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

一、六度分隔假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现象(又称为“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可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二、其数学解释如下:

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复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摘录自wikilab

三、六度分隔实验:

Degrees of separation = no. of steps to go half way round circle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从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招募到一批志愿者,随机选择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信函的最终目标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标,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济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个。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1967年5月,米尔格兰姆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结果,并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

四、尚未证明的“理论”:

但是在30多年的时间里,米尔格兰姆的理论从来没有得到过严谨的证明,虽然屡屡应验,虽然很多社会学家一直都对其兴趣浓厚,但它只是一种假说。现在,美国两所不同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正在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它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网络时代的新型通讯手段——Email——来对“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进行验证。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登肯·瓦兹主持了一项最新的对“六度分隔”理论的验证工程。166个不同国家的六万多名志愿者参加了该研究。瓦兹随机选定18名目标(比如一名美国的教授、一名澳大利亚警察和一名挪威兽医),要求志愿者选择其中的一名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发送电子邮件给自己认为最有可能发送邮件给目标的亲友。到目前为止,瓦兹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最新论文表明邮件要达到目标,平均也只要经历5~7个人左右。具体实验过程请参看

哥伦比亚大学:跟踪Email的传播过程

哥伦比亚大学的“小世界研究计划”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志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发送数千封Email,并让这些Email最终能够到达指定的接收者。当然前提有一个,那就是每封邮件你只能发给你认识的人,每次只能发一封。然后研究者会对这些Email进行跟踪,观察它们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当年,米尔格兰姆做实验的时候,他挑选了大概300个实验对象,目标人选只有1个。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这次的实验对象扩大到了几万人,目标人选也增加到了20个。“这在社会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哥伦比亚大学负责此项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彼得·谢里丹·多德兹说,“我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将具有很大的统计学价值,说不定能总结出什么社会学定律来。”研究人员将搜集那些参与者的背景资料,以便了解有哪些原因可能会对Email的顺利传递造成障碍,此外,他们还要分析参与者们会采用哪些手段把Email传到既定目标。

就算“小世界现象”的确存在,就算这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网络时代,也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它。虽然近几年来网络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但事实上,想要通过社会关系这张大网找到某个人,还是和30年前米尔格兰姆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一样困难。“问题的本质没有变——你还是得通过朋友来完成这项任务。”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敦坎·瓦茨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关系网,把电子邮件成功地传到了远在西伯利亚的目标收件人。这一结果让研究人员兴奋不已,他们认为,这一研究的意义决不只是传传电子邮件那么简单,其意义深远,比如,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脑病毒或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究竟是如何通过网络传播的。

俄亥俄州大学:为网络里的关系网画张地图

在另一个研究项目中,俄亥俄州的研究人员正在试图绘制出一张互联网的社会地图。如果成功的话,这张地图将会告诉我们把人们联系起来的方式究竟有多少种,信息究竟是如何在社会上传播的,还有,整个社会网络实际上究竟有多大(或者说有多小)。他们的这项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提供研究资金,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发现,世界上一个个独立的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关系纽带互相交织,继而形成一张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领导这项研究计划的社会学家詹姆士·穆迪说:“Email看上去好像是个人对个人的很隐私的事情,谁会想到它们集合在一起的时候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学意义呢?米尔格兰姆的理论很有创意,但它仅仅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能证实并完善他的理论。”

每个参加者将接受一项在线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他们的社会背景、Email使用习惯,还有他们的Email关系网等情况。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00多人完成了这项调查。但这些资料似乎离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俄亥俄州大学的研究者们希望最终能搜集到50万人的资料。

在参加者们填写完以上调查表之后,研究者们还将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以便发现他们的Email关系网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他们的Email关系网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有什么不同。这项实验也将对一些关于网络时代的种种说法进行验证——比如很多人认为通过互联网,人类从此逾越了种族、性别和贫富差异所造成的鸿沟——情况真是这样吗?詹姆士·穆迪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在网络世界里,人种和贫富差异所造成的隔阂依然存在,但是Email似乎真的让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村庄。

在现如今的数字时代,想要理解地球上数十亿人中间不过隔着几步之遥这样一个概念,似乎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不说别的,只要看看那些电脑病毒的传播情况就知道了——一只像“爱虫”那样的病毒,只要一天就可以传遍大半个世界,让无数公司的网络系统瘫痪,而这些虫子所赖以传播的途径,正是你电子邮件软件里通讯簿的那些地址。

“大家都知道不要随便打开不认识的人给你发的Email,”詹姆士·穆迪说,“如果能为整个网络中那些我们能信任的关系网画张地图的话,我们就能对整个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五、为什么是“六”度?

