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教学论文: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地理教学论文: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地理教学论文: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地理教学论文: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水平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或经线方向延伸的规律性;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随地势高度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异的规律性。

观点: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表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垂直地带性受山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己的不同于水平地带的特点。

论述:

1、温度递减这一共同成因,使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之间出现了相似之处,且在海洋性条件下,垂直带谱能较好地“重复”水平带谱的更替规律。

2、垂直地带性并不像“竖起的水平地带性”。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对比关系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出现了外貌截然不同的自然带。

(2)基带把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联系起来,同时又制约着垂直地带性带谱的性质和类型,出现了高、中、低纬之间,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之间,山体垂直带谱的差异。

(3)垂直地带性还受山体自身特点,如山体与风向、山体形态、山体高度等的影响,出现了不同于水平地带性的特点。

(4)外貌相同的自然带,在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中,其生态条件、结构特

征、种类组成也不一样,表现为热量条件、温度变化、植物种类、结构的差异。

综上所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由温度递减产生联系,基带是他们的纽带。同时,基带的特点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又使他们产生差异,各具特色。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陈炳涛: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传康、伍夫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

武吉华、张坤: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

陈尔寿:地理(高级中学课本?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陕西省旬阳县赵湾中学耿萍不同的水热状况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类型,构成不同的自然带。水热状况在地表有规律的变化,使自然带也呈带状分布。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水热状况随经度、纬度、地势有规律递变形成的。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呈一定对应关系。是基带把他们联系起来,基带的特点又制约了垂直地带,使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并不完全相似,而各具特色。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自然资源。

所谓的地域分异是指由于海陆分布、太阳辐射的原因,造成地理环境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在地表空间按一定方向和格局发生有序的分化,而成为一系列性质有别的结构单元(即自然带)而呈现出的差异。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形式。

水平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综合表现。前者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并按经度方向南北更替的规律性。后者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或自然综合体沿经线方向延伸,并按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大陆发生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亦称干湿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是地理环境各组成成份及自然综合体随地势高度增加而发生相

应的垂直分异规律性。

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形成都是由于水热状态发生变化形成的,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纬度地带性在表观上与垂直地带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纬度地带性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由于热量在地球表面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不同气候带的特定的水热组合产生了该地带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热量状况不仅会随纬度而发生变化,且随高度上升,大气变稀薄热量也随之迅速递减。只要山地达到足够高度,自下而上就形成了垂直地带性。

同样的温度递减这一规律,使纬度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低纬地区在海洋性条件下其相似性越明显。以喜马拉雅山南坡与亚洲大陆东岸的比较为例:

喜马拉雅山属海洋性,一定高度以下的水分条件与亚欧大陆东岸相似。从上图可以看出,温度递减这一共同因素使喜山南坡的带谱同亚洲大陆东岸带谱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在一定高度以下产生对应关系。

但是,图中也显示出在一定海拔高度以上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垂直带谱的形成还受山体自身因素的影响,使其具有独特的带谱构成。所以从另一方面说,垂直带谱并不像“竖起来的水平地带”。

垂直地带性虽然也有温度递减这一规律,但是其递减速度比随纬度变化要快得多,所以同一自然带在垂直地带中的宽度比水平地带的宽度窄得多。且其更替速度也比水平地带快得多。

山地的水分变化由下向上增多,达一定高度后,又会下降。而在水平地带中,水分变化受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的影响,大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这样垂高度(m )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纬度 70o 60o 50o 35o 23o26' 10o 图1 喜山南坡垂直地带与亚欧大陆纬度地带

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之间的水热对比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在一定海拔上,山地就出现了与水平地区截然不同的水热组合。如图1可以看出,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等,在水平地带中是没有的。

山地的纬度、经度地带即是垂直地带的基带。基带把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联系起来,垂直地带就是在基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带坐落的位置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垂直带谱,其与水平地带的对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基带坐落的纬度位置,限制了垂直带谱的完整性。从低纬至高纬地区,随基带的更替,垂直带谱也随之变化,带谱结构也渐趋简单。与此同时,同类型自然带分布高度也逐渐下降。在冰原地区,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融为一体。

