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

1.知觉: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投射效应:

5.刻板效应:

6.一致性规律:

7.归因:

8.知觉的特征有选择性、、和。

9.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知觉和知觉。

1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1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1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14.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15. 提出归因理论的第一位学者是()。

A.维纳(

B.Weiner B.凯利(H.H.Kelly)

C.海德(F.Heider)

D.加纳

(E.Gagne)

16.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那么会使人产生()。

A.自豪

B.侥幸心理

C.敌意

D.内疚感

17.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问题研究的学者是。

18.归因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因果关系归属、、。

19.海德将行为的基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倾向归因和。

20.凯利认为行为的原因有三类,分别为行为人、、。

21.凯利认为将行为归结为某类原因,判断的依据或标准有分别性(特殊性)、、。

22.维纳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分别为、、任务难度、机遇。并将这四个因素按三个维度控制点、、进行归类。

23.知觉整体性的基本规律有、、、

23.把别人的行为一概归因于内在原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原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对不对?

24.个体和组织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自我服务偏见。对不对?

25.错觉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对不对?

26.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7.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28.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大小知觉恒常性

D.距离知觉恒常性

29.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0.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1.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32.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恒常

B.知觉选择

C.知觉理解

D.知觉整体

3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A.反映

B.感觉

C.知觉

D.直觉

心理学 第二章 感知觉

第二章感知觉 大纲:1、感觉的概念2、知觉的概念3、感觉的分类4、知觉的种类5、感觉的基本特征6、知觉的基本特征7、感知觉规律在教学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知觉的概念 知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应。 ·知觉是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反应形式。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的分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4.知觉的分类 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 ·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5、感觉的基本特征 (1)感受性和感受阀限 ·随着刺激量的加大,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 阀限;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 ·差别阀限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所需的最小差别;心 理学家把在测量时两个同类刺激有50%的次数被察觉出有差别的差异量叫最小可觉差,对这种差别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韦伯定律:K I I ,I 指原有刺激的 量,△I 是差别阀限,或最小可觉差,符号K 叫做韦伯常数。 (2)感觉的相互作用 ·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感觉对比:几个刺激物同事时作用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事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社会学基础 第三节哲学基础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一)皮亚杰理论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1.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是主动地建构内部的心理结构、主动地进行学习的。 2. 皮亚杰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 ——社会建构理论 一批欧洲学者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带入了社会交往的领域,提出了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社会文化背景在儿童的知识建构中起重要作用。 3.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既要重视儿童自身建构活动在儿童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影响。 (二)维果茨基理论和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 1.维果茨基理论的主要观点 (1)儿童建构自己的知识; (2)发展与社会背景不可分离; (3)学习能引导发展; (4)语言在心理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2. 维果茨基理论中三个影响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1)“最近发展区” 所谓的“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 (3)“心理工具” “心理工具” (Mental Tools)是指能扩展心理能力,帮助儿童记忆、注意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工具。如各种符号、记号乃至词、语言,而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 3.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1)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应该既能适合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2)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使儿童获得成功; (3)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二、精神分析理论与 幼儿园课程和教学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结构说。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学生上课时又是听老师讲,又是记笔记,又是看黑板,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4.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其中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5.从亮的地方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一会才能慢慢看清,这是使视觉的感受性提高(提 高/降低)的暗适应现象。 6.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7.入学后,小学儿童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未可达成人水平。 8.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10.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二、选择题 1、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会放大放慢,使学生听清楚,这符合知觉(A)的规律。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恒常性 2、“月明星稀”是(D)现象。 A 错觉 B 暗适应 C 明适应 D 感觉的对比 3、入药店,刚开始可以闻到很浓的药味,过一会就闻不到了,这是感觉的(B) A 对比 B 适应 C 联觉 D 后像 4、“注意来往车辆”这句话表明注意与(C)过程的共同关系 A 记忆 B 想象 C 感知 D 思维 5、小学儿童的感觉中,(B)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A 听觉 B 视觉 C 肤觉 D 思维 6、小学生常常把“8”写成“∞”,“9”和“6”不分,“b”和“d”不分,其原因是由于(C)的水平不高引起的

A 大小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时间知觉 7、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最低级的反映形式是(A)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8、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 A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各种心理过程共有的特性 B 感觉适应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时限 C 错觉是一种知觉,只不过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D 个体的发展中,有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无意注意 9、人们进入超市,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10、视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C)的光波 A 290—500毫米 B 390—600毫米 C 390—800毫米 D 490—800毫米 11、描述了时间特性的注意品质是(B)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12、“鹤立鸡群“说明事物在()情况下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A 强度 B 对比 C 运动 D 转移 13、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注意的广度(B) A 手脑并用 B 一目十行 C 三心二意 D 心不在焉 14、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D) A 指向性、选择性 B 选择性、理解性 C 理解性、集中性 D 指向性、集中性 15、(C)岁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极大。 A 6 B 8 C10 D 12 16、人在饥饿时走在街上,有些东西视而不见,但饭馆食品及食物却溶却容易被察觉,这属于(D)现象。 A 感觉 B 知觉 C 有意注意 D 无意注意 17、当收音机里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男高音独唱还是女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B)

