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郭沫若创作年表

郭沫若创作年表

郭沫若创作年表
郭沫若创作年表

郭沫若生平创作年表

注:本年表整理自钱理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1892年

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

1914年

1月到达日本东京。

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

1915年

9月入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医科学习。

1916年

夏秋之交作《死的诱惑》《Venus》《别离》《新月与白云》,据作者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回忆,这是他最早的白话新诗。

1918年

7月升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习。

1919年

6月在福冈发起组织反日团体“夏社”。

9月《鹭鸶》发表于11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1920年

1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发表于5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同月《地球,我的母亲》发表于6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同月《匪徒颂》发表于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同月《凤凰涅槃》连载于30—31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2月《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发表于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同月《天狗》发表于7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10月《棠棣之花》(戏剧)发表于10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增刊》,收入

《女神》。

1921年

2月《女神之再生》(诗剧)发表于25日上海《民铎》第2卷第5号,收入《女神》。

4月《湘累》(诗剧)发表于上海《学艺》第2卷第10号,收入《女神》。

6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发起的创造社成立。

8月《女神》(剧曲诗歌集)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

1922年

5月《天上的市街》发表于《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收入《星空》。

9月《星空》发表于《创造》季刊第1卷第2期,收入《星空》。

1923年

4月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与妻安娜及三个孩子回到上海。

5月与郁达夫等一起创办《创造周报》。

10月《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1924年

4月月初赴日本福冈,与先去的妻儿团聚,并翻译日本进步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11月中旬返国,去宜兴调查。

1925年

6月作《聂嫈》(历史剧),后收入《三个叛逆的女性》。

1926年

3月23日抵广州,出任广州广东大学文科学长。

4月《春莺曲》发表于《创造月刊》第1卷第2期,收入《瓶》。

同月《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由上海光华书局初版。

1927年

3月作《请看今日之jiang jie shi》。

8月赶赴南昌,参加起义。

10月突围中与起义部队失去联系,乘木船去香港。

11月由香港秘密回上海。

1928年

1月《诗的宣言》《我想起了陈涉吴广》《如火如荼的恐怖》等诗,收《恢复》。

2月24日流亡日本,住东京附近千叶县内。

3月《恢复》集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本年《前茅》集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1937年

7月下旬只身秘密逃回祖国。

1938年

1月《战声集》(诗集)由广州战时出版社出版。

1940年

9月国民党政府解散第三厅,另建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1942年

3月《屈原》(五幕历史剧)由重庆文林出版社出版。

7月《棠棣之花》(五幕历史剧)由重庆作家书屋出版。

10月《虎符》(五幕历史剧)由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

1945年

6月应苏联科学院之邀,前往莫斯科参加科学院二百二十周年庆祝大会。1948年

9月《蜩螗集》(诗集)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

1949年

7月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

联合会主席。

1954年

10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6年

6月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9年

创作《蔡文姬》(五幕历史剧)。

1978年

6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白话写史剧中华第一 人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王太学 写历史话剧,是作为文学家、剧作家的郭沫若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他从1920年起至1960年的四十年间,以旷代罕见的才华和火样的激情,在史剧创作上纵横驰骋,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创作剧本18部,其中史剧为17部,现代剧1部(《甘愿做炮灰》)。他的剧作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史剧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是用白话写史剧的奠基人。他的剧作经验,对以后乃至今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用史剧形式为现实生活服务,配合和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 1、五四时期,用史剧形式鼓动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与自由。 这个时期的史剧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即《卓文君》、《王昭君》、《聂(yíng)》,剧中的三位女性都聪明、美丽、大胆、机智,热爱自由、蔑视权贵,敢于反抗。 ①《卓文君》,(1923年2月),写西汉时年青寡妇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卓父为四川巨富卓王孙。文君婚后早寡,父逼其守节,她却跟穷困潦倒的书生司马相如私奔。父与公爹追上她,她坚决反抗,获得了自由。 ②《王昭君》(1923年7月),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一反旧意,成为反抗封建最高统治者及奸臣、走狗的女英雄,她甘愿下嫁匈奴,就是向汉元帝挑战,她的反抗是大胆的。