其次,基带的特点及其水热状态,也影响了垂直带谱。在干旱地区,山地植被从当地的草原或荒漠类型向上过渡为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突出,出现相应的高山植被:

由图2天山阳坡垂直带谱可以看出,山脚的荒漠,向上水热状况发生了变图2 天山阳坡垂直带及亚欧大陆部分水平带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

高度(m )

4000

3000

2000

化,水分增多,光照增强,出现了夏绿阔叶林带,再向上出现了独特的高山自然带。图3是天山地区向北的纬度地带性和向西的经度地带性,从带谱看,两者截然不同。

图3 天山向南、向北水平地带

山坡的方位与风向的关系,也影响着垂直带谱,山体的迎风坡,水分较充足,常会与水平地带产生对应,但背风坡与迎风坡水热状况不同,产生了与迎风坡不同的带谱(见图4):

由图可看出,喜马拉雅山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垂直带谱与水平带谱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背风坡却产生了不同的分布,与水平地带性也没有对应关系。

即使某些水平地带植被与垂直地带植被的外貌类似,但他们的生态条件不同,同时也有不同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等。

高纬地区日夜温差小,云雾多,辐射强度弱,而在低纬地区的高山,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夜温差较大,太阳辐射强,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生态条件, 不同的生态条件就有不同的种类组成和结构。如亚寒带针叶林等,亚热带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就存在明显不同。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是水分、热量、光照等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人类在开发利用如森林、草场、土壤等自然资源时,应以其分异规律为基础,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及保护。遵循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4 喜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 高度(m )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参考文献:

陈炳涛: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陈传康、伍夫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

武吉华、张坤: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

陈尔寿:地理(高级中学课本?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 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 ..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 ..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 ....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例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就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3)水分条件的变化:在干旱地区,如新疆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是由于受到高山冰雪融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局部水分变化会在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形成绿洲,而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也会造成自然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盐碱草地。 (4)洋流性质的影响: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因为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如在中低纬大陆西岸或东岸,因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附近形成沙漠。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2)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 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能举例说明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 意义。 (4)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章第四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

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总结

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总结 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更替方向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热状况 (水分、热 量) 由山麓 到 山顶的 垂直更替 高大的山地 【注】①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从山麓到山顶的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 【专题1】山麓自然带(基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 【专题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与山地所在纬度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或者说,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具 有相似性。) 【专题3】垂直自然带谱数目的影响因 素: 1.山体的海拔高度; 2.山体所处的纬度; 3.山体的相对高度(从山麓到山顶)。 一般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的数目越多,完整程度越好。 【专题4】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1.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越低。 2.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 风坡): 一般来说,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 坡,因为阳坡热量条件优于阴坡。 【注】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但判断该类题目时往往以热量作为主要依据,一般地,自然带分布高的坡为阳坡。 【专题5】雪线的分布高度 2

3、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依据雪线高低来判定。 1.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①—雪线高度②—气温③—降水量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 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 (3)坡度:坡度越小,越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低;而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越 高。 【注】①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并不在赤道而是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 区。 ②雪线高度同样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但常以降水为主要依据,因此,雪线 低的坡往往确立为迎风坡。 【专题6】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半球相反。 2、判断纬度带和气候带:依据山麓自然带(基带)来判定。 3

