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

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

热点。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

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

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

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

Tinbergen,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

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

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

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

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

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

完全替代的。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

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 Krugman 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

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

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和出口国规模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

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

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

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还是专门化生产并不是关键。

Eaton &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

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

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除了上文提到的Tinbergen(1962),还主要有

Poyhonen(1963)、Bergstrand(1985,1989)、McCallum (1995)、Balistreri (2003)、Anderson & Wincoop(2003)等。

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GDP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nemann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Bergstrand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

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

易量的因素。McCallum表明,在控制了贸

易量大小与距离的情况下,加拿大各省之

间的贸易量是这些省与美国各洲贸易量的

22倍。开创了对“边境效应”问题的研究。大量研究(Helliwell and McCallum,1995;Helliwell,1999;Wei,1996;Anderson and Smith,1999;Head and Ries,2001等)发现,“边境效应”的确存在,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有所不同,而且呈下降趋势。Anderson & Wincoop(2003)、Evans(2003)又分别从边境效应的大小、影响边界效应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从调整解释变量阶段过度到对边境效

应的解释阶段。

引力模型在我国贸易领域也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金哲松(2000) 、谷克鉴(2001)、骆许蓓(2003)等分别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

众多影响我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因素。金哲松(2000)在其《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

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

不同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谷克鉴(2001)认为,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需要曾多次扩展贸易引力模型,而中国又是一个经济转型、经济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时,一定要考虑过渡经济对中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然而由于数据上的限制,这些研究只限于货物贸易,在国内学者的中,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在现有的文献中,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的非常有限。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Francois首次将引力模型引入到服务贸易领域,Francois的模型是将服务的进口需求作为进口国人均GDP和人口的函数。服务贸易流动的数据来自GTAP数据库。其用最小二乘法去估计引力方程,然后把预测的

两个国家贸易量与现实之差结合假设的进

口需求弹性去估算服务贸易壁垒的关税等值。Francois所估算的关税等值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研究。

Park用GATP的服务数据去核算关税等值,数据涵盖更多的国家和更多的部门。引力模型得到改进,其中加入价格指数,用来反映不同国家的价格差别,然后结合了价格和数量工具去估计关税等值。Bergstrand最先建议在引力模型中增加价格指标。然而Feenstra争论国内价格总指数并不能准确

的反映进口服务的成本,而比较CIF价格和FOB装运港船上交货价价格的差别会更有效,Anderson & van Wincoop采用的方法就是在建立这种方法的基础上,用价格差异去衡量“边界效应”。

Grunfeld & Moxnes(2003)将引力模型

应用于双边服务出口和FDI流动,数据来源于OECD。他们的回归包括进口国和出口国的GDP和人均GDP、两国间的距离,虚拟变量

包括是否在共同的自由贸易区,用进口国的

贸易限制指数去衡量进口国的服务贸易壁垒。他们的结果说明了用于研究货物贸易的引力模型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两个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与它们的规模成正相关,与它们的距离和进口国的服务贸易壁垒反相关。他们同时发现在服务贸易中,FTA不显着,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一些FTA不包括服务贸易。Grunfeld & Moxnes接着用估计出的TRI 系数模型化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应。模拟将各个国家的TRI减少到等同于样本国家中最低的那个,然后核算服务贸易变化的百分比。

Kimura & Lee(2004)把标准的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目的是比较其与货物贸易的估计结果。数据也来自于OECD。除了标准的引力模型变量,还有交界和语言两个虚拟变量,还把偏远程度作为回归的一个变量。Kimura & Lee用OLS和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去估计引力方程。他们通过回归发现两个国家间的距离对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更重要,他们暗示是由于服务的较高运输成本,却不能提供任何理由解释为何如此。在Kimura&Lee

的研究中共同的语言作为解释变量不显着,而PARK发现共同语言对一些服务部门的贸

易具有积极的影响。Kimura & Lee发现FTAS 与贸易有正向的联系,而这又与Grunfeld and Moxnes的发现相矛盾。

Lejour&de Paiva Verheijden(2004)也比较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引力模型的估计,检验了加拿大国内和欧盟成员国的服务贸易。与Kimura & Lee的发现不同,他们