③《聂》(1925年6月),写聂、聂政为国锄奸的故事。战国时韩国的民女聂机智、勇敢、果断有崇高的志气和丰富的感情,她女扮男装,追随弟弟聂政除奸,自己也献出了生命。郭沫若用此剧歌颂了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对鼓舞人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抗战时期,郭沫若用史剧教育人民,不屈不挠地反对分裂,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真理斗争到尽头。这时期郭沫若共写了6部史剧,6剧朝代不同,主题都是爱国、统一、自由、光明,歌颂为正义献身的光辉形象,对独裁、卖国的丑类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他用史剧向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地斗争,立了大功。这6部史剧是: ①《棠棣之花》(1941年),写聂政为国锄奸,刺杀了韩哀侯及丞相侠累,姐姐聂继承弟弟遗志,继续斗争,直至最后献身,该剧的主题是反分裂。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浪漫主义特色

《屈原》浪漫主义特点 各位同学还有老师大家下午好,接下来我将代表我们班的男生为大家讲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点。因为课本里对《屈原》的介绍十分少,三十年里也没有《屈原》的原文。所以呆会我们讲课将不会用到课本,所以还请大家把书本放在一边,只需要专心听我讲,谢谢。 由于老师提供的两本文献参考《郭沫若代表作》(华夏出版社)《郭沫若名作欣赏》(工人出版社)均只有原文。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来自于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黄中模著四川人民出版社《郭沫若经典作品多元化解读》陈俐陈晓春著四川大学出版社以及网络。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相信大家上学以来,读过郭沫若的一些诗歌,比如初中时的《天上的街市》,因而对其有所了解,所以我们这里不多做介绍。 关于《屈原》, 郭沫若于1942年1月7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描写楚国三闾lǘ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得楚怀王信任。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加害屈原。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屈原满怀忧愤。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桔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 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便是《屈原》。此剧以无比豪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赞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讴歌了

你有多重要_创作年表(主要作品)

1985年 《落日断想》发表于《安徽青年报》11月12日。 1986年 《梅雨情》发表于《诗歌报》7月21日。 1987年 《英雄的风采》发表=F《散文》第7期,收录于《当代大学生散文诗选》(广西民族出版社)。 《我的父母爱我胜过他们自己》获得安徽大学首届文化艺术节创作一等奖,并获得合肥地区高校文学创作大奖赛一等奖,收录于《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8年 《老木匠》发表于《飞天》第1期。 《生日》《小饰》发表于《飞天》第3期。 《高墙·青藤》发表干《作家》第4期。 《六月发黄昏》发表于《湖南文学》第8期。 《读地图》发表于《奔流》第11期,收录于《中国当代大学生诗歌精选欣赏》(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作品集《在麦尖上跳舞》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4年 作品集《细节》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7年 《先喝一杯冰水》发表于《辽宁青年》第3期,转载于《特别文摘》第6期、《花生文摘》第7期,收录于《神笔阅读与作文》(石油工业出版社)。 《婚姻这门手艺》发表于《石狮文艺》第2期,转载于《特别关注》第3期、《中年读者》第4期、《智慧》第6期、《幸福悦读》第8期。