第2章 学与教的理论

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能够分析各种学习理论特点和适用范围。 3. 理解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本教学原则和规律。 4.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应用相应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桑代克(Edward L.Thordike)、华生(John Watson),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 F. Skinner)等。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即试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联结,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提出了三个学习定律: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效果律(law of effect)、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理论缺陷:他的理论不能配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毕竟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动物。 桑代克的试误理论 学习律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作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 只要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产生。 练习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 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试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 二、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主张对心理学要进行完全客观的实验研究。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把意识当作研究的客观对象,在心理学中应该抛弃所有有关心智的内容。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条件反射建立刺激—反应联结(S—R联结)而形成的。 提出两个学习规律:频因(frequency)律、近因(recency)律。 理论缺陷:对外界客观的过分强调则忽视了人类学习内部心理过程。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主要观点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 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 强调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

1第一章 第二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最新资料推荐------------------------------------------------------ 1第一章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知识 1 教育是上层建筑知识 2 教育是生产力知识 3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识知识 4 教育是一种综是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识知识 5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识知识 6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第三节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 / 14

(一)教育者在社会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派生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1、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事的起点。它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是人的一种与偶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4、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放慢的知觉能力。 5、观察在开始前需要提出,拟定;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和 的活动;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结果进行、。所以,观察又叫“”。 6、是智力结构的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7、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⑴区别: ⑵联系: 8、感觉的种类 ⑴根据刺激的来源,可以分为和; ⑵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以分为和两种; ⑶从距离和非距离的角度,可以分为和; ⑷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和四大类; ⑸从感觉器官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和。 9、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主要分为、、、 和五大类。 10、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和。 11、是由外界物体所产生的或反射出的光波作用于视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 12、眼睛的是视觉的感觉器官。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13、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14、是听觉的感觉器官。 15、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它是与散布在空气中油漆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黏膜中的嗅觉细胞引起的。 16、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它是由溶解在水中或唾液中的有味的物质引起的。 17、是对于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18、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9、是对身体的感觉,也成为。 20、是关节肌肉的感觉。它是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机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2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分为、、、等; 根据人脑反映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旅游心理学 第二章 旅游者知觉

第二章旅游者感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心理认知过程所包含的内容 2、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理性认识感觉、知觉的能力,能够科学地看待人的心理认知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点难点: 重点:感觉的概念、分类及规律,知觉的概念和特性,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难点:知觉的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PPT演示,课堂讨论 新课导入: 第一节感觉 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认知过程为基础的,而感知觉是认知过程的开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和审美判断,也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风景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感知觉反应。因此,要理解人们的旅游行为,就要首先懂得感知觉。旅游经营者做广告,搞宣传,及旅游产品开发,实际上都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感知觉进而影响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及旅游态度。 一、感觉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感觉”这个词,如“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与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感觉”的意思并不相同。 1.感觉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功能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

端。通过感觉,人们既能认识外界事物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属性,也能认识自己机体的状态,如饥、渴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借助于感觉获得的信息,人们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世界。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实验表明,在动物个体发育的早期进行感觉剥夺,会使动物的感觉功能产生严重缺陷;人类也无法长时间忍受全部或部分感觉剥夺。感觉剥夺会使人的思维过程混乱,出现幻觉,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还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3、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度觉、痛觉);内部感觉是由来自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等感觉) (1)视觉:很多商家在广告设计、营业场所的设置及产品包装上·都非常倚重视觉因素。营销信息的视觉因素常常充分表明一种商品的属性。通过对商品的规格、风格、明亮度及区别于其他竞争商品的特色等的介绍·商品的价值就通过视觉渠道得到了传递。颜色的象征价值和化意义非常丰富。在许多营销战略中,颜色都居于中心地位。在考虑广告、包装、甚至营业场所装饰上,颜色的选择都是非常慎重的。有些颜色(尤其是红色)易使人兴奋,而有的颜色(如蓝色)则使人情绪平和。颜色能够引发积极或消极情感的力量,使其成为广告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2).听觉:声音的多方面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和行为。在消费者行为中,有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一)课程 课程概念表述以及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学说。 1.科目说。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的开设的总称”。与此类似的是,把课程理解成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 2.学科进程说。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3.经验结果说。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也是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 4.文化再生产说。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主要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 5.社会改造过程说。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但课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因此要求课程重点应该指向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应该有助于促使学生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教材中对课程的定义包括计划和实施两个层面: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套有