“六度分隔”假说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威力有了新的认识。但为什么偏偏是“六度分隔”而不是“七度、八度”或者“千百度”呢?这可能要从人际关系网络的小世界性质的另外一个特征“150定律”来寻找解释。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六、六度分隔的应用:

无论是人际网络,还是万维网的架构,还是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有着完全相似的组织结构。通过网络使"六度分隔"理论对人人之间都可以构成弱纽带,当然理想的状态是人人都置身在连接的世界中,这个目标在不断接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这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掉。在互联网上聚合的弱纽带当然还是虚拟的,虚拟虽然是网络世界的一种优势,但是和商业社会所要求的实名、信用隔着一条鸿沟。通过熟人之间,通过"六度分隔"产生的聚合,将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这其中的潜能的确是无可估量的。

当前运用六度分隔的人们领域有:直销网络,电子游戏社区,SNS网站和BLOG网站。

Gmail的邀请模式是我很看好的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你的朋友圈是稳定的,不断延伸的。当你收到了你朋友发给你的邀请信,注册成为Gmail的用户,你的Gmail地址就会自动的进入你朋友的地址簿。这样就可能会发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的朋友将来可能会收到一封Gmail的邀请信,这封信是你邀请的很多层的某个下家发出的。这就是一个六度理论的应用。

另外一个典型的六度理论运用的领域就是博客。博客是非常强调自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客就是个人门户,它在实现着个人门户的很多功能。当然,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博客功能上还有所欠缺,除了评论外,缺乏作者和访问者的沟通渠道。在一些博客已经可以看到博客组成的

圈子。志趣爱好相同的博客,他们会组成自己的小圈子,在小圈子内分享各种信息。如果能从功能上对圈子加以完善和提高,相信能对人的交往很有帮助。比如可以在圈子内共享网络书签,RSS源;自动建立一个快速访问的好友列表;跟踪好友的最新发言等功能。这样“弱链接”会随着你们相互了解的深入而变成“强链接”,这不就是我们所希望的么?

残缺的六度理论和SNS实践者们

六度分割是这样的理论:所谓六度分割理论是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提出的,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六度分割。简单来说,六度分割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

第一次听说六度理论的时候大约在一年以前,听说后没有多久,就参加了朋友火炬的“六度买车票实验”,实验的方法是我们把MSN名字改为原名+“请朋友们都把名字包含着句话:"求购19,20日北京到南宁t5车次卧铺2张,请联系139110xxxxx")”,开始的时候速度很慢,只有我们几个人改了名字,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改了名字,最后一天过后,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结果非常接近。这个实验让我们体会到了六度的力量。

后来,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SNS网站,他们的旗号都是遵循六度的原则,开始都让我们很兴奋,一个阶段里面我们几乎实验了能看到的所有的SNS网站,然而最后我们都离开了这些网站。他们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的便捷和好处。这让我一再反思六度理论。

再后来,在365kit上线之后,我很久没见的朋友LLF非常兴奋的认为365kit是实现六度思想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在msn上面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发现大家有很多不太相同的看法,于是相约在七夕之夜,边吃边聊。长谈之后,LLF接受了我的很多观点,并说收益匪浅。然而在我看来,他对我启发也良多,尤其是那天我们说过的东西,是我思索了很久的,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串连在一起的东西,我们的长谈让我思维中很多零碎的东西变得更加条理化,所以这篇文章很大一部份要归功于他。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在说明六度是错误的理论,而是在讨论,在我们的SNS实践中,六度是不是完整的可以作为指导的思想。我的看法是六度作为SNS的指导原则,并不足够,还有很多残缺,这些残缺会给我们的SNS实践带来失败的结果。

1、残缺的六度

六度虽然是个社会学的理论,但是实际上它更像一个数学理论,很多人说六度和四色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看来,六度理论很好的阐述了在一个网状结构(我们的人类社会)下,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和连接关系,然而它并不完整,并不足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1)关系的强弱——权值问题

首先六度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但是没有对这种联系作定量分析。我们一生可能会认识千百人,他们有的对我极其重要,有的对我无足轻重,我们联系的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父母亲属这类生而固有的联系,也有因为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出来的,如邻里关系,还有因

为共同学习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同学、同事关系。六度理论中只把他们统统归结于联系,没有强弱之分。在网状结构里面,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加权处理,在这里,六度是残缺的。

(2)到达和建立联系的区别——目的和结果问题

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就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分割(也叫“六度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这个故事很多六度的爱好者都知道,并奉为圣经。但是我请大家注意这个故事和我们现在流行的SNS网站的理念的重要查别。在这个故事里面,信到达了波士顿股票经纪人手里面没错,但是请注意整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朋友关系都没有发生改变。对,这点很重要,这个故事里面传递的信息,而我们现在看到的SNS网站希望在用户之间传递的是什么呢?是联系方式是朋友关系。

说到这里想提一下前面提到的火炬的买车票的实验,在那个实验里面,传递的实际上也是信息,而不是朋友关系。

(3)传递的成本和激励——阻尼问题

在Stanley Milgram的实验和火炬的实验里面,都没有任何的花费,或者说看起来成本为0。但是是不是真的成本为0呢?每个人传递一下信件花费极低,改下msn名字更是没有成本,然而那些人肯这么做,其实是看着朋友的面子上,所以这里花费的成本实际是什么呢?是中国人说的人情债,所谓的关系成本。没有人喜欢一个整天都要人帮忙这帮忙那的人,人情债和金钱债一样,背了就一定要还,这就是传递中的成本问题。火炬的火车实验后,我们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急需车票,可以请朋友们改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能不能天天都用这种方法来找人帮忙呢?今天买车票,明天买球票,也许一次两次可以,次数多了,朋友们肯定会觉得厌烦,甚至放弃你这个朋友。