《假领子》发表于《读者》原创版第3期。 《狮子的眼神》发表于《当代文萃》第5期,转载于《杂文选刊》第5期、《教师博览》第8期、《意林》第12期,收录于《神笔阅读与作文》(石油工业出版社)。 《玻璃心》发表于《青年博览》第6期,转载于《读者》彩版第7期、《青年文摘》(彩版)第9期。 《畏惧是一种责任》发表于《思维与智慧》第6期,转载于《晚报文萃》第7期、《应用写作》第10期。 《你的失误就是对手的成功》发表于《中国青年》第7期,转载于《名言》第10期。 《爱情像一双筷子》发表于《新一代》第1l期,转载于《青年文摘》(彩版)2008年第1期。 《联想的结局》发表于《格言》第13期,转载于《喜剧世界》第19期、《青年博览》第20期、《中外文摘》第16期。 《垃圾王和垃圾小子》发表于《杂文报》5月11日,转载于《小小说选刊》第14期。 《最后一个沙丘》发表于《意汇》第12期,转载于《读者》第23期。 《大象“少年犯”》发表于《新民晚报》6月20日,转载于《读者》第17期、《意林》第18期。 《这不是一个“局”》。发表于《读者》(原创)第11期,转载于《青年文摘》彩版第12期、《:经典杂文》第12期、《当代文萃》2008年第4期、《小作家选刊》2008年第6期、《青年博览》2008年第11期,收录于《神笔阅读与作文》(石油工业出版社)。 《一只肉鸡的科学一圭三》发表于《今晚报》11月17日,转载于《青年文摘》2008年第l 期,《经典阅读》2008年第2期,《科学与文化》2008年第2期,收录于《谐趣美文·天下阅读》(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8年 《你有多重要》发表于《人生与伴侣》第2期,转载于《读者》第2期、《青年博览》第3期、《小小说选刊》第5期、《语文世界》第6期、《半月选读》第6期,收录于《2008年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等,获第12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 《瓶盖上有几个齿》发表于《中国青年》第5期,转载于《意林》第7期、《读者》第9期、《微型小说精品》第6期,《知音文摘》第7期。 《差一点先生》发表于《笑林》第7期,转载于《发现》第8期、《特别文摘》第8期、《格言》第14期,收录于《2008中国年度杂文》(漓江出版社)。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叶圣陶创作年谱