垂直地带性

右图为“祁连山冰川朝向玫瑰图”,它是把祁连山总的冰川条数和面积分成100份,把其中4份作为一个长度和面积单位,按不同的方向绘制。读图回答1~2题: 1.祁连山冰川的分布 A .东多西少 B .南多北少 C .西多东少 D .北多南少 2.东北和西北朝向冰川条数相当,但面积差异显著。因为东部比两部 A .目照时间更长 B .降水总量更多 C .太阳辐射更强 D .蒸发强度更大 右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m 的山脉,山林的某一则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3~4题。 3.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 .N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背风坡 C .S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S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背风坡 4.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的气温T (T 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 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A .T 夏<20℃ B .T 冬<18℃ C .T 冬<10℃ D .T 夏<18℃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5~8题。 5.对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曲线的表示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6.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雪线与赤道地区差异的原因是 A .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重大 B .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小 C .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D .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7.60°S 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相比,雪线高度相差不大,但永久积雪面积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 .陆地面积小 B .深受西风漂流的影响 C .无高大山地 D .人类开发利用强度大 8.与图中雪线随纬度分布规律基本相似的是 A .气温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B .年降水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C .盐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D .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随纬度的分规律 右图表示我国沿29°N 山地雪线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②地处雪线高度较低的原因是 A .纬度低,气温高 B .位于河谷地带,气温较高 C .向阳坡,光照强 D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 10.图③地雪线降低的原因有 ①向阳坡,气温高②迎风坡,降水丰富③纬度低,气温高④山坡陡,发生雪崩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11.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的界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林线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随着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增加和森林面积的减少,中纬度地区的雪线和林线的海拔高度的变化将是 A .雪线上升,林线下降 B .雪线下降,林线上升 C .雪线上升,林线上升 D .雪线下降,林线下降 12.敦煌、喀什、格尔木、拉萨与同纬度城市相比,雪线异常偏高,原因是这些地区 A .海拔高,气温低 B .海拔低,气温高 C .气候湿润,降水偏多 D .气候干旱,降水偏少 读以北半球为主的一些著名山脉与山峰雪线高程图,完成13~14题。 垂直分异与纬度地带分异的关系图 垂直地带性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word版本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 规律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山地或高原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因水热组合随高度的变化,便会引起山地自然带随高度变化的分异规律,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发育在不同地域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具有各自特殊的带谱性质、类型组合和结构特征,不同水平地带的垂直自然带的各类型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特征。 垂直带谱是水平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但不完全是水平地带性的克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山地的温度梯度约为-0.6 ℃/100 m,这个值相当于纬度梯度的近1000倍,因此每一地区的垂直地带性不可能比纬度地带性丰富。再者,每个山体或高原总是位于一定的纬度,所以它的基带不可能总是从纬度带的热带雨林景观开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山地的屏障作用,在迎风坡的一定高度,降水达到最大;在背风坡与封闭盆地内,形成了干旱的环境,出现了不同于迎风坡的以干旱为特征的垂直地带分异。在有些山间盆地,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可能出现带谱倒置的现象。事实上每一纬度地带、每一大的地貌类型区内,都有自己特定的垂直地带类型即带谱,其特点是有一定的带数和特定的变化序列。 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1.热量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水分对山地自然带的影响。

论文:水平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

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水平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或经线方向延伸的规律性;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随地势高度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异的规律性。 观点: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表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垂直地带性受山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己的不同于水平地带的特点。 论述: 1、温度递减这一共同成因,使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之间出现了相似之处,且在海洋性条件下,垂直带谱能较好地“重复”水平带谱的更替规律。 2、垂直地带性并不像“竖起的水平地带性”。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对比关系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出现了外貌截然不同的自然带。 (2)基带把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联系起来,同时又制约着垂直地带性带谱的性质和类型,出现了高、中、低纬之间,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之间,山体垂直带谱的差异。 (3)垂直地带性还受山体自身特点,如山体与风向、山体形态、山体高度等的影响,出现了不同于水平地带性的特点。

(4)外貌相同的自然带,在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中,其生态条件、结构特征、种类组成也不一样,表现为热量条件、温度变化、植物种类、结构的差异。 综上所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由温度递减产生联系,基带是他们的纽带。同时,基带的特点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又使他们产生差异,各具特色。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陈炳涛: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传康、伍夫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 武吉华、张坤: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 陈尔寿:地理(高级中学课本?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例及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有哪两个表现?并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产生原因。 用景观图片引入。教师出示几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热带雨林带、荒漠带与冰原带),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差异性特点) 教师总结: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新课学习)(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板书)