发现距离对于服务贸易来说没有对于货物

贸易重要。Lennon(2006)比较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距离和边界被发现对于服务贸易没有货物贸易重要,共同的语言被发现对于服务贸易而言更重要。关于距离对服务贸易的重要性的不同结果反映在很多中。Portes & Rey(2005)用引力模型检验了国际资本流动,发现距离的影响是消极的,是显着的,他们认为距离代表信息的摩擦,限制国际资本流动。PARK也发现在所有检验中服务部门距离是显着消极的因素。Tharakan等(2005)在分析比较印度的软件的出口和货物贸易

流动中,发现距离对软件出口的影响不显着。

除了标准的引力模型特征,Lejour & de Paiva Verheijden(2004)还加入了OECD的

产品市场管制指标来衡量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他们发现其对服务贸易有显着消极的影响。Kox&Lejour(2005)对其方法进一步改进,引入了进口国与其贸易伙伴PMR的相对水平这一变量,他们发现其对服务贸易的消极影响。他们认为国家间规则的不同是贸易流量的一个重要决定变量。他们的估计用了OLS,几个固定效应模型和一个SUR回归模型。由于PMR数据的限制,模型只估计了欧盟15

个国家。他们发现PMR和PMR差异水平具有显着性的影响。距离具有消极的影响,较高的GDP和共同的语言也提高了贸易水平。

上述研究用引力模型方法分析了决定

服务贸易的变量,但是在一些关键的发现上还缺少一致的意见。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模型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同时服务贸易领域数据相对缺乏,所以引力模型本身及其对于国际贸易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文献:

1.金哲松.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中国

计划出版社,2000 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2001 骆许蓓.论双边贸易研究中重力模型的距离因素.世界经济论坛,2003 ALONSO, W. 1987. “Gravity Models”, in J. Eatwell, M. Milgate and P. Newman (eds.),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olume 2, London: Macmillan,

引力模型资料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 世纪40 年代James Stewart 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 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 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 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 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 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 e l p m a n 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 &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三、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 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建立模型 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Y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 二,数据来源 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 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107912.html,。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 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国际贸易 案例分析含答案

(第七章) 问题1:本案例是涉及FOB价格术语下船货衔接的问题。按照FOB术语成交的合同属于装运合同,这类合同中卖方的一项基本义务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装运。然而,由于FOB 条件下是由买方负责安排租船订舱,所以,就存在一个船货衔接问题,处理不当,自然会影响到合同的顺利执行。根据有关法律和惯例,如果买方未能按时派船,卖方有权拒绝交货,而且由此产生的各种损失均由买方负担,因此,在FOB术语下成交的合同,对于装运期和装运港要慎重规定,订约之后,有关备货和派船事宜,双方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保证船货衔接。 在此案例中,我方作为卖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在装运期临近时,卖方电告催促买方派船接货,但买方仍没有及时派船接货。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卖方有解除合同之权利,并要求买方赔偿损失。 问题2:本案中我方公司据理力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后来从有利于交易的角度出发,我方公司未行使解除合同之权而继续履行合同义务也是适当的。如果行情发生了变化或其他原因使合同给我方带来损失时,我方当然可断然行使解除合同之权。[案例2] 问题1:卖方完全有权利凭合同规定的单据要求买方付款,而买方无权拒付。 问题2: (1)CIF条件成交,是象征性交货,卖方交单就完成了交货责任,而无需保证到货。(2)CIF条件成交,卖方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损害和灭失,越过船舷后的损坏和灭失属于买方的责任。 (3)CIF条件成交,是单据买卖,只要卖方提交了全套合格单据,买方就应该凭单付款。所以,买方以货物已全部损失为由拒绝接受单据,拒付货款,是没有道理的。 第八章国际贸易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 1.(1)仲裁应裁定卖方赔偿买方600英磅;虽然合同中规定的品质以具体规格来表示,但卖方后又向对方寄送样品,并且电告对方,“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这样的做法使得卖方的交货变成了既凭规格、又凭样品交货,卖方交货必须既符合合同的规定,又与样品一致。 卖方有中国商品检验局签发的品质规格合格证书,但这不排除买方的复验权,买方出具了所交货物平均品质比样品低水平%的检验证明,向买方提出了索赔600英磅的要求,是合理的。 (2)从本案例中,我们应吸取如下的教训: ①凭样品交货是严格的交货方式,不易轻易采用; ②寄送样品的行为要注意,如不凭样品成交,应注明为“参考样品”或“仅供参考”。2.(1)我公司一方面应抓紧时间更换包装,如不更换,可能会造成违反合同,无法收回货款的情况;另一方面应和客户再进行沟通,争取让对方负担更换包装的费用,或让其承担一部分;还可做好仲裁或诉讼处理的准备,让对方付出违反合同的代价。 (2)我方公司应注意,在包装条款的制订上,应更为详细。如买方提供包装,应规定提供包装的最迟时间,迟于规定的时间应向卖方支付违约金,另外,如不能按时提供包装,卖方有权自行处理,但相关的费用应由买方承担。 (3)对客户提出的合同变更,如案例中公司代表的意见应以书面的方式确认。 第九章国际货物运输 [案例1] 我方的做法属分批装运,将导致银行拒付的结果。