叶圣陶小说创作年谱 1、《姑恶》,1913年12月21日作毕,刊《小说丛报》第三期。 2、《佛胤记》,1914年5月中旬作毕,未发表 3、《玻璃窗内之画像》,1914年5月22日作毕,刊《小说丛报》第二期,1914年6月10日出版。 4、《穷愁》,刊《礼拜六》第七期,1914年7月18日出版。 5、《博徒之儿》,1914年7月25日作毕,刊《礼拜六》第十二期,1914年8月20日出版。 6、《孤霄幻遇记》,1914年8月20日作毕,刊《礼拜六》第十九期,1914年10月10日出版。 7、《贫女泪》,刊《小说丛报》第三期,1914年9月1日出版。 8、《黑梅夫人》,1914年9月1日作毕,刊《礼拜六》第十七期,1914年9月26日出版。 9、《浮沉》,1914年9月7日作毕,未发表。 10、《无告孤雁》,1914年9月8日作毕,为发表。 11、《飞絮沾泥录》,1914年9月18日作毕,刊《礼拜六》第二十期,1914年10月17日出版。 12、《戕性》,1914年9月24日作毕,未发表。 13、《翁牖新梦》,1914年10月28日作毕,刊《礼拜六》第二十七期,1914年12月5日出版。 14、《淞垒记》,1914年11月9日始,至1916年4月11日完篇,未发表。 15、《终南捷径》,1914年11月10日作毕,刊《礼拜六》第二十六期,1914年11月18日出版。 16、《痴心男子》,刊《礼拜六》第四十六期,1915年4月17日出版。 17、《良心上之敌忾》,刊《礼拜六》第六十三期,1915年8月14日出版。 18、《一贫一富》,刊《礼拜六》第六十四期,1915年8月21日出版。 19、《某教师》,刊《礼拜六》第六十五期,1915年8月28日出版。 20、《灵台艳影》,刊《礼拜六》第六十六期,1915年9月4日出版。 21、《葛兰小史》,1915年9月21日作毕,刊《礼拜六》第七十三期,1915年10月23日出版。 22、《我心匪石》,1915年11月5日作毕,刊《礼拜六》第八十期,1915年12月1日出版。 23、《倚闾之思》,1915年11月12日作毕,刊《小说海》第二卷一号,1916年1月1日出版。 24、《旅窗心影》,1915年12月5日作毕,刊《小说海》第二卷四号,1916年4月1日出版。 25、《反求诸己》,1915年12月20日作毕,未发表。 26、《春宴琐谭》,刊《妇女杂志》第四卷二、三号,1918年2月5 日、3月5日出版。 27、《这也是一个人?》,1919年2月24日作毕,刊《新潮》第一卷三号,1919年3月1日出版。 28、《春游》,1919年3月19日作毕,刊《新潮》第一卷五号,1919年5月1日出版。 29、《秋之夜》,刊《妇女杂志》第五卷第九期,1919年9月5日出版。 30、《“你的见解错了!”》,1920年5月6日作毕,刊《时事新报·余载栏》,1920年5月16日出版;又刊《妇女评论》第一卷第六期;《新潮》月刊第二卷第四号刊载时,改名为《两封回信》。 31、《欢迎》,1920年7月2日作毕,刊《京报·青年之友》,1921年4月7日、8日出版。 32、《不快之感》,1920年7月21日作毕,刊《新潮》三卷一号,1921年10月1日出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表格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关 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进行 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杨秀清、萧 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先后参加拜上帝教,成为领导骨干。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文章,表现了要建立帝王事业的志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9月,周立春领导青浦人民赵义,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北方捻党起义。 1855年捻党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 方的友军。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到北京交换条约文本,蓄意挑衅,炮轰大沽口。中国守军开炮还击,击沉 击毁敌舰十多只,英海军司令受重伤。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 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2年陈玉成在安庆防御战中牺牲。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同中外反动军队激战。曾国藩统率反 动武装,在外国侵略者配合下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军民进行天京保卫战。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不久,成立哲德沙尔国,自立为汗。俄、英侵略者先后承认这个伪 政权。 1867年美国借口美船水手被杀,派军队侵犯台南瑯王乔,被台湾人民击退。 1868年捻军失败。 1871年沙俄派兵侵占伊犁地区。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 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4年日本侵略军侵犯台湾瑯王乔,台湾军民坚决抵抗,日军惨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专条》。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 188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伊犁条约》。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8月下旬,法舰突然袭击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清政府下诏对法国正式宣战。10月,刘铭 传的清军击退进犯台北的法军。 1885年3月,法舰进犯浙江镇海。刘永福黑旗军和越南人民配合,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十多个 州县。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要地。 6月,《中法新约》签订。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变法。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郭沫若的戏剧,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其全部作品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却不因之减少。他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剧作,在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的这些戏剧不仅抒写个人的情思,而是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斗争武器来使用。他的几个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本在形式上好像远远背离于现实,但内容却完全显示出“借古喻今”的作用,较之那些虽然取材于现实而表现肤浅无力者,其效果反而显得深沉而巨大。 郭沫若创造史剧,是由于当时国统区的文网森严,动辄得咎,反动统治者欲把大后方造成为“无声的中国”,在那样阴云密布的幕盖下,文艺家们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借用历史题材以求更有效地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采用这种战斗方式,就更能击中敌人的要害而不致受到敌人的反击。郭沫若即是以自己的史剧来实践这种精神的。他以丰富的想像,对材料的精细钻研,与对现实的深刻体会,数者相互渗透地来写作历史剧。因此:他的史剧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说它是历史的,是它的内容“不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说它是现实的,是他没有把“现实”二字看得很狭窄。这种创作史剧的手法是‘失事求似’。 郭沫若历史剧的第一创作季节是20到40年代,他写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是继《女神》之后在他的文学道路上出现的第二个高峰。在这一季节的后半期即40年代,《屈原》、《高渐离》和《孔雀胆》与其说展现的是古代主题还不如说是政治斗争的主题,作者以其作品表达出为“皖南事件”中被当局打压的中国共产党伸张正义的政治动机。1959年至196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再起高潮,迎来了他同类文学体裁的又一个黄金时代。1959年2月完成《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武则天》,1962年10月完成《郑成功》。 注意历史剧创作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效果,是郭沫若一贯坚持的史剧观。早在20年代初期,他就说过:“我要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不过他前期的历史剧,只借历史的影子来驰骋自己的创造,而不是严格地根据历史文献对古人的精神面貌作深刻的理解和切实的描绘。后来郭沫若强调作家要研究历史、熟悉历史,“优秀的史剧家必须得是优秀的史学家”。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是《屈原》,《屈原》是抗日民主运动中影

创作年表

冰心 (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关注“爱”的哲学。 1919年,发表《两个家庭》崭露头角 1919~1920年,进入文坛,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陆续发表《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最早加入该会的少数女会员之一。1921年5月,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标志着冰心对社会种种问题“爱的哲学。” 1922年发表《烦闷》 1922年《晨报副镌》间续刊登冰心的小诗《春水》 1923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繁星》 1924年发表《悟》。《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部曲” 1931年,发表《分》,之后陆续发表《六一姊》、《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相片》等。 1943年发表《关于女人》,是冰心抗战时期在重庆《星期评论》上以“男士”笔名发表的重要作品。 1999年2月28日,作家冰心逝世。 创作变化: 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