Gmail的邀请方式直至今日仍被很多人称颂,刚刚出现的时候,一个邀请甚至可以卖到60美金。很多人惊呼这是最伟大的营销。然而,到了今天,很多人的邀请已经变得无法送出去。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的时候Gmail是稀缺物品,所以价值高昂,加上Gmail带有Google的强势品牌和高度用户认同感,所以就更加被追捧,拥有Gmail成了荣誉的象征。这是这种荣誉成为了Gmail 邀请在六度网络中疯狂传播的激励。然而随着Gmail的高度普及,这种荣誉感逐步下降,最终降低了激励,从来使传播陷入了停滞状态。

阻尼是好还是坏?没有阻尼我们可以给任何人发送信息,每个SNS网站都在宣扬你只需要六度就可以认识克林顿可以认识盖茨,但是有几个人真的去认识他们了?是因为他们不值得认识么?不是,是因为联系虽然看起来只有六度,然而每度的阻尼都有可能都是无法跨越的。但是你不要悲观,如果没有阻尼也许你会更加不爽!LLF算过“举例来说吧。假设每个人有30个朋友,信息经过六度是30的6次方=729000000,数量足够到达一个能够覆盖所有可能的人的级别。”,如果六度的连接没有任何的阻尼,估计我们每天收到的来自六度好友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让我们的脑袋爆炸。

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一个身份越高的人,越有名的人他就会有越多的好友,于是他也就越不想随便拓展自己的关系圈子,因为他们往往不胜其扰。前些日子的600演艺名人联系方式泄露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本来我们作为社会一分子都和这600名人有着六度的联系,然而某天因为他们

的联系方式被公开,他们和我们的联系立刻被扁平化变成了一度。一瞬间,阻尼消失了,你可以随便打电话给那英、田震了,你不是想跟冯小刚聊电影么?你现在可以打电话了。但是,我们只能说结果这成了一场灾难,很多名人诉苦,说很多人打电话到他们的家里,说了句“你是XXX 么?我很喜欢你!”然后就挂了电话。很多人不堪其扰停了机,甚至换了号。

这场灾难对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很有趣的一点在于此,一旦这些名人和大众的关系扁平化后(六度变成一度),他们对大众的价值也开始流失,大众们只能打电话过去,问一声,然后炫耀自己给明星打过电话,仅此而已。这个巨大的扁平化工程并没有扩展追星族们的朋友圈子,他们仍旧离那些明星很远……

(4)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设——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

SNS网站最爱说的一句话也许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然而那天我跟LLF在Msn聊天的时候就说过这个问题,我认识的某A的朋友某B是我非常反感的一个家伙,而且我的朋友里面还有个人某C对那个家伙某B更加痛恨。所以在现在的SNS服务里面我是不敢把某A和某C同时引入的,因为他们同时引入后,很可能的结果是某B和某C建立联系后,开始吵架。

2年前,我创办了Mop天津联盟,开始的时候是蜜月,那时候认识的朋友很多至今还是我很好的朋友,虽然我已经离开天津良久了。然而随着联盟的扩大,每次聚会的人数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我们发现小圈子一旦扩大,人数一多,里面就会出现矛盾。不管我们怎么去努力调和,总是有些人会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大圈子分化成多个小圈子,然后各自相安无事,然后小圈子扩大,又开始混乱,然后再分裂。这个过程我亲身经历,感受颇深。

和六度经常提起的还有一个150人原则,这个原则说从人的精力来看,很难管理超过150人的关系。其实我相信这里也是因为好友扁平化的保存在一度空间内过多,容易造成矛盾。150人原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我们的社会结构为什么会呈现树状体系或着说金子塔结构(树状和网状是观察点的区别,树可以看作网的特殊形式,网可以看作包含了树。),这是我一直想聊的一个问题,但是一直觉得想得还不够深入,所以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们把友善关系当作正向,那么敌对关系就是负向。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设是一种幻想,同时和某人有正向关系的两个人的关系,很有可能是负向的,朋友关系是不能简单传递的。

文章已经很长了,但是我在这里没有想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只是跟大家聊聊我对六度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启发,也希望大家的意见能给我启示,后面有时间也许会聊聊我对现有SNS服务的看法,最近总是很忙,呵呵。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3],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理论 (1) 六度分隔假说:两个陌生人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3) 六度分隔假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4) 六度分隔实验: (4) 尚未证明的“理论”: (5) 哥伦比亚大学:跟踪Email的传播过程 (6) 俄亥俄州大学:为网络里的关系网画张地图 (7) 为什么是“六”度? (8) 六度分隔的应用 (9) 什么是SNS网站? (10) “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理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隔”。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

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你也许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做过的一次连锁信实验,也得出这一结论。现代版本则是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有科学家甚至从这个现象推演出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你也许不认识克林顿,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链接的效果。 这个理论用另一种方式阐述就更加惊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个玄妙理论引来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纷纷投入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结构。比如,人际网络和WWW的架构几乎完全一样,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有着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 不管理论如何深奥,“六度分隔”和互联网的亲密结合,已经开始显露出商业价值。人们在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社会网络的研究,很多网络软件也开始支持人们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关联,这些软件被统称为“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例如Blog就是一种社会性软件,因为Blog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和延续性,已使Blogger圈这种典型的物以类聚的生态形式,越来越象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据致力于研究社会软件的毛向辉介绍,国外现在更流行的是一种快速交友,或者商业联系的工具,例如LinkedIN。人们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