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分析 [案例资料] 2008年东莞全市宏观经济数据: GDP :3710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 600.8亿元,增长11.36% ;进出口总额1133亿美元,增长6.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268元,增长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2418元,增长7% 。 2009年东莞市宏观经济数据: 2009年东莞GDP 376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9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771.77亿元,下降3.7%;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50亿元,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56590元,增长10%。2009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0.4:47.1:52.5,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5.6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941.55亿美元,下降17.0%。其中进口总额389.86亿美元,下降18.4%。出口总额551.69亿美元,下降16.0%,降幅比年初收窄16.1个百分点,但自11月份起当月出口同比增幅由负转正,11月同比增长 1.6%,12月增长17.2%。 [案例分析要求] 1.根据资料,计算东莞市2008、2009两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2.根据上述计算,分析东莞外贸依存度波动(上升、下降)的主要原因,要求结合当时国内外背景; 3.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述波动,对东莞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案例分析参考资料] 1.陈宪、张鸿:《国际贸易》,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3.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

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计算题与案例分析练习及答案

全国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计算题与案例分析练习及答案 以1990年为基期,2000年某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70%,进口价格指数为110%,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60%,计算净商业条件和单因素商业条件,并诠释结果 答:净商业条件=(Px/Py)×100%=63.6%.单因素商业条件=(Px/Py)×Zx=70%÷110%×160%=101.8% 2002年,某国对外商业依存度为0.8,而该国当年的办事商业总数为1000亿美元,货物商业总数为800亿美元,出口总数为1200亿美元,计算该国当年GDP以及商业升水 答:GDP的进出口总数/0.8=(1000+800)÷0.8=2250(亿美元)进出口总数=进口总数+出口总数,进口总数=1800-1200=600(亿美元)商业贸易顺差额=1200-600=600(亿美元) 某国2003年办事商业总数为1000亿美元,货物商业总数为2000亿美元,此中办事出口总数为600亿美元,进口总数为400亿美元,货物出口总数为800亿美元,进口总数为1200亿美元,该国GDP为3600亿美元试计算该国商业升水和对外商业依存度 答:商业升水=(600-400)+(800-1200)=- 200(亿美元),贸易差额对外商业依存度=1000+20003600=83.3% :假定以1990年为基期,2000年出口价格指数为80%,进口价格指数为110%,出口商品数目指数为140%,计算该年的净商业条件和收益商业条件,并诠释结果 答净商业条件=(Px/Py)×100%=80%÷110%×100%=72.7%收益商业条件=(Px/Py)×Qx=80%÷110%×140%=101.8%诠释:该国净商业条件恶化,但由于出口规模扩张,因而扭转出口商品价格相对进口商品价格变化所处的不利场合排场,而且使该国的进口能力提高了1.8% 假定某国净商业条件以1995年为基期,1980年出口价格指数降落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那末这个国家1980年的净商业条件是多少?说明了啥子问题? 答:该国1980年的净商业条件是;95%/110%*100%=86.36%, 由于该国1980年的净商业条件N<1,这说明在以1950年价格为基期的条件下,出口商品价格的均等变化相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均等变化处于不利职位地方,即该项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幅度低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或出口价格降落幅度大于进口商品价格降落幅度,以是我们称该国商业条件恶化了. 合约划定由我方供应某商品60000打,每打车CIF西欧某港价为1.8美元,自装运港至目的港的运费累计为5000美元,投保钱数为发票钱数的110%,保险险别为水渍险和战役险该商品至该港口的水渍险费率为0.3%,战役险费率为0.4%,问我方净收益多少美元(FOB