追寻到宣扬,最后信疑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1931年发表的《分》,划出了冰心小说创作的新阶段,从作者以往信奉与宣扬“爱的哲学”与早已潜隐地所受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有所超拔,有爱有憎代替了“万全之爱。” 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他的小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第二类是写乡村与抹布阶级的。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开始学习写作。1924年底,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 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集《龙朱》 1933年9月,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 10月,在其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期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发“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1934年,创作中篇小说《边城》,原载于《国闻周报》第十一卷1935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八骏图》 1938年,创作长篇小说《长河》 1940年,发表短篇小说《绅士的太太》 1945年,发表长篇小说《长河》 1988年5月10日,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 创作变化: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详细版)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本单元叙述了14-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产生、兴起的过程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反映——文艺复兴。 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称为扩张时代、发现时代、勘察时代。 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到美洲的西印度群岛 1497—1498年达.伽马由好望角到达印度 1500年葡萄牙占领巴西(1822年巴西获得独立) 1517年葡萄牙开始与中国通商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1553年入居澳门,鸦片战争后窃据澳门,实行殖民统治。(1999年回归)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17-18世纪)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了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美洲兴起。 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建立海上霸权 16世纪英国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 1607年英国建立第一个海外殖民地佛吉尼亚 1638年英国革命的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新议会召开革命爆发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内战结束,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53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军事独裁者。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英国政坛发生分化,出现辉格党和托利党。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18世纪法国出现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177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战争爆发;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 1777年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1781年英军主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美国制定了一部宪法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美国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 郭沫若的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分别是《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以及《孔雀胆》。大家平时会看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吗?关于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棠棣之花》“棠棣之花”,“棠棣”出自《诗;小雅》有《常棣》一诗,代指兄弟情义。《棠棣之花》既是郭沫若五幕历史话剧,又是越剧剧目,亦名《芳草碧血》。两个剧目均根据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事迹改编。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屈原》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

王蓓饰婵娟。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500余场。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屈原》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对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虎符》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写于1942年,1943年首演。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魏安厘王二十年(纪元前二五七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魏王的异母弟信陵君认为赵魏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因此,他固请魏王发兵救赵。暴戾狭隘自私的魏王执意不肯,反劝赵降秦。信陵君亲率三千门下客,前往救援。侯瀛建议窃取魏王虎符,凭符调用老将晋鄙统率的十万魏兵。如姬夫人素来佩服信陵君“宽厚爱人”的品质和“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也感念他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因此冒死盗符。信陵君佩符至晋鄙军中,晋鄙疑,朱亥杀之,信陵君统兵八万解赵之围。魏王杀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代如姬受过自杀。如姬逃出宫后,本可以逃至邯郸请信陵君保护,但为了不损害信陵君的声名,在父亲墓前自杀。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高渐离》《高渐离》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二年的作品,原名《筑》,初版于一九四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五七年根据一九五四年新文艺出版社版,经作者作了较大的修

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论文)