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

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那么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垂直带性分异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地带性分异的两个前提。足够高的海拔使垂直地带性分异得以充分表现。足够大的相对高度差则使垂直带性的分异产物—山地垂直带普更完备和复杂。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通常只要有足够的相对高度(一般500米),山地就会出现垂直带的分异。如:海拔1867m 的海南岛五指山,土壤垂直带普由5个土壤带组成,而喜马拉雅山系中的许多山脉土壤垂直带普之完整为世界所罕见。 二:气温、湿度及降水。 气温通常随山地高度增加而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一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受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在青藏高原南缘的中喜马拉雅山脉南翼,从低到高有如下各垂直自然带:低山季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暗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亚冰雪带-冰雪带。 三:与海洋的距离(湿润与干旱地区) 距海洋的远近不仅影响水热条件,而且还影响带普的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普与大陆性带普之分。海洋性带普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卢巴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季雨林,自海拔600~3700m,分别发育山地雨林、季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山地苔藓林带,热带亚高山矮林带。大陆性垂直带如:阿尔金山脉北坡也只有山地荒漠、山地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或高寒草甸带。 干旱区山地在气温垂直递减和降水量随高度增加的规律作用下,往往必须在比同纬度湿润山地更高处才适宜森林上生长的水热条件,因此干旱区的山地森林分布界线总是高于同纬度湿润山地。如:最典型的是昆仑山北坡,山地荒漠上升到3400m高度,山地草原带在3600m 以上转变为高寒草原或高寒草甸带。 四:山地的坡向 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而增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迎风坡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背风坡的小。因迎风坡多云雾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升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降低。背风坡反之。山地的坡向同样影响水热条件从而影响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如珠穆朗玛峰迎风坡的植被垂直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而背风坡只有高山草原带。 五:地质构造运动 大范围的地质构造运动使地形发生变形,发生山体塌方,地势隆起,地形抬升或下陷等,从而改变原来山体的垂直地带性。如江西庐山的山顶的红壤就是由于山体抬升造成的。 总的来说,影响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因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随着山体高度的升高气温随之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一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10地科董庆

峨眉山垂直地带性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峨眉山垂直地带性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1.峨眉山概述 1.1位置概述 峨眉山(103.48°E,29.59°N)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西距峨眉山市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景区面积154 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佛教圣地华藏寺所在地金顶(3079.3米)为峨眉山旅游的最高点。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1.2气象气候概述 峨眉山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陡然高出的峨眉山主峰,阻挡东南面来的潮湿、温暖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峨眉山区常年多雨、多雾、少日照,常年笼罩在烟云雾霭之中。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在峨眉平原拔地而起,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垂直气候带,温差大,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誉。 据30年气候调查资料,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这在同一纬度的自然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玉树琼花”的奇观。山顶和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峨眉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1.3植被概述 峨眉山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为各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峨眉山154平方公里的“绿岛”中,珍藏着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分布着高等植物280科,3700余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以

垂直地带性 专题练习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专题训练 右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1~2题。 1、若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 、N 坡是向阳坡,S 坡是迎风坡 C 、S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S 坡是向阳坡,N 坡是迎风坡 2、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的气温T( 表示冬季最低气温, 表示夏季最低气温)应是( ) A 、T 冬<18℃ B 、T 夏<18℃ C 、T 冬<10℃ D 、T 夏<20℃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其垂直自然带明显。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和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3-4题。 3.非洲大陆沿赤道东西部自然带迥异,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A .太阳辐射 B .洋流 C .海陆位置 D .地形 4.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的主要原因是 A .南坡温度高 B .南坡温度低 C .南坡降水多 D .南坡降水少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5~6题。 5.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甲—丙—乙 6.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坡向 D .地形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山地可能是( ) A .太行山 B .长白山 C .大兴安岭 D .秦岭 8素是( )