贸易引力模型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韩剑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韩剑[1]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 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同时以格鲁贝尔与劳埃德、阿奎诺(Aquino,A.1978)、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J.H.,1983)、格林纳韦(Greenaway,1987)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自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模型,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伴随计量工具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有关产业内贸易的文献集中于对产业内贸易因素的研究。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层面的(country specific)特征,包括国家规模、人均收入水平、经济一体化,也有产业层面的(industry specific)特征,如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在研究双边产业内贸易时,由于更多的涉及宏观层面的内容,因此抽象掉产业层面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中,国民收入水平是最早被考察的一个变量。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论早就阐述了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相同的收入水平容易 [1]韩剑,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E-mail:icedsword@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107912.html,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206 【原刊页号】17~20 【分类号】F52 【分类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xx02 【标题】 【作者】刘青峰/姜书竹 【作者简介】刘青峰,男,196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姜书竹,男,197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内容提要】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了决定中国2000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摘要题】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对外贸易/双边贸易/贸易安排/贸易引力模型【正文】 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

边贸易状况,分析制约双边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可为我国政府制定扩大双边贸易的措施、为企业开拓潜在的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本文的分析框架采用了“贸易引力模型”,所选取的数据是中国2000年3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的数据,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mbergen(1962)和Poynoh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基本模型是 Tij=A·(Y[,i]Y[,j]/D[,ij])(1)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该模型的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的相互吸引力与他们质量的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进而设想:两个国家的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 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比较著名的有Helpman(1987)和Deardorff(1995)的研究。前者涉及Anderson(1979)、Krugman和Helpman(1985)

国际贸易和实务第三章习题答案解析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南北贸易 2、外部 3、产业内 4、历史或偶然 5、产品生命周期 6、收入水平 7、林德 8、贸易模式 9、对外贸易乘数 10、通过补贴获得市场份额 11、自由贸易政策 12、《综合贸易法》 13、进口替代政策 14、出口替代政策 15、规模经济 16、最优关税 17、知识产权保护 18、大低 19、先发优势 20、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2、劳动密集型 23、战略性贸易理论 24、竞争效率 25、政府干预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问答题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产业内贸易是怎么发生的? 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有: (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差来确定;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内贸易,贸易前相对价格就不能准确预测贸易模式。 (三)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四)在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条件下,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而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条件下,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来说,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有: (一)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 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并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 场。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 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三)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了重叠需求范围较大,贸易关系较密切,对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出口那些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技术 比较成熟的工业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

地理引力模型应用及参数取舍问题

地理引力模型应用及参数取舍问题 陈英鹏 201132020128 一概念 引力模型是由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为了了解和预测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丁伯根(荷兰经济学家,创建了丁伯根原则,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和Pōōnen,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nemannn于1966年,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引力模型应用广泛,它是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在后续的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引力模型,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中,F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引力,m i,m j是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d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它可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与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里,我介绍丁伯根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 (1) 在方程中,X ij是 i城市向j 城市的总出口;Y i与Y j分别为i城市与j 城市的生产总值,D ij为i城市与j 城市之间的距离,K,e 为常数,a、b为参数。该公式表明,i城市向j城市出口总量的大小或者i城市与j城市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城市与j 城市的城市居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二引力模型的变量取舍及引力模型的改进在扩展后的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两经济体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主要受经济规模、国家人口数量、两国首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各种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优惠贸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引力模型公式(1)中,通常取引力衰减的基数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但随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成,居民出行时间大大缩短,客观上拓展了城市的边界,两点之间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影响两点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 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elpman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试题卷