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3期(总第101期)史剧研究于无“戏”处起波澜 —— —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 曾少祥 (湖南艺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很为精彩的一场好戏。这场戏的中心事件:高渐离被抓。这“被抓”情节,其实是郭沫若虚构的,而为了使被抓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郭沫若巧妙而纯熟地使用了两个戏剧技巧:“乔装改扮法”和“正反法”。 关键词:郭沫若;高渐离;第一幕;戏剧技巧 中国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25(2012)03-0047-03 《高渐离》第一幕,实在是写得很为精彩的一场戏。 大致的情节线条是这样的:大幕拉开,宋子城北门外的酒店—— —高渐离隐姓埋名在此当佣人。他受到了店主人怀贞夫人的怀疑。—— —有二人来店中喝酒。喝着喝着开始咒骂秦始皇。—— —接着又来了个酒客,喝酒中,这酒客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御医夏无且,于是就把众人给吓了一跳。但夏无且却说道:自己已经看透了秦始皇之恶毒心,他深感后悔,已脱离始皇,游方四处,悔改自己的心灵。这一下,倒把大家给深深感动了。—— —大家说着话,喝着酒,突然闻听有敲筑之声音。—— —敲筑人来到酒店里,原来是一个白胡子的老头。—— —于是高渐离就说,我也会击筑的。怀贞夫人便要他试试。高渐离终于忍不住就敲起筑来。—— —敲着敲着,那个白胡子老头突然一把抓住高渐离。高渐离不明其意。场上人皆不明其意。—— —突然那老头儿扯掉自己的胡子和头套,啊!原来他是化了装的,他就是高渐离的好朋友宋意。—— —高渐离和宋意皆是荆轲的好朋友。高和宋这两位好友在这儿相会了!荆轲为了刺杀秦始皇自己已被杀了。人们怀念荆轲,敬仰荆轲。人们也一直敬仰和暗暗念叨着高渐高和宋意的大名。如今,这两位英雄出现在人们面前,于是大家就涌现出无比的敬意和巨大的激动。—— —于是,第一个激情的浪头在这儿出现了:这一群心心相印的对秦皇同怀一腔恨的人们,他们敲起悲壮的筑,唱起慷慨的歌,高举着酒杯,祭奠荆轲的在天之灵,只见他们热泪盈眶,歌声里带着哭音,这真是激动人心的一个好场面啊!—— —歌唱完毕,舞台气氛慢慢儿沉静下来时,夏无且说,刚才这歌词中描写荆轲刺秦始皇的场面有一点不确定。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夏无且是当时的在场人,他讲到当时荆轲如何举匕首扑向秦始皇,而夏无且抱着“人各忠于其主”的念头,把药罐打向荆轲,因而救了秦王,而荆轲却被杀了。如今想起来,内心十分沉痛。—— —夏无且的忏悔引得人们落下泪来。刹那间,人们的情感出于一片高度的净化之中。—— —夏无且手中如今尚留有荆轲当时被杀,被秦皇之剑斩落下来的衣服破片,此遗物夏无且保持着,放在城里,他要拿来,给大家看看。于是他起身向城里去了。—— —人们依然沉浸在哀恸之中。—— —突然,场上气氛陡变,夏无且带着秦兵扑上场来!啊!这夏氏刚才的嘴脸是假扮的。—— —人们四处逃窜,于是舞台上掀起第二个高潮:一片紧张、混乱。宋意在混乱中逃跑了,可高渐离被抓,场上三人也被抓住。几个酒客,和那个幼小的孩童,和那个善良的老妈妈,却被杀死了!—— —台上突然归于一片安静,高渐离默默站着,胸臆中充满了无限的愤恨。—— —幕落下了。 好戏!真是一场好戏! 郭沫若是如何构思出这场好戏来的呢? 人们可能会说:“郭沫若写的是历史剧。而历史剧的材料,本来就有奇特情节,本来就是有戏的。!” 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盘原始材料的本身,到底是有戏还是无戏? 《史记·荆轲列传》载:“……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收稿日期:2011-11-24 作者简介:曾少祥(又名曾绍祥),湖南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高级编剧。 47

有感于郭沫若的作品==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

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郭沫若通过《女神》喊出了当时时代变革的最强音。 《天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那时,正是他情感最炙热的时候。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一开始诗人便自称是“天狗”,可以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自我表现所带来的自豪感。《天狗》是诗人在五四精神下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赞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女神》在表现自由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十分的反抗精神,比如《匪徒颂》中异常激进地把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中有杰出贡献的进步人士称为匪徒来赞美,正体现了这种激进的反抗精神。