2019年整理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SixDegreesofSeparation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隔”。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你也许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做过的一次连锁信实验,也得出这一结论。现代版本则是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有科学家

甚至从这个现象推演出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你也许不认识克林顿,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链接的效果。这个理论用另一种方式阐述就更加惊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个玄妙理论引来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纷纷投入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结构。比如,人际网络和WWW的架构几乎完全一样,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有着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不管理论如何深奥,“六度分隔”和互联网的亲密结合,已经开始显露出商业价值。人们在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社会网络的研究,很多网络软件也开始支持人们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关联,这些软件被统称为“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例如Blog就是一种社会性软件,因为Blog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和延续性,已使Blogger 圈这种典型的物以类聚的生态形式,越来越象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据致力于研究社会软件的毛向辉介绍,国外现在更流行的是一种快速交友,或者商业联系的工具,例如LinkedIN。人们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发现商业机会、更容易达到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等等。社会性软件的定义很多,而且还都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

六度空间理论及其应用 PDF

1 六度空间理论及其应用一、六度空间理论的背景以及基本定义 1.六度空间理论简述六度空间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六度分割理论、六度空间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等。六度空间理论的实质即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空间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二、六度分割的提出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论。简单来说“六度分割”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不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上任何偏僻的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三、六度空间理论应用 1. 六度空间理论的实验基础 1寻找马龙?白兰度的过程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2耶鲁大学教授设计的连锁信件实验 2 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就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似乎很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 而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A与B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现象。那么怎样用数学理论揭示“六度分割现象”这是现代数学领域又一个重大的数学猜想。 2.六度空间理论在社会学中的应用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

复杂网络与六度空间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4753496.html, 复杂网络与六度空间理论 作者:王伟业路宇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3期 摘要:随着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复杂网络时 代,人类生活和工具的网络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传染病和谣言的传播和爆发、社会的区域动荡、电力网络的局部崩溃等。因此,人类社会的网络化需要我们对各种复杂网络的行为有更好的认识。事实上复杂网络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单一网络,其旨在研究不同网络所存在的共性和处理他们的普适方法,建立不同网络研究之间的桥梁。社交网络上的六度空间理论便是复杂网络的一种具体应用,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这种“六度分离”现象在其他复杂网络上是否也存在,这种性质便称为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性质。 关键词:复杂网路模型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性质 六度空间理论是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等。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见图所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小世界现象(又称小世界效应),也称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隔理论(英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后来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贝肯数是由此而延伸出来的,是描述好莱坞影视界一个演员与著名影星凯文·贝肯的“合作距离”的一种方式。贝肯数来源于一个好莱坞游戏,这个游戏要求参与者们尝试用各种方法,把某个演员和凯文·贝肯这个美国好莱坞演员有联系,并且尽可能减少中间的环节。同样的理论还有埃尔德什数(简称埃数)(Erd?s number),秀策数。 本肯数概念是这个样子的,想方设法把好莱坞的每个演员用最多六步把他们的娱乐圈关系与演员凯文贝肯联系起来。当作为一个游戏,玩家必須尽量以最少的步骤连接男女演员和凯文贝肯关系。男女演员的贝肯数是他们与凯文贝肯来往关系程度。某个演员他或她的数字越大,那么他们离凯文的关系和来往就越远。 凯文在比赛中得了0名。一个在电影里和他一起工作的演员会有第一名。如果一个演员和另一个演员直接与凯文合作过的演员合作,他就会排在第二名,以此类推。目前只有12%的演员无法定义数字,如果得出这样的结果就说明他们无法任何方式与凯文联系在一起。

品牌创新传播的六度理论(doc 6页)优选文档

在一个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找到有效的链接点,以消费者最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方式将品牌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这将是营销致胜的关键所在—— “明星代言+中央电视台广告”的营销推广方式开始失效? 投入一百万的市场推广费用却只得到十万的销售回报? 面对着消费者高度分散的关注度,再多的营销费用也显得杯水车薪? 在媒体环境日益碎片化、媒介渠道越发多元化的当下,企业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抓住消费者的关注度,以合量的市场推广预算投入,从而取得最有效的营销产出。 传统的广告模式已经失效,面对着急剧膨胀的商业广告数量,消费者没有时间、没有动力去关注无法引起他们兴趣的商业传播,任何一种品牌传播都可能被淹没在众多的噪音之中。 寻常的市场推广方式难以产生有效效果,在理性消费心理驱动下,消费者已经对一般商业活动漠然视之、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与消费者互动,引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营销推广活动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出色营销策略与传播思维不是理论推演的结果,而是实践的产物,是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媒体环境、消费者关注点的不断变化而做出的调整。而在一个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找到有效的链接点,以消费者最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方式将品牌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这将是营销致胜的关键所在,品牌创新传播的六度理论正是基于这种应用目的而产生。 找到品牌与消费者的关联点 任何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都离不开企业对消费者情感的把握与煸动。蒙牛的航天奶营销策略,有效利用了中国人对神五上天的高度关注以及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在品牌表现与公众情绪爆发之间找到架接点;动感地带推出的动感赛季活动,则是把握住年轻人期望打破常规、彰显自我个性、同时又希望找到属于自己舞台的心理,从而在品牌创意与目标消费者心理之间找到共通之处。 产品本无生命也无情感可言,但是当产品打上品牌,并且通过系列的包装推广之后,产品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与内涵。而营销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将品牌个性之处传递给消费者,并且引发他们的共鸣,创新传播的六度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系列的营销创新,最终使品牌价值突破重重障碍,直抵消费者心中。 创新传播的六度理论与社会学上的六度分隔(SixDegreesofSeparation)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六度分隔理论是哈佛大学教授StanleyMilgram所提出的,核心理论是指社会上每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空间理论及其应用

