集资料的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秦兵马俑》这类的说明性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对秦朝的军事,文化以及兵马俑的恢弘气势有更深刻地了解,继而激发情感,引发兴趣。教师要把握“度”的问题,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资料。我们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围绕文本,“潜心会文本”。 三、指导到位 良好的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教师长期的引导、不断地修正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先读课文,提出问题。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化阅读感受,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根据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玉不琢,不成器。学生搜集资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必然会有杂乱,零散,重复等现象出现。带有目的的去搜集,很自然会熟悉资料,会有筛选,这就为接下来的整理资料打下基础。如学习《彭德怀和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长征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为什么要长征?在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将学生想弄明白的问题总结成以下两条 a、搜集过草地的有关感人的故事;b、搜集彭德怀在长征中的故事,并让他们分组进行搜集。 3.学习整理资料。 A、扫除生字的障碍,把自己想要介绍的资料流利、通顺地说出来; B、把资料进行归纳和概括。在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全部读出来,更没有时间这样做。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认识 我们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对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尚无统一的看法。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论述,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层次和内容: 第一层: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 (1)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这涉及到阅读、概括和比较能力。 (2)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涉及到理解、记忆能力,知识的输入。 (3)对历史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这涉及到想象、表述能力,知识的输出。 第二层:对历史材料的处理 (4)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这涉及到理解和概括能力。 (5)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 第三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6)对历史观点、现象、原理、历史规律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这涉及到分析、说明的能力。 (7)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这涉及到评价能力。 (8)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涉及到解决问题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措施的探索 历史思维能力既然是学生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和核心的能力,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将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

如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如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府前中学江波 收集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收集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一般在这么几个阶段有收集资料的活动:活动前收集资料——确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主题确定以前,学生能从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中发现一些问题,挖掘活动主题;活动中收集资料——深化活动主题,解决具体问题,活动主题确定以后,要围绕主题来收集资料,与自己活动主题无关的资料要尽量舍弃,或者留着作为以后的活动材料,收集的资料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服务;活动后收集资料——拓展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可以继续拓展和延伸的,如果我们在活动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新主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收集资料的另一目的是看看别人是怎样阐述有关问题的,从他们的阐述中得到启发,从而迸发出自己的思维火花。对所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加以整理。对能进行统计分析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能作成图表的资料,将其画出来。这样将会更直观,不仅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利于别人对学生研究的理解。 一、资料来源 资料的收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三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直接由已经出版的各种文献资料;二是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中获得网络资料;三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表中获得的原始资料。 1、文献资料查阅 广义的文献是指文字和数字记载的资料。文献资料的类型很多,一般按照文献的固有形式和文献的来源划分。按照文献的固有形式可分为文字文献、数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阶段性小结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题 阶段性总结 (2010.9—2011.5) 水落坡镇雷家小学雷新芳 时光如梭,转眼之间,我课题组申报的县级课题《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将近两个学期了。在这一年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以新课程研究与实践为背景,立足我校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实践的实际,以一线教师及三、五、六年级学生为实践研究主体,运用多元综合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讨总结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研究。按课题组规定,已完成第二阶段的部分研究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期初制定计划,保证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初,我们根据课题方案,结合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实际制定了课题方案实施学期计划,明确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1)探索以“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主要手段,提高全体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资料和按一定的方法整理资料的基本能力。(2)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上好本门学科奠定基础。(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为了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我主动请教了雷家中学对课题研究有经验的赵书友老师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指导,大到课题计划的宏观的设计,小到具体方案每一个细节的撰写,初步形成了课题的实施计划。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课题的实施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工作中,我是这样实施课题研究的: 1、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个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课题组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和课余时间认真研读有关搜集整理资料方面的书籍,并利用互联网大量阅读有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论文及书籍。