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 教学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教材中从教学概念指称的不同宽度进行了归纳: 最广义→广义→狭义→更狭义→具体 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认识。 广义: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相互独立说 2.相互包含说 3.相辅相成说 二、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对课程与教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教育学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论、教育目的论、师生关系论。 (一)教育本质论 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教育是兴国之本。 教育本质论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社会性质与功能。以其作为理论基础,可以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高度去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向。课程与教学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发展,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这段时期称为“前教育学时期”。 这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早期,而且还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中。只有把各种教育问题和各种教育思想材料作为客观的问题加以研究,形成关于这些问题和思想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时候,才能超越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 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著作当中。 其中,《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和论述的方式也大多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的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但《学记》的产生开创了教育学的开端。 二、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作为一种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E.Meuman,1862-1915) 拉伊(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0421437.html,y,1862-1926) 代表著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主要观点: 1.反对单纯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学研究真正“科学化”;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用于实际; 4.心理实验在实验室里进行,而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优点:定量研究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缺点:教育目的等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不能通过实验方法解决,否则会走上“唯科学主义”迷途。 (二)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 斯普朗格(E.Spranger,1882-1963)

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之三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 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Ross, 1977)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认知和情境意识 ●文化差异 认知和情境意识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 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模糊。 认知和情境意识 ●聚焦观点偏见(the camera perspective bias)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 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过程,他们会认为罪犯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Iassiter & Trvine, 1986)。 文化差异 ●西方式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在这种文化 下,用内部原因解释人的行为更加受社会所赞许。 ●但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因此,当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用时,他们很难想像到他人的行为还与他们的内在特质相关(Masuda & Kitayama, 2003)。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非环境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 ●我们的特性通常会引导我们选择自己的环境。 ●“银行家穿的很保守,可能是这种职业的要求,也可能是保守的人通常会选择这种职 业。”——吉尔伯特和马隆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支持琼斯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 ——对应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 ●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那些将贫穷和失业归因为个人特质(“他们就是太懒、太没有追求了”)的人通常赞成政 府的立场,并不同情这些人。

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主要内容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 ●案例 ●案例 ●1997年8月的一个夜晚,亨利·保罗驾车从丽兹酒店的后门驶出,随 后驶上沿塞纳河方向的巴黎高速公路。车上的乘客是戴安娜王妃和她的伴侣法耶德以及他们的保镖,汽车越驶越快,进入一条隧道。车子突然失去控制并发生倾斜,进而撞向一根柱子,奔驰车随即被挤压为一堆废铁,除了保镖外,车上所有人都命丧黄泉。随后的几周里,人们无休止地分析和争论着。是什么导致了这次车祸呢? ●2004年2月的某一天,云南某大学马加爵杀害室友4名。究竟是什么 原因? ●案例 ●看到一位神父从妓院里出来,你们会做何判断呢? ●一个基督徒,也许会嘲笑天主教徒的伪善,心中偷 笑着,嘴里发出啧啧声;当一个天主教徒看到这一

切时,也许会自豪的微笑起来,因为他想,神父是去为妓院里的宗教徒举行临终宗教仪式的,天主教徒的弥留之际即便在妓院里也是享有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利的。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如果工人的生产率下降 ——懒惰?还是机器变得不好用了呢? ●一个男生攻击自己同学 ——敌对的个性?还是对无理的嘲弄做出回应? ●当一个销售员说:“那套衣服穿在你身上真得很不错。” ——她真实的感受?抑或销售策略呢?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海德(Heider, 1958)被公认为是归因理论的始创人,他 认为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结为内部原因(例如个人的性格),或者归结为外部原因(例如人们所处的情境)。 ●比如,当老师发现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时,那么他可能想知 道这是由于他本身缺乏动机和能力不足(性格归因),还是由于身体情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情境性归因)。 这名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是睡眠不足(内因)?还

2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概念 〖狭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实质 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主体的变化是后天习得的,既由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动物的学习只是条件反射的本能反应和简单的模仿,而人类的学习是概念的形成,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环境的认知,生存的体验,情感的认同。 人类学习的形式、内容、范围以及他们的层次和水平都取决于人类文明和大脑的历史发展阶段;反之,今天的社会文明塑造了爱因斯坦那样的大脑,使相对论的学习和研究得以成功。学生学习的特点 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4、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过程; 5、学生的学习以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主。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尝试—错误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常识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多,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桑代克的联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 主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在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练习律的两个次律:应用律、使用律。 效果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副律: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内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 1.知觉: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投射效应: 5.刻板效应: 6.一致性规律: 7.归因: 8.知觉的特征有选择性、、和。 9.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知觉和知觉。 1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1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1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14.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15. 提出归因理论的第一位学者是()。 A.维纳( B.Weiner B.凯利(H.H.Kelly) C.海德(F.Heider) D.加纳 (E.Gagne) 16.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那么会使人产生()。 A.自豪 B.侥幸心理 C.敌意 D.内疚感 17.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问题研究的学者是。 18.归因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因果关系归属、、。 19.海德将行为的基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倾向归因和。 20.凯利认为行为的原因有三类,分别为行为人、、。 21.凯利认为将行为归结为某类原因,判断的依据或标准有分别性(特殊性)、、。 22.维纳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分别为、、任务难度、机遇。并将这四个因素按三个维度控制点、、进行归类。