六度空间理论及其应用 一、六度空间理论的背景以及基本定义: 1.六度空间理论简述: 六度空间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六度分割理论、六度空间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等。 六度空间理论的实质即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空间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二、六度分割的提出: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论。简单来说,“六度分割”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不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上任何偏僻的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 三、六度空间理论应用: 1. 六度空间理论的实验基础: (1)寻找马龙·白兰度的过程: 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2)耶鲁大学教授设计的连锁信件实验:

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就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 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似乎很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而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A与B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现象。那么,怎样用数学理论揭示“六度分割现象”?这是现代数学领域又一个重大的数学猜想。 2.六度空间理论在社会学中的应用: 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隔”。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 六度分隔的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要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不管理论如何深奥,“六度分隔”和互联网的亲密结合,已经开始显露出商业价值。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实例吧! (1)关系的强弱——权值问题: 首先六度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但是没有对这种联系作定量分析。我们一生可能会认识千百人,他们有的对我极其重要,有的对我无足轻重,我们联系的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父母亲属这类生而固有的联系,也有因为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出来的,如邻里关系,还有因为共同学习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同学、同事关系。六度理论中只把他们统统归结于联系,没有强弱之分。在网状结构里面,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加权处理,在这里,六度是残缺的。 (2)传递的成本和激励——阻尼问题: 在米尔格兰姆的实验和火炬的实验里面,都没有任何的花费,或者说看起来成本为0。但是是不是真的成本为0呢?每个人传递一下信件花费极低,改下msn名字更是没有成本,然而那些人肯这么做,其实是看着朋友的面子上,所以这里花费的成本实际是什么呢?是中国人说的人情债,所谓的关系成本。没有人喜欢一个整天都要人帮忙这帮忙那的人,人情债和金钱债一样,背了就一定要还,这就是传递中的成本问题。火炬的火车实验后,我们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急需车票,可以请朋友们改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能不能天天都用这种方法来找人帮忙呢?今天买车票,明天买球票,也许一次两次可以,次数多了,朋友们肯定会觉得厌烦,甚至放弃你这个朋友。 Email的邀请方式直至今日仍被很多人称颂,刚刚出现的时候,一个邀请甚至可以卖到60美金。很多人惊呼这是最伟大的营销。然而,到了今天,很多人的邀请已经变得无法送出去。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的时候Email是稀缺物品,所以价值高昂,加上Email带有Google的强势品牌和高度用户认同感,所以就更加被追捧,拥有Email成了荣誉的象征。这是这种荣誉成为了Email邀请在六度网络中疯狂传播的激励。然而随着Email的高度普及,这种荣誉感逐步下降,最终降低了激励,从来使传播陷入了停滞状态。 阻尼是好还是坏?没有阻尼我们可以给任何人发送信息,每个SNS网站都在宣扬你只需要六度就可以认识克林顿可以认识盖茨,但是有几个人真的去认识他们了?是因为他们不值得认识么?不是,是因为联系虽然看起来只有六度,然而每度的阻尼都有可能都是无法跨越

技能训练5-1主要搜索引擎特性的对比分析

技能训练5-1 主要搜索引擎特性的对比分析 以“六度空间理论”、“搜索引擎优化”、“手持移动电视”为关键字,在三大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搜)上进行“网页”搜索,将相关搜索结果整理为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然后以4-6人为小组分享各自的结论,并就三大搜索引擎的特点、返回结果信息的相关性、价值度的大小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将形成的结论填入下表。 表5-4 三大搜索引擎对比分析表 调查时间: 11·28 调查人:余思琪 搜索对象搜索引 擎种类 搜索引擎 特性描述 信息 相关 性 评价 信息 价值 度 评价 是 否存在 商业推 广 六度 空间理论百度 拥有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中文信息库, 支持主流的中文编码 标准,采用智能相关 度算法,支持二次检 索(又称渐进检索或 逼进检索),采用先进 的网页动态摘要显示 技术 相关 度高,前 20条里有 19条都与 之相关,大 多来自百 科.文库. 博客 信息 价值度,在 这19条中 我都能了 解到关于 六度空间 理论的相 关信息 没 有Google 目前规模最大搜 索引擎,提供常规搜 不高, 前十条中 一般, 其中有不 存 在关键