在阅读的同时,我们及时做好摘记和读书札记,必要时在组内交流读书心得。这种学习既丰盈了我课题组的理论素养,又提升了以理论为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摘要】在信息时代,要使学生增长丰富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将课堂内搜集到的信息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并且将课外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让学生学会在书海中汲取有价值的养分,达到学而致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要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在这里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做法; 一、培养习惯,激发兴趣 《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收集信息的难处不在学生不能收集到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而是难在让主动地去收集。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历史背景及相关的人物、典故,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就要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搜集资料的习惯。因此,我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在预习中搜集相关资料,大多学生都能做到这样,对那些能自觉搜集资料的同学给予表扬,并通过投影机出示比较好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内容,从而激发他们搜集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学有榜样,在教学中,我也能做到搜集信息,平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搜集相关资料,打印好放在教室的资料角,学生有时间就自觉拿来看。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搜集1—5天新闻,培养他们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也为写作积累素材。做多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了,渐渐也喜欢搜集资料。 二、教给方法,正确搜集 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要获取信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收集信息的方法有:1、观察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人物或物品外形等获取信息;2、查阅书刊法:到图书馆、书店,通过检索等方式从书报、刊物等印刷品中获取信息;3、电话咨询法:通过电话咨询方式获取有用信息;4、倾听交谈法:在与人交流过程中获取有用信息;5、调查采访法: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访活动获取信息;6、实验研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亲历某些事件过程中获取信息;7、网上搜索法:通过网上浏览和搜索获取有用信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1)精品资料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1)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题 结题报告 水落坡镇雷家小学雷新芳 一、选题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能力目标明确规定:“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编排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教材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课本仅仅提供了几幅图片与几段文字说明,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因此,搜集、整理、交流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必须依靠这一方式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而今,搜集、整理、交流资料已经是《品德与社会》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这给品德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根本不会搜集、整理资料,每次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也很难完成;听过的一些观摩课、优质课中也很难学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而让学生自己会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又是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不但对学好品德与生活(社会)有用,而且对学生学好其它功课,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研究都是终身受益的。为此,培养好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及研究目标:

培养良好的搜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不仅仅是《品德和社会》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发展的社会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迫切要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此项能力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来看待。(1)探索以“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主要手段,提高全体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资料和按一定的方法整理资料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2)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上好本门学科奠定基础。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从实践本位出发,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主动地探求、思索明智地驾驭实践的态度和方法,智力(思维能力等)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为,当我们遇到问题情境时,会产生一种迷惑、混乱和怀疑的状态,会出现反思性思维。我们的思维活动会对问题进行观察与分析,接着就收集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检索旧有的经验与观念;提出草案,明确采取哪些行动。经过这种尝试性的、实验性的、反思性的、面向目标的不断的行为变化,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也会发展,对活动、情境的理解与知识也会发展。搜集整理自然资料学习强调借助儿童能动的活动进行学习,教学活动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上、下)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上)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 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人们意识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出历史教育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直接反映。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应该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思维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可能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失去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只有枯燥、乏味、厌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思维载体,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这一课时,利用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资料丰富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也可以播放《我的1919》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讲述“五四风雷”做好铺垫,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兴趣盎然,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去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是空谈。那么,怎么来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呢? 