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测试卷A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60分钟 案例分析题 1.1997年3月,卖方A与买方B签订甜菜粕合同,价格条件是FOB大连,数量2000公吨,2%的溢短装,最迟装运日是8月20日。B与船方C备好船后通知A,8月14日:船到;8月16日:装船;8月17日:装货时下雨,部分货物被淋湿。此时A、B、C三方均有代表在场,于是达成扒舱协议,卸下受损货物108吨。8月19日装完船后,买方与船方认为实装1903吨,于是在大副收据上签了1903吨货物,当时卖方并未表示异议,但是后来卖方认为自己所交的货物是2011吨,卸下的108吨货物是上船后才发生的损失,不应由自己承担该损失,遂不接受大副收据。据此,A与B各不相让,但载货船只已抵达目的港,没有提单B无法提货,最后,C只得签发2011吨货物的提单。根据《Incoterms?2010》,你认为A方这样做有无道理,为什么?[25分] 参考答案:按照《Incoterms?2010》,FOB术语中以装运港船上为界划分风险,货物被雨淋湿是发生在指定装运港装上船之后,此时的风险应由买方承担,因此卖方是有道理拒绝接受写有1903公吨货物的大副收据的。 2.1998年中国A公司作为卖方与韩国B公司签订了一份大豆的购销合同: 大豆单价为XX美元/吨,FOB天津,麻袋装,每袋净重XX公斤,买方须在1998年8月派船到港接运货物;货物的质量以中国商品检验检疫局的证明为最终依据。但是,之后由于各种原因,B公司延误了数月后才派船来华接货。大豆装船完毕,运抵目的地后,B公司发现大豆生虫,于是委托当地捡验机构进行检验,并签发了虫害证明以便向A公司索赔。A公司接到对方索赔请求后,一方面拒绝赔偿,另一方面要求对方支付延误期间A方所支付的仓储保管费以及其他费用。另外,保存中国商品检验检疫局的检验货样,至争议发生后仍然完好,未发生虫害。你认为A公司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呢?为什么?[25分] 参考答案:根据《Incoterms?2010》,本案中,一方面,由于进口商B公司未按期到港接货,按照惯例规定,由此产生的一切额外费用均应由买方负责;另一方面,按照FOB条件,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后的一切风险,卖方只能保证大豆在交货时的品质规格,对运输途中所引起的大豆品质变化不承担责任。由于保存在中国商品检验检疫局的检验货样至争议发生后仍然完好,未发生虫害,可以肯定卖方交货时的货物品质是完好的,因此,可确定大豆生虫是在运输途中发生的。综上所述,进口商B公司的索赔是不能接受的。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田贞余 [内容摘要]利用引力模型将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香港地区出口的实际值 与模型估计值进行比较,发现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 香港地区贸易联系密切,从一个侧面说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引力模型;转口贸易;板面数据 作者简介:田贞余,男,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深圳518060 我国香港地区具有优良的港口,位居亚太地区要冲,背靠中国大陆,又是自由贸易港,香港地区利用这些条件向世界各国发展转口贸易,成为转口贸易大港。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提供的数据计算,2003年,香港地区进口商品18058亿港元,其中香港地区消费4946亿港元,转口16207亿港元;转口商品占进口商品的比例达到7216%。 在香港地区的转口贸易伙伴中,我国大陆无论从转口货物来源地还是转口目的地来看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香港地区与我国大陆的转口贸易额远远超过香港地区与其它国家(地区)的转口贸易额,可见我国大陆对于香港地区成为一个转口贸易大港起着重要作用(见表1)。我国大陆生产的商品通过香港地区转口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产品也经过香港地区转口到我国大陆。香港地区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的桥梁。 表12003年香港地区的主要转口贸易伙伴 位次 按转口目的地按转口货物来源地 国家(地区)贸易额(百万港元)国家(地区)贸易额(百万港元) 1中国大陆705,787中国大陆967,104 2美国285,084日本161,231 3日本91,154台湾107,144 4德国51,369美国63,158 5英国49,625韩国57,000 6台湾38,616马来西亚33,933 7韩国34,336德国26,583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责任编辑:潘德平 收稿日期:20051411

