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质是什么

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质是什么

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质是什么?中国模式的未来前景如何?

近年来,“中国模式”成为国际上倍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作为一种概念从被提出之日起,便不断受到西方学者的质疑,却挡不住一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心驰神往。而且,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中国模式”也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接受。

中国模式是世界诸多发展模式里面的一种,指为了实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战略目标而选择的制度体制、所走的道路、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战略举措等。而当前在国内外被大家热烈议论的中国模式,则主要是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在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中,西方学者基本上是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而刻意的回避中国模式的其他内涵。而且,即便是从经济角度来讨论中国模式,也没有真正揭示中国经济模式的实质,他们只看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表象,而忽略中国经济模式的内在要素,他们并没有搞清楚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因而他们往往从表面现象来解释,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廉价劳工论”、“外资推动论”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性原因,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还应包括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相互配合的调节体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体制等。

因此中国模式的内涵应当包括其一,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其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三,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其四,推行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其五,确立了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

一、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质

(一)什么是“中国模式”

“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发展道路”:即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及其原因的描述和总结。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现代化以及人类认识发展的贡献。。

要想理解中国模式的内涵,有必要先理解下模式的意义,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模式指行为主体(如国家、地区、企业等等)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和方法。这种行为方式和方法要受到所需达到目标的制约,同时也会行为主体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还应当记得的一点时,仅仅对于模式而言,它是一个中性词,即包含这种行为方式的优点,也包含其缺点和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模式会随着主体及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模

式往往不具有普适性,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照抄照搬行为主体所使用的模式,最后不仅不会达到所想达到的目标,还会遭受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对于中国模式存在两种观点:“发展经验论”“体制论”。“体制论”:“中国模式” 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特征的总结,具体表现为:在所有制方面,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在资源配置上,中国虽引入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力度比西方国家强大得多;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没有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在意识形态上,中国虽然允许不通顺些流派的存在,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

“发展经验论”: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等的概括。概括为以下内容: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作为发展的目标;积极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条件;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确定了比较合理的优先顺序,避免了“休克疗法”式改革的后果,实现了改革发展的稳步进行。改革、开放、发展、渐进、试验和稳定也是最常用来描述“中国模式”的词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

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十七大报告最重要的精神是三个“一”: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模式”同苏联模式的重大区别

首先,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存在重大区别。苏联:布哈林主义、斯大林主义,中国建国初期:阶级斗争、“文革”;改革开放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在对待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存在重大区别。斯大林:“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第三,在发展观上是坚持“民本”思想还是坚持“国家至上” 存在重大区别。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且达到了某种畸形工业化“大跃进”、“赶超战略”中国:强调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发,从民生需要出发

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情况紧密相结合、具有时代赋予的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三)中国模式的特质:

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开放社会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改革创新: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因地制宜,鼓励创新;稳字当头,循序渐进。实践本位:实践第一;坚持让实践说话;“摸着石头过河”。以人为本: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相得益彰;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和平

发展,互利共赢。刚柔相济:执两用中的哲学智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中国模式的体制特点:“中国模式”与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区别也是极其明显的。在所有制方面: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公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土地和森林、矿山等资源也不实行私有化。在资源配置上:虽然我们采用了市场经济,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

在政治上的区别就更明显:中国不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没有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在意识形态上:中国已经允许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但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这些都是与西方发展模式的基本区别。但这并不是说在社会发展战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中国模式”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份的结果。

中国模式的基本要素: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求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将对国内的改革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有机地结合;根据自己的国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的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在全面推行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同时,适时进行以民主治理和善政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和治理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特点:第一,它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一种发展道路。第二,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第三,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第四,它是一条渐进发展之路。

二、中国模式的未来

(一)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视角下中国模式的未来趋势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轨道的形成与两次转型:历史上中国道路的第一次转轨:告别传统、追求理想、走向对抗。其中对抗的表现:中国与西方的全面对抗;中国人之间的政治对抗;现实与历史的文化对抗。对抗正当性的构建:中国与西方的对抗——“主义”之争;中国人之间的对抗——“革命”之争;现实与历史的冲突——“文明”之争。

历史上中国道路的第二次转轨:化解对抗、走向和解、政治让位于经济。其中和解的表现及举措:化解中国与西方的对抗;化解中国内部的对抗;化解现实与历史的对抗。

和解正当性的构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中国从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经验主义。从毛泽东的“九天揽月”到邓小平的“摸石头过河”。“猫论”“发展是硬道理”已成为共识。

2005年2月,胡锦涛提出目前中国的社会是“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 2009年11月,胡锦涛提出三大变化:世情、国情、党情。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我国从1949年以来的发展道路:

1、50-70年代-毛泽东时代:独立自主。解决了国家独立问题,但经济太落后。

2、80-90年代-邓、江时代:效率优先。着重推动经济发展,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3、2000-2020年:公平公正。着重推动社会建设,目标是和谐社会,即一个相对匀质化、均衡化的社会,并使共产党完成由集权型政党向民主型政党的转型。

4、2020-2040年:民主自由。着重推动民主制度的建设。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社会的需要;要坚持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必须解决几个带根本性的矛盾:中国的社会主义同其资本主义世界环境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同其普遍性的矛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部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寻求加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以实现自己的民族目标,资本主义世界则要求以自己的形象改造中国社会作为代价。中国利益资本主义,但必须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坚持社会主义中国,资本主义不能搞颠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关系。

中国未来挑战的体现:第一,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尚未根本消除。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第三,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第四,环境保护问题。第五,收入差距问题。第六,腐败问题。第七,“三农”问题。第八,外部环境还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三)中国道路如何走下去?

第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在当前主要应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二,毫不动摇地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发展的制度保证。

第三,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传承中华文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以形成实现和平发展的精神支柱。

第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其中更要着重处理的几个核心问题:政党与政权的关系,民主建设与政治秩序,中央与地方关系,集权与分权,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