索和高级搜索两种功能。信息条目数量。但也要注意其多种语言字母无大小写之分,全部默认为小写,不使用词干法,也不支持通配符只有5条 与其相关 来自百科, 和一些网 页 少与所搜 索的东西 不相关 字广告 和广告 联盟 搜搜 腾讯出品为广 大用户提供的问答互 动平台。覆盖面广 ——接触庞大QQ用户 群,针对性强——准 确覆盖目标用户,互 动性强——即搜即Q, 立刻抓住您的客户, 灵活可控——快捷调 整广告内容和广告开 销 相关 度很高,前 十条内都 与之相关 信息 价值度高。 从前十条 中我都能 了解到六 度空间理 论的含义 没 有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arch in Global Social Networks六度分隔理论

DOI: 10.1126/science.1081058 , 827 (2003); 301 Science et al.Peter Sheridan Dodd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arch in Global Social Networks This copy is for you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use only. clicking here.colleagues, clients, or customers by , you can order high-quality copies for your If you wish to distribute this article to others here.following the guidelines can be obtained by Permission to republish or repurpose articles or portions of articles ): October 24, 201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4753496.html, (this information is current as of The following resources related to this article are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4753496.html,/content/301/5634/827.full.html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t: including high-resolution figures, can be found in the online Updated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4753496.html,/content/suppl/2003/08/05/301.5634.827.DC1.html can be found at: 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4753496.html,/content/301/5634/827.full.html#related found at: can be related to this article A list of selected additional articles on the Science Web sit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4753496.html,/content/301/5634/827.full.html#ref-list-1, 5 of which can be accessed free: cites 22 articles This article 85 article(s) on the ISI Web of Science cited by This article has bee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4753496.html,/content/301/5634/827.full.html#related-urls 24 articles hosted by HighWire Press; see:cited by This article has bee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4753496.html,/cgi/collection/sociology Sociology subject collections:This article appears in the following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AAAS. is a Science 2003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title Copyright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200 New York Avenue NW, Washington, DC 20005. (print ISSN 0036-8075; online ISSN 1095-9203) is published weekly, except the last week in December, by the Science o n O c t o b e r 24, 2012 w w w .s c i e n c e m a g .o r g D o w n l o a d e d f r o m

六度空间理论

一、理论提出者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毕业于昆斯学院,后赴哈佛大学深造。196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转入耶鲁大学。1963年回到哈佛大学,担任该校社会关系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的行政负责人。米尔格兰姆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员,1965年获该会社会心理学奖,1972年成为古根海姆的一名研究人员,1980年应聘于纽约市立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在《美国名人录》中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说:“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我是这样看待世界的:我们不应试图控制任何实际感觉,而是应该了解它。人与人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米尔格兰姆对服从问题的实验研究,使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普遍的赞同。他揭示了由于对权力主义的服从,使得一些人对另一些清白无辜的人所赞成的痛苦。他认为他的实验还可以说明为什么会出现纳粹害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受害者的残暴行为。米尔格兰姆的主要著作有:《对权力的服从》、《电视与孤僻行为》(与R.肖特兰合著)、《社会生活中的个体》。 二、理论内容

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称六度空间理论以及小世界理论等。六度分割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两个小故事 (1)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 (2)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两个故事的意义

《六度分隔》中的社会隔阂问题共6页

《六度分隔》中的社会隔阂问题 “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建立联系,其间最多不超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证实了平均只需六个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1] 美国戏剧家约翰?古阿尔正是借用了这一理论,创作了其同名戏剧《六度分隔》。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保罗的年轻黑人从行骗到投案自首的故事。这部戏剧1990年首演于外百老汇,为古阿尔赢得了诸如托尼奖、纽约戏剧评论奖等奖项,之后又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六度分隔》以真诚、诙谐、犀利的笔触,批评了人们过热的欲望:金钱、名誉、财富、社会地位,并赋予人类互相联系和理解的愿望。”[2]古阿尔运用“六度分隔”作为剧名,且反其道而行之,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来讽喻当代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疏远隔离的现象和争名夺利的本质。本文拟分析本剧所折射的家庭成员之间、贫富阶层之间以及不同文化即种族之间的隔阂,揭示当代美国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疏远,以及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物质主义”思想的批判。 一、家庭隔阂 《六度分隔》主要描写了看似独立的三个家庭,因为孩子们在同一所寄宿学校而被联系在一起。尔后又因为被保罗欺骗这一相同遭遇聚集在一起。因保罗的闯入,“让原本看似稳固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以及生意伙伴开始显现裂痕”[3]。保罗是“连接”他们分隔格局的那个中间人,他