郭沫若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代表作 篇一: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是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尤其是他的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1]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也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学界对其作品和人格的讨论却呈现出两极现象。“两极阅读”是不是绝对的两极,“文学史读法”是否应该对“非专业读法”进行“强制性”引导,本文将试图对此进行讨论。 一、“两极阅读”现象产生及产生原因探析 “两极阅读”现象是对郭沫若先生的作品评价出现的两种对立观点的现象,年轻读者对郭沫若的作品没有很大兴趣,评价也不一定高,而文学史的评价却很高。[2]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限制的,只有正确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客观看待“两极阅读“现象。 1两极阅读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具有时代的隔膜。 (1)、郭沫若的诗具有思想的前瞻性,把握其诗歌需从思想内涵去领会。郭沫若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家,真正走向文学的舞台是由于其在诗歌上的突破和影响力。以收入《女神》的《天狗》为例,初读其作品,就有一种让人狂躁的感觉。“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一样地飞跑”。诗人在反复渲染心中的狂热,预示着一种强烈的爆发力量。而以今天的眼光去看此诗,则无法领会郭沫若在所处时代思想的爆发性。这对以前陈腐的思想造成毁灭性打击。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落后的,但在当时,却是很难得的。正是情感的渲染,思想的深刻,使他的诗歌在当时具有魅力,特别是在年轻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感悟郭沫若当时的诗歌,应该站在当时当时的高度去领悟。在思想上的差异性解读是形成两极阅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处于新旧诗体转型的过程中,其诗歌的创作与今天新诗存在差异,故会形成“两极阅读”现象。郭沫若说过:“我所写的一些东西,只不过飞翔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舞的罢了。”[3]由此可见,郭沫若的创作很多只是一时灵感激发,当时创作之际只是依靠满腔激情,并没有注重文辞修饰。如收入《女神》的《晨安》:“……晨安!万里长城呀/啊啊!雪的旷野呀/啊啊!我所敬畏的俄罗斯呀/晨安!我所敬畏的Pio呀/晨安!雪的帕米尔呀/晨安!雪的喜马拉雅呀/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这首诗作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他选取富有生命力的名词让人如临其境。但可以说没有美感而言,基本是地名的罗列。这是郭沫若有意而为之。当时新旧文体转型,郭沫若的贡献就是要改变旧诗体追寻辞藻华丽、对仗讲究的现象。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也正是因为郭沫若在这方面的探寻和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20年代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地位。在新诗日益成熟的今天解读郭沫若的诗歌会形成隔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郭沫若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中,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作品,许多新的意象的使用与今天存在差距。正确解读其作品,必须设身处地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中。如在《晨安》中:“晨安!太平洋呀!太平洋上的诸岛呀!太平洋上的扶桑呀/扶桑呀!扶桑呀!还在梦里裹着的扶桑呀/醒呀!Mesame呀/快来享受这千载一时的晨光呀。”诗人就选取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定意象,尽情地召唤时代的光明使者。这在当时无疑是十分难得的。如果不能置身于当时去考虑,当然无法领悟诗歌的魅力,对其作品自然就会发生误解。 2、“两极阅读”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对郭沫若人格的怀疑,从而产生对其文格的质疑。 (1)正确看待郭沫若人格流变及其文学史地位。对郭沫若先生的文学史地位的评定主要是其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和其历史剧作,但是在其人格上却历来有许多质疑。主要体现在信仰中人格问题,关键时刻脱离共产党,加入了国民党,对革命信仰不坚定;信用中的人格问题,他答应鲁迅和他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但随即在其出版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中就出现了围攻鲁迅的文章;婚姻家庭中的人格问题,为了自