第一,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科的核心能力,各学科的思维有其自己的特性。历史思维主要包括时空思维、节点思维、辩证思维和价值思维等,需要从概念与原理、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认知的规律上去寻找思维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特点;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与能力,它是认知、探究、创新的根本,是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如今我国已经把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历史新课标》中明确写道:“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为。”但这个问题至今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讲,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出现清晰的概念、路径、方法与好的效果。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熟知它的涵与外延,需要从历史学科角度予以准确把握与界定,需要从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成长规律上寻求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采取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一、历史思维及特点 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

括的反映,即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智力活动。除了这些共性,各学科也有各学科的特性。历史?W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要把握历史思维,就必须先了解和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 首先,从要素来看,构成历史基本要素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它们是历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问题的思维上,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时空观念,任何历史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具体的存在与发展的时空,不能混淆与模糊,否则就是一团糨糊;同时,必须要有发展观念与节点意识。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与发展中;不是所有的人与事都记入历史,能记入历史的人物与事件都是历史重要发展阶段与节点上具有标志性的、起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人物与事件。这个阶段与节点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历史评判的坐标与尺度。 其次,从功能来看,一是还原历史。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必须要全面和详细地掌握所有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因为文献记载和保存的不足,以及历史观的问题,导致面目全非,真假难辨,成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障碍之一,所以历史学的任务与功能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通过查阅文献、考古、辨伪等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再现历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能力目标明确规定:“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编排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教材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课本仅仅提供了几幅图片与几段文字说明,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因此,搜集、整理、交流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必须依靠这一方式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而今,搜集、整理、交流资料已经是《品德与社会》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这给品德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根本不会搜集、整理资料,每次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也很难完成;听过的一些观摩课、优质课中也很难学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而让学生自己会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又是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不但对学好品德与生活(社会)有用,而且对学生学好其它功课,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研究都是终身受益的。为此,培养好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及研究目标: 培养良好的搜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不仅仅是《品德和社会》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发展的社会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迫切要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此项能力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来看待。 (1)探索以“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主要手段,提高全体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资料和按一定的方法整理资料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2)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上好本门学科奠定基础。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从实践本位出发,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主动地探求、思索明智地驾驭实践的态度和方法,智力(思维能力等)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为,当我们遇到问题情境时,会产生一种迷惑、混乱和怀疑的状态,会出现反思性思维。我们的思维活动会对问题进行观察与分析,接着就收集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检索旧有的经验与观念;提出草案,明确采取哪些行动。经过这种尝试性的、实验性的、反思性的、面向目标的不断的行为变化,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也会发展,对活动、情境的理解与知识也会发展。搜集整理自然资料学习强调借助儿童能动的活动进行学习,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能力,有计划、系统地发展儿童的科学知识。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新的问题、课题同儿童的感性经验关联起来,去诱发儿童的智力兴趣。同时,儿童的创造性、自主性也得到激发。 2、知识的动态相对论教育不仅仅在于引导儿童习得共同知识,而且应当促进儿童发展极富个性的认知系统。儿童必须经过自己的真正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构建对课题的独特认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并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认识不断深化,认知系统也不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鼓励并帮助儿童建立个性化的认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必须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年中考试题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些学科能力归结到一点,即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多年担任高考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中考成绩上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写出以求教于同行。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另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对学生不作要求)。平时注意培养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考试时学生就可以取得较好成绩。 1 记忆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我采取以下方法使学生少花些时间多记一些知识。 