2014年10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真题答案及解析

2014年10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真题答案及解析

2014年10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真题 第I部分选择题(3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第三国而言是()。 A.直接贸易 B.转口贸易 C.过境贸易 D.专门贸易 【答案】B 【解析】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而言,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进口贸易;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 【考点】导论-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2.芝加哥谷物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是()。A.自由市场价格 B.封闭市场价格 C.调拨价格 D.垄断价格 【答案】A 【解析】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独立经营的买着和卖着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国际供求关系是这种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在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发表的统计中,把美国交易所的小麦价格、玉米(阿根廷)的英国到岸价格、大米(泰国)曼谷离岸价格、咖啡的纽约港交货价格等36种初级产品的价格列为世界“自由市场”价格。【考点】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价格 3.下列关于晚期重商主义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禁止货币出口 B.—国对每一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都应顺差C.任何商品输入都会使货币流出 D.发展加工业和转口贸易

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考点】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自由贸易 5.在总配额内按国别或地区分配给固定的配额,这种配额的分配方式是()。 A.全球配额 B.关税配额 C.国别配额 D.总配额 【答案】C 【解析】全球配额属于世界范围的绝对配额,对于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国别配额是在总配额内按国别或地区分配给固定的配额。关税配额是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间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附加税或罚

地理引力模型分析

地理引力模型分析及其应用 一、引力模型及其参数讨论 引力模型(或引力力程)以牛顿经典力学的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在经济学中进行了改变, 参考牛顿第一定律的公式形式,可以将两点之间的简单引力模型表示为:T ij =KQ a i Q b j /d c ij 其中,T ij 表示j 点对i 点的引力大小;Q i Q j 表示两点的“质量”,可以用人口、GDP 等来表示;d ij 表示两点间的距离,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距离;k 、a 、b 、c 为系数。 Tinbergen (1962)和 Poyhonen (1963)对其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发展、延伸,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且简便的经济学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一般用 GDP 来表示)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通常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 M ij =KY i Y j /D ij 式中,K 为常数(通常也称为引力系数);Y i 和Y j 为内生变量,由模型要求通过的特定条件“平衡”出来;Dij 为空间距离。 对于引力模型公式中的参数是随具体的应用领域及实际情况而定的,但会保持引力模型中的公式的基本骨架。例如在国际贸易方面可能采用其简化形式,也有可能会增加其评定项目,相应的公式中也就增加了表示“质量”的参数,及M ij =K (Y i +P i )(Y j +P j )/D ij 。如果还不能准确的表达实际情况,需要变化相应的参数指数,直到公式可以在误差之内准确表达、预测、判断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只要对参数和分量的定义作出适当的改变,就可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不同的问题。 二、引力模型的应用 (1)零售引力模型 当在A 和B 两个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 城市,A 城市对C 城市吸引的零售额为 T a =KP a P c /D 2ac 。B 城市对C 城市吸引的零售额为T b =KP b P c /D 2bc 。相比得: T a P a D 2bc - = - ﹒ - T b P b D 2ac 式中:P a 表示城市A 的人口, P b 表示城市B 的人口,P c 表示城市C 的人口,D ac 表示城市A 到城市C 的距离,D bc 表示城市B 到城市C 的距离; 当城市A 和B 对城市C 吸引的零售额相等,表示这一点是城市A 和B 对消费者吸引的分界点,靠近A 城市一侧的消费由A 城市供给,靠近B 城市的一侧由B 城市供给。即:T a /T b =1时,下式可成立,