的出现,让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关系逐渐显露出来。保罗谎称是福兰和欧萨夫妇就读于哈佛的儿子伍迪的同学,两人被保罗的不凡举止及侃侃而谈所吸引。第二天拉金和凯蒂的来访,让真相大白。数天之后,费恩医生的到来,让故事有了戏剧性的发展。原来,保罗又冒充是福兰的儿子继续行骗。交流过后,大家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是这个骗局中关键的一环。于是孩子们被叫回来,而“孩子们与这些富裕的父母之间的谈话,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人情冷漠和亲情缺失”[4]。这尤其体现在福兰和费恩两个家庭关系中,充分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冷漠的关系和深深的隔阂。 首先是福兰和欧萨与儿女之间的隔阂。保罗恭维欧萨说,伍迪认为父母很友善和蔼,这使欧萨极为高兴。她兴奋地转向丈夫:“你相信孩子们说的吗?”[5]18从一个外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孩子对她如此夸奖,显然使欧萨有些受宠若惊。而福兰对自己孩子的现状竟然不闻不问,只顾着和保罗谈论他的生意。父母对儿女的事情并不是十分在意,相反,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抚养能力和生意成败。儿子伍迪对于父母把他最喜欢的粉色衬衫送给保罗的行为大为恼火。这显然和之前保罗称“你们的孩子和我爱我们的父母”[5]19背道而驰。女儿苔丝也不能理解父母的行为,指责父母变得越来越苛刻。苔丝的态度表明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不理解。当保罗与苔丝同时打电话给欧萨时,欧萨极力劝说保罗去自首并为他提供便利,却对苔丝的婚讯毫不关心,甚至挂断电话。随后苔丝又打给福兰,同样的态度让苔丝彻底绝望。即使这样诀别的态度,也没有引起父母的关注。他们的亲情已然降至冰点,父母与孩子之间只剩下冷漠和仇视,这种隔阂在保罗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暴露无遗。这些所折射出来的家庭中存

六度人脉100条黄金法则.

六度人脉100条黄金法则 1、帮助法则:帮助他人成功 人脉的本质就是不断用各种形式帮助其他人成功。你需要为此献出你的知识与资源、时间与精力、朋友与关系、同情与关爱,持续地为他人提供价值,同时提高自己的价值。当你能够帮助他人成功时,你自己就已经成功了。2、无私法则:努力让自己的付出多于回报 你能为别人提供价值,对方才会联系你。所以,请多考虑别人而不是自己。 总在计算回报的人,他最终的回报一定是零,多考虑付出而不是收获的人,他将来的收获一定盆满钵满。 3、友谊无限法则:不要保留自己的好感 你不要以为和一个人的友谊是有限的,友情就是一种投资,它会越滚越多。 所以,不管那个人如何对你,你都要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而且是永远的朋友。 4、大方法则:打动对方的关键是慷慨大方 在人脉场通行的不是贪图便利,而是慷慨大方。小气鬼永远迈不进“财富” 大门。 5、目标法则:明确你的人脉目标 你想结交什么样的人?和什么人聊天会让你觉得兴奋,让你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或者,什么人才是你需要的?写下来,把它记在心里。 6、定位法则: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越清楚你要的是什么,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你就越能找到实现的方法和明确需要结交的人脉。 7、梦想分解法则:梦想只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实现的步骤才是关键 让你与众不同的最简单方式,就是把自己的伟大梦想变为可执行的现实目标,并且分解为具体的务实的小步骤。 8、规划法则:为自己的六度人脉目标设定合理规划 六度人脉的实现是有过程的,你的规划应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A、你最近三年内的目标,及每三个月的进度 B、列出一些可以帮你实现每个目标的人

C、怎样与第B点中列出的人进行实质性的联系 一旦你设立了目标和相应的步骤,就把它们贴在你经常可以看到的地方,而不是锁进抽屉和抛诸脑后。 9、智囊团法则:拥有你个人的智囊团 找到那些愿意尽心尽力帮助你的有能力的人,他们就是你的智囊团。 10、培养法则:在你需要之前,就着手培养自己的人脉 要在你自己用到别人之前,就迟早地和他们建立、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把他们当做最好的朋友、以诚相待,而不是潜在的客户与贵人,因利而交。 11、当前法则:和你已经认识的人保持最好的联系 首先关注你当前人际网络中的人,不要忽略他们的存在。有时,我们寻找了很久的人,往往就在你身边。 12、勇气法则:大胆而且敢于前进 勇气是无论何时都不能丢掉的品质,它具有非常神奇的魔力,才能相似的两个人的人脉迥异,可能仅仅是因为前者具有勇气,后者却没有。 13、索取法则:乐于向别人求助 乐于向朋友索取帮助,可能正是他想看到的。你应当像乐于帮助别人一样,大胆向他人索取。当然,你要做好别人说“不”的最坏打算。 14、厚脸皮法则:厚脸皮才会有收获 和陌生人说话要厚脸皮,向朋友提出请求也要厚脸皮。这当然可能失败,让你陷入窘境,但要想有收获,就必须冒险。脸皮薄的人只会沦为平庸,错失良机。 15、尊重法则:尊重带来好感 尊重每一个人,不分高低贵贱。尊重对方的人格,而非身份地位和财富。 16、透明法则:坦诚胜过一切 向他人敞开心怀,坦诚地交流和沟通,不要隐藏,这是一种有益并且极受欢迎的态度。 17、结交法则:人脉来自于真心的结交,而不是功利的打造 我们不是在打造自己的人脉网络,而是在真心地结交朋友。能够得到的广泛