A.海拔B.洋流C.热量D.水分 (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 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0.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第11~12题 1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1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3~15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上海高中地理一模简答题汇编专题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2018.崇明.一模)欧洲西部是个风光怡人,社会经济发达,而且经常创造奇迹的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主要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最雄伟的山脉。 材料二:2017年10月10日凌晨,世界杯足球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诞生了,那就是人口仅有33万的去年欧洲杯大黑马冰岛,历史上第一次杀进了世界杯。冰岛也是史上人口最少的世界杯参赛国。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 材料三:甲、乙两城市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上表为两城市主要月份降水量(单位:mm)分布表 22.阿尔卑斯山脉山脉南北山麓的自然带分别是什么?分析该山脉南坡雪线分布高度夏季高冬季低的原因。(6分) 答案: 22.南麓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北麓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南坡雪线夏季高是因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高温少雨;冬季南坡处于中纬 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所以雪线低(2分) (2018.奉贤.一模)读欧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和丁山脉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0分)

23.欧洲各地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写出图中甲地所处的自然带,由甲地到丙地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24.如右图所示,比较丁山脉南坡和北坡雪线高度的差异和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答案: 2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纬度地带性热量(3分) 24.雪线北高南低,自然带南高北低(2分)南坡是迎风坡多地形雨,北坡是背属坡,降水少(2分) (2018.松江.一模)(一)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读图回答问题。(20分)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一、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XX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

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 基带 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 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树线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锐,其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树线一般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吻合;在干旱区,树线受水分影响较大,森林高度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一些低纬高山的顶部由于强风的影响,水热条件远未达到寒温性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和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D.冰原带 2.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3.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A.热量B.地形 C.水分D.洋流 【答案】1.B 2.C 3.C 3.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被山地抬升形成迎风坡,暖流流

过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故C 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定 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 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 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 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 水分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 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的四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4.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特征。分布,能描述其基本 5.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解释地球陆地表面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对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做出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通过自主提问的方法学习垂直分异规律。 3.搜集有关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事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2.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 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8活动题。 参考答案: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

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总结

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总结 地域分异规律 主导因 素 更替方 向 分布规律 主要分 布地区 山地垂直地域 分异规律 水热 状况 (水分、 热量) 由山 麓到 山顶 的 垂直更 替 高大的 山地 【注】①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从山麓到山顶的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专题1】山麓自然带(基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 【专题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与山地所在纬度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或者说,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具有相似 性。)【专题3】垂直自然带谱数目的影响因素: 1.山体的海拔高度; 2.山体所处的纬度; 3.山体的相对高度(从山麓到山顶)。 一般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 垂直自然带谱的数目越多,完整程度越好。 【专题4】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1.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越低。 2.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一般来说,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因 为阳坡热量条件优于阴坡。 【注】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但判断该类题目时往往以热量作为主要依据,一般地,自然带分布高的坡为阳坡。 【专题5】雪线的分布高度 1.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①—雪线高度②—气温③—降水量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 (3)坡度:坡度越小,越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低;而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越高。 【注】①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并不在赤道而是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 ②雪线高度同样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但常以降水为主要依据,因此,雪线低的坡往往确 立为迎风坡。 【专题6】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半球相反。 2、判断纬度带和气候带:依据山麓自然带(基带)来判定。 3、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依据雪线高低来判定。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考向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常以某非地带性自然带分布为切入点,考查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现象及成因分析。【例题1】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地方性分异。第(2)题,四个选项都属于地方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1)D (2)C 【例题2】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第(1)题,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 答案(1)C (2)D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下图是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是( ) A.空气稀薄、海拔高、苔原 B.空气稀薄、海拔高、高寒荒漠 C.海拔高、空气稀薄、苔原 D.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寒荒漠 【解析】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但气温低;受地形影响,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高原内部,降水较少,因此高原内部多荒漠。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王金铜(石狮一中 362700)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 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