贸易引力模型_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2006年第4期经济经纬 ECONOM I C S URVEY N o.4 2006 贸易引力模型: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张 昱,唐志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作者在采用并修正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验证了决定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总量)、人口、空间距离和贸易政策等,并通过Be ta系数检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贸易潜力分析,说明中国目前应当充分重视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同时积极调整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增长方式。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B eta系数 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唐志芳(1981-),女,湖南安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04级研究生。 中国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4-0044-04收稿日期:2006-04-03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状况,定量估计和分析影响双边贸易的因素,并从总量上测算我国的贸易潜力,从而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 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关于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 ode l)是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分析双边贸易流量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T ij=AG i G j/D ij 其中T 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G i是国家i的GDP;G j是国家j的GDP;D 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 A是比例常数。 尽管表述形式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双边贸易问题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解释很多传统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后,许多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性研究,例如L i n ne m ann[5](1966)将人口变量加入引力模型,这些研究使得贸易引力模型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逐渐趋于完善。 二、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 本文将以过去的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为基础,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试图建立反映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基本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自然对数形式一般表述为: l n T ij= 0+ 1lnG i G j+ 2lnD ij+ (1-1)式中 0为常数项, 为随机误差项,系数 1和 2反映了T ij对G i G j和D ij的弹性。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同时考虑到中国具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的基本情况,在模型(1-1)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并作必要的修正,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该模型对模型(1-1)的扩展和修正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除了GDP和距离这两个基本变量外,引入人口作为解释变量。L i n ne m ann的引力模型包括了人口变量,但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应采用人均GDP来代替人口变量,因为人均GDP除了包含人口规模的基本内涵外,还反映经济发展程度,代表性需求水平和要素禀赋比例等。作者在分析中试采用人口变量代替人均GDP

国际贸易原理案例分析

案例 2014年7月,内蒙古工商局因内蒙古自治区烟草公司赤峰市公司将紧俏卷烟与滞销卷烟捆绑销售,损害烟草零售商利益,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依《反垄断法》规定对其予以了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决定书详见国家工商总局网站竞争执法公告2014年第16号)。该案属国内首例针对国家垄断性行业的反垄断行政处罚案件,曾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 内部原因 1、烟草是消费量大、消费面广,高利润、高税收的商品,国家实行专卖制度,是为了控制税收,防止税金流失。 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3.5亿烟民,占全国总人口的37%,为全世界吸烟总人群的三分之一,是全球名副其实的第一烟民大国。如果把与吸烟有关的各种疾病所致的死亡均统计在内,目前中国每年约有100万人因此死亡。 外部原因 3、控制烟草的流行、降低与吸烟有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当今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4、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目前因吸烟每年大约使400万人致死,相当于每8秒钟就有一个人因吸烟死亡。 政府 一是如果一个产业仍然是自然垄断产业,应该继续进行价格控制和进入管制;二是如果不再具备自然垄断特征,或者虽然仍具备自然垄断特征,但是规模经济很小,让更多企业竞争性提供产品或服务更有效率,最好选择完全放松管制的政策:三是部分放松管制,允许自由进入或放宽进入条件,但关键是控制价格,这是一种过渡性的临时政策。放松管制的实质是一个包括试错过程的替代管制的机制。当产业环境和市场发生变化导致一个产业不再是自然垄断产业时,政府应该确认这种变化产生的时间,进而对相应的产业实施开放的自由进入和消除价格管制的政策。 行业 (一)结合行业实际,明确发展方向。一是根据世界烟草发展趋势,对传统烟草技术进行改造,主要是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转变,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逐步提高我国烟草的科技含量。二是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的烟草生产基本上是采取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产品生产,对生产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这就导致了商品质量提高不快,难以与世界先进烟草业竞争,更不会实现跨国经营。三是无论工商企业,必须实现烟草一体化发展大战略。国外烟草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烟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走一体化经营,要改变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区域经营模式,通过体制整合、科研成果转让、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实现烟草行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切实增强中国烟草行业竞争能力,早日实现跨国经营。 (二)更新发展理念,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与世界上发达的烟草企业相比,中国烟草行业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企业体制过于松散,企业经营活力不强,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所以,中国烟草行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主要是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实现烟草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烟草行业的规模化、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