20150711六度空间理论

邱吉宁20150711 目录 一、六度空间理论简介 (2) 二、基本知识 (2) 1.涵义 (2) 2.价值 (3) 3.总结 (4) 三、分析应用 (4) 1.关系强弱——权值问题 (4) 2.联系区别——目的和结果问题 (5) 3.传递成本——阻尼问题 (5) 4.假设——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 (7) 5.电影应用 (7) 6.网站应用 (8) a.透过“开心农场”看六度分割理论 (8) b.残缺的六度 (9)

一、 六度空间理论简介 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等。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见图所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中文名:六度空间理论 外文名: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别称:六度分割理论,小世界理论 提出者: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 1933-1984) 应用学科:社会科学,心理学 适用领域:社交,网络 二、 基本知识 1.涵义 小世界现象(又称小世界效应),也称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隔理论(英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后来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 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割”。而社会性软件则

三度空间理论

三度空间理论 概述:微博催生出的一种新型营销理论,在微博上任何两个不相干的人都可以通过一个人建立关系,任何两个不相干的事件都可以通过一个事件建立关系,任何两个不相干的人和事件都可以通过一个人或一个事件建立关系。 三度空间理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六度空间理论。三度空间理论多用于微博营销。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火热,即催生了有关的营销方式,就是微博营销。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新浪,腾讯注册一个微博,然后利用更新自己的微型博客。每天的更新的内容就可以跟大家交流,或者有大家所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可以达到营销的目的,这样的方式就是新兴推出的微博营销。 众所周知,每一个微博用户后面,都是一位活生生的消费者。那么企业商家如何以最快

最迅速的方法寻找到目标客户,这就是三度空间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六度空间理论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微薄的出现就彻底将六度空间理论打破,简单来讲,在微博上A是个足球迷,B要结识A,那么足球这个话题就是他们之间的载体,A,足球,B他们即形成一个三度空间,或者在微博上,A是你的粉丝,你的一条微博被A转发,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那么A的粉丝【B C D E】等等,当他们与A 产生互动,评论或转发,你再去与B C D E 去互动这样营销成本是不是大大降低了呢?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呢? 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A的需求点,重点突破,这些只是我的一些简单理解,据三度空间理论的提出者80后营销专家常耀天介绍,微博兴起时间还不久,很多理论还不完

善,三度空间理论多用于事件与事件之间,任何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件都可以通过一个事件联系在一起。三度空间理论不单单局限于人与人,也可以是事件与事件,人与人,人与事件。

几个基础的社交网络理论

几个基础的社交网络理论 荐 120 何玺原创 | 2011/5/13 8:50 | 投票 关键字:社交网络何玺格拉姆内布拉斯加州贝肯 一、“六度分隔”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 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封信件随机寄给了位于美国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州的160个人,信中印有千里之外波士顿的一名普通股票经纪人的名字,米尔格拉姆在信中要求收信人将这封信通过自己的朋友寄给收信人,结果大多数人只经过了五到六个步骤,这封信就最终到达了这个股票经纪人的手中。 “六度分隔”理论奠定了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米尔格拉姆的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似乎很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而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A与B是不存在的。 二、弱关系、强关系。 马克·格拉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范围有限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强关系”;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较浅,然而却是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关系" 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关系”,而常常是“弱关系”。“弱关系”虽然不如“强关系”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事实上,在信息的扩散传播方面,弱关系起着同样的作用。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圈子里的人可能相互认识,因此,在这样圈子中,他人提供的交流信息重复度高。比如,我从这个朋友或亲戚听到的,可能早已经在另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而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交谈过此话题。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弱关系在我们与外界交流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得到新的信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弱关系的作用。这些弱关系,或是熟人,都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不同地方的人通过弱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最亲近的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们的生活几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见面的人,他们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况。只有这些“微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弱关系的威力正在于此。 强连接关系通常表明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关系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故认为在组织中强关系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渠道。。 事实上,强弱关系并不仅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型决定,还会由六度理论的度数决定。可以理解的是:1度关系肯定要比2度关系强。此外,如果在SNS中,强弱关系还可能会根据建立关系的依据来决定,同好/同兴趣、同群组/同圈子、同应用,这类关系相对较弱,但同一类关系的交集越多关系则可能会越强。 三、贝肯数。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范文最新推荐------------------------------------------------------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SixDegreesofSeparation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隔”。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你也许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做过的一次连锁信实验,也得出这一结论。现代版本则是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有科学家 1 / 15

甚至从这个现象推演出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你也许不认识克林顿,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链接的效果。这个理论用另一种方式阐述就更加惊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个玄妙理论引来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纷纷投入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结构。比如,人际网络和WWW的架构几乎完全一样,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有着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不管理论如何深奥,“六度分隔”和互联网的亲密结合,已经开始显露出商业价值。人们在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社会网络的研究,很多网络软件也开始支持人们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关联,这些软件被统称为“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例如Blog就是一种社会性软件,因为Blog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和延续性,已使Blogger 圈这种典型的物以类聚的生态形式,越来越象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据致力于研究社会软件的毛向辉介绍,国外现在更流行的是一种快速交友,或者商业联系的工具,例如LinkedIN。人们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发现商业机会、更容易达到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等等。社会性软件的定义很多,而且还都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

相关文档