1.1 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当时记住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1.2 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又如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政派别先后为: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我要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派别次序无人再错。再如党的十三大内容要点可记成“一二三,大发展”,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目标。 1.3 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康有为的活动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历史活动的演变过程。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可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件事即可。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1.4 记忆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用示意图表示,学生易于掌握并记准。例如: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变化,我设计成下列示意图,一目了然,易于记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制→荐举制→士族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 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2.1 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教师实施指南八: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过程的记录及原始资料的积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评价不像学科课程那样,到活动结束的时候用量化的分数来判定活动的结果和收益,而是通过过程中的体验和实践来帮助学生积累成长的经历,这就需要对活动过程及原始的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包括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音像制品(录音带、光盘、软盘等);实物(标本、模型等)。这些原始资料,既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活动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活动主题一旦确立,就要指导学生制作档案袋,在档案袋的封面填写课题名称、研究人员、合作伙伴、分工情况、指导教师等基本情况。在活动开展阶段的各种资料,及时放进档案袋,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过程记录及原始资料积累的方法,需要教师进行细致深入的指导。 1. 确定人员,制定记录任务,进行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需要把人培养成一个模式,不需要把学生培养成面面俱到的人,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他个性和特长发挥的最好空间,让他的优点更优,特长更特,这就需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老师要熟悉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爱好,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他发展和展示的机会。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分工阶段,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要适当地给予指导和调整。比如,在确定活动资料和活动过程记录小组的时候,就要动员和说服那些责任心强、记录能力强、细心仔细的同学加入,并要进行任务的分配和梳理。对前几次记录要进行认真指导和培训,而这种培训是在记录的现状中的培训,不是单纯的说教。 2. 教师以身示范提供样本 记录需要记什么?怎么记?简单地说就是记载活动过程和结果。可是面对这样的答案我们的学生还是不会记录。因此,教师要在活动中和学生同时进行一份记录,这个记录包括学生前期提出哪些了问题、归纳成哪些研究小专题、计划怎么开展活动、分组分工情况、各组活动进展情况(特别是细节记录)、教师的感受等等。教师的记录要图文并茂,简洁而美观,把绘画、图表、文字等综合起来,为学生做好范例。教师在参与学生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记录作为样本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如何做记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向学生传达记什么、怎么记,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教师如何做研究,传达一种研究的精神和态度。 3. 引导学生进行记录方式设计,明晰活动过程 通常可采用表格式、日记式、过程式等方式来进行记录。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能力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能力在品德课堂上,开始上课时,学生要么拿不出多少资料,要么资料一大堆,却并不切合主题,汇报时只能读出不切主题的长篇大论,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每次上课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很着急。学生如何积极以主人翁的角色参加到学习中来,学会学习呢?说白了就是课前收集信息,课上整理运用信息,课后获取更多新的信息。是我课前指导不到位吗?我思考着自己的课堂。那么,课前教师应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资料的搜集呢? 一、明确要求,指明途径。 课前调查对我这里的学生来说存在两大困难:第一,学生往往无法判需要搜集哪些资料,搜集的资料不知如何取舍。第二,由于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对于电脑、书本知识等信息工具的运用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要根据教学需要,讲清课前准备的要求,给学生指明具体路径,让他们明确调查目标,清楚调查过程,掌握调查方法,有目的的去搜集资料。例如: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教师在布置学生搜集材料前要根据教学目标提示学生,资料搜集的内容是家乡本地的习俗,可以是具体的家乡的景点,可以有关的图片、文字、图像资料等。这样学生搜集起来就有了明确调查目标。 二、把调查内容设计的简单、明了 教师可以将调查任务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调查有据可依,有序可循。例如:四年级下册《小窗口大世界》让学生搜集古代人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你知道现代社会的传媒方式有哪些?教师可以将调查任务设计表格。如:四年级上册《家庭小账本》调查“你家的收入有那些?”“你家每月主要的生活开支有哪些?”都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所要调查的项目,这样学生调查

的内容一目了然,条理清楚。还要让学生明确调查过程中应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调查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应怎样解决等问题。 三、从学生所在班级、学校和生活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物资条件、教育、文化以及学生的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于缺少某种资源,学生就无法搜集到相关的资料,从而完不成教学目标。我就和信息老师商量,利用上机的时间,老师指导他们怎么查找资料。这样,利用信息课堂完成资料的搜查。学生又完成了收集资料,老师又轻快! 四、教师课前也要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在加强活动前指导的同时,不要把活动留给学生就完了,也要进行资料的搜集,做一些必要准备。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很难搜集到的资料。如:二年级下册快乐的少先队员这一主题中,学生对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等文字资料收集的较多,但对于“国旗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庆国庆节的情景”等图像资料,就难以搜集。这就靠老师来给学生补充,使学生通过看图像资料了解红旗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激发学生对国旗、国徽、国歌的尊敬,热爱自己的祖国。 五、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品德教育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教师要结合家庭教育、社区活动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调查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帮助孩子做好课前调查。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课前调查落到实处。 事实证明,课前调查落实的好,与家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与老师对问题的设计是分不开的。只有课前把教学资料的搜集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