23.知觉整体性的基本规律有、、、 。 23.把别人的行为一概归因于内在原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原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对不对? 24.个体和组织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自我服务偏见。对不对? 25.错觉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对不对? 26.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7.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28.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大小知觉恒常性 D.距离知觉恒常性 29.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0.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1.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32.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恒常 B.知觉选择 C.知觉理解 D.知觉整体 3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A.反映 B.感觉 C.知觉 D.直觉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教师心理学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一)感觉的概念 (二)感觉的分类 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 内部感觉:痛觉、平衡觉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域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 反比关系。 3. 绝对感觉域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4. 差别感觉域限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同一感受器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影响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称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 3。感觉后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短暂时间。 视觉后像: 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

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3。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二、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1. 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感觉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而知觉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知识经验. 联系:1.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二)知觉的特性 1.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是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种现象是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三)深度知觉 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深度、方位等。 (四)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的知觉。 1.似动现象 人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 一、学习的涵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一)学习是由有机体后天经验引起的。 一方面,有机体要以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来理解和把握外界信息; 另一方面,新信息的进入又会使有机体已有的经验结构得以丰富和改造。 (二)学习不仅表现为行为的变化,还表现为行为潜能(行为主义观点)或思维的变化(认知心理学观点)。 内隐学习!(举例) (三)不能简单地将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 行为变化还可能由本能、疲劳(行为水平降低)、机体成熟引起。 (四)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五)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现象; 不仅是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等的学习;(素质教育、全人教育) 不仅是在学校情景中的学习,还包括一直持续终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终生学习) 二、学习的分类 (一)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分 1、据学习方式分类: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师传授来获得知识的学习; 发现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对现实的能动地反映及发现创造来获得知识的学习。 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有意义学习: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机械学习:指学习中所得经验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二)按学习结果分 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关于事物的名称、时间、定义等事实性信息。 智慧技能:对外界的符号、概念进行处理加工。如“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认知策略:关于如何支配其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如掌握用“知识树”、“记忆术”等来巩固记忆效果的过程。 态度:个体对人、事、物等形成某种特定内部状态的过程。如使儿童对音乐、体育锻炼等产生喜爱的情感。 运动技能:通过身体动作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整体动作模式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递经验内容的不同,进行了相似的分类: 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 技能学习(程序性知识) 社会规范学习 (三)按学习的意识水平分 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地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语感的获得、“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外显学习:是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1)学习的过程: 如,学习是怎样实现的?怎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学习的规律与条件: 如,学习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有无规律可循?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学习? (3)学习的实质: 如,学习的结果到底使学习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外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3、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4、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是: ①其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②其二是教育和人的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③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中,教育充当着中介转化角色。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三、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及教育科学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教育方针是一定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具有主观性。二者存在一定联系,教育方针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规律;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源于实践经验,又高于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思考对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科学化概括。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科学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学科群。 (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逇一般与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四、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孔子的教育思想 (1)核心是仁与礼 (2)教育对象上是有教无类 (3)教育内容:编订六书,教以文、行、忠、信。 偏重社会人事和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2、孟子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 (2)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3)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3、荀子的教育思想 (1)性恶论 (2)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3)教学内容是儒经 (4)完整的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 4、墨家的教育思想 (1)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2)教育内容的特色: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 (3)认为知识来源三个方面:亲知、闻之、说之。重视说之,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获得知识。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目录 第一节学习概述 (1) 一、学习的含义 (1)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2)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2) 第二节学习理论 (2)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实验对象:狗) (2) (二)桑代克的联结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猫) (2) (三)斯金纳的强化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白鼠) (2)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 (二)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完形说 (3)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3) (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美国) (4) (四)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论 (4)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5) (六)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 (5) 三、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5) (一)掌握学习理论 (5) (二)指导学习理论 (6)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 (6)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7)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7) (一)马斯洛学习理论与康布斯学习理论 (8)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8)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广义的学习是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1、人类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体现出它的社会性; 2、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S 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该理论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该理论重视环境的作用。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实验对象:狗) 1、保持与消退 2、分化与泛化。在一定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物也作 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泛化。分化则是指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即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二)桑代克的联结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猫) 桑代克认为学习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得出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三)斯金纳的强化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白鼠) 斯金纳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他按照强化实施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