雨果创作年表

Published during Hugo's lifetime[edit] ?Cromwell preface only (1819) ?Odes et poésies diverses (1822) ?Odes (1823) ?Han d'Islande (1823), (Hans of Iceland) ?Nouvelles Odes (1824) ?Bug-Jargal (1826) ?Odes et Ballades (1826), (Odes and Ballads) ?Cromwell (1827) ?Les Orientales (1829), (Orientalia) ?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 (1829), (The Last Day of a Condemned Man) ?Hernani (1830) ?Notre-Dame de Paris (1831), (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 ?Marion Delorme (1831) ?Les Feuilles d'automne (1831), (Autumn Leaves) ?Le roi s'amuse (1832) ?Lucrezia Borgia (1833) ?Marie Tudor (1833) ?Littérature et philosophie mêlées (1834), (A Blend of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Claude Gueux (1834) ?Angelo, Tyrant of Padua (1835) ?Les Chants du crépuscule (1835), (Songs of the Half Light) ?La Esmeralda (only libretto of an opera written by Victor Hugo himself) (1836) ?Les Voix intérieures (1837) ?Ruy Blas (1838) ?Les Rayons et les Ombres (1840) ?Le Rhin (1842) ?Les Burgraves (1843) ?Napoléon le Petit (1852), (Napoleon the Little) ?Les Chatiments (1853) ?Les Contemplations (1856), (The Contemplations) ?Les TRYNE (1856) ?La Légende des siècles (1859), (The Legend of the Ages) ?Les Misérables (1862) ?William Shakespeare (1864) ?Les Chansons des rues et des bois (1865), (Songs of Street and Wood) ?Les Travailleurs de la Mer (1866), (Toilers of the Sea) ?La voix de Guernsey (1867) ?L'Homme qui rit (1869), (The Man Who Laughs)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所败。 公元222~225年曹丕攻吴。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 公元227~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38年魏平辽东。 公元239年曹芳继位,魏政权动摇。 公元246年蒋琬、董允相继去世,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 公元249~258年姜维连年对魏用。 公元251年司马师专魏。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攻蜀,刘禅降魏,蜀亡。 公元264年吴国孙皓即位。 公元264年钟会、邓艾内讧。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废魏帝,魏亡。 公元275年司马炎诏令以官奴婢代。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全国重新统一,晋颁行户调式制度。 公元280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285年陈寿撰成《三国志》。 公元290年司马炎卒,司马衷继帝。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晋后专权,八王之乱开始。 公元299年江统作《徙戎论》。 公元301年晋惠帝复位,齐王冏辅,氐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公元304年成都王司马颖进入洛阳,李雄称王,刘渊起兵。公元306年八王之乱结束。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汉,十六国。 公元311年永嘉之乱。 公元312年石勒据襄国称霸。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公元322年王敦之乱。 公元327年苏峻、祖约之乱。 公元330年石勒称帝建后赵。 公元339年王导去世。 公元339年慕容皝建前燕

郭沫若作品天狗的读后感

郭沫若作品天狗的读后感 《天狗》是《女神》中的一首有代表性的诗篇。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作品天狗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郭沫若作品天狗的读后感1 正因为如此,第三节中,这汇聚了“全宇宙的能的总量”的“天狗”终于暴烈地行动起来,它“飞奔”、“狂叫”、“燃烧”,“如烈火一样地燃烧”、“如大海一样地狂叫”、“如电气一样地飞跑”,并且无情地“剥”、“食”、“吸”、“啮”自己的肉体,毁灭自己旧的形骸,进而渗透入自己的精神细胞,在内在本质上更敏锐、更自觉地把握自我意识。最后,以“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收束全篇,将“天狗”终于舍弃一切,希冀在爆裂中求得自我新生的革新精神,以奇异的光彩描画出来,从而使整首诗在主题意向上统一到郭沫若式的“涅磐”精神的基调中。 《天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每行诗均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每行诗均以“我”为主语起笔,又多以带有肯定语气的判断词“是”强化比喻,直抒胸臆,以造成火山般喷发式的奔突,汹涌澎湃的激-情。

充分表现出五四时代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新生的社会精神。 《天狗》在艺术上,具有想象新奇,气势磅礴,旋律激越,声调高亢,语言峻峭等特点,这些特点又都统一在诗歌奇峭雄劲,富有力度的风格上。就诗的构思方式看,诗人借“天狗”来表现自我,以“天狗”吞食日月展开神奇的联想,通过对“天狗”的气魄和和力量的极度夸张,在象征性的诗歌意象中,塑造了一个大胆反抗,勇敢叛逆的抒情主体——“我”(即“天狗”)的形象。“我”横空出世,“我”雄居宇宙,“我”主宰一切,“我”与宇宙本体合而为一,“我”在自噬其身中获得新生。诗人紧紧抓装我”的“动”的精神,表现出扫荡一切,摧毁一切的神奇的自我力量,唱出对具有无穷潜能的自我力量的赞歌。这种雄浑的意象,高昂的格调,奇峭的笔法,唯有在想象极度丰富的浪漫主义大师郭沫若的笔下,才显得那样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诗体形式上,全诗通体以“我”字领句,从头至尾,构成连珠式排比,层层推进,步步强化,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气势,渲染了抒情氛围。加之,诗句简短,节奏急促,韵律铿锵,诵读之时,状如狂暴的急雨,奔腾的海潮,具有一种夺人心魄的雄壮气势。 郭沫若作品天狗的读后感2 郭沫若,就文学领域言,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相当成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